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2024-04-23

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精选6篇)

篇1: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篇2: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4.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和《己亥杂诗》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学习《饮酒》其五

三、1.请学生回忆陶渊明的有关情况

2.介绍写作背景:《饮酒》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弃官归隐的第(4)写成的一组五言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二十首,以这一首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指导朗读。(3)理解大意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就好像心静自热凉一样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4)课文研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己亥杂诗》

1、简介作者: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朗读全诗

3理解大意: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行路难》

1、回忆李白的有关情况。2、简介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二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悲愤而写了这组诗。共三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探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义。(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第三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大意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四课时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篇3: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 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 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 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 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 “胡天”已经风卷大雪, 漫天飞舞, 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 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也是对比, 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 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 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 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 慢慢融化, 打湿了罗幕的情态, 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 刻画细致入微, 后一句则是虚写, 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 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 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 梨花是春天的头饰, 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 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 时空距离如此巨大, 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 梨花盛开, 压满枝头, 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而且似有清香扑鼻, 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 一般的梨花, 是陆续开放的, 有一个过程, 而诗中的梨花, 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 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 以春暖显奇寒,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 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 下句写天上之云, 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 从大处着眼, 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 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 奇寒无比, 常人难以忍受, 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 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 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 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 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 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 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 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 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 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久久不忍离去, 伫立不动。

其实, 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 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 所以不能也不敢“前”, 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 旅途漫长而多险, 却义无反顾的走了, 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 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 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 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 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 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 想象奇绝, 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 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 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 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 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 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 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 春风拂面, 寒意顿消, 梨花齐放, 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 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 树上花如雪, 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 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 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 “岘山一夜玉龙寒, 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 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 雪由极寒而至极妍, 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 分明是盛唐气象, 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 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 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 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 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 万里愁云则使天空 充满了深 灰暗沉的 阴霾。“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 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 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 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 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 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 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 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 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 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 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 既壮且美, 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 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 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 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 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 但就文本细读而言, 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 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 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 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行细读的, 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 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 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篇4: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胡天”已经风卷大雪,漫天飞舞,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是对比,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慢慢融化,打湿了罗幕的情态,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刻画细致入微,后一句则是虚写,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梨花是春天的头饰,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时空距离如此巨大,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梨花盛开,压满枝头,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下句写天上之云,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从大处着眼,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奇寒无比,常人难以忍受,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久久不忍离去,伫立不动。

其实,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所以不能也不敢“前”,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旅途漫长而多险,却义无反顾的走了,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想象奇绝,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霎时间,春风拂面,寒意顿消,梨花齐放,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树上花如雪,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雪由极寒而至极妍,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分明是盛唐气象,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万里愁云则使天空充满了深灰暗沉的阴霾。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既壮且美,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但就文本细读而言,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细读的,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反复细读文本对阅读教学大有启发。其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只有教师先潜入文本,涵泳品味,含英咀华,学生才能进行个性化阅读,也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其二,经典作品是永远的精神财富,从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课堂资源、教育养分,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细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还是一种教学追求。阅读需要“慢慢走”,细心领悟风景中的丰富内涵;阅读教学需要“慢慢引”,引导学生去品味风景中的无限风情。

篇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LZHJ0305@SOHU.COM

篇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宴会上舞女们舞步曼妙而又寂寞,掩盖了我沉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位来自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回答我:"是的,大人。惟有胡地好像永远没有春色一样,只余似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的雪花。”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却又忽地忘记。

彻骨的寒冷将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八月,胡地已然一片萧条景象,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在身上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连锦被也似乎不够暖和。将军和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似乎已经想象出了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人们摩肩接踵,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亘古不变的天空,氤氲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兄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眼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的苍穹,心驰辽远。

我目送着武兄愈行愈远,我的心也随他踏上了归家的征途。

我知道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兄即将归京了,终于要回到那个花团锦簇的长安城。他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不见,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他归京时,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而澎湃?

南山南,北海北。注定秋凉的北海,注定彷徨的墓碑,一个天之涯,一个海之角,一切像早已被设定了一样,只是在重复着一次又一次。

上一篇:教育项目加盟,中华名师教育网值得信赖下一篇:中篇的寓言故事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