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

2024-04-09

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共11篇)

篇1: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

荷塘

——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有感

帖昱彤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

指导老师:张玉梅

北宋诗人周敦颐曾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自古以来,便以贞洁、高雅的形象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所在。每每读起那一首首小诗、佳句,一颗心便也如丝如缕,百转千回,缥缈在那一抹夜空之中……

闲来无事,我又捧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再次读起,心中的那片感悟也不是当初那番了。那字里行间隽永深长,散发着阵阵墨香,仿佛引领着我的脚步,走入那个夏夜之中……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透过晨曦与暮霭,我仿佛能看见那个身影,踱步着,漫步在这天地之间。带着些许迷惘、些许惆怅,与那荷塘融为一色……

在白天重重压力的阻挠下,早已分辨不清那人的情绪是喜,或是悲。也正是这种面喜实悲,淡淡的忧愁与那淡淡的欢喜交相结合,如指尖拨动琴弦的朗朗之声,一点一点地抽动着我的心。思绪在笔下缓缓淌过,我轻吟着,又陷入了沉思……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闭上了眼。仿佛那空气之中,都弥漫着那股淡淡的荷香似的。远处的蛙声渺茫,一声儿重着一声,好不热闹。

真美。那抹恬静与自在,换作任何人都是向往的吧。

蓦地,我睁开了眼,才发觉,那片荷塘,那次蛙鸣,那个夏夜,那份美好,终不过是一梦,拥有这自在的,是那无忧无虑的蛙,与袅娜相依“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荷叶与花,而我,却只是过客,什么也没有。顿时,一种失落感浮上了心头。这或许便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那篇感受吧。

是啊,“那热闹的都是他们,而我什么也没有。”万念归一,一切又回到那份彷徨。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片“荷塘”,美妙而独特,仿佛可以让人忘记一切的忧愁,徜徉在其中的我们,又殊不知,天亮了,一切又要归回原来的脚步。思绪,一点一点,化成了一块一块的砖,悄悄地,筑造着心中那份最初的美好,那,也就是梦。

是啊,若是仔细拜读一下他的作品,《春》也好,《荷塘月色》也好,所要表达的,不都是作者心中那份对真正意义上的美之境界的追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20世纪初爆发轰动全国的“白色恐怖”中,他没有被其所屈服,坚定地与“白色恐怖”做斗争,始终不忘初心,心存一片净土。

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篇2: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我一个人在路上,背着手。”看着它,我不禁想象:“四周一片寂静,独自走在小路上,欣赏着夜晚的荷塘。月色无边,连幽静的小路都很美。”但是有了作者的描述,我就感觉到了一丝淡淡的犹豫。

他没有多想,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了荷塘。田甜的荷叶上点缀着精神之星的白花,形状各异。“有的优雅地绽放,有的羞涩地打着蓓蕾;就像一颗珍珠,就像蓝天上的一颗星星,就像刚刚洗过澡的美人。”令人陶醉,难以自拔。

月光像流水一样,一滴滴流下来,给它们披上一层银霜。薄薄的蓝雾漂浮在荷塘上,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月光不亮,但被树照亮了。“灌木丛高处杂草丛生,落在参差不齐的斑驳阴影中,像鬼一样。”弯弯的柳树稀疏的影子似乎画在荷叶上。“

环顾四周,到处都是对比鲜明的树木。这些树围绕着荷塘,漏着一点点光,却无精打采,像困倦的人的眼睛,安静。只有蝉和青蛙还在不停的唱歌,仅此而已。

有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作者的心又凉了。虽然我无法理解他的犹豫和无奈,但我的心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的躁动。

看完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之美,令人忘忧。不难猜测作者对美好未来的不断向往,但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蒋介石背叛革命的4月12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依然不屈服于“白色恐怖”,与“白色恐怖”斗争到底,让我十分佩服。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幸福,要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篇3: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工笔画”的写景手法, 即通过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写, 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 把荷塘月色的美景细腻传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荷塘和月色本是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的景象, 而作者把它分为两组, 先写月色笼罩下的荷塘, 再写荷塘背景中的月色, 巧妙地改变透视角度, 把景物表现得和谐、细腻、精确。下笔时作者又调动视觉、嗅觉、听觉, 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艺术手法和艺术角度, 着力写出月色笼罩下的荷塘周遭一切景致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运动和变化, 从而使景物达到形神逼真的艺术境界。“人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联想、想象, 无非是生活经验的复合。在这种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比喻”。[4]比喻是一种“最经济”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作者所发现的事物间的新关系, 用“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5]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塑造优美的意境。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叶像“舞女的裙”, 荷花像“明珠”、“星星”、“美人”。因为荷叶是圆的, 作者便从它的圆想到了圆的裙;又因为荷叶似裙, 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又便想到了翩翩起舞的舞女。并且还能启发读者去想象, 读者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穿着裙服的美丽少女徐徐舞蹈的优美姿态来丰富和再现文中的形象。经过读者用自己的这一想象加以填补, 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文章更加生动感人了。这些通过丰富的想象所形成的比喻, 可以联想到荷花晶莹璀璨的光艳, 纯正洁白的品质, 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感受。只有在“淡淡”的月色下, 那荷塘的一切才会显得那么含情脉脉、优美动人。描写荷花时, 作者连续用了“明珠”、“星星”、“美人”等三种形象作比。这种一物数喻的方法, 是古人常用的所谓“博喻”。钱钟书先生说这种博喻“仿佛是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6]“明珠”温润透亮, “星星”晶明闪烁, “美人”窈窕妍媚。真是“一步一态, 一态一变”, 让人应接不暇, 给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平添了无限妩媚的风情。用这些生活中非常美好的形象比作荷花, 就更使人感到荷花的美。它不仅加强了事物的形象性, 丰富了比喻的内容, 而且使人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者, 文章还用“亭亭”、“袅娜”、“羞涩”等词予以形容, 就更使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开放了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的美姿“各具情致”, 让人“望之逼真”。荷花, 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 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 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 淡淡月色, 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 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

《荷塘月色》中所运用的比喻并不在于比喻材料的特殊、新颖, 而在于比喻方法的新奇、精妙。作者通过事物间的微妙关系, “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5]文章对月夜荷塘的景物还有这么一段描写:“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风送香气”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乍看似乎不伦不类, 其实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着的。“清香”是诉诸嗅觉的。“微风”拌合“清香”, 轻轻吹过荷塘, 自然有细细之声诉诸听觉, 这样嗅觉和听觉得到沟通和联系, 使人感到的是香中有声, 声里透香, 而且这种声音是一阵一阵、断断续续的, 因此作者拿它与遥远的隐隐约约的时断时续的歌声相比, 细细品赏, 倍感真切。同时, 还能使读者因声及人, 联想到那“遥远高楼上”的唱歌人, 造成一种歌声持续传来的感觉。这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能收到“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的感染效果。作者通过音乐, 运用比喻手法, 把读者从近听引到了远听, 令人遐想, 令人神往。类似的例子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与树影参差相映, 并不均匀, 但浓妆淡抹总相宜。作者对眼前的这种自然景色加以想象, 将小提琴演奏名曲时发出的和谐的旋律比作本来没有声音的“光与影”, 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这奇特的比喻表现树丛灌木中错落有致、光影相间的夜景。视觉沟通听觉, 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到了听觉的感受。这样, 将景物、音乐等形象要素共同构成为特定自然景物的艺术形象, 使读者从“光与影”的可视的形象里“听见了”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声音, 于无声的自然画景中传达出融于画境的音响。描绘出了一个既具有色彩美, 又具有音乐美的幽美境界。景色不但使人感到悦目, 而且“声入心通”, 引发人的感情, 唤起与此相联系的记忆和想象。“名曲”比“光影”, 令人耳目一新的“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 别有天地地开拓了散文的意境, 使我们感受到树丛灌木中的月影夜景与从琴弦上弹拨出的优美旋律相媲美。

作者不但善于把无声的景物比作有声的东西, 而且善于把本来处于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用色彩相同的事物比作月光, 这是一种传统的写法。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诗句。诗人把“霜”比作月光,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但李白对月光仅仅只是静态的描摹, 读来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凝滞之感。“月光如流水”, 流动之水是有声的, 月光天生不会发出声音。但可以通过比喻来唤起联想:从月光想到流水, 再想到流水的美妙声音, 并把声音加到月光上去, 月光也好像能发出声音似的。这样, 作者补天生之不足, 使画面有声有色, 静中有动。并且, 作者还运用一个动词“泻”字, 有如画家的点睛之笔, 大大增强了事物的生动性, 使描写的对象月光形象突出, 似乎能伸手可掬。这样一来, 文章不但写出了景物之美, 而且写出了景物感动人的力量, 写出了作者对美的景物的喜爱感情和对美的生活的追求。

月下荷塘的种种景物, 情态各异。淡淡的月色, 薄薄的青雾……呈现出一种静谧淡雅的美。希求恬静的作者, 又由赏莲而臆想采莲, 由采莲而遥想江南, 任由思绪驰骋溯回到那个“可采莲”的江南, 融进古代那个热闹多情又令人沉醉迷失的采莲图景中, 那实在是一次忘我而超然的精神旅游。素云淡月, 微风薄雾, 好一个扑朔迷离的“香格里拉”, 这正是作者刻意追寻的“世外桃源”, 从而使他获得“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情趣, 在深恶的尘世中获得暂时心灵的解脱和安慰。然而, “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这安宁却只是暂时的, 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与苦闷是难以排遣的。不过, 对于处在冰冷黑暗的现实中的一介文人而言, 有了这暂时用妙语建构的精神乐园, 也就够了。

参考文献

[1][法]马拉梅.彷徨集.

[2]朱自清.朱自清诗文选集·一封信.

[3][美]查德威客.象征主义.

[4]艾青诗选·自序.

[5]朱自清.新诗的进步.朱自清诗文选集.

篇4: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

文章开头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评论界的说法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与其猜测,不如不猜。且不管他为什么不宁静,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从文字入手,政治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只是辅助手段。文章值得关注的一句话“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它让作者感到愉快的不单是“荷香月色”,还有“独处”,甚至可以说,作者是因为“独处”,才能更细腻地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才有后文细致的刻画描写。

不但如此,对于朱自清而言,独处意味着自由。虽然他爱热闹爱群居,但也爱冷静爱独处,他希望忘却白天的杂事、烦心事,获得一个与平时不同的自我。他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白天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充满违心的事和话的,而他分明是想要逃避现实世界,追求另一个清静自由的个人世界。在这里,作者流露出的是浓重的避世思想,有众人皆醉,独善其身的意思;在这里,作者表现出的是不容于世俗的无奈和孤独;在这里,他所要追求的是自由。

文章的第4、5、6三节,是叙写荷塘景色的段落。这与其说作者在写荷塘的美,不如说是在写他的梦。作者下笔是很轻柔的,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出水的叶子如舞裙,含苞的花如星星、明珠,香味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青雾是薄薄的,月光如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切都是轻柔的,飘渺的。这些词句变成了一种误导,让我们以为这是在形容荷塘的美,所以有人对“峭楞楞如鬼一般”提出质疑,认为这句话破坏了美感。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作者并不是要写荷塘的美,他写的只不过是荷塘给他带来的感受而已。他所写的是如同梦一样的荷塘,在梦里,既有令人愉悦的景象,也有让人心悸的场景。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构成了一入一出的对应关系。“我且受用”一句,是进入荷塘的句子,也是进入梦境的句子,“我什么也没有”是脱离荷塘的句子,也是脱离梦境的句子。“受用”和“没有”特别值得品味。作者原以为在荷塘里可以获得宁静,获得安慰,获得解脱。既然世俗和我不相容,但至少有荷塘可以亲近片刻。但是,蝉声和蛙声惊醒了他的梦,原来他“什么也没有”,这一片天地并不是“我”的,而是“他们”的,“我”只是这一片天地之外的一个人,“我”原以为到了另一个世界,卻被这个世界拒之门外。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来了。

朱自清恋乡恋土的情结是十分浓重的。自其18岁离家去北京读预科之后,一直在外奔波,能够回家的时间极少。家道中落之后,朱自清家累颇重,辗转于杭州、温州、北京,有心顾家,却无法回家。又加上老父日渐衰弱,南方政局不稳,这种种情况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思念儿时的那一片乐土。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和李白〈菩萨蛮〉》),之前在《一封信》、《我的南方》等散文和诗歌中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他写到家乡,除了都有以“莲花”为联想的线索外,还在寻求一种精神的怀抱和回归。南朝采莲的旧事是那么无拘无束,自然纯朴。“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是自然纯朴,而不是春心萌动。朱自清在世俗中无法获得自由,在自然中无法获得自由,只能从对家乡的回忆中去寻找。但是他的这份期望很快就落空了——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

“无福消受”暗合“受用”一词,朱自清无法“受用”清华园的荷塘也无法“受用”家乡的荷塘。既然如此,他心中又生出否定荷塘的想法,于是发出了“今晚若有采莲的人,这里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但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慨叹。朱自清再一次回到了世俗之中,在他身上,无论是面对妻儿还是父亲,他需要更多地担负责任,同时渴望人生的自由。

我们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的是一个孤独无奈的灵魂,他与世俗不能相容,渴望自然让他涤烦析酲,但他也不容于荷塘,于是转求家乡,家乡也不容他。他想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但是自由对于他而言,是奢侈品。朱自清奉行的“刹那主义”希望自己能活在“现在的生活里,不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这种思想决定了朱自清不可能抛下责任,卸下担子去忘乎所以地追求“自由”,他的精神从现实社会的“溜号”也只是匆匆的一瞬而已。

篇5: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有感

——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有感

作者:寒若冰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月光如水的秋夜,熄灭了书桌上的台灯,卧室里顿时阴影婆娑摇曳,细看才知是对面楼里灯光反射的杰作。我独自坐在窗前,遥望着窗外东南天际的明月,思绪挣开了大脑的束绊,像牛犊撒欢似的跑向遥远……

思绪在一方荷塘边停住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它被这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色吸引了陶醉了。我极力在我记忆的屏幕上追寻着,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这淡淡月色下的荷塘风景,竟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遥远。它朦朦胧胧飘飘渺渺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最终一个特写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散文。那是我初中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曾记得课文最后的要求是背诵全文。正是花季的年龄,记忆力极好,一个早自习下来就熟记于心背的滚瓜烂熟。为此老师还让我站在讲台上,在全班同学们面前背诵了《荷塘月色》,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使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我爱这篇课文,更爱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意境。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忆起,那优美的语句如山中小溪,潺潺跳跃在我的心田,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细细忆来,如临其境,如闻其香。荷花如此美丽动人,不经意间我便爱上了她。我对荷花逐生深深的爱恋,还要追寻到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很多时候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诸多的往事都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忘,而外婆家西河下的“大泉”(一个大水塘,塘底有泉水涌出而得名)和我同年的伙伴——表哥,却使我记忆犹新,难以忘却。大泉有三亩多大,清澈见底的泉水常年流淌,表哥常常领着我在那里游泳,戏水,捉鱼抓虾掏螃蟹。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园,幸福的摇篮。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离“大泉”不远的地方那个人工挖掘的荷塘。

荷塘面积约有半亩大小,水是从“大泉”里引来的,水很浅,是专门种植莲菜的。每当六七月份荷花盛开的时候,那便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表哥领着我常常站在荷塘边,尽情观赏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和那一片片硕大的荷叶。一根根荷箭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那满塘的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水面,有的亭立在水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近处的是碧绿碧绿的,远一点的是墨绿一片,放眼细瞧,中间还夹着一些带有点嫩黄的新叶,我记不得有多少次都是举着大大的荷叶,冒雨跑回家的。有的像一把把扇子在风中摇曳;还有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上面还托着晶莹透亮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夜空银河里的明星,又似那碧海波涛里点点的明珠,在叶片上滚来滚去煞是好看。翠绿的荷叶丛中,姿颜娇艳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微含笑意。各种颜色的花朵千姿百态,婷婷玉立。娇羞欲语,盈盈欲滴。满塘清香,沁人心脾!红的娇艳璀璨,紫的优雅浪漫,黄的温馨典雅,粉的清淡美丽,白的纯洁无暇,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濯于青莲而不妖!”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像个含羞的少女羞涩的露出自己的容颜。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凋谢落下来的花瓣,三三两两漂在水面上,像一只小小的船儿在悠悠的漂着。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彩蝶飞舞,嬉戏其间;那蜻蜓闻香而来,款款落在花蕾的头上。不由使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来。放眼整个荷塘,就像展开一卷斑澜的彩墨画,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

艳阳高照下的荷花是如此的美丽,那狂风暴雨中的荷花,更显示了它的勇敢与坚强。当大颗大颗的雨点重重地砸下来“噼哩啪啦”响成一片时,闪电的光影里,荷叶摇晃着,呐喊着,毫不犹豫地挺起身杆,张开胸怀,去迎接暴雨的侵袭。丰润的荷叶托起雨水,就象托起万千把锋利的刀剑,细韧的茎杆宁折不弯。等到雨过天晴,经受暴雨洗礼的荷特别惹人心醉。

我爱荷花,我爱她的妩媚艳丽;我爱她的勇敢坚强;更爱她的典雅纯洁。

赏尽了荷花的斑烂与俊美,表哥便领着我在荷塘边抓青蛙捉蜻蜓,玩的忘乎所以,全然不顾满身衣服上沾满了大大小小的泥点子,直至夕阳映照晚霞散绮。

夜深人静,月挂中天,窗外的寒气扑面而来。对面楼上的灯也灭了,屋里顿时暗了下来,妩媚的月光送回了我的思绪,它像一个调皮的少女爬在我的窗口,迟迟不肯回来歇息。由荷花我想到了漂亮的女人,敢用荷花自勉的女人,一定会像荷花一样清纯脱俗妩媚典雅。今夜有梦,那碧波粼粼的荷塘已朦朦胧胧来到了我的梦乡……

篇6: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旳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旳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

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篇7: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不满当时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

2.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学习作者刻画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方面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语言分析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感。

2.培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作者的游踪。

2.重点语句段落的讲解,修辞手法的学习,词语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通过文中的字眼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通感手法和叠词的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荷花,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古典诗词曲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我们知道有个人最喜欢荷花了,他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是周敦颐老先生。写荷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大家想想看都有哪些啊?

(ppt展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北宋. 李清照《一剪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写荷花的,不过就不是古诗词,而是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先生。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他的《背影》。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

(ppt出示朱自清的简介)

篇8: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想

从行文思路来看, 作者写完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由荷塘美景自然引发了对采莲事件的联想。联想到采莲的热闹, 联想到古典诗词中关于采莲的描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到了采莲的季节, 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 泛着一叶叶小舟, 在湖面边采莲边歌唱, 场面非常热闹。而今晚作者自己也是在荷塘游历, 这里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但却不见采莲人, 不能再现江南采莲时的热闹场景, 只有独自徘徊, 排解心头的郁闷。一冷一热、一快乐一愁闷, 两相对比, 作者自然就会想起曾经的江南采莲场景, 惦着江南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江南采莲是“有趣”的事, 采莲的时候是热闹的、风流的, 采莲人可以自由地嬉戏。在这里采莲人是自由、快乐的, 采莲的青年男女可以不拘礼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情。所以, 江南是自由、欢快、幸福的象征, 而现在的作者却是郁闷、孤独、不平静的, 想做自由人而不得。在这里, 作者是将现实的处境与记忆中的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江南对比, 突出现实的不自由, 表达自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因而, 作者在这里“惦着”江南, 也就是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自然流露。

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 蒋介石在南京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员, 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都会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朱自清先生当然不能例外, 肯定会对国家形势的发展密切关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所以文中引用的《西洲曲》就不单单是写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了,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借这首诗寄托对南方革命形势的关切与感慨。所以, 在这样的形势下, 朱自清不可能不“惦着”江南了。

同时, 革命形势的急转直下, 也让他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有一定的考量。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心, 也是他关注南方革命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存的问题, 特别是在乱世, 能不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能不能养活家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文人也不例外, 虽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大多很有骨气, 决不受嗟来之食, 但骨气是要有经济为基础的, 鲁迅的骨头为什么那么硬, 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经济方面底气十足。虽然朱自清最后还是不受嗟来之食, 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而病逝,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 他不能不从个人命运、家庭责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也正因如此, 他不可能漠视南方的革命形势, “惦着”江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的一生四处漂泊, 读书、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 来往于南北之间。在写作《荷塘月色》时的1927年之前, 稍稍安定的时期, 也只有在扬州的那十余年少年岁月。大学毕业后的五年, 又辗转于江浙一带教书。因此在他心中, 江南就是他的故乡。而思念故乡, 是身在异乡的天涯游子共同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异乡生活不顺畅, 郁闷、孤独难以排解的时候, 思念家乡、怀恋故土就在所难免。因此, 《采莲赋》中清纯如水、蜜甜如饴的爱情, 以及那种幸福和惬意、自由与快乐, 都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将思乡之情定格在生他养他的江南, 也就不足为奇了。

篇9:朱自清《荷塘月色》(股市版)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傍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前些天买进的股票,在这崩盘的世界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CPI渐渐地升高了,证券交易大厅内股民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看着行情,迷迷糊糊地选着黑马。我悄悄打开电脑,分析着行情。沿着屏幕,是一条曲折的K线走势。这是一只幽僻的股票,牛市里涨不上去,熊市里就更加惨烈。贴吧里,挤了许多股民,蓊蓊郁郁的。那骂街的,是些一直深套着的,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刚被套的股民。没有利好的晚上,这大盘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股票也还是套得死死的。

网上只我一个人,光看不说话。深市和沪市好像都是为我开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暴涨,也爱反弹;爱追高,也爱抄底。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迷茫的走势下,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不买,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牛市里一定要买的股,一定要跟的风,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熊市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深不见底的蹦极好了。

曲曲折折的均线上面,堆砌的是厚厚的票子。票子出手很快,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密密的绿色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红光,有逆市涨停的,有止跌反弹的;正如一粒粒的红宝石,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阴风过处,送来点点安慰,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总之全不是你持仓的那几只。这时候权重股与指数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便被阴风吞没过去了。跌停股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跌停股底下是急速缩水的资本,遮住了,不能见一丝红色;而绿色却更见风致了。

资本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消逝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上。极度的恐慌蔓延在股市里。股价和指数仿佛在胆汁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噩梦,前方却有一团看似触手可及的希望,所以不愿醒来;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赚钱固不可少,赔钱也别有风味的。消息都是提前透出来的,高台跳水的中石油,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悲观的报表的陡直的阴线,却又像是落在梦里。各股的振幅并不均匀;但起与伏有着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贴吧里面,熙熙攘攘,密密麻麻都是股民,而赔钱的最多。这些股民将一个贴吧重重围住;只在凌晨小憩,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庄家留下的。股民的脸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庄家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图形上看隐隐约约的像是要反弹,只有些大意罢了。小道消息里也漏着一两点要涨的意向,没精打采的,是套得发绿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报纸上的理论家与网上的股评家;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新股发行的事情来了。新股是众人追抢的焦点,似乎很早就有,而中石油时最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申购新股的是冲动的少年,他们是开着小车,哼着小曲去的。申购新股的人不用说很多,还有那些没申购上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疯狂的季节。梁元帝《新股赋》里说得好:于是痴男怨女,狂砸猛取;股指徐回,盈不抵亏;汝未买而涨停,待欲卖已蒙灰。

可见当时申购新股的光景了。这真是烧钱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钱消受了。于是又记起《庄家曲》里的句子:做庄靡市秋,价压过人头;低头看股市,股民急如猴。

篇10: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立真言、写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孙恒星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但在这里不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篇11: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赏析一: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特色

1.欣赏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

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结构语言: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赏析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接着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之美。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于构思、巧于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显著特色。作品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上一篇:英语国家概况课后题总结和答案下一篇:建筑施工许可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