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基本知识

2024-05-18

初中说明文基本知识(精选6篇)

篇1:初中说明文基本知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常见题型

说明文是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语文测试必考的一种文体,所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复习迎考非常重要。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①、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②、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

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

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篇2:初中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二)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向沙漠进军》

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篇3:初中说明文教学探讨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初中语文第三册, 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 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 过渡而来的。况且,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 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 学好说明文, 树立明确的目标, 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 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 是导体, 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 体验传导给学生, 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 那么, 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 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 《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 文字活泼, 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 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 既富有知识性, 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 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 即实用性强。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 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 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 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 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 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 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 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 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 讲“石拱桥”特点时,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 不仅形体美, 而且耐用, 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 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 进行比较, 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六、让学生掌握一些说明方法

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 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 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说明文除了以上几种总的方法外, 还有其独特的说明方法, 这对平时训练写作大有裨益。

下定义, 就是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 概要说明对象的性质与特点, 以达到提示事物本质属性的目的, 它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格式“什么是什么”或“什么叫做什么”。下定义的方法一般用在科普性的文章之中,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对说明事物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会与其它事物混淆在一起。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可在全文起提纲挚领的作用, 或文章的结论。中学生朋友们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时, 切记不要胡乱地去下定义, 免得贻笑大方。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的特征, 将事物分成若干不同的部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可以管中见豹。还可以使文章的头绪清楚, 层次分明, 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举例子:这种方法中学生朋友们最喜欢使用, 因为这种方法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通俗易懂, 另外, 这种方法使中学生朋友们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全不费劲。

作比较:这种方法的运用不外乎三点:一是比较优劣, 突出某个对象的特点, 二是比较差异, 显示各个对象的各自特点, 三是用两个相似的事物相比较, 通过其中比较熟悉的事物, 推知另一事物的特征。

但是运用这种方法注意两点:一必须是可以用来比较的, 二是明确比较点, 拿什么东西去比。打比方:如果你在写作说明文时, 遇到的事物比较抽象、复杂, 难以用平实的语言阐述解释清楚, 我们就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加以说明。

但是要想打个很恰当的比方, 一定要记住双方问得有相似之点, 也就是说喻体要有相似之处。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的数量来解释事物, 如果恰当使用数字, 往往会起到“千方百计抵不过一个资料”的作用。

作引用:说明文的引用, 只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有时也是为了使引文摆脱机械呆板和毫无生气, 就使用这类方法。这种引用的材料都是名家的论述, 经典材料上的说明等等。

篇4:走出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误区

一、内容选择:变梳理知识为关注语言

我们在日常集体备课时发现,许多教师在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时,常常将一篇语言生动、描写具体、妙趣横生的说明文,提炼成一个个高度浓缩的知识点,然后用填空的形式来引导感悟、检查效果。他们认为,这样能帮助学生找到“语用”的支点,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知识点去顺利地和课文、作者进行深入对话。这就是我们说的课文内容“知识化”。例如,一位教师解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把课文内容浓缩成了五副春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春联讲究对仗、抑扬顿挫的特点,把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蕴、美好的祝福全丢在了一边。再如,学《变色龙》,重在体会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的特点;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倾力了解音乐之都的四个方面;学《麋鹿》则集中探究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内容选择知识化,学生学习、运用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僵化的知识。

要走出说明文内容选择知识化的误区,就不能满足于了解说明的内容,要变梳理知识为关注语言。说明文虽然主要用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但说明的落脚点还是组成课文的一个个词句。就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而言,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准确仍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有经验的教师在解读说明文时,都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事物特点,习得表达方法。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为例。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能满足于了解说明的内容,局限在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哪些景色、物产方面,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说明内容背后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既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又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如,从第二自然段的“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这句话,不仅可以了解海底声音的丰富多样,还感受到动物们的可爱、海底世界的奇妙。第三自然段的“有些贝类自己不能动……”从这句话中的“免费的长途旅行”,不仅可以了解贝类行动的特点,还体会到说明语言的形象、准确。关注这些语言,可以为学生找到一个个对话的立足点、发展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习得表达方法,提高“语用”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教材应有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变了解知识为揣摩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反思多数教师的说明文教学,普遍偏重于说明对象内容层面的了解,对表达方法的揣摩却很少。如果说理解内容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急需强化的一个方面。

要走出说明文教学过程知识化的误区,就要从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入手,通过品析词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表达方式,变了解知识为揣摩表达。不仅要了解说明文写了什么,知意思、悟情感,更要从揣摩表达的角度深入解读教材:作者是怎样进行介绍的?引导学生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中,体会结构的完整、顺序的巧妙、方法的贴切、语言的准确,从而逐步学会表达运用。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为例。一位教师第一次执教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课文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上面,着重了解课文内容,设计了如下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探究。

在教后评议时,大家都认为,“说了什么”内容浅显,大多数学生一读就可以了解,应该把重点放在“怎么说”上面。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第二次执教时,教者调整了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重点关注构段方式和说明方法。在揣摩构段方式方面,教者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儿看出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帮助学生体会总分句式在表达方面的作用。在揣摩说明方法方面,从“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从“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体会列数字说明的客观,从“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体会作比较说明的准确。

当然,不同的学段说明文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和高年级揣摩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相比,中年级应重在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现代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落脚点放在品析词句上面,做到既关注知识,又揣摩表达。如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相关词语具体体会互联网的“大”:从“巨型”“团团包住”体会这张网的纵横交错、巨大无比,从“无数条”“亿万台”体会这张网的数量很多、体量庞大,从“只要……就……”“不仅……还……”体会这张网获取信息的快捷、方便。这样,以关键词句为切入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表达的准确精当,帮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逐步学会准确表达。

三、练习设计:变只重知识为内化方法

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练习,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换句话说,只有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说明文练习时,关注的往往就是课文内容中的知识点,因为这样教者好命题,学生易答题。这就是常见的课堂练习知识化。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时,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课文主要从 、 、 这几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特点。其中,兵马俑的类型主要介绍了 、 、 、 、

。”这是典型的内容回顾型练习,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完成这样的课堂练习,学生需要的是对课文内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至于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语言表达的精当巧妙,统统丢在一边。长此以往,将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弱化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形成对课文、教师乃至教辅资料的依赖,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成为新一代的“书呆子”。

要走出说明文练习设计知识化的误区,一定要立足课文,内化表达方法。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诸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方法。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知识的运用,更关注表达方法的内化,引导学生把着力点放在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揣摩、运用上面,实现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像上例,学生在学习《秦兵马俑》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表达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可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运用总分构段方式,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处建筑设施,如运动场、报告厅、展览馆等。由于学生在课上已经初步学会了基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运用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同时,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帮助学生开启了思维的闸门。学生很快找到练笔的切入口,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这样的设计,既立足课文,学生有例可循,又内化方法,实现迁移运用,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当然,说明文教学需要涉及知识,相关知识本身就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不能走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路,要辩证处理好教学相关知识与以文为例学好语言、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关系。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运用,就一定能走出当前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误区,实现语文课堂真正的回归。

篇5:初中说明文基本知识

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

景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

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如《孔乙己》。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可作记叙线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A、物线,即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小橘灯》以“小橘灯”为线索。B、事线: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统领全文。C、人线:即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某一特征),如《背影》。D、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等。E、时线:即以时间为线索。F、地线:即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如何找文章的线索: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④有时候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如《我的老师》多次用议论抒情的句子来表达对蔡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

之情。⑤有的文章还同进具备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明线和暗线)

(4)详略:突出中心的主要材料详写,次要材料略写。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顺序:①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顺叙容易把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鲜明。

②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

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6)记叙的中心和材料: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材料来表现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写记叙文所

用材料要注意能表现真情实感。

(7)首尾:①开头常用的方法:交代事件的基本要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提示有关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引用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突出中心;交代写作动机,唤起读者共鸣等。

②结尾常用的方法:随着情节发展,自然交代结果;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首尾一致;创造气氛,激励感情,引人深思等。

(8)过渡:为了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过渡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上下文既可自然过渡,也可利用词语、句子、段落过渡。照应:文章后面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照应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9)描写: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①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直接刻画,以便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思

想性格。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事物间接地表现人物,比如用写景烘托人物性格;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表现所

刻画的人物;用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出主要的描写对象。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

氛;抒发感情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而进行地描写。

(10)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和抒情。

A、记叙:是记叙类文章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它主要交待事实,把人物和事件叙述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B、描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描写一般分两类:一是人物

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二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叙述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无论什么描写都必须抓住特征。阅读记叙中的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C、说明:记叙中的说明是对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待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D、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用以点明事情的意义,提示事物的本质,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记叙永远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和深化。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特点是:一是关键处议论,二是议论画龙点睛,简明扼要,不可写长篇大论;三是记叙与议论高度融合,不能生加硬贴;四是可以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也可以集中议论。E、抒情: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抒情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把抒情渗透到叙事当中(间接抒情)

如《背影》;也可以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11)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如《皇帝的新装》;②按空间转换来划分;③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⑤按感情变化来划分;⑥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象征、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1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

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2、说明文

(1)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A、事物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使人们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清楚完整的印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核舟记》等。B、事理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它所说明的对象比较抽象。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事理说明文有严密的科学性和丰富的知识性。

(2)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文无论说明哪一方面的内容,都必须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3)说明顺序:为了很好的说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必须有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由前到后、自上而下、由外到内、从远到近、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如《中国石拱桥》)、逻辑(总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等,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常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4)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通过举例使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浅显的、容易理解的。如《中国石拱桥》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表明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③有较强的说服力。

④打比方——用常见的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悉的事物,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说明石拱桥形式美,就用了“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说明了桥洞的特征,又能吸引读者。

⑤分类别——依据同一个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说明。(特别要注意标准的统一,万不可用几种标准去分)这种说明方法还可引用于文章的结构上。例如《向沙漠进军》把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阵地战”,然后分别加以说明。又如《中国石拱桥》把赵州桥的特点分为四点,一点一点分别说明。

⑥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说明的对象能有明确的概念。

⑦作比较——选择有外面或内部联系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以说明事物的特征。

⑧作诠释——即解说。与下定义相比,作诠释比较详尽具体,下定义比较简洁。因此有人则说,作诠释是部分定义,即对定义的某个义项加以解释说明。

⑨画图表——用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意义,可以清楚直观地说明事物。常见的有课程表,成绩报告单等,复杂一点的还可用函数图象表示事物变化的周期

⑩引资料(作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5)说明语言:从说明方式来看,有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另外说明文的语言还讲究准确性和简明。

(6)文章结构:

①总分;②分总;③递进式;④连贯式(事物发展程序顺序)。(7)段或句子在文中作用:

①总起全文,引起下文;②总结全文;③过渡(承上启下);④提示中心;⑤呼应。

(8)科普说明文的四性: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3、议论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文体。

(2)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3)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①论点:作者对论述的事物或问题所持的主张或基本见解。特点:正确、鲜明。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自己归纳)。论点提出的方式(开门见山式、由一个话题引出论点、生发式等)。归纳论点的方法: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②论据:即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4)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通常引用论证当作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附:各类论证方法作用:

A.举例论证:列举名人事例或自己经历的事例证明观点。(运用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作用: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引用论证: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等权威言论证明论点。(运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注意: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作用: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论证了„„(论点),进一步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C.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的对比。作用: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D.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手法证明论点。作用: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例如《谈骨气》

驳论——通过反驳片面、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论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驳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反驳论点;通过反驳敌方论据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敌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有的文章也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反驳分直接反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和间接反驳(正面立论)。

(6)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论-——本论——结论)

在论证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下列四种——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对照式(对比)、先分后总、总分总。

(7)议论文的标题——可以是论点的概括,题目就是论点;有的题目点明议论的论题。

篇6:初中说明文基本知识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1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三)理清说明顺序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曲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因此考生应记住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2)下定义: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3)列数子: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4)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6)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作诠释: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9)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9、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者公益活动总结下一篇:《先秦诸子选读》常考名句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