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2024-05-24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精选8篇)

篇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

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

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篇2: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崔建军

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毕业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文献综述的写作则是毕业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开端,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本文拟就毕业论文写作中有关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个人的若干思考。

一、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而言,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综述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位论文写作的水平。极端些说,没有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文献综述部分要澄清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部分主要是继承,是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进的规律。文献综述是复述前人的成果,是尊重前人,实质上也是显示作者自己的读书量。一篇论文若没有必要的文献综述部分很难发表;一篇学位论文没有相应的文献综述部分一般质量较低,也难逃肤浅的命运。

2.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决定的。

道理很简单,主要是: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需要一代一代的学人前赴后继的开拓和努力才能薪火相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也不可能覆盖全领域”。正是因为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和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决定了真正有价值的学位论文的开放性和文献综述写作的必要性。

3.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并为自己的后继研究构建论文创新的平台。空前绝后的题目或许有,但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即使空前绝后的题目也要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灵感。当然,既“空前”又“绝后”的题目缺乏普适性,也没有多少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

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以下写作原则:

1.“5W”写作原则。“5W”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原则,也就是可检索性原则。具体地说即按照什么人(Who)、什么时候(When)、在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提出了什么学术观点(What)的写作方式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则。易言之,文献综述的写作应采用实引方式,对所引述的观点要严格采用被引述作者的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任意发挥。真正的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应该让读者能够查阅并迅速找到文献的源头,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遵循“5W”文献写作原则有利于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学术积累。现今流行于我国经济学界的许多所谓的文献综述是不规范的,比如“弗里德曼(1968)提出了„„”、“诺斯(1963)构建了„„”等等。这种转述性的文献综述毫无价值可言。因为读者阅读文献综述后仍然很难把握作者所依据的文献是什么。严格地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没有继承性,也没有开放性,于学术研究无补。

2.经典性原则。文献综述应坚持经典性写作原则。所谓经典性写作原则是指文献综述的内容应该是所研究领域的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学术“圈外人”的某些片言只语。一般来说,每个研究课题都有其所在领域独有的经典文献。作者必须熟悉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

3.“文献树”原则。“文献树”原则也就是“学术谱系”原则。作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必须系统梳理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必须采用历史方法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和“由宽到窄”的“文献树”原则进行。只有这样,方可理清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为自己的后继研究建立进一步创新的平台。

4.“顶天立地”原则。“顶天立地”原则的“顶天”要求作者从理论继承上逼近学术前沿;“立地”则要求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进一步讲,所谓“天”就是研究问题所要求的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所谓“地”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顶天立地”就是要求有的放矢,要求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一切有价值的理论之“矢”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的”。

5.单数原则。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一篇与之相匹配的文献综述,这就是文献综述写作中的单数原则。学位论文写作中不需要也不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平行的文献综述。理由很简单,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集中研究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甚或某一个学术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通俗些说,就是栽一棵“树”只需要一个与所栽之树相匹配的“树坑”,栽一棵“树”挖两个“树坑”不但多余,而且无用。

三、文献综述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文献综述的写作而言,主要是: 1.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如果真是这样,其解释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是“空前绝后”的;二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没有任何人研究。前一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后一种可能反证了作者的选题缺乏研究意义。2.简单罗列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有文献综述,但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毛病。比如,有的文献综述中仅列示出A说,B说,C说,D说等等,而后却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读者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能够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简单地说,这种文献综述写作严重违犯文献综述的“文献树”写作原则。

3.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学位论文虽有文献综述,但只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缺乏权威性和经典性的算不上学术文献的所谓文献。比如研究货币政策问题,若不综述凯恩斯、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弗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人的论著,而开出另一系列人物的论著清单,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根本就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也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货币政策文献,其成果价值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我们列示权威人物的权威论著,并不是不尊重非权威人物。在学术研究中理所当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也只能坚持学术标准,而不能有学术标准以外的其他因素参与其中。

4.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此问题常见于当今比较时髦的“基于A的B研究”或“A时期的B研究”这种题目。本来,“基于A的B研究”和“A时期的B研究”这样的题目研究的研究重心是“B”而不是“A”,但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A”。显然,此种文献综述脱题了。比如,“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这一题目,作者的研究中心应当是“货币政策”,“通货紧缩时期”或“通货紧缩”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背景与环境,而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通货紧缩”,此种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当然是不匹配的。

5.多个文献综述并存。与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学位论文多个文献综述并存。这种文献综述写作违犯文献综述的“单数”写作原则。多个文献综述并存反映出作者选题的发散化和研究问题的不集中。比如,“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这一研究题目的写作中,作者既有货币政策方面的文献综述,也有金融市场方面的文献综述。这种文献综述写作难免顾此失彼。当然,这是选题问题了,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篇3: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日新月异, 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 更应该具备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鉴于此,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 能在阅读与课文难度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写提纲, 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个单词的短文, 能写出短信和便条, 无重大语言错误。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重要, 亟待解决。那么, 写作能力究竟是什么? 写作能力又包括哪些方面? 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两大问题。

二、文献综述

写作能力是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力, 即构建篇章的能力。写作能力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内涵。具体写作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

刘润清曾指出, 写作能力的高低, 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写作能力是指写作主体成功地完成写作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 交际能力至少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

尽管以上国内外的学者对写作能力的界定各不相同, 但从本质上看却有相似之处。笔者总结认为, 一篇文章是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加工, 组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文本, 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 作者能力必须要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写作过程———审题立意, 收集整理素材, 谋篇布局, 运用写作技巧, 鉴赏评价文章; 其次, 从语篇的角度分析, 在确定文章的中心后, 围绕主题组织文章的结构, 选择适合文章体裁的措辞, 使文章的安排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 从语法层面来讲, 运用恰当准确的目标语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 包括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字母的大小写、词语搭配、句型结构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于“写作能力”的界定各有说法, 笔者综合各位学者对于“写作能力”的界定, 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分为: 策略能力、语篇能力、语法能力三方面。

1. 策略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国外学者把写作中的策略能力作为学习策略能力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根据杨淑娴的写作策略分类, 任风雷把写作策略分为主要有四大类: 准备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和监控策略。准备策略包括构思策略、拟提纲策略; 草稿策略包括回读策略、背诵模仿策略、母语回避策略; 修改策略包括边写边改策略、增删内容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评价策略、提问策略、读者意识策略。

笔者认为, 策略能力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整个写作过程进行构思, 并用多种写作方式和技巧进行修改完善来达到预期写作目的能力。写作过程包括写作前的审题立意, 新旧知识的建构, 草拟提纲的关键字; 写作中的遣词造句、段落衔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作后的修改、评价以及交流。笔者主要参照任风雷先生对“策略能力”的分类, 将写作策略能力划分为准备前的策略, 包括审题策略、提纲策略; 草稿策略, 包括翻译策略, 背诵模仿策略, 词汇选择策略, 查字典策略, 回避策略; 修改策略, 包括边写边改策略, 自我复查策略, 教师同学批改策略。

2. 语篇能力

西方语篇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能力”是指3种能力: 第一, 运用某种语言的词法规则和语法规则造成完美句子的能力; 第二, 知道何时、何地以及跟何人说话才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 第三, 知道在一个最终完美的语篇、句群和体裁等语言系列中, 怎样使句子充当一个作用的能力。

通过各专家对“语篇能力”的界定, 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和英语四六级评分标准笔者将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能力划分为体裁意识、文章逻辑结构、句子衔接和主题是否突出三方面, 体裁意识是指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 ( 如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等) , 有意识地正确使用属于该文体的措辞; 而文章逻辑结构、句子衔接需要靠表示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等连接词 ( but, so, however, what’s more, firstly, secondly and so on) 来体现, 才能使文章行文流畅, 浑然一体。最后, 主题是否突出, 要由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的中心句来体现。

3. 语法能力

语法在《现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词语转换形式和构成句子的法则。”Fromkin认为, 语法覆盖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Chomsky认为, 语法能力是指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法。

结合专家对语法能力的界定, 笔者将大学生英语写作“语法”能力划分为语法知识、词汇知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及字母大小写三大方面。语法知识是指在写作过程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语法错误, 如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人称错误等; 词汇知识是指在写作过程尽量使用一些高频词汇, 同时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避免出现用词搭配的错误。此外, 在写作中要正确规范的使用标点符号, 同时注意在每段开头的首字母和一些专有名词首字母要大写。

三、结语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写作能力”的界定, 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英语四六级写作评分标准以及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特征, 笔者从策略能力、语篇能力和语法能力三个维度, 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文献综述, 为研究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Canale M, 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8.

[4]杨淑娴.英语写作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J].外语界, 2002, (3) :59-64.

[5]任风雷.英语写作策略和写作质量的研究[J].合肥学院院报, 2006, 23 (4) :77-80.

[7]Fromkln Victoria et al.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88.

篇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一、微写作研究现状

1.微写作研究方兴未艾

课题组9月25日以“微写作”为篇名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得到文献310篇,其中2013年到2016年8月文献数据如下表。

307篇文献中,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此外,笔者还在当当网、京东两大图书销售电商平台以“微写作”为关键词搜索专著,发现两大网站共在线销售以“微写作”为主题的图书11种,其中2014年出版的5种,2015年出版的4种,2016年(8月以前)出版的2种。

通过上述两类数据,可以明确微写作正在成为写作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写作研究方兴未艾。

2.中职微写作研究刚刚起步

在期刊论文中,专门研究中职微写作的文献很少。课题组以“中职”为篇名关键词在上述307篇文献中搜索,仅仅找到3篇论文,它们是《借助“微写作”打通中职生写作训练的“梗阻”》(甘东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3期)、《见“微”知著,“微”亦足道——中职生“微写作”教学实践》(甘东海,<新教育>2015年第23期)、《让微写作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新常态》(何梅艳,<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年第5期)。从专著来看,11本专著中没有1本是以“中职微写作”为研究对象的。从这一点来看,中职微写作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微写作”产生的背景与特征的研究综述

“微写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引入我国的微型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邓彤提出了微型写作课程的设想,并大胆构建。随着手机等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微写作不仅在社会上取得了自己的生存地位,并且逐步进入了学校语文课堂。最显著的变化是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把微写作列为了必考内容。这一举措使微写作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研究者一般从微写作的时代、教学、文体三个方面分析了微写作的特点。丁莉丽从“微时代”的角度分析了微写作的特征,即写作的形式化和即时性、内容的碎片化和消费性、写作群体的部落化和草根性。韩宝江则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将微写作和通常的大作文写作进行对比,认为微写作是一种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句子更加凝炼的写作形式。杜红梅、梁晓涵则认为,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体裁多样、短小精悍的写作形式,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展示平台多样化,写作产品异彩纷呈,写作过程高度自主和日常化。

三、关于普通教育微写作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185篇以中小学“微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论述范围较广,不仅涉及微写作的起源、概念、性质,也涉及了微写作课程建设、教学策略、写作技法、教学案例(课例)等方面的内容。本综述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1.微写作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由于微写作兴起时间较短,课程建设仍不完善,很多处于设想阶段,所以涉及文献较少。

何捷源于对全篇幅教学的反思,提出微写作课程应该遵循写作进行时以“教”为轴心,用“教”串联全程,时时关照学情、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原则,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模式,确保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王立华认为微写作继承了以往关于类似写作形式的内核要求,应该成为课堂主业,要以表达生命为目的,实现和阅读教学对等,回到常态课堂,注重课文典例运用,着眼于学生精神生长。李向云认为微写作的第一核心是学习者,所以课程建设既要满足学生需求,还要求课程目标与内容微型化。沈建军结合言语技能训练、写作心理学、课程论,立足学情,全程助写,通过课例,归纳出微写作课的五种类型:生活应用写作、文本阅读写作、问题解决写作、任务活动写作和应试指导写作。不论哪种主张,微写作课程建设的共识都是要基于学生学情,立足于生活,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确定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由于微写作课程的“微”,所以课时目标要单纯集中,教学内容要具体明确,让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真情流露中,提升写作技巧。

2.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从事微写作研究的多为一线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文献是所有研究文献中占比最大的,以论文为主。大家提出的常用教学策略有如下三种。

一是创设情境。沈建忠和郑军亮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问法或激情法,激发学生探索思悟。崔余辉认为可以利用语言表达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关键词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构思想象,酝酿写作,以弥补中学生逻辑思维的不足。

二是结合阅读。很多研究者都提到利用课文作为语言载体,从课文中的内容出发,去设计跟课文相关的写作内容,以达到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的。刘兴聪认为微写作活动是以文本材料为蓝本,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而来,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郭素青提出,微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圈点批注式、微博发表式、文中选文式、拓展延伸式,这些都是阅读写作中的及时性写作教学。

三是拓宽手段。丁莉丽认为可以将图片、视频和文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有图有真相”的视觉效果。杜红梅、梁晓涵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强化微写作的效果。姚国艳利用微电影进行课堂微写作,设计电影海报,创作剧本,在不知不觉中,将零散的点状读写由主题读写串联起来,形成丰实的活动序列,构建微写作教学独特的体系。丁宏兵认为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挖掘微写作资源,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的故事情节,选择影片中的精彩镜头进行描写等。

3.微写作创作技法研究现状

部分专著集中研究微写作的创作技法。熊芳芳把微写作分为结微散文、微评论、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应用六类,并通过大量鲜活例文,解决写作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邱道学针对“对联创作”“阅读延伸拓展”“仿写”“评论”“新闻写作”“片段创作”“考场习题”等不同样式的写作实践,提供针对性指导。穆秀颖阐述了微写作的实际要求、特点、叙述方式转换及应用、应用文写作等。高星云运用经典和范文为考生指引方向;通过技法点拨和典型例题提炼写作之法,帮助考生举一反三;在模拟演练和巩固训练中反复练习,指导考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考题。

4.微写作案例(课例)研究现状

2014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微写作逐渐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微写作考试题型研究日益增多,专门的微写作案例(课例)研究以微写作考试题型的解析和对策为核心,课例研究内容比较单薄。

一是对高考中的微写作考试题型进行解读。如卜廷才和朱丽丽针对2015年北京微写作试题,从命题导向性、要求灵活性、考察多元性三个方面予以评析,旨在对2016年备考师生有所启迪。韩宝江认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微写作就已经初见端倪,他还对1989年至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变化情况做了比较,认为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微写作是全国作文命题形式的回归,无本质上的差别和创新。李文仓和刘伟以对联为例和高考微写作进行对接考查,提出备考方案。二是详细分析了微写作可能会出现的命题形式。武国屏呼吁命题应回归生活、尽可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开放性;应关注社会,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具有时代性;应目标单一,要求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四、职业教育微写作研究现状

专门研究中职语文学科微写作教学的文献只有3篇,主要阐述了微写作产生的背景、微写作的特点与教学形式、微写作的创新要素。具体阐述如下。

微写作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浓缩性,篇幅短小,200字左右,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第二,交互性,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并及时得到反馈,营造自由诉说空间;第三,自主性,没有功利性目的,没有精神负担,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表达心声,抒发真情,而与媒体互动又让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其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兴趣不是单一的。微写作以激发兴趣为目的,通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实现学生整体写作素养的提升。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是多元多向的,可以与读写结合,进行项目竞赛、活动体验、新闻杂谈,甚至渗透进专业领域,为图片配文,为楼盘诠释,介绍店铺,撰写广告语等。

微写作是迎合时代发展,切合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情实际的写作训练。但训练也要融入创新要素,要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实用为原则,选择贴近其生活、学习甚至职业和成长的作文能力训练点。可以设置“菜单式”的训练内容,如时事短评类、随感随录类、应用写作类、美文锤炼类。根据不同类别的训练内容,分解能力训练点,进行“放射式”的训练实践,在无处不在的“生活化”写作中培养学生练笔、积累的习惯。用“顶、赞、评、转”的评价方式替代传统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教师批改效率。

五、微写作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的影响

本课题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强调实践性研究。而目前,普通中小学微写作研究内容比较全面,既有理论性研究,也有实践性研究,这为中职微写作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但是中职微写作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中职微写作教学应当消除为升学而写作的功利性,与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为未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中职微写作研究还有许多空白,比如中职微写作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作用,教学内容如何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衔接,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与学情相呼应等等。

总之,改变中职写作教学现状,使中职写作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是在中职学校大力推行微写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本课题研究希望达成的重要目标。

篇5:医学综述参考文献写作方法

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经过挑选

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文献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作者在选用参考文献的时候需要经过筛选,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鉴别能力、,从众多的相关文献中挑选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如国不严格筛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不仅误了自己,也可能会误导读者。

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nedicin)的思想,汇总分析(metaInalysis)的证据等级是很高的。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严格的综述(review)设计,汇总的是众多设计不严密、结果不可靠的文献,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因此,作者参考和引用文献时,需选择,不可随意引用。

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仔细核对

对拟选用的参考文献要什细核对,以免出差错。不仅在文字和著录格式上要核对,在内容上;也要与原文核对。作者对选用的参考文献,应逐一阅读。以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笔者曾经处理过一篇综述,文后大约有20余条英文参考文献,经上网核查,其中18条有差错。差错的种类大致如下:①作者姓名引用错误:按照医学期刊一般的要求,应光标国外作者的姓,再标其名字的首字母、如BillClinton,应标为“Clinton B”。有些作者常把国外作者的名和姓颠倒了。②单词拼写错误这种差错多为作者粗心大意,或者因没有与原文核对,而是通过转引所致。③页码有误,或者只标起页未标止页。④增刊没有显示出来。5则书籍未标出版社的地址等。

以上例子说明,作者对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核对是十分必要的,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引用的参考文献要忠实于原文

因为是引用别人的文献,作者无权更改原作者的本意,只需向读者介。介绍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作者可以对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发表看法,但不能肆意更改,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要想忠实于原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之前仔细阅读原文,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尽量不要转引,以免以讹传讹,损害原作者、读者,还有自己。

应注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人各刊不尽 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

很遗憾,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不少作者投来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 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篇6: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篇7: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写作规范

M(Monograph)——专著

C(Collected papers)——论文集

N(Newspaper articles)——报纸文章

J(Journal)期刊文章

D(Dissertation)—学位论文

R(Report)——报告

S(Standardization)——标准

P(Patent literature)——专利。

(二)常用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1、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2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23.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8.

[4] 孙家广,杨长青. 计算机图形学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6-2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类型标识符].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2-18.

[6]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 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28(3):249-252.

3、论文集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7]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8】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5、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9】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18~19.

6、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0】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21~33.

7、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类型标识符“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 [类型标识符“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11】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1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集出版社,1979.158~189.

8、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9、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类型标识符-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4】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10、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类型标识符S].

篇8: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2. 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 写出3人后, 加“, 等”。正文引用文献的中国人名应使用全名, 不得出现“许氏”、“王氏”等非规范写法;中医古籍人名应写出朝代和人名, 如可写成“明代李时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有多个时, 只著录第一出版地。

3.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个位对齐, 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 [2], ……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 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 序号标注于句末;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 不用角码标注。

4. 图中引用参考文献, 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予以标注, 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

表中引用参考文献, 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一栏说明文献来源, 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 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5. 同一文献在正文中有多处引用, 文后只列一次, 参考文献列表中可不用标注页码, 在正文中引用位置右上角, 标注参考文献序号和引用起止页码, 例如“十二指肠[4]。”

本刊常见文献格式规定如下, 投稿者请以下列格式为准:

[期刊]作者.文章题目[J].刊名, 年, 卷 (期) :起页-止页.

[书籍]作者.书名[M或S].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页-止页.

[专利]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国别, 专利号[P].出版日期.

[学术论文集]作者.题目[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页-止页.

上一篇:送老师赠言下一篇:背诵课文其实有诀窍,让孩子快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