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宣讲计划

2024-04-10

十九大宣讲计划(通用6篇)

篇1:十九大宣讲计划

十九大宣讲稿

“新时代”的概念应该是十九大报告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最大的创新,其他所有的内容都是从“新时代”这个概念延伸拓展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提出“新时代”这个概念呢? 一、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的成就

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十九大报告里有段非常规范的表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才能提出“新时代”这个概念。具体来说,全方位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但是,最吸引眼球的、老百姓最关注的到底是什么?下面,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第一,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五年来最吸引社会关注、最得到人民认可的。无论是“老虎”“苍蝇”一起打,零容忍、全覆盖、多视角,巡视组回头看,还是忠诚干净担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无论是从群众路线到“三严三实”再到“两学一做”,还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都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

第二,精准扶贫。

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力度可谓空前。我们党历来重视脱贫问题。这五年来,精准扶贫入村入乡入户,点对点、面对面,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扶贫给解决掉。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要“扶真贫、真扶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三个意味着”,其中第三个就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当我们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那将是多么大的奇迹啊!这就可以为一些既想实现发展、又想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这在世界上是空前的。让几千万人口在几年时间内脱贫,这么大的历史性工程,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第三,国防和军队改革。

我们由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调整力度非常大,完全超出想象。整编之后,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提升。这三点正好是关于党、人民和军队的。这五年来最大的变化,也是让我们感到最为自豪的,就是中国人的自信大大提升了。今年网上流行一句话:“厉害了,我的国”。那是因为我国现在的高科技,像高铁、“天宫二号”、“天眼”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项目走进人们的视线,所以才会有“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感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用的都是现金,而西方发达国家用的则是卡。当时国内有很多人都担心,一张小小的卡,那么多钱放在里面,会不会突然没了?后来,中国人也逐渐用上了卡。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用的是支付宝、微信,而西方发达国家还在用卡。现在国外如果要吸引中国的消费者和购买力,就必须要用微信、支付宝,否则市场就没了,消费者就跑了。过去是西方国家在改变我们,现在是我们在影响和改变世界。所以说中国人的自信提升了,中国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七个“新”——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部署、新方略、新举措、新征程

1.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0年之后的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我们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到底怎样理解“新时代”这个概念呢?

十九大报告里讲了三个“起来”——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个“起来”如何把握?经过思考,我发现它可以对应三个“新”。

第一,新中国。这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应的是“站起来”。

第二,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所以对应的是“富起来”。

第三,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中国梦,而中国梦又是强国梦、强军梦,所以对应的是“强起来”。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强国梦强军梦。我觉得这样讲大家就比较好理解了。

当然,关于“富”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距离2020年还有几年时间,要实现全面小康,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强起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新思想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要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还有一个重要提法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应该有一个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两者是分不开的。

2017年9月,各地区、各部门的党委(党组)中心组都统一安排了一次中心组学习,内容就是学“两论”——实践论、矛盾论。那么,为什么要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安排学习“两论”?实践论,强调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实践进入了新时代,理论上就会产生新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新时代、新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而矛盾论,其中的重要观点就是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上这两点,为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新思想作了铺垫。由此可见,2017年9月各地方、各部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就是从“两论”到“7·26”重要讲话统一思想,为党的十九大做了很好的准备。

关于新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那么,到底如何归纳这一新思想呢?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对第一个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明确定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3.新矛盾

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新判断,也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意“转化”二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涵盖面更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过去求的是温饱,而今天,我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过去求的是生存,而现在要求的是生态环境好、平时可以去健身、闲暇时可以去旅游,等等。除了这些物质需求之外,人的精神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如自由、平等、公正、公平、法治等。总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完全涵盖。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过去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但现在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生产领域已走在世界前面。当然,我国仍存在落后的地方、落后的方面,但已不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那么,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就是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和农村,富裕和贫穷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还不能完全满足。这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部署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一历史交汇期,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怎么迈进?过去的提法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部署,即分两个阶段、两个十五年来安排。也就是说,将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至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这30年,划分为两个十五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加上两个十五年,使得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加清晰。另外,在这一新部署中我们并未像以前那样提出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说明什么?现在,我国发展主要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要求质的提升,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率。

我认为,前面讲的这四个“新”——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部署,是最重要的。

5.新方略

十九大报告称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过去的提法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但这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个基本方略,从方略的角度提出了“十四个坚持”。

6.新举措

这是十九大报告中第五到第十三部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一国两制”、大国外交、党的建设,并对每个领域都提出了一些重大举措。

7.新征程

把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部署、新方略、新举措这六个“新”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讲的新征程,踏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中最重要的亮点、最主要的创新,就体现在这几个“新”上,需要我们深入领会。

篇2:十九大宣讲计划

这片被血染红的土地回荡着多少哀怨 干涸的瞳孔痛苦地注视着漫天的黑暗

嘉兴南湖上的星星之火 拨开了云雾重现了晴天 一个又一个的五年 原来星火可以燎原 多少热血男儿脚踩草鞋刀满霜 多少巾帼英雄不爱红妆爱武装

抛头颅洒热血 只为国家荣昌 一个又一个五年 我华夏换了新天

精准扶贫撑起了炎黄子孙的信心 一带一路奏响了五洲人民的妙音

敢担当求卓越 中国响彻世界

核弹、航母、芯片 高铁、三峡、风电 一个又一个五年 中国梦我们中国人自己圆!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先后观看了两次大会视频,会中总书记阐述了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大会为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定调子,定方向。在大会报告中,总书记主要阐述了十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同时,总书记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这个历史的新起点,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使命,要顺应时代的呼唤,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无私奉献,为新时代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今天就跟大家谈谈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建党的那天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嘉兴南湖到武昌起义,从走完长征到抗战胜利,再到全国解放,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守着这份初心和使命,挽救民族危亡,多少共产党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胜利的路都是用先列的血肉铺就的。

建国以后,祖国依然内忧外患,物资贫乏,还是这些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炼出第一炉钢,造出第一辆车、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原子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科技也紧追甚至超越发达国家,让中国人民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让十几亿人吃得饱,穿的暖,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企盼。多少代党员用汗水与鲜血才铸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才让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祖国。

十九大过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也有了新的使命,我们要紧密围绕在以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周围,青年人以新时代的青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背负属于我们的青春使命上路。“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饱含深情地向全党全国全军各民族青年发出新时代的召唤。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已经交到了我们青年的手上。

一项简单统计足以佐证其深刻寓意:从现在算起,距本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预定目标还有33年,目前全国“80后”群体已处于28岁至37岁之间,约有2.28亿人,正值当打之年;“90后”群体已处于18岁至27岁之间,约有1.74亿人,初出茅庐,亟待绽放光芒;两者相加超过了4亿人。后面还有我们的未来 “00后”、“10后”。这些青年少年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了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兵荒马乱,没有体验过饥寒交迫,更没有目睹过山河破碎,一出生我们就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如今的强大祖国,如今的太平盛世是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满怀着使命感的青年人在企业中,满怀着使命感的青年人的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认为首先我们不能放弃学习,现在鞍钢接收的新鲜血液都是大专以上的高文化层次的人才,虽然很多由于客观原因很多人无法从事自己的专业,但我们依然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沉下心去学专业知识,去学外语,学计算机,只有翅膀有力量,才能逆风飞翔。

其次,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觉得自己的岗位太过平凡,自己无足轻重,在世界上只有平凡的心灵,却没有平凡的岗位,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平凡处开始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干出彩,干一行爱一行,才能一点一点成长成为企业离不了的人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我们要敢担当,乐于奉献,像鞍钢一代代英模那样,把生命与企业融于一体,不计较个人得失,斗风雨、战严霜,力保铁路运输畅通。为把鞍钢建设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企业努力奋斗。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014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语重心长。我们深知建设更美好生活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想要有足够的能量去建设祖国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厚重的知识沉淀,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需要我们利用大好青春年华去勤奋学习,去学以致用,去大胆创新,让学习这缕阳光成为我们蓬勃生长的第一源泉。

青春正当时,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无数的伟人都是在青年时代便卧薪尝胆,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而现在的我们,新的时代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伟大使命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不负人民,不负国家,不负党,迈起铿锵的步伐,砥砺前行,不辞辛苦,扎根基层,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书写美好诗篇。

多少青年走出校门,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建设新农村,多少青年,远赴大漠边疆,用执着开辟出新的绿洲,多少青年,忍受孤独寂寞,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还有多少青年兢兢业业,不求历史铭记,却在书写历史。一个人力量太过微小,但是只要我们青年团结起来,心怀一个梦想,踏踏实实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国梦终会实现。

篇3:十九大宣讲计划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十九大宣讲计划

报告会上,李勇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入手,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结合国情、教育实际,分别就全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坚持原则和党的建设,以及全会精神可能会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解读。

报告会还结合罗平县情实际,围绕罗平县委、政府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部署,重点对罗平县获得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等名片的成功经验,以及全县打造新兴能源基地、生物资源加工出口基地、石文化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国际国内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五地一城”的发展思路,向参会人员进行了介绍宣讲。

篇5:十九大宣讲方案

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工作方案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头等大事。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习、大宣传、大培训、大调研、大落实,进一步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现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主题,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引导全区上下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全力把开发区打造为创新型产业发展集聚区、功能型山水园林示范区和生态型宜居宜业新城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开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宣传重点

1.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2.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的主题。

3.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4.深入宣传过去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5.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

6.深入宣传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7.深入宣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8.深入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9.深入宣传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0.深入宣传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深入宣传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2.深入宣传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3.深入宣传要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4.深入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的重要部署。

15.深入宣传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6.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关于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精神。

17.深入宣传修改党章的重大意义和党章修正案的重要内容。

三、具体安排

1、按照总书记关于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的要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开发区党工委为统领,以下辖企业支部为主干,在开发区三楼会议室召开集中宣讲活动,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xx同志宣讲。

2、由各支部书记为宣讲人,在各支部进行宣讲。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以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为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综合办负责具体实施。

篇6:十九大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我们迅速召开领导 干部大会、常委扩大会议进行学习传达,并且下发了学习贯彻 的通知,按照学懂弄通做实、“全党要来一次大学习”的要求, 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了全面安排,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十九大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总书记代表十八届 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章 程(修正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闭幕会上和十九届一中全 会上的重要讲话,还有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中,其中最重要 最集中的就是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回答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 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 大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迈 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总书记在三个多小时报告中,坚定自信、从容不迫

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展示了新时代中 国自信强大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我们要全面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要重点学习好十九 大报告。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 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思想精髓、核心要义、部署要求,把 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

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使十九大精神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学习理解,重点要领会 以下八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主题和主要成果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 一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大会,是 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一)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主题是大会的方向、报告的灵 魂。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懈奋斗。这68个字的主题,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 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 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这一主题有四层意 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是集中出现在媒体上的高频 词。这是要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 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 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要郑重宣示 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更 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 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第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到2020年我们必须完成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个目标要举全党全国之力,实现第 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要表明,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 之后,要乘势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 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 勇前进。

(二)党的十九大的主要成果。

现在大家对党的十九大评价比较集中的是四句话:一是十 九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是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 写新篇章的宣言书;三是大会选举产生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主心骨;四是修 改后的《党章》是我们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指南 针。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

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明确了总书记在党中央 在全党的核心地位。

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飞跃。

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是全面规划部署了到本世纪中叶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 间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深刻领会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报告第一部分,全面系统地回顾了过去5年的工作,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 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 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和把 握 一要充分认识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因为这5年,党中央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 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 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 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 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不断深入,全面从严治党 成效显著,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为什么说是开创性的?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个数据: 5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7%,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 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年均增 长7.2%,今年可能达到82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 过30%,今年可能达到35%;粮食总产量都在1.2万亿斤以上 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60000多万贫困人口稳 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 万人以上

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74%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 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下取得的,是在我国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取得的,尤其难 能可贵

二要充分认识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5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

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 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以身许国的崇高情怀,直面问题,攻坚克 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 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 革

总书记在726讲话中,用“九个明显改变”来概括这些

历史性变革:即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 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 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 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 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 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 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 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 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 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 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 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 创性意义。

这里,我想列举几方面情况。在改革方面,党中央果断作 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

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5年来,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 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中 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 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 立,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群众从 改革和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管党治党方面,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

署,并以顽强的意志品质、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严厉整治“四 风”问题,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包括严肃查 处***、***、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的 重大腐败案件。5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 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3 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多人,县处级干部 6.3万人。

坚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年来,共查处违

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件,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 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 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消除了党 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 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河长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 响“蓝天”保卫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 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有效遏

制了漠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倾向在军队改革建设方面,党中央加强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果断作出在全军开展正风肃纪的重大政治决策,全面深化国防 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实 现了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5年来的变革不仅带来了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 个方面巨大的有形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深刻变化带来的无 形变化,作用将会更加持久,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三要充分认识5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

5年来的成就,最重要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同志这样雄才大略的领袖作为党中央 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 勇于直面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并以超凡魄力 和顽强斗争精神力挽狂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许 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实现了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才有今天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过去5年最大的 变化是党自身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我们 党更加团结,更有信念,更有纪律,更有力量。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

三、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立足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长远发展,郑重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并把这一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 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也是十九大 的一个突出亮点和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更加成熟、高度自信。十九大提炼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反映了全党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 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

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习近平总 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 和战略定力,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 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用总书记的名字 命名这一科学理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 握好这样几点

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 代背景。

任何理论都属于它那个时代,只有认清时代背景,才能深

刻认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所以我们才称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

也就是说,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 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践和 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时代、实践和理论的逻辑就是:新时代提 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二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 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

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它回答的时代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

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上,习近平同志以非凡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 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 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 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三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 新观点和实践要求

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创新观 点,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 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 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 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 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 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 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主要有14条。

这14条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五位 一体”“四个全面”,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完全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则是行动纲领层面 的表述。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 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理论特色

“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 括,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路线图”和“方法论”,每一条 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必须结合实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四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大历史贡献。

这一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

很多新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深刻揭示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进一步彰显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是开辟了党洽国理政新境界,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

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 创性的成就,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 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党 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实 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的创造力、凝聚 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全面、旗帜鲜 明,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既 有目标导向、又有问题导向;既登高望远,又深接地气;既有 历史感、又有现实性;既有理论品格、又有个人风格;既有鲜 明党性、又有厚重人民性,闪烁着博大精深的真理光辉习总书记的语言鲜明生动,充满哲理,为人民群众所喜闻

乐见。比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 钙”就会得“软骨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打 铁还需自身硬;一份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小康 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

四、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 断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 为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历史方位、时代坐标, 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作出这样的判断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与时俱 进,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三是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是现代化建设有 了新目标任务,要开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强国新征程;五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合的中央,国际地位和 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 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人类社会发展史士也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用“三个意味着”进行了概括

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

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光明前景

我国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 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一经 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 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打败了日本帝

国主义,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

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 体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 跃

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 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70年,影响最大的是苏联模式,但是

这种模式最终遭到了失败,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曲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发 展活力,在世界上重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 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 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 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搞资本主义的占绝大 多数,但搞得比较像样的还是二三十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广 大发展中国家追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 到头来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的甚至 战乱不断。中国模式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 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榜样和启迪。

“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作了“五个时代”的精辟 概括,明确了新时代我们的发展道路、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 描绘了美好发展前景。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 来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了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 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 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 这个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伟大”, 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 想

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

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犬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 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确保党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 强领导核心

五、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最早是1956年在党的八大《关于政治 报告的决议》中首次提出,指明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 八大时的提法作了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党 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依 据

从党的八大时算起,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提法至 今已经60多年了。党的十九大在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 意见的基础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样的修改,主要依据是:一是经过改革开放近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 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 始稳居世界第2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 界第1位

从农业看,我国粮棉油肉蛋菜果茶等多种农产品总量和人 均占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高标准 农田占比超过了52%、农业机械化率超过了65%、农业科技贡 献率超过56%,等一系列重要指标均超过50% 这些都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 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

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 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 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 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9.3%和32.2% 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

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群众 的愿望和要求。

是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 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 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 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 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 方面的不均衡,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快解决好。需要 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 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 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 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六、深刻领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 战略安排

上世纪80年代,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我们党提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 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 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 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总要求,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 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宣示了三年打赢决战的必胜信心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个时期 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历时30年左右。党的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 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 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个战略安排既鼓舞人心,又有鲜明特点:一是根据这个

安排,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比原定 的目标提前了15年。经过对各项指标的测算,这个安排是完 全可以实现的。

二是与以往不同,这个规划对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只作原则 性展望和要求,并没有提“翻番”类的指标,目的就是引导广 大干部群众贯彻好新发展理念。

三是把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同“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相对应,增加了“美丽”二字,这有利于推动美丽中 国建设

四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为“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提高了第二个百年的目标要求。

可以看出,经过十九大的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完整、更清晰了。

就是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1990年主要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 排。这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 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对动 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具有重大意义

七、深刻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态文明建设进行子全面部署,其中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部署和 重大创新举措,里提纲挈领讲一些重点内容。

笫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

化经济体系。把握十九大关于经济建设的部署,要注意把握好 报告当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其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方位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是对 我国发展新方位的判断,这句话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方位 的重大判断。

其二,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清晰地指明了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其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 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 解这一要求,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组关键词:坚持“一个方针”, 就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求我们不能只看重发展速度,要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高发展质量 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动“三大变革” 就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这三大变革必须紧 紧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建设“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就是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这是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构建“三个有”的经 济体制,就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这是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增强“两个力”,就 是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习领会报告对政治建设的部署,要 把握好三点: 一是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里面作出了非常深刻的论述。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 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 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二是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这是政治体 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 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 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 覆盖

是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繁荣兴盛。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 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就意味着把文化提到道路、理论、制 度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 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我们要像抓经济 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了样落实民生任务,帮 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深刻领会报告 提出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求,抓住人民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 接着一年千,决不能搞寅吃卯粮,决不能好大喜功、邀约民心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 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 工作提出大政方针,作出重要部署。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 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全面准确贯彻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要继续坚持“和平统

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 程;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 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八、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 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十九大报告一个重要内容 是加强党的建设,党建部分占4100字,占总报告的八分之

可见分量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由六个方面构成:原则

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 治党;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 设;布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 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求是提高党的 建设质量;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 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 思主义执政党。

这个总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 关键,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 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是新时代管党治党 的根本遵循。

把握十九大对党的建设的要求和重大部署,要突出三点: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十九大把加强党的政治建 设写入党章。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 向和效果。

事实表明,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政治能力提高了, 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 风建设、纪律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 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 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 自觉地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已经写入党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第条个就是坚持党 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对人民 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都是有 丰富内涵的重大提法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 想引领为、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三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过去5年,全面从严治党 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要清醒认识到 许多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 题

比如,尽管理论武装、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但一些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总开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尽管从严治吏取得重大进展,但不敢担当、懒政怠政、“为官

不为”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但一些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

散,一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充分;尽管“四风”问题得 到有效遏制,但不良作风树倒根还在、反弹回潮的隐患和压力 犹存,新的隐形变异问题时有发生;尽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 势已经形成,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员违纪问题 仍然频发,“小官大贪”“微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党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在全面 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 绝不能有初见成效见好就收的想法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 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站立在960多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50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 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 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报告结束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八个字,与报告开篇 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前后呼应,一脉相连,道 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使命与担当,也道出了中国 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可以说这16个字直达人心,具有强 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上一篇:以 逆来顺受一词造句的下一篇:新金童小学2017届毕业典礼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