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2024-05-19

打井施工管理工作报告(精选5篇)

篇1:打井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发包方(甲方): 承包方(乙方):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乙方为甲方打生活用井一眼,双方就本施工事项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项目名称和内容

1、工程名称:打井施工工程

2、工程地点:龙源花木有限责任公司盆景园

3、工程造价: 30000元

4、分类单价: 100 m, 300 元/m

二、工程款支付

甲乙双方约定工程款(进度款)支付的方式是:经双方验收合格后,甲方付清乙方( 5 %质保金除外)的工程款。

三、施工组织设计和合同工期

合同日期:03月05日

开工日期:20 03 月06 日

竣工日期:年03 月13 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 8 天

双方约定工期顺延的情况:经甲乙双方认可的工期可顺延。合同工期一经确定,任何一方不得任意改变。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于开工日期前,为乙方提供无安全隐患的施工场地,地表无房屋林木、空中无高压电、通讯电缆、地下无暗沟等施工障碍。

2、保证至施工场地的公路和航道畅通,使乙方在施工期间能正常运送机具和工程材料。

3、免费提供施工所用电、水、泥浆的排放。

4、负责现场井位的确定。

5、协助乙方做好施工场地的物资保管和安全保卫工作。

6、按本合同相关规定,支付工程价款和有关费用。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 根据甲方要求提出凿井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 保证按合同技术要求的条款进行施工,接受甲方及监理人员的监督。

3、 自备凿井工具为甲方施工,机具运输费用自理。

4、 施工中的安全事故由乙方负责。

5、 于竣工前向甲方提供成井的实际井深、井体结构、取水层位以及止水工艺等资料。

6、 按时开工,按时竣工并交付甲方验收。

六、付款方式

1、工程价款。打井施工单价300元/米。

2、打井深度100米,工程总造价30000元。

3、质保期为 壹 年,质保期内,施工单位有对所建工程维修的义务,如若不尽此义务,那么建设单位可另寻他人进行维修,所需费用从质保金中扣除,剩余部分在质保期结束后,建设单位必须支付。

4、支付方式:成井出水交验时结清甲方付清乙方( 5 %质保金除外)的工程款,以现金方式或汇入乙方提供的账户。

5、甲方未付清全款以前,材料及维修权属于乙方。

七、其他

1、本合同一式两份,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至合同工程全部验收,工程价款结算完后终止。

2、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发包人:(公章) 承包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账号: 账号: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篇2:打井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甲方: 王府镇政府

乙方:

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打井施工事宜达成共识,并签订如下合同条款:

一、工程地点

王府镇东灰同村保护地打井

二、工程项目及相关要求

1、施工项目:深水机井25眼,井深度为地面向下25M。

2、尺寸要求:井管外径: 400 CM;井出水口径:450 CM。

3、材料选用:水泥井管

4、技术要求:保证枯水期正常用水,并出水量为30 M³/小时。

三、工期要求

施工工期为日历天数30天,2011年4月5日开始施工, 2011年8 月30日前交工。

四、工程价款

工程价款为410元/每进深米,总价款为人民币25.594万元整(此款为625M进深米费用,如果井深增减,据实结算)。

以上总价款为甲方应付给乙方的费用,含工程材料费、辅助材料费、人工费、运杂费等全部费用。此外,甲方不再向乙方支付任何费用。

五、付款方式

乙方工程完工,并经甲方验收合格,甲方将工程款一次性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乙方。

六、其它约定

1、施工过程中,乙方因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伤亡等事故,其责任由乙方自负。

2、甲方为乙方施工提供方便,打井用电由甲方提供。

甲方:

签约代表人:

乙方:

签约代表人: 年

篇3: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之我见

1 打井常见的方法

打井的方法有许多种, 具体打井方法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 并分析工程地质因素对打井的影响, 综合打井成本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打井方法。常用的打井方法有手挖井、打击钻井、水力钻井、螺旋钻井和冲击钻井。手挖井优点是施工过程中对工具和技术的要求较低, 可作为水库使用, 弊端是工作强度高, 受水位影响大, 硬岩石层不适合该方法;打击钻井施工简单, 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 不足是需要花管, 打井深度受到限制, 坚硬的岩石、重黏土不适合该方法;水力钻井优点是深度不受限制, 不受水位的影响, 不足之处是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 增加了费用的消耗;螺旋钻井适合在有经验和适合的工具时施工, 施工容易, 避免了水位的影响, 缺点是需要专业的工具和技术, 若有比螺旋钻大的石头该方法不可取;冲击钻井优点是不受土壤类型的影响, 打井深度大, 缺点是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不适合偏远的地方。

2 钻井工艺

钻井就是利用相关的设备在地层上钻出一个有一定深度的圆柱孔。钻井分为顿钻和旋转钻两种。顿钻是利用游梁上下运动带动钢丝绳上下动, 钢丝绳再带动钻头上下运动产生冲击作用, 击碎岩石。使用顿钻成本较低, 设备也简单, 但也有缺点, 工作效率较低, 正在被逐渐取代。还有一种钻井方法是旋转钻, 这种方法目前使用较多, 是利用钻头的旋转产生切削使岩石破碎, 比顿钻效率高, 而且能处理井塌的情况。钻井之后还要进行洗井, 目的是为了清除井内的泥沙等, 并抽出含水层泥土、细沙及渗入含水层的泥浆中的次生泥质物, 使井的出水量达到正常的标准。若一次洗井不能洗干净, 应进行多次重复洗井, 直到将井内泥沙、岩屑洗干净为止。

3 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

3.1 科学合理的布置井位

由于原来土地是分散经营, 土地相邻的农民在打井问题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若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好, 就会各自打各自的井, 在这样的情况下, 水井密度过大, 抽水会发生相互干扰, 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 不利于双方对水井的充分利用, 而且耗能较大, 设备投资多, 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如果经济条件都不好, 谁也不乐意投资打井, 这样如果真的出现严重旱灾却没有一口井救急, 只能任农作物干旱减产甚至死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结合井的出水量和灌溉面积合理布置井位, 农民几家联合起来打一口井, 减少了对设备的投资, 又能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合理控制灌溉面积, 使灌溉区利益达到最大。

3.2 合理的建设抗旱水源井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导致土地过于分散, 难以进行集中灌溉, 灌溉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土地的分散经营限制了农民打井抗旱的可行性, 不利于农民灌溉田地,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 开发打井抗旱的新途径, 是当前灌溉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学习抗旱打井的建设经验, 积极探索抗旱打井的新方法, 提出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新方案。根据现行农业的发展情况, 联户打井是解决灌溉问题的有效途径。联户打井即联合相邻土地的多家农民, 共同建设抗旱打井任务, 建立一眼大型的抗旱水井。在联合过程中, 乡镇领导应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督促和引导农民联合打井, 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支持, 加强农民打井抗旱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打井方式, 联户打井可以有效节约经济投入, 降低农民的灌溉压力。联户打井还可以增加水井的资源利用率, 实现一井多用, 避免了过去一井单用的浪费行为, 不仅增加了灌溉效率, 而且对地下水资源有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传统的打井方式, 不但需要巨额的投资, 降低灌溉效率。并且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使农田出现供水困难的问题。另外, 实现联户打井还可以营造出农民之间团结相处的和睦氛围,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3.3 民主管理抗旱水源井

建设抗旱水源井是保证农田产量稳定的重要手段。虽然在多年的努力下, 我国的抗旱打井建设已经有了惊人的进步, 但随着发展规模扩大, 在水源井的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是对水源井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抗旱水源井是以国家为建设主体, 但缺少相应的责任负责人, 导致水源井无人管理, 水井设备损耗情况严重, 设备丢失频繁, 对国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其次, 由于责任无法具体落实, 部分水源井闲置无用, 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还有部分人利用国家的设备私自灌溉自家农田, 挪用国家财产, 为自己谋利。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水源井责任制度建设, 民主推举水源井管理人, 管理水源井的日常维护和农时供水等事务, 建立一定的相关条例, 在水源井的使用过程中实行必要的奖惩制度。通过设置水源井负责人和建立水源井管理制度, 加强对水源井的管理维护, 使水源井的管理过程中有人可询, 有据可依, 实现水源井的民主管理。

3.4 抗旱打井的效益

抗旱打井是为了发挥井灌的独特优势, 引导农作物结构调整, 保证粮食产物的稳定产量, 为农民增加耕种收入。而科学利用水源井抗旱耕种, 实现一井多用, 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 避免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农作物生产发育需要的最重要资源就是水源, 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避免农田无水可用, 无需依靠雨水天气进行灌溉, 听天由命, 导致粮食生产缺乏稳定性, 经济收益不理想。而且, 有了充足的水资源做后盾, 农民可以加大种植规模, 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一些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 提高农民收入。因此, 建设打井抗旱的灌溉方案, 可以有效的调节农作物种植结构, 增加农作物产量收成, 提高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单纯的依靠天气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问题, 抗旱打井的建设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 对维持农村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束语

抗旱打井是在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建设的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 科学建设水源井, 加强对水源井的管理和使用, 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干旱农村实施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 是在实质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 增加了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 抗旱打井不仅可以改善农田的灌溉情况, 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的饮水问题,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宝.浅析饮水与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J].价值工程ISTIC, 2011, 30 (3) :52-53.

[2]贾福浩.我国抗旱打井的若干技术问题[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3, 10 (8) :85-86.

篇4:降水打井施工合同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甲方将xxxxxxxxxxxxxxxxxx工程降水打井分项工程承包给乙方施工,事宜达成共识,并签订如下合同条款:

一、工程名称。

二、工程项目及相关要求:

1、施工项目:降水井10-25m深,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打井深度,打井数量按现场实际工程量计算。

2、尺寸要求:井管外径:500mm;井出水口径:400mm。

3、材料选用:细石砼材料管。

三、工程价款

工程价款为 元 /每米,含工程机械费、井管费、辅助材料费、人工费、现场运输机械费等全部费用。此外,甲方不再向乙方支付任何费用。

四、付款方式

乙方工程完工,并经甲方验收合格,甲方付至工程总价的80%,余款三月内付清。

五、其它约定

1、施工过程中,乙方因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伤亡等事故,其责任由乙方自负。

2、甲方为乙方施工提供方便,打井用电由甲方提供。

3、乙方提供发票。

4、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负责人:

负责人:

****年**月**日

篇5:打井合同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工艺设计

1、施工工艺设计说明

(1)本钻井系统工程与各单项钻井工作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为确保该钻井供水工程施工品质、顺利施工,兹拟定该计划作为此供水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及品质管控依据。

(2)本计划人力、材料设备之安排均依该钻井工程进度适时做以调整,以符合钻井进度。

(3)本施工组织计划依据钻井合同规范施工,若有抵触以钻井合同修正。

2、施工工艺设计组织

钻井供水工程依工作性质不同人力编组如下:

2.1 准备部分

人员及设备进场、开挖沉淀坑、接通水电、人员食宿安排(乙方自理)

2.2 设备安装、调试部分

设备自检、提升井架、钻机平台水平校正、注水至沉淀坑

2.3 供水井钻进部分

设备检修养护、井孔维护、材料购置及安装储备

2.4 成井部分

测井、井管焊接、封填砾料、粘土封井

2.5 洗井部分

抽水设备安装及调试、抽水试验、成井验收

2.6 工队撤离部分

完工清场

3、施工工艺方法及工艺技术措施

根据钻井供水工程的特点,依据钻井施工技术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我钻井队

组织技术人员编制此施工方案。

3.1 钻机定位

钻机定位必须平整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倾斜、移动,同时调整钻机垂直度(垂

直度运行偏差≤0.5%、钻尖与井位同心),便于施工井位检查,复检后方可开钻。

3.2 泥浆配制

泥浆配制,应根据当地实际地质情况适时掌控,掺合粘土以养护孔壁。

3.3 成孔

整个成孔过程采用水循环工艺,控制塔架垂直度;根据井径、孔深、钻头种类

钻进、地质情况,适时掌握进尺度,做好钻孔地层记录,选择适合相应地质的钻头,以减少钻头、钻杆摆动问题;检查钻杆的垂直度及时纠偏。

3.4 井管安装:采用钢丝绳托盘下管法

下管时采用二根兜底绳,分别缠绕于绞磨(专用成孔设备)上,在其另一端编好

钢丝绳套,分别从托盘底座的四个穿绳孔插入,使四个绳套同心重叠对准托盘底座的钻钉孔。销好兜底绳的托盘底座,预先安置在孔口上的垫板上,即可开始安装井

管。销钉拔出后,再用绞磨拔兜底绳,兜底绳拔出后即可回填砾料。

3.5 回填砾料

填砾是管井建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填砾规格严格按照水利部颁部标准进行施工,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不小于100mm,细砂以下含水层,厚度不小于125mm,滤料选用砾石(Φ3-Φ5mm)。

3.6 井管外封闭

井壁管外封闭前,所需的粘土球及粘土方量、计划填入深度进行计算(以滤水管

的安装位置计算)。填入方法与填入砾石相同,应注意防止因粘土球填入井孔受压

缩致使填入的砾石错位。

3.7 洗井

井管安装完毕后,采用高扬程水泵对管井进行抽水洗井,将水抽清,以保证管

井达到正常出水量。

4、施工工艺工序

4.1 钻机定位、安装锁定

4.2 泥浆配制

4.3 成孔

4.4 电法测井

4.5 井管安装

4.6 回填砾料

4.7 井管外封闭

4.8 洗井

4.9 完工清场

附件:机井技术规范

【题

名】:农用机井技术规范

【副 题 名】:

【起草单位】:水利电力部农田水利司主编

【标 准 号】:SL256-2000

【代替标准】:《机井技术规范》SD 188-86

【颁布部门】:水利电力部批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标准性质】:水利电力行业标准

【批准文号】:水国科[2000]388号

【批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的通知

水国科[2000]388号

根据水利部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农村水利司主持,以农村水利司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机井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本标准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000年八月三十一日

【全

文】:

第一章

第1.0.1条 本规范适用于农田灌溉机井的建设与管理。人畜饮水和林牧副渔供水机

井,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 农用机井建设与管理,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并应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1.0.3条 农用机井应在具有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规划与设计。

第1.0.4条 各级水利部门,必须按本规范进行农用机井建设与管理。

第1.0.5条 机井建设所用的材料和设备,应符合国家、部或专业现行标准的要求。选 用新材料和新设备时,应经试验符合质量要求。

第二章

井 灌 区 规 划

第一节

规 划 原 则

第2.1.1条 井灌区应在农业区划和水利规划的基础上,以合理开发和综合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进行规划。

第2.1.2条 规划时,应做出不同方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选定最优方案。

第2.1.3条 规划时,应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景开发的需要,兼顾流域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合理进行井、渠、沟、路、林、电的总体布置和旱、涝、碱的综合治理。

第2.1.4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优先开采浅层水,严格控 制开采深层水。

第2.1.5条 在有良好含 水层和补给来源充沛的地区,可集中开采;补给来源有限的地区,宜分散开采。

第2.1.6条 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 标准》TJ24—79;人畜饮水应符合《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J20—76。

第2.1.7条 在长期超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应停止开采。滨海平原地区,应注意防止海水入侵。

第2.1.8条 规划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布设。

第二节

基 本 资 料

第2.2.1条 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概况。

规划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及特征,表层土壤类别与分布情况。

规划区的面积,包括山丘、平原、耕地、林业、草原、沙漠等面积。

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气温,无霜期;水、旱灾情况。

第2.2.2条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分布及其特征。含水层(组)

的分布,地下水类型、埋藏和开采条件、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化学类型、矿化度及有关参数等。

第2.2.3条 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情况和水利工程现状。

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灌溉制度及效益,农、林、牧、副、渔业、工业、人畜用水量,水源及污染情况。

已建成机井数,配套机井眼数,逐年机井利用率,实际开采地下水量,灌溉面积,以及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数量、效益和利用情况。

第2.2.4条 社会经济情况和技术经济条件。包括规划区内的人口、劳力、畜力、农机数量,农业及工矿企业生产状况、发展计划、历年产值、人均收入,打井专业组织、装备和技术状况;能源、建材、交通和环保等情况。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2.3.1条 进行井灌区规划,首先应对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分析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是矿化度小于2g/ L的浅层地下水。必要时对2~5g/L的微咸水也应做出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宜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应提交不同典型年和多年平均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可开采量。

第2.3.2条 参数的确定。包括对给水度(μ)、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1)、潜水蒸发系数(C)、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压力传导系数(α1)越流系数(Ke)等的分析和确定。

第三章 机 井 设 计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3.1.1条 根据建井处的水文地质资料和规划要求进行机井设计。

第3.1.2条 滤水结构必须有效的防止涌砂。机泵正常运转后15min采取水样,用容积法测定的含砂量:中、细砂含水层不得超过1/10000;粗砂、卵、砾石含水层不得超过1/50000。

第3.1.3条 滤水结构应避免堵塞和防止腐蚀。

第3.1.4条 井壁管(井筒)和滤水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防止施工或运行中损坏。

第3.1.5条 滤水结构必须有足够的进水面积。在允许流速条件下,能达到设计出水量。

第二节

机井设计出水量的确定

应采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或选用理论公式计算。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成井后均应进行试验抽水,予以校核。

第三节 管 井 设 计

第3.3.1条 管井结构。管井结构包括井口、井壁管、过滤器和沉淀管。

第3.3.2条 井孔和井管轴线垂直度。井孔必须保证井管的安装;井管必须保证抽水设备的正常工作。泵段以内项角倾斜:安装长轴深井泵时,不得超过1°;安装潜水电泵时,不得超过2°。泵段以下每百米项角倾斜不得超过2°。

第3.3.3条 井孔和井管直径的确定。

3.3.3.1 过滤器外径应满足下式要求:

Qt

D≥───────

(3-1)

πL1Pυ

式中

D——过滤器外径(缠丝过滤器算至缠丝外表面;填砾过滤

器算至骨架管表面;非填砾过滤器算至穿孔过滤器

表面),m;

Qt——管井的设计出水量,/s;

L1——过滤器长度(当含水层厚度不超过30m时,可与含

水层厚度一致;如超过30m,直通过试验确定),m;

P——过滤器表面进水有效孔隙率(一般按过滤器表面孔隙率的50%考虑);

υ——允许入管流速,参考表3.3.3确定。当地下水对过滤

器有可能产生结垢或腐蚀时,允许入管流速在计算

时应减少1/3~1/2,m/s。

表3.3.3 允许入管流速表

┌────────────┬──────────┐

│含水层渗透系数K(m/d)│允许入管流速(m/s)│

├────────────┼──────────┤

>120

0.030

├────────────┼──────────┤

81~120

0.02│

├────────────┼──────────┤

41~80

0.020

├────────────┼──────────┤

21~40

0.015

├────────────┼──────────┤

<20

0.010

└────────────┴──────────┘

3.3.3.2 井孔直径除应能下入井壁管和过滤器,还应满足围填滤料的要求,一般井孔终孔直径较井管外径大:采用非填砾过滤器时,不应小于100mm;采用填砾过滤器时,粗、中砂层中应不小于200mm,细、砂粒层中应不小于300mm。

3.3.3.3 井孔直径采用下式校核:

Qt

D1≥─────

(3-2)

πL1υ1

式中 D1——井孔直径,m;

Qt——管井的设计出水量,/s;

L1——过滤器长度,m;

υ1——允许渗透流速,m/s。

允许渗透流速可根据阿勃拉莫夫修正式确定:

式中 υ1——允许渗透流速,m/d;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第3.3.4条 井管。

3.3.4.1 井壁管和过滤器一般根据井深、水质、技术和经济条件等,选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多孔混凝土管、混凝土管等管材。各种管材的适宜深度见表3.3.4-1。

表3.3.4.1 各种管材适宜深度表

┌────┬───┬────┬──────┬────────┐

│管材类型│钢 管 │铸铁管 │钢筋混凝土管│ 多孔混凝土管 │

│(包括混凝土管)│

├────┼───┼────┼──────┼────────┤

│适宜深度│>400 │200~400│ 100~200 │

≤100

│(m)│

└────┴───┴────┴──────┴────────┘

3.3.4.2 钢筋混凝土井管的技术要求

MPa 为应力单位符号,单位名称为兆帕斯卡,其中文符号为兆帕。与过去惯用的工程

单位换算关系为:1kgf/c㎡=9.80665³Pa≈0.1 MPa。

表中所列15号、25号,分别相当于过去以kgf/cm2为单位时的150号、250号。

3.3.4.3 井管联接。金属井管宜用焊接或管箍丝扣联接;非金属井管多采用粘接,钢筋混凝土井管也可采用焊接。

第3.3.5条 过滤器选择。根据过滤器的适用条件进行选择,见表3.3.5。

表3.3.5 各种过滤器的适用条件及管材适用表

┌─────────┬────────┬───────────┐

过滤器类型

│适用的含水层岩性│

├───┬─────┼────────┼───────────┤

│非填砾│穿孔过滤器│

卵、砾石

│钢管

│过滤器├─────┼────────┤铸铁管

│缠丝过滤器│粗砂、卵石、砾石│钢筋混凝土管

├───┴─────┼────────┼───────────┤

│填砾过滤器

│ 各 种 岩 性

│ 钢管、铸铁管、钢筋混│

│凝土管、多孔混凝土管 │

└─────────┴────────┴───────────┘

第3.3.6条 过滤器设计。

3.3.6.1 非填砾过滤器,其过滤器与含水层直接接触,过滤器外径可根据设计出水量和含水层允许渗透流速按公式(3-2)计算确定。

一、穿孔过滤器。圆孔直径或条孔宽度,取决于含水层颗粒的大小及其均匀度,其

规格按下式计算:

d ≤(3~4)d50

(3-3)

式中 d——圆孔直径,mm,如计算所得d值较大时,可减小取值,一般d值不大于21mm;

d50——过筛累计重量为50%时的颗粒粒径,mm。

圆孔多呈梅花形排列(图3.3.6),如行距为b,列距为a时,其开孔率P1;

按下式计算:

条孔宽度:

t6=(1.5~2.0)d50

(3-5)

条孔长度:

L2=(8~10)t6

(3-6)

条孔间距:

b1=(3~5)t6

(3-7)

根据式(3-5)计算得到的t6值较大时,也可减小取值,一般t6值不大于10mm。

条孔可呈带状或交错带状排列。条孔形状应为外窄内宽。

二、缠丝过滤器。

(一)钢筋骨架缠丝过滤器,缠丝间隙t6按下式计算:

1.均匀砂质含水层:

t6=(1.0~1.6)d50

(3-8)

2.不均匀砂质含水层:

t6=d30~d40

(3-9)

式中

d30、d40——过筛累计重量为30%、40%时的颗粒粒径,mm。

(二)穿孔管缠丝过滤器。对骨架管圆孔直径一般为15~20mm;条孔宽度为10~30mm,长度为100~300mm。具体规格根据管材选定。开孔率按表3.3.6-1确定。缠丝间隙按式(3-8)或式(3-9)确定。

表3.3.6-1 不同管材的开孔率表*

┌───┬───┬───┬────┬──────────┐

│管材 │钢管 │铸铁管│钢筋混凝│

多孔混凝土管

│ 土管 │

├───┼───┼───┼────┼──────────┤

│开孔率│30~35│20~25│12~15 │渗透系数≥400(m/d)│

│(%)│

├──────────┤

│孔隙年≥15%

└───┴───┴───┴────┴──────────┘

* 开孔率为管材开孔面积与表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不包括多孔混凝土)。

3.3.6.2 填砾过滤器,其过滤器外径按式(3-1)计算确定。

一、缠丝过滤器。过滤器骨架管的开孔率按表3.3.6-1确定。过滤器骨架管的孔眼尺寸,按3.3.6-1确定。缠丝间隙应等于或略小于填砾粒径的下限,最大不大于5mm。

二、竹笼过滤器。竹笼过滤器骨架管的开孔率和外径的确定与穿孔管缠丝过滤器相同。为了防止滤料入井,在竹笼外表面应包扎尼龙网。

竹笼纵条为15mm³2mm(宽³厚),每两个条孔之间设纵条1~2条。横蓖为6mm³2mm(宽³厚),竹垫条为30mm³20mm,其间距应大于纵条间距。

竹笼包网所采用的尼龙网,其规格按滤料粒径下限选用。

三、多孔混凝土过滤器。

(一)骨料粒径按表3.3.6-2选用。

表3.3.6-2 骨 料 粒 径 表

┌───────┬────┬───┬───┐

│含水层岩性

│粉、细砂│中 砂│粗 砂│

├───────┼────┼───┼───┤

│骨料粒径(mm)│ 3~8 │5~10 │8~12 │

└───────┴────┴───┴───┘

(二)配制原料和配方。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低于425号;

骨料:宜用硅质砾石;

灰骨比:1:4.5(重量比);

水灰比:0.28~0.30。

(三)技术要求。

1.极限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5MPa;

2.渗透系数≥400m/d;

3.孔隙率≥15%。

3.3.6.3 填砾设计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一、滤料粒径D50按下式确定:

D50=(8~10)d50

(3-10)

用上式计算时,含水层颗粒均匀系数η2<3时,倍比系数取小值;η2>3时,倍比系数取大值。

二、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不小于100mm;细砂以下含水层,填砾厚度不小于150mm。

三、填砾高度应根据过滤器的位置确定,底部宜低于过滤器下端2m以上,上部宜高出过滤器上端8m以上。

四、滤料应选用磨圆度好的硅质砾石。

第3.3.7条 沉淀管(孔)设计。沉淀管(孔)长度,根据井深和含水层岩性确定。松散地层中的管井,一般为4~8m;基岩中的管井,一般为2~4m。

第3.3.8条 井管外部封闭。包括滤料顶部的封闭、不良含水层或非计划开采段的封闭和井口的封闭。封闭材料用含砂量不大于5%的半干粘土球或粘土块;或用1:1~1:2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浆。

3.3.8.1 滤料顶部至井口段,应先用粘土球或粘土块封闭5~10m,剩余部分可用一般粘土填实。

3.3.8.2 对不良含水层或非计划开采段的封闭,一般采用粘土球封闭。如水压较大或要求较高时,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封闭。封闭时,选用的隔水层单层厚度应不小于5m。封闭位置应超过拟封闭含水层上、下各5m以上。

3.3.8.3 井口周围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深度一般不应小于3m。自流井应根据水头大小确定封闭深度,并应增设闸阀控制,同时在井口周围浇注一层厚度不小于25cm的混凝土。

第四节 基 岩 管 井 设 计

第3.4.1条 基岩管井上部的安泵段,除完整和稳定的基岩可保留裸眼外,均应安装井管。下部井段可根据岩石稳定情况,确定是否安装井管。

第3.4.2条 在基岩破碎或有溶洞(充砂或不充砂)发育等岩石中成井时,其井身结构应根据岩石具体情况确定。

第3.4.3条 当上部安装井管时,井管下端应嵌入完整基岩内1~2m,并用止水材料

在管外封闭2~2.5m。当上、下段均需安装井管时,在其变径处,应重合2~3m,并在重合部位进行封闭。

第五节 大 口 井 设 计

第3.5.1条 大口井的适用条件。

一、地下水补给丰富,含水层渗透性良好,地下水埋藏浅的山前洪积扇、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干枯河床和古河道地段。

二、基岩裂隙或喀斯特发育,地下水埋藏浅,且补给丰富的地段。

三、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和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时,一般采用大口井取水较为适宜。

第3.5.2条 大口井的构型。构型有圆筒形、阶梯形和缩径形。可根据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建材等因素选型。

第3.5.3条 结构设计。

3.5.3.1 大口井井径、井深的确定。

一、井径。一般按设计出水量、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造价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通常为2~8m。

二、井深。松散地层中的大口井,其井深应根据含水层厚度、岩性、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幅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不超过20m。基岩中的大口井,应尽量将井底设在富水带下部。

3.5.3.2 井筒壁厚的确定。

一、大开槽法施工,其井筒直径,一般不大于4m。可按经验公式初步确定井筒壁厚。

(一)砖石砌井筒壁厚,按下式确定:

δ=0.1D2+C(3-11)

式中

δ——井筒壁厚,m;

D2——进水部分的井筒直径,m;

C3——经验系数,砖砌为0.1;石砌为0.18。

(二)混凝土井筒壁厚,按下式计算:

δ=0.06D2+C

4(3-12)

式中

C4——经验系数,为0.08~0.10;

其他符号同式(3-11)。

二、沉井法施工,在加重下沉的条件下,井筒壁厚可按经验数值选用。

(一)钢筋混凝土井筒。井径不大于4m时,其壁厚一般上部25cm,下部35~40cm;井径大于4m时,上部25~30cm,下部40~50cm。多孔钢筋混凝土井筒,井深不得超过14m,其壁厚可取钢筋混凝土井筒的最大值。

(二)砖石加钢筋砌筑的大口井。井深一般不超过14m,井径一般不大于6m。其井筒壁厚,一般上部为24~37cm,下部为49cm。

3.5.3.3 刃脚和底盘。

一、刃脚。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底部根据岩土坚硬程度加设切刀。刃脚规格:

(一)刃脚踏面宽度。钢筋混凝土井筒,一般为100~200mmm,松软地层取大值;砖石井筒采用150~250mm。

(二)刃脚宽度和高度。当井径为2~6m时,凸出井筒外壁宽度为50~100mm,井径较大时,可加大到150mm。凸出高度,钢筋混凝土井筒一般为1.0~1.5m;砖石井筒为1.2~1.5m。

(三)刃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采用50°~65°。

二、大开槽法施工使用的底盘规格。高为0.3~0.4m,内径与井筒内径相同,外径略

大于井筒的外径。一般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每块重量可根据施工条件选定。

第3.5.4条 大口井进水结构设计。

大口井的进水结构设在动水位以下,其进水方式,有井底进水、井壁进水和井底井壁同时进水。进水结构可根据设计出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3.5.4.1 井底进水结构设计。

一、井底反滤层。除卵石层不设外,一般设2~5层。每层厚200~300mm。总厚度为0.7~1.2m。靠刃脚处加厚20%~30%。

二、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的滤料粒径,按下式计算:

DI=(7~8)db

(3-13)

式中 DI——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的反滤层滤料的粒径,mm;

db——含水层的标准颗粒直径,mm。按表3.5.4-1选用。

表3.5.4-1 含水层标准粒径db值表

┌─────┬───────┐

│含水层岩性│ db值

├─────┼───────┤

│细砂或粉砂│

d40

├─────┼───────┤

│中

砂│

d30

├─────┼───────┤

│粗

砂│

d20

├─────┼───────┤

│砾石、卵石│ d10~1

5│

└─────┴───────┘

其他相邻反滤层的粒径,可按上层为下层滤料粒径的3~5倍选定。

三、设计渗透流速的校核,应满足下式要求:

υa≤υ(3-14)

式中 υa——上层滤料的设计渗透流速,m/s;

υ2——上层滤料的允许渗透流速,m/s;

允许渗透流速υ2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υ2=α1KD

(3-15)

式中

α1——安全系数,一般取0.5~0.7;

KD——上层滤料的渗透系数,无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3.5.4-2选取。

表3.5.4-2 各种粒径人工滤料渗透系数参考值

┌─────────┬───┬───┬───┬──┬───┬───┐

│滤料粒径D(mm)|0.5~1 | 1~2

| 2~

3|3~5 | 5~7

| 7~10 |

├─────────┼───┼───┼───┼──┼───┼───┤

│渗透系数KD(D/s)│0.002 │0.008 │0.02

│0.03│0.039 │0.062 │

└─────────┴───┴───┴───┴──┴───┴───┘

3.5.4.2 井壁进水结构设计。井壁的进水孔应设在动水位以下,并应交错布置。砖石砌的进水井筒,可每高1~2m加高为0.1~0.2m的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圈梁。

一、进水孔的形式。对直径较小,大开槽施工的砖石砌井筒,如系干砌可利用砌缝进水,筒外填以适宜滤料。如系浆砌砖石井筒,则可插入进水短管。对钢筋混凝土井筒,应在预制或现浇时,按含水层的粒径大小,留出不同形状和规格的进水孔。

一般当含水层颗粒适中(粗砂或粗砂含砾石),且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水平孔或斜孔;当含水层颗粒较细或厚度较薄时,必须采用斜孔;当含水层为卵砾石层时,可采用φ25~

50mm的不填滤料的水平的圆形或圆锥形(里大外小)的进水孔。

二、设计滤水面积的校核。必须满足下式要求:

Q0

F≥────

(3-16)

υ3

式中

F——简壁进水面积,㎡;

Q0——大口井设计出水量,/h,如为井底井壁同时进水,则为井壁分摊水量;

υ3——含水层的允许渗透流速,m/h。

对于未填滤料的进水孔,其允许进水流速可按表3.3.3选用;对于填滤料者,则按下式

估算:

υ2≤α1β3KD

(3-17)

式中 β3——考虑进水方向与筒壁的交角的系数。当交角为45°时,β3=0.53;50°时,β3=0.38;90°时,β3=0.2;

KD——进水孔出口滤料的渗透系数,m/h。

三、进水孔内充填的滤料一般为两层,总厚度与井壁厚度相适应。其粒径的选择方法与井底反滤层相同。大开槽法施工的进水井筒,其外围充填的滤料,应满足如下要求。

(一)滤料高度应高于进水井筒顶部0.5m;

(二)滤料厚度一般为20~30cm;

(三)滤料规格按管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3.5.5条 沉井设计。

主要包括井筒下沉、井筒强度和刃脚强度的计算。可参阅《大口井与泵井》和《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

第六节

辐 射 井 设 计

第3.6.1条 辐射井适用条件。

3.6.1.1 含水层埋藏浅、厚度薄、透水性强、有补给水源的砂砾石含水层。

3.6.1.2 裂隙发育、厚度大(大于20m)的黄土含水层。

3.6.1.3 富水性弱、厚度不大(10m以内)的砂层及粘土裂隙含水层。

第3.6.2条 集水井设计。

3.6.2.1 集水井井径和井深的确定。

一、井径。根据含水层岩性、施工机具、安装要求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小于2m。

二、井深。取决于水文地质条件和设计出水量。井底应比最低一排辐射孔底低1~2m。黄土塬区,塬下河谷阶地应保持水下深度10~15m;塬区应保持水下深度15~20m。

3.6.2.2 集水井的结构设计。

一、深井施工法井筒的设计。可参照第五节大口井设计的有关条款。

二、分节下管法的井筒结构。当井深小于20m,可采用壁厚为12cm水泥砂浆砌砖预制井筒,且内外壁均用水泥砂浆抹面;井深20~50m时,砖砌预制井筒还需要用φ4.0mm的铁丝加固。也可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井筒。

三、漂浮下管法的井筒结构,当用150号混凝土预制井筒时.井深小于20m时,壁厚12~15cm;井深20~50m时,壁厚15~20cm;井深50~80m时,壁厚20~25cm。配筋可按构造筋配置,一般40m以内的井可以不配筋或按施工需要配筋。

3.6.2.3 封底。集水井一般应封底。但在黄土和粘土裂隙含水层中也可不封底。

第四章

机 井 施 工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4.1.1条 新建机井,必须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组织施工。

第4.1.2条

第4.1.2条 机井施工必须确保安全,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各种事故发生。

第二节 管 井 施 工

第4.2.1条 施工前的准备。

4.2.1.1 钻机选择,应根据管井设计的孔深、孔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道路、桥涵等运输因素,参照表4.2.1合理选用。

表4.2.1 常用钻机主要技术性能表

┌────┬─────┬──┬────┬────┬─────────┐

│钻机类型│钻机型号 │产地│钻孔深度│开孔直径│

适应地层

│(m)│(mm)│

├────┼─────┼──┼────┼────┼─────────┤

│SPC-500 │上海│

600 │ 500

├─────┼──┼────┼────┤

│SPJ-300 │上海│

300 │ 580

├─────┼──┼────┼────┤

松散层和基岩层 │

│红星-300 │河南│

300 │ 560

├─────┼──┼────┼────┤

│8J—300

│河北│

300 │ 500

├─────┼──┼────┼────┼─────────┤

│济宁—150 │山东│

│ 650

├─────┼──┼────┼────┤ 粘性土和砂土类 │

│ 锅锥

│河南│

│ 1100 │

├─────┼──┼────┼────┼─────────┤

│CZ-200

│吉林│

200 │ 600

│粘土、砂、卵砾石层│

│(反循环)│

├────┼─────┼──┼────┼────┼─────────┤

│CZ-2

2│山西│

200 │ 550

│ 冲

├─────┼──┼────┼────┤

│ 击

│NJ—150

│河北│

│ 500

│ 碎石土类和砂土类│

│ 式

├─────┼──┼────┼────┤松散层

│CZZ-90

│河南│

│ 1000 │

│(冲抓锥)│

└────┴─────┴──┴────┴────┴─────────┘

4.2.1.2 钻机及附属设备的安装,必须基础坚实,安装平稳,各部件连接紧固;回转钻机转盘要水平;天车、转盘及井孔中心必须在一条铅直线上,在钻进过程中不得位移;钻塔应与高压电线保持安全距离,一般为塔高的2倍,必要时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4.2.1.3 试钻前应按质量要求,检查钻井设备各零部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4.2.1.4 泥浆循环系统的泥浆池和沉砂池的容积,必须满足施工储浆和沉砂的要求。泥浆槽的长度一般应在15m以上。

4.2.1.5 管井施工所需管材、滤料、粘土(球)及其他物料,必须按设计要求在开钻前备好,并及时运到井场。

第4.2.2条 钻进。

4.2.2.1 钻进方法与护壁。

一、松散层或基岩层,可采用正循环回转钻进;碎石士类及砂土类松散层,可采用

冲击(抓)钻进;无大块碎石、卵石的松散层,可采用反循环钻进;岩层严重漏水或供水困难时,宜采用空气钻进;富水性差的坚硬基岩,可采用潜孔锤钻进。

二、冲洗介质应根据地质特点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一般在粘土或稳定地层,采用清水;在松散、破碎地层,采用泥浆;在严重漏失地层或缺水地区,采用空气。

三、在松散层钻进时,应采取水压护壁。一般应有超过静水位3m以上的水头压力。

四、基岩顶部的松散覆盖层或破碎岩层,宜采用套管护壁。

4.2.2.2 钻孔用的泥浆,质量指标规定如下:

一、相对密度(即过去传统用的比重)。一般地层为1.1~1.2,遇高压含水层或易塌地层,泥浆相对密度可酌情加大。

二、泥浆粘度。砾石、粗砂、中砂层为18~22s;细砂、粉砂层为16~18s

三、含砂量。冲击钻进时,孔内泥浆含砂量不大于8%;回转钻进时,入孔泥浆含砂量不大于12%。

四、胶体率。冲击钻进时,不低于70%;回转钻进时,不低于80%。若井孔较深时,胶体率应适当提高。

4.2.2.3 停钻期间,应将钻具提至安全位置或继续空钻,并适时搅动孔内泥浆;泥浆漏失,必须随时补充;如孔内发生故障,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泥浆指标。

4.2.2.4 井孔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钻进时,应预防井孔发生倾斜或弯曲。钻具的弯曲磨损必须定时检查,钻进参数要选用合理,必要时应安装钻铤和导正器,如发现孔斜征兆,必须及时纠正。

第4.2.3条 地层采样与编录。

4.2.3.1 松散层钻进时,应采取岩土样,规定如下: 一、一般只采鉴别样,所采岩土样,应尽量符合原地层的颗粒组成。

二、鉴别样的数量,每层至少有一个。含水层2~3m采一个,非含水层3~5m采一个,变层处加采一个。对不宜利用的含水层,可按非含水层的规定采样。当有较多钻孔资料或进行井孔电测时,鉴别样的数量可适当减少。

三、探采结合井、试验井等应采颗粒分析样,在厚度大于4m的含水层中,宜每4~6m取一个;当含水层厚度小于4m时,应取一个。岩土样重量(干重)不得少于:砂1kg,圆(角)砾3kg,卵(碎)石5kg。

4.2.3.2 基岩岩芯采取率,完整基岩为70%以上;构造破碎带、岩溶带和风化带30% 以上。

4.2.3.3 土样和岩样(岩芯)必须按地层顺序存放,及时编录和描述。土样和岩样(岩芯)一般保存至工程验收,必要时可延长存放时间。

4.2.3.4 土的分类和定名标准,按照附录一执行,土的野外定名可参照附录二。

4.2.3.5 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按表4.2.3的内容进行。

4.2.3.6 土样和岩样(岩芯)的编录,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地点、名称、编号、深度、采样方法和岩性描述,以及分析结果。

表4.2.3 土样和岩样(岩芯)描述内容

┌────┬──────────────────────────────┐

│ 类别 │

描 述 内 容

├────┼──────────────────────────────┤

│碎石土类│ 名称、岩性、磨圆度、分选性、粒度、胶结情况和充填物(砂、粘│

│性土的含量)

├────┼──────────────────────────────┤

│砂土类 │ 名称、颜色、分选性、矿物成分、胶结情况和包含物(粘性土、动│

│植物残骸、卵砾石的含量)

├────┼──────────────────────────────┤

│粘性土类│名称、颜色、湿度、有机物含量、可塑性和包含物

├────┼──────────────────────────────┤

│岩石类 │ 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化石、岩脉、包裹│

│物、风化程度、裂隙性质、裂隙和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充填情况

└────┴──────────────────────────────┘

4.2.3.7 松散层中的深井、水质和地层复杂的井、全面钻进的基岩井,应进行井孔电测。

第4.2.4条 疏孔、换浆和试孔。

4.2.4.1 松散层中的井孔,终孔后应用与设计并孔规格相适应的疏孔器流孔,达到上下畅通。

4.2.4.2 泥浆护壁的井孔,除高压自流水层外,应破除附着在开采层孔壁上的泥皮。孔底沉淀物排净后,再逐渐稀释孔内泥浆浓度。一般要求达到出孔泥浆与入孔泥浆性能接近。

4.2.4.3 下井管前,应校正孔径、孔深和测斜。井孔直径不得小于设计孔径2cm;孔深小于100m,其偏差不得超过设计孔深的±20cm;井深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偏差不超过设计孔深的±2‟;孔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第4.2.5条 井管安装。

4.2.5.1 常用井管的质量检查,规定如下。

一、井管应无残缺、断裂和弯曲等缺陷。金属井管管端和管箍的螺纹须完整、吻合。

二、井管每米弯曲度不得超过:钢管1mm;铸铁管2mm;钢筋混凝土管3mm。

三、井管的上下口平面应垂直于井管轴线。

四、井管外径偏差不得超过:无缝钢管外径±(1~1.5)%;焊接钢管外径±2%;多孔混凝土管(包括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5mm。铸铁管内外径偏差不得超过±3mm。

五、管壁厚度偏差不得超过:钢管和铸铁井管±1mm;钢筋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包括混凝土)井管±2mm。

六、过滤器开孔率偏差不得超过设计开孔率的±10%。丝距偏差不得超过设计丝距的±20%,缠丝至管壁的最小距离必须大于3mm。

4.2.5.2 井管安装前,必须按照钻孔的实际地层资料校正管井设计,然后进行井管组合、排列、测量长度、并编号记录。

4.2.5.3 井管的下入方法,应根据井深、管材的类型、强度、重量(指重力)及起吊设备条件等,进行选样。井管允许一次安装长度。参见下表4.2.5。

┌──────┬─────┬────┬─────┬─────┬──────┐

│井壁管和过 │钢制井壁管│钢筋骨架│铸铁井壁管│钢筋混凝 │多孔混凝土井│

│ 滤器种类

│或过滤器 │ 过滤器 │ 或过滤器 │土井壁管 │管(包括混凝│

│或过滤器 │ 土井管)│

├──────┼─────┼────┼─────┼─────┼──────┤

│允许一次

│吊装长度

│ 250~500 │ 200

│ 200~250 │ 100~150 │

│(m)

├──────┼─────┼────┼─────┼─────┼──────┤

│托盘下管允许│

│一次安装长度│

│ 150~200 │ 50~100

(m)

└──────┴─────┴────┴─────┴─────┴──────┘

一、井管在井孔中的重量(指重力),小于井管允许抗拉力和钻机安全负荷时,可用

提吊法下管;当井管重量(指重力)大于钻机安全负荷时,可采用提吊加浮板法或多级下管法。

二、井管在井孔中的重量(指重力),超过管材允许抗拉力时,可采用钢丝绳托盘法下管。当小于钻机安全负荷时,可用钻杆托盘法。

4.2.5.4 井管的连接,必须做到对正接直,封闭严密,接头处的强度,必须满足下管安

全和成井质量的要求。

4.2.5.5 过滤器安装位置的上下偏差不得超过30cm。

4.2.5.6 采用填砾过滤器的管井,井管必须位于井孔中心。下井管时,要安装井管找中器,其外径比井孔直径小3~5cm。根据井深和井管类型,适当确定找中器的数量。每井至少安装2组。多孔混凝土(包括混凝土)管井,找中器的数量应适当增加。

4.2.5.7 井管一般应座落在坚实的基础上。若下部孔段废弃不用时,必须用卵石或卵石混碎石填实,卵石、碎石直径以5~10cm为宜。

第4.2.6条 填砾和管外封闭。

4.2.6.1 滤料必须按标准要求严格筛选,不合格的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5%。滤料除按设计备妥外,还要准备一定的余量。

4.2.6.2 填砾的方法,一般采用循环水或静水镇砾。填砾时必须连续、均匀、速度适宜,严防棚堵,及时测量填砾高度,核对数量,所填滤料应留样备查。填砾时,如发现滤料填入数量和高度同计划值出入较大时,应即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并记录填入结果。

4.2.6.3 不良含水层一般用粘土球封闭,要求较高时用水泥浆封闭。人畜饮水井井口段用粘土球封闭,其他井一般用粘土封闭。粘土球应用优质粘土制成,直径25~30mm,以半干为宜。投入前,应取井孔内的泥浆做浸泡试验。粘土球的投入速度要适当。

4.2.6.4 管外封闭位置,上下偏差不得超过30cm。

第4.2.7条 洗井和试验抽水。

4.2.7.1 填砾结束后,应进行洗井。按井的结构、管材、钻井工艺及含水层特征选择洗井方法和机具,尽量采用不同机具交错或联合的洗井方法,有条件时,可采用化学药剂配合洗井。

4.2.7.2 洗井的质量规定如下。

一、洗井时抽水应达到设计降深。

二、洗井完毕后,井水含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4.2.7.3 试验抽水时,一般只做一次大降深抽水,水位稳定延续时间,松散层地区不少于8h。基岩地区、贫水区和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的地区,稳定延续时间应适当延长。如限于设备条件不能满足水量要求时,亦不应低于设计出水量的75%。

4.2.7.4 试验抽水终止前,应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采样的方法和数量,参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4.2.8条 成井验收。

4.2.8.1 成井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管井结构和地质柱状图,内容包括岩层的名称、岩性描述、厚度和埋藏深度;钻孔及下管深度;井管和过滤器的规格及其组合;填砾及封闭的位置;静水位和动水位;电测井资料。

二、含水层岩样及滤料的颗粒分析成果,水质分析报告。

三、试验抽水成果。

四、管井配套和使用注意事项。

4.2.8.2 管井竣工后,应根据管井设计要求,由设计、施工及使用单位在现场进行验收,验收项目及质量标准规定如下。

一、井位、井深和井径符合规划设计要求。

二、试验抽水时,管井出水量应与设计基本相符。如水文地质条件与原设计不符时,可按修改后的设计验收。

三、井水含砂量符合设计标准;水质符合用水标准。

四、井底沉淀物厚度,应小于井深的5‟。

五、管井的垂直度,应在本规范第三章3.3.2条规定的允许值之内。

第三节 大 口 井 施 工

第4.3.1条 施工方法与机具准备。

根据大口井设计的要求,参照表4.3.1合理选用。

第4.3.2条 大开槽法施工。

4.3.2.1 大开槽法施工应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施工场地要保证排水畅通。

4.3.2.2 挖土边坡应根据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弃土坡脚至挖方上口要有一定的距离。

4.3.2.3 含水层部位的滤料围填应符合设计要求。回填土要有一定超高,冬季回填土中的冻土含量不得超过15%。

4.3.2.4 爆破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土方和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4.3.3条 沉井法施工。

4.3.3.1 基槽应按稳定边坡开挖,易坍塌地层须挖成阶梯形。基槽底应挖至地下水位以上0.5~1.0m,槽壁与井筒外壁的间距,一般为0.6~0.8m。

4.3.3.2 浇注刃脚应选择在坚实土层上,否则要进行夯实或辅砂夯实处理。混凝土刃脚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在刃脚上浇砌井筒。

4.3.3.3 井壁厚度允许偏差。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15mm、砌石±30mm。

4.3.3.4 井筒下沉时,应保持平稳,随时观测,当发现位移或倾斜时,必须及时纠正,并在下沉过程中填写记录。

4.3.3.5 对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均参照《水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4.3.3.6 采取排水法人工施工时,沉井内的水位应随井筒下沉而下降,一般控制在开挖面以下0.3m。井下挖土每次开挖深度以0.3m为宜。

4.3.3.7 采取不排水法施工时,在布设取土机械时,应注意防止井口地面的沉陷。

采用水力冲土机械时,应注意均衡对称。并将泥浆及时排出,同时回注清水,以保持水头压力。

第4.3.4条 井壁进水孔和井底反滤层。

4.3.4.1 井壁进水孔和滤层,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在施工中要防止堵塞。

4.3.4.2 井底进水的大口井,其反滤层的层厚和滤料粒径,均应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滤层铺设前,必须将泥浆及沉淀物清除。

第4.3.5条 试验抽水。竣工后应进行试验抽水,一般只做一次大降深抽水,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8h。

第4.3.6条 成井验收。

4.3.6.1 井位、井深、井径及出水量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水质应符合用水标准。刃脚沉落在规定的土层上。

4.3.6.2 井底反滤层、井壁滤水结构等隐蔽部位应进行中间验收。

4.3.6.3 施工单位应提交成井结构图、地层柱状图、下沉、事故处理及隐蔽部位的验收记录,以及大口井配套和使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辐 射 井 施 工

第4.4.1条 施工机具与方法。集水井和辐射孔的施工方法,主要依据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安全和经济合理等因素。参照表4.4.1选定。

┌────┬───────┬───────────────┐

│结构部位│ 施工方法

适用条件

├────┼─┬─────┼───────────────┤

│ │人工沉井法│稳定土层或薄层夹砂井深小于15m |

│ ├─────┼───────────────┤

│ │冲击钻进 │黄土、砂、砂卵石

│成├─────┼───────────────┤

│孔│冲抓锥钻进│黄土、砂卵石

│ ├─────┼───────────────┤

│ │回转钻进 │土层、砂

│ ├─────┼───────────────┤

│ │泵吸锥钻进│粘土、砂、砂卵石

├─┼─────┼───────────────┤

│ │分节下管 │井深40m以内为宜

│下├─────┼───────────────┤

│管│井盘下管 │井深10~20m

|

│ ├─────┼───────────────┤

│ │漂浮下管 │井深可达80m

|

├────┼─┴─────┼───────────────┤

│水平钻钻进

│黄土、粘土

├───────┼───────────────┤

│水平钻套管钻进│砂层、下入滤水管

├───────┼───────────────┤

│顶进法

│砂砾卵石层

└────┴───────┴───────────────┘

第4.4.2条 集水井施工。

4.4.2.1 根据集水井的设计要求,参照表4.4.1选择施工方法:

一、有机械施工条件的,应采用机械施工,井深小于15m时,也可采用人工沉井法施工。

二、集水井可采用分节下管或漂浮下管法。当井深大于30m时,应采用漂浮下管法。

4.4.2.2 人工沉井法施工,应参照4.3.3条的有关规定施工。

4.4.2.3 预制井管必须严格掌握成型尺寸,壁厚偏差不应超过上15mm,内、外径偏差不应超过±30mm,预留辐射孔眼数,应多于设计数1~2个。

4.4.2.4 孔口段必须砌护,直径应大于钴头直径0.3~0.4m;冲击、冲抓成孔时,对松散土层应在井水位波动面上下孔段,各砌护1m井筒,以防塌孔。

4.4.2.5 在易塌孔的砂性土层钻进时,应保持压水水头1.5~2.0m,并适当加大泥浆浓度。当采用冲击钻进时,泥浆相对密度应在1.1~1.15之间;当采用泵吸锥钻进时,泥浆相对密度应在1.04~1.08之间。

4.4.2.6 分节下管时,下管器应和井管尺寸配合适当,保证下入的井管接口吻合。

4.4.2.7 漂浮下管必须将井管接牢、封闭严密,井管对接面可用沥青水泥砂浆或1:5

水泥、粘土条粘接,接口外围应用热沥青粘贴玻璃丝布2~3层,粘接的井管,在管外

20m水头压力下,接口应无明显渗水现象。

4.4.2.8 漂浮下管完毕,应向井管内继续注水,待井管沉实后,再进行管外回填。回填段高度一般自井底以上不少于井深1/3,同时必须用粗砂、卵石混合料沿井管周围均匀填入,回填密实。

第4.4.3条 辐射孔施工。

4.4.3.1 黄土、粘土层辐射孔施工。

一、用电动水平钻钻进,一般配5~7kW电动机,工作转速80~100r/min①,钻头直径100~120mm,一般泵压应大于0.5MPa。

(注① r/min为转速单位符号,单位名称为转每分,其中文符号为转/分。)

二、在井壁辐射孔开口处,应打入1~1.5m护口钢管,防止孔口坍塌和集水井壁外的流泥入井;终孔后,孔口段应进行加固处理。

三、水平钻机机架转动中心应与竖井圆心一致,并安装稳固。

四、开始钻进同,应使钻头向下倾斜3°~5°,以防钻孔向上偏移。

4.4.3.2 砂层中辐射孔施工。

一、粉、细砂层中,用液压式水平钻机、套管钻进,钻机工作转速20~30r/min,油缸顶拔力应根据套管摩阻力选用,一般推力0.3~0.35MN ①、拉力0.15~0.2MN。

二、粉、细砂层中,套管钻进应采用可控制排砂的密封装置。

三、粉、细砂层中,滤水管下入和套管拔出过程中,应保持套管的封闭止砂。

四、中、细砂或中、粗砂含水层,应采用适宜管径的焊接管作滤水管,直接顶进含水层。

第4.4.4条 试验抽水。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试验抽水,一般只进行一次大降深抽水,黄土层辐射井,降深应控制在辐射孔以上0.2~0.5m,粘土、砂层辐射井,降深应控制在辐射孔位置,水位稳定延续时间,一般不少于8h。水质分析取样的要求同4.2.7.4。

第4.4.5条 成井验收。

4.4.5.1 井位、成井结构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辐射孔位置与设计地层相符。

4.4.5.2 试验抽水出水量和井水含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水质符合用水标准。

4.4.5.3 提交成井结构图、地层柱状图和配套、管理使用注意事项。

(注:① MN为力的单位符号,单位名称为兆牛顿,中文符号为兆牛。与过去惯用的工程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tf= kgf=9.80665³N≈N=0.01MN

第五章 机井配套与管理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5.1.1条 机井配套应包括机井工程、输水工程和田间工程的配套。

第5.1.2条 机井配套应符合井灌规划设计要求。

第5.1.3条 机井管理应包括机务管理、工程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和井灌区水源监测。

第二节

机 井 配 套

第5.2.1条 机井工程。机井工程包括水井、抽水机具、输变电设备、井台、井房和出水池。

5.2.1.1 抽水机具配套。

一、井泵配套。

(一)井用水泵类型选择,一般应按地下水位的埋深选择水泵类型。当机井动水位埋深在允许吸程范围内时,宜选用卧式离心泵或下卧安装;动水位埋深大于10m时,宜选用长轴深井泵、潜水电泵等。

(二)井泵配合间隙,应根据泵体入井部分的最大外经与井管的最小内径之差,合理选定。对金属井管,其差不得小于50mm,非金属井管,其差不得小于100mm。

(三)水泵流量应根据试验抽水确定井的出水量进行选配。

(四)水泵扬程应根据水井设计动水位的埋深和输水要求选定。应使流量、扬程在水泵高效区对应的范围之内;安装深度必须满足水泵的最小淹没深度,不发生气蚀和超载运行。

二、动力机配套。

(一)机型应根据能源条件合理选配。有电地区宜选用电动机,无电地区可选用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

(二)动力机的功率,应根据水泵的轴功率,且在动力机的额定功率之内合理选配。动力配用系数,电动机可采用1.1~1.3,柴油机可采用1.2~1.4。

(三)动力机和水泵的转向和转速应相互适应。当其额定转速相差不超过2%时,可采用直接传动。否则,应采用间接传动。

三、管路、附件的选配。

(一)管路、附件应按水泵的规格合理选配,管道联接要方便可靠。

(二)管路直径的大小要合理,管内水流速度不宜过大,以免增大水头损失。一般进水管内流速为0.5~1m/s,出水管内流速不应大于2.5m/s。管路应尽量避免迂回弯转。

5.2.1.2 输变电设备配套。低压线路和电气设备,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

5.2.1.3 井台、井房和出水池。

一、井台应高出井口地面,其高度应能防止雨水、污水流入井内;泵座尺寸应根据选配的水泵类型确定,严禁将泵座直接座落在井壁管上。

二、井房及机并保护设施。

(一)井房的结构尺寸,应便于机泵安装、管理和维修,并考虑通风采光。户外机井的保护设施,应能避风挡雨,保护机泵设备。

(二)大口井、辐射井的井口,均应设置井盖、防护栅栏或围墙。

三、出水池。

(一)出水池应根据水泵流量、池水出口流速和配水要求,合理确定其尺寸,一般宜采用矩形正向出流的形式。要求坚固不漏水,并在出水口安装量水设施。

(二)水泵出水管管口,一般应采用淹没式出流。有特殊要求时,出水管口的下缘也不得离开出水池水面。

(三)出水池底应稍低于输水渠道渠底,以便水中的泥砂沉淀。

第5.2.2条 输水工程。

5.2.2.1 输水渠道。

一、固定渠道应衬砌,力求经济耐用,减少渗漏。

二、渠道断面形式可采用矩形、梯形和U形等,其断面尺寸须经水力计算确定。

三、渠道建筑物,应做到结构简单、经济实用。

5.2.2.2 输水管道。

一、管径和壁厚的尺寸,应根据流量、流速、水压、管材和使用条件等,通过计算确定。

二、输水管道的布设应进行方案优选,分水口处要布置配水设施。管道联接应牢固严密,不得漏水。

三、暗管埋深,应根据耕作和防冻要求确定。

第5.2.3条 田间工程。

5.2.3.1 根据灌溉方法,合理布设灌水渠道。

5.2.3.2 田间沟、畦规格,应根据单宽流量、土壤性质、地面坡度、作物种类等因素确定。田块应做到平整。

第5.2.4条 机井配套验收。

5.2.4.1 机井装置效率,电动机配套应不低于45%,柴油机配套应达到40%。

5.2.4.2 低压线路和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电器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82中有关规定。

5.2.4.3 井房、井台、出水池均应配套齐全,符合设计要求。

5.2.4.4 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9,输水管道不低于0.95。

第三节 机 井 管 理

第5.3.1条 机务管理。

5.3.1.1 必须由具有机泵管理基本知识,经考试合格的人员管理。对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培训。

5.3.1.2 必须严格执行机泵安全运行操作规程。

第5.3.2条 工程管理。

5.3.2.1 机井工程应完整,且配套齐全,保证机泵设备正常运行,渠道、管路畅通。

5.3.2.2 定期(每轮灌期的始末各一次)监测井水含砂量。

5.3.2.3 机井在停灌期间,应定期(1~2个月)进行一次养护性抽水,每次历时不得少于4h。

第5.3.3条 用水管理。

5.3.3.1 井灌区用水管理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以及作物布局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水方法,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5.3.3.2 必须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5.3.3.3 应作好量水工作,严禁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5.3.3.4 采用地面灌溉时,应实行小畦、短沟灌。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其他先进的灌水技术。

第5.3.4条 财务管理。

5.3.4.1 必须实行灌溉成本核算。

5.3.4.2 水费实行按量计征,超量累进收费。

第5.3.5条 水源监测。

5.3.5.1 必须按照水利电力部颁发的《地下水动态观测暂行规定》的要求,对井灌区地下水动态进行观测。

5.3.5.2 井灌区应根据《工业废水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水质监测。

第四节

井灌区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

第5.4.1条 机井完好率。

5.4.1.1 机井完好率系指完好井数与总成井数的百分比。

5.4.1.2 完好机井系指投入管理阶段后,在有效使用期限内,达到下列技术指标的机井。其技术指标如下。

一、井管顺直,能顺利升降水泵。

二、井的出水量不得低于成并验收时出水量的60%。

三、井水含砂量不得大于成井验收时含砂量的110%。

四、井水水质,必须符合用水水质标准。

第5.4.2条 设备完好率。

5.4.2.1 设备完好率系指完好设备与配套设备的百分比。

5.4.2.2 设备完好的技术指标,系指设备技术性能良好,能安全正常运行。在机井正常使用中,机井装置效率:电动机配套不低于35%,柴油机配套不低于30%。

第5.4.3条 能源单耗。系指从机井中提水1Kt²m所消耗的能源数量(电能为kW²h或度数,油料为kg数)。

第5.4.4条 单位流量控制的灌溉面积。

系指单井每小时出水量1所能控制的灌溉面积。

第5.4.5条 灌水定额系指每亩次的毛灌水量。

第5.4.6条 灌溉成本。

系指年一用[包括建井及设备的年折旧费、年管理费(人员工资、办公费)、年维修费(大修、小修费)和年用电(油)费的总和]与年灌溉亩次的比值。

第5.4.7条 单位水量成本。

系指年费用与年提水量的比值,元/。

附录一

土的分类和定名标准

土的分类和定名标准表

┌────┬───────────────────────────┐

│类别名称│

定 名 标 准

├─┬──┼───────────────────────────┤

│ │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

│ ├──┼───────────────────────────┤

│ │块石│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

│碎├──┼───────────────────────────┤

│石│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

│土├──┼───────────────────────────┤

│类│碎石│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 ├──┼───────────────────────────┤

│ │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 ├──┼───────────────────────────┤

│ │角砾│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

│ │砾砂│粒经小于2mm颗粒占全重的25%~50%

│ ├──┼───────────────────────────┤

│ │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砂├──┼───────────────────────────┤

│土│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50%

│类├──┼───────────────────────────┤

│ │细砂│粒径大于0.1mm颗粒超过全重的75%

│ ├──┼───────────────────────────┤

│ │粉砂│粒径大于0.1mm的颗粒不超过全重的75%

├─┴──┼───────────────────────────┤

│粘

土 │塑性指数大于17

├────┼───────────────────────────┤

│亚 粘 土│塑性指数10~17

├────┼───────────────────────────┤

│轻亚粘土│塑性指数8~10

└────┴───────────────────────────┘

注 1.定名时,应根据颗粒分组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2.野外临时定名可采用一般常用的经验方法。

附录二

土的野外定名方法

土的野外定名方法表

┌─────┬───────────────────────────────

│名 称

鉴 定 方 法

├─────┼───────────────────────────────

│粘

│ 手搓时无砂粒感觉,能搓成直径小于0.5mm的长条;用刀切割有显

│著的平滑面;干燥后强度很大

├─────┼───────────────────────────────

│ 亚粘土 │ 手搓时微有砂粒感觉,但仍以粘土为主;能搓成0.5~3mm短土条,│

│(砂粘土)│用刀切割开始显有光滑闪光面,干燥后强度较大

├─────┼───────────────────────────────

│ 亚砂土 │ 手搓时有多量砂粒感觉,能搓成3mm粗的短条,有时也很难搓成│(粘砂土)│条,饱和时有水渗出,容易压碎,在干燥的状态下也能成块,但松散 │

│易碎,在水中容易分解

├─────┼───────────────────────────────

│黄土及黄 │ 手搓时感觉不出有砂粒,如面粉似的块状,易分解,大孔隙,肉眼 │

│土质砂土 │可见

├─────┼───────────────────────────────

│泥

│ 手搓时腐烂厉害的泥炭则从手指缝中挤出 腐烂较轻的泥炭则挤

│出的较少,手不污染;干燥时体积缩减甚剧,具有很高温度

├─────┼───────────────────────────────

│淤

│ 形状和颗粒很象腐烂的泥炭,但含有矿物质,具有特殊气味和颜色,│ 干燥后很硬

├─────┼─────────────────────────────── │耕

│带有植物根茎的表土

├─────┼───────────────────────────────│人工土

│含有建筑垃圾、破碎瓦块及其他杂物的表土

└─────┴───────────────────────────────

附录三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规范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应”,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一般”,反面调一般采用“不宜”。

4.表示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作,但硬性规定这样作有困难时,采用“应尽量”。

5.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作的,采用“可”。

(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其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要求”,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其写法为“参照„„”。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部门、编写人员与单位

主编部门:水利电力部农田水利司

编写人员与单位:

韩化俊(河北省水利厅)

赵尔慧(陕西机械学院)

张席儒(新疆八一农学院)

徐维贤(河南省水利厅)

赵成忠(山东省水利厅)

李益三(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

徐广茂(天津市水利局)

郭履富(山西省水利厅)

金光炎(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陈梅芬(水利电力部农田水利司)

王久云(河北省水利厅)

崔淑荷(北京市水利局)

刁振中(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

陈福海(甘肃省水利厅)

司 铎(江苏省水利厅)

曹克信(山西省水利厅)

包长新(山西省水利厅)

王岳涛(吉林省水利厅)

刘立明(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

赵鸿斌(新疆自治区水利厅)

伍 军(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郑小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杨瑞祥(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段新生(陕西省地下水工作队)

蒋杏春(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沈荣开(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王纪科(西北农业大学)

【类

别】:灌溉、井灌

霍崇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孟边疆(水利电力部农田水利司)

杨延祥(天津市水利局)

邢汉文(辽宁省水利电力厅)

王中央(安徽省水利厅)

马述信(宁夏自治区水利厅)

张庆祥(江苏省水利厅)

董华平(山西省水利厅)

郑文令(吉林省水利厅)

赵载吉(河南省水利厅)

邵云雷(黑龙江省水利厅)

朱 岩(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谢健民(水利电力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滕明柱(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齐 一(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刘孝思(水利电力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李佩成(西北农业大学)

曹万金(河海大学)

上一篇:小学关工委活动总结下一篇:职业学校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