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管理人员

2024-05-03

参公管理人员(精选6篇)

篇1:参公管理人员

参公管理人员履职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对参公人员的管理,规范参公人员考核工作,正确评价参公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和《云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云人〔2004〕21号的有关规定和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参公人员考核坚持民主客观、科学准确、公平公正、注重实绩、便于操作的原则,以日常考核为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学校全体参公管理人员。

第二章 考核组织机构

第五条

为了加强对参公人员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学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学校二级班子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组织人事科,具体负责参公人员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三章 考核内容

第六条

对参公人员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能力和实绩。

德:指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能:指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勤:指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

绩: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创造性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情况。廉: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

第四章 考核计分和等次标准

第七条

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德20分、能20分、勤15分、绩35分、廉10分。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优秀等次的评定,按照上级人事管理部门规定的比例,按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确定。

第八条

综合考核总分计算:全体参公人员打分所得分值占总分的70%,考核领导小组打分所得分值占赋分的30%。

综合考核分=全体参公人员打分平均值×70%+领导小组打分平均值×30% 第九条

被考核参公人员的考核等次按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精通业务,工作勤奋,团结协作好,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并按需要保质保量完成加班任务,考核量化评分在90分以上。

(二)称职: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熟悉业务,工作积极,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较好,并按需要完成一定加班任务,考核量化评分在70至89分。

(三)基本称职:对表现较差,介于称职与不称职之间,难以确定等次的人员,定为基本称职等次,考核量化评分在60至69分。

(四)不称职;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中失职,造成较大失误,考核量化评分在59分以下。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十条 参公人员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参公人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第十一条

参公人员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连续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工资;

(三)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四)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报上级主管部门按德人发〔2010〕5号给予嘉奖;

(五)考核为称职以上的,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

第十二条

参公人员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二)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三)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

第十三条

参公人员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二)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

(三)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四)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第十四条

对考核为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参公人员,实行离岗培训制度,离岗培训时间一般为三个月。

第六章 考核程序

第十五条

被考核参公人员对照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如实填写《公务员考核登记表》,并在所属考核范围全体人员参加的考核评议会上述职,全体参评人员以无记名方式对考核对象打出测评分,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按考核要求签署意见后,报组织人事科,最后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六条

考核等次审定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同时,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参公人员,并由本人签字确认,《公务员考核登记表》由各科室汇总报组织人事科。

第十七条

考核结果通知本人后,本人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复核书面申请,学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15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并通知本人。若复核结果仍为不称职等次,本人对复核意见不服的,可在接到复核决定15日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第十八条

考核工作于每年12月31日前结束。考核工作结束后,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于次年1月15日前将公务员考核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审核后存入个人档案。

第七章 特殊情况的处理

第十九条

新录用的参公人员在试用期内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第二十条

调入或者转入我校的公务员,由我校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其调入或者转入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第二十一条

外出挂职锻炼的参公人员,在挂职锻炼期间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不足半年的,由我校进行考核。

第二十二条

派出学习、培训的参公人员,由我校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习、培训表现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相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

第二十三条

病假累计超过考核半年(工伤除外)、非特殊情况事假累计超过30天的公务员,不进行考核。

第二十四条

参公人员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参加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

第二十五条

受处分参公人员的考核,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受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二)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期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6月30日前解除处分的,参加当年考核确定等次;7月1日后解除处分的,次年起正常参加考核确定等次。

第二十六条

参公人员不进行考核或参加考核不定等次的,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晋升级别和级别工作档次的考核年限。

第二十七条

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的参公人员,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

第二十八条

对在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具体考核实施细则及要求,每年考核时由学校行文规定。第三十条

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组织人事科负责解释。

篇2:参公管理人员

一、参照管理范围和对象

(一)参照管理范围

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事业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

法律法规的授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省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的政策性法规文件。

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主要是指党委系统担负的党的领导机关工作职能和政府系统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依据法律、法规等的授权情况和党委、政府以及机构编制部门制定的“三定”方案、机构编制方案或规定的主要工作职责确定。

对特殊需要列入参照管理的,要从严掌握,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

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管理工作,按中央另行规定办理。

(二)参照管理人员的资格条件

公务员法实施前已批准为参照、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且工作人员已办理过渡手续的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不再进行参照管理资格审查和考试考察。

符合列入参照管理范围条件,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尚未审批为参照、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管理后,其工作人员应具有的资格条件为:

1、系核定的单位编制限额内的正式工作人员;

2、在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3、省、市直属和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市本级(杭州、宁波本级除外)截止单位批准为参照管理之日,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学历放宽到高中、中专;县(市、区)直属和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4、截止单位批准参照管理之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

5、近2年年度考核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

6、单位批准为参照管理之日,原为工勤人员后转入管理岗位满3年以上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转聘在专业技术岗位满3年以上,且符合上述资格条件的可列入参照管理对象。

二、参照管理审批程序和权限

参照管理单位的审批,由省委、省政府委托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按照职能分工予以审批。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由事业单位直接报批;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由主管部门统一审核报批。各市、县(市、区)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统一由公务员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报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在审核审批事业单位参照管理过程中,应就该单位是否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和是否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分别征求同级机构编制、财政部门的意见。

(一)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已批准为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委系统事业单位,报省委组织部重新审批,不予批准的不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尚未审批为参照管理的党委系统事业单位,符合参照管理条件的,报省委组织部审批。经审核批准为参照管理的省委直属事业单位和省委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备案。

(二)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符合参照管理条件的,按前款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

(三)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已批准为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政府系统事业单位,报省人事厅重新审批,不予批准的不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尚未审批为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政府系统事业单位,符合参照管理条件的,报省人事厅审批。经审核批准为参照管理的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省政府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报人事部备案。

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的事业单位,符合参照管理条件的,应征求同级人事、机构编制、财政部门意见后逐级上报,由省垂直管理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事厅审批。

(四)报批材料。申请参照管理的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申请参照管理的请示(函);获得法律法规授权和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依据;设立机构的批准文件(事业单位改革中已分类的需提供分类的批复);单位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审批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已列入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因法律、法规修改和废止或机构、职能调整等原因,不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时,主管部门应及时将变更情况告知审批机关,由审批机关及时作出不再实行参照管理的决定。

三、参照管理的组织实施

事业单位批准为参照管理后,其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后,按以下内容和方法步骤组织实施。

(一)职位分类

1.职位设置。按照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单位编制限额或内设机构编制限额,根据所承担的职责任务,设置若干个职位(岗位),职位数不得超过编制数。

2.编制职位说明书。按照所设置的职位(岗位)性质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职位名称、职责任务、资格条件,作为日常录用、考核、晋升、培训等管理的依据。

(二)组织人员登记

实行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和《浙江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工作方案》(浙委办〔2015〕74号)规定,及时完成人员登记工作。

1.公务员法实施前已批准为参照、依照管理,且工作人员已办理过渡手续的事业单位,经重新审批列入参照管理的,其人员符合公务员登记条件的,可直接予以登记。

2.公务员法实施前已批准为参照、依照管理,但人员未办理过渡手续的事业单位,经重新审批列入参照管理的,以及公务员法实施后批准为列入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按以下程序组织实施。

①资格审查。拟登记的人员,应填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资格条件审核表》(见附件1),由主管部门或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公示。

②考试考察。符合登记资格条件的人员,由省、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笔试);对笔试入围人员,要进行德、能、勤、绩、廉考察,并作出综合评定。经考试、考察合格的人员予以登记,并填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见附件2,装入个人档案的材料一律用16K纸),其中,县级以下参照管理工作人员中45周岁以下仅有高中、中专学历的,暂缓登记,限3年内取得大专学历后再办理参照管理登记手续,3年内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人员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

③其他暂缓登记对象:见习期未满的工作人员;受行政、党内警告处分未满半年的;行政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未满1年的;行政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和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处分未满2年的;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近2年年度考核有不称职(不合格)等次的。

④不予登记对象:受劳动教养或管制、拘役、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处罚的;因其他原因不能登记的。

(三)人员选配

按照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等方式选配人员。

四、未登记人员的分流安置

(一)截止单位批准参照管理之日,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含工勤岗位人员)。

(二)曾受劳动教养或管制、拘役、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处罚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分流到其他企事业单位。

(三)其他未登记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可调剂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五、参照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

(一)参照管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及各项配套政策法规,不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参照机关公务员确定职务与级别,执行机关的工资制度。

(二)参照管理单位所需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规费收入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有关规定。

(三)暂缓登记对象要纳入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待暂缓情形消失后,再视情作出相应处理。

(四)单位批准为参照管理前,已办理离退休(含提前退休)手续的人员原待遇标准不变,以后增加离退休费,按机关增加离退休费的办法执行(含工勤岗位退休人员)。

符合参照管理条件但尚未审批为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审批前原则上停止进人。

六、加强组织领导

篇3:参公管理人员

关键词:档案人员,教育培训,模式,初探

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直接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其成效关系着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在参公背景下, 档案人员教育培训应更趋于开放、务实、高效, 才能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做好。笔者认为, 要做到这一点,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更加开放兼容的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兼容、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基调。档案工作需要更快地走出自我的小圈子, 更多地与外部社会接触, 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尤其需要如此。目前, 我省档案教育宣传工作多数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笔者认为, 应该从增强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开放性入手, 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工作格局。一是明确自身定位。要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 从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实际出发, 学为己用、活学活用, 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增强办学实力, 提升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丰富办学方式。可以跨越系统、学科的界限, 采取与党校、高校、其他培训机构等联合办学的方式, 借助外界的培训师资、教学设施、研究力量, 加强学科共建与资源共享, 形成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格局。三是加快新技术应用。要深入学习研究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逐步加强网络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档案网络平台, 更好地满足档案工作者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建立健全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笔者认为, 在实际工作中, 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推行按需培训的工作机制, 真正做到档案工作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实现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性与原则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档案教育培训工作要从大局出发, 坚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 强化培训需求导向, 把按需培训贯穿于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在准确把握档案事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档案工作者需求的基础上, 及时确定培训方向, 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 有针对性地做好课程安排、授课内容、教材选定等工作, 使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更贴近实际需要, 更好地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同时, 可以借鉴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积极探索档案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档案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可以会同档案培训机构研究制定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 定期开展评估工作, 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以评促管。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也要不断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注重倾听学员的声音, 定期组织学员对培训方式、师资水平、授课教材、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工作, 提高教学水平。

三、着力完善档案教育培训体系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教学做合一”原则, 他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笔者认为,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在具体工作中, 要注意在明确档案人才质量培养标准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方式, 优化学科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促进档案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要着眼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 根据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国家和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 予以调整更新, 实施动态管理。要致力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 有针对性地加强档案教育培训科目、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优化知识和技能结构,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满足广大档案工作者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要加强对培训教材的审核把关, 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工程, 着力推出案例教材, 增强档案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档案教育培训信息共享工作力度, 通过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向广大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开放, 进而提升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影响力。同时, 要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 把基础业务培训与专题培训、研修班等分开来, 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 突出按培训需求开展培训。要改进授课方式, 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 把档案工作者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出来, 进而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四、加强档案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篇4:参公管理人员

[关键词] 人事档案 管理 人员素质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事档案都是依赖人员去进行收集,整理与编辑等工作,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在探讨员工素质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怎么去提高之前,就要先明确作为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与技能:

(一)政治素质是基本要求

在众多的管理人员素质中,政治素质应当是前提。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立志将个人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档案管理事业,努力做到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遵守保密制度,据实立档,维护档案的完整与真实性。

(二)文化素质是时代需要

由于人事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和数据系统,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作为整理和编辑这些信息的人员一定要有文化的积累作为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应从档案工作涉及的单位和各类工作的方方面面,适应各方面需要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争取成为既精于档案业务,又能适应各方面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的多面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地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来管理人事档案并提供相关的网络化服务,已成为了新时代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又一新要求。

(三)专业素质是必备技能

人事档案的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其工作内容,工作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项,对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撰学,档案保护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要有专门的研究。此外,现代化技术的开发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一些档案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档案网络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采用,将为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处理、传递,提供更加快捷、准确、完整的服务,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掌握新的管理手段,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还不是一个较成熟的团队,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管理人员职业心不强

人事档案管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很多管理人员将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枯燥和繁琐的任务,没有意识到其重要的意义,一味地厌烦与抱怨,导致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与职业心,对待工作常常敷衍了事,不做反复的核对与验证,导致很多信息资源失真的现象。还有部分的领导与人事档案的工作也缺乏重视,认为它只是信息的收集,没有创造实际的利益,所以对工作人员也不做过多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没有给予人事档案管理支持,不重视其发展,这也间接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对信息的开发部分缺少积极性,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最终影响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人事档案的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其对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好各方面的档案管理技能,并且不断去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不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素质总体上来讲不符合工作的要求,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聘用临退休或者是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来做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认为他们可以胜任,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许多管理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用法或者对海量的信息核查容易疏忽,在工作上无法取得更多的突破。第二,在管理人员上岗前,并没有严格的系统化的培训与测试,很多人员都是工作后再去慢慢熟悉业务内容,并且在工作中学校也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定期的专业的考核,导致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精,而且缺少不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尤其是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至今都还没有掌握,甚至是知之甚少。第三,在高校中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人员,这就造成人员的流动频繁,很多时候,新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没有完全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便已调离岗位,这会给总体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管理人员缺少竞争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也在无形中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也对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缺少进取意识,观念僵化保守,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与管理方法中,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新的方式不去认真学习,一部分人还不懂得怎样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一味地逃避新时代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将自己放在原有的模式中固步自封。因为不积极去应对时代的压力与竞争意识,导致其工作没有创新价值,在提升自身业务和文化素质上以及转变管理手段上缺少动力,对待工作失去了事业心和积极性,这样只会让自己在竞争的大环境下落在后面,最终被淘汰,更会让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止步不前,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策略

为了确保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便他们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上的挑战,具体策略有:

(一)增强竞争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者应尽快转变观念,积极应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增强竞争意识,在管理工作当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开拓进取,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对待工作的态度,适时宣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其职业道德,因为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岗位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加认真的对待,注重信息开发的每个环节,带动工作情绪,从而实现其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推行持证上岗,重视业务培训,多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高校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实行认证上岗制,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专职的档案员很少,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笔者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亟需采取认证制度,一方面避免管理人员队伍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认证上岗,有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的进行。

2、将岗前培训与针对性培训、定期培训与拓宽性培训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系统的将高校人事档案的工作内容与范围等传达给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党史、形式逻辑、古代汉语、文书档案管理等多个相关学科的学习,将有助于开拓管理人员的视野,扩大其知識面,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业务技能不熟练的人员给予特殊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各个方面提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素质

1、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档案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努力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做到求实创新。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的检索编目、统计、应用等功能,积极开展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档案材料网上公开,便于查阅利用、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信息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自觉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借鉴、汲取其它新学科的成果,掌握新技能,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始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其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对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处于偏低的形式,职业心不强,业务素质不够,竞争意识薄弱等现象存在,但是作为高校档案管理者应当积极制定对策,通过组织培训,鼓励创新等多种途径来以此帮助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翠松.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队伍建设[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李桂芳.浅谈档案人员素质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

[3] 焦东华.信息时代档案人员的素质培养刍议[J].办公室业务,2004

[4] 李伟时、罗红秋,关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5] 张玉琴.对提高基层档案人员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档案,2008

篇5:参公管理人员

专业类别目录(本、专科)

一、经济管理类

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税收学,税务,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国际文化贸易,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经济与金融,能源经济,经济管理,国际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贸易经济管理,运输经济,劳动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投资经济,土地管理,投资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工业外贸,国际商务,农业经营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资产评估,商务管理,企业管理保险,税收,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教育,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国际物流管理,采购管理,转轨经济学,建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经纪与代理,农业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林业经济信息管理,农业技术与管理,林业信息工程与管理,都市林业资源与林政管理,资产评估管理,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传媒经济学,计划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统计与概算,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统计,会计统计。

二、计算机类

计算机,计算机通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办公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技术,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计算机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管理,计算机与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计算机科学及应用,微型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及其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工程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网络技术与通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及信息管理,数据库开发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服务,光电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与信息科学技术,计算与信息科学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电子信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自动化,财会与计算机应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基础及应用,计算机应用及其管理,网络应用及其管理,应用电子及其教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管理,网络技术与技术处理,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网络构建技术,网络系统安全,网络构建专业,软件技术,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测试技术,计算机与通信,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计算机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应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信息处理与自动化,信息管理与计算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数据库,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通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计算机信息应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工业网络技术。

三、汉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中文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新闻传播,信息传播与策划,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与文秘,语言学,编辑学,广告学,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媒体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新采编与制作,新闻与传播,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古典文献学,华文教育,古典文献,汉语,中文,网络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

四、文秘类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中文应用,文秘与档案,文秘,秘书,现代秘书与公共关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公共关系与文秘,涉外文秘与公共关系,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科技文秘,司法文秘,商务文秘,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中文秘书,涉外秘书,涉外文秘,文秘教育,经济秘书,经贸秘书,法律文秘,安全秘书,公安秘书,秘书事务,新闻学,公关文秘,中文与社会,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公共事业管理,编辑出版学,新闻传播,商务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媒体创意,文秘学,中文秘书教育,现代秘书,文秘档案,经贸文秘,现代文员,秘书教育,文秘速录。

五、审计、会计、金融类

会计学,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外贸会计,资产评估,财务会计,工业会计,会计与审计,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建筑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教育,会计与统计核算,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金融会计,工业企业财务会计,三资企业财务会计,涉外财务会计,工业及涉外会计,审计学,审计,财政学,金融学,税收学,税务,投资学,财政,涉外税收,财政税收,国际金融,金融,金融工程,财务会计与教育,审计学(企业审计),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资产评估与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农村合作金融,财务信息管理,审计实务,统计实务,金融管理,财税。

六、法律类

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刑事司法,法律,法律事务,行政法,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律师,律师事务,涉外经济法,经济法律事务,行政法律事务,涉外经济与法律事务,民商法学,经济法与经济事务,经济法律,诉讼法,涉外法律,大法学,经济法学,商贸法律,法律文秘,司法助理,涉外经济法律事务,涉外法律事务,知识产权管理,法学(知识产权)。

七、化学工程与工艺类

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及工艺,高分子材料及化工,无机化工工艺,有机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工艺,石油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工业分析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管理,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化学制药,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化纤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油气加工工程,化学与制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炼油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涂装防护工艺,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化工分析与监测,材料化学,精细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八、建筑类

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工程造价,城镇建设,园林,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设计,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矿井建设,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城市交通,饭店工程,涉外建筑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房地产,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学,道路与桥梁,给排水,道路交通,公路桥梁,园林绿化,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与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市管理,工程与决算,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园林景观设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技术。

九、城乡规划类

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郊规划,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自然地 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镇规划、村镇建设与管理、城市信息化管理。

十、植物生产类

农学,热带作物,茶学,药用植物,土壤与农业化学,烟草,园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植物保护,草业科学,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园艺技术,烟草栽培技术,植物检疫,农产品经营检测,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生物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药用植物栽培加工,食药用菌,果蔬,种子,土壤与农业化学,药用植物,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园艺教育,应用生物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茶艺,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应用生物科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农艺教育,烟草栽培与加工。

十一、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动物生物技术,蚕学,动物医学,特殊动物养殖,畜牧,畜牧生产教育,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兽医,动物药学,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蜂学,畜禽生产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特种动物养殖,实验动物养殖,蚕桑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

十二、机械类

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机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机制工艺及设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数控技术,电机与电器,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机械工艺技术,热加工工艺及设备,铸造,机械电子工程与管理,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计算机控制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铸造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

十三、自动化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能动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力工程及自动化,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能源工程及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十四、地矿类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勘察(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察(查)工程,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与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查(察),地质矿产勘察(查)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采矿技术,矿山测量,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煤矿开采技术,钻井技术。

十五、旅游管理类

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乡村经济、旅游规划策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投融资管理、旅游温泉经济、旅游自驾车经济、生态旅游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

十六、心理学类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十七、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灌溉与排水技术,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河务工程与管理,城市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务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务工程。

十八、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加工及管理,食品检测及管理,酿酒技术,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乳品工艺,食品工艺与检测,食品工艺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测,轻工生物技术,食品工艺教育,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油脂工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生物科学,食品营养学、生物工程、食品加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十九、公共管理类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理论,系统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商务策划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体育产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保密管理,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土地管理教育,土地管理,教育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院管理,信息与技术经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民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社会救助,市政管理,乡镇管理,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物流管理,城市 管理与监察,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海关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二十、历史学类

历史学、世界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

二十一、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监察、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生态学、地球环境科学、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环境工程(环境检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处理)、环境工程(环保设备)、环境治理工程、环境保护、环境经济、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保设备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资源科学与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资源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水环境监测与分析。

二十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科技档案、图书发行出版学、档案、档案管理学、图书档案管理。

二十三、药学类

药学、应用药学、基础药学、药事管理、化学制药、生化制药、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药物化学、生药学、生物制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剂学、药物分析、基础药学基地班、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海洋药学。

二十四、海洋与渔业类

篇6:参公管理人员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公是什么意思?

关于参公人员身份,《公务员法》提及,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授权行使管理国家职能的依必要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比如:“省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是指 具备法律赋予的职能、省财政全额拨款、经中组部、人事部审核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省直事业单位,就是本次招考的备注括号了的。它是事业单位,考上也不是 公务员。

关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判定公务员身份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具有行政编制、有国家财政供养、行使管理国家职能,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毫无疑问,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不具有行政编制的,不是公务员。

二、参公身份与公务员和普通事业单位人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与公务员的主要区别:不是行政编制不是公务员,到了退休后按事业退休人员处理。

与普通事业编制人员的主要区别:可以参加公务员交流、有非领导职务、和公务员一样仅扣两金。

可见,参公身份是介于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编制之间的一种特殊事业编制身份。事业编制待遇国家怎么规定的?

三、通过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省市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统一考试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一定是公务员吗?

不是。这两种考试兼招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前者称之为公务员,后者称之为机关工作人员。

国考招的事业编制有:国务院各监管委员会、专利局、统计系统各城调大队、海事局系统、各所、各监管站、各协会等社团组织,在国考上现在做的比较规范,大家 在近年的国考职位表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职位性质的分类,“中央部委”、“党的机构”、“各垂直系统”这些都是公务员,“社会团体”(各协会)、“国务院系 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各监管委员会)、“其他单位”(海事系统及机关辅助职位)都是事业单位事业编制。

同样,在省级招考中,各中心、站、协会、省垂管基层分局、大队等都是事业单位,不同是有些是参公事业,有些是普通事业。

可见,参加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统一招考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不一定都是公务员。

四、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可以转为公务员吗?

参公事业编或普通事业编的朋友迫切希望自己通过“过渡”等方式直接进入公务员队伍(行政编制)。普通事业编或参照事业编成为行政编制的渠道只有两种,一种 是参加公开的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招考且进入的单位是党务、行政或司法机关等真正具有行政编的单位;另一种是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遵照事业单位人员 调任公务员的正常程序,即提拨至副处以上岗位(还有一种不太正规的,地级市或县里提拔至区局副局以上、市局副“处”以上、乡镇副职以上等副科以上领导岗 位)。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参加公选和遴选考试,考取其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职位。

五、工资待遇和发展

参公单位一般也是事业单位,但这个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也就是说和公务员一样,这类单位在我们的观念中它就是行政单位。除参公事业单位外,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又分为三种,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后三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真正的事业单位,其实从待遇和发展来说,我认为很难比较,其实在任何单位工作都要看自己的能力、关系和环境的,这些又是随时变化的,很能说准哪个好。不过如你善于交际、善于言表,我建议到行政单位;如果你对技术比较钻研,对业务比较爱好,建议到事业单位。

在工资方面,公务员单位和参照的事业单位是一样的,事业单位的工资结构和他们不一样。在党政机关中,一个单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需要严格区分,即使工作岗位相同。

——相关阅读——

2016四川市属事业单位考试公告及职位表汇总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报名人数查询方法

上一篇:高中学生品德评语下一篇:美发技师个人工作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