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社读书分享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书社读书分享范文

读书分享

问题评价

在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中,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进程,学生角色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从讨论到解决问题的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情绪,也因教师评价而发生了变化。在评价策略上,具体分为真实性评价、启发式评价、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反思性评价。

一、 尊重事实,给予真实性评价。

作为老师,我们要面带微笑,用真诚、和蔼、清新的话语给予客观、公正、 真实的评价。但在表示真诚的同时,教师切忌用华而不实、夸大其词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对话(举例说感受)。当学生错误对话时,应给予真实性评价,错就是错,要有严谨的科学意识与态度,而不能为保护学生自尊心失去最起码的是非标准。更不能一律用“OK,你真棒”来评价学生。

二、 问题困惑时,给予启发式评价。

当学生对问题困惑时,应给予积极引导,提出与结论相近、相似的问题,为 学生“搭桥”,为学生分析问题疏导通道,为学生悟出结论给予简明的解释与启发,使学生在问题对话过程中,变成一个问题思考者、研究者、而不是问题对话的应答者(举例说感受)。

三、 情绪消退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动态的 自然人,当学生情绪表现不正常时,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点滴进步,及时地实施评价,当然教师实施激励性评价要适度、恰当、到位(举例说感受)。

四、 问题出错时,给予赏识性评价。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词——后进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关照、 心理暗示以及适当的精神刺激,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让他们知道“出错”是必然的,“出错”是成功的前提,无论你出错了多少次,只要你是在积极思考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举例)。

五、 引申问题时,给予反思性评价。

当结束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小结。再一个知识的延伸在课堂 上完成那是基本不可能的,对于那些课堂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课后去思考问题。

第二篇:教师读书分享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读书分享首先是愉快体验的分享。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本我读过的书,把我的愉快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少年时代,我喜欢读冰心的诗与散文,充满了爱的温馨,这也使得我牢记:要把美好诉诸笔端。

青年时代,我喜欢读杂志《名人传记》,它使我明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那段艰苦的求学生涯中,很多名人的奋斗故事让我获得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工作后,我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那时候学校给老师们每人买了一本,我刚上班,没赶上,就边读边抄。读了又读,常读常新。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涉及面广而又操作性强的著作,经常拿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自己在实践中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行为因为理解偏差而留下了什么遗憾。

女作家林海音在《窃读记》中记述她的国文先生对他们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现在我对自己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的时候,我们初次接触一些书,似懂非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仿佛就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开窍了:真是像某某书里说的那样啊,禁不住“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这里提一位曾经被我误解过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现在再看满大街的幼儿园都在说自己有蒙氏班。当时我听别人说蒙氏研究的是缺陷儿童,后来才推广到正常孩子,年轻时,对此不屑一顾。后来有了孩子,就觉得蒙氏教育与我国孔子的思想在“因材施教”上是比较一致的,而且操作性很强。再看今年的中高考改革正在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向关注“活生生的人”转变,觉得我国的教育真的是从扫盲走向基础进而走向了创新,未来的年轻人一定是像詹天佑所愿“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进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另外,我还得说一说咱们行知的读书活动给我带来的愉快感受,首先是阳光书道实现了我们很多人的童年梦想,让我们返老还童。其次是蒸蒸日上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活动让我经常想起这句话:我们已经上路,梦想还会远吗?

最后,我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够一个“四有教师”:每天有所读,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欣喜。谢谢大家的倾听!

第三篇:《围城》读书分享

《围城》读书心得 -------王智源

我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是钱钟书的《围城》;这部作品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还是在大学的时候,书是在路边摊上随手买的;第二遍,是在这个寒假,书是特地去新华书店买的;之所以要在寒假里认真的读第二遍,一个原因是今天我要站在这里,另一个原因出自同事说过的一个笑话:

“在读高中时的一节语文课,讲文言文,课文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片段,然后老师就问在座了学生,哪位同学读过《红楼梦》,全班只有一个男同学举了手,然后老师就问这学生,“你什么时候读的,读了多少”?学生回答道:小学的时候读的,都读完了;老师惊奇不已,于是接着问:你读懂了吗?学生回答说:读懂了,书不厚,而且我记得每页都还有插图”;原来这学生读的是卡通版的小学生读物呀!然而我又想起我第一次所读的《围城》好像是中学生读本,会不会跟原著不一样呢,于是就去新华书店又买了一本,读了这第二遍;并且读之前还看完了根据本书编导的电视剧。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也是含意最丰富的一部小说,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那么《围城》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

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鸿渐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文纨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并非自己的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我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去品位《围城》,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品位都会觉得非常有意思的;而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人翁方鸿渐先后经历了四个女人,分别是鲍小姐,

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四个女性可以说是综合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特点;其中方鸿渐最倾心的是唐晓芙,我想应该也是作者所偏爱的女孩,不然怎么会把她描写的这么好呢,书中是这样描写唐晓芙的:方鸿渐初见唐晓芙时: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然而方鸿渐与唐晓芙最终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娶了各方面都比较一般的孙柔嘉,这其中的缘由,我想只有亲自去品读才能够体会到,所以,推荐大家去读这部作品,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

这部作品,取名为《围城》,那么什么是围城,书的封页上写有这样一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于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细细品位这段话,真的是很有感触,这段话真是对人生的深刻揭示;想想我们自己,对于职业而言,我们都是围城里的人,由于我们的职业现状,工作琐事多,时间长,付出多,回报低,工作久了又有职业怠倦;结婚了的顾不了家庭,没结婚的又没时间或者说没条件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某些时候是否想着要逃出去呢;但是再想想,逃出去又能怎么样呢,无非弃了这座城又进另一个围城罢了;对于爱情而言,我们这里既有围城里的人又有围城外的人,暂且不去说围城里的人是否想要逃出来,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围城外的青年人应该很想进城的。然而围城又何止是职

业和婚姻呢?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的“围城”呢!那思想的“围城”才是最难冲破的。

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不也是处于“围城”困境吗?不妨先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曾经问过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太阳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他们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个骂我天真烂漫、愚昧无知;而另一个则不以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会变成一大锅鱼汤啦。”我俩听后不禁捧腹大笑。大笑过后,我却在沉思,会有多少人给我类似的答案呢?

第二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

个普通的圆圈而已。

上述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模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处在“围城”困境,我们要冲出围城,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只会做题的机器,我们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的能力;我看到了我们的努力,我们付出的实践,比如我们开展了社团,十个一,远足等等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所付出的行动,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用心做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越来越优秀,学校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第四篇:读书心得分享

读 书 心 得

《工作中无小事》

最近有幸拜读了陈满麒先生著的《工作中无小事》一书,感触和体会很深,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种书应该没有什么可看的,因为我觉得“工作中无小事”这种道理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了,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呢?可是当我读到它的前言时,就已经被它所深深吸引住了。

前言中讲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当时一艘最先进的船只却在一个海况条件极好的地方沉没了,原因就是船上的船员由于对一件一件的小事不在意,导致了火灾,最终船毁人亡。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仿佛是身处沙漠遇见了甘泉,于是一口气将它全部读完。

虽然我在工作中也时时会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读了这本书后发现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改进。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显然都是重复地做着许多小事,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这样值得吗?总是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时候就会怀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些小事不需要太认真,有种不屑一顾的感觉。孰不知,能够将这些小事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俗话说得好,“不积跬步,不足以至千里。”将很多小事都做好这至少代表你在对待这些小事上是成功的。如果经常能够将小事做好,注意细节,将会培养一种细心、不骄不躁的好习惯,为我们以后

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工作中,我也应该如此。 “不要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太小了,就不认真对待,敷衍了事。事情无大小,都应该认真做。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比如同样是做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有的人打扫得很干净,有的人打扫卫却马马虎虎。如果连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大事呢?”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不过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加强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会,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会影响到同事及团队的。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让同事都能被你的热情所打动,于是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却会像瘟疫一样传染到每一个角落,使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调整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中。

总之,工作中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

2011.06.19

第五篇:读书分享材料

薛七小

王敏

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蔡林森编写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和五个篇章,向读者详细地阐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以及它的推广应用。

蔡林森所进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基本理念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符合当今课堂教学的需要,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积极参与,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提高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也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另外运用这种教育模式,还能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渐养成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紧张、快节奏的习惯,磨练意志,形成耐心做事的品德等。培养自信心、责感、独立自强的竞争意识。同时也给了学生自学、创新、动手、锻炼、拼搏、自我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学生不依赖老师,靠自己学,由旧知而获得新知,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因此,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的需要。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力法宝。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学,我更是深有体会。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如何在40分钟内实现有效的、高效的课堂,这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研究的课题。

读书分享材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但学生虽有自主、合作学习,但有搞形式,走过场之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此观之,在我们的脑海里应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即树立以生为本,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实现自己潜能的主人的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

二、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 转变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优化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处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洋思中学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每周初,备课组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此时,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二)要保证学生在课堂里有充足的时间“学”和“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学生要具备“会学”的能力,不通过多练,是难以形成的。因此,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练的过程,让学生“当堂训练”、“练在课堂”。洋思中学在改革的初期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其目的不是机械的遵循这个时间规定,而在于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能根据“学情”活用、变通、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和“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促进了学生的整体提高,这样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就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每节课40分钟,教师的“教”只能在多少时间以内,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灵活组织课堂,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不断激发课堂高潮。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中心范文下一篇:的社会治理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