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调查

2024-05-21

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调查(共9篇)

篇1: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调查

调查人:学校: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班级:11级影像(1)(2)班 李小慧

调查对象:本校学生

调查时间:2013年3月24日

一转眼,离背上行囊,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已经过去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个中滋味。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学生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做着不同的事情,彰显自己的个性,点缀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由此,我不禁感叹: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到底做些什么呢?于是,我就此展开了一个有关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希望可以引发大学生的思考。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我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且在这次调查中,我采取了任意抽样调查的方式,和给出了10个选项。在过一段时间后,我再对他们做出的选择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

1.打球等体育锻炼 17% 2.院校活动及工作 6%3.课余学习,巩固专业知识 21%4.阅读课外书刊及报纸,增长见识 9%5.看电视,电影及小说等 10%6.勤工俭学 6%7.上网聊天,打游戏 13%8.睡觉 5%9.社交活动,与朋友聊天,逛街 7%10.打牌及其他活动 8% 从调查报告中看出,大学生选择的多元化,而这也正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他们不再只是围绕着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学习,更多的出现了新的活动方式。打球等体育锻炼和课余学习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于是,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锻炼。这样,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拥有了健康。从而,他们更有本钱,用今天搏明天!其次,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更新换代,更多的大学生都手持一部手机甚至电脑。于是,他们便能更方便的上网聊天,打游戏和看电视,电影及小说等。他们总是认为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好好释放一下。只不过,有时在其中也可以收获点什么,他们这么对我说。例如:游戏中的战友情谊,电视里的深刻道理...还有,6%的大学生积极参加院校的活动和工作,6%的大学生勤工俭学,他们似乎收获了更多,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和自主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聊天,逛街,其中大多数都是女孩子的选择。女孩子对事物有着特殊的审查能力,于是聊起天来或逛起街来都似乎特别带劲。对于课本以外的知识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人也占了一定比例,他们喜欢看自己没有看过的世界,或是时时关心世界各地的新闻,手里总是拿着一份阅读材料。事实上这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不至于成为一只井底之蛙!还有一部分人也许习惯追求简单的生活节奏,于是选择了睡懒觉。确实,睡觉是最简单方便的,也同样是最经济实惠的。除此之外,睡觉还可以养颜,这让某些女孩子特别心动。最后,还有8%的大学生选择打牌或其他活动,没事便三四人凑一桌,可以一边打着牌,一边吃着小零食,好像挺惬意的。

也许正因为世界上的人都不尽相同,便产生了这么多不同的想法,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另外,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似乎不再太有意义,也许是经历了就不会有新鲜感,就不会那么激情澎湃,所以就有更多的人追求较低级的趣味来调味。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还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尽早把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娱乐活动只能为辅。这次做这么一个调查报告,是想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希望可以引发大学生们的思考。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金融对消防工作影响调查报告

新入警大学生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私堵消防通道调查报告

消防事业发展观调查报告

篇2: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调查

摘要:小学生的课间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和学生提前到校或放学未离校这段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本文调查了某小学240名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得出目前小学生课间活动在活动种类、活跃程度、游戏类型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研究课间活动的性质、规律和特点可以有利于学校的管理,规范小学生课间行为,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关键词:小学生;课间活动;课间游戏

一、调查背景“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安静的教室沸腾了起来。课间的十分钟,学生们都在做些什么呢?是在跳绳、踢毽子、拍皮球、还是在做游戏?根据媒体报道,许多学校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禁止学生在教室和走廊奔跑、打闹或大声喧哗。从学校的角度考虑,诚然,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性活泼的孩子们,在校规校纪的束缚下,该如何享受这宝贵的十分钟呢?课间活动在时间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按照大多数小学每天6节课,每个课间10分钟的时间来计算,课间休息时间是50分钟,再加上每天早晨提前到校的时间,平均每个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超过了60分钟。这些时间学生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也是很宝贵的。那么,小学生在课间究竟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学校和老师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间活动呢?为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希望能在充分了解小学生课间活动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对策。

二、问卷调查

2013年5月上旬,我抽取了某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年级40名学生,共计240名学生,进行了有关课间活动的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1.你所处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E.五年级 F.六年级 2.性别?

A.男

B.女

3.课间你感到:

A.紧张

B.有趣

C.无聊

D.放松

E.其它___________ 4.课间你都做些什么?

A.运动游戏

B.看书

C.做作业

D.聊天

E.上厕所

E.自娱自乐

F.发呆,无所事事

G.其它______________ 5.课间你通常在什么地方玩?

A.走廊楼道

B.教室

C.操场

D.其它地方

6.你认为课间多长时间合适? A.15分钟

B.20分钟

C.10分钟

D.无所谓

7.课间你喜欢做什么游戏?(可多选)

A.跳皮筋 B.跳绳

C.成语接龙

D.拍手游戏

E.棋类游戏

F.智力游戏

G.棒棒线 H.踢毽子 I.捉迷藏 J.老鹰捉小鸡

K.石头剪刀布 L.跨大步 M.编花篮

N.其它 ________________ 8.影响课间活动的主要原因?(可多选)

A.老师拖堂

B.没有玩伴

C.有学习任务

D.有其它事

三、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40份问卷,收回240份,经过认真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具体信息:

240名学生中,有28%的学生觉得课间时间比较无聊,34%觉得能利用这段时间放松自己,但觉得有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9%。

38%的学生觉得课间10分钟就够了,59%觉得应该延长到15分钟,选择20分钟的只有7%,还有些觉得无所谓。

53%的学生下课后只在教室活动,25%会去走廊楼道,选择操场的人并不多,因为时间不够。那么学生们课间到底在做些什么

呢?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学生分成三组,即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来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如下:表

一、课间活动内容课间活动内容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平均百分比做作业 8% 10% 25% 18.7% 上厕所 12% 10% 6% 9.3% 看书 4% 11% 23% 12.7% 运动游戏 19% 20% 7% 15.3% 聊天 16% 21% 22% 19.7% 无所事事 25% 20% 11% 18.7% 其它

16% 8% 6% 10% 虽然很多小学生在课间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某一项活动内容,但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年级,学生在课间大多都是无所事事,要么和同学聊天,要么在教室内外无聊地走几圈,要么就是看书写作业,选择运动游戏的比例并不高。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由于即将小升初,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会利用课间看书或做作业,从而浪费了宝贵的休息与放松的时间。从数据中我们还发现,低年级同学由于年龄小,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更加不知在课间做些什么。这样的课间让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无聊和沉闷。那么学生在课间喜欢玩什么游戏呢?高中低年级的选择有很大不同,请看以下表格:表

二、课间游戏内容(可多选)年级游戏内容低年级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拍手游戏、跨大步、石头剪刀布等中年级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棒棒线、编花篮、棋类游戏等高年级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踢毽子、棋类游戏、跳绳等数据显示,高中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不同,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而且他们喜欢的游戏种类也很多,并不集中在某一两个游戏上。许多游戏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能给他们带来许多乐趣。通过小范围地开展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学生下载文档到

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1下载券

10人已下载下载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我要定制简历

通过游戏不仅收获了快乐,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目前影响小学生课间活动的主要因素有:表

三、影响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因素(可多选)年级老师拖堂没有玩伴有学习任务有其它事低年级 58.5% 8.5% 13.8% 13.2% 中年级 50.8% 4.8% 25.2% 15.7% 高年级

41.6% 2.3% 38.7% 19.8% 由表三可知,目前影响小学生课间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老师拖堂”和“有学习任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老师拖堂”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但最低都已超过了40%。“有学习任务”这一因素主要包含预习、复习、背书、做作业等,这一现象在高年级特别突出,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作业量也比较多。而低年级同学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限,“没有玩伴”的比例比其它两个年级要偏高一些。

四、建议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小学生还无法充分利用这课间十分钟进行有效的放松,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是由于学校的规定,他们不能痛痛快快地去玩,被规定束缚了手脚。第二是学业负担太重,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在课间有大部分人进行学习活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第三是老师参与少,学生缺乏引导,不懂得如何放松和休息。第四是课间活动时间短,活动空间有限。那么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学校到底该如何开展学生的课间活动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多开展小学生喜爱的课间活动,例如玩一些不受场地、时间和人数限制的游戏,锻炼身心。

篇3: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调查

一、对大课间活动正确认识,加强宣传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对孩子一生负责”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

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学生参与多,涉及场馆多,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人员的落实,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我校在开展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了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领导,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少先队、体育组、班主任、卫生室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开专题工作会议,集体研究、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队课、小星宇电视、体育课等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发动,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全校上下掀起一个以“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热潮。并以阳光体育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强化增强体质的意识

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地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的心理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法手段、教学语言等新鲜活泼。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而忽视学生“接受”,那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的教学层次,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初三体育200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三体育200米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水平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学生来说,以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练习为主,以进一步强调放松快速跑的练习为主。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则以强化技术动作、发展快速完成动作的练习为主(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快速摆臂、快速跳跃、起跑反应练习等)。

教学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教师的年龄、性别、特点、专业、受教育或训练程度等。在本实验中,从事初三体育教学的教师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且是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的,其专业水平不容置疑。但是教学有效性还受到学生的影响,即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则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5.结论

5.1分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认识。

5.2与对照班比较,实验班200米测试时间减少的幅度更大,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更高。

5.3与传统方法比较,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200

因此,我们要求全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精心设计教案,改进教学教法。教师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安排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游戏法、竞赛法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感到枯燥,活动起来积极性自然就高。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提出质疑,允许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和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尝试,这样既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放羊”,又可让学生多得“自由”。学生由于有了主动探索练习的机会,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课堂上就会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只有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体质。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锻炼身体,弥补缺陷。

三、体育活动多彩多样,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我校以班级活动形式为主,结合课堂教学的单项运动(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简单器械、自制器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呼拉圈、踩高跷、阳光隧道、滚轮胎、滚大球、推小车、滚铁环、打陀螺、羊角球、两人三足等。这些项目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增强了学生心理健康,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活动方式,形成了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有组织的自由活动”为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提供了契机,拓宽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的视角,为教师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大课间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原来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向点拨引导、分组教学、情境和游戏化教学方式转变,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过去的“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米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戴玉英.新课标背景下我省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23-28.

[2]周洪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4-20.

[3]胡净植.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25,(5).

[4]仲崇兵.初三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5]苏永生,孟君霞.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体育教学,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6]邓树勋等著.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田径运动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48-73.

[8]田继宗主编.田径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49-

[9]吴东明主编.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2006.

博客的传播学研究和道德诉求

许燕梅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南京

摘要:本文从解析博客的传播学特征入手,阐述了博客作为新媒体对传统道德导向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博客对道德主体的价值诉求方式,从不同视角对博客时代的道德框架构建作出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博客传播学道德诉求

“博客”(英文名称“blog”)比较完整的概念包括三方面:个人化表达的内容;频繁更新的日记体方式;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的内涵、外延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和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相比较,E-mail是点对点式的告知—反馈传播模式;BBS是网民们的随意发言;ICQ是个人或小群体之间的对话。这三种传播是一个个离散的点的传播,没有长效的系统性,而博客由于是“个人日志”的链接,在时间维度上可以持续,可以回溯,表现为较完整的个体,或是个体一个方面的完整形态。

一、博客的传播学分析

(一)双向反馈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由少数传播者对不确定的大众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点对面的传播,即传者—信息—受众。博客的出现使点到点、点到面、面到面、网到网的散布型双向传播模式得以实现,有的大众传媒也会力求传播的双向性,通过开办读者“回音壁”等形式,使信息再次反馈到大众传媒那里,但能真正完成信息反馈,做到信息双向传播的只有博客。在博客的自主世界里,处于被动地位的受众的社会参与性大大加强,他们可以被建构成名符其实有明显的参与性的公众。大众传媒预设了自己的受众群体,同时也预设了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构成一个大众传媒发布、受众接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并且通过议程设置和执行“把关人”的职能,有效操控着受众的参与性。博客所进行的是网络上“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尽管网络上的“面”相对大众传播来说范围较小,但当其汇聚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对大众传媒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压力。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威胁,网上的新闻传播,意味着每个读者都能成为作者,人们不再只是“消费”新闻,而是更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读者、听众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渠道,减少了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这样,博客就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对媒体施加影响的权利。

情感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这种理念体现得更加充分与完善。教师在活动中要从过去的指挥者变成引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的能力及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和的良好心态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全身心参与中享受到的自育和互育的乐趣,它会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不断改进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质量。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给予满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当学生提出跳绳有不同的锻炼方法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商量并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使学生在运动中有所提高。而跳绳需要同伴之间配合默契,掌握好节奏,协调一致,因而可更加密切师生、生生关系。

五、师生共同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像体育课那样严格(也有相应的组

(二)传受合一的传播形态。

“博客的传播模式中,媒介成为一个纯技术因素,这使得整个传播流程更为迅捷,新闻不再由少数人编辑加工后传播出去,博客信息文本的直接展示让网络的互动得到最大体现,这样,博客广泛的、直接文本展现的、信息立体的超级链接也使得新闻本身也有了变化,博客中新闻成了公众的主体意识”。[2]在传统传播模式中,信息从传者出发,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信息的传达者与接受者是分离的。在博客传播模式中,每位博客一方面不断地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引用他人的评论信息,链接网络地址等方式为其他博客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又都不断地获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每位博客都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既充当信源,又充当信宿的角色,在充当信源角色时,博客通过编码,将信息上传到网页上,其他博客作为信宿,通过解码,从网页中获取信息。“传受合一”是博客传播中最根本的特征,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介“把关人”的作用已经消失了。

(三)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

电子邮件、BBS和ICQ是传统的互联网沟通方式,BBS公共性很强,而个人性较弱;电子邮件和ICQ多用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在公众间的影响力较弱,博客则是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是个人在网上展示自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综合工具。传统意义上的日记,是属于个人的私秘空间,是基于一个封闭自我的独享,是自我传播的原始表达方式。对博客而言,分享、交流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博客们发布网上日志,以公众化的形式发表私人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和链接,将个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心情、感悟、思考等全面地展示给公众,也在博客网站上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和知识,博客成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交集。其对于链接的利用,又把个人交流发展为公共交流,把别人的成果整合在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发布中。当每个博客以自己的网页组成博客们的共同主题时,无数的分享便构成了共享。

独享基于封闭的自我,而分享则意味着有一个拥有者主体,意味着从这个主体出发而指向他者。要实现这种分享,首先要设定他者的存在,并且确定个人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日记。这是由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在博客世界里,共享却成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内在精神,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给予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织、管理、适宜的纪律约束等),能使学生摆脱上课的严肃性和紧张的气氛,活泼欢畅、热情洋溢、朝气蓬勃地进行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与活动形式各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适合各式各样的学生参与等特点决定了全体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身体锻炼的机会,使之受益匪浅。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但参加跑步、做操,而且积极地和学生一起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他们不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带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激发动机和提高自觉性、主动性的辅导者,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都能发挥潜能,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张扬。

篇4:小学课间活动如何提高安全意识

一、课间活动不安全现象

小学生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好动贪玩等。由此自然会引起出现的一些疯闹、游戏、追逐等活动中出现的伤害。

1. 拥挤践踏的事故。根据这些年来学校所出现的此类现象,一般都是学生在上下课的时候在楼道门口等跌倒、践踏的结果所造成。比如,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中心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7名小学生死亡,37名小学生受伤;河南省许昌县有关部门对造成椹涧乡一中因拥挤致使多名学生死伤事件等等。小学生年龄太小,加之动作灵活性较差,自然就会出现了拥挤现象。若是一个小学跌倒就会产生了障碍,学生就会叠加地堆积,形成践踏,轻者重伤,重者就会危及到生命。

2. 因追逐而导致的伤害。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喜欢玩耍,尤其是那些男孩子们经常是打打闹闹,互相追逐,当他们互相追逐的时候,当前者回头看着追者防护之时,一旦遇到一个小小的障碍就容易被绊倒、摔坏,乃至危及到生命。

3. 做游戏的时候而伤害。为了使课间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都喜欢做做游戏,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很多游戏存在着不安排的因素。比如学生玩的危险游戏有滚铁圈、跳人马、人拉人、跳楼梯、飞镖、射击等。这些游戏非常不安全,轻则将人跌得鼻青脸肿,重则拉伤手臂。特别是所说的“杀高良马”,此游戏是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脖子上,几组进行互相厮杀,由于败者跌倒,往往使上面的学生痛摔,甚至是摔坏和出生命危险。

二、解决课间活动不安全的方法

鉴于以上的课间活动种种潜在的危机,学校须制定相应的措施和防范策略。针对所出现的践踏事故,学校要在上下楼道的时候安排一定的人员看管维护,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上下楼梯,防止拥挤现象,还要在一定的地方设置提示牌,进行温馨地提示,比如“小心谨慎,不要拥挤”、“注意安全,防止滑到”等等。对于追逐伤害的防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学校和班主任要对课间追逐现象进行控制,并且对不听话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乃至惩罚。对游戏伤害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游戏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去限制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它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置。比如对那些危险的游戏一定要彻底地限制,要指导学生到宽阔的地方进行游戏,最好是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有序的游戏,选择一些比较安全、平稳的游戏玩耍,不要做一些激烈的游戏,只要全体教师认真齐抓共管,就会减少学生的不安全現象。

三、强化小学生课间安全意识教育

真正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从源头对学生进行思想警示,只有从思想上进行合理的教育感化,学生才会能逐渐提高安全意识,就会减少不必要的不安定事故出现。

1. 加强学生对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要经常教育学生,人的生命是首要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讲座,认真学习关于生命安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首先只有一次,所以是一次性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话,那么他谁都不会去珍惜了,更没有可爱的人了。因此要教育他们一定去真爱生命,既包括别人的生命,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有了生命才能谈得上其他的一切。来到学校学习,一切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安排,亟需增长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当他们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自然就会提高安全意识了,他们也不会在课间去进行危险的活动了。

2. 发挥班主任的管理职能。班主任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大部分工作是由班主任的努力分不开的,因此,也要重视班主任在课间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所起的作用。学校要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也要要求班主任时刻教育和管理学生安全问题,经常领着学生学习和贯彻相关的规章制度,本着对学生负责的高度精神,做好更多的耐心细致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安全教育是当今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决不可忽视这一问题,学校和班主任以及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相关的文件精神,广大教师要配合学校做到人人都去看管,人人都去抓安全意识,使学校成为家长放心,学生放心的地方,让孩子们在这个幸福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篇5:东港一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制度

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为了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防止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下课后要轻步走出教室,参加课间轻松愉快的活动,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二、未经许可,不得进办公室,不在办公室周围喧哗,不随意串班。

三、值日生在预备铃之前,应主动认真地将黑板擦干净,把讲台整理好。

四、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得拥挤,不推人。

五、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教育学生文明休息,不在教室、操场各处追逐打闹,狂奔乱跑,防止互撞,禁止怪声喊叫,不做危险游戏,不攀爬栏杆、篮球架等设施,不跳乒乓台及校园各处台阶。

六、老师在楼梯、操场行走,学生应有礼貌地让道,不得抢行拥挤,冲撞老师。

七、学生在违背上述要求时,应服从值周干部和老师的劝阻及教育,严重者接受学校处理。

八、班主任在课间要随时观察该班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通知家长到校配合教育。

篇6: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维护校园正常的活动秩序,确保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学生课间活动”是指学生在校园内(上课时间除外)进行的 各种活动。包括晨读早操、升旗仪式、课间休息、大课间活动、午间活动、课外活动等。

第三条 学校应加强课间活动的管理,利用晨会课、班队课等时间对 学生进行教育,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学校应明确每个班级的通行路线,参加课间集体活动、升旗仪式或到专用教室上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应由老师组织学生排队前往,并按规定路线有序通行。

第五条学生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慢行,不得奔跑跳跃,不得拥挤,不推人、撞人。

第六条学生课间应文明休息,不得做有危险因素的游戏,不得在走廊楼梯里追逐打闹,不得撞门爬窗。

第七条学生在校园内,不得狂奔乱跑大喊大叫,严禁攀爬学校任何一处的的围墙、门窗、围栏、阳台及树木、球架等设施。

第八条察觉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老师,遇事冷静,以保全自身安全为重,不冲动蛮干。

第九条不准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进校。

第十条认真组织好大课间活动,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一)大课间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本着“谁

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人员统一指挥,实行全过程监控。

(二)大课间活动一般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队,加强学生的活动安全教育,重视活动过程中的保护和预防措施,合理控制运动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大课间活动应定期对活动场地进行实地检查,合理安排各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检查活动器具安全性能。发现不安全因素的要及时采取措施。

(四)大课间活动应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不适宜参加活动的学生应予妥善安排。

第十一条班主任在课间要随时掌握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教育。

第十二条值周领导和教师加强校园内的巡视,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情况严重的应立即通知班主任或政教部门进行处理。第十三条每一个教职工都有责任维护学校课间秩序,发现学生不安全行为应及时教育阻止。

洞子中学学生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洞 子 学

篇7: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调查

1、倡导正面引导,组织自主的丰富的课间游戏和活动,养成文明的课间休息方式。

2、全体教师要提高安全意识,齐抓共管,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和制止。

3、教室里面与辅导间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责任人为班主任。班主任老师要加强跟班,培养小干部,设立安全监督员,做到有人报告,有人制止。

4、教室外学生课间活动安全责任人为值日教师,值日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制止学生的不安全行为。

5、德育处每周布点设立“安全监督岗”,协助值日教师监督检查。

6、各班加强教育,让每一学生都明确楼梯道“上下右行,礼让轻声”的规则和其他课间安全注意事项。

1)参加学校各类集会及每日放学,要按照指定路线上下楼,确保楼梯道的行进安全;

2)楼梯道上划分中间线,严格执行上下右行的规则;

3)严禁学生在楼梯道冲撞推拉,奔跑跳跃;

4)上下楼和喝水要注意礼让和排队。

7、班主任要注意收缴学生自带来的尖锐物品;其他任课教师要求带来的刀具、玻璃制品等有危险性质的物品,要统一收发,严格控制。

8、教室电器和设备的开关及插座,要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及时跟进。要在开关插座旁边贴上“请勿触摸”等醒目标志,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因设备损坏而造成的安全事故,责任由部室负责人承担。

篇8:学生大课间活动应以集体活动为主

一、要对大课间活动正确定位, 充分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

大课间活动不是简单的游戏、体育锻炼、艺术表演, 而应该将它置于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来思考和实践。大课间活动不只是追求身体的强健, 更强调心灵的愉悦和人格的健全;不只强调活动情境的创设, 更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只强调磨炼学生的意志, 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培植;不只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 更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塑造。它的教育性、组织形式等具有独到之处, 是现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科学实施才能保障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

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 要依据科学性、适度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我们安排学生集体活动, 绝不是“包办”学生活动, 更不是为了束缚学生, 而是便于学校整体上的宏观调控, 以保证活动质量和效果。

集体活动项目要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就必须选择活动量适当, 学生感兴趣, 对学生形体、性格、意志力等方面有帮助的项目。在活动中有音乐、有舞蹈, 要创设一种锻炼身体的良好氛围, 使音乐美、韵律美和学生自身的动作美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音乐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的同时, 既培养艺术素养、陶冶美的情操, 又达到以美健体的目的。这对于养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 消除脑力疲劳, 减轻紧张的课业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 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课间活动的创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我们多次组织分管领导和艺体组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 了解学生的兴趣, 征求他们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见和要求, 并将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梳理、归纳, 形成设计创编的原则和思路, 坚持“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根据季节变化、学生兴趣, 适时调整活动内容、背景音乐和自主活动项目。因此, 在整个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创编和实施过程中, 学生始终热情高涨, 劲头十足, 兴趣浓厚, 真正实现了把快乐与健康送给学生。

四、合理组织集体活动才能保证活动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大课间不排斥自主活动。但我们认为, 大课间活动受时间、场地等的限制, 几百、几千名学生一起活动, 一般的场地、器材难以达到活动开展的要求。学生活动的范围受限, 并且学生过于分散可能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活动量过小, 达不到大课间活动的效果。比如, 一部分学生无法从事篮球等大运动量的竞技活动, 一些学生呆呆地站立在操场上“无所事事”, 只有小部分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没有学校、教师的合理组织, 操场上只有学生在无目的地自由活动, 场面乱而无序, 导致学生盲目锻炼等弊端的出现, 这样就有悖于大课间活动的目的。大课间活动后, 学生由于缺乏节制, 上课时有可能意犹未尽, 仍沉湎于竞技状态, 致使需要较长时间调整, 从而影响课堂效果。

五、大课间集体活动要彰显学校文化魅力

大课间活动不仅展示了一所学校的体育、艺术成果, 还彰显着学校的文化魅力,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积淀, 应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我校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统筹运作下, 将大课间设计为几个大的板块:准备活动板块、一至两个集体活动项目板块、自主活动板块、整理放松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都在不断地丰富变化, 如在自主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既有传统项目, 也有时尚运动, 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 又有快乐体育项目, 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在大课间时段, 以集体活动为主, 即使是自主活动也在集体的引导之下, 这样有张有弛, 相得益彰, 整个活动既大气又和谐, 较好地处理了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学校大课间整体特色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三年来, 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 学生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大为改善。许多家长发现,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之后, 孩子的胃口好了, 精神状态更加朝气蓬勃, 性格更加活泼开朗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意志品质不断增强。

大课间活动表面上改变的是课间活动的时间和内容, 本质上改变的则是教育观念和方法途径。大凡新生事物, 其成长过程中必有曲折, 只要我们用智慧引领, 用汗水浇灌, 用爱心扶持, 我们相信大课间活动这朵校园奇葩会开得更加娇艳。

篇9:小学生课间生活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城关区是兰州市的中心城区,该区有编制内小学66所,是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在兰州一直处于前列。”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即为城关区编制内小学,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225名学生、7名教师以及主管学生工作的2名负责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参与型观察、访谈、实物收集和问卷调查等综合收集研究资料。在问卷的编制方面,主要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人手,问卷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与统计处理。学生问卷共发放225份,有效问卷214份,回收率为95.1%。教师问卷共发放7份,有效问卷7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114人,占总体的53.3%;女生100人,占总体的46.7%;汉族学生183人,占总体的85.5%;少数民族学生31人,占总体的14.5%。男教师1名,女教师6名,平均年龄约33岁,平均教龄约12年。

二、研究结果分析

1.物质层面——“学生的课间生活需要‘保单”’

学生的课间生活需要物质层面的保障,脱离了物质基础,学生的课间生活便无从谈起。以下分别从时间保障、空间利用和设备设施三个方面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你觉得课间休息的时间充足吗?”其中有29.9%的学生认为充足,70.1%的学生认为不充足。学生们反映,“老师总是占用我们的时间,讲课或是布置一大堆课堂作业”,经常“还没休息就上课了”,甚至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在操场上玩的时候,上课铃声突然响起,在慌乱中会有危险”。其次,课间活动空间有限。调查中某校现有学生1286名,占地面积约2335平方米。学生人数多,学校占地小,属于一所典型的“微型学校”。除去上下楼时间,课间仅有4~6分钟的时间能在室外活动。观察中发现,许多学生为节约时间在楼道、楼梯上奔跑,由此引发的碰撞、争吵时有发生,学校空间的有限导致了校园安全等连带问题的产生。第三,学校提供的设备设施缺乏,学生抢占器材情况严重。“课间你都玩什么?”有52.7%的学生选择玩操场上的器材,16.6%的学生选择“其他”,12.2%的学生玩学校器材室的器材,11.2%的学生玩自带的玩具,7.3%的学生玩教室里陈列的物品。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设备设施使用较多。而由于学校空间小,设备设施的设置有限,由此出现抢占设备设施的事情屡屡发生。研究结果显示,设备设施的有限、空间的拥挤和时间的短暂,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间生活质量。

2.制度层面——“课间活动怎么‘管”’

课间活动是学生通过对闲暇时间进行管理,获得自主、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认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致使一些危险潜伏在课间生活中。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某校配备校园保安2名,早上7点到校,晚上6点离校,其工作主要负责学生和教师的安全。值班室老大爷谈到,“学校规定课间学生不允许出校门,除非学生生病或者忘带东西。但也要老师陪同,开出门证明,而且家长要在门口接”。除了学校层面统一制定的规则外,班级层面所制定的规则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设置了“课间我不能做什么”的调查,一班学生的答案是“玩自带玩具”、“做危险游戏”和“吃东西”;二班学生的答案是“出校门”、“玩自带玩具”和“玩器材”;三班学生的答案是“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和“出校门”;四班学生的答案是“玩危险游戏”、“带零食和玩具”以及“出校门”。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班级对于课间规则的制定不尽相同。而相同的是在收集资料时,都没有发现各班有相关的课间制度的文字性材料,课间的相关规则多是源于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口头所讲。就此,笔者访谈了主管学生课外活动的大队辅导员老师。她谈到,“你们来学校实习这么久了,难道没看出来啊!下了课,学生就应该自己安排活动了,只要不出事,老师是不会去管学生的。学校更没必要管了,没有必要制定制度,又不是别的什么,反正我是不知道有”。可见,该校对于学生课间生活的制度制定还处于口头阶段,不够系统和成熟。

3.精神层面——“学生为何急于‘逃离’校园”

学者王继聚曾写过一篇题为“学生为何急于‘逃离’校园”的文章。我们心中的学校应该是美好的、让人流连忘返的,为何学生会急于“逃离”校园呢?我们的学校是否使学生感到压抑?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对学生课间生活精神层面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首先,仅半数学生在课间感到开心、快乐。“课间,本该是孩子们放飞心灵、放松身体的时刻。然而,综观学生在课间的活动情况,有的追逐打闹,有的茫然发愣……”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也注意到了类似的情况。“在大多数课间,我的感受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53.8%的学生感觉“开心、快乐”,16.2%的学生感觉“麻木、没感觉”,14.2%的学生感觉“生气、愤怒”,8.6%的学生感觉“悲哀、沮丧”,7.1%的学生感觉“疲惫”。我们可以看出,仅半数的学生感到“开心、快乐”,这和我们印象中孩子们快乐天真的样子差距甚远。第二,超过半数的学生不满意当前的课间生活。“你对当前的课间生活满意吗?”仅有43.2%的学生感到满意和很满意,多达56.8%的同学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那么,如何让这些经常感到“生气”、“悲哀”、“麻木”的学生在课间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这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三、建议

阳光体育、校本操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体现了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传递向关注学生成长、注重生活体验的转变。然

而,研究中发现当前仍存在很多影响学生快乐生活及成长的问题,在此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一同去追寻那被“遗忘?的时光。

1.注重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从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到,教师占用课间延续课堂教学、学校设备设施有限、课间活动空间拥挤三个因素或独立或关联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课间生活。除了寻求规范制度、增配设备、合理调配空间外,针对有半数学生选择在教室度过课间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利用现有资源,着重以班级为单位来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1)制定并遵守规则,保障课间休息时间

有教师谈到,“不是我喜欢拖堂,我上了一节课也累啊!主要是内容讲不完,有些学生太磨蹭了,耽误了大家的时间”。然而,无论是由于学生拖沓还是教师未合理规划,“拖堂”现象都可以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化解。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合理规划时间,将共同遵守时间作为规则约定,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拖堂所导致的学生课间休息难以保障的问题。

(2)美化班级环境,保障室内空气流通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多、场地小导致众多学生在教室内度过课间生活。因此,除了学校要扩建、重新规划校园外,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建议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美化班级环境,保障室内空气流通,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休息空间。

(3)添置设备,充分利用图书角及教室后墙展示区等室内资源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活动设施的购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美化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好图书角、教室后墙展示区等室内资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间的物质文化建设。

2.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研究显示,学校能认真执行和遵守国家对于课间所制定的制度、政策,如配置校园保安,颁布条例禁止在校期间离校等。然而班级层面对于学生课间生活的规定还处于口头阶段,不够系统、成熟,执行力也较差。“要把随意、零散的行为转化为自觉的、长期的、主动的行为,这就需要制度的力量。”我们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加强对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定出一套规范的、系统的课间执行制度,才能在参与和管理课间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

上一篇:关于填写2013届厦门理工学院毕业生推荐表的注意事项下一篇:摄影专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