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024-05-10

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精选6篇)

篇1: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简介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有控股家电企业,是中国首家净利润、纳税双双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家电产品,其产品包括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空气能热水器、TOSOT生活电器、晶弘冰箱等。2014年格力官方商城重磅上线。

2012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1001.10亿元,成为中国首家超过千亿的家电上市公司;2015年1月19日,格力电器发布2014年业绩快报。报告显示,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00.05亿元,同比增长16.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15亿元,同比增长29.84%,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格力空调,是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产品,业务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用空调年产能超过6000万台(套),商用空调年产能550万台(套);2005年至今,格力空调产销量连续10年领跑全球,用户超过3亿。

实干赢取未来,创新成就梦想。展望未来,格力电器将坚持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为目标,为“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力量。

企训

忠诚 友善 勤奋 进取 企魂

给消费者以精品和满意,给创业者以机会和发展,给投资者以业绩和回报。企略 运用双赢智慧寻求发展空间,实施规范管理激活创新机制,容纳多种声音构筑和谐环境,追求个人梦想创造格力奇迹。

二、企业资源

(一)有形资源

1、实体资产

生产基地: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石家庄、芜湖、巴西、巴基斯坦

制作工艺:格力不仅有适应多种工质(R22、R407C、R134A、R410A)的智能总装生产线,而且通过室外机管路的充氮焊接工艺、高效精确的冷媒灌注工艺、系统双向过滤杂质工艺、带模拟工况自动商检系统和自动打包、套包工艺的配合,形成了一套高质量、高效率的整机生产流程。

主要实业:

a.工业

格力电器、凌达压缩机、格力罗西尼、格力磁电等一批有实力的工业企业;

b.房地产

格力地产,坐落于南海之滨“百岛之市”珠海,是一家集房地产开发、海洋经济产业、口岸经济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产业于一体的集团战略化、全国布局性企业。在珠海、重庆、西安、香港等地拥有20余家下属公司;

c.石化产业

中化格力仓储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和珠海格力集团公司于2004年合资组建。在全国主枢纽港、一类开放口岸、广东省重化产业基地和重点石化园区——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拥有1335米码头岸线和65万平方米仓储用地。

d.财务公司

现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15亿元,股东包括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新元电子有限公司。

e.小家电制造

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位于中山市民众镇,京珠高速与番中公路之边,占地面积约300亩,投资超过2.5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逾1800人的大规模的小家电生产制造基地;拥有50多套先进检测设备、3个国家认可实验室,公司严格质保体系,拥有210人的专业质控队伍以及超过200人的科研队伍,旗下现已形成包括电风扇、电暖器、电磁炉、电饭煲、电饭锅、电热水壶、饮水机、加湿器等在内的丰富产品群,年产销量2000万台。

f.手机行业

在2015年3月18日举办的广州中山大学博学大讲堂上,格力电器董事长明珠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其本人已经在使用,但正式发布时间尚未确定;

2、金融资产

2014 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

单位:人民币元 增减幅度

项 目 本报告期 上年同期(%)营业总收入 140,005,316,317.54 120, 043,070,005.50 16.63%

营业利润 16,204,090,372.81 12,263,010,098.93 32.14%

利润总额 16,865,273,554.17 12,891,923,945.32 30.8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114,601,409.21 10,870,672,842.47 29.84%

基本每股收益(元)4.69 3.61 29.9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35.81% 35.77% 0.04%

项 目 本报告期末 本报告期初 增减幅度(%)

总资产 156,864,302,458.69 133,702,103,359.54 17.3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

44,216,447,387.28 34,582,810,312.23 27.86% 权益股本 3,007,865,439.00 3,007,865,439.00 0.0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14.70 11.50 27.83% 资产(元)

(二)无形资源

1、品牌价值

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在中国品牌研究院联合《品牌观察》杂志揭晓的2014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中,“格力”以品牌价值1108.45亿元位列第20位,成为家电行业最具价值的品牌

2、企业荣誉

2005年12月9日,格力电器在会上被授予“中国出口名牌”称号,是珠海市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企业。2006年1月12日,珠海格力磁电有限公司的“MMC”商标被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2006年7月,第三届“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信息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了2005年度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信息。在“家用空气调节器制造行业”评选中,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下属的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均榜上有名。

2006年9月6日,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GREE格力牌空调器被中国最高质量技术检测监督机构——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共同授予“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授牌仪式上,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代表格力电器领奖。据了解,这是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第二次公布“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名单,仅有4个企业的4个产品入选。空调产品是进入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名单,格力空调由此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世界名牌产品。

2006年11月4日 “2006全国追求卓越大会”在北京举行,格力电器被授予国家质量管理最高奖项——“全国质量奖”。格力电器在一年之内独揽这三大顶级荣誉,震撼业界,这在中国企业是非常罕见的。

2006年11月25日上午,格力总裁董明珠从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手里,接过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口免验”证书,从而成为中国空调行业首家获得“出口免验”的企业。这是格力电器先后被授予 “中国空调行业标志性品牌”、“中国世界名牌”、“全国质量奖”等顶级殊荣后,获得的又一项最高荣誉。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格力电器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良好的品牌行业领先性和品牌公众认知度),荣登“中国最佳信誉品牌”大奖。

截止2014年末,格力累计有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累计有1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权威机构专家组的“国际领先”认定;累计申请专利14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约5000项,在全球空调行业中是绝对的知识产权领头雁。

3、企业文化

格力精神

企业精神:忠诚、友善、勤奋、进取 经营理念:制造最好的空调奉献给广大消费者 管理理念:创新永无止境

管理特色: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网络化 服务理念:您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格力的大事 人力资源理念:以人为本

价值观

愿景: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 使命: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 核心价值观: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质量第一、顾客满意 忠诚友善、勤奋进取 诚信经营、多方共赢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一、企业能力

1、管理团队

格力集团正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精神,立足发挥现有优势,加快发展速度,加大改革力度,将格力做强做大,力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使格力发展成为世界的格力。

董事长:董明珠(兼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副董事长:鲁君四

党委书记:待定(周少强因“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银企合作交流座谈会超标准用餐事件”违纪被免职)[3] 总裁:待定(周少强因“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银企合作交流座谈会超标准用餐事件”违纪被免职)

下属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君驷

2、研发实力

格力电器自成立以来,以“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为座右铭,致力于技术创新,把掌握空调的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立足之本。格力电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行业内独一无二的技术研发体系,组建了一支拥有外国专家在内的5000多名专业人员的研发队伍,成立了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自动化研究院4个基础性研究机构,拥有400多个国家实验室。

在技术研发上,格力从来不设门槛,需要多少投入多少的做法,让其成为了中国空调业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据统计,仅2012年,格力电器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40亿元。

目前,格力电器在国内外累计拥有专利超过8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也是唯一不受制于外国技术的企业。格力实验室

格力实验室全称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简称GTL,实验配备设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固定资产总值过亿元,是一个能够独立开展工作、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和有能力保持诚实性、公正性的检测单位。

格力实验目前拥有120余台(套)各类高、精、尖的实验检测设备,包括平衡环境型房间量热计、噪声振动实验室、淋雨安全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以及其他电气安全测试仪器设备、商用空调综合实验室、高落差焓值法量热计、可独立或联合测试的焓值法量热计、可独立测试的焓值法量热计、高低温环境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包装运输实验室。

格力实验室一贯奉行以科学为动力,以管理为基础,以公正为核心的原则,坚持向委托方提供公正、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和优良的服务的质量方针,以坚持公正地位,不断完善质量体系和更新检测手段,努力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开拓新业务领域,争创国际一流实验室为质量目标,为向广大客户提供国际一流的服务而不懈努力。在线监测系统

1、在线测试系统可同时对10台多联机进行制冷制热、电参数测试;户式机在线测试系统可以同时对8台水冷户式进行制冷制热、电参数和部分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测试;

2、模块机在线测试系统可同时对4台60-600KW的模块机等风冷冷水和水冷机组进行测试;

3、水冷螺杆测试系统,可同时对2台60-1700KW水冷螺杆机组进行测试。研发领域 a.压缩机电机技术 ·离心压缩机技术 ·螺杆压缩机技术 ·漩涡压缩机技术 ·转自压缩机技术 ·高效电机技术 b.控制技术 ·变频控制技术 ·太阳能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 ·群控技术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

·全球首台直流变频离心机组在格力下线

·2011年,格力地(水)源热泵机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地(水)源热泵机组研究开发”项目,日前在珠海通过了技术鉴定。·格力多功能地暖户式中央空调被鉴定为国际领先

由格力电器和东南大学共同研发的“冷暖辐射生活热水多功能一体地暖户式中央空调”被专家组一致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格力物联网空调通过无线传输与安防终端、业务平台、用户手机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

在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依托下,格力物联网空调通过无线传输与安防终端、业务平台、用户手机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

·格力“热回收直流变频模块化多联机组”获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2010年,格力“热回收直流变频模块化多联机组”获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直流变频多联热水机组”获批201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除以上核心科技外,格力集团还拥有各项专利及技术,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2、核心产品

格力电器视自主创新为生命,在中国空调业界技术投入费用最高。格力电器建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400多个,科技研发人员5000多人,在国内外拥有专利8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

目前,格力电器独立研制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家庭中央空调和商用中央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多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空调品种规格之多、种类之齐全居全国同行首位。

篇2: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公司文化、策略、核心競爭能力(專利)、組織結構、領導風格、公司內部管理系統、員工數值(知識)

1、公司文化:組織內部共有的價值觀念。包括:企業管理宗旨、管理溝通。

2、策略:為實現公司目標所採取的系統活動等。包括:外部環境分析與成果、內部資源分析及整理成果、策略邏輯、策略實施與控制方案。

3、核心競爭能力(專利):企業的顯著特徵技術。包括:研發能力、市場競爭力、生產能力、財務能力、創新能力。

4、組織結構:組織結構以及職權/責任之間的關係。包括:組織架構與技能、權責結構。

5、領導風格: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以及為取得組織目標集體化所花的時間。包括:管理風格、企業文化。

6、公司內部管理系統:諸如信息系統、製作過程、預算和控制過程。包括:面向夥伴的關係過程、面向管理的作業過程、信息流、物流、資金流。

篇3: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一是公司治理不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是建立在以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双层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仍然不尽完善, 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弱化和监事功能不足等方面。二是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 就不会有企业的经营哲学和发展远景, 就可能使员工难以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环境的规定, 也就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导致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 信息难于共享。三是管理者素质不高。“人”是内部控制环境设计和实施的主体, 内部控制的好坏取决于各层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观念。内部控制的执行包括管理当局及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四是内部审计的无效性。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 是控制环境的要素之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助管理部门监督, 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未成立审计委员会, 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独立工作的环境, 无法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五是人事政策不合理。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 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而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 在人员的聘用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 同时也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 再加上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约束不力, 导致雇员极易产生短期行为。

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宏观控制环境

(1) 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功能, 因此其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 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智慧和才能, 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 才能有效地履行其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2) 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在我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在经营过程中, 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 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为此, 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 形成一个约束、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②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 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 去引导经营者行为;③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 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

(3) 设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公司活动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企业所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完善组织结构具体应采取下列策略:①确保组织结构的适当性及其提供管理企业所需信息的沟通能力;②按照主管人员所担负的责任, 判断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③保证各主管人员所负责任的适当性;④企业应根据环境的改变相应调整其组织结构;⑤注意员工尤其是负责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员工人数是否充足。企业设置组织结构, 应按照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原则, 结合规模、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设置职能部门并进行业务分工, 以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是由一个部门单独输出, 而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

(4) 建立合理的公司组织结构。

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关键在于职责界定清晰, 权责明确对等, 结构层次分明, 沟通渠道流畅。构建组织结构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在组织结构建设中, 力求增加结构的“透明度”, 使组织结构的职责准确无误地公布于众, 以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方向;二是牵制原则。一般情况下, 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岗位与执行该项经济业务的岗位要分离, 执行岗位与审核岗位要分离, 执行岗位与记录岗位要分离, 保管岗位与记录岗位要分离;三是效能原则。

2.2 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支配内部控制的权力, 如果被不当行使, 或者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 自设特例绕过制度或变通处理有关业务, 就会使制度的执行随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应有的弹性, 这样势必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功能大大削弱, 严重的将会引起“群体越轨”现象, 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系统所设置的各个岗位, 必须物色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 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②按照具体责任和职能的要求培训人员, 以提高每个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定期进行工作轮换, 以发挥人才的潜力。④激励机制, 加强考核, 促使制度执行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2.3 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以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在企业当中所切身感受到的人文环境, 也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支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使员工始终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里, 接受企业价值观念, 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 遵守职业道德。

2.4 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企业信息与沟通系统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运行效率。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 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运行。如通过存货记录和收发记录, 有助于保证存货的安全完整, 通过业务发生的批准和授权记录, 可以判断业务活动是否合法等。

2.5 实施配套的人力资源政策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 不但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 更好地贯彻执行内部控制, 而且还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性, 有利于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 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良好效果。

3 结论

我国加入WTO以后, 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和贪污腐化的问题。要创造一个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有效的控制环境, 必须致力于以下工作, 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能够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聘用高素质的职工, 把职业操守及价值的意识灌输给全体员工;塑造最高管理层的正确形象, 并培养成熟的管理哲学及经营风格;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内部环境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 必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我国的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前, 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已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手段, 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日渐成熟。

篇4: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

一、从内部控制定义的变化中引发的思考

(一)内部控制定文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内部控制的雏形一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此阶段上。它重在事务分管、明确分工、加强责任,把一笔经济业务分割成几个部分由几个人分别去做,各负其责,互相监督,以防舞弊。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70年代,该时期的代表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58年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它使得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光停留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第三阶段是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该时期的代表是1988年美国M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55号》,它将内部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第四阶段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04年底,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颁布了一个全新的COSO报告,即《风险管理一总体框架》中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个要素,它将内部控制环境进一步明确为内部环境。

(二)从内部控制定文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来看,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出来,它塑造了企业的控制文化,影响着员工的控制意识。许多学者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诚然,一个公司没有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是无法良性运转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存在于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会计控制系统的失效。因此,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弥补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正如COSO的内部控制概念中所说,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基础中都存在极大的缺陷,其他因素即使是构建得再完美,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亟待改善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存在的缺陷

(一)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表现为管理者的各种偏好。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尽管是无形的,但它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郑州亚细亚集团新任董事长对集团进行调查时,发现郑亚集团机构根本无人主持运作,长期没人召集会议。自上而下的管理者对集团的性质、状况、资产分布情况一问三不知。管理者忙于私事;有的甚至利用职务之便,把家属送出国,随时做好离开的准备。这样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消极的企业文化,那些只沾点郑亚小光的人,不以贪图小利为耻也就见怪不怪了。这种不健康的风气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阻碍着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这虽是一个特殊案例,但这种现象在我国还颇具普遍性。

(三)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对一个公司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董事会只有当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以相对独立的身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东方锅炉一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实施公司经营决策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有一个虚职,没有起到一个独立机构的应有作用。

(四)内部审计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审计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不设内审机构,即使设了也附属于财会部门,组织地位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一个良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

(六)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和管理控制方法

管理当局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地建立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运用适当的管理控制方法都可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和协调关系,加之不少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很容易造成权利过于集中于总经理,董事会和监事会被架空。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结构和方法的设置上,还在于权力的制衡以及外部的约束上。

(七)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直接的外部影响来自于有关管理机构实施的监督及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控制意识。对上市公司而言,其接受的直接检查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要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要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但中国证监会一方面要禁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以免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扶持。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境也一样,从独立的原则来说,是应该采用合理的审计程序发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以维护该行业的声

誉,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激烈,不当竞争仍然存在,致使会计事务所为了生存和提高竞争实力不得不放弃公正、独立的原则而出具审计报告。

所以,中国证监会在监管的过程中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状况下,中国证监会和中介机构都没有形成完全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企业的控制意识。

三、制定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有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

1、增加董事会功能。现在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增加董事会功能的一项具体措施。在我国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管理层,与公司没有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其做出判断的交易或关系的董事会。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

2、强化监事会的作用。监事会担负着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其作用的强化关键在于有一批品德好、能坚持原则、素质高的人员,比如可以引入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为主的独立监事。

3、监督和控制经营者行为。所有者应采取激励加约束的控制措施,达到经营者与所有者双赢的目标,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二)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

1、关注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使员工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提高管理者素质。由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原动力,只有管理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理念才能推动和激励良好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出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

2、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四)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

1、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报酬,创造良好的劳资关系,并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对员工实施晋升和奖励制度,使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得到承认和鼓励,树立正确的导向。

2、建立对不合格员工的严格淘汰机制,彻底打破心存舞弊意网的潜在违规者的侥幸心理,阻止其不法动机。

3、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帮助他们熟悉应该掌握的岗位技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以保证员工更好地履行规定的职责。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其根本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企业加强内控的动力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有关法规和制定法律促使企业加强内控,以外部压力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造成内控的虚位。

篇5:格力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2.2财务指标分析

2.2.1获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通常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

表2-4 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比率 会计年度 主营业务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总资产报酬率

2007-12-31 0.03387 0.039266 0.068202

2008-12-31 0.05063 0.060930 0.088424

2009-12-31 0.06905 0.086180 0.079758

图2-1 盈利能力指标比较

(a)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反映主营业务的收入带来净利润的能力。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每销售出一元的产品所能创造的净利润越高。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从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获利水平方面对资本金收益率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获利能力,没有足够大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就无法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为此,结合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成本控制、费用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策略等方面的不足。

由上图可以看出,主营业务利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企业产品或商品定价科学,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

(b)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反映企业每投入一元钱的成本费用,能够创造的利润净额。企业在同样的成本费用投入下,能够实现更多的销售,或者在一定的销售情况下,能够节约成本和费用,这个指标都会升高。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投入所创造的利润越多。

由上图可知,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有较大提高,2009年比2007年上升将近5个百分比,表明企业投入产值较大,单位成本费用的投入,创造更多的利润。

(c)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00%,反映企业总资产能够获得净利润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效果越好,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由上图可知,该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2008年上升而后又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在2008年经济萧条的境况下,企业的应对策略较好,使资产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9总资产报酬率稍微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大量在建工程的转入使得总资产增加的幅度大于净利润增加的幅度。

综合分析可知,该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创造价值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2.2.2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公司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a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表2-5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会计年度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比率

2007-12-31 1.067290 0.700196 0.206999

2008-12-31 1.009010 0.801379 0.137950

2009-12-31 1.043379 0.900780 0.231967

图2-2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比较

(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表明每一元流动负债具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最重要的财务比率。通常认为企业流动比率越大,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财务风险相对就小,债权人则更有保障,安全系数也相对较高。一般而言,生产企业流动比率要求维持在2.0以上,最低一般不低于1.25,如果低于1.25,则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该企业流动比率小,所以容易发生短期偿债困难,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该企业07年12月的流动比率为1.06729,但是08、09年流动比率稍微有所下降,所以,通过比较,公司在短期偿债能力上,有所下降。

(b)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是一个能更加准确反映企业资产流动性的财务比率。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1:1较为理想,考虑到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一般速动比率要求不低于0.8。但该企业由于流动资产较少,相对而言,存货并不是太多,对于空调企业来说,这是相当难得的,07年速动比率为0.700196,低于0.8,而08、09年均高于0.8,由此可以进一步确定格力电器短期偿债能力逐渐增强。

(c)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100%,它代表了企业随时可以偿还的能力或对流动负债的随时支付程度。现金比率是最严格、最稳健的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表示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资产作为偿债保障。

篇6:浅谈格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1、管理者和管理组织资源:董事长:潘石屹 一位被看作是当今中国最活跃、最具有鲜明个性的房地产领袖之一。先后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SOHO中国有限公司。是一个非常大胆前卫且有能力的领导人。

2、企业员工资源:公司员工有很好的经验,招聘时普遍要求5年以上工作经历,有海外经验者优先,注重员工的协调、组织能力。员工团结,有爱心。

3、市场和营销资源:SOHO的主要工作是建设大型、新型的商业设施,以及高档型的住宅,在北京建设的许多商厦都销售得很好,直销与网销相结合,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4、财务资源:SOHO是一家上市公司,从其资产负债表上看,2010年总资产47930.43百万元,负债18853.90百万元,盈利8700.07百万元,运营状况良好。融资能力不弱。

5、企业形象资源:企业商誉、品牌知名度都很高,是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企业能力分析

一、财务分析

表1为SOHO中国有限公司五年综合资产负债表。表2 为其综合损益表。表3为其盈利摘要。根据这些以及其他的财务数据,表4给出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财务比率分析。

如表中数据所示,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流动资产逐年增长,使它在房地产行业中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其公司营业额基本上处于连续递增趋势,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了营业额的降低,但从总体上看,保证了营业额的稳步增长。

公司立足于高端产品战略,在所有房地产企业中保持着较高的盈利地位。它保持着较高的边际利润率,销售额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表1 SOHO中国有限公司五年综合资产负债表

表2 SOHO中国有限公司五年综合损益表

表3

SOHO中国有限公司五年盈利摘要

表4

SOHO中国有限公司五年财务比率

二、营销能力分析

(一)人海战术、高佣金提成和末位淘汰制养成的强大销售能力

SOHO中国的营销人员占其公司总人数的2/3,在SOHO中国的各个项目售楼处,动辄上百名售楼员的情况很常见,但超高的淘汰率也很常见。SOHO中国售楼员虽然没有底薪,但5.8‰的佣金在北京最高,2008年,公司的王牌销售员税后佣金达到400万元。可以说,高压力、高利益刺激是构成其强大销售力的前提。

(二)对能源、资源类行业客户的深入挖掘

在“三里屯SOHO”项目中,山西、内蒙古、河北等能源产区的“煤老板”“矿老板”“羊绒老板”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其中,排在前20名的几乎都是矿老板,单笔成交过亿元,最大的一单金额为4.5亿元,买主是河北省一个铁矿老板,买下了两层总共四五十个单元的商铺。在整个SOHO中国项目的销售业绩中,山西人也要超过三分之一。

(三)坚持散售

所谓“散售”就是开发商不持有物业,而是全部分割为产权式小商铺分散出售。业内曾用杀猪和养鱼来比喻商业地产的散售与物业持有两种模式,而潘石屹就是“杀猪派”的代表人物。“散售”模式虽然不被看好,认为是违反了商业运营的客观规律,但潘石屹SOHO系列产品散售屡屡飘红,也引起了业内反思。(四)率先实行网络营销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核心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能够为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2)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3)竞争者难以复制或模仿。SOHO中国的核心能力主要有:

1)别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理念的简约元素、所有的人工元素,都与原有的风景丝丝相扣,边缘应特殊处理,这样做的效果,是仿佛五个部分从北面的山脉自然延伸出来的,而不是建在地上,材料也是表现设计理念的手段,也就是说,物质和设计思想统一,彼此依存。

2)独有的商业模式。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是:开发商业(包括写字楼)地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出租和管理。SOHO做商业地产,一定聚焦在北京、上海这样超大型城市的最繁华地段,这类地段的土地价值和一个三线城市郊区地段的土地价值是完全不可比拟的,北京前门大街上一平米的土地价值可能是内蒙古郊区一平米土地价值的几百倍几千倍 不搞整售,搞分散销售。

3)有这雄厚的资金。中新网房产频道从SOHO中国获悉,SOHO中国今日发布业绩公告,2010年,SOHO中国的合同销售金额同比大幅增长74%至人民币238.1亿元。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表示,目前公司现金超人民币200亿,2011年也是公司收购的好时机 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SOHO中国的财务能力强。

三大项目

SOHO中国称,2010年第四季度,集团未经审计合同销售金额达到约人民币55亿元。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的12个月,集团未经审计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238亿元,同比增长82%。

在2010年9月25日,SOHO中国已早早宣布提前完成2010年人民币180亿元的全年销售目标,截至当时录得未经审计合同销售金额达到约人民币183亿元。

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180亿销售目标之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暗示过新目标是200亿。他当时曾表示:“我们到今年年底还可以多完成20亿,多完成20亿就是能够超过200亿的销售额”。

最终SOHO中国以238亿的销售收官2010年。在业绩构成中,SOHO中国去年入市销售项目中有3个占据绝大多数的份额,分别为北京银河SOHO项目、SOHO东海广场、SOHO嘉盛中心。

北京银河SOHO项目在去年为SOHO中国的销售提供了强劲的保证,占其去年全部销售金额超过一半。公告显示,银河SOHO项目2010年全年合同销售金额达到146.37亿元,销售面积20.9545万平方米,均价则为69274元/平方米。

其次为SOHO中国的上海项目SOHO东海广场,录得合同销售金额39.16亿元,销售面积5.8963万平方米,均价为64721元/平方米。

SOHO嘉盛中心则仅次于SOHO东海广场,2010年全年合同销售金额达到了35.5亿元,销售面积7.7748万平米,均价为45365元/平方米。

除此3个项目之外,其他项目贡献的销售金额仅有18.0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2月29日,SOHO东海广场57层无底价拍卖。该楼层1205.52平方米建面以总价1.21亿售出,折合单价100372元/平米,创造了上海写字楼市场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四大收购

2010年,SOHO中国共新增四个项目,其中有三个位于上海,而2010的销售主力区域及SOHO中国的大本营北京,仅仅在年底进账一个新项目。

根据资料,SOHO中国去年收购的第一个项目为上海外滩204地块,时间是2010年6月12日,总代价约为22.5亿元。这也是SOHO中国继东海广场后,在上海收购的第二个项目。

两个月之后的8月13日,SOHO中国再次公布,通过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所举办的公开挂牌出让程序,以人民币15.6亿元竞得紧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的临空15号地块。

再过两个月的时间,在10月12日,SOHO中国又以约人民币12.1亿元的代价,收购了上海卢湾区43号地块(后命名为复兴路SOHO)项目公司的48.4761%股权。对此项目公司剩余51.5239%的未收购股权,SOHO中国表示将与卖方进一步磋商,按根据合作框架协议计算的同等代价收购。

2010年12月30日,SOHO中国以约人民币11.6亿元的代价收购了北京中冠大厦。中冠大厦毗邻SOHO中国在北京中关村的另一项目中关村SOHO,项目预测总建筑面积为42638平米,包括31031平米可售写字楼面积。目前项目工程建设大部分已完成,预计将于2011年下半年竣工。

至此,SOHO中国完成了2010年的所有新增项目收购,与其取得的238亿销售收入相比,所支出的土地金已经算是非常微不足道。

可以预见,未来数年,SOHO中国的重心将逐渐向南倾斜;而上海项目的建设与入市,也必然为SOHO中国在未来数年的业绩提供更大的支持。

SOWT分析

优 势

1、独特的商业模式:开发商业地产,统一规划、销售并出租。

2、在改造烂尾楼项目积累丰富经验,成功运作多个烂尾项目。

3、主营北京的商业房地产,定位准确,逐步进入其他一线城市。

4、项目运作周期短,周转率高,赢利水平高,平均毛利润率超过40%。

5、现金流充沛,经常保持正现金流。

6、公司和潘石屹的品牌知名度高。

7、销售团队经验丰富,效率较高。8、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创历史新高。

9、谨慎的开发理念,理性的项目储备策略,有效降低了财务风险。劣势

1、过于依赖个别项目,单个项目风险大。

2、业绩波动性较大。

3、商业地产分割出售给物业管理带来困难。机 会

1、发展城市由北京向上海等一线城市延伸。

2、REITs的推出,将为商业地产商提供一条有效的融资途径。威 胁

一线城市的可用于发展商业地产的土地和项目稀少,土地储备有限,影响了公司未来发展空间,也限制了投资者给予其更高的估值。

企业战略分析

一、SOHO中国的专注市场战略及核心资源

专注市场战略是指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购买者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这要求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的方法来实现。SOHO中国对于投资类细分市场的专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这是一家专注打造成熟投资产品的时尚房地产的发展商。”SOHO中国针对高端的投资物业,通过时尚化品牌塑造,把创新的产品快速地销售出去。它曾经因开发海南博鳌项目偏离了目标市场,受到了挫折,但很快又全身心地专注于投资市场。这一专注市场战略需要与公司的资源、能力相匹配,对于SOHO中国关键的资源(能力)主要表现在潘石屹的生意创新理念、时尚化品牌塑造能力、差异性产品的创造能力,快速销售能力以及替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1、潘石屹的生意创新理念

SOHO中国在房地产业内是个颇多争议的公司,而公司受到多方质疑更多源于其灵魂人物。潘石屹自1995年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就与娱乐扯上了千丝联系。不论是经洪晃介绍与梅婷出演电影《阿司匹林》、还是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栏目《老潘进城》,还是每一次公司公关活动上的明星云集,都使其区别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商。

老潘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在媒体上的言行都能对他的生意起到作用。他骨子里的“自我否定”精神,是他的生意创新理念的基石。他在行业内第一个提出SOHO概念;第一个进行大规模精装修;第一个提出无理由退房;第一个每周坚持网聊;第一个在国际拿大奖等等,他的生意理念好像永无完结。

2、时尚品牌的塑造能力

现代的地产商与当代时尚前卫艺术家的结合是以SOHO中国为起点的。地产商为给冷冷的钢筋水泥赋予深层次的含义,SOHO中国将艺术时尚前卫与公司的品牌建设巧妙地结合发展,使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的代言人。与此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个个物业不加置疑地贴上了一个个大大的时尚标签。这一过程是由老潘与公司品牌互动、用创新产品开创品牌及创立《SOHO小报》等综合效应来实现的。

老潘和大陆的地产商有着很多很多的不一样,这个甘肃山沟里土生土长的人,他最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品牌形象,先打造成地产中的另类。娱乐化的时尚代言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当老潘的自我形象已经定形,此时推出SOHO中国公司的品牌形象,并成功地实现了转型,使SOHO中国有了极强的知名度,完成老潘个人与公司品牌的互动。

SOHO中国的每一件产品,从现代城、SOHO现代城、建外SOHO到SOHO尚都,在行业内都具有开创性,这些产品无疑强化了SOHO中国品牌的时尚性。

3、专注市场背景下的差异性产品创造能力

房地产项目的定位点最终聚焦于产品。选取一块土地,如何因地施材,是设计差异性产品的第一步。老潘拿地,会看很多次,从华远房地产接手尚都国际二期土地前,他在尚都附近看了三四十次。不仅看人气,更看其环境。

“建筑不是盖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地上应该建它适合的东西。建筑的物业,要考虑和周边的商业和物业相协调。研究透了土地,最终得到一个商业理念,完成了差异性产品设计的第一步。然后就将商业理念通过在公司内沟通,修改润色,达成内部的共识。

对差异性的关注,使公司形成了共识,就是每做出一个产品在行业内都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每一个要领先于上一个产品,是代表这个时代的产品,是不会被忽视,被忘记的产品。有理念,有行动,才会有差异性的出现。

4、快速销售能力

SOHO中国的房子价格总是高于周边同等物业10%~20%,却又是卖得最好的,这看来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除了产品具有足够的差异性之外,SOHO中国拥有另一个核心资源——销售的“末位淘汰”制度。

末位淘汰,是从销售SOHO现代城沿袭至今的销售制度。经过6年时间地不断修改完善,已成为SOHO中国公司特有的并富有成效的销售手段。目前,公司拥有上百名销售人员,就单独一个项目销售来说,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应该是销售人员最多的。这不仅仅增加了销售的人气,公司还充分利用的销售人员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销售网络。通过近乎残酷的竞争,鲜明的奖罚制度,从而筛选网罗了北京最优秀的销售人员为公司服务。这一切仅仅需要公司提供一套完善的管理监督体制,和一个公平竞争平台。末位淘汰制的本质是保持比赛状态。销售人员承受巨大的销售压力,但也有可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5、替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潘石屹的项目集中在北京的CBD,这不仅仅是对聚集理念的深刻理解,更深层次在对专注市场战略的坚决贯彻。针对高端客户做高端的投资产品,以自己的差异性吸引客户。而做投资型产品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提供投资理财的途径,使SOHO中国的产品更区别与普通意义方面的地产公司。为解决投资变现的瓶颈问题,SOHO中国在业内第一家实现了双平台打造。SOHO中国打造的高端投资型物业品牌,由特有的租务平台及二手房转售平台支撑,使投资价值的实现更为顺畅。

二、与专注市场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协调、控制体系、行政部门)必须与公司战略相匹配。不同的战略对公司资源及组织结构要求是不一致的,关键是三者的平衡。

SOHO中国是个典型的房地产项目公司构架。只有比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公司部门设置更加完备,人数更多(目前公司总人数超过300人,其中正式员工超过200人,销售人员超过100人)。与专注市场战略相匹配,SOHO中国实行的是扁平式管理。潘石屹主抓销售,张欣负责工程设计,两个共同管理推广及职能。

潘张的合作,取长补短,将最优资源配置最大化。扁平化的管理,快速直接有效,对市场接触得最近,使得公司决策最快,使得项目的快速销售成为最终的可能。老潘对管理强调是无为而治,能够给下属充分授权,他不关注过程,重结果,这些促进了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在用人上,公司从不论资排辈,强调的是公平、公开的竞争,这些都使企业效率更高。

三、战略的形成与面临的挑战

老潘的企业是典型的私企,两个老板的特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老潘是纯粹的商人,而张欣(其夫人)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在公司目标上是既追求高利润又重视行业影响力。产品针对高档的投资物业,逐步形成了专注型的市场战略。公司更像大师设计时装一样,专注打造着一件件仅供少数人享用的产品。

另一方面,SOHO中国的专注型战略也面临着挑战。首先,企业很难做大,因为无法保证老潘的生意判断永远正确,SOHO中国也无法确保永远引领时尚。一旦企业达不到地产时尚的最前沿,就很难再发展。其次,SOHO中国还是个小公司,还需要快速发展,然而公司治理结构制约着决策的科学性。两个老板是公司当然的灵魂,在决策中拍脑袋也常有发生。

企业战略对策分析

波特模型与其警言:不要“粘在中间”

成功企业可以通过以更低价格提供同样产品,或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而获取高于同行的利润率。因此,企业要想胜出,或是拥有成本优势,或是拥有差异化优势,而不同的优势也会引出两种不同的经营战略。就市场定位、资源和能力及组织特征等方面来说,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和实行创新型战略的企业是明显不同的。

通过这两类竞争优势和企业市场范围选择的不同组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创新型战略和专注市场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产业中赢得总体成本领先;创新性战略(差异性战略),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专注市场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

这三种战略是互相排斥的战略选择,同时追求各种战略必然导致“粘在中间”的后果,而“粘在中间”的那些企业几乎都难以盈利。就房地产行业可以把成功企业的衡量标准定义为销售额、利润额及行业影响力,不难依据迈克尔·波特的战略分类总结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三类代表公司,即SOHO中国是专注市场型战略,万科是创新型战略,合生创展(简称合生)是成本领先战略。

如果与服务业简单类比,合生就好比生产牛仔裤的;万科则是生产成衣,而SOHO中国就是时装公司了。

公司的资源(包括能力)、组织结构必须与公司战略一致。当公司的资源对其业务的成功起决定作用时,就形成了竞争优势;当组织结构能使业务部门借助于资源时,就获得了增效作用,并达到相互的协调;当公司的激励机制同公司业务相结合就形成战略控制。不同的战略对公司资源及组织结构要求是不一致的,关键是三者的平衡;说到底公司初期的战略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公司的战略是不断变化、修正和调整的过程,特别是当行业发生重大变化时,如重大政策调整、竞争者巨变、消费者需求转变等,就要求重新评估或调整战略。

一、SOHO中国的专注市场战略及核心资源

专注市场战略是指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购买者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这要求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的方法来实现。SOHO中国对于投资类细分市场的专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这是一家专注打造成熟投资产品的时尚房地产的发展商。”SOHO中国针对高端的投资物业,通过时尚化品牌塑造,把创新的产品快速地销售出去。它曾经因开发海南博鳌项目偏离了目标市场,受到了挫折,但很快又全身心地专注于投资市场。这一专注市场战略需要与公司的资源、能力相匹配,对于SOHO中国关键的资源(能力)主要表现在潘石屹的生意创新理念、时尚化品牌塑造能力、差异性产品的创造能力,快速销售能力以及替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1、潘石屹的生意创新理念

SOHO中国在房地产业内是个颇多争议的公司,而公司受到多方质疑更多源于其灵魂人物。潘石屹自1995年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就与娱乐扯上了千丝联系。不论是经洪晃介绍与梅婷出演电影《阿司匹林》、还是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栏目《老潘进城》,还是每一次公司公关活动上的明星云集,都使其区别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商。

老潘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在媒体上的言行都能对他的生意起到作用。他骨子里的“自我否定”精神,是他的生意创新理念的基石。他在行业内第一个提出SOHO概念;第一个进行大规模精装修;第一个提出无理由退房;第一个每周坚持网聊;第一个在国际拿大奖等等,他的生意理念好像永无完结。

2、时尚品牌的塑造能力

现代的地产商与当代时尚前卫艺术家的结合是以SOHO中国为起点的。地产商为给冷冷的钢筋水泥赋予深层次的含义,SOHO中国将艺术时尚前卫与公司的品牌建设巧妙地结合发展,使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的代言人。与此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个个物业不加置疑地贴上了一个个大大的时尚标签。这一过程是由老潘与公司品牌互动、用创新产品开创品牌及创立《SOHO小报》等综合效应来实现的。

老潘和大陆的地产商有着很多很多的不一样,这个甘肃山沟里土生土长的人,他最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品牌形象,先打造成地产中的另类。娱乐化的时尚代言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当老潘的自我形象已经定形,此时推出SOHO中国公司的品牌形象,并成功地实现了转型,使SOHO中国有了极强的知名度,完成老潘个人与公司品牌的互动。

SOHO中国的每一件产品,从现代城、SOHO现代城、建外SOHO到SOHO尚都,在行业内都具有开创性,这些产品无疑强化了SOHO中国品牌的时尚性。

3、专注市场背景下的差异性产品创造能力

房地产项目的定位点最终聚焦于产品。选取一块土地,如何因地施材,是设计差异性产品的第一步。老潘拿地,会看很多次,从华远房地产接手尚都国际二期土地前,他在尚都附近看了三四十次。不仅看人气,更看其环境。

“建筑不是盖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地上应该建它适合的东西。建筑的物业,要考虑和周边的商业和物业相协调。研究透了土地,最终得到一个商业理念,完成了差异性产品设计的第一步。然后就将商业理念通过在公司内沟通,修改润色,达成内部的共识。

对差异性的关注,使公司形成了共识,就是每做出一个产品在行业内都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每一个要领先于上一个产品,是代表这个时代的产品,是不会被忽视,被忘记的产品。有理念,有行动,才会有差异性的出现。

4、快速销售能力

SOHO中国的房子价格总是高于周边同等物业10%~20%,却又是卖得最好的,这看来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除了产品具有足够的差异性之外,SOHO中国拥有另一个核心资源——销售的“末位淘汰”制度。

末位淘汰,是从销售SOHO现代城沿袭至今的销售制度。经过6年时间地不断修改完善,已成为SOHO中国公司特有的并富有成效的销售手段。目前,公司拥有上百名销售人员,就单独一个项目销售来说,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应该是销售人员最多的。这不仅仅增加了销售的人气,公司还充分利用的销售人员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销售网络。通过近乎残酷的竞争,鲜明的奖罚制度,从而筛选网罗了北京最优秀的销售人员为公司服务。这一切仅仅需要公司提供一套完善的管理监督体制,和一个公平竞争平台。末位淘汰制的本质是保持比赛状态。销售人员承受巨大的销售压力,但也有可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5、替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潘石屹的项目集中在北京的CBD,这不仅仅是对聚集理念的深刻理解,更深层次在对专注市场战略的坚决贯彻。针对高端客户做高端的投资产品,以自己的差异性吸引客户。而做投资型产品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提供投资理财的途径,使SOHO中国的产品更区别与普通意义方面的地产公司。为解决投资变现的瓶颈问题,SOHO中国在业内第一家实现了双平台打造。SOHO中国打造的高端投资型物业品牌,由特有的租务平台及二手房转售平台支撑,使投资价值的实现更为顺畅。

二、与专注市场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协调、控制体系、行政部门)必须与公司战略相匹配。不同的战略对公司资源及组织结构要求是不一致的,关键是三者的平衡。

SOHO中国是个典型的房地产项目公司构架。只有比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公司部门设置更加完备,人数更多(目前公司总人数超过300人,其中正式员工超过200人,销售人员超过100人)。与专注市场战略相匹配,SOHO中国实行的是扁平式管理。潘石屹主抓销售,张欣负责工程设计,两个共同管理推广及职能。

潘张的合作,取长补短,将最优资源配置最大化。扁平化的管理,快速直接有效,对市场接触得最近,使得公司决策最快,使得项目的快速销售成为最终的可能。老潘对管理强调是无为而治,能够给下属充分授权,他不关注过程,重结果,这些促进了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在用人上,公司从不论资排辈,强调的是公平、公开的竞争,这些都使企业效率更高。

三、战略的形成与面临的挑战

老潘的企业是典型的私企,两个老板的特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老潘是纯粹的商人,而张欣(其夫人)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在公司目标上是既追求高利润又重视行业影响力。产品针对高档的投资物业,逐步形成了专注型的市场战略。公司更像大师设计时装一样,专注打造着一件件仅供少数人享用的产品。

另一方面,SOHO中国的专注型战略也面临着挑战。首先,企业很难做大,因为无法保证老潘的生意判断永远正确,SOHO中国也无法确保永远引领时尚。一旦企业达不到地产时尚的最前沿,就很难再发展。其次,SOHO中国还是个小公司,还需要快速发展,然而公司治理结构制约着决策的科学性。两个老板是公司当然的灵魂,在决策中拍脑袋也常有发生。

地产界的成衣制造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说万科是地产界的成衣制造商,并不为过。万科至今企业龄正好20年。20年的发展不仅确立了万科在业内的领跑地位,公司也随着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及白领阶层,将万科的品牌深入人心,成为有能力与跨行业知名公司竞争的地产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至2003年12月31日止,公司总资产105.6亿元,净资产47.0 亿元。万科近10年来在全国房地产界雄踞无人争议的领头地位。万科的战略在行业内是创新性(差异化)战略的代表。

一、万科的创新性战略及核心资源(能力)

创新性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在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性可以有许多方面:如设计、品牌形象、客户服务、销售网络等。

创新性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公司得以避开竞争。

万科经历了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最终专注于中高档住宅市场,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性战略。为此万科具备了与之匹配的核心能力,如品牌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以下一一简述。

1、品牌创新能力:

2000年,万科开始思考品牌整合的问题。根据华南国际公司对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品牌调查的结果,万科品牌在住户心目,代表高品位,有内涵的亲切朋友;在竞争者和潜在消费者心中则是实力雄厚,高高在上。品牌的模糊需要重新定位。到2002年,公司20周年庆典时,万科将产品品牌中对生活方式的诉求融入企业品牌,归纳出那些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完全放松,既懂工作又懂生活的人群为目标客户,致力于营造一个使人精神放松的空间及易于沟通的场所。从而确定万科的品牌价值,在于与目标客户高度的精神契合,成为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及创造者。万科通过一系列的企业CI调整,最终提出“建筑无限生活,成就生活梦想”的品牌理念。企业品牌的整体塑造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度推广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

2、融资创新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批上市公司,万科在资本市场向来不甘寂寞。1991年初上市时,其股权分散,至2000年吸引华润集团入股15.08%成为第一大股东。以财务背景的郁亮代替地产经验丰富的姚牧民任总经理,表明万科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2001年起,与农行、建行、招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共获取授信额度超过30多亿。2002年6月,公司率先成功对社会公开发行15亿可转换公司债券。2004年4月,中山万科与国际房地产投资银行(HI)签订合作协议,融资3500万美元。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为万科在全国性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股东也相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其贡献有目共睹,无怪乎郁亮成为王石的法定接班人。

3、产品创新能力

1999年7月,万科为提高地产开发水平,增加项目开发科技含量,在业内率先成立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开始了原创之旅。先后研发出“城市花园”、“四季花城”等系列产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推广,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建筑研究中心将万科全国的分公司的核心资源纳入总部,集中人才与资源进行统一研发,使万科的产品细节在国内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4、管理创新能力

万科在管理上强调“专业化”、“规范化”及“透明化”。实现企业的流程再造的专业集成,一方面通过优化《万科地产产品实现流程全景图》并细化《流程指南》,用制度来规范项目运作;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开发过的项目细分入档,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借鉴的,哪些是要吸取教训避免重犯的,进行统一的档案管理,可随时随地调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5、服务创新能力

为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万科将营销优势延伸至物业管理,万物的物业管理成为客户最终选择的万科产品的一个重要砝码。1998年万科仿效香港新鸿基地产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成立“万科会”,从而推进了企业与客户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独立第三方所作调查,目前万科客户的重复购买意向为63%,30%左右的业主由老客户推荐,70%以上则靠市场口碑吸引。同时,针对客户投拆,万科的态度不是躲与拖。在投拆中完美的理念源于万科对客户的尊重及对服务的高标准要求,投拆应答制不仅监督更完善了万科的客户服务,直到现在万科主页及BBS仍将投诉专题放在显著位置。坚持透明原则,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也是万科区别于普通开发商的一点,销售人员、销售资料、广告、品牌形象的表达甚至“暗示”这些影响客户购买心理的细节,万科会格外的重视,对于误导甚至欺骗客户的行为在万科是明令禁止的,并会从根本上予以杜绝。

二、与创新性战略匹配的组织结构

万科于1991年开始正式提出跨地区发展的业务方针。并实现了从南至北逐渐推进的发展战略。现已实现了以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为大区域,辐射周边城市的全国布局,到2003年万科已进入全国16个大中城市。如此大的规模,如此长的战线,没有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是很难实现良性运营的。

万科的组织结构构成与核心业务相匹配,并在磨合中不断调整完善。企业实现集权化管理,将核心业务集中在深圳的万科总部,其中包括产品设计,融资及品牌推广。各分公司负责产品的生产及后期服务等非核心业务,一些非核心业务甚至可以完全外包,比如北京的销售外包给伟业顾问。通过管理上的“专业化”、“规范化”及“透明化”,各地分公司可以通过《万科地产产品实现流程全景图》及细化的《流程指南》,来实现规范项目运作。分公司在整个运营体系中只扮演一个项目执行者的角色,少有决策和选择权,从而实现了高效稳定的集团管理。

尊重人才是万科跨地域管理的要求,创建伊始,公司就倡导“人才是万科的资本”这一理念。1998年,职业经理成为万科主题年,万科职业经理人团队成为“在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万科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万科不仅有一支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还形成了一套职业经理培训体系,作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年轻的力量在交流实践中迅速成长,给企业补充了充足的新鲜血液。一手抓竞聘选拔,一手抓人才再造。万科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而不是论资排辈。

三、战略的形成与面临的挑战

万科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自上市以来一直苦于股票过于分散,没有绝对大股东的资金的支持。这一分散股权的模式要求当家人有政治手段,能平衡各种利益,也最终成全了王石。王石是一个顽强的、有理想主义精神的霸者,因此在他的影响下,万科的目标是做行业的领跑者并注重持续的增长。为此,万科把目标集中于中高档住宅市场,并走了“全国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创新性战略。其核心业务可描述为“用标准化的品牌产品在战略区域大规模复制。”

万科的战略,要求公司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标准化的管理能力。然而快速发展后的融资风险与人才储备危机也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瓶颈。

牛仔裤加工厂——合生创展公司

王石在2002年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说过一句话:“万科不是地产航母,合生创展(以下简称合生)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

合生创展,成立于1992年,1998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代码HK0754),是以发展中高档住宅地产为主业,以发展购物中心、酒店等商业地产业务为辅的大型专业地产集团。自成立以来,合生以广州为核心,稳步发展为珠三角地区领先的房地产发展商。目前,合生正积极进入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拓展,重点投资于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业已成为中国境内总资产超过百亿港元,总开发面积超过千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龙头企业。截止2004年底,合生集团总资产达128亿港币,物业销售总额为44.5亿港元。

合生的成功在于其战略的成功,其坚持的低成本战略在业内成为榜样。

一、合生创展的低成本性战略及核心资源(能力)

低成本战略,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产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成本领先要求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合生创展脱胎于施工企业,在工程成本控制上有着独到的一面,工程建筑公司、材料、销售、甚至物业都是自已的公司,从而降低工程成本。超大规模面积的开发,更使项目边际成本递减。为此合生具备了与之匹配的核心能力,如独特的开发理念、拿地能力、融资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

1、朱孟依的地产开发理念

合生创展的创始人朱孟依,1959年生人,在广东顺丰只读完高中后,就开始做生意。其具备非同一般的超前意识的商业头脑,对未来的需求有着特有的判断能力,对资本理念的认识以及快速积累的丰富的人际关系,加之其从施工头起家,对低成本有天然的偏好,成就了大规模低成本的广东开发模式,使合生创展公司在短期内成为地产航母。

2、拿地能力

集团奉行的是跨地区的扩张发展策略,策略性地选择并进入内地各主要城市。主要在广州、天津、北京、上海大规模拿地。与此同时,在武汉、南京、西安等二级城市,合生也进行市场调研或成立分公司,在全国范围大肆扩张。截至2004年底,集团储备用地完全开发后按建筑面积计约126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39万平方米,商铺63万平方米,办公35万平方米,停车场103万平方米,酒店27万平方米。而按区域划分为广东678万平方米,北京139万平方米,天津375万平方米,上海75万平方米。

业内有人戏称朱孟依为“朱老农”,也是因为他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与政府去协调公关,争取低价大规模拿地上。2005年4月,朱孟依更以年薪500万元及2000万股股份认购权委任武捷思为集团执行董事,武于 1995年~1998年在深圳市任主管金融的副市长、1998年~2002年任广东省省长助理。武在金融及政府关系上有非常深厚的人脉。

3、融资及资源整合能力

房地产企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于私营企业、尤其房地产企业一直无法在内地上市,1992年朱孟依与张芳荣、陆维玑夫妇在香港共同创办合生创展集团公司并进军广州,为以后上市作好准备。1996年,以100万元的年薪请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执行董事谢世东为合生创展总裁。1998年5月,合生创展(HK.0754)在香港上市。每股2.7元港币,发行2.5亿股,筹资6.7亿元港币。

但合生创展作为一家外资公司,根据国家以往的规定,除了投标及投地外,没有独资开发土地的资格,因此合生创展需要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土地开发。朱孟依对此的处理显示出其资源整合几臻化境。

1993年2月他创立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合生创展与珠江两家公司以组合投资方式做项目:由珠江投资负责拿地,拿到地后,再由珠江、合生两家按某种比例关系组成中外合作合营的项目公司进行开发。从1993年起,合生创展投资的房地产项目中,70%的项目都与广东珠江投资公司合作开发,每次合生创展都是大股东,占有其中70%的股份。如今,朱孟依旗下的这两家公司,一般在北京打珠江品牌,在广州则大多打合生创展品牌。

4、成本控制能力

合生之所以在短短12年就聚集大量财富,最重要的就是朱孟依一贯坚持的“向利润极限挑战”。从拿地,卖房,到设计、建设、开发、物业管理的全产业链通吃模式,实现纵向一体化,就连法规要求相对独立的监理公司,合生都能规避而选择自己控股的监理公司,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成本降到最低。

上市初期,就提出申请三年关联交易豁免,大量使用自己的关联企业进行项目的一条龙开发服务,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以广东珠江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珠江占60%权益)对集团内项目进行施工,物业管理为广东康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珠江占90%权益)。

二、与低成本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对于大规模的拿地及开发,公司采取的是高度的集权加民主,所有的拿地决策,均由决策委员会提建议,由朱孟依拍板。

适当分权于区域集团的开发,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及大盘开发降低边际成本最终为客户提供性价比良好的产品。

三、战略的形成与面临的挑战

企业的生长源于广东的土壤,大规模的生产,低成本的销售。南方公司的特点,对规模效益有深刻的理解,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极强。而大规模扩张的资金链风险在于,产品差异性不足,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大量将南方的成功产品复制到北方,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上一篇:朋友工地开工的祝福语下一篇:机关公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