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2024-05-21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精选6篇)

篇1: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一、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见第一篇宣讲提纲)

二、近几年来我市“三农”工作的成就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为加强“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认识,出台了许多新举措。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统一了思想认识。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体现了党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上的重大调整,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明确了指导原则。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进程和规律的新认识,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体现了党对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把握,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五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进一步统一了新时期全党全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思想认识,为综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平台和抓手。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我市自2003年实施“五大”、“五小”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我市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战略部署,实施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提升行动、生活宽裕富民行动、乡风文明示范行动、村容整洁推进行动、管理民主构建行动等“五大”行动,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有力、部门单位协力推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的新局面,努力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突出反映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08.27亿元,比2002年增长29.42%。农业产业化组织快速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0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7家(其中省级20家、国家级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9家,社员11.9万人,农业主导产业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基地76个,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1万亩,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8万亩。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注册用户达到11.9万户,所有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联络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加快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今年已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0.75万亩。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致富门路不断拓展。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37元,比2002年增长47.63%。大力发展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城镇为依托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中心镇集聚,农村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壮大。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17亿元,出口交货值584.79亿元,利润123.9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9.79%、193.27%和97.28%。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5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思想汇报《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农民子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杂费用。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96.4%,实行连锁配送的村级店达1353个,覆盖面达到31.7%。全市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604个,经营农户3125户,直接从业人员16599人,已接待游客395.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4亿元。

(三)积极抢抓机遇,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在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县大部分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县(市、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义乌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浦江成为“民间艺术之乡”、“书画之乡”;东阳成为 “工艺美术之乡”。兰溪、义乌、东阳3个县(市)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永康、浦江2个县(市)获省级文化先进县称号,全市共有69个乡镇获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称号,农村乡镇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较配套、功能较完善的综合文化楼。2003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出3215项民间艺术项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文明单位和行政村“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深入开展。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含县级)文明村2341个,占全市行政村41%;文明户有29万户,市级文明村镇140个,省级文明村镇12个,全国文明村镇3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5个。

(四)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市把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到2007年6月,全市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18个,其中省级89个;累计有2994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其中完成1985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2.01%,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五年村庄整治建设任务,受益人口达到202.57万。我市在示范整治村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等经验在全省推广,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整治基本完成。去年,金东区曹宅镇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整镇整治”。与此同时,农村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配套工程扎实推进。到2006年底,我市各县(市、区)都顺利实现了康庄工程“双百”目标。2006年全市完成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资2.65亿元,受益村523个,改善农民饮水条件37.93万人。“千镇连锁超市、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35.42%,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市322.0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7.05%。深入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有31.4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享受保障金人数达9.7万人,累计支付保障金2.51亿元。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6641人,已集中供养6461人,集中供养率达97%。村庄整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五)大力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建设,农村党组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三年来共选派指导员14936名,落实帮扶资金6.354亿元,落实经济发展项目10809项,帮助当地组织化解矛盾纠纷62947起,目前乡镇专职指导员到位率达85%,乡镇科技特派员到位率达100%。我们还深入开展以“强素质、强班子、强服务、强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强一促”活动。在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市4800多个村级领导班子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深化创业承诺制,提出2万多项整改措施和创业承诺计划,并积极抓好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切实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启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的下山搬迁,目前婺城、武义、磐安三县(区)共有670户、3425人实现了下山脱贫。产业化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欠发达乡镇的特色农业、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361乡镇”共培育名茶名果、高山蔬菜、食草畜禽等特色农业基地11.23万亩,带动农户11.12万户。结对帮扶深入开展,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氛围进一步形成。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欠发达乡镇,帮助欠发达乡镇制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着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城乡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改革,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各类资金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市本级(不含区)投入1.65亿元,增长27.6%。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和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积极开展共保和互保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推行农村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面达96.1%,参保率达84.7%。

篇2: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二、近几年来,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谈到和谐社会建设时也指出,在城市,和谐社会建设重在社区,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新社区。建设和谐社区是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对新时期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新时期的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

金华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社区建设工作。200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金华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2004-2010年)(试行)》,有力地指导了社区建设工作;200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要求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全市社区工作;2006年,经过市委书记办公会、市政府常务会反复研究,又对《金华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2004-2010年)(试行)》进行了修订,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特别是对社区工作经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到2007年从原来的每百户4000元提高到5000元,到2008年达到每百户6000元,力争到2010年达到每百户8000元的标准,社区办公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正是在党中央和省委精神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各街道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社区工作坚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总目标,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强化功能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建设合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党建,发挥作用,社区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关精神,着眼于促进资源整合和强化领导核心,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一是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党委、总支)”的目标,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提高了城市基层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的效能,完善了社区党建工作体系,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二是不断深化和完善“两项会议制度”。根据“两项会议制度”运行两年来各地新创造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两项会议制度”,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见》,在组织网络、职能定位、经费投入、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二是切实落实在职党员联动管理和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加强对在职党员“八小时外”的监督管理,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市直机关部门和婺城、金东、开发区机关部门、街道、社区开展了专项督查,督查情况以文件的形式进行通报,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推进自治,强化功能,社区民主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照居民自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了社区组织网络。一是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共建委员会等五个组织,普遍推行了“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居民”四级组织管理网络的做法。二是社区工作者素质不断提高。通过选派和公开招聘等办法,调整充实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明显下降,文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3.2%。社区工作者待遇有所提高,基本达到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享受有关基本社会保障待遇。三是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各地社区普遍制订了《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并且广为宣传,做到户均一册、人尽皆知;四是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社区重大事项召开居民听证会,实施情况定期向居民代表通报,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开;五是居务公开和民主评议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社区普遍开展了居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工作,全市80%的社区都在醒目处设立了居务财务公开栏,定期公布居务、财务,接受居民监督,定期邀请居民代表对居委会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并将民主评议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与年终考核挂钩。

(三)以人为本,拓宽服务,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的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范围日渐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基本建立了“县(市、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建有街道服务中心18个,社区服务站186个,社区服务网点1658个,志愿者队伍812支。二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试点工作,全市有5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登记、管理、服务、保障等制度。三是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实现了市区社区管理统一联网,加强了社区服务网站和“96345”便民呼叫中心建设,使社区居民享受到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96345”便民服务中心接入呼叫10100次,完成量7408件,完成率达73.4%。“96345”便民呼叫中心已真正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与各企业商品服务供给的无缝对接平台。四是双“二十”活动有效开展。全市各社区认真贯彻《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居民无无理上访”和“双二十”活动的通知》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想弱势群体之所想,急弱势群体之所急,解弱势群体之所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社区救助功能。据统计,全市建成区的108个社区共帮助2629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帮助3617户困难群众解决了生计难题。五是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在服务对象上,从传统的民政对象拓宽到全体居民;在服务内容上,从单项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系列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以无偿服务为主。

(四)强化治安,促进稳定,社区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通过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社区治安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社区秩序稳定,社区治安良好,为平安金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做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二是积极开展“居民无无理上访”社区创建活动。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社区对不稳定因素进行逐个排查分析,全面掌握社区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落实专人负责;社区干部普遍和“信访代表”结成对子,经常上门做工作,畅通了居民诉求反映沟通的渠道。活动中,各社区还健全了信访处置工作体系,建立起一套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档案、台帐,有力地保障了社区的稳定和谐。

(五)崇尚科学,繁荣文化,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市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各地社区从自身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按照健康有益、小型多样、寓教于乐的原则,普遍开展了社区文艺汇演、廉政文化进社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好邻居”、“乐大姐”等的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增进了居民共识,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弘扬了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二是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按照省委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小区等创建工作。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了“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四级教育网络。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根据不同居民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连续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活动。近年来,我市以广大居民群众为主体,坚持一年一主题,年年开展“邻居节”活动。今年的“邻居节”活动,以“文明金华、和谐邻里”为主题,内容分为五大板块,时间持续半个多月。据统计,今年邻居节期间,市区各街道、社区共组织开展了大大小小150多场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其中不少活动都组织严密、寓教于乐、富有创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广大居民群众欢迎。

(六)夯实基础,优化环境,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通过调整社区规模、整合社区资源、坚持共驻共建、完善物业管理、改善卫生环境、加快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我市社区规模更趋合理,资源使用更加有效,社区环境更加优美。一是社区规模日趋合理。针对居委会规模小、设置不合理、界线不清楚、社区资源分割等弊病,我们按照“管辖区域适当、区划界线清楚、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对居委会进行整合重组,重组后的社区规模趋向合理,为和谐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成效明显,思想汇报《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徐止平书记在全省和谐社区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市建成区的所有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基本达到350平方米。据统计,目前全市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总面积已经达到7万多平方米,有40%的社区(建成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到了350平方米以上。三是社区共建工作卓有成效。全市每个社区都设立了社区共建委员会,社区共建委利用自身优势,协助社区解决了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社区“脏、乱、差”的现象基本消失,社区的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共建协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社区共建工作新局面已经形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市区各社区共建委共为社区筹集共建经费356万余元,帮助协调解决难题170多个,为社区办实事370多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社区的人居环境已明显改善。全市有49个社区被评为金华市级文明社区,15个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有43个社区被评为金华市级绿色社区,25个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其中有2个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社区;全市已有20个社区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三、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着力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和社会的对接口,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地位使建设和谐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市自2004年制定实施社区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精神,根据工作的实践,根据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抓好落实。

(一)、牢牢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原则要求,促进社区建设理念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围绕和谐社会的这一总体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突出和谐主题,倡导和谐理念,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三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不断推进的整体合力。四是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挥基础作用。

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高,参与广泛。社区居民当好“主人翁”、共同参与,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是促进政府民主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力量源泉。二是驻社区成员单位共建积极性高。驻社区内的各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自觉融入社区,参加社区建设,积极主动为所在社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三是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有一个以上有一定规模、功能较全、设备较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有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志愿人员、社区居民群众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面向广大居民的便民、利民、爱民、护民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社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四是社区人际关系和睦,人文环境和谐。社区居民家庭和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尊老爱幼、和谐相处,扶贫济困基本形成风气,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残有所助。五是社区管理有序,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密切,诉求渠道畅通,调解工作到位,一般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应急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打击防范有力,社区安全稳定。六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好,在居民和辖区单位中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经常开展活动。居民自治意识强,社区民主化程度高。

(二)、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和谐。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有让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充分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调动他们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进一步落实社区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是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要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方法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基层政府的指导,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义务,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通过努力,实现政府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权力性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政策、引导、自治型管理,使政府管理社区的模式达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的理想目标。二是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对社区自身的事务,敢于管理、敢于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听证、社区服务承诺等各项自治制度,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保障居民的权利和权益。三是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加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凡是社区的大事尤其是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大多数居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做到由民做主。要完善居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及时丰富、拓展居务公开内容,推进居务事项从办理结果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要设立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居务公开制度的落实。要及时总结、推广民主评议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社区民主评议工作,规范社区工作者行为,改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作为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参与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的阵地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居民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居民与社区的联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建立健全群众呼声的收集机制,经常了解群众在物质、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要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重点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家庭护理、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以及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要拓展社区服务方式。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步伐。要坚持把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行、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等有效的服务方式,加快公共行政和社区服务社会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网点,力争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项目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社区服务组织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行,以壮大自身的实力,逐步实现在管理中体现自治、在自治中实施服务、在服务中获取效益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三是要拓展社区服务队伍。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及开放教育,建立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正常增资和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努力,逐渐建立起以街道为中心,居委会为基础,社区内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的系列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从而形成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社区环境。

(四)、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涵,促进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金华市社区建设纲要》要求,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特别是在提高居民素质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的措施,赋予新的内容,取得新的成效。一是要强治安,建设平安型社区。在这方面我们金华要特别引起重视,近几年,我市流动人口逐渐增加,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全市200余万的流动人口大部分生活在我们社区,社区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积极协助公安、司法等部门做好社区的安全保卫、民事调解、暂住人口管理、防火防盗等工作,健全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为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二是要守秩序,建法制型社区。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大背景下,社区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社区居民学好法、守好法、用好法,以法律、法规和一系列制度来约束、规范社区居民的言行,争创“居民无无理上访”社区和“民主法治社区”。三是要讲卫生,建健康型社区。社区要积极协助卫生、计生等部门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计生服务、残疾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好社区健康工程,让居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卫生服务。四是要护环境,建生态型社区。社区要搞好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工作,大力整治脏、乱、差,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培养社区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创建干净、整洁、优美、温馨的文明社区。五是要懂礼貌,建礼仪型社区。社区要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工具,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倡导“人人是地方形象大使”,“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树社区文明新风,促文明城市建设。六是要重信用,建诚信型社区。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之本,讲究信用是人际交往、经济交往的必备条件。建诚信之城,首先要建诚信社区。社区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为民办事要重信用,开展社区服务要重信用,做诚信的表率,还要开展诚信教育,在社区内营造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氛围。七是要爱科学,建学习型社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区要组织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小区创建和科普宣传活动。社区工作者不但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精神,大力倡导科学之风,在社区内营造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抵制和反对“黄、赌、毒”,不良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八是要献爱心,建友善型社区。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大家共居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要大力提倡团结、互动、关爱精神,引导社区居民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为失业下岗人员

篇3: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直接抽上隅角的方法主要是用一种设施, 将上隅角瓦斯封住, 不让它涌出, 再用两趟抽排管路, 将瓦斯抽出。封堵瓦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1 风幛法

在末排柱从上巷上帮沿工作面向下设一挡风幛, 然后将抽排管伸人上隅角采空区里, 管口对准高瓦斯点进行抽放。效果情况:此法操作简单易行, 在开采初期, 瓦斯涌出量相对较小时, 采用此法可取得一些临时效果。但存在下列问题。首先风幛无法完全封严, 漏风严重, 抽排瓦斯浓度低;其次每一循环都需进行移风幛, 缩抽排管工作, 这期间隅角瓦斯大量涌出, 造成回风流瓦斯超限, 危险次数增加。而且风幛与上巷相交的转角处, 瓦斯经常超限, 必须再设一道引风幛, 将风流引向转角处, 冲淡瓦斯, 两道风幛的安设与现场施工相混杂, 对施工不利 (见图1) 。

1.2留煤柱

由于风幛法存在着漏风大, 抽排瓦斯浓度低, 风幛移动频繁, 危险机会增加的缺点, 为了增加安全可靠性, 又采用了留煤柱法。具体方法是在工作面上部即上巷3~5m, 平行上巷每间隔15m掘一条新上巷, 与老上巷贯通形成新出口。之后, 将老出口以里的设备、管路、支架、回收, 迅速在新出口靠老塘侧, 施工永久密闭, 并将200mm瓦斯抽排管路严密砌在密闭里。管口距密闭2m左右。要求密闭必须封堵严密, 然后就可以进行抽排 (见图2) 。

效果情况:由于密闭容易封堵严实, 漏风量减少, 抽放浓度达到15%以上。采用两台泵抽放, 每台泵抽出风量35m3/min, 合计抽出瓦斯10.5m3/min, 将回风瓦斯降到0.75%以下, 保证了采面正常回采。缺点是依然存在缩抽排管砌密闭期间, 回风瓦斯超限的问题, 只是次数比风幛法减少, 另外工作面停产送巷道, 直接经济损失大。

2 顶板抽放法

为了克服上隅角抽放法, 缩抽排管期间, 瓦斯超限的弊端, 减少送巷道损失回采量, 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矿又采用了顶板钻孔抽放法。

利用顶板走向钻孔抽放瓦斯, 实际上就是通过抽放泵产生的负压来改变采空区的瓦斯流向, 使采空区瓦斯由单一向上隅角一带涌出变为由上隅角及通过冒落带、裂隙带由钻孔抽出, 从而减少上隅角的瓦斯涌出, 达到降低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浓度的目的。

顶板钻孔抽放的钻场, 钻孔参数设计为:钻场布置在距煤层顶板l0m处, 钻场规格为4m×3m×2.5m, 每个钻场布置5个钻场, 孔径为!91mm, 孔深l00m, 钻场间距80m, 钻孔L终端距煤层顶板15m, 钻孔终端距上巷水平距控制在20m以内, 将钻孔口用钢管聚铵脂封好, 安上抽排管路即可开始抽放, 只用单台泵 (见图3) 。

效果情况:顶板5个钻孔, 用单台泵抽放时, 每个钻孔瓦斯浓度一般在10%~70%之间, 抽排管抽出绝对量大于12m3/min, 比用双台泵抽上隅角效果好, 且与工作面生产互不影响, 不出现回风超限问题, 有效解决了采面上隅瓦斯积聚问题。但也存在下列问题:首先在采煤工作面过钻场时, 要加强顶板管理和钻场瓦斯管理, 同时对打钻的技术性要求较高, 即必须将钻孔打在裂隙带中, 而且要准确判断钻孔的有效和无效长度, 这样才能在设计上保证钻孔的连续有效抽放。还必须在裂隙带形成之前, 打完所需要的全部钻孔, 否则对钻杆回撤不利。

3结论

篇4: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吹响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军号角,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同时,深刻揭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部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并对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予以高度关注,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全省扶贫系统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精神振奋,倍受鼓舞,决心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按照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进取,进一步增强搞好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落实科学发展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以扶贫开发实效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为我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创造良好条件、奠定扎实基础,不断开创全省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一、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党的十七大全面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10条宝贵经验,明确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并对新时期通过扶贫开发所取得“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出了我国现阶段“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科学判断。同时,立足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冷静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肯定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等问题。这些立足国情的重要论断和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扶贫开发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的历史任务,为我们正确判断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前进的方向,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立足基本国情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完全符合江西的实际。从扶贫开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按统计口径已由820万人减少到70多万人,扶贫开发与全国同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总体而言,我省当前仍然属欠发达省份,农村尤其不发达,特别是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和相当数量人口处于贫困状况。现阶段,国家在我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有21个,占21.2%;全省确定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分布于全省99个县(市、区)中的92个县(市、区),其中:重点乡有563个,占40.2%;需扶持的贫困村有5000个左右,占29.2%,其中被确定为重点村得到扶持的有3000个村,还有2000个左右的贫困村尚待扶持。按现行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和扶贫部门对全省贫困户调查摸底及建档立卡反映的情况,全省农村还有130多万户、5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状态,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5%,其中仅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含21个重点县)中,地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距公路3公里以上需实施移民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就有67万人。且江西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省份,贫困地区因历史的、地理的等多方面原因,基础设施落后,抗灾防灾能力脆弱,每年都有不少人口因灾返贫。全省扶贫系统决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情、把握省情、心系民情,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成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落实科学发展,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

党的十七大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号召全党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全省扶贫系统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充分认识到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扶贫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坚持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把发展作为搞好扶贫的第一要义;必须立足发挥扶贫对减少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程度的直接功能,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最大限度发挥扶贫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拓展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大力营造“大扶贫”的氛围,改进和规范政府的扶贫行为,完善和落实全社会扶贫的共同责任,把握和运用好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扶贫开发的部署上、落实到推进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体现到扶贫开发的成效上,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处理好提高效率与社会公平、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以发展增加贫困地区物质财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活,以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快贫困地区建设和谐社会步伐,进而为全省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按照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重点是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认真落实全国扶贫开发“一体两翼”(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任务,扎实完成省政府“民生工程”赋予全省扶贫系统需办好的5件实事。

1、深入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平台,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进一步完善全省“十一五”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重点把握两项基本要求,即:突出发展生产,推进“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建设,切实帮助重点村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突出整治环境,改善重点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基本目标。(2)深化贫困群众参与式扶贫方式,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发挥贫困群众首创精神,保障贫困群众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发展为了贫困群众、发展依靠贫困群众、发展成果由贫困群众共享。

2、全面推进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对地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继续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并将实施范围由21个重点县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按每年搬迁安置5万人精心制订实施规划,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移民扶贫搬迁安置贫困群众25万人以上。按优化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要求选择扶贫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并多方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整合力量加强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移民扶贫搬迁安置对象“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基本目标。

3、切实抓好“雨露计划”的组织实施。围绕改善民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就业扶贫”这一民生之本。(1)全面掌握贫困地区劳动力底数。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尚未转移就业劳动力全面建档立卡,逐户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台账,并加强动态管理,为实施“雨露计划”转移就业培训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2)全面加强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按每年培训转移就业对象6万人落实“雨露计划”及培训补助资金,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培训30万人以上。(3)整合转移培训资源。多渠道加强与用工单位、培训机构及相关部门的对接、合作,提高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转移就业的稳定性。(4)灵活开展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十一五”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开展“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转移创业技能示范培训,每年每村安排补助一名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院校技能教育培训;开展“雨露计划”走进乡村活动,引导培训机构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就近就地开展转移就业、创业技能培训。(5)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增收目标。

4、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在贫困地区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依托全省发展现代农业“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在贫困地区培育壮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方式,着力提高产业化扶贫的层次和水平;(2)以服务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加强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着力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3)以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奖补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试点和扶贫到户、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方式改革等工作为契机,着力创新壮大扶贫开发产业、服务贫困群众增收的新机制;(4)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产业扶贫服务体系为途径,着力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5)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根本,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能力,着力发挥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5、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重点抓好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部门定点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定点扶贫工作组的作用,帮助贫困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扶贫开发。继续开展党员干部“一对一”包户扶贫活动,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落实到扶贫开发的实效上。

三、提高工作水平,又好又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

党的十七大着眼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全党齐心协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明确要求“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立足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明确要求“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党的十七大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断,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全省扶贫系统将坚定信心和决心,牢记责任和使命,紧密结合我省贫困地区的实际,以又好又快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措施和成效,为全省到2020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而努力奋斗。

1、营造“大扶贫”的浓厚氛围。对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对全省实施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来的扶贫开发形势进行一次深入调研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症结所在、谋划长远发展。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综合治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和指导扶贫开发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合力搞好扶贫开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宣传发动工作,吸引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关注贫困和弱势群体,在以往主要依靠专项扶贫计划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巩固和发展“大扶贫”的良好工作格局。

2、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的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改变,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摇摆,推进扶贫工作的力度不削弱。(1)加强扶贫资源整合机制,认真落实好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充分运用好各项惠农政策,整合力量和投入搞好扶贫开发。(2)完善扶贫开发瞄准机制,进一步落实和规范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坚持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举,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和目标。当前重点是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的关系,坚持以扶贫开发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实施农村低保进一步创造条件,为稳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并为国家适时提高扶贫标准提供依据。(3)强化贫困群众参与机制,赋权于民,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素质,并为贫困群众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4)健全扶贫开发监测评价机制,全面、系统、动态掌握扶贫开发进程,准确考核评价扶贫开发成效,及时纠正扶贫开发偏差,科学决策扶贫开发工作。

3、创新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方式。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积极适应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扶贫开发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前瞻性,探索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扶贫开发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当前,重点是继续深化正在开展的贫困村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小额到户贷款“奖补资金”、“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制订和实施贫困村扶贫规划等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绩效考评等制度;规范扶贫到户贷款和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方式改革等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反贫困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为我所用,外借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

4、加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重要部署,针对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现有贫困地区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革命老区的实际,抓住机遇,加快江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是全面认真地开展全省老区现状情况调查,按集中连片开发思路做好制订规划的准备,为国家实施扶持老区贫困地区建设发展战略举措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赣南中央苏区先行开展老区集中连片开发建设试点,将江西老区的建设发展纳入全国扶持的重点。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理顺我省老区建设的工作职能,在工作机构上为组织实施全省老区的扶贫开发和建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实践扶贫宗旨,全面加强扶贫干部队伍思想、工作和作风建设

党的十七大教导全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扶贫开发面对的是最落后的地区和最困难的群体,肩负的使命更加任重道远,要求扶贫干部惟有时刻保持加倍的警醒、扎实的作风和更加务实的工作,才能把党和政府这项涉及改变千百万人贫穷命运的德政实施好、落实好。全省扶贫系统将遵照党的十七大告诫全党的“四个一定”的要求,不断加强扶贫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思想、工作、作风上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

1、牢记宗旨,心系扶贫,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要求全省扶贫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以实践扶贫宗旨落实党的宗旨,密切党与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深化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增强搞好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端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过硬的作风,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老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怀落在实处。

2、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健全和完善科学决策的工作制度。要求各级扶贫办总结、部署工作,要做到调查研究先行,不调研不决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调查研究工作制度,从制度上规定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必须经常深入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倾心听取基层和贫困群众的意见,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把握动态,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3、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工作能力。要求全省扶贫系统积极适应扶贫开发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提高工作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研究一些涉及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问题,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新路,以对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对扶贫开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把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篇5: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1.“党的建设是个伟大的工程”这个论断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正确答案: A

2.党的基层组织的新增了哪些基本任务: √

A 基层党组织的选举在提出委员候选人时,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

B 党的基层组织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法律知识

C 党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3.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中,我们必须“发挥三个作用,防止两种倾向”,其中三个作用包括: √

A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B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 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4.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 √

A 围绕发展抓党建

B 抓好党建促发展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概括为: √

A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 中国的基本国情

C 时代特征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可以概括成: √

A 公有制

B 共同富裕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7.中国的基本国情的主要特点包括: √

A 人口多

B 底子薄

C 生产力依然不发达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8.创新不应该包含以下哪种意思: √

A 进步

B 恶搞

C 光明

D 正道

正确答案: B

9.创新要坚持哪些原则: √

A 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 要符合历史前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C 要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人民群众首先是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0.邓小平提出的干部队伍“四化”不包括: √

A 革命化

B 熟练化

C 专业化

D 年轻化

正确答案: B

11.组织选拔干部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 德才兼备

B 任人唯贤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12.发展党员的“16字方针”包含以下: √

A 坚持标准

B 保证质量

C 慎重发展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对于发展党员的“五项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入党自愿原则

B 个别吸收原则指可以一次性通过2名以上党员的表决

C 突出重点的原则指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

D 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14.党章规定:从申请入党到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

A 4

B 5

C 6

D 7

正确答案: B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D 以上都正确

篇6: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方针。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针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新形势下,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惩处四个方面入手,建立机制,完善措施,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推动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和改革发展大局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在工作定位上自觉服从全局,在工作目标上自觉贴近全局,在工作思路上自觉融入全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任务,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发展,把科学发展贯穿于惩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

2、以人为本、严格执纪。在贯彻落实《工作规划》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着力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之中,体现到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中,深化到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有效保护党员干部之中。进一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查处领导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案件为重点,强化对工程项目关键环节的监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加强检查、注重预防。紧紧围绕发展大局,认真履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职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惩防体系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不切实际的错误做法;纠正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政绩观;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规律,追求非法经济收益的思想;纠正妨碍健康发展的不良风气,坚决扫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的错误行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央和集团公司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4、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纪检监察工作要做到全面协调,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的统筹兼顾,做到惩治与预防并重,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要整体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各项工作,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使之互相配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认真贯彻落实《工作规划》,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惩处是《工作规划》提出的重点工作,体现了惩防并举的要求。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工作规划》为抓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机制,完善措施,有力推进惩防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

1、要常抓不懈地加强思想教育,打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监督的基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力度,注重实效,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的信心。进一步健全廉政教育机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廉政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政治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进班子、进机关、进基层、进岗位、进家庭,把廉政文化引向深入和普及,使之延伸到公司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2、要有的放矢地加强制度建设,筑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屏障。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有效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领导班子民主议事、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以推进权力阳光运行为重点,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和任期审计等制度,从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从业行为的规范等入手,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健全监督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权力、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机制。

3、要全方位地强化过程监督,确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实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把有效监督作为关键环节。要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网络,坚持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以完善“三重一大”保廉体系为重点,以规范人权、财权、事权为核心,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项目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制约,突出对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效果,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逐步实现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要推动内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制约就延伸到哪里。

4、要毫不手软地加大查处力度,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正确处理反腐倡廉工作预防和惩治的关系,在加大预防工作力度的同时,加大惩处力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办案工作的指导方针,从改革发展大局出发,突出办案重点,坚决查办妨碍、违背和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案件,严肃查处工程项目和劳务分包中的商业贿赂案件,因项目领导人员擅自决策、放松管理造成工程项目亏损及安全质量事故的失职渎职案件,物资设备采购、工程结算付款、机械设备租赁及废旧物资处理中的贪污贿赂案件,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做到依纪依法科学办案。在查办案件中,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办案,依法依纪查处腐败问题;又要讲究方法,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按照“积极配合、协调关系、妥善处理、保护企业”的工作原则配合司法机关办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着力保证惩防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责任体系,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狠抓工作落实的合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齐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从推进公司科学、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执行集团公司制定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落实措施。建立以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党委书记负总责,纪委书记具体抓,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基层党政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做到惩治和预防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班子其他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汇报。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结合分管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要求,保证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2、抓好任务分解、明确工作责任。要统筹惩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持续工作思路,持续工作力度,持续形成合力,持续破解难题,持续良好趋势。按照《实施细则》的总体要求和任务分解,明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落实工作责任。牵头部门要履行主抓职责,主动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和任务完成计划,编制详细的任务分解表,把所承担的任务进一步细化、再分解,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保证各项任务按要求、保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协办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主动靠前,加强协作,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基层各单位要将分解后的工作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职能部室、落实到人。

上一篇: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下一篇:外贸跟单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