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

2024-04-08

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题

2010年7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

并将字母填入括弧之中。每题1分,共10分)

1.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A.《形而上学》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D.《判断力批判》

2.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巴门尼德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培根B.笛卡儿

C.洛克D.休谟

5.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

A.观念论B.经验论

C.唯理论D.批判论

7.以下属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弗雷格B.奎因

C.萨特D.康德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A.真谛、世谛、俗谛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D.空、假、真

9.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C.圣谕论D.义务论

1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D.《新唯识论》的发表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道题

目进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理解”与“认识”

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3.“表现”与“表达”

三、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选择如下任意两道题目简要

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

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3.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4.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

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

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满分为40分)

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

起了他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推测他很可能是那个消失的孩子。那对父母找到了那人(细节被省略了,而我不想凭空捏造),觉得还认得他。但那人经过荒漠和野蛮生活的熏陶,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他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他在家门口停住了脚(也许因为别人止住了脚步)。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突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父母则因为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了一场。

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便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选自《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

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征?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

问题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

试卷代号:116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哲学引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选择题(io分)

1.BCD2.BCD3.D4.ACD5.D

6.BCD7.AB8.C9.AB10.A

二、辨析题(30分)

1.答题思路: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

2.答题思路: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些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乏决定如何可能做到责任的需要与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如果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弱决定论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

3.答题思路:“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像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而且也能够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

三、筒答题(20分)

1.答题思路: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2.答题思路: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

3.答题思路:教材主要介绍了当代艺术哲学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1)家族相似论: 是指艺术像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 个可观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因为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答出其中任何两种即可)

4.答题思路: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如果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统”说则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

四、分析题(40分}

答题思路:

1.自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从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分析故事中的父母和失踪的儿子的相认经过。

2.由此我们可以接着分析自我的本质问题。按照教材的介绍,支持自我存在的理由可以归结如下: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自我当然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自我必然是存在的,那些反对自我存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3.但是,我们也可以接着分析: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分离之后,这个失踪的人还能和他的父母建立原来的那种亲密关系吗?他的“自我”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会不会接着回到荒漠中去呢?在“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的时候,可不可以说是先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的一种交会?但这种交会又能延续多长时间?同学们不妨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篇2: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古希腊哲学B.近代欧洲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D.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性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想崇高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辩证思维

单答案]1.A 2.C 3.A 4.B 5.B 6.C 7.B 8.B 9.C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A17.D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思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12.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9.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中的“荣”包括()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祟尚科学、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中的“耻”包括()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违法乱纪、骄膏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3.BCD4.ABC5.BC6.AB 7.ABC8.CD9.ABCD10.ABCD11.AB12.BCD13.ABCD14.ABCD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以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

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结合上述材料,谈淡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模拟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D.可感知性

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1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各种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A.唯物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精神

2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3.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你D.意识特性

2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25.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2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

2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30.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万物在我心中

32.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后,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E.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3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A.工人在工厂织布B.医生在医院诊病C.农民在田野种庄稼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

38.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3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E.观念上层建筑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

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B.社会革命C.社会改革

D.一切人的活动E.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2.为什么说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

4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4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5年4月 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1。C 2.B 3.D 4.D 5.A 6.D7.B 8.A 9.D 10.D 11.C 12.B13.B 14.C 15.B 16.D 17.C 18.D19.C 20.D

21.A 22.A 23.B 24.A25.A 26.D 27.C 28.B 29.A 30.D

二、多选31.ABDE 32.ABE33.ABC 34.ABC35.CDE 36.BCD37.ABE 38.BD39.DE 40.ABCE

三、简答题

41.答案要点:

42.答案要点: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形成了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的脑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结构的分化,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第二,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使猿的发声器官转变成人的发声器官,并形成语言的内容。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劳动使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也使人们的交往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这一切使意识活动丰富和发展起来。

43.答案要点:

(1)生产方式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44.答案要点: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也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技术是指工艺、方法、能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三层含义:

第一,科学能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之中,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介。从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这突出表明,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表现为:其一,科学技术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主要贡献。其二,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不断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力呈加速度发展。

四、论述题

45.答案要点:(1)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实践决定理论,它是理论的来源,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理论的归缩和目的。其次,理论对实践有重大反作用,科学的 理论能指导实践成功;错误的理论会导致实践失败。(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惟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46.答案要点:(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不是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哲学是否能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满足时代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因为它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反映当今时代的主流:

第一,自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问题是主要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以往一切哲学的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优秀成果,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行动的指南,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无限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因为它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第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做出惟一科学的回答。

篇3: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

一、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 试题已规定或要求用某部分知识甚至某一原理、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原理及方法论。从试题命制特点看, 有的是开放型题目, 比如“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蕴含的道理”, 但有的题目对答题要求限定性和限制性具体明确。对此类题目的答题依据 (知识、原理、观点) 命题人实际上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这就要求被试者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哲学知识系统, 又要准确掌握每个原理所归属的范畴, 以便考虑和分析问题全面、准确。我们在答题时必须按题目的规定或要求作答, 不可随意, 否则就是与答题要求不一致, 答非所问不能得分的。答题时看清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哪一部分知识, 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还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 如果确定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还得进一步分析确定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部分的。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观点) 作答就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观点) 答题。有的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知识, 答题时就不能用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答题, 这方面是确定的。再如, “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很多, 运用的原理或观点也很多。但是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不能用别的原理或观点, 因为题目中已经对运用的原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是确定的。

(二) 答案中的部分要点是相对固定的

试题中规定用哪部分知识、什么原理或观点, 一般要顺次写出三点:一是原理或观点的名称及内容:二是这一原理或观点的方法论要求;三是运用原理或观点及具体方法论分析说明题中内容。在具体作答时运用的语言也相对确定:第一步一般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开头;如回答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之后, 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般以“这就要求我们”开头;最后一步结合材料, 说明材料中哪些话反映了原理 (观点) 。如上例中有三点要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均资源有限, 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明确, 类似的题目及问题, 不论要求用哪部分知识, 用什么原理或观点答题, 上述三层次都一定要依次写出, 这是答题的一种程式。

当然, 上述题型的要求明确也比较简单, 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依次写出三个要点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是材料分析说明题, 答案就不止三点了。不过这类题目的答案要点也是基本确定的。一般依次按以下几点组织答案:第一步, 抽象概括出材料体现 (包含) 的哲学原理或观点 (写出名称) ;第二步, 写出原理 (观点) 的具体内容;第三步, 运用原理 (观点) 分析材料中的有关文字、数字、数据。这是答案的主体部分, 要分析得全还要分析得透;第四步, 正反面论证;第五步, 自己表态谈看法。

二、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不确定性有如下原因

(一) 试题本身的特定要求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同一现象, 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和分析思考都是可以和可能的, 得出的结论 (包括观点) 也可以是不同的, 哲学主观试题命题人命题时也可从不同知识角度提出问题。因此, 同一材料的题目, 如果问的角度不同, 答案当然就不同。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问题, 可以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角度命题, 即使在某一部分 (如唯物辩证法) 范围内命题, 角度也是很多的, 可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多角度命题。同一个问题如果问的角度不同, 答案也就不同。

(二) 符合有关哲理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哲学主观试题 (特别是论述题、分析说明题) 的答案是我们对题中所给的特定事物 (材料) 的当前认识。事物变化发展了, 我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 况且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相对的, 还有待于补充、修改、完善。从这方面看, 哲学主观试题答案只能是相对确定的, 不是永远正确、全部正确的。如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现在的答案 (认识) 是相对正确的、暂时正确的, 随着我们对有关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 我们必须对现在的答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告诉我们, 人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某个方面一定层次的反映, 人的认识应当随着对此类事物的不断探索研究而不断拓展和加深。我们对哲学主观试题所作的回答不可能是十分全面绝对准确的, 至多是比较全面相对正确。包括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也不能是绝对标准, 只能供参考。

(三) 创新教育的需要

培养创新思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握时代脉搏,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而不应让学生背本本、写条条, 把学生用框子框死。近几年哲学试题在鼓励被试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努力, 在评分标准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据, 言之成理, 即可得分, 甚至得高分。给综合印象分也是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某些固定模式, 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有的论述题的评分标准中就有开放性答案部分, 参考答案不作具体规定, 被试者只要能依据教材或者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作答, 甚至自己有独特看法具有一定道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答案, 都可得分, 甚至得满分。有的评分标准中还规定被试者只要所答的内容观点正确即使参考答案中没有列出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可以给分。

(四) 选拔人才的需要

哲学主观试题旨在考查被试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考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人会选择国内外热点问题, 社会共同关注的、政府应当正视面对的、可以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以及与我们被试者有关的问题让被试者阐述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设想, 答案最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有新意有创意。这部分答案也是拉开分数档次的地方, 是主试方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简要结论

哲学主观试题的答案既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 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 准确判断, 弄清楚试题类型是属于答案确定型的还是不确定型的, 是确定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必须按规定要求作答, 不可随意, 否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如果是不确定型的题目做题时就不能拘泥于回答所谓的一、二、三等几个要点了, 应当按照开放型试题的答题要求, 答案既尊重书本知识, 又体现探究性、创新性乃至独特的个性。

摘要:哲学主观试题的答案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本文分别就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了简要分析, 并就答题思路阐述了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哲学主观题,答案,开放性,确定性,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韩树英.通俗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年1月第1版.

[2]王道君.哲学原理学习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3]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8.3.

篇4: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篇5: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3.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篇6: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指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我们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独自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的进步,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民族的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我们要促进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因为 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8.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11.任何哲学都是()

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②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说明()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14.“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这说明()A、存在决定着思维 B、思维影响着存在 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 17.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B、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D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这是因为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20.目前,专业迷信网站越来越多,网上迷信活动日益猖獗,还有些网站利用迷信活动非法敛财,令人担忧。对于迷信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这是因为

A.迷信思想和行为是脱离现实的B.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

C.世界观就是哲学 D.世界观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21.2008年3月20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材料说明 A.世界观支配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C.一切哲学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22.“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4.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孔子关于“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论述

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的话表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①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8.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2)简要分析上述两种世界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B 7C 8A 9D 10A 11B 12D 13C 14C 15A 16C 17D 18B 19D 20B 21B 22A 23D 24A 25B 26C 27B

二、非选择题

上一篇:新教师转正培训体会:扬帆远航下一篇:【上海中考总分】2016上海中考分数线公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