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2024-04-29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共14篇)

篇1: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家人,也是我们离不开的。因为我们身边无处不是大自然。

暑假前几天,我就要离开姥姥家了。所以我邀请小姨陪我去告别大自然。

在去的路上,我看见了流水潺潺的小溪。我和它打招呼:“嘿,朋友,你每天都在游泳,很舒服吧。”我还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大树。我对他说:“大树伯伯,您好胖哦。”说罢,我们便继续向前走。

到了山底,我一眼就看到了山顶、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这好似一幅《山顶风光图》。我缓缓地走入山上。一路上全是青翠的小草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儿们。忽然一阵花香传来,原来是从一片粉花丛中飘来的。当我正陶醉在这其中时。一群鸟儿的交响曲把我唤醒了。当我正欣赏的入迷时闹钟的声音又把我唤醒了。一看,已经五点多了。我们依依不舍的下山了。

清风习习,我们已经走过了那条小溪。当我在回头看大山的时候。彩霞已经成了山的帽子。黄昏已经降临。午夜,古老的大自然已经沉沉的入睡了。

嘿,大自然。你真美!

篇2: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1、准备时间:3月1日-3月25日

2、评比时间:3月25日(星期一)中午1:00

3、评比对象:四、五、六年级各班

4、评比要求:

①主题突出,设计新颖。

②内容详实,书写工整,无错别字。③色彩鲜艳,版面整洁。

④学生负责,教师指导。

5、评比方式:由大队部组织人员评分,届时将以年级为单位,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6、评委老师:抽签决定,每年级抽取一名班主任老师担当评委。

7、评分标准:

篇3:例谈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氛围

人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 就能把人写活, 而事情的发生也是在一定背景下才更为生动,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感情。作家往往用生动准确自然环境描写, 来创造特定氛围, 为叙事抒情服务。

如2009年全国卷《彩色的荒漠》中有一段关于胡杨的描写

“河的两岸, 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 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 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 茂密的树林, 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 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 有的如石雕, 有的如铜雕。虽然, 它们也许已经死去, 年复一年的风沙, 折断了树枝, 剥开了树皮, 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 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

这是作者在前往塔中油田路上, 看到生长在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树。夏去秋来, 河水已失去了夏日的汹涌变得平静细瘦。我们可以想象, 此时胡杨, 因缺少了水的滋养, 再加上风沙的肆虐,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则是, “独立的树木, 有的如石雕, 有的如铜铸”“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 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作者为什要这样刻画胡杨树, 为什么要突出胡杨不屈的形象。目的就是要烘托一种于困难环境中不畏惧不退缩, 积极、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铺垫情节

铺垫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 它的好处是使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其中用描写自然环境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因为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 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如2009全国卷《彩色的荒漠》

“在我们的视野里, 地平线的远处, 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 像是一方棋盘, 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 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这是作者坐在车上驶向油田时看到的戈壁景象, “无遮无拦的穹隆”“开阔的戈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 戈壁滩的空旷、单调、恶劣, 在寥寥无几的笔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的石油工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 为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作者借描绘这段自然环写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做对比, 更为下文对石油工人的高尚精神歌颂做铺垫

再如2010江苏卷《溜索》

在“我”得知要过怒江溜索时, 心已捏紧, 而下马来到岸边亲眼目睹后, “我”是倒抽气、腿肚抖。“我”看到的是: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 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 深远似涓涓细流, 隐隐喧声腾上来, 一派森气。俯望怒江”

这一段景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突出了怒江峡谷气势的险峻、骇人。就是这样震慑人心的怒江溜索在驼队汉子们面前已是家常便饭, 处之泰然。所以开篇的环境描写极力突出怒江溜索的艰险, 是为下文驼队汉子溜索的从容无畏做铺垫的。

三、凸显人物性格

景与情往往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家经常把人的情感融注于自然景物之中, 从而营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借此委婉含蓄的展现人物性格或预示人物命运。

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 文中两处写到乌米的居住环境:

“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 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 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 土屋顶上长着青草, 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 屋门正对着大海。”

……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 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 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 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作者两次写乌米居住的环境, 一次是远观, 半坍塌的土屋, 周围则是原始、自然的草草树树, 第二次近看, 看的是居住在乌米脚下山坡上的人民生活。马具声、人们的喧闹声, 而乌米居住的山顶则是一片宁静, 结合两次环境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主人公乌米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暗示她失去丈夫与儿子后凄凉不幸的人生。

四、深化作品主题

优秀的作家, 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 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 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2010年上海秋季卷《天目山》

本文多次写到雾, 在登山观景过程中多出穿插了对大雾的描写, 大雾遮掩了天目山的远山近树, 母亲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大雾“洇湿了母亲的头发”, 这几处是实写山中大雾。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林寂静, 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 没有回声。”此处大雾就别有一层的深意了:象征磨灭、淡化革命先烈精神的历史因素。掩卷深思, 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先烈的怀念祭奠与崇敬之情, 更想说的是半个世纪之后, 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因素我们已经淡忘了先烈的理想追求。所以对雾的描写自然而然的深化了文章主题。

篇4:浅谈作文描写自然五法

听音观景绘声色:我们眼前的景色往往不是沉寂的,鸟鸣虫唱,自然界各种声响都会通过眼前的景物传到我们的耳朵,这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听觉来描写了。如《周庄水韵》中“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写了周庄美妙的乐声,然后“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穿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写出了晚上人们的狂欢声,有了这些声音的加入,周庄的水韵更加让人难忘了。

当然,视觉上的美景也是另外一种描写技法。例如《海濱仲夏夜》中的美句:“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作者用颜色的明暗渐变,表现了霞光的逐渐消散,景物层次丰富。再如《春》之妙笔:“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火”与“霞”写出了花色的艳丽鲜亮,给人热情温暖之感;”雪“写出了花色的纯净明朗,给人素雅清淡之感。它们生动形象地绘出了春的绚烂缤纷,活泼多情。

沉音醉景抒激情:描写自然景物时,仅仅描绘自然界中的“声色”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写出自然界的声音和美景在自己的心中的反映。观赏者与景物,心灵与自然,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国维认为,“人物情感与景物色彩息息相关之真谛,喜时,山明水秀,鸟鸣似唱;哀时,天昏地暗,猿声如泣……”于是,声音色彩有了性格,有了生命成为了人物自我的主观体现。

例如《故乡》结尾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碧绿”、“深蓝”、“金黄”都是“我”的想象,宁静、祥和、温暖的色彩,表现了“我”对未来的憧憬。总之,只要内心冷暖与色彩相协调,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感知作者或人物的思绪,产生心灵共鸣。

又如《顶风的女孩》:“她静静地伫立在风中,风很大,裙角翻飞,一如她飘摇的心。

不知是因为怕风,还是因为怕冷,天空中只有几颗隐隐闪烁的星星。远处万家灯火连成密密浅浅的一片,朦胧却很温暖。”

在这里,“风”成了“她”内心不平静的写照,而“冷”和“暖‘则准确地传达了“她”对父母和老师在“她”中考志愿选择问题上的意见的独特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事物皆有灵性。在观景中,不仅要做到胸有成竹,还要将心融入自然之中,让心灵与自然共舞,让景物理解并委婉地表达你的喜怒哀乐。这样注重自然写景的语言感情色彩,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美景,还能够描绘出你心中的景色。

巧用修辞摹神韵:鲜活的形象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生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如何能描摹出眼前之景的神韵呢?画家用的是颜料,作家用的是修辞。先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胸有成竹,然后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眼前之景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抓住事物色、香、味、形等方面的特征,找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点,使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时要注意赋予景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感情,表达出心中的喜爱之情;运用排比时要善于在铺陈中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生动,抒情味更浓郁深厚。例如:

轻轻地滑过:

天空飘云,云轻轻地从天际滑过;云外鸟翔,鸟轻轻地从风中滑过。水里鱼跃,鱼轻轻地从水底滑过;鱼旁有碎石,小石砾轻轻地从鱼身上滑过。地上有树,风轻轻地从树梢滑过;风外有蝶,蝶轻轻地从花朵上滑过……

静默的辉煌:

倾颓的围墙,破旧的古钟与沧桑的古树,构成了一幅破败的萧瑟图。特别是那可怜的钟,像个命运多舛的老头,脸涨成烟斗般的紫红色,孤独着沉默不语……顽皮的孩子捡起鸡蛋大小的石子,使劲地砸它,“咚……”它痛苦的声音凄恻悠长,脸痉挛了一下,很快趋于平静,愣愣地望着人们。

所以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让描写对象更丰满具体。如果运用修辞手法时抓住主客体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细节描摹,相似点找得越细,对比点找得越小,就越能造成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效果。

缀连诗词添文采:缀连诗词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雄厚的文学积累和运用的巧智,塑造着作者的学者和智者形象,不仅在考场上鹤立鸡群,在描写自然中也卓越不凡,令人击节称赞。比如:

美好的回忆:

春天的嫩竹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竹的虚心有节,笔直向上,曾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启发,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咏竹,把竹当作人的人格的一种象征。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徐陵“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托物寓意化为美:自然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鸡犬虫鱼、山羊白兔皆可入文。我们在作文中要赋予这些纯自然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精神,来表现其独特的美感。

抽象寓意:

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其中的人和事。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时候,当于右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景中寓意:

蔚蓝色的大海常常是我们描写的对象,它的包容,它的宽广是它的特点。

海螺代表的是封闭,一旦遇到急流,总是把自己封在深厚的壳中。

植物寓意:

桂树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中秋,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古人常以桂花为意象寄寓了许多的情感,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篇5: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记得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这可是下楼玩儿的大好时机呀!我赶紧穿上鞋子,一口气跑下楼,只见楼下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象。我心想:明天准是个好天气!这时,天边下起了春姑娘送的礼物——早霞。第二天,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前一天还阳光明媚,今天怎么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呢?后来,到了三年级,我才知道有一句农谚——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了一些自然知识。

还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我估计小草躲不过这个冬天,于是就看了它最后一眼,与它告别。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天,原本光突突的地上,小草居然又长了出来,它好象在对我说:“放心吧!就是火都烧不尽我的!”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篇6:描写大自然启示的作文

秋日残阳氤氲异常,是落叶飘零侵袭无声的忧伤,还是月光下的羌笛声太过凄凉。

那一江秋水,那一弯新月,那一抹茶色的忧郁,渲染了诗人的情感,印证了冷月无声的孤寂与悲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摇曳的秋水,迷蒙的月色,慨叹岁华摇尽,仕途蹭蹬,壮志未酬,却老之将至,是何等伤怀?仕子的生命像一叶飘零的扁舟,在黑暗中悲叹着无奈与哀伤。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尊酹月,一尊奠影,浪子深知谪仙意,妙语言他“拟把疏狂图一醉,望极风愁。”迷离的神情,带着蒙胧的孤寂,他拔剑起舞,忘却了月影斑驳,望却了内心的怆然,昔日畅饮仙阕,今却久驻江心,生命的情愫化做了幽蓝的蝶,再每个酒浸江心的月夜里,久久地,静静地独舞。

青青的墓草,悠悠的琴声,一曲《广陵散》再次唤醒了回首顾望时满目柔情的人。精通音律的才子,曾是何等辉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风度宛然,才情极致。生命似小乔出嫁的容颜,引得美人迟暮对镜流觞。“既生瑜,何生亮?”的悲痛,留给了小乔抚琴悲泣的永世悲伤。那一曲幽怨千年的琴瑟琵琶,余韵中依旧闪着她晶莹的泪光。

蜉蝣寄于天地,一粟小于沧海。视己轻,终而化其伟大,那小虫用它渺小却极具涵养的灵魂,赢得了天使的圣喻与使命:寻找极致的生命之美。

天使在西方歌唱,时光拉近至莱茵河畔,小小的石径,淡淡的月光,他的忧郁仿佛是幽蓝的湖水,笼着月纱吹拂,在稀星下摇曳,久久的难以平静。那是一个幽静的夜晚,黑夜似蒙了面纱的新娘,惬意的饰弄着湖畔的小草,银露泣珠,暗香隐隐。贝多芬跺着思绪凌乱的步子,耳畔音韵浮动,那是一曲小提琴。“寻声暗问弹者谁,提琴声停亦语迟。”那是一间简陋的小木屋,夜莺还在屋檐上低吟浅唱。

盲女的脱俗,男子的文雅,一曲《月光》感昭起兄妹二人的希望。生命的极致,莫过于乐善者天使般的纯良,生命的华美,莫过于志趣于优雅的共赏。

生命斑斓,是贝多芬的情愫,赋予了自然及命运灵动的优美与感伤。内涵、气质与外在的完美结合,塑造了贫寒中的高贵与脱俗。唯美源自于纯粹的灵魂,源自于艺术与智慧共铸的内心。

“从菊两开他日泪,远芳萋萋满别情。”生命的凄美,有时胜似一曲情觞,生命的绚丽亦胜过按血色残阳。

难道花儿的翅膀,要等到死后,才懂得飞翔?曾记否?那只平凡的荆棘鸟,它用一生的时间寻找那根最尖利的荆棘刺,那意味着找到之日便是生命凋零之时。那根生命的利刃,刺痛了它的心,鲜血染红了那片残照的夕阳。它用生命的绝唱奏出了世间最动听的歌。

至美至纯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追求理想的极致,尽管那是惨烈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它诀别了自己寂寞了许久的生命,用凄美的一瞬唱响了灵魂的乐章。

秋水荡不尽摇曳许久的萧索,寒蝉亦鸣不尽承载了几世的悲凉。朦胧是诗人无尽的忧伤,他用历史的折扇合上的是孤独的挽歌,时光沿着额头,将今昔照亮。

篇7:描写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比如:电灯是科学家爱迪生根据荧火虫在夜间发出的光受到启示发明的;潜水艇也是根据鲸能在水里自由安闲游泳的功能发明的;蜻蜓也给创造飞机的科学家提供了很多启示等等还有很多……

正当我浮想联翩时,一只黑蚂蚁爬到我的肩上,我吓得气急败坏大喊大叫,决定把那家伙摔死。我怒气冲冲地把它捏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到地上。可是,小蚂蚁就象羽毛似的掉到地上还翻了个身,平安无事地逃走了。我感到很好奇,这么高的地方对小蚂蚁来说就是摩天大楼啊,可是为什么没有摔死呢?好奇心驱使着我,我又拿了一块重重的大石头放在楼外的地面上,我一口气跑到三楼,把小蚂蚁用力的扔向一楼的大石头上,我心想,“这回小蚂蚁死定了,看你还爬到我身上?”我急忙冲到那块大石边看到小蚂蚁确像一个空降兵一样慢慢地落到石头上。我顿时傻了眼!

我仔细看看了,蚂蚁居然没死,看到它那安稳得意的样儿,好象在说:“你是摔不死我的,哈哈!”。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急匆匆的回到家找我的“小助手”——电脑,在上面一查,终于茅塞顿开。原来任何物体在空中下落,除了受地球吸引力之外,还受到空气对它的阻力。蚂蚁很小,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它就降低了速度慢慢落了下来。另外,蚂蚁在下落的过程中,六条腿是张开的,它们快速划动,这样就可以减慢下落的速度,保持了身体直接接触地面。因此,蚂蚁就平安无恙了。

嘿!我终于明白蚂蚁摔不死的原因,它们可真聪明啊!科学家还受到蚂蚁的启示发明了降落伞呢!

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自然就会给你更多启示。

篇8: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药》的开头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特征:阴暗、凄清, 还有几分恐怖。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结尾坟场荒凉、死寂的景象, 造成一种悲凉氛围, 烘托出革命者死后的寂寞凄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被鲁迅称赞为写得是最富神韵。那密布的彤云、怒吼的北风、飞扬的大雪, 还有那破败的草料场, 倒塌的茅屋以及搅天风雪带来的彻骨严寒, 渲染了一派悲凉的氛围, 烘托出末路英雄林冲的险恶处境与悲惨命运。草料场火起, 那熊熊的烈焰, 毕毕剥剥的爆响, 点燃了林冲的反抗怒火。林冲终于走完了他人生中这段艰难的历程, 和他依附的统治阶段彻底决裂, 走上了起义反抗的道路, 而草料场那冲天的火光把这一英雄形象烘托得熠熠生辉。

2、通过自然环境描写, 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预示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祝福》开头浓重的祝福气氛, 而且“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 今年自然有也如此”。这就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 风俗习惯依旧, 人们的思想依旧。这样, 通过环境描写, 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茶馆》第二幕幕后部分的环境描写, 交代了王利发的茶馆虽进行了改革情况, 但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先后相继关了门的背景, 暗示了王利发改革的“裕泰”茶馆也必将遭到倒闭的厄运。

3、通过自然环境描写, 推动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 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雪大天寒, 林冲才去沽酒, 才会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风大雪紧, 草厅才被摇振、压倒, 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然后就又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 促使林冲杀敌复仇, 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祝福》中祥林嫂在鲁家的祝福中主要是干祝福中的杂活, 后来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祝福活计的告诫下, 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她推动了生存的权力。为了求得这点权力, 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以求赎罪, 但鲁四老爷“你放着吧, 祥林嫂!”的一声断喝, 就粉碎了她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她的一切挣扎与希望就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 鲁四爷在祝福的时刻, 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淫威, 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之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4、通过自然景物描写, 展示人物生活。

《祝福》中鲁四老爷房里, 陈抟老祖一个“寿”字显示了他期求自寿而不管穷人死活的冷酷:“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的上联已经脱落卷起, 暗示出书房主人是个不要品节, 没有“德性”的反动家伙;而挂在墙上的下联“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的标榜, 和他一见侄子就“大骂起新党”, 说祥林嫂的死“不早不迟”, 偏要在这时, 足见是一个谬种的愤愤不平, 恰成鲜明对照, 有力讽刺了他的不学无术, 《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则是他封建卫道士的真实写照。总之, 书房的陈腐、残缺、散乱的陈设, 集中地展示了鲁四爷思想性格的腐朽与反动, 思想政治上的顽固与保守, 生活上的自私与伪善, 是他思想性格的生动体现, 是他思想性格展示的外延。

5、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对比, 景物之间的强烈反差, 揭示主题思想。

篇9:自然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

【关键词】自然景物描写  艺术手法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5-01

自然景物描写即描写自然环境的风景,包括四季风景、山水花木风景,乡村城市风光等。作品中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就是艺术手法。恰当的艺术手法是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可以使景色描写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然景物描写所能够使用的艺术手法种类丰富,异彩纷呈。下面介绍几种初中语文课文中常见到的:

一、简笔勾勒。景色描写中的简笔勾勒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景色的基本特征或全貌,不着华丽修饰,不加过多渲染。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上景色的描绘仅仅十二个字,便展示出了小石潭周围幽静精致的全貌:青翠的藤蔓和树木,均匀地围绕小石潭,柳条随风飘动,缠绕覆盖。此文中使用此手法的还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寥寥几字写出了通向小石潭水流的形状、远近、地理状况。

“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这便是简笔勾勒的效果,正如鲁迅所说: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赏析这样的景色描写时可以抓住此特点来分析鉴赏。

二、工笔细描。景色描写中的工笔细描,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致入微的笔法描摹景物,使所写景物纤毫毕现,如在眼前。例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选自《满井游记》)这是初春水光的特写镜头,作者袁宏道观察入微,不仅细腻地描绘出春波一层一层的如同鱼鳞的样子,还抓住了波光闪动的那一瞬间,勾魂摄魄地凸显出水色的“冷”、“亮”、“快”的特点。赏析工笔细描时,抓住一个“细”字,体会出其“浓墨重彩,着意刻画, 入微地再现景物特征,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的效果。

三、修辞。修辞可以增强语句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形象、生动、鲜明、有气势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顶真、夸张、对偶等都属于修辞。例如: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是对偶的修辞,生动地描写出了琅琊山春夏景色的不同。赏析景色描写的修辞,要辨析出是何种修辞,抓住使用这种修辞的效果,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谈自己的感受。

四、动静结合。景色描写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是动,“静影沉璧”是静,静谧的月光随着水波动荡闪耀,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动静结合把月色的美写到了极致。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是把静止的连山比喻成了奔跑的铁兽,化静为动,暗示了船行速度之快。杜甫《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动态写静态,泰山的高大巍峨跃然纸上。

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景色描写中的“实”一般指作者描绘出的客观存在的实景、实境,“虚”则是作者借助想象联想所描写出的景物。赏析这样的景物描写时,可以注意抓住“虚”与“实”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来分析体会。例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水汽从湖中升起形成雨,是实写,以太的翅膀是想象的,属于虚写,虚实相生,写出了雨滋润万物的特点,并给雨浸染上浪漫的气息。

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例如《芦花荡》中,大菱受伤后,作者写道:“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衬托出了老英雄自责、沮丧、自尊受伤的情感;老英雄智惩鬼子时,作者描写了老英雄眼中的苇塘:“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表现出了老英雄为大菱报了仇、智惩鬼子后的轻松心情。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清·王夫之),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清·黄图泌),景物描写更有感染力了。

七、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选自《醉翁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选自《小石潭记》)作者移步换景,几个动词使我们在移动变换中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赏析移步换景的时候,要注意作者观察点的变换,体会作者围绕不同立足点所精心展示出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八、渲染,烘托。语文课文中许多描写对景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创造气氛和加强感染力,把人带入到某种意境、心情、氛围当中。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写山路漫歌的时候,不惜笔墨细细描绘山野风光,“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作者先为“赶马女孩的歌唱”渲染出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歌声情韵自然也是动人的。赏析渲染和烘托的手法时,要注意体会其极力渲染的氛围。

九、意象。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比如月亮,它已经不仅仅代表着月亮本身,而是“思念”、“凄美”、“静谧”、“清幽”等的化身;竹,也不仅指一种植物,而是“文雅”、“气节”的代表;影,不仅是指阳光照射人或者物体的暗像,还有了“寂寞”“追随"“浪漫”的象征。丰子恺在《竹影》里写道:“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孩子们用木炭描竹影这种随意涂鸦出的效果,在月、影、竹的意象中营造出一种清雅的氛围,童趣中生出了文雅。春、花、秋、叶、月、夜、竹、菊……许多事物几千年来经过创造主体的情感加工,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了一些主观情思的化身,作者选用它们的时候,也就把这些主观情思加入到了描写中。赏析这些带有意象的景物描写时,要注意赏析出意象赋予此描写的特殊氛围与主观情感。

自然景色描写在语文课文中常常见到,把握这些教学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解析、欣赏其特色,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表达、理解、鉴赏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袁宏道《满井游记》

[2]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欧阳修《醉翁亭记》

[3]胡运生《古代诗歌表现技巧的综合运用》(《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4]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鲁迅《社戏》

[5]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纪伯伦《组歌》

篇10:描写大自然的歌声作文

刚刚还是晴空万里,霎时间,马上变了脸。

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呼呼……呼呼……”老天爷像一只发狂的狮子,不停的怒吼。忽然,闪电划过,响起了雷声,“轰隆隆……轰隆隆……”,下起了清脆悦耳的雨声,“叭叭叭……叭叭叭”

不一会儿,雨点就匆匆忙忙地坠落了下来,下起了倾盆大雨。放眼望去,对面屋顶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让天地间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雨帘。

过了一会儿,大雨渐渐地停了,“沙沙沙……沙沙沙……”“滴答……滴答……”雨停了!雨停了!大雨过后,天上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彩虹:有红的,橙的,黄的,绿的,青的,蓝的,还有紫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大自然又充满了往日的勃勃生机,草地上,花红草绿,绿树成荫,彩蝶飞舞;鸟儿在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唱着欢快地歌……蜜蜂“嗡嗡嗡”地唱着美妙动听的歌;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嬉戏,追逐,打闹……“哈哈……”瞧!他们玩得多开心那!

篇11: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作文

雨沥沥淅淅的下着,它们打在窗户,打在小溪中是那么的清晰、好听。消消地伴我进入了梦乡。

次日清晨的时候,我打开窗户。一阵带着青草味的香气扑鼻而来。雨停了,但落在树叶上的露珠还是那么的清晰和澄澈。

我走在上学的路上,看见几株纯白的蒲公英,它们随着风使劲的荡来荡去。一荡,白色的绒毛就随风飘起,我随手抓了一下。正躺在我手心的绒毛又被风那么轻飘飘地带走了,它们飘啊飘,仿佛就要飘向未知的远方。欣赏着眼前这幅美丽的景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么微弱却又散发着光茫。

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这不正是大自然奇妙的旋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独特之处,每个季节都展现了大自然别具一格的美。

大自然真美。

夏天的太阳总是那么的毒辨,晒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那么悄悄的,春季就过了。花儿还是那么的旺盛,一点也不怕这炽热的阳光。

噢!那是菊花,花丛中又多了一些正开得灿烂的菊花,那是专属于夏季的`花朵。

原来大自然在改朝换代的同时,也会向人类发布讯息。这不也是它奇妙的地方吗?

我正是喜欢大自然这种奇妙的美。美得那么不引人注目,那么微弱却又散发着光芒。

篇12:描写大自然现象的作文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晚上,快到九点钟了,妈妈急急地催促我上床睡觉。我刚脱下衣服,就看见衣服上闪出一丝丝蓝色的光亮,还听见很细小的“嗞嗞”声。我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急忙叫来爸爸,问它这是怎么回事?爸爸笑着说:“别害怕,这是静电现象。”“什么静电现象?”我迷惑地问。爸爸说:“静电想象可神秘了,要想了解它,明天自己去查资料,现在很晚了,应该马上睡觉。”就这样,我带着满腹疑问慢慢地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放学后,我迫不及待的赶回家里上网查资料。我终于明白了静电是由于物体摩擦而产生的,电压很小,很难察觉。原来,在冬天,各种衣物间或衣服和皮肤之间相互摩擦都会产生静电。我们在梳头时,有时也会见到静电。

篇13: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例析

分析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 要与小说主旨联系起来, 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要思路开阔, 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一、渲染情感气氛

在小说的开头, 一般有自然环境的描写,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或空间特点, 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但绝对客观的描写是不存在的, 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作者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 起到渲染故事氛围或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鲁迅的《故乡》开篇写道: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深冬、阴晦、呜呜、苍黄、萧条的自然环境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 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不堪一击。小说一开始就借用昏暗、压抑的色调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又如《祝福》中, 鲁迅为祥林嫂的死设置了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天色愈阴暗了, 下午竟又下起雪来,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 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营造了浓重的情感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 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与自然景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 常常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 用以烘托人物, 从而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显露。

《红楼梦》中这样描写潇湘馆: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 里面数楹修舍,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 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 一明两暗, 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 出去则是后院, 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 清泉一派, 开沟仅尺许, 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 盘旋竹下而出。”梨花、芭蕉、清泉彰显潇湘馆的雅致和幽静, 而翠竹, 更象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 高洁中带着儒雅, 含蓄里透着活力, 曹雪芹就是这样将潇湘馆和林黛玉融为一体, 谁也不可能为潇湘馆找到第二个合适的主人了, 潇湘馆设置合于黛玉脱俗的精神世界, 映衬着黛玉孤高的性情, 人物与景物相得益彰。又如小说《木笛》这样描写道: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 缄默是天真的缄默, 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 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作者借用雪晶莹剔透的特点, 凸现了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从而进一步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

又如小说《招牌菜》里的描写: “这老板娘穿着虽朴素, 却耐看得紧, 心里便也会暗暗颤一颤, 抖一抖。同样的, 颤了抖了, 心也就静了。那水兰耐看的眉眼里透着一份端庄, 可是观音模样。客人转头看看窗台, 那水仙或者滴水观音正挺着水清的叶子, 吐着幽幽的清香呢。”寥寥几笔的景物点缀, 烘托出酒店老板娘水兰朴素端庄美丽的人物形象, 为下文表现水兰的高尚品质作下了铺垫。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 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 从小说标题可看出, 对风雪的描写, 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 却对情节的发展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雪大天寒, 使林冲外出沽酒, 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 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 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 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 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 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 造成冤家路窄、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 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 推动了情节发展。

又如凯特·肖班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 女主人公马拉德夫听闻丈夫的死讯后放声大哭, 悲痛欲绝, 但是当她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 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 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时, 情绪发生了转变, 她感到全身的温暖、松快, 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自然巧妙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对小说主题的揭示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四、暗示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 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 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如《祝福》的文末, 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 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 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 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 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又如江慧妍的《夕阳爱情》以自然环境描写结尾“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 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 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盘缠的葡萄藤象征父母间无法割断的感情, 金黄灿烂的麦穗隐喻父母在晚年收获爱情, 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深化主旨, 表达了“我”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

篇14: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药》的开头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结尾坟场荒凉、死寂的景象,造成一种悲凉氛围,烘托出革命者死后的寂寞凄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被鲁迅称赞为写得是最富神韵。那密布的彤云、怒吼的北风、飞扬的大雪,还有那破败的草料场,倒塌的茅屋以及搅天风雪带来的彻骨严寒,渲染了一派悲凉的氛围,烘托出末路英雄林冲的险恶处境与悲惨命运。草料场火起,那熊熊的烈焰,毕毕剥剥的爆响,点燃了林冲的反抗怒火。林冲终于走完了他人生中这段艰难的历程,和他依附的统治阶段彻底决裂,走上了起义反抗的道路,而草料场那冲天的火光把这一英雄形象烘托得熠熠生辉。

2、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预示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祝福》开头浓重的祝福气氛,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有也如此”。这就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茶馆》第二幕幕后部分的环境描写,交代了王利发的茶馆虽进行了改革情况,但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先后相继关了门的背景,暗示了王利发改革的“裕泰”茶馆也必将遭到倒闭的厄运。

3、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雪大天寒,林冲才去沽酒,才会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然后就又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促使林冲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祝福》中祥林嫂在鲁家的祝福中主要是干祝福中的杂活,后来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祝福活计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她推动了生存的权力。为了求得这点权力,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以求赎罪,但鲁四老爷“你放着吧,祥林嫂!”的一声断喝,就粉碎了她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她的一切挣扎与希望就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之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4、通过自然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生活。

《祝福》中鲁四老爷房里,陈抟老祖一个“寿”字显示了他期求自寿而不管穷人死活的冷酷:“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的上联已经脱落卷起,暗示出书房主人是个不要品节,没有“德性”的反动家伙;而挂在墙上的下联“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的标榜,和他一见侄子就“大骂起新党”,说祥林嫂的死“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足见是一个谬种的愤愤不平,恰成鲜明对照,有力讽刺了他的不学无术,《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则是他封建卫道士的真实写照。总之,书房的陈腐、残缺、散乱的陈设,集中地展示了鲁四爷思想性格的腐朽与反动,思想政治上的顽固与保守,生活上的自私与伪善,是他思想性格的生动体现,是他思想性格展示的外延。

5、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对比,景物之间的强烈反差,揭示主题思想。

《故乡》中,作者运用明丽的色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蓝天、圆月、沙滩、一望无际的爪田的美丽景色,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作为“我”理想中的故乡的象征,与现实萧瑟、荒凉、贫瘠、破败构成鲜明的对比。把“我”对理想中故乡的爱与眷恋和对现实中的故乡的不满与失望的复杂感情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从而有力地揭示了主题思想。

上一篇: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下一篇:公司运营岗位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