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电设施规划

2024-04-22

城市供电设施规划(共6篇)

篇1:城市供电设施规划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

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娄政办发〔2012〕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济开发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有关企事业单位:

《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保证供电工程质量,满足居民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用电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4号)、《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建标〔1999〕149号)、《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等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中心城区及所属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新建住宅,包括住宅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以及城乡居民征地拆迁集中安置住房),以及住宅区内为小区配套的公共设施用房和经营性用 —1—

房,不包括别墅区、农村自建房。

本办法所称供电设施是指从上级公共电源网接入点至小区住户“一户一表”电表箱和其他用房配电间低压屏止(不含表后线或低压电缆及以下)的所有供电设施(不含提供设备用房的土建和施工过程中的路由)。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协助分管工业的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娄底电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经信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物价局、市审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房地产局、市规划局、市工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娄底电业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的监督检查并承担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市经信委,由市政府协助分管工业的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经信委分管电力工作的副主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娄底电业局分管营销的副局长和市经信委电力科科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辖区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建设、统一维护管理和“供电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简称“四到户”)的原则,负责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经信部门负责对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工程的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对新建住宅供电设施施工报装和验收送电依法进行监管。

物价、审计、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规划、工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及《娄底市城市居住区配电设施建设技术导则》(娄建发〔2011〕103号)的有关规定建设好住宅供配电设施。

第六条 新建住宅由开发单位向供电企业提供经规划等行政许可审批同意的供电设施建设规划设计必要文件和图纸资料。供电企业对供电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在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中选择中标者,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建设。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中标要求和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由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供电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验收,住宅开发单位凭验收合格通知书申请送电投运。

第七条 新建住宅开发单位应负责外线建设破路等相关事宜,并按期无偿提供配电设施用房和通道(包括电缆沟、排管、栈桥、竖井或架空线路走廊等)。

第八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投入使用后,供电企业应承担公共电源网接入点至住户“一户一表”电表箱的所有供电设施的用电安全、维修、改造及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对于配套公共设施及经营性用房、办公用房的专用供配电设施,供电企业不接收产权但应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用电监察。

第九条 新建住宅开发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所核定的建筑面积向供电企业支付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供电企业不得擅自再向开发单位收取其他费用(临时施工电源费用除外)。

第十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的收费范围与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当集中管理,专户存储,专项用于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接受审计部门审计。

第十二条 供电企业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收支情况向“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价格主管部门报告。

经信部门应会同价格、审计部门对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收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管理等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三条 从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尚未送电的新建住宅必须按照本办法缴付供电设施建设费,并由供电企业实行“四到户”管理,其中已经开工建设的电力设施由供电企业验收合格后予以利用并抵扣相应建设费用。

未由供电企业直接抄表到户的原有住宅小区,由小区业主大会决定是否向供电企业申请改造并推行“四到户”管理,其改造费用由业主自行筹措。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2:城市供电设施规划

发布时间: 2011-08-25来源: 运供

8月18日,运城市物价局以价管字[2011]133号、134号分别印发《运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区供电设施工程费管理办法》和《关于下达运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区供电设施工程费标准的通知》,至此运城供电分公司已获得该项试点工作的全部配套政策支持性文件。这对规范居民小区用电管理、保障供配电设施建设资金、维护广大市民和电网企业合法利益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次出台的新建居民住宅区供电设施建设费标准明确规定了新建居民住宅区供电配套设施建设范围、供电容量配置标准、收费标准、收费和费用使用管理等内容。供电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从上一级电源出线至新建住宅楼和公建设施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所有供电配套设施及安装工程,按照房屋面积大小每户配置为8千瓦至16千瓦供电容量,参照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收费标准在每平方米120元至140元之间,基本满足新建居民住宅区供配电设施建设要求。供电配套建设费由运城供电分公司统一收取,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供电设施工程费由供电部门直接向新建居民住宅区开发商征收,主要用于小区供电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抢修、更新改造等方面,住宅建设单位不得在房价外向购房者收取住宅供电配套工程建设费。

篇3:城市供电设施规划

为了解决沈阳市地铁线网在跨越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地铁的安全运行提供稳定、充足、经济的电力供应, 沈阳市开展了地铁线网供电规划。

规划对沈阳市拟建11条、总长度400公里地铁线路的供电设施 (即地铁供电主变电所) 进行了总体布局, 并结合用地规划和电力规划对近期建设的供电设施进行了选址和选线。

规划确定沈阳地铁11条线路共需要地铁供电变电所16座, 其中4座变电所被3条线共享, 9座变电所被2条线共享, 3座变电所被1条线独享。该规划正在指导沈阳地铁供电设施的建设。

2 设施布局原则探讨

地铁供电规划中, 供电设施的布局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沈阳市地铁供电规划通过与业内知名专家的沟通座谈, 总结出了变电所布局的原则, 总结为“保安全、重共享、依时序、近电源”的十二字方针。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 沈阳市的地铁供电规划得以顺利开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分别对这几条原则进行总结和探讨,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给其他城市即将开展的相关规划以启发。

2.1 保障安全原则。

地铁供电规划以保障地铁安全运行为首要目的, 当然也要把保障安全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 严格保证系统电压降控制在5%以内, 维护地铁线网的稳定运行。在三相系统中, 电压降通常用线路额定电压的百分率表示为:

式中:Si为负荷视在功率, 单位为KVA;Φ为负荷的功率因数角;Un为线路终端线电压, 单位为KV;Ri为线路的每相电阻, 单位为Ω;Xi为线路的每相电抗, 单位为Ω。

沈阳地铁采用集中式的三级电压供电方式, 主变电所将城市电网的66KV电源进线降压为35KV输出给地铁车站内的变电所, 站内变电所将35KV的电源进线分别降压为1500V的直流电和220/380V的交流电, 供地铁线路的牵引和照明使用。结合35KV电力电缆的单位长度造价, 和对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研结果, 在保证电压降的前提下, 经济的供电半径在20公里至25公里之间。该半径为地铁供电变电所至终端站内变的线路路径长度, 不能以直线距离代替, 但是可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所调整, 是供电设施布局不可违背的基本原则。

2.2 注重共享原则。

规划到2050年为止, 沈阳市将建成总长约400km的地铁线路, 由“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共11条线组成。对于如此长的地铁线路, 如果不进行统一的供电规划, 在每条线路建设时才开始考虑供电设施的问题, 将会导致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设施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 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也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在地铁线网建设初期就开展全局的供电规划, 可以充分利用线路纵横交错的特点, 结合线路交叉点建设供电设施, 提高设施利用率, 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基础设施的共享是地铁供电设施布局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也是各地编制地铁供电规划的出发点之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如何减少供电设施建设投资, 提高设备利用率, 需要规划的编制者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沈阳市各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 有两条以上线路同时经过的车站多达50处以上, 为地铁供电设施的共享创造了条件, 已经完成的沈阳市地铁线网供电规划贯彻设施共享的原则, 尽可能的将规划的供电变电所选择在两条或者多条线路的交叉点附近, 同时为多条线路服务, 有效的减少了供电设施的数量。需要注意的是, 考虑到供电设施规模、出线数量、设备布置等因素, 每个地铁变电所负责供电的线路通常不超过3条。

2.3 遵循时序原则。

地铁线网的建设期间相当漫长, 以沈阳地铁建设规划为例, 从2005年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开始, 预计大约到2050年, 全部11条线路才能够建成通车, 地铁线网建设持续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相应的地铁供电设施的建设也应该与线路的建设时序相配合, 不仅要避免建设滞后影响了线路的运行, 同时也应该避免建设过度超前, 浪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地铁供电规划中供电设施的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到线网建设时序的影响, 安排供电设施的建设时序, 优先保障近期建设线路的用电需求, 同时兼顾远期。特别在设施选址的时候, 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时效性, 通常仅对近期建设的供电设施进行用地的控制, 为远期建设的线路服务的供电设施可以作为一个规划条件进行预留。换句话说, 可以按照线路的建设时序来布局供电设施, 线路供电设施的布局时, 通常只需要照顾后续线路的共享问题, 并优先考虑建设时序相近的线路, 待整体布局完成之后, 再对每条线路进行安全性的校核。

2.4 靠近电源原则。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规划的地铁变电所需要经由公网的220KV变电所引入2路66KV电源, 规划变电所的布局还应该考虑到公网220KV变电所布局的影响。地铁变电所的附近需要有2座220KV电源的存在, 且由这两座220KV电源引入的66KV线路长度也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从而保证地铁供电变电所的稳定运行。作为电源的公网220KV变电所, 可以是现状的变电所, 也可以是由其供电的线路建成通车前投入运行的规划变电所。由于沈阳市地铁覆盖范围内220KV变电所分布比较均匀, 本次规划选取的66KV线路供电距离可以大大缩短, 约为5公里左右。

3 地铁供电规划前景展望

对于一些地铁线网建设初具规模的城市, 地铁在解决城市交通压力方面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地铁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以保障地铁电力供应和运行安全为目的的地铁供电规划也在各个城市陆续开展。地铁供电规划作为一类颇具行业特色的规划, 没有太多先例可循, 也缺乏相对固定的规划模式和分析方法, 只有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才能够得到完善。

摘要:伴随着地铁线网的跨越式发展, 地铁运行安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地铁供电设施, 作为地铁运行的动力之源, 存在着布局混乱, 建设滞后等现象, 影响了地铁的安全运行,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发展。本文以沈阳市开展的地铁线网供电规划为实例, 总结处地铁供电规划中供电设施的主要布局原则。

篇4:浅议城市环卫设施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城市环卫;设施规划;能力建设

最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成了较多的环境污染。然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城市中垃圾箱、垃圾中转站以及公厕等相关设施数量不够以及分布也不够合理,相关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也比较落后,这些都给城市环境增加了较大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相关措施有力的促进城市环卫设施相关规划和建设成为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效环节。

1.城市环卫设施规划的起源和发展

1.1城市环卫规划的具体概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重,人类逐渐认识到当前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的始作俑者是人类自身,由于自身无限制的、盲目的开发与社会经济活动,而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一状况,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有效的扭转这一局面,因此,关于城市环卫设施相关规划与建设理论也逐渐得到重视与推广。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是当前城市环卫规划的重要引导思想与最终目标。具体而言,是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当做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规律以及生态规律与地理学相关原理的条件下,对其所发展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科学合理的安排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时间与空间。

所谓的规划,是指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与空间的环境决策,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与措施,这也是城市环卫规划的中心内容。

1.2城市环卫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对于环境规划而言,城市环卫规划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包含:环境卫生设施相关规划、环境卫生相关法律制定、环境管理体制、机构建设以及相关资源的投入与分配。而城市环卫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是其主要内容,其中包含:环卫公共设施与环卫工程设施。主要工作是合理的规划以及设计城市环卫设施的具体数量、分布的地区以及规模等。

2.当前国内城市环卫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些大城市比较重视城市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从而获得了较多的发展。然而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市,依然存在比较严重问题:

(1)陈旧的垃圾收集方式,比较差的市容景观。这些小城市主要采取垃圾废物箱混合收集,从而不利于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同时垃圾容器以及废物箱也对整个城市的市容景观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需要进行不断改造与调整。

(2)当前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垃圾中转站数量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时占地比较小,没有足够的转运量,分布也不科学。一些小城市在城郊结合部地区,因为缺少相应的阿垃圾中转站,而导致垃圾进行收集的距离比较远,更有甚者,出现露天堆放垃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容景观。

(3)很多中小城市,其公厕数量比较少,大多数分布在老城区,同时公厕占地面积较少,无法合理的 布置化肥池,档次也比较低,应该对其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

(4)应用在城市环卫的专用车辆数目不足,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清理运行的过程中,无法达到日产日清。而少部分车辆的运载量比较小,使用年限较长,应该进行更换。与此同时,一些相配套的设施,比如停车场以及车辆修理厂、冲洗站等也较为短缺,无法满足需要。

3.城市环卫设施的具体规划与建设

3.1城市清扫和保洁

首先规定城市道路应该做到全日制清扫,其主要道路一般是每日清扫两次,进行保洁两次,每次作业时间不少于6小时。同时要逐步的实现城区主要道路采用机械化清扫方式,以机械化清扫与冲洗为主,而人工清扫为辅助。一级道路每周至少冲洗三次,洒水五次。相关垃圾收集容器以及垃圾收集站的清洁都应该满足建设部所颁布的相关规定。

3.2垃圾的收集以及清运规划设计

首先要依据城市人群密集程度来合理的设置垃圾箱。一般而言,繁华的街道,其垃圾箱应该每隔35~50m设置一个,而城市交通的主要干道则每隔50~70m设置一个垃圾箱。对于一些垃圾袋固定收集与堆放的地区,则服务半径不得超过70m,一些住宅小区,则每4幢住宅楼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

3.3垃圾运转站的具体规划与设计

首先要结合一个垃圾运转站所服务的具体范围进行有效的分区,确定出具体的转运站数目,其相关规模要依照垃圾总体运转量来确定。

3.4垃圾的处理与处置

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为掩埋,或者可以因地制宜,选用堆肥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一些乡镇的工业固定废弃物则要结合其不同的特点来参考处理的相关方法,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对于一些有害的废物,可以选用较为安全的土地进行掩埋,不能够使其进入垃圾的掩埋场地;对于一些危险的废弃物,则要结合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使用焚烧以及深埋等较为特殊的处理方式。应该尽量从单一的掩埋方式逐渐发展到多元化、资源化的综合处理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以及无害化”的处理。

4.结束语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环节之一,环卫规划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进行科学合理协调发展与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对城市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依据城市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城市环卫设施规划,进而不断的促进环境卫生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元宁,王敏,靳俊平,曲伟国,闵海华,刘淑玲.关于我国环卫行业发展总体趋势及主要特征的思考——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环卫规划系统设计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08,27(9):66-67.

[2]孙增峰,袁少军,石炼.城市总体规划视角下我国城镇环境卫生之路——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环卫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8):25-26.

[3]王胜本,高志敏.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5-46.

[4]郑树景,姚连芳.务实—务虚—再务实:园林设计学习三步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1,12(8):25-26.

[5]王雨,王金喜,郝彬彬.邯郸响堂山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初步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7(9):66-67.

篇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分析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1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3,36号)。

解读: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以前城市的发展过程缓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按照人口的基本规律来进行预测,可以很好适应城市的承载力;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的提高,城市化的进城极速的发展,以前的城市规划的规模设计明显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管,神经和内脏,是提高城市的承载力的基础。

2)基础设施的保护线的划定:对于现在的城市的建设,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其实主要的矛盾是在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那么对于水源,本地水源是主要,也是水系景观的主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线的划定就很重要

3)基础设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先锋:根据最新的经济发展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肯定是向更大的方向发展,最近看的《大国大城》一书就解释了中国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是城市承载力的问题。而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的市民化一开始所居住在棚户区,而棚户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多规合一与基础设施规划:在中国的传统规划中,基本都是各扫门前雪,就会造成施工的反复性和矛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现在提出的多规合一,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矛盾。但是现在也会出现矛盾,因为很多地方现在是基于现状的基础的补缺,不能实现多规合一。怎么实现多规合一,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而基础设施在这中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6)环境承载能力: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目前政策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但实际上是人口还是不断向城市涌入,而对于基础设施的匹配,还是应该作为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规划的依据。

7)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8)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9)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10)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11)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

12)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思想的提高,可以提升整体的垃圾治理。

13)在这个建设的意见中,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4)围绕重点领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中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发展的原则,推行各类交通设施的协同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另外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提升城市绿地功能。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达到城市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与现在提出的海绵城市相匹配。

15)、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以规划先行,突出以民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在规划中达到相应的适应性,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16)、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建设在规定工期内完成。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通过统筹研究、做好用地规划安排、提前下拨项目前期可研经费、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实现储备项目与建设计划有效对接。

17)、确保政府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和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创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运营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

作业二: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不同规划层级(总规控规修规)在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一些观点。(1)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注重战略性和系统性,勾画“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主要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加以明确,并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下,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和相关指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将有关要求和内容落实、协调到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并在下一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用地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前置条件。主要的观点如下:

1)多层次保护并完善水系:基于降水和地质条件等本地条件,在区域范围内识别、完善、并规划自然与人工的水系统,优化循环路径和机制;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需要划定蓝线的对象进行分析,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划定城市蓝线,以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城市蓝线划定时应考虑与雨水的源头径流控制、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2)科学划定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用地选择中,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尤其是要注意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分析识别城市局部低洼地区、潜在湿地建设区、内涝高风险地区,并尽可能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

3)综合建构控制目标:从“源头、中途、末端”三个阶段,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指标和要求。

4)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的大分区: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地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状况和实际需求,重点依据降雨、土壤、地形等客观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划定海绵城市大分区,如渗透能力较弱的地区,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目标、措施等。(2)是专项规划

从横向专业深化角度,海绵城市的总体理念和思路需要通过各类专业规划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同时,从横向专业协调角度,海绵城市以水系统和水生态的切入点,也为统筹各个专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方法。这部分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等。1)道路交通体系规划注重控制污染物外排量: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应以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污染物外排量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2)绿地体系规划注重雨水消纳和生态净化:城市绿地主要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及保护和控制城市结构无序扩张的功能。城市绿地对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具有较强的雨水渗、滞、蓄、净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应在保障其吸热、吸尘、降噪、保持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因地制宜的规划径流路径,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净化功能。

3)城市水系统规划注重水生态循环和水系统整合:所谓城市水系统,是指城市供水、节水、污水与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河湖水系等城市规划范围的涉水系统总称。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将完整的水系统规划进行统筹,通盘考虑,不能肢解,也不能各做各的,供水不管污水、污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洪水、污染治理不管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不管综合防灾。从城市水生态本底修复的角度,同步规划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注重水系统的网络化、毛细化、以及离散化,实现城市水生态多重循环和自我修复。(3)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要抓手,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描绘了地块层面上的生态愿景,同时,也点明了诸如源头控制的重要性。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将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衔接在一起。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划定海绵分区,明确各分区低影响开发策略,指导指标落实和技术措施应用;分解和细化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总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具体指标及要求; 落实蓝线,明确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及控制要求,保护水文敏感区域;落实绿线,提升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品质,融入雨水的渗、蓄、滞、净、用等复合功能;结合排水防涝(雨水)综合规划,明确内涝风险地区,采用综合措施达到排水防涝的规划标准;结合道路红线及本地道路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提出适宜当地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横断面形式。2)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建设条件分析、场地的平面布局与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绿地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等布置手段,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控制指标以及低影响设施的类型、布局等要求,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不同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根据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修规深度,分别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修规的不同编制内容中。

(4)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规划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体现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强调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方法。但规划内容则依附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分散到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之中,并未完全形成独立的规划体系,其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例如,各个专业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内容是否能用于控制指标的考核?具体而言,绿地系统或水系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是否可被考核?又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分区指标又怎样与专业规划的海绵城市内容衔接?

为此,本研究认为,如果能够从城市的整体层面,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规划能够更加有力的引领和推动各层级规划的落实。该综合规划强调以规划步骤为主线,强化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编制流程。总体规划包括七步骤:前期调查、问题明晰、规划定位、目标建构、空间布局、专项协调、措施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海绵分区划定、空间优化、地块控制指标分解、规划条件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设计优化、设施组合、项目评估。借助上述规划步骤,初步构筑综合规划的雏形,“以器载道”,系统性地体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重塑城市的水生态文明。

作业三: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设计和管理是怎么做的?

一、低碳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

对于现在生态城市的设计,中国的城市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前期中国更多在经济的发展,对于低碳生态设计的统筹没有考虑,当然可能是没有能力去考虑,但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矛盾。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5%,低碳生态的提出与关注更多的来源于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本上,所以现在全球在寻求节能减排措施,从政策、交通、建筑、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方式上进行深入考虑。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1、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

2、低碳生态城市构建的生活应该可以支撑当地的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

3、低碳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恢复城市和农村健康的生态系统;

4、低碳生态城市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脱钩”发展,减少贫困和失业,通过有效的城市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5、低碳生态城市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及合理的平等基本理念。

三、低碳生态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1、系统化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实现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低碳生态城的关键,但目前实践中比较成功的经验都是基于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

2、目前大多数城市关注的重点是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很多城市将人均能耗或碳排放量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都难以实现。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将其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子项控制目标中;

3、交通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慢行交通已成为共识,要实现这一策略需要对城市的功能空间、道路以及换乘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4、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生态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势必也很庞杂,数量众多,面对如此繁杂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才有可能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落实。

四、节能减排的模式

1、城市规划中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与节能节能减排;

2、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

3、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

4、区域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空间按结构;

5、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

五、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

城市建设现状信息、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和规划审查信息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一般集成于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因此,这里集中就城市规划编制信息进行阐述。在城乡规划信息平台“一张图”中,城市规划编制信息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法定信息库、参考信息库和现状信息库。

1、法定信息库主要包括了法定规划层面的内容,即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部分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法定规划的内容,在此反映出来。

2、参考信息库包含了专业规划、规划咨询等内容。专业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交通规划、市政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主要在参考信息库中体现。

3、现状信息库主要包含了基础地形现状信息、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建筑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和市政管线现状等内容。

建筑规划管理阶段的生态城市设计实施的核心,是落实用地规划管理阶段提出的包含有生态城市设计内容的土地利用条件。建筑规划管理阶段主要职能是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划定建筑核位红线,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来进行,除当前规划管理的必要审核外,还包括:针对上位生态规划及规划用地条件要求,审査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生态要求、“五线”控制、土地评价下的用地性质、总建筑面积及分项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植物配置、生态适宜性等技术指标要求。是否满足建筑日照,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界面、幵敞空间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等。生态城市设计,尤其是局部生态城市设计和街坊生态城市设计可作为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依据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项目,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有不同方式,落实生态城市设计要求,在用地规划管理中,转化为土地利用条件,作为项目的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建筑规划管理中,结合具体报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以判例式的个案审査予以落实,直接控制和指导微观、具体开发建设,在“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管理体系中落实生态城市设计。

六、总结

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城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大局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全面创新,而且我们可以借机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篇6:城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最终版]

城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

一.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内容

(一)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及图纸

深度:1.确定排水制度;2.划分排水分区,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3.进行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确定雨污水主要泵站数量、位置,以及水闸位置;4.确定污水处理厂数量、分布、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用地范围;5.确定排水干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6.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

图纸:1.排水系统现状图;2.排水系统规划图。(排水设施的位置、用地、排水干管、渠的布置、走向、出口位置等。)

(二)分区规划的内容深度及图纸

深度:1.估算分区雨、污水排放量;2.划分排水系统;3.确定排水感官的位置、走向、服务范围、控制管径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图纸:1.现状图;2.规划图。(设施位置、规模、用地范围、雨污水干管渠的平面位置、走向、控制管径、排放口位置。)

(三)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及图纸

深度:1.雨水、污水排放量的统计计算;2.排水系统的布局、管线走向、管径进行计算复核,确定管线平面位置、主要控制点标高;3.污水处理工艺提出初步方案;4.在可能条件下,尽量提出基建投资估算。

图纸:规划图(排水设施位置、规模、用地范围、排水管走向、位置、管径、长度和主要控制点的标高,出水口位置等。)

二.排水系统的体制 污水: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分为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和降水。排水系统就是解决上述三种水。

(一)分流制排水系统

1.完全分流制;2.不完全分流制

(二)合流制排水系统

1.直泻式合流制;2.全处理合流制;3.截流式合流制(增加溢流井)

三.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平面布置

(一)城市污水排除系统

1.室内(车间内)污水管道系统及设备 2.室外污水管道系统 3.污水泵站及压力管道 4.污水处理厂

5.污水出口设施

包括出水口(渠)、事故出水口及灌溉渠等。

(二)城市雨水排除系统

1.房屋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包括天沟、竖管及房屋周围雨水管沟; 2.街坊或厂区雨水管渠系统;

3.街道或厂外雨水管渠系统,包括雨水口、支管、干管等; 4.排洪沟i 5.出水口(渠)。

雨水一般就近排入水体,不需处理。地势平坦、区域较大的城市或河流水位高,雨水自流排放有困难的情况,应设置雨水泵站。

(三)排水系统的平面布量

(1)排水系统分散布置还是集中布置(2)污水处理厂及出水口布置

(3)污水主干管的位置

应考虑使全区的干管便于接入,主干管不能埋置太浅,避免干管接入困难;但也不能太深,给施工带来困难,相应增加造价也是不适宜的。原则上在保证干管能接入情况下尽量使整个地区管道埋深最浅。主干管通常布置在集水线上或地势较低的街道上。如地形向河道倾斜,则主干管常设在沿河的道路上。从结合道路交通要求考虑.主干管不宜放在交通颇繁的道路上,最好设置在次要街道上,以便于施工及维护检修。主干管的走向取决于城市市局及污水厂的位置。主干管最好以排泄大量工业废水的工厂为起端,这样在建成后可立即得到充分利用,有较好的水力条件。在决定主干管的具体位置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主干管与河流、铁路等的交叉,同时避免穿越劣质土壤地区。

(4)雨水管渠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捷的原则,密切结合地形,就近将雨水排入水体。布置中可根据地形条件,划分排水区域,各区域的雨水管渠一般采取与河湖正交布置,以便采用较小的管径,以较短距离将雨水迅速排除。

四.污水管道的布置与埋设

(一)平面布置(定线)

城市污水管道按其功能与位置关系、可分为主干管、干管、支管等。

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通常设置在污水量较大、地下管线较少一侧的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当道路宽度大于40m时,可以考虑在道路两侧各设一条污水干管,这样,可以减少过街管道,便于施工、抢修和维护管理。

(二)污水管道的埋深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汁规范规定,没有保温措施的生活污水管道及水温与其接近的工业废水管道,其管底可埋没在冰冻线以上0.15M,但应满足最小覆土厚度的要求。

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污水管道在车行道下覆土厚度应不小于0.7m;在没有车辆等动荷载的地段,其最小覆土厚度可以适当减小。

为了满足卫生设备连接的要求,住宅排水管的出户管,其最小埋设深度通常为0.55一0.65m,因而污水支管起端的埋深一般不小于0.6一0.7m。街道污水管起点埋深(图2一8),可按下式计算:

H=h十il十Z1—Z2十Δh 式中:H一—街道污水管起点的最小埋深(m);

h——街坊污水文管起端的埋深(m); i——街坊污水支管和连接管的坡度; l——街坊水支管和连接管的长度(m); Z1——街道污水管检查井的地面标高(m);

Z2一一街坊污水支管(或住宅排水管的出户管)起端检查并的地面标高(m)Δh——街道污水管底与接入的污水支管的管底高差(m)。

对于一个具体管段,按上述决定最小埋深的三个条件可以得出三个不同的埋深限制数值其中最大值即是该管段的最小埋深。

在排水区域内,对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起控制作用的点称为控制点。控制点管道的埋深,往往影响整个污水管道系统的埋深。团此,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减少控制点管道的埋深。

除考虑管道的最小埋深外,也应考虑污水管道的最大埋深。管道的最大埋深决定于上壤性质、地下水位及施工方法等。在干燥土壤中一般不超过7—8m;在地下水位较高、流砂严重、挖掘困难的地层中通常不超过5m。当管道理深超过最大埋深时,应考虑设置污水泵站等措施。以减少管道的埋深。

为了满足衔接与维护的要求,在污水管道系统中,通常要设置检查并。在检查并中,上下游管道的衔接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①要避免在上游管道中形成回水;②要尽量减少下游管道的埋没深度。

五.估算城市污水量

(一)居住区生活污水量标准

城市居民每人每日的平均污水量,称为居住区生活污水量标难。

(二)变化系数

城市生活污水量逐年、逐月、逐日、逐时都在变化。在一年之中,冬季和夏季的污水量不同;一日之中,白天和夜晚的污水量不—样;各小时的污水量也有很大变化;即使在一小时内污水量也是变化的。但是,在城市污水管道规创设计中,通常都假定在一小时内污水流量是均匀的。这样假定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不致影响设计和运转。

污水量的变化情况常用变化系数丧示。变化系数有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和总变化系 数:

(六)城市污水量

计算城市污水量的方法常用的有累计流量法和综合流量法。在规划设计中,应根据所规划的项日对污水量准确程度的要求选择计算方法。

1.累计流量法

这种计算法不考虑各种生活污水及各种工业废水高峰流量发生的时间。而假定各种污水都在同一时间出现最高流量,并采用简单的累加法计算城市污水流星。这样计算所得的流星数值与实际情况相比是偏高的。

2.综合流量法

是根据各种污水流量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各种污水最高时流量出现的时刻,由一日之中各种污水每小时的流量资料,将同一时刻的各种污水流量相加即可求得一日中城市污水各小时的流量,其中最大值即为经过综合求得的最高日最高时污水流量。通常按这个流量规划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泵站等。

六.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及步骤

七.雨水管渠与排洪沟(一)雨水管渠的布置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径流的水质虽然和它流过的地面的情况有关,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地形划分排水区域,再进行管线布置。根据分散和直捷的原则,雨水管渠市置一般都采用正交式布置,保证雨水管渠以最短路线、较小的管径把雨水就近排入水体。2.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3.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布置雨水管渠

雨水干管(渠)应设在排水地区的低处。一般设在规划道路的慢车道下。最好设在人行道下,以便检修。较宽道路宜设两条管渠;较窄道路可设一条,应由技术经济比较决定。4.结合城市竖向规划与水体利用

雨水管渠的平面布置应和它的立面布置相适应,因此,必须结合城市用地的坚向规划来考虑雨水管渠的定线。对于竖向规划中确定的填方或挖方地区,雨水管渠布置中必须考虑今后地形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坡度过大,竖向规划中改造成梯形台地地区,排水中要防止明沟水流速度过大冲刷土壤,引起建筑物的损坏。每层台地最好有单独的雨水排除系统,及时排泄雨水。从排水角度来说,高程规划最好是:房屋底层地面高于街区地面不少于150mm,街区略高于四周街道。

5.要结合街区内部的规划来考虑雨水管渠的定线

街区内部的地形、道路布置和建筑物的布置是确定街区内部雨水分配的主要考虑因素、街区内的雨水可沿街段内小巷两侧之明沟排除。道路上尽可能在较长的距离内用道旁明沟排水。若流量超过道旁明沟的输水能力,可部分地采用街区边沟。

结婚才几个月,浮本来应该是每天和老公腻在一起的。但是最近老公在床上总是提不起劲,总是早早的交了“公粮”,有时候根本不响应我。和朋友聊天,才知道老公这是zaoxie现象,年纪轻轻的,这可怎么办?我可不想守活寡来着;之前还以为他嫌弃我的“飞机场”谁知道却是这个样子?!后来,经闺蜜推荐,我在卫星上找到马天长老中医,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两个周期的马氏丹方,老公彻底雄起了,真棒!现在老公天天缠着我,我有点受不了了„„和我一样的经历不妨+薇【msdf003】 6.设置雨水口

为了便利行人穿越街道,在道路交叉口,雨水不应漫过路面。因此,一般应在路口、道路边设置雨水口。路口设置雨水口的位置与道路路面的倾斜方向有关。

(二)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 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

为了确定雨水管渠的断面尺寸,就必须求出管渠的设汁流量。而管渠的设计流量与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地面情况等因素有关。

雨量大小是用雨量计来测定的。雨量以一定时间间隔内降落在不透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来计算,因此,雨量常用深度表示。

雨水量是以单位时间内降落的雨水深度做单位,称为降雨强度.符号用i表示。

降雨强度也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去q(L/(s·ha))来表示。q和i间的关系如下:

2.降雨强度i佰的确定 3.降雨历时的确定 4.重现期的决定 5.径流系数

(三)雨水管渠的设计

(四)排洪沟

洪水一般由暴雨、水库或河堤决口等原因造成、而山洪主要是由暴雨造成。山洪的持点是:坡陡的峡谷、山沟及沟岔中,流域面积小.洪水暴涨暴落,来势迅猛,水流中夹带泥砂,冲刷力大。山区的山谷线通常是—条白然形成的冲沟.平时干涸或水流很小,暴雨时沟内水位急剧上升,甚至溢出沟槽,冲刷两侧地面上的建筑物和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解决山区洪水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配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大搞山区治山治水工程,如修筑谷坊、梯田、植树绿化、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工程,这样,既发展了农业.又制止了洪水暴发.减少了洪峰流量;二是对原有冲沟进行整治和设置排洪沟,减少洪水的袭击。

洪峰流量,可采用小汇水面积洪峰流量公式计算,也可以通过洪水调查资料进行推算。

洪水调查主要是指对冲沟、山溪在近百年来出现的洪峰流量的调查与估算。洪痕是洪水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它对推求洪峰流量有决定性影响。根据调企的洪痕,测量河床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确定河槽纵坡i.然后按均匀流基本公式计算洪峰流量。

径流系数

1.排洪沟布置应结合城市或地区的总体布置进行,力求合理、安全和经济。首先要求在选择厂区、居住区用地时。要摸清洪水汇水面积及流动方向,应将厂房及居住区建在不受洪水威胁的较安全地带;其次.在总体布置基础上,排洪沟布置要与铁路、公路、排水工程相结合;与厂房建筑,居住、公共建筑市置相配合。排洪沟通常设在厂区外围,布置在厂区与住宅区一侧,避免穿越建筑群。排洪沟与建筑屋或山坡开挖线之间,应留有不少于3m的距离.以防水流冲刷房屋基础及滑坡。

2.排洪沟布置要密切结合地形,因势利导。对洪峰流量,通常分散排放比集中排放有利,布置时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天然沟渠,适当整修,减少弯道,但沟的断面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排洪沟具体位置宜选在地形平缓、地质较稳定的地带,以防止坍塌,并减少工程虽;同时注意保护农田水利丁招及不占和少占农出。

4.排洪沟设计标准,—般以洪峰流量计算的设计频率表示,所用设汁标准大都在10~100年重现期。7。

5.为减少土石方及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排洪沟的走向.应沿大部分地面水流的垂直方向,并且最好设计成直线形。苦地形复杂,无法设计成直线时,排洪沟转弯处午心线半径一般不应小于沟渠内水面宽度的5f吝,支沟与上沟应尽量采取顺水相交。

6.排洪沟进出口段应设置于地质、地形条件良好的地段。

7.)排洪沟沟底纵坡,应自起端至出口不断增大,以不使沟渠内产生沉积为原则。排洪沟最小容许流速不小于0.4 m/s

8.排洪沟通常采用梯形明渠,尽量避免用暗沟。

(五)城市防洪规划 内容:

1.根据城市的水文资料(如江、河、湖的年,平均最高水位,年平均最低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年降水量,包括年最大、月最大、五日最大雨量,地面径流系数等)及调查城市用地范围内历史上洪水灾害的情况,绘制洪水淹没地区和了解经济损失数字。

靠近平原地区较大的江河城市应拟定防洪规则。包括确定防洪标高、警戒水位、修建防洪堤、排洪闸门、排内涝工程的规则。

在山区城市,应结合所在地区河流的流域规划全面考虑,在上游修筑蓄洪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在城市附近疏导河道、修筑防洪堤岸,在城外修建泄洪沟等。2.城市防洪标准

重要城镇、工业中心、大城市等按100年一遇洪水位来定标准;以200年洪水位校核;一般城镇按20~50年一遇洪水频率考虑。3.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1)修筑防洪堤岸,同时要解决排涝,要考虑排水口的位置,内部蓄水要考虑地下水的水位可能提高,防洪堤可作道路,但为次要功能。(2)整修河道河堤以束流导引(3)加固河岸(4)整治湖塘洼地(5)修建蓄洪水库(6)修建截流沟

(7)综合解决城市防洪

八.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用地要求 位置:

上一篇:古玩城开业活动开幕词下一篇: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