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024-05-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通用13篇)

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清源中学 梁玲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并品味其意境美。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品味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读一读,晓音韵。

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

五、译一译,知内容。

1.根据课前的预习疏通诗意。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六、品一品,入诗境。

找出你认为写的好或你喜欢的写景的诗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炼字、修辞、意境、效果等方面来说)

七、悟一悟,知诗情。

1.你从作者对边塞雪景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在和友人分别时,你又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篇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 ——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投影: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â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语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 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

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1. 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 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②表达方式不同:《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篇3: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 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 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 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 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 “胡天”已经风卷大雪, 漫天飞舞, 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 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也是对比, 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 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 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 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 慢慢融化, 打湿了罗幕的情态, 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 刻画细致入微, 后一句则是虚写, 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 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 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 梨花是春天的头饰, 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 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 时空距离如此巨大, 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 梨花盛开, 压满枝头, 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而且似有清香扑鼻, 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 一般的梨花, 是陆续开放的, 有一个过程, 而诗中的梨花, 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 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 以春暖显奇寒,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 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 下句写天上之云, 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 从大处着眼, 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 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 奇寒无比, 常人难以忍受, 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 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 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 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 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 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 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 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 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 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久久不忍离去, 伫立不动。

其实, 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 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 所以不能也不敢“前”, 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 旅途漫长而多险, 却义无反顾的走了, 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 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 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 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 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 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 想象奇绝, 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 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 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 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 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 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 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 春风拂面, 寒意顿消, 梨花齐放, 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 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 树上花如雪, 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 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 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 “岘山一夜玉龙寒, 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 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 雪由极寒而至极妍, 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 分明是盛唐气象, 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 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 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 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 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 万里愁云则使天空 充满了深 灰暗沉的 阴霾。“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 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 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 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 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 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 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 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 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 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 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 既壮且美, 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 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 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 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 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 但就文本细读而言, 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 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 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 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行细读的, 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 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 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篇4: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胡天”已经风卷大雪,漫天飞舞,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是对比,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慢慢融化,打湿了罗幕的情态,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刻画细致入微,后一句则是虚写,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梨花是春天的头饰,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时空距离如此巨大,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梨花盛开,压满枝头,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下句写天上之云,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从大处着眼,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奇寒无比,常人难以忍受,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久久不忍离去,伫立不动。

其实,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所以不能也不敢“前”,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旅途漫长而多险,却义无反顾的走了,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想象奇绝,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霎时间,春风拂面,寒意顿消,梨花齐放,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树上花如雪,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雪由极寒而至极妍,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分明是盛唐气象,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万里愁云则使天空充满了深灰暗沉的阴霾。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既壮且美,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但就文本细读而言,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细读的,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反复细读文本对阅读教学大有启发。其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只有教师先潜入文本,涵泳品味,含英咀华,学生才能进行个性化阅读,也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其二,经典作品是永远的精神财富,从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课堂资源、教育养分,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细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还是一种教学追求。阅读需要“慢慢走”,细心领悟风景中的丰富内涵;阅读教学需要“慢慢引”,引导学生去品味风景中的无限风情。

篇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要求: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语音饱满、字正腔圆、不读破句)

2、找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依据上面的要求进行评价。

3、补充生字、易读错的字。

狐裘 qiú 锦衾 qīn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风掣 chè

白草折 zhé 散入 sàn 冷难着zhuó

篇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体会诗歌意境,了解品诗的方法。

3、诗中洋溢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篇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饶素婷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我国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边塞诗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题目)

2、预习反馈(1)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检查 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齐读全诗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再读全诗,读出节奏。三读全诗读出结构。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理解全诗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自学指导:借助课文注释和手边资料理解诗歌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对不理解的词语和诗句进行圈点,在小组交流互助解决。时间5分钟。

明确: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自学交流:理解诗歌“送别”部分

自学指导:借助课文注释和手边资料理解诗歌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对不理解的词语和诗句进行圈点,在小组交流互助解决。时间5分钟。

明确:浩瀚沙漠冰雪遍地,大漠上空一片阴霾。主帅的军营里摆下了酒宴,请将要回京的客人饮酒,用胡琴、琵琶、羌笛助兴弹奏。傍晚时散席启程,走出营帐,只见大雪纷纷洒落在辕门,辕门外高耸的帅旗冻得僵硬,任北风呼啸却不能翻卷。在轮台的东门外送你离去,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转再也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空空留下马蹄印迹。借助注释思考“送别”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惜别和惆怅之情 四:赏析诗句(自学交流)自学指导:

赏析诗句可以运用赏析现代汉语句子的方法,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思想感情等角度赏析。先批注在书上,3分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找同学回答。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枝头的景象,比喻新奇,表现边塞奇丽风光。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将深情的目光延深到远方,借马蹄印侧面描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历来被人们称道。

教师总结:本诗虽为一首送别诗,但以咏雪贯穿全诗,既将塞外雪景描写得气象壮阔,也抒发无限惆怅的送别之情(板书)

五、当堂检测(中考链接)

这首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很有特色,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与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

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各地纷纷推出特色旅游项目,一时间,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势,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回答,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 第一句“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B“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也传达出诗人对边塞好奇惊喜的心理。

C第四句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气氛。

D“将军……难着”一句写天气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了,都护的铁甲凉得穿不上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3、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豪放壮阔

篇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诗歌的开头就气度非凡, 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狂风怒吼、白雪飘舞的“八月飞雪”的特写镜头:猛烈的北风风卷地而来, 并吹断白草。八月的鹅毛大雪!转瞬间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化。神奇的气候, 神奇的边关, 多么壮美的“八月飞雪之景”, 真让人大开眼界。这时, 诗人却宕开一笔, 视点由广阔的北方旷野转入了军中营地, 用神来之笔描写营地雪天的奇寒无比:雪花纷纷飘落军帐, 散入珠帘, 打在罗幕上, 即使将士们穿上狐裘, 裹上锦衿, 还是抵挡不住狂风暴雪的侵袭, 觉得奇寒无比。这一切, 真实地再现了戍边战士十分艰苦的戍守生活。后两句, 又从另一角度继续渲染雪天的奇寒:“瀚海阑干百丈冰。”上句写地上之景:大山的阴面挂着百丈的冰块, 足见白茫茫的壮美。“愁云惨淡万里凝。”下句写天上之景:空中似乎也是暗淡的愁云堆在一起, 庄重而沉寂。天上地下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生活画面。接下来, 诗人巧妙地由写雪景到写别情:这样的冰天雪地里, 这样的狂风暴雪中, 为了远归的朋友, 他们“中军置酒”、吹奏胡琴琵琶与羌笛, 无不欢呼雀跃。无不心旷神怡。多么壮丽的军中饯行图。曲终了, 酒尽了, 暮色紧逼, 该到握手言别的时候了。将士们缓步走出帐篷, 慢慢走向军营大门, 来到轮台与友人依依惜别。只见大雪封山, 狂风肆虐。冻结的红旗傲然无语。只见友人毅然转身, 飞跨马背, 扬鞭而去。诗人挥手目送, 见友人消失在眼前, 消失在茫茫天际, 久久不忍离去。真是多么情真意切的雪中送别画。

二、以色写情

诗篇肆意点染, 随手为诗赋情, 使读者在解读诗作的时候融会于雄奇瑰丽的情景里, 去体会边塞地区丰厚的恩赐, 去感受边关战士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看, 那随风吹折的白草;可那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大雪, 宛如雪白的梨花;凝结万里、凄惨暗淡的灰云;那冷入骨子里沉重压抑的铁衣……一个个离乡背井无不染上鲜明的边关独特的色彩, 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感情。尤其是漫天大雪中, 一杆扯不动的鲜艳军旗为皑皑雪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使凝重的画面折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体现了我们战士们面对严酷自然的顽强抗争, 也是对特有的塞外风光的由衷赞美。

三、言尽而意无穷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卷”字, 从正面写出了西北风之猛。一个“折”字, 从侧面写出了西北风的狂劲有力。一个“即”字, 已经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的万般无赖:还是八月天气, 就下起了如此威猛之雪, 刮起了如此狂暴的北风。而“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使整首诗平添了许多奇异色彩, 诗人把早到茫茫大雪的边关一下子变成梨花灿烂的江南之景, 唤起了读者心中无尽的蓬勃生机。这绚丽的梨花胜景是广阔雪域的客观之景与诗人乐观进取的这主观之情的交融写照。这真是景有限而情无穷, 令人神驰遐想。最妙的是结束的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境深远, 回味无穷:当诗人目送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茫茫雪域之后, 仍然站在原地, 将视线停留在雪中的马蹄印上, 真是言尽而意无穷。我们读到此时, 会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深情和“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的无限惆怅给人们留下无尽羡慕和神往。

篇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 出示)

即飞雪(jí) 散入珠帘(sàn) 锦衾(qīn)薄(bó) 冷难着(zhuó) 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三)学习活动二:畅想

1.师: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注释,各读各的。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强调“裘”和“衾”都是形声字,上下结构,下面都是“衣”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强调此句互文见义)

2.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调动五官,深入体会,让描述更丰富一些。)

示例:

读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还在“簌簌”下着,帐篷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见那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好像戍边的战士坚守着岗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活动:疏义——正面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描述画面——侧面解读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想象,打开学生的思维,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活动三:细品

1.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大家猜猜是哪两句?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师生共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教师讲析)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通过马蹄的印痕,传达了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留白”。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欣赏诗词,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意境,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之妙

师: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呢?

妙在时空的突破——雪花是冬天的景象,梨花是春天的景物,两者在时间上距离较远;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有距离,这样连接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妙在心灵的发现——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妙在浪漫的色彩——梨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颇具浪漫色彩。

妙在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妙在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品析,是诗歌教学的着力之处。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了两个千古名句,并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感受诗人昂扬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在朗读中结束,留下回味的空间。)

篇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岑参集》。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二、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 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 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 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 沙漠。

阑干 纵横的意思。

三、诗句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四、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附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岑参集》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 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 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 送武判官归京) 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篇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语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

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

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诗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教学过程要创造气氛中让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啊?边塞诗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学习一首特别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活动2【活动】朗读诗歌

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指名配乐朗读。

活动3【讲授】赏析诗歌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请一位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活动4【活动】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

(1)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

(2)汇报,点评。

(3)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赏析诗句:

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

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

(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

3.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

(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诗的第一部分(前十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广阔的飞雪图。诗人先写了北风的风势迅猛。以卷地和百草折的“卷”字和 “折”字把塞北狂暴呼啸的野风写得极富质感。而即飞雪的即字,写出了边塞的冷让来自内地的将士们内心的不适,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雪随风而至,突然的白雪,让没有见惯雪的守边将士们有一种恍如梦回家乡春天的奇妙的惊喜。

最妙的就是“梨花开”的意象。此意象在作者的出塞诗中曾出现过,但均是写实,如“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而此次所写纯属“雪花变梨花的错觉”,诗人看到飞雪掩盖了树的苍老和干涩,变得华丽和灿烂,心中升腾起春天般的美丽的错觉, 甚至要美于三月。今天更是花落花飞花开花闹。让我们脑海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没雪的边塞的八月应是枯冷空的世界,一片荒凉,而雪装饰了边塞,使它丰富生机勃勃,驱走荒凉,妆点壮观。

其次是他的拈轻点重,引人深思。 “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作者把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由美丽的想象到寒冷的现实。 “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了边塞的“奇寒”,在这几句中作者所描写的对象是将军都护,难道说作者只关心军中的上层人物吗?其实不然,这正是拈轻点重的写法。

再次是情感的矛盾。初始是浸于飞雪的喜和乐,而后是边塞的奇寒。“百丈冰” 让人不寒而栗,让人感觉寸步难行。接着 “愁云万里凝”铺开了离别的愁绪。再加上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送归的乐声,离别的愁绪就越发弥漫开来。友人已去,山回路转,仍伫立远望。望友人也在望家乡。显示了诗人心中矛盾复杂的情绪。

文章结尾“雪上空留马行处”再次点到了雪。全诗意境浑然一体,而空字又最妙。 忧也罢,乐也罢。诗人的种种情态尽在不言中,所以此诗豪放和惆怅是兼而有之的。

摘要:岑参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而又丰富充满生机的边塞;一个壮观而又不显荒凉的边塞;雪装饰了边塞,驱走荒凉,妆点壮观。这样的独特视角的眼睛,该有一颗乐观和豪放的心。

上一篇:同学聚会目的是什么下一篇:假如没有了妈妈小学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