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2024-04-17

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精选8篇)

篇1: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目前税收管理现状,下发了《关于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39号),规范了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所得税纳税执行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227号)。该文件第一条规定,建筑安装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以下简称所在地)到本县(区)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出经营证),其经营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计征所得税。否则,其经营所得由企业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征收所得税。在执行这个文件时,有的税务机关自行规定在开具外出经营证时提前预征税款,有的经营地税务机关也采取按收入比例征收税款,致使企业两头纳税,出现多缴税款现象。新税法实施后,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不少税务机关还在执行原来的管理政策。此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39号)明确规定,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各地税务机关自行制定的与本通知相抵触的征管文件,一律停止执行并予以纠正;对按照规定不应就地预缴而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要及时将税款返还给企业。

跨地区经营需要预缴税款

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因此,非法人单位不成为独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建筑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从事经营活动的非法人分支机构,也就不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但考虑到跨省经营涉及财政利益分配的特殊情况,税法制定了在经营地预缴税款,总机构汇算清缴的征税政策。

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统一计算,是指企业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就地预缴,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的规

定,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汇总清算,是指在年度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统一计算企业的年度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税款。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国库的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具体办法是: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50%由总机构预缴。总机构预缴的部分,其中25%就地入库,25%预缴入中央国库。分支机构分配依据是:由总机构按照以前年度(1月~6月按上上年度,7月~12月按上年度)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

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跨地、市(区、县)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场所的,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参照上述办法联合制定。

外出第一年不在经营地预缴税款

虽然跨省(市)、自治区外出经营的建筑业企业需要按规定在经营地预缴税款,但对于第一年外出经营的分支机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可以不预缴税款。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以下外出分支机构可以不在经营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撤销的分支机构,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不符合分支机构条件的要独立纳税

国税函[2010]39号文件第二条规定,建筑企业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汇总纳税的二级分支机构税法有条件限制,如分支机构不符合条件规定,还是要在经营地作为独立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9]221号)就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问题规定如下: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总机构应及时将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名单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并向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及时出具有效证明(支持证明的材料包括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二级分支机构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由总机构出具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分支机构进行审核鉴定,督促其及时预缴企业所得税。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国税发

[2008]28号文件的相关规定。

按照统一的税率计算纳税

国税函[2009]221号文件规定,除执行过渡期优惠政策(国发[2007]39号、财税[2008]1号和财税[2008]21号)有关规定外,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应按照企业适用统一的税率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按照总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计算方法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执行上述过渡政策,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预缴时,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和三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再分别按各自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后加总计算出企业的应纳所得税总额。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和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向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摊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汇缴时,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额应按上述方法并采用各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所属年度的三因素计算确定。

篇2: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2009-2-3 16:55【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税收征管措施来保障实施。本文针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等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源管理 纳税评估 信息化建设

一、新企业所得税变革亮点

1、纳税人认定、纳税义务和纳税地点。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纳税人的界定,取消了以资本来源作为区分标准的作法,统一了适用对象。按照国际惯例,采用登记注册地与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相结合的办法,将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明确前者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后者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同时改变以独立核算为标准确立纳税地点的方法,确立了以法人为标准的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制度。

2、税率。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充分考虑了财政减收承受力度、国际税收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统一为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照顾性税率,改变了原有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设档次过多、不同类型企业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较大的现象。

3、收入确认。新《企业所得税法》在收入确认上增加了收入总额内涵的界定,首次提出了不征税收入的概念,并严格区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在实施条例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应计入应税所得额中的收入形式及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比原有税法更清晰明了。

4、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新《企业所得税法》不仅统一了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扣除政策,明确了不得扣除的支出范围,而且调整了扣除基数,尽量与新企业会计准则接轨,避免调整计算的复杂性。比如工资薪金支出取消计税工资标准,改为内外企业统一据实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计税基数从原来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利润总额,扣除标准统一为12%.5、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较原有所得税法做出了重大调整。一是统一内外资企业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规定了5年过渡优惠政策,使外资企业能平稳过渡。二是基本废除原有“区域优惠”体系,构建了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兼顾技术进步的新的税收优惠格局。三是增加了对创业投资企业和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体现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的改革理念。四是在细节上将原来对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直接减免税政策改为工资加计扣除政策和减计收入政策。

6、反避税。为打击日益严重的避税现象,新《企业所得税法》借鉴国际惯例,专门制定了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对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等各种避税行为进行规范。明确了转让定价的核心原则即独立交易原则,将独立交易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业务往来;增列了无形资产和劳务方面的成本分摊协议条款、税务机关和关联企业间的预约定价安排,要求关联企业报送关联业务往来报表和提供相关资料,强化了纳税人及相关方在转让定价调查中的义务。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

1、税收管辖权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适用范围,按法人标准确定纳税人,排除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并规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但在税收征管上仍适用过去“一税两管”体系,即按企业开业登记时间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范围,2002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企业由地税征管,之后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由国税负责征管。而在实践中发现,原来由地税部门征管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投资企业及合伙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收新成员组建为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是仍由地税征收,还是由国税征收?总机构在2002年之前成立由地税征管,分支机构在2002年以后成立由国税征管,汇总纳税时管辖权归国税还是地税?这些在新税法中都未明确,这就可能导致国、地税征收机关争相介入管理,也可能相互推委,无法做到有效控制,给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2、税源管理。

(1)企业纳税地点变更导致的税源管理问题。原内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实行就地纳税,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分公司应税所得要汇总到总公司进行纳税。随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纳税地点的变更,对于各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来说,其纳税户户籍管理和税源管理将随之发生变化。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由于没有所得税征收权不便监管,法人所在地对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又不了解。在此情形下,各地税务机关如何防止漏征漏管、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何掌控分支机构的涉税信息、如何交换和共享已经拥有的征管信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2)“老企业”和“新企业”的身份认定与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给予老企业5年过渡期优惠政策,新企业则不能享受。原则上说,新老企业的认定以工商登记时间在2007年3月16日之后还是之前为界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改制重组的增多,企业新办、合并与分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复杂,难以有明确的标准。

3、税基管理问题。

(1)纳税人身份认定变革带来的税基管理问题。原所得税法按资本来源划分纳税人和纳税义务,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此判定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法人地位、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双重标准确定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若为居民纳税人则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作为税基缴纳所得税。税务机关如何清楚界定什么是“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什么是“仅在我国设立的机构、场所”,成为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关键性问题。

(2)收入确认、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的变革引发的税基管理问题。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的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采取各种手段来缩小税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比如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确认日期均为“合同约定的应付日期”,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合同约定方式改变税基。税前扣除中的工资薪金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企业就可能采取虚增雇佣人数,虚假提高工资水平等方式增加税前扣除基数。再比如,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当年扣除上限时,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是否可以作为计提基数,各项扣除的审批手续是沿用原有审批规定还是一切推倒重来呢?如沿用现行规定,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呢?如推倒重来,基层征收机关的工作量又将如何?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又将如何?另外,因国税、地税部门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带来的税务差异是否会干扰企业的经济活动呢?

4、反避税引发的税收监管问题。过去外商在优惠政策多、实际税负低的情况下,规避所得税的动机较弱,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大部分外资企业不仅税率有所提高,享受的优惠政策也将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外商会采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成本分摊等方式在各环节规避所得税,这无疑需要我们增强税收监管。但目前税收监管本身存在以下问题。

(1)监管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基层税务机关在监管方面,一般以企业所填数据为准,对企业申报的境外情况基本上是依据企业申报什么,就予以承认并予以抵免,易导致反避税行为的发生。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地税、工商、统计、房管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建立。

(3)“一税两管”各自为政,同一类型企业税负差异较大。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两个税务部门为了强化所得税管理,各自制定了一些具体监管办法,对同一类型的企业,由于不同税务机关运用的管理方式不同、监管力度不同、规范管理的程度不同,势必会出现税负“避重就轻”的问题。

(4)税收监管缺乏专业人才,管理队伍有待加强。新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要想全面提高征管效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素质和先进征管理念与方法的管理人员。而现实中所得税征管工作量大,人手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与新税法的要求差异较大。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

1、合理界定企业所得税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从理论上说,企业所得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应由国税部门统一征收、上缴国库,再按分享比例返还给地方。这样“一税一管”,执法主体明确、执法力度一致。但我国当前国税、地税机关的征管力量、征管水平短期内达不到“一税一管”的要求。因此,本文有如下建议。

(1)建议5年内延用“一税两管”,采取随流转税税种确定的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增值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国家税务机关征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营业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地方税务机关征管。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的,一律在总机构税收管辖机关纳税。一方面,两个税务机关既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征管资源进行管理,降低征管成本,又可以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这样划分征管范围,各级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这对国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2)中长期应对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职能整合,重新设置机构,并明晰职责分工。考虑我国现行的不彻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国家税务总局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现有国税部门负责稽查、现有地税部门主管征收和管理,对国税、地税两局的资源进行整合,取消国税局的涉外税收管理部门。在国税局设置税务稽查机构,原地税局负责稽查的人员调到该机构,国税只负责对纳税人进行稽查并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在地税局设置税收征管机构,原国税局负责征收管理等的人员调至地税,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登记、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地税局将企业所得税统一缴入地方金库,再由地方金库按规定比例上缴中央,实现共享。

2、加强税源管理、核实税基、完善汇算清缴制度。

(1)进行户籍信息源头管控。通过进驻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建立从工商登记到国税、地税税务登记的“无缝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漏征漏管户。

(2)进行户籍信息全面监管。认真做好纳税人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工作,并切实加强对外出经营业户、非正常户、停业户、扣缴义务人的监督管理,堵塞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

(3)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把税源管理纳入税管员的职责范围,从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税源调查等方面明确税管员岗位职责,并制定统一标准的业务流程,促使税管员规范管理税源。

(4)建立经济分析制度。加强与工商、统计、物价等部门的联系,从各方面采集经济信息,运用对比分析、指数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摸准经济税源的变化规律,核实税基。

(5)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汇算清缴制度。即按月或按季对纳税人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做调账;对于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要求企业设立相应的辅助账簿,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正常账务处理的同时,按照税法规定对需要调整的项目在该辅助账簿中逐笔登记,在年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将累计数填在纳税申报表有关项目中。这样既方便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减轻年终汇算清缴的压力,又可以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

3、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鉴于目前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税务稽查部门得到企业纳税真实信息少、难于发现问题等情况,建议先按照“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纳税评估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所得税、流转税联评互动,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逐步建立完善具有指导性、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模型。再从纳税评估中选定税收稽查的对象,避免税收稽查的盲目性;同时根据税务稽查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纳税评估的内容,保证企业纳税评估有效实施。这种互动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征管中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加快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一是做好综合征管软件更新工作,满足企业按照新税法预缴申报和按照老税法进行申报的需求。二是要加快电子申报、网上申报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所得税多元化申报。三是要优先建立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再逐步建立各企业、各行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纳税评估工作深入推进打下扎实基础。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要建立健全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渠道,特别是与国土、科技、贸发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信息做好项目登记、信息采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和项目清算等环节的管理工作。

5、强化所得税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服务,确保所得税政策全面、准确贯彻执行。对内加强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坚持专门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提高税务人员所得税征税、办税综合素质和技能,建成一支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所得税管理队伍。对外利用网络、上门服务、免费咨询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对新税法的宣传和辅导,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的各项具体规定,特别是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涉及纳税调整的税收政策、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时纳税申报的办理等,提高纳税遵从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

[2] 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释义[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

[3] 杨斌、徐家尊: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8(2)。

[4] 王军: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

篇3: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3G与2G最根本的区别即在于2G业务以话音为主,3G业务以数据业务为主。而TD-SCDMA区别于其他3G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良好的支持非对称数据业务发展,其系统可以通过配置切换点位置,灵活的调度系统上下行资源,使得系统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目前,数据业务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的趋势,图像、数据业务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话音业务,未来的移动网络将是数据业务为承载主体的“数据高速公路”(如图1所示)。作为TD-SCD-MA技术标准的提出者及主要设备供应商,大唐移动将着眼未来,致力于持续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为广大用户带来个人体验的提升,并推动我国TD-SCDMA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通信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但随着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各种通信设备不断增加,带来的是各种能源,尤其是电力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伴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移动通信的电磁辐射也已成为广大通信用户关注的焦点。

为应对能源紧张问题,我国确立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提倡绿色GDP,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纲要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除此之外,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颁发了《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与《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两个主要技术标准,并颁布一系列相关规定,以促进电磁技术的科学应用及发展。

由大唐移动提出的TD-SCDMA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环保的通信系统,在降低电磁辐射方面相对2G及其他3G技术标准具有强大优势,这主要是由于TD-SCDMA技术标准应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其中之一智能天线技术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其天线方向图的增益特性能够根据信号情况实时进行自适应变化。不同于普通天线的是,智能天线多个天线阵子并不辐射同一方向,而是分散辐射,这样非但不会增加对某一方向的电磁辐射强度,而由于形成不同波束的辐射,反而会在平均辐射范围内减少辐射强度。经过实测表明,TD-SCDMA辐射标准远低于GSM系统,更远低于国家电磁辐射限制值。

同时,由于辐射的伤害主要是电磁波和被辐射物体的共振,TD-SCDMA的频谱更宽,其载波带宽为1.6MB,WCDMA系统是5MB带宽,GSM则是0.2MB带宽,这样,3G系统在被辐射物体谐振点频率的功率会更低一些。再加上TD-SCDMA基站发射功率远低于GSM基站,使其在抗辐射方面更具优势。

因此,TD-SCDMA技术标准是最适应全球绿色通信系统趋势的,其广泛应用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内重要的通信设备厂商,大唐移动带头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积极响应中国移动提出的“绿色行动计划”,尽全力在节能、节材、节地、节成本、废弃物回收、社会信息化、环境影响等7大方面实现节能减排,同时持续满足TD-SCDMA数据网络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TD-SCDMA绿色数据网络。

1 打造“TD-S CDMA数据高速公路”

1.1 推动TD-S CDMA向“更快,更高,更强”方向演进

大唐移动从网络运营的角度为运营商快速部署新型移动数据业务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可提供技术先进、性能领先的TD-HSPA解决方案。早在2006年,大唐移动就在全球推出第一个TD-HSDPA商用产品,并最早实现了TD-HSDPA 2.8Mbit/s和TD-HSUPA 2.24Mbit/s速率的业务演示。同时,由大唐移动承建的上海、广州、青岛、保定试验网已于2008年5月全面完成TD-HSDPA升级。在10城市的TD-SCDMA网络的HSDPA升级工作中,大唐移动是业内唯一可实现软件平滑升级的设备商,印证了大唐移动在设备产品研发过程中经过了长远规划,可以为运营商最大程度节省投资。

在TD-SCDMA后续演进方面,大唐移动始终居于业内领先地位,现已成功推出TD-LTE原理样机,业务下行速率高达100Mbps,上行速率高达50Mbps,业务支撑能力的显著提高,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大丰富更加便捷的业务服务,为TD-SCDMA在我国发展建立固定强大的用户群,进一步促进我国通信业的蓬勃发展(如图2所示)。

1.2 完美室内覆盖,数据网络支撑

TD-SCDMA数据业务主要发生在室内,根据NTT Do Co Mo、Vodafone、H3G、SKT等国外运营企业的3G商用网络用户分布统计数据,约70%的3G语音业务需求都来自于室内,约90%的数据应用来自于室内,室内覆盖方案是决定整体网络质量及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TD-SCDMA系统由于在室内无法使用智能天线,因此无法得到天线赋型,下行功率受损;同时由于现有GSM室内覆盖建设的比较完善,新建TD-SCDMA室内覆盖应当尽量复用原有的GSM室内分布系统,节省成本投入,但是由于TD-SCDMA使用2010MHz~2025MHz频段,TD-SCDMA信号在馈线中及空中传播的损耗比GSM高,和GSM合路会造成覆盖不平衡的问题。

大唐移动提出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BBU+RRU+分布式智能天线方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其中,分布式智能天线室内分布系统(DSI)是大唐移动的专利系统,此方案布放灵活,能够有效降低干扰,提高系统容量。

在施工方面,与馈线相比,光纤工程施工更简单,加快了工程进度。射频单元室外设计的特性可适应恶劣室外环境,可在-40~+55℃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同时,针对大话务量需求,大唐移动推出了大容量基站TDB36A,其容量为36载波并可升级为72载波,可完全满足后期扩容需求。同时,大唐移动推出了业内内容量最大的专门用于室内的单通道RRU TDRRU12061,它的容量达到了9载波,完全能够满足后期业务发展需求。

大唐移动完善的室内分布方案可以为运营商在3G网络建设初期迅速地以低成本、高容量的网络开展室内区域的TD-SCDMA网络建设,从而在争夺用户,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2 合理的网络规划是绿色数据网络的前期保障

网络规划工作是建设精品网络的基础,因地制宜的网络规划方案可大大节省后期网络优化工作。大唐移动凭借对TD-SCDMA技术标准的深入把握,充分关注覆盖、容量、质量、成本四大关键要素,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及合理的规划手段以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均衡,在保证TD-SCDMA大规模数据业务的基础上尽量为运营商降低建网成本,实现良好的网络性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唐移动网络规划软件NPS具备出色的无线网络规划能力,通过灵活的算法配置,可提供专业、全面、细致的仿真,并提供丰富的分析手段,可大幅节省无线网络规划时间和开支,从而帮助网络规划工程师规划理想的无线网络。

2.1 灵活的组网方案是绿色数据网络的基础

TD-SCDMA建网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大焦点问题:选址困难、大规模数据业务支持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包括CAPEX和OPEX)。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大唐移动提出灵活的组网覆盖方案BBU+RRU,即利用基带拉远基站覆盖基站所在的区域,通过光纤连接远端的RRU,该方案可按照不同需求灵活配置,已成功应用到上海、广州、青岛、保定四地试验网中,实现了上海磁悬浮、奥运场馆、珠江水系、奥帆赛场等特殊场景的良好覆盖。此方案可大幅度节约机房资源,帮助运营商节约建网投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2 大唐移动推出新一代TD-S CDMA绿色设备产品

根据统计(如图3所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机房占总能耗的73%,其中基站设备的能耗最大,占整个机房能耗的51%。因此,基站节电降耗是实现绿色数据网络的重点,大唐移动不断提升TD-SCD-MA产品性能,成功推出了第四代绿色设备产品,应用多种业内领先节电技术,与业内传统基站相比,实现降低设备能耗30%~40%。

·设备低功耗设计

大唐移动第四代基站产品采用低功耗设计,BBU基带板卡采用业内最领先的低功耗多核DSP处理器,BBU单载波功耗最低仅3W(连接单通道RRU产品),整机功耗仅为190W,相对于传统基站,大唐移动BBU产品可实现能耗降低62%。

大唐移动新型RRU产品具有8个射频通道,每通道输出功率3W,整机能耗仅180W,整机效率高达13.66%,并采用CFR削峰技术及DPD数字预失真技术,节电性能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其中多通道RRU整机能耗比相比于传统RRU产品提高了240%。

大唐移动新一代RNC产品采用软硬件节电综合节电模式,采用高集成度、低能耗器件,设备散热采用动态变频控制技术,可根据设备的运行负荷动态地调整风扇转速,不但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并且可降低机房的噪音污染。控制面、业务面采取资源池设计方案,根据RNC设备在不同时间段的负荷情况进行调整,降低设备功耗。大唐移动RNC节电技术可实现精细化管理,做到细节化,专业化实现节能降耗的整体目标。

·智能化能效比管理技术EEIM

大唐移动提出业内唯一的基站软件能耗控制算法———能效比智能化控制算法(EEIM,Energy Efficiency Intelligent Management),可根据话务量情况,通过软件控制,在话务量较低的时候,BBU采取关断BBU板卡/DSP芯片等手段降低BBU能耗,可降低24%-48%的能耗。在某些时段,如凌晨0:00-5:00,还可以关断部分射频通道/时隙,可有效降低RRU能耗19%-68%,综合统计,使用大唐移动的基站软件能耗控制EEIM软件算法的情况下,可节能能耗25%-50%。

·降低机房投资,降低配套能耗

对于机房资源紧张的环境,大唐移动紧凑型基站TDB18AE体积小重量轻,可支持挂墙安装及标准19"共机柜安装,相比传统基站,TDB18AE可节约机房面积10%。

对于无机房环境,大唐移动室外型基站TDB18C采用一体化全封闭结构设计,防水和防尘指标均优于IP55等级,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在无机房环境下正常工作,极大节约了客户租用或者新建机房的费用以及能耗。

在基站机房耗电中,空调耗电高达46%。由大唐移动提供的高可靠性基站设备,相比较传统基站的工作温区25℃,大唐移动基站室内设备可稳定工作在-20℃~+55℃,有效降低机房空调的负荷,从而可节省机房空调的能耗20%~30%。

2.3 业内唯一的全动态全矩阵基带池技术

大唐移动提供的全动态全矩阵基带池技术是业内唯一的全动态基带池技术,无需人工操作,可自动根据话务量分布情况,调整小区所需基带资源。如上班高峰期,大规模人流向CBD区汇集,下班时,人流又向各主要居民区返回,全动态全矩阵基带池技术可有效解决这种密集市区“潮汐效应”问题。大唐移动基带池技术可支持各种颗粒度的资源调度,最小调度资源颗粒度为1CA(载波通道)。采用此技术可实现节省基带能耗50%,配合智能能效比控制技术EEIM,可进一步降低能耗。

2.4 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绿色供应链

除了大幅度降低设备能耗外,大唐移动致力于建立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着重考虑设备包装材料选型、运输能耗、包装材料循环使用、设备退网回收等重要环节的能耗降低,相比传统物流,可实现降耗约60%(如图4所示)。

3 总结

大唐移动进行了上海、广州、青岛和保定的TD-SCDMA网络建设,在网络建设中将节能减排方案实施到网络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大唐移动荣获原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颁发的“2008中国绿色通信节能技术创新奖”、“2008中国绿色通信节能技术先锋单位”两项大奖,是对大唐移动在TD-SCDMA领域多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肯定。

篇4: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摘要: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税收征管措施来保障实施。本文针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等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纳税评估;信息化建设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

1税收管辖权问题

斩《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适用范围,按法人标准确定纳税人,排除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并规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但在税收征管上仍适用过去“一税两管”体系,即按企业开业登记时间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范围,2002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企业由地税征管,之后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由国税负责征管。而在实践中发现,原来由地税部门征管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投资企业及合伙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收新成员组建为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是仍由地税征收,还是由国税征收?总机构在2002年之前成立由地税征管,分支机构在2002年以后成立由国税征管,汇总纳税时管辖权归国税还是地税?这些在新税法中都未明确,这就可能导致国、地税征收机关争相介入管理,也可能相互推委,无法做到有效控制,给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2税源管理

(1)企业纳税地点变更导致的税源管理问题。原内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实行就地纳税,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分公司应税所得要汇总到总公司进行纳税。随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纳税地点的变更,对于各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来说,其纳税户户籍管理和税源管理将随之发生变化。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由于没有所得税征收权不便监管,法人所在地对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又不了解。在此情形下,各地税务机关如何防止漏征漏管、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何掌控分支机构的涉税信息、如何交换和共享已经拥有的征管信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2)“老企业”和“新企业”的身份认定与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给予老企业5年过渡期优惠政策,新企业则不能享受。原则上说,新老企业的认定以工商登记时问在2007年3月16日之后还是之前为界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改制重组的增多,企业新办、合并与分立之问的界限日趋模糊复杂,难以有明确的标准。

3税基管理问题

(1)纳税人身份认定变革带来的税基管理问题。原所得税法按资本来源划分纳税人和纳税义务,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此判定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法人地位、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双重标准确定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若为居民纳税人则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作为税基缴纳所得税。税务机关如何清楚界定什么是“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什么是“仅在我国设立的机构、场所”,成为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关键性问题。

(2)收入确认、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的变革引发的税基管理问题。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的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采取各种手段来缩小税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4反避税引发的税收监管问题

(1)监管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

(3)一税两管,各自为政,同一类型企业税负差异较大。

(4)税收监管缺乏专业人才,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

1合理界定企业所得税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

(1)建议5年内延用“一税两管”,采取随流转税税种确定的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增值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国家税务机关征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营业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地方税务机关征管。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的,一律在总机构税收管辖机关纳税。一方面,两个税务机关既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征管资源进行管理,降低征管成本,又可以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这样划分征管范围,各级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这对国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2)中长期应对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职能整合,重新设置机构,并明晰职责分工。考虑我国现行的不彻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国家税务总局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现有国税部门负责稽查、现有地税部门主管征收和管理,对国税、地税两局的资源进行整合,取消国税局的涉外税收管理部门。在国税局设置税务稽查机构,原地税局负责稽查的人员调到该机构,国税只负责对纳税人进行稽查并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在地税局设置税收祉管机构,原国税局负责征收管理等的人员调至地税,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登记、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地税局将企业所得税统一缴入地方金库,再由地方金库按规定比例上缴中央,实现共享。

2加强税源管理、核实税基、完善汇算清缴制度

(1)进行户籍信息源头管控。通过进驻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建立从工商登记到国税、地税税务登记的“无缝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漏征漏管户。

(2)进行户籍信息全面监管。认真做好纳税人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工作,并切实加强对外出经营业户、非正常户、停业户、扣缴义务人的监督管理,堵塞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

(3)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把税源管理纳入税管员的职责范围,从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税源调查等方面明确税管员岗位职责,并制定统一标准的业务流程,促使税管员规范管理税源。

(4)建立经济分析制度。加强与工商、统计、物价等部门的联系,从各方面采集经济信息,运用对比分析、指数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摸准经济税源的变化规律,核实税基。

(5)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汇算清缴制度。即按月或按季对纳税人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做调账;对于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要求企业设立相应的辅助账簿,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正常账务处理的同时,按照税法规定对需要调整的项目在该辅助账簿中逐笔登记,在年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将累计数填在纳税申报表有关项目中。这样既方便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减轻年终汇算清缴的压力,又可以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

3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

鉴于目前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税务稽查部门得到企业纳税真实信息少、难于发现问题等情况,建议先按照“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纳税评估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所得税、流转税联评互动,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逐步建立完善具有指导性、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模型。再从纳税评估中选定税收稽查的对象,避免税收稽查的盲目性;同时根据税务稽查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纳税评估的内容,保证企业纳税评估有效实施。这种互动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征管中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加快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

(1)做好综合征管软件更新工作,满足企业按照新税法预缴申报和按照老税法进行年度申报的需求。

(2)要加快电子申报、网上申报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所得税多元化申报。

(3)要优先建立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再逐步建立各企业、各行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纳税评估工作深入推进打下扎实基础。

(4)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要建立健全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渠道,特别是与国土、科技、贸发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信息做好项目登记、信息采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和项目清算等环节的管理工作。

篇5: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日期:2009-1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所得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所得税法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人所得税制,使我国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更为合理。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营业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收入跨地区转移。为解决这一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国税局根据实际情况,对总分支机构的税收征管问题予以明确和补充。为了解上述政策的执行情况,云浮市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调研,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一、存在问题

(一)规定太过繁琐,不易操作。一家跨地区经营企业,需要数个税务机关进行管理。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任务主要是核实分支机构是否按照总机构提供的分配比例缴纳税款,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简单,而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要对跨省市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税务机关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便,也没有硬性规定未按照规定相互配合所应负的责任,实际操作中显得非常不方便,有违“简税制”原则制定的初衷。

(二)不能彻底解决跨地区经营税款分配问题。《跨地区经营汇总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8﹞28号文,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仅二级分支机构就地预缴,当地可以分得企业所得税款,对于大量的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所在地则无法分得税款,影响当地的财政利益,造成部分地方政府人为干预企业经营模式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三)分支机构的具体划分标准不够明确,税务机关难以判断。部分税务机关迫于税收任务的压力将所辖分支机构全部视同二级进行管理,致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四)配套软件尚不完善,不利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管理。目前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仅仅针对跨省的总分机构企业提供部分纳税信息,对于同省跨市或同市跨县(区)的汇总纳税企业的纳税状态无法提供相关信息,不利于主管税务机关征管。

(五)对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尚属空白。由于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需要进行预缴申报,主管税务机关如何对之监管则无明文规定,实际情况是大都不予视同普通企业加以管理,听之任之,存在税款流失的隐患。

(六)以“挂靠、加盟”形式存在的分支机构,用此办法进行预缴税款实际操作难度比较大。作为总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以“挂靠、加盟”形式的分支机构,以前都是单独核算、单独纳税。分支机构使用总公司的品牌或利用总机构的资质条件,仅交纳管理费,实际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与总公司经营无关。实行新的总分机构预缴政策后,总机构需要汇总核算,但对其“挂靠、加盟”形式分支机构没有财务上的管理权,不能统一负责核算分支机构的税款,分支机构也不愿意总机构统一核算税款。对于此类分支机构的税务管理,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政策尚属空白地带,很容易因管理缺位而造成税款流失。

(七)对于各种类型的总分支机构企业难以完全统一按办法执行。部分税务机关由于种种因素,抛开《办法》规定的税款分配及预缴方法,规定某些特殊企业单独一套的税款预缴申报方法,不利于统一的税务管理,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以云浮市为例,该市内跨县(市、区)总分机构居民企业所得税税征管,除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另有规定外,也参照上述办法执行。云浮市地税局根据本地实际,另外出台《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来源:云浮市税务学会作者:魏建伟 [字体:]

理的补充通知》(云地税函[2008]111号),规定广东省烟XX云浮市有限责任公司由总机构占企业所得税预缴额的25%、分支机构占75%的比例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广东省云浮市汽XX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总机构统一计算企业所得税预缴额,分支机构100%就地分期预缴税款等。

(八)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总分支机构管理难度较大,不易操作。对于总机构是小型微利企业,则分支机构不需要预缴税款。由于总机构是否达到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不是固定的,可能今年是,明年又不是,以后可能又达到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其分支机构是否预缴税款存在变数,人为的加大了税务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九)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的填写和管理存在问题。首先,在计算或复核分摊比例时,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资产总额三个因素是以月平均数、各月总和、还是以期初期末平均数计算,经营收入是否包括其它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都有待明确。其次,总分支机构信息备案的具体要求不明确。第三,对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分支机构财产损失证明以及发现计算分摊税款比例3项指标有问题的情况通报,也应进一步明确出具的时间、内容、格式、程序等。第四,分配表中所含信息不全面,格式存在不合理,不便于填写和审核。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进一步明确各分支机构级别区分的判断标准,最好由企业自主申报分支机构的级别及经营模式,主管税务机关据此作为是否预缴税款的根据。对于“挂靠、加盟”形式的分支机构,应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视同一个独立法人,由该分支机构自行申报纳税,负完全的缴纳企业所得税义务,并依法接受税务机关的检查,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建议进一步明确三级及以下的分支机构的税务管理问题,弥补这一空白,防止出现税务监管漏洞,造成税款流失。同时,尽快完善相应的管理软件,使总分机构的税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对账册不健全的总机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管理法》规定允许主管税务机关对其核定征收,其分支机构也应遵照《办法》规定执行。对总机构是小型微利企业的总分支机构,也应一视同仁,遵循相应的总分支机构预缴规定,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简化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难度,便于加强征管,防止出现新的税收漏洞。

(三)预缴的方式及规定,应明确规定不得另设模式,统一按《办法》的模式执行。对于总、分支机构均在同一县(市、区)的,最好由省级税务机关统一规定由总机构统一申报缴纳税款,各分支机构不再预缴税款,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市或县级不同主管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同时,也避免了各地执行不一的情况出现。由此产生的税款在各县区转移问题,可以由财政部门来解决。

(四)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工作。对需要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应增加相应标识,以便及时提醒税务机关组织企业申报入库。对不需要预缴的分支机构,一方面,要按规定进行税务登记。另一方面,要及时删除相关税种登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未申报记录。对需预缴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建议在预缴申报时不再报送财务会计决算报告,增报统一的职工工资总额情况表,在实现减负的同时规范管理。建议取消分支机构的预缴期限由总机构税务机关确定的规定,分支机构统一按季预缴,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信息传递次数。

(五)正确解决非正常户问题。在实际中,无论总机构还是分支机构,都存在大量非正常户。这些非正常户影响了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跨省、市的总分机构,在管理上难度更大。笔者建议在建立全国总分机构信息平台的同时,同步建立省、市及县级的信息平台,以便于各级税务机关查找、沟通信息,加强对总分机构的管理。

(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要在深刻领会新税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做好跨区域经营总分机构所得税管

篇6: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得税(本文指企业所

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中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在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增加税收收入方面,起到了日趋明显的作用。但随着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得税在征管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本文结合所得税征管的实际情况,就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堵塞税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增强税务机关的执行力着手,浅谈如何加强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主动申报意识缺乏。

目前,中小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未能配备专职财务人员进

行纳税申报、财务资料整理等工作。再加上财会人员偏少、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财务兼职情况普遍,甚至存在个别财务人员承担十几家企业纳税申报的情况,造成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申报应纳所得税额,使得税务部门无力通过相关财务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进行总体评估;再者,由于企业主普遍存在少纳税的心理,主动申报意识缺乏,财务人员完全按照业主的意愿做账,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账等现象,造成大量不实申报,随意调低收入,虚报亏损,报表真实性较差。

2、信息沟通机制缺失,税负不公日益彰响。

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由国、地税两部门共同管理,对于地税部门而

言,由于无法通过税友2006系统及时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纳税情况,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而目前通过国地税数据对比,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工作,虽可以有效地堵塞税收漏洞,但对于提高日常征管质量,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而言还需进一步改进,其次征收方式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确定由于国、地税掌握的标准、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同一地区,同等规模、相同行业或类似行业之间税负不一,造成了企业间税负不公,同时也加大了税务部门征管难度,提高了征管成本。

3、征管方式相对弱化,管理呈现“粗放化”。

首先、地税部门在所得税征管方面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未建立分行业动态的预警数据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对不同行业未进行差别化管理,易造成行业之间税负不公;其次、税务人员过多依赖单一的预警率和定额标准对企业经营收入进行管理,忽视了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对收入确定、费用扣除、资产处理、损失确认、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运用,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重量轻质”,征管还停留于粗放化的管理模式中,不利于企业建账建证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管建议

1、加强税收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从业素质。第一、税收宣传应成为税务人员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对于税收的认识,增强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切实提高纳税遵从度;第二、要结合各个企业自身特点,为企业全面提供政策咨询、纳税辅导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财务核算的管理水平。第三、对于企业财务人员以举办培训班等各种形式进行财会、税收等方面的辅导,及时把所得税相关的最新法律、法规及政策传达下去,不断提高财会人员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的水平。

2、细化所得税分行业预警数据,构建动态预警管理体系。地税部门应该积极引入第三方数据(供电局用电数据、劳务部门用人信息、工资情况、国税部门增值税征收信息、土地、房产部门信息、工商部门信息等),并通过典型企业数据调查,结合行业宏观数据、历史数据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企业申报数据、实地采集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建立分行业投入产出比、产品能耗比、平均利润率、成本率、平均所得税税负率等预警体系模型,合理确定分行业预警标准,并将预警数据导入税友2006系统当中,方便税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企业申报的异常情况。

3、创新纳税评估方式,完善纳税评估制度。

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所得税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各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充分运用纳税人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等各种信息数据,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纳税评估,及时辅导纳税人自我纠正涉税问题,不断提高征管质量。

4、完善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构建所得税税基控管体系。

汇算清缴是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环节。所得税全年的征管 效率,最终都要通过汇算清缴来体现。首先,税务机关要做好纳税人申报前的宣传、培训、辅导工作。根据差异化需求对纳税人进行业务培训,在纳税人填写纳税申报表过程中进行辅导,帮助纳税人正确如实填写申报表。税务机关接受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以后,要对纳税申报表中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发现错误应及时提醒纳税人改正,并督促纳税人将税款及时入库。其次,要做好所得税后续管理工作。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损失的真实性审核管理。对企业的减免税、待弥补亏损、广告费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需要延续管理的事项,通过建立台账并追踪每年的变化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5、建立所得税分类管理制度,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现阶段所得税分类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强化核定征收管理方法,对于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应严格按照行业核定应税所得率进行征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核定征收企业当中会计核算比较健全,能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提供完整纳税资料的企业设立辅导期制度,逐步督促、引导企业向依法申报、税务部门查帐征收的征收管理方式过渡。

6、强化税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税收执法水平。

所得税征管涉及面广,计算复杂,政策更新速度较快,需要税务人员在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运用税收政策、征管流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核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在日常征管工

篇7: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二级分支机构计税及征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仍未彻底解决分支机构利用自身税收优惠条件转移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整体税负水平的问题。我国实施法人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法人条件”限制企业利用适用优惠税率的分公司来转移利润以减少整体税负的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第十六条的表述,对于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由原来“分别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额,分别按适用税率缴纳”修正为:“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这两种表述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限制了分支机构利用自身在低税率地区转移处于高税区总机构利润、以降低企业整体税负达到避税目的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表述及计税方法实际上仍未彻底摒除企业利用分支机构优惠税率避税的可能性。由于采用了以二级分支机构为单位计算应纳税额,而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的计税方法,所以那些二级分支机构处于税收优惠地区而其下属三级机构不应享受优惠税率的企业,其应纳税额将大幅减少。这种税收征管漏洞的存在会导致企业扭曲其自身组织结构,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2)二级分支机构认定标准模糊。按有关规定,总机构应在6月20日前填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给总机构所在地税务主管部门并下发各分支机构,那么对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标准就成为税企双方关注的焦点,现对于企业分支机构层级的判定,规定不十分明晰,没有统一标准和监管措施,这将加大企业避税的可能性。而新税法实施的第一年所确定的企业分支机构纳税体系,又将对以后信息的真实性产生重要的参考作用,那么,如何及时确定科学的判定标准及可执行的监管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3)特殊行业实行分支机构按“三因素”就地预缴不尽合理。建筑、房地产等特殊行业,资产少、流动性强、周期短,很多注册为分支机构的单位,其实质是借用总机构的资质,向总机构缴纳管理费,总机构账面体现的是管理费收入,当地税务机关对其无法监控,总机构再按“三因素”进行分摊,显然不尽合理。

(4)分支机构法律责任无法界定。新税法将法人界定为纳税人,征管法行政处罚条款只针对纳税人进行,分支机构不构成“纳税人”,因而对分支机构出现不按期申报预缴税款等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对其进行处罚将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分级管理尤其是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将处于尴尬境地。

(5)存在加盟店、挂靠单位等特殊分支机构的“监管真空”。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一些分支机构虽然是非法人分支机构,但往往只是挂靠总机构或者为取得总机构的某类行业资质,向总机构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其经营管理是完全独立的。如果总机构在内部管理时并不把此类分支机构纳入,且按“三因素”分配税款时也不将此类分支机构纳入分配范围,此类分支机构将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2、跨省市总分机构汇总纳税执行中的征管问题

此次新税法实施后,对国税和地税的税源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之间企业所得税的实际分享收入,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带来的两套征管系统及地区之间利益博弈的问题不可避免,而跨省总分机构的所得税收入归属和征管权划分则是问题的焦点。

实行法人单位汇总纳税后,国、地税在原来的征管管辖权不易界定清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不一致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1)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对各分支机构情况的了解不一定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决定,难免与真实情况不符,进而引发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矛盾,影响企业纳税征管的整体性。

(2)分支机构涉税事项、收入均由总机构税务机关决定,在收入任务、管理事项等相关的“责权利”不匹配的情况下,分支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失去管理的积极性。

(3)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对收入做出预测。执行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后,对分支机构预缴的所得税,取决于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收入任务、税收负担、征管质量等都将无法考核,在目前各级税务机关都建立收入任务考核

制度的情况下,其今后每年的收入计划数都将无法预测。

(4)税务机关对总分机构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税务检查(稽查)的难度加大。由于总分机构大多是跨地域经营、分属不同税务机关管理,因此,总分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无法对其经营情况进行直接、全面、有效的检查(稽查)。而实行法人汇总纳税,客观上要求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间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但由于国地税征管信息不在一个平台之上,目前很难做到。

(5)对总分机构情况缺乏事前监控。若总分机构不如实提供机构管理情况,可依照征管法关于“不如实提供税务资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但这仅是事后的一种补救和惩戒措施,事前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监控。

此外,新所得税收入分配方式实施后,各级政府对总分支机构高度关注。新税法的实施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热情,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各种措施对辖区内的分支机构施加影响,以促其转变成法人单位。其后果是干预纳税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国地税部门的征收管辖权争议。

(二)、企业改制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形式之一是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统一纳税。但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效益有好、中、差之分,统一纳税必然会出现集团内部的“抽肥补瘦”、自求平衡现象,必然会减少税基,造成税款的流失。

2、企业兼并、破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为鼓励、支持优势产业兼并劣势产业,新税制规定,兼并后实行统一经济核算的企业集团,被兼并企业的亏损可由兼并企业在税前弥补。这样势必造成优势企业应纳所得税款的减少。

3、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多报资产损失,侵蚀所得税税基。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多报资产损失、坏账和呆账,以达到甩“包袱”的目的;二是在企业清产核资中,把价值重估增值部分增加资本公积,而各项资产损失却做挂账处理,没有按规定冲销历史包袱,同时还要求税务部门在以后税前给予抵扣,侵蚀了企业所得税税基。

(三)“一税两管”导致“税负不公”的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对新办企业的所得税管理了采取“按流转税划分所得税主管机关”的原则,有利于国、地税机关根据各自管辖企业的行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但是对新法实施前成立的企业却延续以往的“历史管辖”原则,导致同一地区同一行

业的企业由于其成立时间的不同而分属国、地税两家税务机关管辖。从我市来看,国税企业所得税征管侧重点是第二产业,而地税企业所得税征管侧重点是第三产业。鉴于当前国、地税的征收管理力度不同,规范管理程度不同,在总局对某些所得税相关指标(如预计毛利率、行业利润率)设定区间值供各地区参考执行的情况下,同一地区的国、地税机关往往会因为事前缺乏有效沟通而制定出不同标准的征管办法,直接造成了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不公”的问题;甚至一些原国税征管的交通运输企业注销后,又重新到地税注册申请享受西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二、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计税及征管体系

1、细化计税办法

(1)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利用组织结构变化避税的监督,明确、细化对二级分支机构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作出判定的适用标准,统一各地税务机关征管口径。可采用的指标及依据包括:分支机构经营权限;业务范围;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层级等。

(2)制订专门的建筑安装、房地产类企业总分机构税收管理配套制度,按照法人所得税制原则,由总机构统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加强对外经营环节的管理,提高总机构对挂靠项目的财务核算的监管。

(3)对加盟店、挂靠单位、承包地分支机构等特殊分支机构,应明确凡其具有独立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总机构上缴租金或者承包费的,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纳税,并接受税务管理。

(4)对所有跨地区经营未实行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实行纳税反馈制度,凡是未能提供已在总机构统一纳税证明的,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补征税款,以避免由分支机构非法人化而导致的税收流失。

2、理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关系

(1)借新税法实施之机,应尽快理顺总机构与分支机构的税收征管关系,对非法人分支机构进行一次清理,重新明确所得税征管权限,以保证总机构与非法人分支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一致。同时,将税务登记表按法人与非法人分支机构作进一步区分。

(2)从制度层面上加强非法人分支机构税收管理,建立全国总分支机构信息网络平台和联合评税制度,实现纳税人户籍及申报等数据信息的动态共享,减少漏征漏管户的出现。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电子申报、网上申报,借助金税三期工程,完善综合征

管软件的企业所得税应用管理功能,特别是结合新税法中新的管理内容与要求,增加如业务招待费、公益捐助、广告费、涉税事项审批等管理功能。借鉴以往企业所得税管理经验,特别是纳税评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在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中应统一规范国、地税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内容,实现国、地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的共享,以信息化促进同一地区不同管理机关在新税法实施过程中政策把握的一致性,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税收环境。

(3)建立信息的反馈制度和总局的协调监督机构,实行纳税申报表双向申报复核备案制度,各地出现的问题亦由当地税务机关反馈到监督机构裁决。

(4)尽快开发涵盖企业所得税管理各个环节的企业所得税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开发纳税评估软件,设置各指标关系和预警指标,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为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打基础。通过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力争所得税纳税申报、数据采集一致,从而实现资料信息共享,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1、限定核定征收纳税人的范围

本着既保护真正的小规模纳税人利益,又要有效防止纳税人以不设置账簿实行核定征收而骗取税收优惠的原则,将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核定征收纳税人的范围进行限定。即对经税务机关批准不设置账簿而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方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可以不设置账簿的纳税人的规模作出明确界定。除此之外的应设置而不设置账簿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国家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

2、细化企业清算所得税征管

篇8: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总分机构计税及征管办法的探讨

一、会计核算体系概述

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核算流程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与会计检查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从会计核算方法来讲,它是对会计对象的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信息所采用的方法,由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方面构成的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完整的方法体系。

二、轨道交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大容量、大众化的公共客运主力军,目前在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着会计核算方法各异、会计科目设置不统一、成本核算不够精细、报告体系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不仅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运营提供良好的会计数据支撑,增进相关部门、企业的良性互动,还能加强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状况的了解和掌控,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工作效率与质量安全,对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三、轨道交通企业构建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的方式

1. 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管理制度

在我国社会中,法律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法律来予以约束和规范。城市轨道交通与诸多交通运输一样都是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从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从业资格、标准化的会计核算要求来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体系管理制度,实现在法律监管之下的轨道交通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建设,坚持权责发生制,通过权责发生制对经济业务的确认,企业的管理层全面审视项目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过程中的运营状态及收益状况,以此来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整体运行情况的把控。

2. 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账套

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为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条轨道线路从规划、立项、建设到投运,经历着不同的会计核算过程,因此要建立标准化的会计核算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账套,根据轨道线路立项报告,分项目建立建设期会计账套,及时反映项目概算执行情况;根据项目投入运营的情况,建立运营期会计账套,及时反映项目的经营情况。

3. 统一设置会计科目

在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会计账户的统一设置与完善是落实建立标准的会计核算体系至为关键的要素,是构成会计体系的基本元素之一。会计科目的设置首先要贴合企业实际,对涉及城市轨道建设、运营的经济收支予以严谨的登记,按经济事项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其次会计科目的设置要与预算科目、业务处理高度统一,实现核算数据、预算指标,业务实际情况三者相匹配。最后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会计人员不能私自增加或减少科目,以此保证数据的汇集自动完成。在会计核算与预算科目一致的条件下,加强预算指标的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对业务部门实施考核,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

4. 加强轨道成本核算与管控

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运营费用高等特点,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却差,为了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就要加强轨道成本的核算,控制成本的支出、明确落实相关责任机制,认真仔细记录企业每一笔经济事项,严格按合同约定对业务收支予以明确细致的记录和整理,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本变动原因,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定额管理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亏损。

5. 建立完善的会计报告体系

会计报告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等会计信息,是投资者、企业管理层、外界各部门了解企业情况的重要渠道。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还要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报告体系。例如为了及时反映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月末新增资金平衡表,为了向轨道管理层提供相关运营数据,新增财务情况分析表、运营管理报表等等。真实完整会计信息为企业的高效的决策保驾护航。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最为炙手可热的交通运行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即使在现阶段面临着一些问题,制约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但是只要在体制以及措施上采取适当合理的方式,就能在根本上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形成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运输力量,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等优点,已成为市民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但是由于全国各地轨道交通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轨道交通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在经济社会中处在摸索阶段,技术运用不够成熟。因此,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会计账套、统一的会计科目、完善的核算程序、系统的会计报告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轨道交通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将对轨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企业,重要意义,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62-62.

上一篇:加美学校九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书法社团教学教案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