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冷眼看世界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冷眼看世界有感

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及其随笔之有感

曾有人说路遥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而累死的,我听后深表怀疑,然而,当我读完其随笔后,不禁为一位作家如此敬业的精神而震撼,以前那份怀疑的心开始颤动、颤动…….对于其书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太多类似的评价及感想,今天,我只想对其人以及他的创作过程作一个肤浅的描述,通过对他不凡创作经历的描述,我想我的思想也便流露了其中了…..

“你可以平凡但你决不可以平庸”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精神所在.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陕西清涧人,其代表作〈〈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曾分别获得全国第

一、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则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深邃的人生哲理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历时十年,是作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回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奋斗成长,曾有人将它称之为青年走向社会的一部必读之书…….

了解、深如其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之感,我们必须首先要清楚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书中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那么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吧!

自小说〈〈人生〉〉发表后,无数的赞誉、邀请从四面八方向路遥投来,无论是在文坛还是各报刊杂志,此时他已是声名显赫,然而,人思想的多元化促成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路遥的人生观里似乎名利永远是虚幻的消磨意志的东西,面对一时的荣耀,他曾在随笔中这样写到:“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了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在这种精神意志的支配下,他决定从荣耀中退出,远离文坛,远离尘嚣,远离所谓的名誉去完成一个他二十多岁时的宿愿,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个无意中的想法―――写一本对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然而想法必定是虚幻的天真的,而现实却是逼真的确切存在的,在诸多问题、困难面前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一个人,一生中只可能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或者说是人生事业的高度,然而面对〈〈人生〉〉,他迷茫于无法在逾越这个“顶点”,这一因素只是最为浅显的一种自我思想的障碍,更多的困境却在于对青春对生命的白白浪费以及世俗观念的巨大压力。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而一旦付诸实施,他将面临着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无论你的思想觉悟有多高那只是你个人的境界,人总是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的群体,自然,世俗的观念以及舆论的评价是个人不可超越的,假如在经历了多年的呕心沥血后作品最终被世人否定,世人的眼光、亲人的瞩目,一切的一切不只是浪费青春的问题啊…..面对如此烦乱的问题,怎么办,该怎么办哪?路遥选择了沙漠,是的,广袤无边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嘈杂、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音,在那块进行人生阐悟的净土上,他说服了自己的那颗因尘世而迷茫的心,毅然走向心中那块归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这也为他后来十年的风雨险阻打下了一个矢志不移的意念….

“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在经历了自我思想的斗争后下面的工作便是创作前的准备了,基本框架的制定及构建方式的定夺都顺利的迎刃而解了,然而,在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相关背景材料的阅读却是一件繁重的工作量。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必定其间要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等各方各面的知识,这就意味着要完成一部有质量的巨著,必先要广泛的涉猎。其间,路遥罗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同时由于这部书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要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

艺术中准确描述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而最可靠的方式便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路遥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重要报纸进行阅读。天哪!十年的各类报纸,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它数量巨大的惊人啊!阅读时间的过长将意味着青春过多的浪费以及知识的淡忘,所以一种机械式的没明没黑的奴隶般的劳动开始了。“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阅读”这种为了目标而孜孜不倦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振奋啊!…..

“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他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将渗透整个作品。”

春去秋来,一年匆匆而过,阅读工作基本可告一段落,而更为重要的一项工程―――深入生活又开始了。面对七五年到八五年中国大转型的巨大变化,各种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所以要想全景式的反映那时的生活,必须全面地去体察生活。在今后的岁月里无论是政府机关、工矿企业、集贸市场,还是田间地头、乡村城镇、中小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拿路遥自己的话来说“就象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鄂尔多斯无边的草原上漂泊”。是的,其间,他风餐露宿过,与牛马同室过…….这才是对生活真真地品位啊…虽有些艰苦却充满着内涵、真谛…..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年已过,而真正的小说却还没开始写一个字,三年中,文坛已淡忘了他,而他也淡忘了那所谓的在他眼里只是一个载体的“文坛”…..三年的阅读、收集、汇总已让他掌握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及生活素材,接下来便是真真地创作过程了。“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经历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传世的绝唱”。为了与精神上保持一致,他毅然选择了―――煤矿 是的,只有身临其境才可能真正体会的到其中的内涵,而煤矿,一,是他其中重要的一个素材。二,确实也是一个极为艰苦地地方….

“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间许多的美好”。

在那交通堵塞、人烟荒芜的地方,寂静给了他无限的灵感,苍凉给了他特殊的意境,然而,孤独却也常常让他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多少天里,他不曾和一个人说个话,多少夜里,他默默地站在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遐想。远方有他温暖的小家、可爱的女儿,然而,现在陪伴他的只有一只丧偶的老鼠……在这段日子里,基本上他是与世隔绝的,生活的现实世界成为了虚幻,而虚幻的世界却成为了现实…….长时期的自闭及在创作过程中隐入太深,使他对创作以外的事物基本上失去了智慧,在作品完成的很长时间里他的精神常常是恍惚地以至达到了失常的程度,智力就像几岁的小孩子,连过马路都要思考半天才能最终作出决定……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却给了我们不平凡的精神食粮,对于作者写到这除了从心底的一种敬佩以外剩下的便是感激和无言…..谢谢您,谢谢您那费尽忘食、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谢谢您那为了目标而全力一付、知难而进的坚定意志,从你身上我得到了一种思想地升华,一份精神的动力………..

第二篇:读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有感

读《悲惨世界》感悟为人思想

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一个贫困的工人冉阿由于饥饿过度让偷一块面包,由此而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狱后,他到处受人歧视、遭他人白眼,于是,他绝望了,开始仇视社会,然而又一个奇迹出现了,一个善良的主教用他的仁慈感化了他,从而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冉阿让决心做一个好人,他尽力去帮助别人。在人们极度不理解和不接受的情况下,他仍然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帮助别人。他为了救无辜的工人,又一次进了监狱,他又一次逃跑。之后,发生一系列生活变故,冉阿让最终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虽然是那个特定环境下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但雨果先生想表达的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昭然纸上:他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广阔的社会的生活画面都一一的给我们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这本书使人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败、阴暗、恐怖。也让我们知道一些人生的大道理,让我们去分辨哪些精华我们要学习,哪些糟粕我们要丢去。

读罢此书,我们不禁要问:冉阿让真的死了吗?不,没有,他虽死犹生,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竖起了人们心目中属于善良的丰碑”。书中的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悟是:我们要做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拥有一个高尚品质的人,就要象冉阿让那样,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被生活的大难击垮;拥有一个高尚品质的人,就要象冉阿让那样,一辈子宽容别人;拥有一个高尚品质的人,就要象冉阿让那样,给予他人幸福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拥有一个高尚品质的人,就要象冉阿让那样,做一个善良的人,乐善好施救助孤寡;拥有一个高尚品质的人,就要象冉阿让那样,用无疆的大爱让“假、恶、丑”远离凡尘!

书名:《悲惨世界》

作者:雨果

译者:李玉民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版本信息:第一版(2005年5月1日)

班级:食品1201

姓名:马涛

学号:201235090130

第三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到世界去

到世界去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翻开书的扉页,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句话。话很短,却足足留了一页的空白。当笔水触及素纸,笔尖在柔光中摩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笔中灌满的,已不仅仅是浓墨,而是路遥一生为之奋斗的信念。

这是一部描绘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贯穿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整部小说以陕北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孙少安及其兄弟姐妹的生活。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到了劳动的年纪不得不舍弃学业,承担起顶梁柱的责任。面对复杂的社会纠葛,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爱情,家庭的琐事贫困,善良的少安在无奈中牺牲了很多,也真正懂得了这句话"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正如一棵树,树叶可以任意向天空伸展,可根总是扎在老地方。"小说凸显了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冲突,正是这种外在的遏制,更加激发了一群平凡的青年们寻求有别于现实的生活,并为之奋斗,创造不平凡的生活。

到世界去,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前不久翻出从前的一些笔记,字的变化远远超出我的预估,甚至让我质疑那些字迹。在这方面,我相信我们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也许是处于一种状态,又许是出于对新事物的理解,处在每个节点的我们都经历着非同寻常,经历着变数与挑战。其实生活大多是在字里行间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安逸,感受背弃了喧嚣后的宁静。

我想谈的正是这样的变迁——一种在冥冥之中注定的规律。

就像字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在循环往复中开拓出新的世界。这时的信念,像一种催化剂,引领我们到世界去。

突然想起之前为了中考冲刺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在向上,在那种压力的迫使下,我抱着到一种无形的信念,挑灯了一夜又一夜。那时候的信念,只是憧憬着未来和人生的路。早起晚睡,每天除了做题吃饭,就是吃饭做题。临近中考作业的额度是过量的,按常理只能挑着做。而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内心的世界也需要自己亲手打造,我并未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全写完并复习。忘了有多少个夜晚是在书桌上度过的,甚至在我听到祖辈起床的动静时自己才准备入眠。以前看到过这样的文字,"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说真的,尽管我不优秀,但现在的我依旧很佩服当时的自己,回忆起来还会觉得空气突然凝滞在了这个时刻。仔细想想我也不是一个所有事情都能坚持下来的人。这些年我做过太多半途而废的事情:书法练了那么多年然后搁置,古筝也是。包括那些自己以为可以坚持很久写的本子,多到成灾。然而只是那个信念,陪伴我度过了依稀的几个月。如今看来,那种信念就是到世界去的精神吧。我渴望着超脱已是牢牢附在生命中的世界,即便最后我的结果是失败了,也都不那么重要了。

时隔数年,这次我将面临的是更广博的世界。老实说,不知道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找不回当初的信念。在失败与成功反复无常的日子里,我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平凡的世界》唤醒了尘封已久的那种力量,它告诉我"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到世界去,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所在。

每个人拥有的世界不同,苦苦追寻的世界也不同,但都在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向着那个世界进发。就我而言,虽然无法预知未来,但可以知晓所面临的残酷磨难。现代社会是空洞的,它应有尽有的只是表面的浮华,所以有时我们会感到强烈的孤独感。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内心有很多地方是火车到不了的,但火车可以把我们载到心之所向。

春去秋来,生命像年轮一样缓缓流转,似预知了运动轨迹般自然得曲折往复。

人生第一次觉得迷茫看不清前方,有棵叫做信心的树,好像是我跳起来也够不着的高度。也是第一次我开始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己。大概这就是十七岁,一个需要承担很多的年纪。也是在这时候,我看到了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并会为相对自己而言不平凡的世界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仿佛看到内心深处的另一个我不慌不忙地整理着思绪,清晰地看到自己世界所往的方向。我朝她挥一挥手。倘若有一天,我不再过去有过多的留恋,而是将全力以赴代替尽力而为。那么"到世界去",就真的可以揭竿而起了。

手中攥着一张可感而不可触的纸,仿佛看到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远远地望见杵在那里的希望。"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归宿。"我用时光在上面雕刻下:从世界来,到世界去。

愿每个人的心之所向——

常来入梦。

文:周海怡

第四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一直是我谈之色变,闻之避之的,总觉得太深奥、太枯燥晦涩又比较“无用”,所以除了上学时接触的那点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那么一丁点王阳明、柏拉图,基本属于“哲学盲”。但阅读《苏菲的世界》,可谓给我补上了很好的一次哲学入门课。

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体裁上算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鉴于对哲学著作的敬畏之心,阅读之前先百度搜索了简介及相关资料,有评论说:“该书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这更坚定了我认真读完的决心。

遗憾的是,一开始还是读的有些懵,一直朦朦胧胧,不清不楚的感觉。可以说是开始跟随叙事者坚持每月一本书悦读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无从理清思路,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有所认知、触动和感悟,好像真正陷入了阅读的瓶颈期,尤其是在听完周六线上书吧董艳老师的精彩分享之后,那种巨大的差距感让我更加焦虑,那种感觉真的很不爽利,也是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的原因。但我知道,我们要想真正读有所获,必须跳出阅读的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今天,尽管还是懵懵懂懂的读完全书,尽管感悟还是不系统不条理,但我想,收获还是蛮多的,有必要撷取一点呈现出来,以觞读者,顺便完成读后感的作业。

本书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很多哲学思想理论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在第一章“你是谁”一节中,涉及到苏菲自我认知、思考活着的意义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人都是要死的》,快速翻找,竟然找到了当时手写的长长的读后感,再次捧读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感觉好熟悉,好亲切!

生与死,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一直很困扰人们。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永生是一种幸福,但书中的主人公雷蒙.福斯卡正是因为有了不死的生命才永远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不朽而饱尝了太多的战争、流血、屠杀,看到了太多的衰老、死亡、腐朽;也正因为他的永生才使他一切的奋斗和贡献都失去了意义,甚至变得毫无价值……的确如此,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能清楚的意识到人终将死去,那么无论是勇敢的横渡湖泊还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才会让人钦佩,因为那是在冒着生命危险,那是一种牺牲奉献的壮美!倘若你根本不会失去生命或者根本意识不到人终将死亡,即使你一样的慷慨大度,勇敢无畏的奉献和付出,但相对于你永生的生命来说,这些牺牲、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难怪作者在书中说:“永生就是一种天罚!”“人可以征服饥荒,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吗?”这样振聋发聩的叩问真的震撼人心!估计人若能征服自己,那么福斯卡也应该绝不会喝下长生不老药了!

《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谁?”让福斯卡感到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正是这一最简单又最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围形成!当然也带给他无尽的思索和探问:生与死意味着什么?一个永生的人连胆怯的权利都没有,一个永远不会死去的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收获多少,相对于无终止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只飞虫、一朵水花、一只蚂蚁,仅此而已!真的,没有人能和时间故弄玄虚,阻止他继续流转,没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没有人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人能获得永生,因为你获得永生的同时也永远的远离了人类,已经孤独的死去!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我也跟随苏菲,跟随神秘老师虽懵懂但也收获颇丰的开始触到了许多哲学的根须,多了许多探问和思索。

正如有人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原来,哲学可以这样读!感谢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一定会有更多的哲学之光照进来。

第五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的确如此,哲学伦理的确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与启示。哲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更加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当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找一种合理,能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解释那些未知的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慌乱无措,碰见一点事就六神无主,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哲学就是要我们学会思考。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在一位哲学家的指引之下,苏菲对世界的探索思考的故事。《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好奇是成为一名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虽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但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使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能够更加悠然,更加明白的存活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如果浑浑噩噩以混的心态来虚度这经历了千万种磨难才诞生的生命是一种罪过,因为上帝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的机会,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竭尽自己的全能,让自己走自后的世界比自己来自前要好一点。不求做出多么惊天骇俗的、震天动地的事,自求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对这世界多一份不同角度的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进步。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思索、探讨人生。

我们常常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思考判断力,对世界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习惯会使我们沉迷堕落,每天面对同样周而复始的事,迷迷糊糊的过一天算一天;习惯会使我们忘掉最初的梦想,最终被时间无情的消灭,洗刷掉。《苏菲的世界》中这样写道“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是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即为重要的能力”可见习惯是多麽可怕的力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应多读史书,让我们的逻辑,思想更加的成熟稳重。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外界的领导之下也能开始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作为一个当代的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做的绝非死读课本,看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有重大的成果不是光凭双眼就能看出个一二三,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细致的分析是成果得以出现的重要的保障。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我们的世界也是如此,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未解之谜,只是如今的我们还缺乏一种进行细致了解分析的依据。我不相信世界的不可知论,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是尚未发现而已。 哲学使人变得更加的聪慧,因为哲学就是一门智慧之学。《苏菲的世界》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给我们巨大的冲击去思考,了解这个日益成长强壮的世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们停止思考的借口。

12级教育学姜培文

上一篇:电力工程考察报告下一篇:读孟子之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