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分享集读书笔记一

2024-04-10

冷眼分享集读书笔记一(精选3篇)

篇1:冷眼分享集读书笔记一

《冷眼分享集》读书笔记

(一)(2011年9月27日)

1、股市赚钱不靠炒,而是靠投资企业的业绩表现。散户一定要建立一个信念,即“短期来说,股价可能跟公司的业绩表现脱节,但长期来说,股价必然反映公司的业绩”。

2、EPS(每股净利)是评估股票中最重要的因素。投资者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数字上,永远也错不了。所谓“成长股”就是EPS年年增长的公司。有了EPS,我们就会轻而易举地评估股价是否过高。

3、以EPS去除股价,得出本益比,本益比就是赚回本钱所需的年限。通常10倍的本益比比较合理。但如果公司没有什么成长,最好取8倍得本益比。成长快速的公司本益比可达15倍。

4、买进股票时应作长期投资的打算,但要逐季、逐年检讨,贴身跟踪公司业务,不可置之不理。

5、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跟合资买屋、开工厂没什么两样,你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跟你所参股别人的公司一样,需要时间去完成业务才能赚到钱,为什么你用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股份呢?买屋子可以等三年,为什么股票就不能呢?

6、你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买进该家公司的股份,作为该公司的股东,你一定要贴身跟踪公司的业务进展,从而做出保留该公司股份还是卖出的决定,因此每一名投资者,都应该认真阅读该公司发布的季报、年报,以了解公司的营运状况。在阅读时,一定要详读公司账目中的附注,因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盒损益表太过精简,必须靠附注来提供详情,加以解释和补充才能窥见全貌。

7、如果你要在股市作千里之行,想通过股市积累财富,实现财务自由,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不是研究股市,不是研究企业,而是端正你的念头,确定正确的方向,方向正确,研究才有用。如果你选择的是“投机”的话,你一开始就定错了方向,往后你尽多大的努力,耗尽多少心机,恐怕到头来落得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如果你选择的是“投资”而且是长期投资的话,你的方向选对了。

8、投机的特征:

对买进的股票一无所知,希望靠别人把臭股炒起;

相信快速致富,大玩对敲;根据谣言而不是事实买股;感情用事,EQ高过IQ;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

9、投资的特征:

相信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赚钱必须付出心血和努力;

相信股票只有长期投资才能获利;种油樽三年才结果,买屋子三年才交屋,股票守三年才有利可图时不时很合理呢?

不信谣言,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不重蹈覆辙;

永远不忘记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公司的业绩比股市的兴衰重要; 勤做功课,全力研究企业。

成败只在一念间,你选择投资还是投机,由你自己决定。

篇2:冷眼分享集读书笔记一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现在的问题只在于理性的沉思与认识,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始不得不是在作者不惑之年以后,并且是将情绪保持在一种没有任何激动的恬静之中。

对于之前所有旧见解的反思,使我认识到:对于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应该不要轻易相信。哪怕只是一点点可以的部分。对此,切入点便在于“我的全部旧见解所根据的那些原则”。

感官,便是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有时很荒诞地欺骗我们,有时却让我们产生不出丝毫可以怀疑的理由。原因就在于有些东西是绝对单纯的,像颜色、数目,以及研究这类事物的算数学、几何学等;而另一些则是如此单纯事物的构成体,如身体、绘画等。

但对于上帝,由于信仰,我坚信上帝是非常善良的,并且是至上的真理源泉。正因为此,我以“我”现在所是的这个样子而存在着。然而,由于普遍的假设,并不能取消我对那些因长久的习惯而与我亲熟的东西产生怀疑。因此,现在来说,普遍的怀疑是必然的,它包括上面所说的两种事物。

第二个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普遍怀疑的结果无非是两种:要么遇到什么可靠的东西,要么陷入完全怀疑的境地。无疑,作者在此是对第一种结果充满了期待。

我开始了普遍的怀疑。可是我想到,即使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骗子在用着一切的伎俩来骗我,我却不能否认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即:我存在。无论他使我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想到我不是什么。但得小心,不能将任何别的东西当成是我自己。

我是什么?一架机器。所有的行动都归于灵魂。而物体则只不过是我感官感受到的存在而已,一切的自动、感觉和思维都与物体无关。还是通过假设,我发现,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我因为思维(感觉),而更明白、更容易的感受到了我以外的,那些不属于我的本性的东西。对此的考察使我发现,真正能够进行观察的是精神(理性),而不是眼睛,因为感受到的东西总是变来变去而不拘 蓝@大道行思 1

于一种形态。是精神让我相信一事物是其本身。“真正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在我们心里的理智功能,而不是想象,也不是通过感官来领会物体......那么显然我认识了没有什么对我来说比我的精神更容易认识的东西了。”

第三个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但是问题又来了,“假如万一我认识得如此清楚、分明的东西竟然是假的,那么我这个知觉就不足以使我确实知道它是真的”。无论如何假设上帝给了我怎样的本性,“只要我想我是什么东西,他就决不能使我什么都不是”。

观念若因其本身不牵涉到别的东西上去,它们便不可能是假的;情感和判断亦如此,即使与之相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我对这些思维的“思维”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对于这些的认识乃是源于一种自然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有些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观念,“我由之而体会到一个至高无上的、永恒的、无限的、不变的、全知的、全能的、他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普遍创造者的上帝的那个观念,我说,无疑在他本身里比给我表象有限的实体的那些观念要有更多的客观实在性。”由此得出结论,“不仅无中不能生有”,而且,一个比较完满的东西亦是由比它更加完满的东西而来,至少二者所具有的比较完满的客观实在性相同。而一个观念中之所以包含某种特定的客观实在性,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看作是来自外在的什么更加完满的客观实在性。无论观念是有关物体性的、无生命的东西,动物,天使,还是人,以至上帝,关于物体的观念,永远地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同,而“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使它们不能由我自己产生,使我不能是它们的作者”,现实的结果也确实是:我永远地不能成为它们的作者。最后,便只剩下上帝的观念了。综上,无限实体的观念之所以存在于我这个有限的东西之中,正好证明了上帝存在。可以补充说明:首先,在我的心中,也许还有众多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它们潜在地存在着,但在上帝那里,有的只是无上完满的客观实在性。“一个观念的客观的存在体不能由一个仅仅是潜在的存在体产生,它只能由一个形式的或现实的存在体产生”;而我也决不可能是上帝。其次,我的存有与保持也说明了上帝的存在;并且,在上帝里边的一切东西是统一的、单纯的、不可分的,这也说明了我的产生并非是由很多原因共同做成的。“假如上帝真不存在,我的本性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至少我不会具有关于上帝的任何观念。

第四个沉思论真理和错误

我发现了一条道路:上帝是存在的而我的存在在我的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完全依存于他。顺着这条道路我们就能从深思真实的上帝走到认识宇宙间的其他事物。

首先,因为其完满性,在上帝里边不可能有欺骗。其次,我认识到,错误就其作为错误而言仅仅是一种缺陷,而错误产生的原因乃是“由于我心里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或由于我的自由意志”,即我的理智,同时也由于我的意志。不对,这并不是错误产生的根源。“那么我的错误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是从这里产生的,即,既然意志比理智大得多、广得多,而我却没有把意志加以同样的限制,反而把它扩展到我所理解不到的东西上去,意志对这些东西既然是无所谓的,于是我就很容易陷入迷惘”,错误由此产生了。然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理智巨大的清楚性和意志强烈的倾向性的存在,我获得了作为人的自由,自由地去相信。上帝教会并使我们下定决心:在我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以前无论如何不去下判断。我从对我的理智与自由意志的不断加以限制的沉思中获益不浅。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在其他一切事物中,我总是习惯于把存在和本质分开,而且我总是通过我的精神把握到它们的本性。但上帝确实不同的,即使不能说“我承认了上帝具有各种各样的完满性之后,我就真地必然要承认上帝存在”,但“(在我认识了存在性事一种完满性之后)得出结论说,这个第一的、至上的存在体是真正存在的”,这却是顺理成章的。“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取决于对于真实的上帝这个唯一的认识......我既然认识了上帝,我就有办法取得关于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完满知识。”

同样,必须加以补充说明的是:上帝是我能领会的唯一的其存在必然属于它的本质的;上帝是唯一永恒地存在着的;对于上帝的领会使我也具有了同一性。第六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对于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这一问题,我首先是从区别领会和想象开始的。简单说来,领会单独与精神中的观念有关,而想象则必须联结于与此精神本身相符合的物体。这些想象的功能和感觉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别的功能,“这些功能如果真地存在,就必定附于什么物体性的或有广延的实体之上,而不是附于一个理智性的实体之上,因为在它们的清楚、分明的概念里,确实包含有某种广延,可是决不包含有理智”,“因此必须承认有物体性的东西存在。”

至于“这个我,也就是说我的灵魂”,它是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的。人的精神或灵魂是和肉体完全不同的,肉体永远是可分的,而精神则是完全不可分的。很显然,关于物体的本质或本性,感官的感受所能告诉我的都是非常不清楚的,这也包括我的肉体本身。而“精神并不直接受到肉体各个部分的感染”,而只是受所谓“共同感官”的影响,由于此,不但感官会自然地受骗,精神有时也不能不出现差错。解决之道就在于:“如果在唤起我所有的感官、我的记忆和我的理智去检查这些东西之后,这些东西之中的任何一个告诉我的都没有任何东西跟其余的那些所告诉我的不一致,那么我就决不应该怀疑这些东西的真实性。”

认识到上帝存在的真实性及其至上的完满性,并且,必须承认,我们的自然(本性)存在着缺陷和弱点。

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已经比较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东西的三种存在方式:客观地存在;形式地存在;卓越地存在。依次可以理解为:作为观念的存在,如对石头的观念;一种观念与之相符的真实存在的物体,如具有广延的实存的石头;上帝的存在。(关于这种分法的具体理解我还是不很清晰)

可以看出:笛卡尔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据便在于:我存在,以及我心里有一个至上完满的存在体(也就是说上帝)的观念这个事实。之所以说上帝是卓越地存在,“不是纯粹由我的精神产生出来或虚构出来的”,乃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在上面加减任何东西”。笛卡尔反复加以说明:“只有我领会得清楚、分明的东西才有力量使我相信”。

“信仰告诉我们,来世的至高无上的全福就在于对上帝的这种深思之中......尽管它在完美程度上差得太远,却使我们感受到我们在此世所能感受的最大满足。”

篇3:冷眼分享集读书笔记一

【关键词】分享 对话 操作策略

传统读书笔记的被动与封闭让不少学生处于“不害怕阅读而害怕笔记”的境地。在现代语境下,读书笔记究竟该被赋予何种内涵?我以为,立足阅读学对“阅读就是与整本书展开对话”的定义,着眼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构,读书笔记也应从积累式、感悟式走向“对话型”。

对话型读书笔记是学生在阅读辅导者创设的多维交互式阅读情境中,借助新颖、别致的对话方式,既与整本书(作者)展开阅读对话,又与阅读辅导者、阅读同伴进行续进对话,从而促进个体阅读不断生长的一种样式。对话型读书笔记分别围绕学生与整本书、学生与阅读辅导者、学生与阅读同伴之间创设了交互平台。

一、与整书对话:提供笔记样式超市,邀约作者友情参与

对话型读书笔记最先立足的就是学生与整本书之间的对话。对话型读书笔记需创设不同的对话情境与对话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与整本书展开对话。我围绕语言积累、意蕴感悟、参与创作、策略习得这四个维度设置了近四十种与整本书展开对话的样式。以“集体共读《小王子》,小组循环笔记”为例,我从读书筆记样式库中择取了适合与《小王子》一书进行对话的样式,提供给学生,具体如下:⑴猜想型:在阅读之前,可以写一写对今天阅读内容的猜想;⑵采访型: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也可以问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回答;⑶感受型:描述一下你读某个故事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⑷质疑型:提出2—3个问题,自己尝试解答,还可以提几个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⑸策略型:我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因为与整本书对话样式适切、有趣,所以学生的笔记内容才易呈现了多元的态势。

与整本书对话,如果我们能邀约作者参与其中,不仅能验证学生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拥有一种与整本书对话的真实情境。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将学生部分读书笔记拍成照片发送给该书的作者程玮老师,程老师给孩子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点评了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学生展开了对话(以下摘录信的部分内容):

你们那些针对《会跳舞的小星星》所写的感想、思考和建议,都写得太出色了。比如说,姜奕帆同学笔下对圣诞老人的期盼,范思敏同学对人类使命的思考,钱钰同学对孩子和父母关系的审视……特别想说的是,吴葛一同学在作文里对米兰去森林散步,为什么走过蔷薇街,却没有看见爱丽丝的小屋进行的假设和思考,令我大吃一惊。吴葛一同学分析说,也许爱丽丝根本就不存在,是米兰与理性的自己在聊天,与想象中的爱丽丝在沟通……吴葛一同学,说实在的,我刚开始构思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写着写着,爱丽丝慢慢地生动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物。你真的猜到我的心里去了。

二、与辅导者对话:采用即时观察,随时介入阅读

阅读的辅导者,也以互动的姿态参与着对话型读书笔记的撰写与完成。凡是具有阅读辅导能力,并参与了对话型读书笔记过程的,都可以称之为学生阅读的有效辅导者。阅读辅导者参与对话型读书笔记主要有以下三项任务:

1.观察学生“关注了什么”。发现整本书秘妙并与之对话是对话型读书笔记有效展开的关键。但学生限于阅读能力,是不易发现整本书秘妙的。当学生还未能真正“参透”整本书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整本书的“意蕴点”。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发现学生对真正有意义的话题“视而未见”,于是在“小组循环笔记”之前,我带领学生集体聊阅读发现,在“你发现了书中哪些有意思的内容”这个问题情境下,我和学生一一将书中“有意思的内容”梳理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撰写读书笔记。

2.观察学生“能够对话吗”。一般而言,学生与整本书对话会出现以下几种“意义滞涩”的情况:一是“敷衍型”,这类情况并不是说学生不会与整本书对话,而是态度不够积极,这时可以通过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及加强评比的方式,将其态度引上正轨;二是“跟风型”,即跟着别人的形式与内容写,对于这类情况,可以将笔记样式超市拿出来和学生重温,强调各种方式的特点,让学生明晰并挑选;三是“漂浮型”,即不能深入书本内容的核心,只是围绕整本书的“意蕴点”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生活,联系曾读内容,或采用认同式阐述,或采取批判式理解,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纵深。

3.观察学生“还能坚持否”。在笔记撰写的过程中,学生“溜号”的现象会时常出现的,或是笔记本忘带了,或是随意应付等,这些都需要阅读辅导者及时观察及时应对,否则容易出现“破窗效应”。加强评比是让学生保持对话的好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小组间的评比,给每个小组成员的笔记都进行量化打星,然后借助积分制对各个小组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发放奖品,这是从外围环境上营造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组内自评,评一评自己的笔记写得怎样,评一评小组成员写得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在因素上加强自我反思。

三、与同伴对话:促进多维互动,分享阅读智慧

1.互动模式:多维交互,构建立体网络。

对话型读书笔记立足构建多维交互式的模式,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话型读书笔记除了“生—生”单向循环(图示1)交流外,还可以组织小组内交流(图示2)或组际(图示3)或集体交流的样式。只有这样,阅读的意义之流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流淌。

2.交流目标:意在分享,达成意义共建。

要达成与同伴共享阅读意义的目标,除了可以按照以上交流模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外,还可以围绕某些有价值的话题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发现学生对“用力保护起来的幸福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存在着争议,于是,我将这个话题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与此相关的数篇读书笔记,让学生讨论。他们发现,用恶作剧的方式“蛮干”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用智慧、用情感保卫起来的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3.对话管理:基于兴趣,培育自觉意识。

在对话型读书笔记操作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成为对话过程中的“短板”(具体表现以上已阐述)。我认为这些属于对话自觉意识的淡薄。如何培养这类学生自觉对话的意识?首先,我觉得要不断地唤醒他们撰写对话型读书笔记的兴趣,其次,可以加强组内自评。提交笔记之前,小组内互相评一评;一轮回笔记写完了,再请组内议一议,就组内每个成员的表现而论,可以分别评为几星(最高为五星),并说一说理由。

上一篇:商业地产项目运营下一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政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