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总结县

2024-04-30

教师培训总结县(精选9篇)

篇1:教师培训总结县

县教育局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2009年以来,在县委、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配合支持下,我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和全体教职工一起发扬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一五”(XX-2010)我县面临加速发展,全面赶超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竞争加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为搞好今后的工作,确保我校“十一五”期间开好头、起好步,现对XX-XX年年的工作总结及2009

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实绩及经验

教师培训工作稳步发展。XX:

1、承担02级教师自学助考,共计本科10个专业,学员629人。

2、专科函授滨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员51人;XX:招收教师自学助考04级教育学教育技术两专业,学员71人;XX:

1、招收05级教师自考学员,计10个专业259人。

2、与滨州学院合作,招收本科函授包括语文、音乐、美术等7个专业学员45人;专科函授包括会计电算化、初等教育等4个专业学员16人;XX:

1、招收本、专科滨州学院函授学员22人。2、8月初,全县教师新科改培训,培训初中教师359人,小学教师291人;XX年: XX年年8-9月利用集中研修和分散研修的形式,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共培训小学教师46人,初中教师54人。所有学

员寒暑假均在我校面授辅导,我校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生活关心”的原则,使每次辅导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深受学员的好评。如在生活方面,我们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做饭,作到荤素搭配,口味适合,及时为学员提供取暖、降温设施;学习方面,严格考勤、授课和考试制度,端正了学风和考风,02级XX年11月的论文答辩和实践考核是一项复杂和繁重工作,为了使学员清楚论文答辩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论文答辩的过关率,我们印发了答辩、实践考核须知,并且亲自送到学员手中,使学员在答辩、考核时作到了有的放矢。由于我校工作出色,多次被主管部门评为优秀办学点、赢得了学员、主管部门、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确保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管理是成人教育的关键一环,以管理

促招生也是我们学校的一项办学理念,没有良好的管理,就谈不上办学质量,就会影响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学校定期召开班子会,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确立了以“制度治校”的管理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教职工考核细则》、《财务管理制度》、《学生量化管理办法》、《教职工考勤制度》、《关于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规定》《教师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规范了教师工作行为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使学校的的校风、班风有了明显的改观,形成了讲团结、讲学习、比奉献的良好风气。由于我校管理到位,平时的各项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多年来我校教职工无一人违纪违规,所安置的学生无一人退回,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我校的校舍由于长期以来失修、老化严重,大部分校舍成危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师生的安全。每逢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更是寝食不安。近几年来,学校在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彻底装修加固(铁窗更换为铝合金,安装防护网、防盗门,室内外装修等),对学生宿舍进行了初步装修,教室配备了彩电、vcd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了部分教学设施;为使教师更好的搞好教学和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每个办公室配备了高标准的计算机并与因特网相连,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先进学校相比,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结构不合理,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缺乏,不适应当今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现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是教师进修学校没有行政职能,培训难度较大;培训经费比较紧张;

二是教师对学员的日常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措施需要重新制定,对学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很好的突现出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所有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以推动学校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篇2:教师培训总结县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研培人员的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品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高素质、专业化,工作作风过硬的研培队伍,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们开展以研培工作为中心,以提高研培能力为目标研培建设活动。结合本县师资队伍状况,采取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构建研培网络体系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研培的新模式,使我县研培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一,走进基层,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构建研培网络体系。

今天的课程改革正催生着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化,在课堂上,教师每天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惑,教师每天在寻求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方法和策略。我校的研培人员虽然是由各校的优秀教师选拔而来,而踏上研培之路,受传统教研方式束缚,就渐渐地无望了讲台,脱离课堂,越脱越远,而今早已不上课,却对教师大谈如何上课,收效甚微,而新课改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不论是研培人员,还是实验教师参与起点相同,面对的是全新的形势,时代特点也决定了不会有现成的前置理论可以拿来套用,大家都是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跃入课改的洪流,这就意昧着研培人员不能站在岸上“光说不练”,必须在三尺讲台的亲身试教中,亲自体验课改的温热冷暖。

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对一线老师教研活动具有引领、示范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很多研培人员“只研不教”,研培人员不上讲台,不讲课,致使指导脱离了教学实际,构建了理想课堂理论性太强,研究对象太空,不贴近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实际,导致教研活动脱离了教研需要,偏离了教研本身的出发点,对基层教师往往口头指导,优点谈一点,问题指一堆,理论来一条,教研员与教师距离越来越远,对课改的进展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县校际之间教师素质发展不均衡,参差不齐,城乡强弱差距大,乡与乡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也有差距,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蹲点式”包校,“下水式”投入课堂,“内需式”储存理论等措施。坚持工作重点下移,努力构建联姻结对子,学科研培网络以基地校为龙头的区域联合体等研培网络体系。

二、充分发挥研培网络体系作用,解决基层学校中教学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了研培体系的重建。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合作、重点扶弱、整体提高”的原则,组织构建了新的研培网络,做到了研培工作的组织落实。具体做法:一是对全县城乡初中和小学领导班子工作业绩、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摸清基层学校的实际。我们把全县城镇三所初中和14个乡镇的22所初中以及城乡小学,按照区域优势互补原则,构建了以基地校为龙头的5个区域联合体。二是采取城镇学校和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和乡镇学校联姻结对子的办法,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强弱合作重点帮扶、整体提高带动中间的目标。三是建立学科研培网络,每个学科都要由本科教研员牵头成立组织成立研培学科组,构建“教师—教研组—学校—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的整体研培体系,充分保障研培工作的点面结合,做到整体覆盖,不留死角。四是教研员分工包校,保证整体调控。五是加强基地校建设,建立骨干教师档案,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基地校和骨干教师在研培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六是构建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庆安教研网开展研培活动。七是加强领导,制定各级研培机构的工作方案和细则,确保研培工作不流于形式。

研培网络的构建得到了教育局和基层学校的支持和欢迎。我们通过研培网络,利用多极平台积极开展研培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研培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蹲点式”包校、“下水式”投入课堂、“内需式”储存理论等实施“深水作业”重心下移,提高研培人员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确保研培质量,增进研培实效。

为了提升研培工作质量,根据我县研培人员的实际,我们制定了研培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方案。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全县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确立了技术先进学者型、专家型研培人员队伍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研培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化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教研、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评价、为基层学校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开展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了以“树形象、练硬功、做人梯、当先锋”为主题的岗位练兵活动,其中,以“蹲点式”参与学校培训和教研,“下水式”投入到课堂教学,“内需式”储存理论的业务练兵活动为重点,工作重心下移,“深水作业”使岗位练兵落到了实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全体教研员的素质。

“蹲点式”参与学校培训和教研,就是让研培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打造锻炼,提升自身素质。我们制定了研培人员蹲点工作制定,明确了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为了推进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学校常态教学研究,有效指导基层学校工作。规定和分配每位研培人员到农村和城区各一所学校蹲点工作。要求研培人员从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常规落实等方面着眼,以学校每位教师为主体,以教研组为依托,构建起从“教师、教研组、学校、教研员到教科研部门”的教育教研网络。教研员以“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研究者”的角色,开展学校教学和教研改进的实践研究,努力打造新型的教研文化。蹲点过程中,要求研培人员结合所在蹲点单位的实际,制定具体、详实、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蹲点工作计划。规定每学期研培人员在学校进行集中蹲点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教研员要以蹲点学校为基地,组织开展本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至少确定一项学科教研课题或教研专题,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实验研究。集中“蹲点包校”结束之后,至少写一篇应用研究随笔或一篇应用研究论文。每学期上研讨课不少于两节,听课不少于40节,评课不少于10节,参与本学校教研组活动不少于4次。要在一线总结经验,在一线培养典型,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体现成果。积极撰写蹲点日记,促进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广泛征求蹲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蹲点中,教研员要把原先的“听课—评课”拓展为“预设—上课—评课—改进”不断的循环的过程,促进了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进;蹲点中,研培人员和教研组一起,把原先的“参与—评价”式面上的教研,拓展成“策划—研究—实施—评价”深入式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推动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改革,提高了研培人员自身的素质,加大了指导力度和研究力度。

“下水式”投入到课堂教学,就是要研培人员在课堂教学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研培人员“下水”执教,使教学研究活起来,研培人员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适当课题现场执教,把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体现。上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集体备课后,上“研讨课”,体现研究性。二是按课程标准要求,有准备地上“达标课”,主要体现实验性。三是基于某研究课题或某种教学实验而上“演示课”,体现示范性。研培人员上课体现了现场培训作用,也可以使校本培训更贴近教学实际,推进校本研修的开展,更能提高自己研究水平、指导能力和服务意识。

“内需式”储蓄理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研培人员按照自己工作内在需要选择理论学习内容,这样才能从心底里愿意学习,教师也愿意接受,充分调动研培人员和教师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每学期研究一个专题、举行两次讲座、写好三篇文章的业务提高活动。研究一个专题:我校根据研培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专题:一方面从工作重点中确定。另一方面从教学诊断中确定.。举行两场讲座:研培人员的事业在基层,研究成果在回归学校,回归教师。而且为了在更大层面上发挥研培人员指导作用,必须打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因此,我校每学期为基层学校举办两场教学讲座。通过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广大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举行讲座时我们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问题从实际中来,研培人员为基层讲座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求研培人员应当重点关注基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讲座的主要选题。另一方面,案例从课堂中选。我们要求研培人员要根据一线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讲座不能停留在理论的阐释,要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让教师从形象鲜活的教学事件中获得启迪。这些案例除了从书面阅读和影象收视中获取,更重要的是来源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案例真实、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求研培人员在深入课堂听课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发现和整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正反案例。再一方面,对策要切实有效。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研培人员在讲座中不能只是查摆问题,更重要的是指明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策略与方法应符合教学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三篇文章。经常动笔撰写文章,可以有效地梳理思维,促使研培人员更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并使问题思考更有深度,是提高研培人员素质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们为让研培人员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开展了每年撰写三篇以上的研究文章研修活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样式多一点。教研文章形式多样,理论文章,经验总结,课题总结,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学叙事,教学随笔等。研培人员撰写文章不能仅限于一种样式,而应多涉及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要借助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随笔等方式,以写促思,并使反思成为专业生活的自觉状态。另一方面,讨论深一点。研培人员撰写文章不能仅满足于有所得,而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做到理论探讨有深度,措施方法有创意。

四.巩固研培成果,拓宽研培渠道,探索研培模式,再创研培教研的新局面。

篇3:县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新取向

县域中小学教师学习管理中心

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是以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存在,是依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被动地开展工作,缺乏学校自身发展的自主性。由于长期处于政策保护的堡垒中,缺乏必要的竞争压力,使许多教师进修学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目标定位模糊,导致培训者观念落后、素质偏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当前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看,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将逐步由粗放型的教师培训向精致化的教师培训转变,培训辐射面将更加广泛,培训层次逐步提升,培训方式日益灵活,管理体制渐趋完善。显而易见,仅凭当前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状况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而且提高培训者素质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淡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职能,强化其作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的功能,是转型期教师进修学校的新选择。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走出“培训者”的思维定势,确立学习管理者的角色意识,从县域内师资队伍整体着眼,充分了解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全面制定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的教师培训规划,加强各类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抓好各类培训的过程管理。同时,还要建立县域中小学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基本信息库及继续教育数据库,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学分登记制度,并把考核成绩同中小学教师的聘任、调动、评优、晋级相挂钩。转型后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主要的职能已经不是上课,而是培训的管理者、学习的规划者、进修的监督者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中心。

县域教师教育优秀师资供给中心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指出:培训者应该是学习者、研究者和行动者。培训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具有良好素质的培训者队伍和充分的师资资源储备,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关键。由于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转型后的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实施“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师资建构策略。一方面要用开放的眼光,建立虚拟的“兼职优秀师资库”,鼓励人才流动,采用聘请、聘任、调任、借用等形式,使县内外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都进入该师资库,通过虚拟管理的手段,吸引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内培训者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引导年轻教师深入基层,上讲台进课堂,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鼓励学校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更高学历学位,提高培训者学术和学力水平。同时鼓励人才流动,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使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成为一潭活水,使教师进修学校真正成为县域优秀师资供给中心,全方位地为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优秀师资,特别是为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高品位、多层次的培训师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县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中心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无论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还是从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特征。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主动权和发展权。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县域中小学教师的“母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基层学校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中心。但是从当前教师进修学校信息库的建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库的建设是落后的,特别是关于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资料更是奇缺。由于信息闭塞,资料欠缺,不仅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自身观念落后、教科研水平低,而且也导致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无法获取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料,阻碍了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培训班的建设,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广开思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手段,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和信息库;其次要创立专业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刊物,建立专门县域继续教育网页,供县域内广大中小学教师和领导干部咨询、查阅;最后还要建立功能齐全、藏书丰富的教师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为参训教师和基层教师获取学习和研究信息渠道,真正使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县域教师的“信息港”。

县域教师学术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心

教师进修学校是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综合性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县中小学教师学术活动和心灵对话的家园。教师进修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题性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课”“课题研究交流会”“专题讲座”“沙龙”等形式,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使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全县教师学术活动中心。而且,由于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第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共同的工作内涵,容易引起共鸣和反思,尤其渴望能够与同行交流。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参训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为此,教师进修学校既要充分重视参训教师的经验,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对话,又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参训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把每一次继续教育活动办成一次学术和情感交流的活动,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交流的舞台。

县域开放性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的核心

教师继续教育是开放的,一方面,表现在“省———市———县———学区———学校”开放性的系统中;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其他培训机构也可参与教师培训。在开放的继续教育网络中,首先要明确省级、市级、县级培训机构的职责和分工,优势互补,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层次分明,互助互动,互为一体。通过学分管理的手段使进修学校成为各级各类培训学分登记和管理中心,确立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其次要树立以教师进修学校为核心,集培训、科研、教研、电教为一体的“四合一”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分工合作,统一步调,实现双赢。再者要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人才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不断拓宽参训教师的知识面,创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性态势,以高品位、高质量、灵活的教育教学工作吸引广大教师和领导干部自觉参加培训。

篇4:西盟县高中骨干教师赴上海学习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形式灵活多样,除了聆听讲座、互动答疑外,还参观考察了上海杨浦区民星中学和同济中学两所学校。在学习培训过程中,上海的专家、教师毫无保留地将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了详细的介绍和交流,他们独到的理念,生动而形象的讲授,精彩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学习培训人员。

通过6天的学习培训,大家增长了才智,拓宽了视野。受训老师纷纷表示,要将上海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带回西盟,与全县教师一起分享交流,并有效地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临翔区开展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测评

本刊讯(通讯员 查文涛) 为及时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状况,帮助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使教师能针对幼儿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施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近日,临沧市临翔区幼儿园开展了新一轮的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测评活动。

此次测评活动不再单一依托幼儿在园的具体项目测试,而是通过日常活动观察、家长问卷、综合测评等多途径实施。第一,各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日常观察为依托,关注个体,针对每位幼儿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认真填写《宝宝成长记录》;第二,发放家长问卷及抽样访谈,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和常规培养,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问卷结果;第三,成立评估小组,由教学副园长、年级组长和各班长组成。教研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围绕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社会五大领域设计评估内容,在各班采用朗诵儿歌、表演歌曲、打击乐演奏、绘画、户外游戏等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老师们看到了各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习惯、认知、情感、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日常保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此次水平测评活动充分遵循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既关注了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注重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评估活动也为幼儿园下学期进一步调整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据,以促进该区稳步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

西畴县:筑牢师生暑期安全“防护墙”

本刊讯(通讯员 张恩卫) 为让全县师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西畴县教育局针对暑假时间长,安全工作容易麻痹的实际,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假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筑牢安全“防护墙”,密织“安全网”,撑起“保护伞”,切实做好暑期学校师生安全工作。

家校合作求合力。通过家长会、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明确家长在假期教育子女以及学生安全的责任和要求,要求家长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履行监护责任,预防学生食物中毒、游泳溺水、交通事故等事件的发生,确保孩子健康安全过暑假。

加强教育防意外。各学校通过班会、队会等形式,就假期中易发生的事故诸如溺水、交通、饮食等安全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教育学生远离危险,并加大学生应急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理及确保自身安全的技能。

安全排查除隐患。对假期停止使用的教室、功能室切断电源,防止遭雷击引发事故,损坏财产。利用假期开展校舍及校园设施安全排查工作,对校舍、消防、用电等排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在暑假期间落实专人整改,确保开学安全。

篇5:县教师节表彰大会总结

近日,株洲县召开第**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50名、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最美乡村教师予以表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兴龙、县政协副主席唐志伟参加会议。

受表彰的教师是全县2千多名坚守在三尺讲台、耕耘在教育一线教师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20**年被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教育强县”通过了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获得株洲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第四届教育工作创新奖。

郭兴龙在充分肯定全县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后指出,下一步,要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协调发展,丰富教育内涵;要创新发展,增强教育活力。要求广大教师争当爱岗爱生、美在奉献的敬业之师;争当勤勉笃学、美在才智的博学之师;争当修身养德、美在灵魂的表率之师。

篇6:县电商扶贫工作培训会议总结

为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近日,平果县举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理念培训班。培训班组织该县种植大户、电商带头人、供应商、创业青年及志愿者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训会上,电商专家就农产品品牌打造的基本理念、发展前景、创新方式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讲解,并现场进行互动,指导学员如何通过互联网卖好农产品,使学员进一步的熟练认识和电子掌握商务。

据了解,年底,该县引进了广西赶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驻,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良好。火龙果、大青枣等农产品已经在网上畅销,形成一定规模。今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方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狠抓电商载体,全面推进电商扶贫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处、乡镇服务站2个、村级服务点19家。

篇7:县农机校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一、拓展思路,锐意创新

**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主要从事拖拉机驾驶和内燃机手培训,九十年代后期扩大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开展阳光工程和扶贫开发劳务技能培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出务工农民增多,原来的定期集中办班培训方式以及培训范围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6年初,局党组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认识到只有拓展思路,摆脱培训方式以及培训范围的束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农机校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才能让农机校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局党组决定将原农机校从监理站中独立出来,确立以农机校为主,管理股及监理站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技能培训工作。并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集中与不集中相结合的灵活机动的形式开班培训。如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实行流水培训,随到随学,定期考试取得资格;内燃机手农机操作工与乡镇或村集中培训,条件有限的或上门上户培训,或在田间地头边指导边操作实习进行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则以集中办班突击的方式进行。新的培训范围和培训方式满足了群众的不同要求,提高了培训效率,打开了农机培训工作新局面。

二、加大投入,发挥优势

在我县几代农机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下,农机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已成为我县初具规模的综合性技术培训基地。现有大专以上学历专职教师11名,其中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9名,学生宿舍320平方米,实习操作车间500平方米,示教及教学挂图10套,电教设备2套,图书资料3500余册,教练车及电焊机、车床等教学设备20台套。

培训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优劣。我校11名专职教师,均是农机专业毕业,拥有扎实的农机理论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更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学校每年两次对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打造了一只思想政治素质高,作风端正,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充足,既能文又能武的教师队伍。2006年局领导研究决定,再次投入3万余元增购教学机械设备及床具等,并举债100万元,修建农机技能培训大楼。在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局领导积极筹备相关资料,通过县开发办向州开发办申报劳务技能扶贫培训基地的资格。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州开发办的认定,县农机校正式成为湘西州劳务技能扶贫培训基地。同时,为了增加学员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县内几家技术力量强,设备完善的个体企业联手,挂牌认定5个培训实习点为我校学员提供实习指导。2006年7月6日州扶贫办领导来莅临我校指导工作时,评价自治州同类学校教学条件和实力等各方面都已跃居首位。并号召全州32所劳务技能扶贫培训基地向**农机校学习,同时鼓励我校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三、完善制度,确保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为此,我校建立了《校长岗位责任制》、《教师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岗位责任制》、《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学员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管理规范各项工作,使培训工作做到了严格有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突出重点,成就品牌

在全州多所同类学校中,如何让**县农业机械化校这个名字脱颖而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培训市场,局领导毅然决定,结合“阳光工程”和劳务技能培训政策,突出重点,把劳务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机校走向市场的旗帜,打造**农机校劳务技能培训的品牌效应,从而带动农机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壮大。

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我校结合局定的目标责任,对全年的培训工作分时段作了科学的划分,突出各时期工作重点,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在实施方案中对县开发办分配的100名,阳光办300名,州劳动局200名培训任务,逐期进行了分解,确保培训任务有序完成。

篇8:木垒县农牧民教育培训问题探究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 这就需要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功能, 充分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歩。因为, 发展农牧民教育培训是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 振兴民族经济,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

2 木垒县农牧民现状及培训机构情况

2.1 农牧民现状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北麓,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 奇台县以东, 巴里坤县以西, 南倚天山与鄯善县隔山相望, 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 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 总面积达22171km2, 总人口6.8万人, 县内居住着回、维、乌孜别克、哈等13个少数民族, 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6715人, 富余劳动力16763人。生产活动方式主要以农业、牧业为主, 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及就业现状相对滞后。

2.2 培训机构情况

木垒县现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家, 包括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总办学面积达到28272m2, 有专业教职工56名, 有固定的理论培训教室100m2;计算机20台;此外, 为适应现代职业培训需要,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购置了电焊设备40套、民族电动刺绣机、电动缝纫机、盘花机等各50台, 建筑类培训实习设备20套。培训有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畜禽繁殖人员、动物疫病防治人员、农机维修人员、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电焊、烹饪等人员。

3 木垒县农牧民教育培训发展现状

3.1 农牧业基本情况和当前需求培训意愿

经调研2013年木垒县广大农牧民要求培训的愿望较高, 特别是对蔬菜园艺工、畜禽繁育员、畜禽养殖、村级动物防疫、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合作社骨干人员、农村经纪人、农村创业、民族手工刺绣等农业职业技能及专业岗位需求量较多, 据调研要求培训人数达1000人。

3.2 培训内容及情况

截至2013年, 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61期, 参加培训39260人次。其中:种植业120期, 培训农牧民10200人次;设施农业36期, 培训3060人次;畜牧业65期, 培训5525人次;林果业16期, 培训1360人次;农机新技术24期, 培训2040人;劳动技能培训35期, 培训2975人次;民族刺绣业27期, 培训2430人次;节水灌溉35期, 培训2975人次;涉农政策及法律培训18期, 培训1440人次;计算机操作培训8期, 培训750人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管理5期, 培训425人;农产品市场开拓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培训6期;培训510人次;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培训12期, 培训980人次;反邪教警示教育22期, 培训1870人次;其他方面的培训32期, 培训2720人次。其中三天以上的培训35期, 培训3180人次;播放科教片50余场, 观看人数约4520人;编印《木垒县科技简报》12期, 发放宣传材料16100余份, 科普书籍1950册 (见图1) 。

4 木垒县农牧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4.1 思想观念陈旧,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

由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经济受长期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 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观念相对滞后, 尤其是不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步伐。

4.2 培训市场混乱

部分学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在需要用时不能及时方便地使用。培训机构之间协调、合作力度不够, 容易造成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群众的培训愿望与培训条件、培训能力不相适应。

4.3 师资队伍薄弱, 培训工作进展困难

培训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 工作人员少, 办公条件有待改善;从事基层科普工作的的干部队伍人员不够稳定, 知识涵盖面较窄, 兼职较多, 对科普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业务工作还需进行全面的培训;因此不能满足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4.4 科普资源短缺

尤其是少数民族科普资料短缺, 而且有些资料知识陈旧, 受经费制约, 无法及时更新各类科普资料, 无法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

4.5 用于农牧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 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 没有政策制度保障, 政府及各级财政的支持不够, 缺少固定的资金来源, 培训工作难以顺利完成。

5 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措施及建议

5.1 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深入做好城乡就业宣传工作。利用各种集会、会议、信息简报、系统专题片、实地采访、宣讲团等形式, 让农牧民感受到转变就业观念带来的好处。二是充分利用县三大培训机构平台, 加强对农牧民富余劳动力的“双语”、文化素质、社会责任的基础性培训。三是建立由政府督导、学校抓起的劳动预备制宣传、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5.2 采取多种培训措施, 提高受训者的转移就业技能

5.2.1大力开展汉语强化培训及“订单式”培训。

针对一些有就业愿望的少数民族青年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 增加一定的汉语强化培训, 使他们在外地务工的过程中既有一技之长, 又有较高的语言沟通能力。针对全县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短期“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 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

5.2.2开展创业培训。

针对木垒县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 农业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及社会其他特殊群体的少数民族及个体经营者、开展创业培训, 结合本县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 建立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培训基地,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乡镇技术培训, 聘请区、州技术专家进行讲座或实地研究, 努力开发少数民族在其转移就业的空间。

5.3 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功能, 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

要通过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 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和保障体系,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 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方式, 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岗位援助, 要对本县少数民族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适当优惠。

做好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宣传工作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手续, 最大限度让劳动者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同时也为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开办设立针对少数民族就业的专门服务项目窗口。

5.4 加强政策引导, 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职责, 把新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具体工作目标, 层层分解, 督促落实, 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和制定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新办法。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的落实, 优化“硬”环境。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增创事业平台, 增强全县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的聚集能力,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6 结语

通过对木垒县农牧民培训事业的调查和分析, 近年来该县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愈来愈有成效, 农牧民从中学习和掌握了许多不同的知识和技巧, 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培训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工作还有待于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及相关单位对开发少数民族农牧民人力资源及教育培训的重视度的提高, 农村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将不断完善, 培训市场将更加规范。这对于未来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俞燕.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高校讲坛, 2009 (17) :477-573.

[2]李新.培育新型农牧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与技术, 2012 (04) :181.

[3]古丽先木·艾买提.关于伊吾县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 2012 (02) :56-57.

篇9:县供电企业ERP项目培训探析

摘要:ERP项目是国际一流企业最佳管理经验的结晶,蕴涵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电网的集团化运作,县供电企业实施ERP系统是确保县供电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尽快达到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要求和标准,真正融入集团化统一运作的必然要求。培训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必须贯穿于ERP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结合县公司ERP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ERP项目实施中培训的意义,阐述了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内部培训体系。

关键词:ERP;培训;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陈彤彤(1975-),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工程师;高磊(1984-),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山东?费县?27340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17-02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是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进行科学地计划、管理和控制。ERP系统蕴含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施ERP是对企业组织体系、业务流程、管理程序、经营效率、资源分布和利用等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升的过程,是对传统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的一场深刻变革,可以有效促进供电企业管理精益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

2010年以来,随着县供电企业上划工作的开展,加强和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成为电网集团化运作的一项重大课题。ERP项目是覆盖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设备和项目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的管理系统,蕴含着国际一流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施ERP系统,转变传统的管理行为和习惯,优化流程、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增强企业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提高管理的效率、效能与效益,提高依法治企水平,促进县供电企业健康发展。建设ERP系统并以此为手段整合供电企业各层级的管理,建立省、市、县一体化运作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的目标。

一、项目培训的意义

ERP项目是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彰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ERP项目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变革,而非单纯的技术项目。ERP项目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范围广、知识综合性强、实施时间长、参与人员多。

县供电企业数量众多,管理模式和水平差异很大,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上划后由原来的代管转变为全资子公司,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上必然要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县供电企业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不单纯是信息化建设项目,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组织体系、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优化,需要对企业资产、财务等数据进行细致、精准的清理和核对,涉及部门之多、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是一般管理项目难以比拟的。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ERP知识的培训,营造全员支持ERP系统实施的浓厚氛围,是有效转变员工理念、保质保量完成ERP系统实施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培训管理

ERP项目技术含量高、涉及范围广、周期长、实施复杂,而对这样一个集成性系统,员工接受和掌握过程比较漫长。因此需要通过各层次的ERP培训拓宽企业员工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了解ERP系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掌握ERP系统的各项术语和业务操作流程,清楚ERP实施将给企业带来的可能变化,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认同ERP,明确自己在ERP项目和未来工作中的位置,提高ERP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培训作为ERP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供电企业,如何在上级ERP培训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ERP内部培训流程和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需要的培训不仅仅是学习软件操作,而是要将知识传递渗透到ERP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培训工作应贯穿ERP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到实际工作中彻底接受并掌握ERP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大规模的培训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培训体系才能够保证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要通过将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ERP的要求进行操作,将ERP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实现ERP与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提升管理的目标。

1.建立内部培训组织机构

参与ERP项目培训的人员较多、组成复杂,在培训过程中如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力投入,是培训成功的关键,也是项目管理的难点。在公司内建立了完善的ERP培训组织体系,由公司领导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各模块牵头部室主任及各关键用户为培训组成员,组成了一支工作稳定、可靠、高效的队伍。培训工作组不仅配合上级ERP办公室组织好本单位的ERP培训工作,还要负责公司组织内部培训,特别是组建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小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精细化原则,提出了“周密筹备、科学组织、无缝隙服务、严格管理”的工作方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做好ERP培训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2.组建内部培训讲师

对于ERP项目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最终用户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上,会有很多接受培训的操作者在实际应用中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训解决的只是ERP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培训中,外部培训教师(ERP软件技术支持人员)擅长介绍前沿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知识和特点不够了解,只熟悉ERP系统的流程和操作,所讲述的内容容易变成单纯的流程操作。ERP系统的建设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保证整个过程可控,要致力于内部培训讲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培养自己的ERP人才队伍。

关键用户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参与数据收集、系统配置、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最终用户培训技术支持等各环节,对系统内部设计、功能实现都要有深入了解。关键用户也最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因此要培养关键用户作为内部培训讲师以及技术支持来完成本公司内部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要对内部培训师队伍实施企业培训特点和培训师角色定位、基本演讲技巧、课程开发技巧、课程实施技巧、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辅导追踪和评估等各项培训。要求培训讲师培训时必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培训的效果。

3.合理安排培训计划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将有助于企业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充分考虑到ERP培训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制订了高效合理的培训计划,对培训作出精心部署和周密安排,在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培训讲师、培训材料、考核管理、培训管理规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划和说明,确保了ERP系统培训项目的顺利进行。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培训应根据项目的进展程度设置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ERP项目实施前期,在ERP建设开发阶段主要是数据收集阶段,要在公司内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ERP建设的氛围。在培训中期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关键用户组成的内部培训讲师也要开始在公司内部开始进行培训,在从企业管理变革的高度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使员工认识到实施ERP的必然趋势。在ERP项目上线完成试运行阶段,利用各种管理手段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掌握ERP系统的应用,理解新的管理理念。培训后期要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上级精神、最新的标准要求,适时对用户加强再培训,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4.制订培训内容

ERP项目的实施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入变革和持续改进。在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需要适时开展与项目相关的各类培训。在开始阶段,要在全公司进行ERP内容宣贯、基础知识培训。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要举办系统配置培训和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在系统上线前,要组织大规模的系统用户培训。

在培训中,还要根据各层次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管理层培训主要以转变管理思想为重点,讲解ERP系统理念和基本功能,以管理流程的内容为主,对工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使之了解未来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的控制点,掌握ERP系统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在宏观层面上指导ERP的实施工作。基层员工培训针对的是系统的使用者,培训要以工作流程的内容为主,在工作流程的操作中感受管理流程的变化,结合业务流程使其了解系统实施所带来的管理变革,并了解ERP相关模块功能,正确掌握业务系统操作规程,具备独立的系统操作能力,从而能够争取有效完成各项工作,确保从“成功上线”到“上线成功”。

5.明确培训方法

创新ERP知识培训的载体,确保培训的效果。ERP系统的价值在于应用,广大员工只有实现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乐于使用的转变,ERP提升管理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对于广大县供电企业员工来说,ERP是技术含量高的新生事物,容易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所以,在ERP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要多想新点子,多采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艰深枯燥的ERP知识用浅显的语言、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转移。

针对不同的培训阶段采取不同培训模式。在系统建设初期,在网站开辟ERP专栏、ERP视频宣传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ERP知识屏保程序、ERP知识电子书视频会议、大屏幕播放、手机报等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培训,推动先进理念传播,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广泛开展了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不同培训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培训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功能演示等方式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针对应用人员的培训采取模拟联系、操作指导、集中办公、开会讨论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感受ERP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变革。在全公司系统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当ERP技术能手、个个想做ERP学习尖子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公司内部学习ERP系统知识和技能的热潮。

6.培训实施管理

培训作为实施ERP的重要前提,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培训的效果。一是绩效考核。考核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最好方法,培训中根据出勤率、学习程度、课题纪律、培训态度、举止等项目对学员进行考评,并采取以考促学的方式对培训人员最终培训成绩进行考评,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补考,从而引起员工的重视、激发员工潜力、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培训评估。通过评估可以衡量学员对培训课程、讲师水平和培训组织工作的满意程度,衡量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上对所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评估受训人员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有差别、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等等方面,以提高培训质量。

三、结语

ERP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县供电企业要想ERP培训长期有效,必须在省市公司统一领导下建立适合自身的ERP培训体系,特别是在项目投运后仍需要不断深化应用,并使之逐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司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员工心中树立培训不是ERP学习终点的思想,要按照“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的理念,不断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ERP知识,不断提升对于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努力将企业员工造就成“懂业务、会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达到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玉清.ERP与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彬.ERP项目管理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刘向兵,邓新华.哈佛模式培训管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丁准高考2014届学员感谢信—董佩佩下一篇:3 2012年扬州市公开选拔乡科级优秀年轻干部报名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