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24-05-07

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共9篇)

篇1: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的几个问题,如拓宽核算范围,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及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等。

关键词:财政改革;预算会计;会计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和监督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1998年1月1日起以全面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表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己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预算会计又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当前财政改革背景下,应当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订出发,使其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应拓宽核算范围,全面反映、监督政府资金运动

首先,针对目前预算外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规范、科学管理难度较大的特征,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也就是说要将预算外资金的缴拨和会计核算,纳入到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统一按预算内科目核算,建立起包含预算内外资金的大预算体系。

其次,将基本建设拨款纳入到预算会计统一核算。根据有关规定,企业的基本建设会计与其基本业务会计已经开始并轨。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也要纳入预算单位会计统一核算,预算单位会计中增设相应科目核算基本建设资金。

最后,修正财政支出确认基础,重新确定部分业务的收支。为适用财政改革需要,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在近期,有必要一方面在某些业务可以部分实行权责发生制,如采用权责发生制方法来处理一些预算己经安排,由于政策因素、项目进度、预算下达晚或其他一些原因引起的当年未能实现的个别事项的年终结转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某些预算支出的核算办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政府采购和财政国库统一核算制度实行后,对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支出列报带来很大的冲击,必须改变目前“以拨代支”的核算办法,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支出列报应以财政国库支信执行机构报送的按部门分“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人民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对财政直接拨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入账。对财政授予权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账。对小额现金账户用款额度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入账。

二、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解决会计科目功能不足问题

(一)适应财政改革需要,增设有关会计科目

1、在总预算会计中有必要增设或调整以下科目:(1)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已结报支出“会计总账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账。(2)增设“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按《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核算暂行办法》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要先将政府采购款从国库存款划入财政在代理银行按规定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并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用暂付款等相关科目核算,即“借:暂付款——政府采购款;贷:国库存款”两者同时记作“借:其他财政存款;贷:暂存款”。(3)停用“基建拨款”科目,由于财政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行,基建拨款统一由国库存支付,基建贷款财政不再提供资金,因而,现行制度中规定财政部门拨给基建支出的专业银行或拨给基建财务管理部门的拨款和贷款不再实行,此科目也就不存在设置的必要了。(4)增设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科目。财政部门集中的预算外收入及相关已经纳入部门统一预算,财政总预算会计要作相应的处理,所以,要增设相应的“预算外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一级科目,同时,在“其他财政存款”一级科目下,要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二级科目。

2、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有必要增设以下科目:(1)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小额现金额度”会计总账科目。(2)增设“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行政单位如提供自筹的配套采购资金,应将此项目资金预付给财政总预算会计采购专户,为此应设置“预付政府采购资金”科目核算。

(二)适应财政改革需要,修订有关科目核算范围

1、收支分类改革前我国预算会计原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因此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上加以细化。单位预算会计核算时,原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改革后按功能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原按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目”、“节”级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经费支出”等科目,改革后按支出经济分类进行明细核算。

2、修订“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科目适用范围,对于收入直接缴库的单位不再使用这个科目,而对于收入集中缴库的单位可继续使用。

3、修订“拨出经费”的适用范围,实行全部国库直接支付经费的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应拨给所属单位的预算经费,由国库直拨而不再经过本单位账户,在此情况下,“拨出经费”就不需再使用,实行授权支付的行政单位仍需再使用本科目。

4、停用“预算外收入”科目,随着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深入,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绝大多数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纳入政府财政统一预算,统一管理,因此,该科目不再使用。

5、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类的“银行存款”科目的核算内容,随着政府采购和财政直接支付的实行,该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应地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

6、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在汇总资产负债表时,将所属单位预算单位的数字相加,不作将上级的“拨出经费”与下级的“拨入经费”相抵冲的处理。

(三)为解决基建会计纳入到行政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决问题,修订有关基建核算内容

基建会计纳入到行政单位会计统一核算后,核算内容增加很多,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以满足有关基建工程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的核算需要,因此有必要增设“工程物资”、“预付工程款”、“应付工程款”、“基建拨款、基建支出、基建结余”等科目,在同时,停用原行政事业会计中的“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三、进一步推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主要应用在社会保障、债务利息、税收收入和资产资本化与折旧等方面。目前在权责发生制应用在“年终结转”事项的基础上,一是可以对政府未来应承担的政府公务员的未来应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按权责发制确认;二是在政府债务收支处理上,对国债和国际信用等必须按期计提利息并计入当期的费用,同时,对债务收入也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为某一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

权责发生制在现代政府管理上,具有与收付实现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不小,如长期以来,我国总预算会计缺乏资产存量的反映,行政单位的有关资产的记录和反映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资产价值不实。我国目前分级分散资金支付制度难以支持权责发生制系统。我国正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上这些情况,注定我国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不可能“一刀切”完成而应当根据区分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稳步推行权责发制。在目前来说,对于因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资金流向的改变,使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收入增加时,工资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作为政府会计基础转换的改革,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处理技术的改革,而是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根本改革,它反映了一国的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因此,在引入权责发生制时要权衡政府会计基础转换的获益和代价。

参考文献:

1、刘谊,廖莹毅.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OECD国家的经验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4(7).2、赵建勇.关于我国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2).3、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计课题组.修改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3).4、刘光忠.改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1).

篇2: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财政预算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而倍受关注。通过近年来的深化改革,应该说财政预算改革已初见成效,各地财政预算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但从当前情况来看,财政预算改革并未成熟。当前我国的财政预算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一、当前财政预算改革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财政预算的编制问题

当前,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编制粗糙、水平和质量较差。一是编制政策、资料依据掌握不全不准。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时必须依照法律、按政策规定编制预算,但是不少财政部门对于政策法规的掌握并不是特别清楚、准确、全面。例如对于经费开支规定,政出多门现象十分严重,往往人事、财政、劳动、外事、房管局、房改办、计生、教育、政法、纪检、农业、科技等等部门都有与支出相关的政策文件。二是一些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人员情况、资产情况、业务活动等情况掌握不清,预算虽然细化到相关科目,但每一科目具体用于什么人员、什么项目却掌握不清楚。这样往往就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差强人意,有时造成经费浪费,有时又致使一些部门正常业务活动难以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递增的阴影,为保单位既得利益,在给各单位批复预算时,经常出现安排结余预算的情况。四是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科学。一些地方的预算安排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单平均、硬性包干的方式,方法手段十分简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合理性差。再有,在收入预算编制时,一些地方的收入预算的安排不是以定量、定性的分析和预测来寻找增长点,确定增长量,而基本上是一种基数递增型的行政决定式预算。简单地预测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再分解到每一类、每一部门的收入的增幅,行政决定的因素很强。以这种方式来确定收入增长,往往使预算收入的增长脱离实际,且每一类收入的增幅也没有足够依据,整个收入预算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

2.关于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

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的刚度不够。预算通过生效以后,即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但在预算执行实践中,由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及不合理性,或预算编制过于仓促和粗放,或预算必须严格执行的观念尚未能深入人心,致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给某些机构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创造了便利条件。如预算收入执行部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减征、免征或者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财政部门不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单位不按预算规定的数额和用途使用资金,甚至将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资金,或者干脆以“小金库”的形式侵吞预算资金等。二是预算执行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缺陷。由于长期以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职能分工界限不清晰,预算拨款部门集编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逐渐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预算资金的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竭尽全力争取更多的资金,预算拨款时却常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威,至于预算执行与监督一般是无暇顾及的,即使偶尔为之也很难逃脱本部门和系统长期形成的利益圈子的制约。

3.关于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

当前对财政预算进行监督的主要是各级人大。而从实际财政预算监督情况看,仍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实效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预算

草案按功能大类罗列一串数字,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因此,存在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的现象。二是约束力弱化。由于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多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预算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从而弱化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约束力。三是缺乏经常性。财政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人大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力量,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监督。一些地方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但多数财经工委却是“一人代表全委”,加之对口联系部门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另外,由于《预算法》对“预算调整”所规定的范围很窄,仅指“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而许多地方基本上没有《预算法》所规定的预算调整,故各种频繁的预算追加、增收、增支、支出项目变换等等均由于不属于预算调整范围,所以均无须报经人大批准,频繁追加即成为可能。这样财政预算监督也就变得相当软弱而乏力。

二、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狠抓基础工作,全面推行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年度的收支水平,一切从“零”开始,根据当年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趋向,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来安排收支预算的一种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办法。实行零基预算首先要建立完备、系统的政策库。一方面,要严格遵循政策法规,财政相关部门应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规定整编收集入政策库,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政策库要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其次,要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在建立好政策库、掌握好相关政策标准后,必须进一步掌握各单位人员基本数据、资产基本数据、业务需要基本数据及事业发展基本数据等,这是实施零基预算的重要基础。再次,还要进行分类分档,合理测算标准定额。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的或政策规定比较粗略的公用支出、少数人员支出,进行分类分档,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定额。对于公用支出,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或一律按人均多少分档。

2.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深化和规范部门预算

一方面,在时间要求上预算编制、上报、下达的时间均予提前,以保证在年度开始前预算就已确定好,这样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科学编制收入预算。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简单估算总额增长的行政决定式的预算做法。作为财政部门,应建立收入基础资料库,逐年将收入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指标以及重点税源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整编入库。在对历史资料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结合推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合理预算。再一方面,实行部门预算,从预算分配环节控制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有利于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从而有效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执行中的科学性。

3.强化预算执行法律效力,遏制财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不是某一项制度孤军奋战能够奏效的,应当从许多方面加强努力,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如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加强预算监督、落实对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等。除此以外,严格控制预算变动更是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增强预算执行力的必要举措。首先,明确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中的特殊性。预算调整绝不应该成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如

果预算调整过于频繁,对预算及预算法的权威会构成很大的威胁。鉴于此,相关法规应特别强调,预算审批通过以后,除非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特别重要的事由,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调整。其次,严格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召开一个月前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形成初步审查决议。审批通过的预算调整方案还需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方为有效。如果国家发生紧急情况,应规定紧急情况下批准预算调整的特别程序。再次,应取消县级以下政府追加预算的权力。因为县、乡两级政府级别较低,不需要应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情况,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而无法通过本级预算自求平衡时,可以通过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途径予以解决。最后,还应规范预算变更的审批标准和程序。

当前,财政部门将其拥有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权分别赋予内部不同的机构行使,这对于加强预算执行是非常有帮助的。具体的思路是,将预算处的总预算会计职责独立出去,成立总预算执行机构,负责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预算内、外资金拨款,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工资银行代发工作。这无疑会对规范财政预算的执行将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财政预算监督,加大预算监督约束力度

篇3: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面临的新课题

为构建新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进行了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 从而对我国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要求。首先, 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 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 预算编制要求细化到项目。因此, 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明细核算应作细化调整。采用零基预算方法, 要求会计核算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 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其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 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等的预算资金, 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 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国库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预算资金时, 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 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 也要增加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变化的内容。再次,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拨付经费给行政单位, 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 增加了会计确认的难度。

二、我国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使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迫切需要对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另外, 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看, 由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 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现行制度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业务。

一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实行, 使财政资金的运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地方逐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过程中, 存在先集中支付后实行零余额清算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支付中心 (局) 的支付业务如何入账, 适用哪种会计制度不明确。二是目前财政部门适用的主要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两种制度, 这两种制度不能涵盖财政单一账户体系的所有内容, 如国债转贷、粮食风险基金、社会保障专户等, 这些专户中的资金大部分是从国库列支出来以后的专项资金, 这类资金活动不应适用一般预算收支等科目, 而是其他的会计科目, 这些在会计制度中未作明确规定。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 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 在采购材料物资过程中, 在收付实现制下, 总预算会计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 如果在年末采购已基本完成, 但款项尚未付清, 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 则在年末会形成财政资金结余, 这种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2. 现行制度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零基法”下, 一切从“零”开始, 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 因此, 编制“零基预算”, 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 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 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 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所需的数据。

3. 现行制度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近年来, 全国人大加大了对财政的监督, 审计署连续公布年度的财政审计报告, 政府预算及相关信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新要求。长期以来, 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 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 因而造成预算会计仅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 财政每年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或有负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 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 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造成虚假平衡现象, 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评估财政状况, 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不仅立法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 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4. 现行制度不能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

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 既然是企业, 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 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 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 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近年来,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 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

三、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议

1. 改进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适应新业务的核算要求。

针对新的财政业务, 需要更新总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并针对新业务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一是针对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 增加相应的核算内容, 适应新的经济业务的核算需要。二是增加针对国债转贷、粮食风险基金、社会保障资金等专户的核算科目, 明确会计科目适用范围, 加强对专户资金的管理。三是现有的一般预算与基金预算分别核算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科目体系不统一, 建议取消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分别核算,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明细科目执行, 保持新科目体系的统一。四是设置社会保障基金核算科目, 将社会保障基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五是现行的决算批复制度, 需待下年批复本年度的财政决算, 每年年终难以结转当年账务, 待决算批复后, 再调整上年结余, 结转上年账务, 实际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困难, 建议取消调整上年结余的办法。六是对于特定的业务, 建议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 完善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

与预算会计相比, 政府会计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 不仅反映预算资金运动情况, 还包括对国有资产、债权债务的管理等等。从国外的实践看, 权责发生制基础在加强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管理, 控制财政风险, 提高政府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真实反映我国政府的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 使信息使用者更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对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应当予以改进和完善。但是, 我国的政治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外差异较大, 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经验, 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稳步推进。

3. 建立基金会计模式。

基金会计模式是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 每个基金都有一套相互独立的账户体系, 每个基金都要求编制独立的财务报表。政府及事业单位资金的提供者, 一般要求将资金使用在指定的用途上, 这就客观上要求对基金主体单独核算和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 以满足资金提供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基金收支结余情况。实行基金会计模式能够将委托代理关系的处理机制有效地融入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内, 从而增强代理关系的控制,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政府会计可以运用基金会计模式, 对政府财务资源分类设置基金进行核算与管理。在原有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专用基金的基础上, 设置国有资产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 将国有股权、社会保障资金分类纳入政府会计的视野。

4. 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信息的最终“产成品”, 它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而编制的以财务信息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综合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明确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是政府和预算单位, 还包括政府债券的投资者、纳税人、选举人、投票人等。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反映政府受托责任方面的信息:第一, 财政资金是否用于预算限定的用途或目的, 这是公共财政资金管理的起码要求。第二, 反映国有资产方面的财务信息, 特别是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及收益权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信息。第三, 反映政府总体收、支、余的财务信息。第四, 提供政府或政府部门作为受托人受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财务信息。

5.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从理论上说, 政府行政当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 社会公众、立法机构等各种使用者使用政府财务报告, 由于提供财务报告的立场与使用财务报告的立场往往不一致, 必须考虑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 即如何才能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客观公允地反映政府的业绩和受托责任。审计可以说是协调这种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审计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鉴证, 可以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 以解除政府的受托责任。从另一方面看, 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鉴证也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督促政府官员及政府行政管理当局高效、廉政地开展工作。所以, 建立政府审计制度, 把政府审计报告作为政府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6. 扩展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 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

扩展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 构建政府会计体系, 就是要把会计核算对象由预算资金运动扩展为政府的价值运动, 即包括预算资金在内的政府的一切资金运动。一是扩大总预算会计制度外延, 将财政专户会计核算, 预算内、预算外资金核算, 社会保障基金核算全部纳入总预算会计体系, 建立统一的、与政府收支分类相似的总预算会计科目库和总预算会计制度, 从事政府会计各方面的核算工作, 均能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二是应在会计核算中, 增加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反映, 同时提供政府资产的增量和存量两方面的信息。三是对国有股权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权、债务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 纳入政府会计范畴。

摘要:文章指出财政总预算会计面临的新课题, 分析研究我国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篇4:论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

摘 要 90年代末期,我国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总预算会计指的是我国各级财政机关核算、反映及监督其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专业会计。其对象是各级政府总预算的执行过程。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在现行实施中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的相应的解决建议,使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总预算 会计改革 问题建议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理论概述

1、财政总预算会计定义

总预算会计定义是我国各级财政机关核算、反映及监督其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任务是:处理总预算会计日常核算业务;依据财政收支的特点,合理分配资金,提升资金使用率;通过会计核算提出预算执行情况,参与预算监督管理;实施组织和指导该行政区域的预算会计工作;做好预算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等。

2、财政总预算会计现状

我国自从有预算会计体系以来,该体系變化一直不大。直至1997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满足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国情,并且开始采用会计准则管理预算会计核算,这也是借鉴外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果。此次一改往前的收付实现制,进而改为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使预算会计能全面反映各项支出及主要资金的变动情况。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在改革中存留的问题

1、核算范围小不能全面反映资金运动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现行的制度不能完整准确的核算和反映出新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投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发展,但总预算会计制度并非与时俱进,它还沿用政府直接拨款的单一核算方式。第二,我国国库体系相继发生改革,国库资金的运用方向朝着资本化发展,目前已经有部分政府的资产以有价债券形式体现。现在执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并没有可以核算有价证劵、国有股份的范围,目前的范围只可以核算当期支出。

2、收付实现制使政府负债内容不完整

会计制度要求以收付实现制为根基处理总预算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对核算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毫无问题,对当期发生但还未用现金支付的核算则无能为力。此外,收付实现制虽然有利于管理者了解现金流动情况,但其通常在“坏结果产生之后”才进行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存在滞后的现象,对将会产生的财政风险起不到预警和防范。

3、现行制度不能提供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近年来,政府预算的信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也要更准确清晰。一直以来,现行的财政制度规定预算和决算报告的内容是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的情况,而对政府举债及偿还、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却缺乏信息披露。如果将政府的债务“隐藏”,那么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不能被反映出,这对政府规避财政风险没有益处,为良好的运行财政经济带来了隐患,不仅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困扰,财政部门也将缺少宏观决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4、正在使用的制度没能更好与现状接轨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还有公共管理的需求,无法得以以绩效为向导的会计管理。近期,我国财政投融资市场逐步被推进,伴随个体部门涌进公共领域,政府投融资项目也越发多元化,这就对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化和准确化提出很高要求,既要求现实与政府会计信息可比,还要求政府部门出具足够的信息对成本实行核算。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建议

1、改进会计制度适应资金运动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后,为了适应新业务的产生发展,需要改进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增设对应的会计科目。具体改进是增加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核算内容来应对核算需要;对于国债转贷、社会保障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等的专户核算科目,清晰确定会计科目核算范围,并完善专户资金管理;目前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是采取分别核算的,这与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没达成一致,建议取消分别核算依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要求执行,保持科目体系的统一性。

2、建设政府财政报告审计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者行业使用者分别是政府行政当局和社会公众。但是报告的编制者和报告的使用者立场往往不一致,因此要格外重视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为了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相关性,通过审计可以协调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为报告编制者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报告使用者对其的信任;审计政府财务报告还能有效改善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促进政府工作人员高校廉洁的开展工作。

3、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范围

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范围,是把原来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成为包含预算资金在其中的政府一切资金。这样做可以增进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延伸速度,还可以建设和政府收支分类统一的总预算会计科目及制度,在实行政府会计全方面的核算时拥有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参考依据;增加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核算和反映,也是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范围的有效措施,政府资产的投入及结余信息可以得到提供。

4、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会计信息最终以政府财政报告形式呈现,它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而客观完整的反映政府财务工作的报告。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可以掌握政府资金的用途和目的是否如预算限定一样;可以反映国有资产的财务信息,特别是资产构成及收益情况;还可以反映政府总体收支情况,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政府绩效及经营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启书.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3).

[2]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5-20.

篇5: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自2008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以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各级财政部门实施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精细化管理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把定量化的事情信息化。其核心是加强规范管理,控制管理流程;其基本要求是精在事前,细在事中。当前,如何全面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呢?笔者认为,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树牢“一个核心”理念,强化思想基础

乡镇财政在坚持以公共财政改革为指导、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强财、依法理财、为民用财、改革兴财、严谨精细、注重实效,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其一,目前我国正处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分配形式多样化的历史时期,乡镇财政的职能范围和作用正在朝着逐步扩大和明显加强的方向发展,因而,全面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是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和经济增长方式、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合法的客观要求。其二,目前乡镇财政收支规模虽然大幅增长、但重收轻支重分轻管的倾向还比较普遍,需要乡镇财政部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全面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也是推动财政改革发展、全面提高财政整体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抓住“两条主线”,增强保障能力

增收与节支既是贯穿于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两条主线,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根本途径。

在增收方面,要抓主保重,确保应收尽收。一是要积极主动地协同国税、地税部门对征管重点单位、纳税大户实施严格监管,在对新增收支因素进行分析基础上,将征收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税种和每一个纳税人。二是要做到勤征细管。乡镇财政要充分发挥在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各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营业税、劳务税等零星税收的征管力度,即摘“西瓜”,又捡“芝麻”,确保收入足额和及时入库。三是要继续加大对非税收收入及“收支两条线”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实施以票控收,从源头治理“小金库”的滋生或漫延。四是要积极协同乡镇政府不断扩大招商规模,选准引资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

在节支方面,一是要坚持依法编制预算。综合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收支平衡、民生为先、节支消赤”的原则,要在全面掌握和科学分析税收收入增减变动的前提下,以实有可靠的税源为基数,在做实收入预算的前提下,要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专项、促发展的顺序做细支出预算。二是要严把预算支出执行关口。要按照人大审议通过的法定预算有计划地划拨经常性支出经费,按进度拨付专项资金,不断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要实行动态监控,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报告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偿债准备金制度,努力消赤,减轻乡镇债务压力。三是要严格控制供给标准,不断完善经费管理措施,逐步解决财政供给“越位”或“缺位”问题。

三、着力建立“三个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岗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上狠下功夫,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协调配合,并把公开透明体现在各项财政工作之中,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要根据乡镇财政管理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预算、支出、监督管理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等等各项制度,构成覆盖乡镇财政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为着力点,加强整体规划、重点突破,逐步健全和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二是要把精细化管理同细化岗位责任有机融合,不断健全和完善岗责体系。大到从预算安排、资金划拨、项目审核及其验收决算,小到公文传递、接打电话等等,都要健全和完善操作程序、办理时限和细化标准。要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责权明确,过程清晰,配合默契,运转高效,使每一个财政干部都能自觉地从被动的“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提升到“我要干到什么标准才算精细化规范化”的新境界,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同时,还要大力简化那些不必要的工作环节,革除那些只讲表面、不重实际华而不实的陋习,使规范、便民、廉洁、高效充分体现在乡镇财政工作的每个岗位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要以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作风严谨、业务精良、管理规范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为目标,以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为价值取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促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要把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同乡镇财政干部自我管理约束紧密结合,同群众评议、问卷调查紧密结合,同领导述职述廉紧密结合,客观公正的做好考核评价工作。

篇6: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在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与政府部门改革同步,从而促进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财务报告体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全面性、真实性和前瞻性。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将详细的内容记入主体财务报告体系中,将补充说明内容记入辅助财务报告体系中。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建立起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通过上述体系,政府部门就可以就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分析,此外,财务报告体现的内容能够为政府部门今后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2权责发生制的新增

就目前来看,政府部门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职、责、权”不分明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无人负责。将权责发生制纳入到政府部门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矛盾。因此,政府部门要完善权责发生制,并以此为核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责任,而且为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2.3基建会计的新增

在对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进行编制时,应将基建资金、事业活动资金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将基建拨款收入、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劳动价格等作为一级会计科目,对其进行准确核算。在政府部门基建项目完成后,将上述科目转为固定资产时,政府部门会计可通过基建会计编制的工程支出表对基建资金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掌握,将明确的支出数额记录到固定资产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报告系统,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结束语

篇7:财政逐项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自本世纪初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效绩评价,以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等。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是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单一账户,这些变化对预算会计产生着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将对现行预算会计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的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实行部门预算可以正确反映一个部门的资金使用全貌,加强对投入产出效果的测量,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透明度,有效地抑制腐败等。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进行绩效评价,它将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实际上,横亘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者之间的是修正权责发生制,若修正很小时,它几乎与收付实现制无异;若修正很大时,它甚至可以等同于权责发生制。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将引起预算会计发生一些变化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预算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因此,应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实行直接支付及相关核算方法以适应新制度的需求。必须要新增政府采购资金账户。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和其他收入,国内外贷款与捐赠款,各级政府规定的其他资金等,但实践中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在短时期内无法完成。作为一种过渡措施,设置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因为所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都要存入财政设立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所有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都只能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中支付,这样财政就能对政府采购资金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监督与控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

政府采购引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在本期实际发生为标准。因而它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水平,是国际公认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预算会计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还未制订,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因而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将预算会计基础全部转为权责发生制,而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先从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过渡。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准确地核算采购货物的支出情况,尤其是对跨年度的工程支出能进行更准确地核算,更好地实现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配比和协调。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将对预算会计发生重大影响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即预算单位使用资金但见不到资金;未支用的资金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管理运作,降低政府筹资成本,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选择的手段。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实行,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所以,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向行政单位拨出经费、行政单位收到总预算会计拨入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内外收入、行政单位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将受到挑战。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仅仅涉及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库运作方式的改变,是对旧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变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要求。在现有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两者的结合,使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更有保障。会计委派管理中心承担起国库支付的执行职能,使财政资金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从款项支付到会计核算,均在财政的监控之下,既保证了单位用款方便,又使财政监督职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又一次面临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人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11税务三班

李杏杳

篇8: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财政制度,总预算会计,改革思路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情况

预算会计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直属单位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和管理手段。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 是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 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核心, 适用于各级政府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 一般不进行完整会计核算的管理型会计。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财政部就印发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通知,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进一步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为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预算会计的性质是管理型会计, 具有社会性和非盈利性, 主要由预算会计的主体, 各级政府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核算, 预算会计制度建立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 采用借贷记账法, 实行成本核算。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 及时、全面、完整地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 是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记录。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近年来财政部推行编制部门预算,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并对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改革, 在探索改进预算会计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需要加以改进。

(一) 会计核算范围过窄, 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作及结果。

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于当期的支出, 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核算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投资形式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除了无偿拨款外还有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 而现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并没有与时俱进, 仅仅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环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深入, 国库资金将逐步实行资本化运营, 发生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 政府的一部分资产将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对此, 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状况。

(二) 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 总预算会计是对本期已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的记录。在收付实现制下, 总预算会计对本期已发生, 但尚未支付现金的支出, 或在以后年度应偿还的债务本金或利息, 会计上得不到反映, 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 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另一个重要弊端则是造成了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非配比性, 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收支平衡是财政的重要目标, 然而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和收入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结余情况, 从而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三) 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和企业会计不一样, 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报告只是一种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 没有对政府债务、债权及资产的情况的反映, 不利于公众对政府财务情况的了解和掌握, 不利于政务的公开化。对于财政内部管理来说, 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 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财政外部管理来说, 预算会计信息传布形式过于简单, 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强, 容易滋生腐败, 不利于政府建立威信, 也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改革我国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努力向国际惯例靠近, 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 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一) 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是为国家政府部门服务的, 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及会计核算, 其受托责任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反映及当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展示, 更是对整个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反映。因此, 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局限于当期的预算收支, 应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 使其更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个预算资金运动连续的过程及累积的结果。具体应包括国有资产 (包括产权和收益权) 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等。

(二) 逐步开展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处于发展转型期, 没有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实际情况, 可允许财政补助收入的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 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 最后全部实行。当然, 权责发生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业的核算, 所以应该对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地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和计量, 即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例如对财政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 而对那些需要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核算的收入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 如地方财政购入的有价证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等。

(三) 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科学、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了解整体财务状况方面, 财务业绩方面等的信息, 以评价政府绩效和持续经营能力。因此, 建议:一是扩展现有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 设计并编制一套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政信息的报表体系, 除了提供一般性预算执行信息外, 还应如实反映包括政府采购资金及各项专户管理资金在内的全部财务信息。二是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合账并表, 做到与预算管理改革相适应, 统一管理与核算预算内外资金, 着力推进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三是对重大的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的会计事项应在财务报告中附注说明。

参考文献

[1] .付辉耀.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管理研究, 2013, 9 (12) :95~96

篇9:财政改革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

引言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下逐渐的建立起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也在日益显露,一些财政业务适用的会计制度等不明确,亟待积极的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1.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综述

1.1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Public Finance Budgetary Accounting)[1],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相关核算和监督活动的专业会计,也称为总会计、预算会计。二十世纪末期,我国财政部预算会计部门为了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印发了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的,按预算会计的监督和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预算会計分为企业会计,而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核心是执行政府财政预算,用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其中,单位预算会计又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指的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反映以及监督单位预算执行的过程,以及预算结果的专业会计,这是预算会计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并不是财政部门才有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也有,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并且针对的预算项目也是不同的。

1.2总预算会计的任务和特点

财政总预算会计,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预算管理要求,及时、全面的反映出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且详细记录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的提供了相关的财务分配表报。总预算会计具有各方面的特点,例如:政策性和计划性,这主要是由于总预算会计积极的反映贯彻着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相适应的分配计划;此外还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由于国家财政预算是全国统一预算,这就必须要按照国家的财政预算执行中心进行;当然还具有社会性和非盈利性以及宏观性和社会性等。

2.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预算管理的不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亟需进行全面的改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难点。

2.1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具有局限性

收付实现制,它是对总预算会计本期已经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的真实记录,但是,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够对本期负担的收入货其他相关的收入进行核算,那么这就会导致预算会计不能够将本期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并不利于对财政风险的防范。不仅如此还会掩盖部分债务信息,不能够及时的反映出目前的风险状况,也就削弱了政府的管理力度[2]。并且会造成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的非配比性,不能够真实的对收支结余情况进行真实评价。

2.2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较小

一般情况下,财政总预算会计都会受到当期财政支出的限制,并且不能够适应多样化的财务核算要求,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的形式已经慢慢的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逐渐发展成为多样化的形式,并且在我国国库体系的逐渐改革的背景下,国库资金的运用也在逐步走向资本化,甚至有的资产已经以有证券形式存在。但是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只能够对当期的财政支出进行核算,也就限制了一定的核算范围。

2.3缺乏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约束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一般的企业会计是有差别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报表格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我国政府部门的财务预算报告,只能够单一的将政府的收支预算决算显示出来,不能够真实的反应政府的债务以及资产等方面的情况。那么这就影响了财政的整体管理,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的约束,很容易滋生腐败,并不利于政府建立一定威信。

3.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制度改革存在的难点,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予以重视,积极的规划出针对改革难点的对策,完善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3.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并不能够完全的适用到各种行政事业的财务核算,也就是说,不能够将权责发生制运用到各个方面,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积极的根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将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的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此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进行核算。也就是说权责发生制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财务核算,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权责发生制进行适当的更改。例如:对于财政税收收入等方面的财政核算,仍然需要使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对于地方财政购入的有价证券所取得的信息收入等,则需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也就是说,权责发生制只是运用在那些必须依靠其他的相关资料,才能够进行核算的一些收入和支出。

3.2积极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财政总预算代表的是国家政府部门的意志,来对国家的日常事务,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不仅仅受托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实体投资情况进行反应,还会全面的反映出政府部门当期的预算执行情况,甚至是整个政府的财政收支的情况。那么,这就需要适当的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不仅要将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当期预算资金的运动情况等方面都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之中,还应该将与整个预算资金有关的活动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以便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出财政情况。

3.3制定统一的预算报表编制

科学的财务预算报表不仅能够对预算体系有帮助,还能够让使用财务报告信息的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整体的财务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和收入来源等,并且,还能够科学的对政府的绩效以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那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就可以扩展到对现有的总预算会计报表,制定出一套全面的预算报表体系,并且严格要求会计人员按照相关体系来对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此外还应该逐渐的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合并报表,保证政府部门的内外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全面保证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实施。

3.4扩展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

扩展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是将会计核算的对象预算资金运动扩展成为,预算资金在内的资金运动。第一步就是扩大总预算会计制度,并建立统一的与政府收支分类相似的总预算会计制度,并按照统一的制度对相关的资金进行会计核算。第二步是核算确认国有股权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权等相关的资金,若将两者合并成政府会计,能够有效的保证政府财政部门资金核算的真实性。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总预算会计制度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改革,扩大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制定统一的预算报表体系,并且积极的扩展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全面促进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陈君明.预算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21)

[2] 张立明.预算会计在预算监督中的重新定位思考[J].会计师.2010(03)

[3] 卓妍彬.浅谈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

上一篇:五年级场景描写作文下一篇:物理竞赛专题十一:图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