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2024-05-07

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通用14篇)

篇1: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自己是否诚信? A.是 诚信是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B.基本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 C.不是 诚信与我无关 2.您对待诚信的问题? A.很重视

B.一般 C.无所谓

3.您身边的人诚信情况如何? A.很好 B.一般 C.很差

4.您遇到过不讲诚信的事情频率如何? A.经常遇到 B.有时发生 C.从没遇到过

5.对于自己遭到的不讲诚信的问题您会如何处理? A.今后注意小心防范 B.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 C.借助媒体舆论谴责

6.您认为当前社会上最常见的失信现象是? A.购买蔬菜水果时缺斤少两 B.假冒伪劣产品、假钞盛行 C.逃单、逃票、逃税现象频发

7.您认为造成现下不诚信风气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气造成的,大家都这样做我就这样做 B.缺少宣传和教育,不知道诚信的重要性 C.机制不健全,诚不诚信又不犯法 8.您觉得社会诚信度如何提升?(可多选)A.个人自律就好 B.家庭和学校加强教育 C.政府建全完善相应制度和法律

9.您对现今商家为了利益而不讲诚信的现象怎么看? A.很重视,应该受到谴责 B.觉得很不对,但并很不关心 C.随便了,这种事见怪不怪 10.您觉得这份调查问卷有意义吗? A.很有意义 B.一般 C.没有意义

谢谢您抽出时间参与调查,祝您身心健康,万事如意!

篇2: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残疾人在路边讨钱你会不会向他投钱()

A、会B、不会

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完了,要你资助他车费,你会不会给他钱()

A、会B、不会

3、如果你在街上看见名目繁多的招工广告等,你对他们的诚信度是多少()

A、70%—100%B、70%以下

4、你讨厌不守信用的人吗()

A、讨厌B、不讨厌

5、你有没有在社会上受过骗()

A、有B、没有

6、你认为你自己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吗()

A、是B、不是C、有时是

7、你认为现代社会的诚信度多少()

A、70%—100%B、50—70%C、50%以下

关岭民中

篇3:关于数学预学单的问卷调查

关键词:预学单

一、研究背景

预学单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方案,与学案相比,预学单强调“预”,即设计的学情出发点是学生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 与教学案相比,预学单也强调“预”,即不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内容.

在“预学,合作,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预学单被认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有效桥梁,但预学单是否会成为学生作业中的另一个负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设计预学单? 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希望通过抽样研究工作,分析出预学单对于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预学单的习得感受,笔者选取高一两个班级和高二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注: 1为自己看书预学; 2为结合预学单预学; 3为了解相关资料; 4为完成练习题

注: 1为基本上一致,就是当堂内容; 2为本质上一致,但是综合了其他知识; 3为不是十分契合,但是有本节内容涉及; 4为不一致,基本上没用到预学知识

注: 1为很灵活,很难下手; 2为较灵活,花点时间还是能作出来; 3为比较常规,看过书后做起来很顺; 4为很简单,一看就知道结果

注: 1为很灵活,很难下手; 2为较灵活,花点时间还是能作出来; 3为比较常规,看过书后做起来很顺; 4为很简单,一看就知道结果

注: 1为很灵活,很难下手; 2为较灵活,花点时间还是能作出来; 3为比较常规,看过书后做起来很顺; 4为很简单,一看就知道结果.

三、研究结果分析

( 一) 预学单为学生的新知学习进行了有效铺垫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预学单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是“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使得听课更有重点”,说明通过预学单,学生对课堂的知识大体框架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 二) 预学单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起到了正面影响

学生普遍比较认同结合预学单预学的方式,而预学单完成的时间也大都在20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时间内完成. 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对预学单的功能认识有一定差异,高一同学对预学单的功能认同更为多元化,不仅认为预学单能帮助自己确定新课学习的重点,更能自行掌握基础知识,也能提升师生交流的效率,而高二同学则大多觉得预学单能有效帮助自己找到新课的难点,提高听课的效率. 不同能力层的同学对于预学单的认同度差别不大,但是数学能力较强的同学比数学能力较弱的同学对于预学单的功能认同更有多元化趋势.

( 三) 预学单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改进起到积极作用

调查发现,教师通过预学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课前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给予了学生释放自己独特思维的时间与空间; 同时,有了预学单作为铺垫,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和效率都比传统课堂明显提高. 学生在给预学单意见的部分,比较多的同学提的是“增加提问的区域”,说明学生在经历自主预学后,质疑的意识增强.

调查还发现,预学单的使用提升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效率. 由于使用了预学单作为思考和记录的载体,学生在进行生生交流时能迅速的找到共鸣与分歧,对交流问题的关注度迅速提升; 同时,由于预学单作为学生预学成果的报告,也能为老师如实反映学生在预学过程中的难点,能帮助教师更为准确的确定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师生交流的效率.

四、研究的启示

1. 预学单的内容设计应紧扣文本

在预学单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教学参考资料》和《课程标准》,从总体把握学习要求及活动建议,厘清双基,即弄清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从细节上,要紧扣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凸显能力目标和主要的思想方法,问题设计应注重知识的本质,进而再拓展与延伸.

2. 预学单的活动设计应凸显多样化特点

预学单的活动设计主要是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自我检测、学习反思四部分构成,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故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知识,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过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预学过程中.

3. 预学单的使用应体现铺垫作用,力争提效

篇4:关于红绿灯的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十字路口的行人

调查方法:通过做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及在十字路口调查

调查地点:十字路口

调查时间:2015年10月5日16:00

调查问题:

1. 您觉得什么形状的红绿灯比较好?( )

A. 一个圆形 B. 圆形+箭头

C. 箭头 D. 无所谓

2. 您觉得红绿灯旁边的数字对等红绿灯有没有帮助?( )

A. 有很大帮助

B. 一般,无所谓

C. 急的时候觉得很有帮助,不急时无所谓

D. 从来不看

3. 变红灯时觉得亮黄灯好还是有带数字的绿箭头闪烁再变黄灯好?( )

A. 变黄灯好 B. 绿灯闪烁好

4. 若变红灯时带数字的绿灯闪烁了,还剩几秒能下定决心再也不过了?( )A. 4 sB. 3 sC. 2 sD. 1 s

5. 若绿灯闪烁时,几秒时让您觉得最纠结(最不能决定是冲过去还是停下来)?( )

A. 5 sB. 4 sC. 3 sD. 2 s

6. 走人行横道过较宽马路时,是否觉得绿灯太短?( )

A. 是 B. 否

C. 走得快一般能过

7. 作为行人过马路时,绿灯还剩几秒就会停下等?( )

A. 4 s B. 3 s

C. 绿灯闪了就不过

D. 看机动车指示灯的绿灯变红灯了再停

8. 关于闯红灯的次数( )

A. 从来不闯 B. 没车就闯

C. 偶尔闯

9. 您的年龄是( )

A. 16岁以下 B. 16岁至25岁

C. 25至35岁 D. 35岁至55岁

E. 55岁以上

10. 觉得扬州路口红绿灯设置(时间、颜色变化及形状等)合理吗?( )

A. 从没思考过这类问题

B. 合理

C. 不太合理

统计结果:

本次共随机调查了56位行人,数据整理如下:

篇5:关于诚信的社会调查问卷

1、您所在的年级:性别:

2、您对的诚信的态度

A很重视B一般C无所谓

3、您是讲诚信的人吗?

A是,诚信是人的基本道德B基本是,视情况而定 C不是

4、您对学生作弊的行为持何种态度

A不能接受 B可以理解,学习压力太大C只要不被抓就可以

5、您是否有作弊行为

A经常B偶尔C心动为行动

6、如果您要申请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您对您的家庭情况 A如实说B大肆渲染C基本上照实

7、您认为诚信度与受教育度有关吗?

A很有关系B一般C没什么关系

8、在街上遇到乞讨的残疾人,您会给他们钱吗?

A会B有时会C不会

9、造成目前不诚信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社会风气所致B确实宣传教育C社会没有诚实守信的观念 10当您没有实现对他人许下的诺言时,您会觉得羞愧吗? A会B偶尔C不会

11、目前诚信状况是否影响您对他人的信任感?

A影响B有一定影响C不影响

12、您认为可以如何提高社会的诚信意识?

A加大宣传力度 B开始诚信教育课程C家长、老师等以身作则 13您认为当前我们的诚信教育有效吗?

A很有效B效果一般C几乎没什么效果

14、您认为下列职业中最接近诚信的A农民和工人B学生C商人和政界人士

15、您认为我们未来社会的诚信会怎样?

篇6: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是市场调查协会的调查员,为了了解大学生诚信状况,正在进行 “大学生诚信意识”调查。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我们会确保您的资料不外泄,希望您以平静、放松的心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问卷,所填信息仅为研究使用。

(请在您选中的①②③④⑤上打“√”,图表中可直接在数字上打“√”)

一、对诚信问题的基本认识

Q01.您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中所占的地位是:(单选)1

① 很重要② 比较重要③ 一般④不太重要⑤一点也不重要

Q02.您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信用吗?(单选)3

① 完全能② 大部分能③一般能④较少能⑤几乎不能

Q03.与人交往时,您是否看重对方的信用?(单选)2

① 很看重② 比较看重③一般看重④不看重⑤无所谓

Q04.您周围的同学中讲诚信的人多吗?(单选)2

① 很多②一般③较少④ 很少⑤几乎没有

Q05.诚信环境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影响程度:(单选)1

① 很大② 较大③ 一般④ 较小⑤几乎没有

Q06.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程度:(单选)1

① 很大② 较大③ 一般④ 较小⑤几乎没有

Q07.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程度:(单选)1

① 很大② 较大③ 一般④ 较小⑤几乎没有

Q08.学校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程度:(单选)1

① 很大② 较大③ 一般④ 较小⑤几乎没有

Q09.请您对本校诚信教育做出评价:(单选)3

① 很好② 较好③ 一般④ 较差⑤很差

Q10.您怎样看待本校学生学业诚信状况:(单选)4

① 很好② 较好③ 一般④ 较差⑤很差

Q11.您怎样看待本校学生经济诚信状况:(单选)3

① 很好② 较好③ 一般④ 较差⑤很差

Q12.您怎样看待本校学生社会诚信状况:(单选)

① 很好② 较好③ 一般④ 较差⑤很差

Q13.您对当前我国社会信用情况的总体认识是:(单选)

① 很好② 较好③ 一般④ 较差⑤很差

二、对学业诚信的认识

题目极不不太

序号 评价项目 合适 合适

Q14 您如何看待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行为 5 4

您如何看待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Q15 行为 5 4

Q16 您如何看待考试时有过作弊行为 5 4

Q17 您如何看待找人代考或替人代考行为 5 4

Q18 您如何看待论文抄袭剽窃行为 5 4

Q19 您如何看待论文署名虚假行为 5 4 可以中立 理解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很合适 1 1 1 1 1

1Q20

Q21 您如何看待翻译外文当作自己论文的行为 5 您如何看待有一稿多投行为 5 4 4 3 3 2 2 1 1

三、对经济诚信的认识

题目极不

序号 评价项目 合适 不太可以很合合适 中立 理解 适

您如何看待为申请困难生而虚报家庭信息的Q22 行为 5 4 3 2 Q23 您如何看待拖欠或逃避缴纳助学贷款的行为 5 4 3 2 Q24 您如何看待拖欠缴纳学费的行为 5 4 3 2 Q25 您如何看待拖欠党费、团费、班费的行为 5 4 3 2 Q26 您如何看待向他人借钱不还的行为 5 4 3 2 Q27 您如何看待捡到钱据为己有的行为 5 4 3 2 Q28 您如何看待逃票的行为 5 4 3 2

四、对社会诚信的认识

题目极不不太可以序号 评价项目 合适 合适 中立 理解 Q29 您如何看待允诺他人却不兑现的情况 5 4 3 2 Q30 您如何看待不守时行为 5 4 3 2

您如何看待私自翻看他人信件及隐私的行

Q31 为 5 4 3 2 Q32 您如何看待使用违章电器行为 5 4 3 2 Q33 您如何看待为了个人目的入党的行为 5 4 3 2

您如何看待毕业生求职材料中的“注水”

Q34 现象 5 4 3 2 Q35 您如何看待大学生毁约的行为 5 4 3 2

您对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信用状况的看法

Q36 是 5 4 3 2

五、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Q37.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您认为主要原因是:(多选)① 为取得好成绩,获得各项荣誉

② 考场纪律太松,如果其他人作弊,我不作弊就必然吃亏,心里不平衡1 1 1 1 1 1 1 很合适 1 1 1 1 1 1 1

1③平时学习不努力,为了避免挂科和重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选择作弊

④ 所学课程没有实质意义,所以采取作弊手段,蒙混过关,草草了事Q38.您认为大学生论文抄袭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是:(多选)① 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② 学校的论文评审机制不健全,奖罚不明

③ 个别教师工作不负责,评审论文敷衍了事,纵容了抄袭行为的发生④ 大学生信用度低,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

Q39.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率的主要原因是:(多选)①从众心理:别人拖欠,我也拖欠②就业形势严峻,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③国家助学贷款机制不完善,对贷款学生缺乏有效约束④恶意拖欠 Q40.您认为大学生跳槽和毁约现象日益频繁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①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的约束机制不完善,惩罚措施不到位

②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欺诈行为,不能兑现先前承诺的薪金水平和福利待遇

③ 大学生自身的信用度不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④ 学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就业信用方面的教育和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Q41.您认为高校开展信用教育工作的“瓶颈”是:(单选)

① 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② 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③ 工作容易流于形式

④ 缺乏与企业、政府及社会的有效配合六、个人基本情况

Q42.性别① 男② 女

Q43.民族① 汉② 少数民族

Q44.户籍② 城市② 农村

Q45.政治面貌 ① 党员② 团员③ 群众④ 其他民主党派

Q46.年级① 大一② 大二③ 大三④ 大四

Q47.家中子女个数2

Q48.家庭月收入大约为

Q49.您的家庭结构类型

① 单亲家庭② 继亲家庭③ 双亲家庭

④ 三代同居家庭⑤ 其他形式

Q50.院校专业统计(学院)

访问员:

访问结果: 督导员: 复核员:

1、成功

2、调查对象拒访

3、无指定调查单位

4、无相关调查人 调查时间: 2010年月日

谢谢您的配合及参与!

篇7: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

﹛您是: 男□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1,您认为自己是否诚信?A是 诚信是人的基本道德.B基本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C诚信与我无关D其他(请填空

2,您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诚信情况?A很好,不值得担忧B一般,不诚信

只是个别行为C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行为D很差,前景值得担忧

3,您对诚信问题?A很重视B 一般关心C无所谓D 其他__________(请填空)4,和他人交往时,是您否看重对方的诚信?A十分看重,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证B比较重视 ,但不是决定条件C无所谓,大家开心即可D其他_________(请填空)5,您是否经常对您的朋友说谎?A经常B偶尔C从不

6,平时考试时有作弊的习惯吗?A.经常有B.偶尔有C.没有

7,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多选/填空】

A.大力弘扬诚信之风B.建立个人诚信档案C.开展诚信讲座D.领导家长以身作则8,您认为,造成目前存在不诚信现象的原因是什么?A、社会风气造成的B、缺少宣传和教育C、社会上没有诚实守信观念D、自我意识太差

9,如果您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您会对您的家境情况?

A.如实说B.大肆渲染C.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10,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在学校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A没有必要,完全属于作秀行为

B有必要,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约束其行为C无所谓,可有可无D其他

11,大学期间很多科目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写论文,您作为学生通常是?(单选题)

A全部个人完成B大部分自己写,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C大量引用资料

中的语段D用别人的文章拼凑E直接抄一遍

12,你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多项选)*

A.自律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B.家庭教育的缺乏,家长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

到家里,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C.学校教育的漏洞,学校专注于学业的学习,忽略

了学生的人生观培养D.社会上拜金主义,钱权主义等恶习陋习风气严重E.政府对大学生诚信观方面重视不够

篇8: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亲自诊查,医疗风险分担,互联网诊疗

为了解卫生行政人员、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等不同人群对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问题的认识,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医院地理位置的分布,在北京、上海、福州、宝鸡、长沙、沈阳、威海等地发放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问卷调查情况

本课题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5份,其中医务人员共计400份,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及医疗机构管理者共计295份。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风险、互联网医疗应当如何监管等。

2结果及分析

2.1互联网医疗范畴

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4.4%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门诊、远程会诊”属于互联网医疗;8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0.0%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机构与患者个人之间开展的远程门诊”属于互联网医疗;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2%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通过QQ、微信、网络视频等向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属于互联网医疗;69.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3.4%的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聘请医师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属于互联网医疗;64.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6.1%的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使用医务人员或健康咨询师提供的保健咨询服务”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畴。

调查结果说明,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只要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的与医疗行为相关的活动,都应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畴。

2.2对《执业医师法》规定的“亲自诊疗”如何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9.8%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在医疗机构空间内面对面为患者进行的‘望、触、叩、听’诊疗行为”属于亲自诊疗;8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8.9%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在医疗机构内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传输的听诊音及相关检查、图像、监护等资料,进行诊断”属于亲自诊疗;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7.8%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通过通讯(电话、传真)为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属于亲自诊疗;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1.1%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通过网络(微信、QQ、网络视频)为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属于亲自诊疗。该调查结果说明,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亲自诊疗”应当是医师依托于医疗机构,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在能够见到患者的情况下(通过视讯等方式),为患者诊治。

2.3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的性质

2.3.1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指个人电话、QQ、微信网络等,下同)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7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6.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4.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4.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1.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9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3.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70%的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的咨询属于医疗咨询,此外还有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保健咨询,因行为性质属于咨询,故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方式是合法的。

2.3.2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医疗检查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8.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0.9%卫生行政人员和3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6.5%卫生行政人员和21.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6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9%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1%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检查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该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此近3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其违法,但是近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

2.3.3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医疗诊断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3.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5.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4.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存在分歧,仍有3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疗咨询属于诊断活动的范畴。在该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上,虽然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但选择违法性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也达到了30%。因此,在该行为性质的认定上有待于进一步统一。

2.3.4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开具医疗处方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9.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3.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7.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5.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7.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开具医疗处方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我国法律法规规定诊疗活动只能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因此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2.3.5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手术方案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41.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3.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3.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1.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4.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41.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4.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手术方案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但对于该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仍不能达成统一意见。

2.3.6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1.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0.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6.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5.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2.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5.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在合法性的认定上,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

2.3.7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用药剂量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5.6%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0.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5.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0.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8.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6.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用药剂量建议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尤其是卫生行政人员,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诊疗活动;但医务人员选择医疗咨询或诊疗活动的比例相当,说明医务人员对“医疗咨询是否属于诊疗活动”这一问题存在疑问。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的比例高于医务人员。

2.3.8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监测诊疗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7.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9.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9.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9.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7.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4.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监测诊疗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但也有近4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医疗咨询。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虽然近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是合法的,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2.3.9医师在诊疗活动中通过各种通讯方式等手段向不在医疗机构内的上级医师请示并获得诊疗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0.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3.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11.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72.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7.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13.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在诊疗活动中通过电话、网络(QQ、微信)等手段向不在医疗机构内的上级医师请示并获得诊疗建议的行为属于医疗咨询,但仍有51.5%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此,诊疗活动和医疗咨询如何界定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医师通过个人的电话、网络(QQ、微信)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检查、诊断、开处方、提供手术方案、提供治疗方案、指导用药、提供监测诊疗等行为,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但也不乏有卫生行政人员认为上述行为属于医疗咨询;在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上,多数卫生行政人员的看法是只要医师对患者做出了与医疗相关的行为即为诊疗活动,合法性的认定趋势也是半数认为合法,半数认为违法。而医务人员在此问题上的意见也不统一,但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上述行为是合法的。这说明诊疗活动和医疗咨询的界限在实践中并不清晰,存在一定的混淆,对于医疗咨询是否属于诊疗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2.4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非医疗机构)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服务的性质

2.4.1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非医疗机构,下同)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检查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3.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2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7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6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检查的行为属于医疗咨询,且选择该选项的卫生行政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医务人员比例;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超过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合法,但在选择违法这一选项上,卫生行政人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医务人员。

2.4.2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诊断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42.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2.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2.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3.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8.1%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7.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诊断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卫生行政人员的意见存在分歧,接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由此可以看出,在部分卫生行政人员看来,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医师在互联网上诊断与当前法律法规相冲突。

2.4.3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口头医疗处方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36.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5.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2.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8.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口头医疗处方这一行为性质的认定上意见不统一,卫生行政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医疗咨询”,但医务人员更倾向于“诊疗活动”。在合法性认定的问题上,均有接近半数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2.4.4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书面医疗处方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48.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7.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36.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54.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书面医疗处方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近55%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近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该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上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

2.4.5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手术方案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3.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42.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3.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1.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手术方案建议的行为究竟是诊疗活动还是医疗咨询的意见存在分歧,因此确有必要对医疗咨询的性质进行界定。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观点也不一致,超过6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但近4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其违法。

2.4.6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治疗方案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0.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35.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0.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1.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5.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治疗方案的行为究竟是医疗咨询还是诊疗活动的意见不统一,选择诊疗活动和医疗咨询的人数比例相当。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但仍有超过3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其违法。

2.4.7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明确用药剂量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0.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1.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3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6.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用药剂量建议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由于提供用药剂量的行为已具体到患者的治疗,原则上属于诊疗活动,因此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在第三方网站上开展该行为是违法的,而仍有50%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

2.4.8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监测方法及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5.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9.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5.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1.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监测方法及建议属于医疗咨询。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近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是合法的,但仍有近3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2.4.9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健康教育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1.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0.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对于此种行为的合法性调查,7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1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健康教育的行为属于保健咨询。由于提供健康教育的行为并不涉及疾病的诊断,因此在合法性的认定上,超过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

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书面处方、医疗诊断以及明确用药剂量等行为,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对于提供诊疗方案建议、监测方法及建议等行为,选择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的人数比例相当。在合法性认定上,接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医师在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为患者提供诊疗活动或医疗咨询的行为违法,但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即便是在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上开展上述活动,只要行为主体是医师,那么行为都应是合法的。这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的认识模糊,有待于对两个概念进一步予以明确。

2.5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自行回答或邀请健康咨询师(非医师人员)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性质及合法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2.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48.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认为该行为是“医疗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中,3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8.0%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6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2.0%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认为该行为是“保健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中,5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7%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4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4.3%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调查结果说明被调查者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自行回答或邀请健康咨询师(非医师人员)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性质在认识上意见不一:半数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是医疗咨询,半数认为是保健咨询;而医务人员则更倾向于选择医疗咨询。选择医疗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中,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涉及到医学诊治,因此需要由专业医师来完成,由非医师开展是违法的,且该比例明显高于医务人员。选择保健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合法性的选择上较为一致,均为60%左右选择合法,40%左右选择违法。由此可以看出,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医疗咨询和保健咨询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混淆,对于不同机构和人员能够开展医疗咨询、保健咨询的资质认识不清。

2.6网络就医存在的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8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3.0%的医务人员认为“非医师专业人员利用医师名义,错误引导”属于风险之一;8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7%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未亲自‘望、触、叩、听’诊断,存在医疗不安全的潜在风险”属于风险之一;8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4%的医务人员认为“存在信息泄露,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风险”属于风险之一;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1.5%的医务人员认为“诊察报告、文书传输过程中失真,容易误诊”属于风险之一;只有4.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6.9%的医务人员认为网上就医不存在风险。

该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认为互联网医疗存在风险,主要包括非医师滥竽充数、医患不能处在同一空间内完成诊断、诊疗报告在传送过程中会失真等风险。

2.7患者期望的医疗服务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3.5%的医务人员选择“通过网络媒介挂号,再到医院就诊”这一方式;8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9.6%的医务人员选择“直接到医院与医师面对面就诊”这一方式;6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6%的医务人员选择“急性病到医院就诊”这一方式;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9%的医务人员选择“慢性疾病通过网络获得诊疗行为”这一方式;3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4%的医务人员选择“通过网络,在线咨询就诊”这一方式。

由此可见,卫生行政人员选择最多的是“直接到医院与医师面对面就诊”这一选项,医务人员选择最多的是“通过网络媒介挂号,再到医院就诊”这一选项。说明大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可以接受互联网医疗这一方式,但更希望采取的方式是“互联网挂号,传统方式诊疗”。

2.8责任承担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9.6%的医务人员选择由“提供网络医疗咨询或保健咨询服务的第三方咨询平台”承担责任;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9.8%的医务人员选择由“提供互联网诊疗行为的医疗机构”承担责任;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6.5%的医务人员选择由“提供互联网诊疗行为的医师”承担责任;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0.0%医务人员选择由“患者个人”承担责任。调查结果说明在责任承担方面,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均认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2.9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8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9.4%的医务人员选择“要求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进行医疗或保健咨询资质的申请或备案,并加强监管”;8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9%的医务人员选择“要求参加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的医师进行医疗或保健咨询的备案”;8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8%的医务人员选择“制定互联网医疗诊疗规范及标准加强监管”;92.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2%的医务人员选择“严格监管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资质申请”;8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0.2%的医务人员选择“严格监管医师参加多地点执业的互联网医疗审批”;7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9%的医务人员选择“结合卫生区域分级医疗的规划,分配三级医院与相关社区医院进行互联网诊疗行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86.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2%的医务人员选择“应对互联网医疗的范围进行规范”;8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3.3%的医务人员选择“加强互联网医疗电子处方监督、管理,病历记录、病案保存与管理的规范及病案信息统计应用管理等,保证患者隐私权、信息安全”。卫生行政人员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严格监管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资质申请”;医务人员选择最多的选项为“要求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进行医疗或保健咨询资质的申请或备案,并加强监管”。

篇9: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调查法;敏感性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

一、设计与研究敏感性问题的必要性

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经常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及总结经验。其中的调查问卷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调查研究的适用范围更广、收集资料更快,技术手段相对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则完全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程度,即调查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当调查内容涉及到个人(或单位)隐私、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敏感性问题时,往往会拒绝回答或故意“假答”。要解决由于调查内容具有敏感性而导致的调查结果的“失真”现象,获得尽可能可靠的调查数据,就必须对敏感性问题进行“去敏感化”操作。

二、敏感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敏感性问题之所以具有敏感性,主要是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个人(或单位)隐私、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等,一方面人们有对个人(或单位)隐私权保护的本能;另外,由于不遵守法律或道德规范,轻者会招来闲言非议或社会的不认可,重者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如果回答者感到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不能得到保密,就会失去了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变得“敏感”起来。

三、敏感性问题的措辞

仔细的措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减少敏感问题的影响。有以下一些方法:

1、释疑法。即在问题的前面写一段消除顾虑的功能性文字,或在问卷引言中写明严格替调查者保密,以及采取保密的措施。

2、假定法。用一个假定条件句作为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例如:有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想调动工作,在问卷中可以设置“假如允许各类人员自由调动工作的话,您会调动工作吗?”

3、转移法。即把本应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的问题,转移由被调查者根据他人的情况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例如,调查工人的劳动定额是否合理,如果直接向每个工人提问,则可能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但如果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你觉得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说,劳动定额制定的是否合理?”这样提问的则可能会得到较为客观的资料。

四、传统的“去敏感化”技术及评价

对敏感性问题的“去敏感化”首先的思路是降低问题本身的敏感度。如在对敏感性问题的表述上,采取下列措施:

1、指出该行为不是异常行为而是普遍现象。如大多数教育管理部门都有挪用教育经费现象,本单位上年度挪用教育经费金额为:a. 40万 b. 30万 c. 100万 d. 60万 e. 80万 。

2、增加敏感性问题的句长。研究表明,敏感性问题的句长影响其敏感性程度。由10个字以下组成的短问题比由33个字以上组成的长问题的敏感性更大。

上述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问题的敏感度,并且降低的程度是有限的。从前文的敏感性问题的成因分析可知,“去敏感化”的技术关键应该是通过科学的技术设计使得回答者对这类问题的回答结果得到保密,提升其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的获得,仅仅通过研究者对回答者的“回答将得到保密”事前承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通过事前承诺获得的安全感是被动的,不真实的,而真实的安全感应该是被回答者主动体验到的,只有主动体验到的安全感才是被回答者认可的“真实的”安全感。回答者一旦获得这种真实的安全感,敏感性问题才会对他失去敏感性,从而达到“去敏感化”的目的。基于这一思路的“去敏感化”手段是匿名法,它是指在调查研究中不对回答者的姓名等真实身份作出回答要求,即此使得回答者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法。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它不适用于个别调查。

五、随机化选答技术(RRT)及评价

目前,一种更为科学和成熟的“去敏感化”技术是随机化选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简称RRT)。它通过在调查中事先设置一个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以预定的概率来回答敏感性问题。由于这一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所以,相对于直接回答调查,它更易于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和合作。

随机化选答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两个模型:沃纳模型(Warner Model)和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1、基于沃纳模型(Warner Model)的相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

沃纳模型是1965年由沃纳(Warner)提出的,随机化选答技术也是在沃纳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设计原则是根据敏感性特征设计两个相互对立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按预订的概率从中选答一个,调查者无权过问被调查者究竟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从而起到了为调查者保密的效果。

2、基于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的无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

西蒙斯模型是1967年由西蒙斯(Simmons)提出的。其设计思想仍是基于沃纳的随机化选答的思想,只是在设计中,改用无关的问题代替了沃纳模型中的敏感性问题的对立问题。通常选用与敏感性问题无关且容易获得的样本特点作为无关问题进行提问,如,生日、性别等。

随机化选答技术比传统的“去敏感化”技术更加具有保密性,因此也更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配合。因此适宜于调查敏感性程序很高的问题。但两种技术模型各有优缺点,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相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模型中,由于对每一个敏感性问题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陈述,故不论回答者回答“是”或“否”,其他人均无法知晓他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而无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模型中,则可以根据回答者是否具备无关问题的特征而推知其回答的是敏感性问题还是无关问题。如,若是已知被调查者不具备无关问题特征,则若其回答“是”,则可断定其回答的是敏感性问题;若是已知被调查者具备无关问题特征,则若其回答“否”,则同样可断定其回答的是敏感性问题。此时,如果肯定回答敏感性问题不符合社会规范,则前者会对被调查者构成威胁;与之相反,如果否定回答敏感性问题不符合社会规范,则后者会对被调查者构成威胁。可见,相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模型具有更强的保密性。(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倪加勋.调查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64-68

[2]杜子芳.市场调查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106-113

[3]饶贤清.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9周.77

[4]王晓红.敏感性问题基本模型的探讨[D].延边大学,2006年

篇10:大学生对父母诚信问题调查问卷

一、单选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觉得自己对父母是否存在诚信缺失问题()

A.是B.否

3.你是否经常欺骗父母(包括善意的谎言)()

A.经常B.偶尔C几乎没有D从来没有

4.当你发现自己欺骗了父母后,你会()

A.觉得很惭愧,但不会去改B.觉得很惭愧,并且告诫自己要改

C.如果认为是对的,就不以为意D.无论对错,都觉得无所谓,不予理会

5.你的父母是否会欺骗你()

A.经常B.偶尔C.几乎没有D.从来没有

6.如果父母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

A.向父母提出,并且希望他们改正B.暗自生气,但是不会告诉父母

C.不当回事,反正自己也会欺骗他们D.其它

7.你身边的朋友是否也会欺骗自己的父母()

A.是B.否

8.当你发现身边的朋友欺骗父母时,你会()

A.向朋友指出,并帮助他改正B.觉得很受用,下次对父母也可以这么做

C.不予理会,觉得不关自己的事D.远离那个朋友

9.你对当前青少年对父母诚信问题的评价()

A.非常好B.好C.一般D.不好E.很糟糕

二、多选题

1.你会在哪些方面欺骗父母()

A.生活,衣食住行等琐事

B.学习,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C.交往,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或是和男女朋友的交往

D.情感,自己内心对友情、亲情、或者爱情的想法

E.其它

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你会对父母说最真实的想法()

A.父母严厉拷问时

B.父母通情达理地和自己聊天时

C.很久没见到父母,在一次电话联系中

D.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想说的时候自然就说了

E.父母心情好的时候

F.任何时候都不选择告诉父母全部的真心话

3.欺骗父母最多的方式是什么()

A.电话

B.短信

C.面对面交谈

D.通过第三方告知父母

E.网络

F.书信

4.你认为导致你欺骗父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不想被父母责骂,害怕他们失望

B.面子上过不去

C.善意的谎言,有难言之隐

D.脑子里一瞬间产生的一个答案

E.其它

三、简答题

篇11:关于宿舍问题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宿舍状况,提供更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特此发起问卷,以便及时改进,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权益部将竭诚为你服务。

个人资料: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宿舍:__ 期 __号楼

1电灯,门窗,厕所等设施的维修状况:

A及时B一般C不及时

2你认为宿舍合适的断电时间是:

A11点以前B11点C12点以后D不断电

3你对同学进宿舍推销商品态度:

A赞同B不赞同C说不清D觉得那是骗人的4你认为我校宿舍安全管理水平,是否丢过东西:

A非常好 B比较好C一般D不好(是否)

5你宿舍楼中是否有辅导员入住,您是否希望辅导员入住宿舍:

A 有 希望 B 有 不希望C 无 希望D 无 不希望

6你对宿舍文化建设,生活氛围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7校园后期建设在噪音,环境等方面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A非常大B一般C没影响

8对自行车的管理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9对走廊长明灯的态度:

A满意 方便B不好,影响睡眠C无所谓

10对宿舍取暖、消暑的设施是否满意(电扇,暖气等):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1还需改进的方面,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谢谢合作!

篇12: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我村农民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特以此做调研,请您认真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1)男(2)女

2、您的年龄属于那个年龄阶段:

(1)20-30

(2)30-40

(3)40-50

(4)50-60

(5)60以上

3、您是否关心三农问题:

(1)关注,经常看关于这方面的报道

(2)偶尔关注

(3)不关注

(4)其他

4、您认为国家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例如国家对农民的补贴等)有关部门有落实到每家每户吗?

(1)有

(2)只有一部分

(3)没有

(4)完全不知情

5、您难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

(1)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水平

(2)增加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其他方面

6、您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农村的贫困状况?(多选)

(1)国家继续对农民大补贴

(2)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3)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建设

(4)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5)其他

7、您认为存在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卫生条件差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3)村委会领导班子欠缺专业知识

(4)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5)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低

(6)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不处处为农民的利益着想

(7)其他

8、您认为目前“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选):

(1)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2)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欠缺

(3)农民的素质较低

(4)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5)农产品的价格低,从而导致农民的收入低

9、您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选):

(1)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大

(2)农作物的价格水平低

(3)城镇化水平低,使农民的就业空间小

(4)农业生产风险大

(5)我国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普遍的知识文化水平低

10、您认为现如今的政府补贴对农民的影响程度:

(1)钱虽然少,可让农民看到了希望

(2)一般重要

(3)一点都不重要

(4)很重要

11、您认为目前农民负担最重的是那些?

(1)物价上涨

(2)教育负担

(3)房子问题

(4)养老问题

12、您认为饶平三农发展的关键是?

(1)政府发挥应有作用

(2)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

篇13: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校本课程,中职教师,职业能力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要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 就要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 而且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让自己的知识、经验得到升华, 专业能力得到加强,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下面就我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调查问卷内容数据加以分析。

一、调查内容数据分析

1. 教师个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 1) 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活动, 我们选取了院四个教学系的60名教师参与了这次问卷活动, 从教师基本情况反应来看, 35岁以下的教师占68%, 36 ~ 45岁的教师占21%, 46岁以上的教师占11%, 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客观的反应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情况。所调查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4%, 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45%, 教龄大多都有集中在5 ~ 10年、10 ~ 20年之间, 反映出被调查对象是一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线骨干教师。

( 2) 教师个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想法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结合学校特色、学校的资源条件、学生需要三方面平分秋色。8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定的意义, 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60%的教师认为在编制校本课程时会, 自己会选择按学生兴趣选材, 同时8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适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8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点要立足教材, 从学生的接受特点出发, 应该从知识与技能的创新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衔接结合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方面实现突破。同等比例的教师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该考虑增加师生互动的内容, 开发措施建议采取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 提取出能为我用的知识点。82%的教师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 没时间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均认为应该多增加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否则对于开发校本课程会出现能力有限现象; 从问卷中反映出教师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信心不足, 对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感觉也可以, 但由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 事务性工作较多, 导致在时间、精力方面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并且都认为自己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 3) 教师个人对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80% 的教师认为自己开展教育科研的动机是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水平, 60%的教师认为在科研中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如何根据实际进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学校的政策和教师本人都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关系比较紧密,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有充分的自主权, 其次是人际合作能力。80% 的教师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的课程目标是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态度与习惯、合作精神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20% 教师认为应该加强的课程目标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整体教师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形式是外出培训、专题讨论和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

2.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想法及存在困难

60% 的教师认为本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首要困难是教师没有时间与精力, 其次是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 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学习, 少数考虑学校财力、物力资源有限, 缺少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教师认为目前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结构上主要欠缺的是相关基础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及其他知识。多数教师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 必须要结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来定位, 因此需要加强校企的交流合作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学校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气氛, 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机制。

二、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 提高教师的参与和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 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 同时要求教师勤于思考和研究学生、教学理念、企业用人需要, 行业发展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形成参与和研究的能力。

2.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职业能力

传统教学教师不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 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 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获得这种能力。

3. 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既能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又能丰富条件知识, 累积实践性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 从而加强了教师团队的合作意识, 互补共勉。

参考文献

[1]季秉新.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

[2]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12.

篇14:关于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相异构想;教学策略;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7-01

本次问卷八年学生答案错误率在31.7%。九年级由于是学完后调查,错误率在百分之11.2%。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访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错误思维的顽固,教师对“相异构想”的“顽固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学生为什么会存在“相异构想”而“相异构想”又有什么特点?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和成长过程的了解、分析,我们认为形成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相异构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生活感受导致错误的理解。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学生在学习之前总认为作用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当推动物体的力停止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就静止下来;对落体运动,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对于钢笔吸墨水现象,认为是钢笔的胶皮管具有“吸力”;冬天放在室外的金属块的温度比同样条件下的木块的温度要低,等等。与此同时,学生把这种看法视为“常识”,认为这已是千真万确的了。

2、在某些教学情境中,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缺乏感知经验,他们会想当然地去理解,如在学了分子运动理论后,他们会认为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和原子可以膨胀;

3、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正确的概念。

4、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正确的观点和概念难以建立。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初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的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异构想”。正是这些“相异构想”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起着十分消极的影响,它们错误地阻碍着正确知识的接受,也错误地“同化”着一些新知识和新材料。

那么促进“相异构想”转变有什么教学策略呢?建构主义十分重视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会忽视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他们习惯于传统地传授知识,即使知道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各种非科学的认识,但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把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错误的东西就自然会无立足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相异构想”的“顽固性”认识不足。如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相异构想”,这种顽固的“相异构想”持续阻碍着科学概念的建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为了实现“相异构想”向“科学概念”的转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借助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认知顺应。

3、引用实验观察操作,增加学生感性经验。

学生的感性经验对于转变他们头脑中顽固的“相异构想”,重新构建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相异构想”的形成,正是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感性经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重视旧经验在构建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知识的逻辑进行教学,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那么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而对于“相异构想”的抛弃也是不可能彻底的。于是,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往往会形成“既有一知半解的新知识,又有挥之不去的旧概念”这样一种模糊混乱的认知结构。因此,笔者认为,增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是转变“相异构想”的又一有效策略。

如在教学“物体浮沉条件”时,教师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相异构想”,可先这样设问:两个不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当撤去外力后,哪个下沉?哪个上浮?学生讨论后或认为“重者下沉,轻者上浮”,或认为“受浮力大者上浮,受浮力小者下沉”。

接着,教师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来否定自己的“相异构想”:针对同学们的第一种认识,让他们将一大木块和一小铁钉(木块的重力大于铁钉的重力)浸没于水中,放开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重者上浮,轻者下沉”;而针对同学们的第二种认识,让他们将一大石块和一小木块(石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浸没于水中,放开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受浮力大者下沉,受浮力小者上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并再将它应用于具体实例中。

通过这样连贯的、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促使他们以大量的事实依据转变头脑中固有的“相异构想”,构建起科学的新知识体系。

上一篇:高速公路选线调研报告下一篇:施工队长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