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变了作文

2024-05-06

公园变了作文(共5篇)

篇1:公园变了作文

福建省龙海市海伊情境作文学校●石码中心小学二年级  ◆  刘思涵

从前,有一座美丽的公园,公园里有干净整洁的林间小路,嫩绿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又高又大的树,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群小学生来到了美丽的公园。有几个小学生看见门口的石狮子,觉得它颜色灰不溜秋的真难看!于是便拿起了书包里的画笔在狮子身上画了起来。一番涂鸦过后,威武的石狮子顿时变得可笑起来。有的人看见草坪后面有美丽的风景,他们想:绕过去太麻烦了,还是直接横穿过去吧!就这样踩上了草坪,小草刚伸直的小腰,立刻被踩弯了。有的人看见花坛里美丽的花儿就毫不留情地摘掉了。还有的人爬上了树,折断了树枝。他们把吃剩的零食随意丢弃在地上,干净的小道布满了垃圾,公园变得一片狼藉!

这时,一个清洁工阿姨来了,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公园是我们共同的娱乐场所,美丽的公园要靠我们一起来爱护”听了这话,小学生们红着脸,羞愧地低下了头说:“我们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在大家的共同爱护下,公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

(指导老师:温欣)

教师评语:思涵, 你笔下的公园景色可真美!这么美丽的公园却在几个不懂事的小学生的手下被破坏得体无完肤,你能够把故事的情节细致地叙述出来,对于公园是如何被破坏的描写详细,希望通过你的故事,能让更多人一起来保护环境。

篇2:公园变了作文

一、学会借鉴、注意积累

古代学者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从小学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些出的作文一定是苍白无力的。例如,在写《难忘的一件事》的时候,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有一件事情很久我都忘不了,我来给你讲讲吧。那时我在上小学,我和同桌吵架了,他说:“你怎么这样?”我说:“不是我的错,是你的错。”我们不说话了,后来我的同桌转学走了,我再也没见过他,这件事让我难忘…...这篇文章很明显地让人感觉到语言空洞不实,文章内容并没紧扣“难忘”二字来写,可见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就无法谈及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这也就成了“活水”无“源头”。可真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榜样激励,正面评价

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的努力结果。可大多数语文老师人为地拔高小学作文的要求,为学生作文取得成功设置人为的障碍,而在批改上,老师又往往设置了一个相当多的学生达不到得期望值,由此绝大多数的学生习作得不到老师的认同,相反可能会遭到老师的不公正、片面的评价,这样学生习作中的许多闪光点就被毫不留情的抹去了,无法得到肯定的评价。由此学生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使那些本身就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越来越产生对作文的反感。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办法:榜样激励。我在班级内部自费成立了班级优秀习作集,每月一刊,把每周写出的优秀作文加以老师点评,加上教师寄语等栏目,打印成文稿。记得打印出来第一期时,所有同学都非常新鲜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看看自己的习作在集子里有没有展示。就这样他们的每周习作不再是一个包袱,而变成了他们期望的事情。我们班的小依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他写的《我的老师》被第一期习作刊载,这就增加了同学们的信心。老师公平地看待他们每一人,公平地看待他们的每一篇文章。这样的方法无疑起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大家看到成功的希望,不再以作文为难事,同学们纷纷把自己观察过的事物写成文章,主动交给老师看,学生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就为第二期的习作集准备了优秀作品。这种榜样的激励作用事半功倍。

三、留心生活,学会观察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日常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除了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借用、积累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好动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可分阶段性地布置观察任务。例如,第一到第二周可以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三到四周就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五到六周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七到八周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胡草树木的生长,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交叉进行。在观察社会生活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观察的方式供他们参考、借鉴,如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让他们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学生观察前,教师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教师要进行相应指导;在学生观察后,教师要做及时的分析讲解。总之,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四、求同存异、开扣思维

这表现在取材、立意和表达等诸多方面:

(1)取材。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生活中原有感知的事物,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外,其他的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要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而不雷同,就应该开拓其取材思路。

(2)立意。在写作时,學生往往容易跳进某种模式,习惯于既定模式的写作,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不同的中心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唯有这样文章才富有个性。

(3)表达。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能对他们在表达上提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就能写出不同的话。教师可先从指导选用不同类型的句式来表达语意开始。例如,“一个同学来迟了”可以表达为:①你来迟了。②啊哟,你怎么来的这么晚?③你有什么重要的事?④你来得太早了吧!总之,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开拓思维的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作文能力,又能使学生走出作文模式化的误区。

篇3:题目变了,解题方法变了吗

原题回放 如图1,∠1=∠2,∠3=∠4.∠A=100°,求[x]的值.

解:由[∠A=100°],∠A+∠ABC+∠ACB=180°,得[∠ABC+∠ACB=80°].

由[∠1=∠2],[∠3=∠4],

得[∠2+∠4=40°].

∴ x°=180°-(∠2+∠4)=180°-40°=140°

一、 改变题目的条件与问题

如图2,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

(1)若∠A = 60°,求∠O的度数.

(2)若∠O = 120°,∠A 又是多少度?

(3)请求出∠O与∠A之间的关系.

【分析】 题目中的条件“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与原题中“[∠1=∠2],∠3=∠4”是等价的. 问题(1)由原题的解法很容易解得:当∠A = 60° 时,∠O = 120°.

问题(2)与(1)的条件、所求正好相反,也很容易求解,同学们请自己动手试一试.

问题(3)由[∠A+∠ABC+∠ACB=180°],[∠ABC=2]∠OBC,[∠ACB=2]∠OCB,得[∠A]+2[∠OBC]+2[∠OCB][=180°],即[∠OBC]+[∠OCB]=[90°]-[12][∠A]. 由[∠O=180°-(∠OBC+∠OCB)],可推出[∠O]=[90°]+[12∠A].

【总结】 此题的解题关键就在解问题(3)得到的关系式“[∠O=90°+12∠A]”,通过这一关系式,前两个问题可转化为“当∠A = 60°时,[∠O=90°+12×60°=120°]”“当∠O = 120°时,120°=90°+[12]∠A,即[∠A=60°]”.

二、 改变题目的图形

【变式一】 O为∠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如图3,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1)若∠A = 60°,求∠O的度数.

(2)若∠O = 60°,∠A又是多少度?

(3)请求出∠O与∠A之间的关系.

【分析】 由上一题的解题经验可知,如果求出了∠O与∠A之间的关系,(1),(2)小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先讨论∠O与∠A之间的关系.

由 BO和CO分别平分∠ABC和∠ACE可得[∠ABC=2∠2],∠ACE=2∠3=2∠4.由[∠A=][∠ACE]-[∠ABC],得[∠A=2∠4-2∠2],所以[∠4=12∠A+∠2].由[∠O=∠4-∠2],得[∠O=12∠A].

由此关系式,可算出(1)的答案为∠O = [12]× 60° = 30°;(2)的答案为∠A =2∠O =120°.

【变式二】 O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点.

如图4,在△ABC中,∠ABC的外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1)若∠A =100°,求∠O的度数.

(2)若∠O =80°,∠A的度数又是多少?

(3)请求出∠O与∠A之间的关系.

【分析】 此题我们同样先讨论∠O与∠A之间的关系.

由BO和CO分别平分∠MBC和∠NCB可得[∠MBC=2∠2],[∠NCB=2∠3]. 再由[∠A=180°]-[∠ABC-∠ACB=180°-(180°-2∠2)-(180°-2∠3)],即∠2+∠3=90°+[12]∠A.由[∠O=180°][-][∠2-∠3],得[∠O=90°-12∠A].

由此关系式,可算出(1)的答案为[∠O=90°-12×100°=40°];(2)的答案为∠A =20°.

【总结】 通过对以上三题的分析可看出,此类题目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如图2,若O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O= 90° +[12]∠A;

二、如图3,若O点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O=12∠A];

三、如图4,若O点是外角∠CBM和∠BCN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O= 90°-[12]∠A.

“∠A”与“∠O”已知其中一个的值,即可求另一个的值,两角的大小与∠ABC和∠ACB无关.

以上三种情况所得到的关系式不同,但解题方法和思路基本相同,所用到的知识点都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和“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找到了这一类题目的规律后,聪明的你能利用这一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三、 延伸运用

1.如图5,已知∠MON = 90°,点A和B分别在射线OM和ON上移动,∠OAB的平分线与∠OBA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C. 试猜想:随着A和B点的移动,∠ACB的大小是否变化?说明理由.

2.如图6,△ABC中,∠A = 80°,延长BC到D,∠ABC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A2,依此类推,∠A4BC与∠A4CD的平分线相交于A5,则∠A5的度数为多少?再画下去,∠An的大小呢?

【延伸运用答案】

1.∠ACB只与∠MON的大小有关.[∠ACB=][12∠MON=45°],即无论A点和B点怎样移动,∠ACB的大小是不变的.

2.∠A1 =[12]∠A;∠A2 =[12]∠A1 =[122]∠A; ∠A3 =[12]∠A2 =[123]∠A;∠A4 =[12]∠A3 =[124]∠A; ∠A5 =[12]∠A4 =[125]∠A. 所以 ∠A5 =[125]∠A =[8025]; ∠An =[802n].

结 语

本文从一道课本题目出发,讨论了一类题目的解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如能善于思考,大胆猜想,勤于验证,就可以学一道题,会一类题.

篇4:公园变了作文

我毕业于警校,从怀孕起,我就看以卡尔·维特的早教理论为核心的书,理论知识加上我受的军事化教育,让我一开始就按照自己的“计划”培养孩子。

我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应该培养什么能力,知道给她设计什么游戏,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应该掌握的,我都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她。可是有一天,我的孩子对我说:妈妈,你不爱我!

那天晚上,我哄她睡觉时,摸着她的小屁股,轻轻地拍着,内心充满着爱意,可是她竟然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摸我的屁股并不是因为爱我。”我很吃惊,问她:那是因为什么?她说:是因为你喜欢摸肉!

你看,我自以为很爱我的孩子,从她还没有出生起,我就开始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妈妈。她出生后,我不但学习理论知识,还自己学着给她做棉袄棉裤,自己给她理发。她三岁多的时候,我听了广告的忽悠,一时兴起想学英语,那时我还在还房贷,买车借的钱也还没有还清,但我仍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光教材费就1500……平时我也觉得自己很努力,因为我觉得我为了她什么苦都可以吃,为她花钱我从不心疼。

但她却认为我不爱她。

我开始重新考虑该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表达我的爱。

后来阅读“最家长”,我渐渐发现,以前都是我一个人在设定目标,并且努力地去实现它,根本没有想到孩子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或者说是我没有关注孩子的评价与回应。

我开始努力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如今,我对于身边的很多人和事能够做到“接纳”,我发现我曾经抱怨的人身上其实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我的孩子,她写作业比一般同学都慢,原来我一直催她,甚至给她限定时间,要求她多长时间之内必须做完,否则就不许做了,现在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接纳了她的“慢”,只是在她做得快的时候我会表扬她。

对于其他人也是,我觉得很难再发现别人身上让我抱怨的东西了。我接纳老年人的唠叨,接纳年轻人的稚嫩,发现生活其实很美。

我带孩子去K歌,给孩子办游泳卡,让老公抽空和她下围棋,做这些的时候,我尽量不去想我的计划和目标,而只是单纯地带她去做这些事。

后来不知不觉间,孩子变得更“听”我的话了,我给她的建议大多数她都能欣然接受了。有一次我问她:“你现在怎么这么爱听我的话了?”她说:“因为你变了,所以我也变了。”

在学校里,女儿也更积极了。原来,因为她比班上的大多数孩子年龄都要小,所以就不太积极,现在,班里有什么活动她都很踊跃,还主动跟老师说她想当班干部。女儿现在变得很自信,很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篇5:班上的“老末”变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75-01

他,数学成绩“惨不忍睹”,我班名副

其实的数学“老末”。其学习行为如下:

上数学课时,他会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

不听讲,不开动脑筋,发呆如一根木头。

上课时当我习惯性地走到他身边,轻轻

敲敲他的桌面或是摸摸他的头,提醒他

上课要认真听讲,多和同学探讨交流时,

他每次都会朝我笑笑。但当我再次巡视

到他的身边时,他又是一副目瞪口呆的

样儿。“老末”让我很伤心。

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两个多月后,我发现他有了一个小小的改变:每当他周边的同学一个个举着自己的本子互相炫耀着good! 100分,或是互相读着评价语,或是攀比着看谁的本子上的激励符号数量多、有创意时,“老末”由原来的麻木不仁到开始侧身倾听再到慢慢靠近围观,眼神也由无所谓渐渐变成羡慕了。

一次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评阅活动中,我找了个借口不让小组长批改“老末”的卡了,我当着他的面亲自来改,虽然表面改得很宽松,但他还是一个100分也未得到。我看着他的可怜样儿,有些不忍心,于是在他完成得最好的基本测试题那儿给他打了个100分,他用很异的表情看着我。我轻轻地对他说:“这个100分,是老师借给你的。老师想鼓励你,希望下一次你能靠自己的实力拿到100分。加油哦!”“老师,我也可以拿100分吗?”他满脸通红地看着我。我说:“当然可以。只要你认真学习就可以拿到100分了。”他听了,没说什么,只是低下了头看着那100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说实在的,当时我说那些话,纯粹是因情境而起的激励,没太多往心里去,压根儿就没想过那些话能对“老末”起什么作用。大约三天后,我开始发现“老末”有变化了:上课时,虽然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但在齐答时好像他开始张开嘴巴跟着同学们回答问题了;小组内交流时,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是开始侧身面向发言的同学听同学表达的意见了;作业开始能交就交,不能交的就向我解释不能交的原因,也开始问我作业做什么了……嗯,他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我开始安排成绩好的小组长帮他检查作业,并在课上巡堂时多到他身边给他讲解。面对这一切,他并不像以往那样冷漠地不和你配合,而是开始学会听别人的见解了。难道是开始意识到小学快毕业了得抓紧时间学习了?

2011年4月14日上午的第一节,“老末”给了我一个惊喜,也给了我一个答案。那天的课是《确定位置》,在完成课例的教学后,我让学生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基本测试题的综合练习题。在小组评议的过程中,我突然听到“老末”兴奋、大声地叫起来:“哈哈,我得了两个100分!我也得了两个100分!”我转过头看他时,他还在兴奋地向我欢笑着眨眼,连小组长制止他别大声嚷他也不管。我走到他身边,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边示意他安静下来边对他说:“你得了100分,老师真高兴。”他兴高彩烈地说:“那当然。老师,有一个100分还给你,剩下的一个是我自己的。”我听了一愣,哦,原来“老末”是因为这个而改变的啊。

我真的没想到我随意的一个举动会给他那么深刻的印象,更想不到分层测试卡对一个学生能有这么强的激励作用。

从“老末”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及获取成功时的喜悦。在别人眼里的一次不值一提的小小成功,对于“老末”这一类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面向全体:备课面向全体,教学面向全体,评价面向全体,什么都以这个“全体”为中心。可是我们真的面向全体了吗?在教学中我们为这个全体搭起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了吗?课标提倡的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真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呈现了吗?我们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了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数学分层测试卡》能分层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稍稍踮起脚尖就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他们去学、乐学、好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数学分层测试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以不同的准则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全体的学生,使我们的评价尽量多元化,尽可能地创造出他们够得着的果实让他们去摘取,以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上一篇:记叙文提纲及范文下一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