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商业信誉的高中作文

2024-04-20

写商业信誉的高中作文(共6篇)

篇1:写商业信誉的高中作文

关于写商业信誉的高中作文

一次,我出于好奇,买了一种名为“”牛”奶冲剂”的袋装食品。奇怪的是:它同平时的“强化麦乳精”在色泽、形状、滋味上没有什么两样。什么“”牛”奶冲剂”,很可能就是换了换商标的麦乳精! 那么,为什么放着大家熟悉的名字不叫,却要换上个“牛奶冲剂”的雅号呢?这使我联想起目前麦乳精销路不畅(不久前,报上曾说到麦乳精的营养价值不高,蛋白质含量只和大米一样),生产单位大概为了打开销路,把陈货处理掉,所以改用了一个“牛奶冲剂”的别名来蒙骗群众,借以推销产品吧里固然,这不过是我的猜测,但情况恐怕就是如此,因为除此以外,似乎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由此,我又联想到这样一件事:

北京有几个待业青年自谋职业,他们组织起来,卖起了大碗茶,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赢得了商业信誉,生意越做越兴隆,三年营业额翻了五番,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北京大栅栏综合合作社。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出这样一个结论:要使产品销路好,讲究“商业信誉”不可忘。 商业信誉为什么如此重要?下面就来谈点儿我的看法。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的商品竞争是很激烈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少要靠两点:一是实力,二是信誉。为什么商品要做广告,就是要求得信誉;为什么要争名牌,也是想求得信誉。不少老牌子的商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多年畅销不衰,很重要的一点还是那些厂家讲求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上述的待业青年专门欺骗群众,把低级茶吹成了高级茶,或者给低级茶起上一个漂亮的名字,这样兴许能获利于一时,但顾客上当只能上一次,长此下去,这个小“茶铺”甭说发展,维持下去也困难的。

其实,做生意要讲“信誉”,是一条最明白不过的“生意经”了,遗憾的是我们那家生产“牛奶冲剂”的厂家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 再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不能光为“一己之利”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用政治经济学上的话来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类似“牛奶冲剂”这样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做法是极不应该的。

大家看到,有些工厂,在原材料价格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考虑到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从全局出发,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依旧保持原来的定价和产品质量;或者通过挖掘潜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改进技术装备等措施,力求降低产品价格。这种做法利国利民,其实也利己。对比他们, “牛奶冲剂”的制造工厂应该感到惭愧和内疚。 我不是经济方面的专家,说了这么些,无非是想奉劝那些 ca牛奶冲剂”的制造厂不要再做这种一害别人、二害”自己”的事,我想这也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呼声吧。

篇2:写商业信誉的高中作文

致剑阁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我公司全面研究了该项目采购文件(项目编号:),决定参加你中心组织的本项目采购活动。

现郑重承诺:

1.我公司未被纳入法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银行认定的失信名单且在有效期内,或者在前三年政府采购合同履约过程中及其他经营活动履约过程中依法履约未被有关行政部门处罚(处理)。

2.本公司对上述声明的真实性负责。如有虚假,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特此承诺

供应商名称:

(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

篇3:论我国商业信誉制度的构建

一、商业信誉的基本概述

对于信誉的理解, 学界有多种学说和观点。王利明认为:信用是在社会上对与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而张俊浩则认为:信用应指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性, 亦称信誉。杨立新认为: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本文认为:商业信誉就是商事主体在商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社会对其行为的信赖与评价。

从商业信誉的价值分析, 由于商业信誉是商事主体所获得的积极评价, 因此其一旦获得便具有不可转让性, 并且能够为其带来经济利益。但是一旦发生是有损商业信誉的事实时, 其又具有不稳定性, 社会主体极易对其商业信誉作出完全不同于前的评价, 并且进一步影响其经济利益。

二、我国商业信誉缺失的现状

(一) 商事主体之间相互缺乏必要的商业信誉。

这点集中体现在商事主体之间相互拖欠款项, 或者利用欺诈履行合约等情形。据统计, 1989年底全国企业间相互拖欠的三角债总额约1240亿元, 1991年增加到2000亿元, 1994年增加到7000亿元。并且, 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 不重承诺、违约随意。

虽然合同是反映双方当事人自由意志的产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可以随意违约。由于双方当事人均会考虑到通过违约责任的方式追究对方当事人的责任的成本问题, 因此很多情况下, 并不愿意通过诉讼的方式追究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这就造成在现实的经济运作中, 违约的随意性经常发生。

(三) 质量欺诈和侵权行为常有发生。

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监管机制, 因此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 这些产品被谐称为“山寨”, 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质量欺诈、商标与专利侵权等问题。此种情形导致在经济活动中商业信誉的建立面临着极大的信用危机。

三、我国信誉制度的构建

(一) 加强市场监管, 强化法律的保障作用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最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可缺失的手段。因此, 对于商业信誉制度的构建, 首先应该从法律制度上入手。这里并非是单纯的以惩罚的措施来进行规制, 因为法律不仅仅有惩罚的功能, 还有引导的功能。即首先通过创建法律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合法化, 然后在此之上设定相应的义务, 一旦商事主体违反了义务, 就予以惩罚。即引导与惩罚相结合。

引导与惩罚相结合体现在法律中, 就是将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与对诚实信用原则的保障相结合。从国外立法看, 一些国家已将商业信用权明确规定于法律之中。《德国民法典》第824条规定:“违背真相主张或传播适于妨害他人的信用或对他人的生计或前途造成其他不利益的事实的人, 即使其虽不明知但应知不真实, 仍应向他人赔偿由此而发生的损害。”这一条款已经将信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确认和保护。因此, 这可以成为我国商业信誉法律制度的有益借鉴。

(二) 强化执法力度, 提升因失信而承担的责任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两个不同的环节, 因此在良好的法律被指定出来之后, 还应得到良好的执行, 否则, 法律便形同空文。因此, 执法力度的加强必不可少, 而当下法律对于缺乏诚实信用行为的惩罚过轻, 执法力度不够也是简介导致商业信誉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点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很多发达国家, 商事主体因为失信而承担的责任远远比我国要重。

(三) 建立监督机制, 定期公开具有不良商业信誉的主体

政府监督既是政府的一项权利, 同时也是一项义务。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对于违反商业信誉的主体向社会公开, 这种监督与公开的效果是缺乏商业信誉主体的经济利益的损失。由于商事主体的唯一目标就是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那么其会对此种因为公开而影响其利益的行为格外重视, 并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规制。而这个措施就是提高商业信誉。因此, 商业信用公开对于商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我国的企业资信大多还处于封锁状态, 个人资信更难以查实。有关工商管理、质检、劳动、金融机构、司法机关、公证等部门应联机形成一个检索平台, 向社会开放有关企业和个人的资信信息, 以便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竞争秩序创造公平的条件。

(四) 加强企业内部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企业内部建设与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有较大的差别, 正式这种差别的存在, 才使得企业无论是在设立的形式上还是在实质运作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企业内部, 应当建立企业商业信用管理系统和企业商业信用评价系统。从“5C”即企业品格 (character) 、能力 (capacity) 、资本 (capital) 、担保 (collateral) 、环境 (condition) 这些信用要素来提高企业信用水平, 实施“5C”管理制度。

四、结语

商业信誉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缺乏商业信誉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 也不尽会对商事主体造成不良影响, 还会对我国社会造成十分负面的冲击,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 构建我国商业信誉制度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必须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信用制度, 将商业信用法律化、制度化。只有在商业信用制度的保障下, 我国才能在世界经济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商业信誉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从根本上看, 它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当下的经济环境中, 由于缺乏相应有效的制度性制约和规范, 使得商业信誉的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表征。因此, 如何构建我国的商业信誉制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商业信誉,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99

[2]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158

[3]杨立新.人身权法[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158

篇4:法制、信誉与商业的博弈

近期,消费者针对惠普部分系列型号笔记本电脑质量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集体投诉,争议的关键点在于:面对保修期即将届满而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的笔记本电脑,惠普公司提供“有限质保服务增强计划”并未取得消费者的理解信任;消费者对其购买的相关型号笔记本的质量疑虑并未打消,并提出经营者进行产品召回的要求,甚至出现集体静坐维权的网络倡议。对此,笔者希望从三个角度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或建议。

从法制实证角度看,召回很难

产品召回制度经过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已经为消费者所熟悉,国务院法制办也于2009年4月7日发布《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管理条例》)进行公开征求意见,但该条例目前尚未正式生效。应当认为,消费者提出针对惠普部分笔记本电脑召回的请求是否有理有据,还需考察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

首先,民众日常称谓的“产品召回”实质上是“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简称,这其中就包含具体的法律界定。第一,被召回的應当是“产品”,按照《产品质量法》的定义,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本案涉及的笔记本电脑当属法律调整的产品范围。第二,被召回的产品应当具有“缺陷特征”。按照《管理条例》的界定,缺陷产品,是指“因设计、生产、指示等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中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因此,本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乃需要证明产品缺陷的确实存在。

通常而言,法律上区分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的概念,产品瑕疵往往指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形,但尚未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产品缺陷则因不合理的原因造成产品安全性部分不合要求,造成消费者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损害。被召回的产品应当具备“缺陷”的法律特征,从实体条件看需要证明一下内容:(1)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2)此种不合理危险为普通消费者常识所无法预见;(3)已经或者可能造成消费者人身安全遭遇损害。据此法律界定而言,仅有在经过缺陷调查程序或者有较为充分证据证明笔记本电脑存在“缺陷”的条件下,产品召回措施才会实施。

其次,我国目前尚无明文法律规定笔记本电脑产品召回制度。前述《管理条例》中规定普通产品召回制度,其范围应当包括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该条例目前尚未通过、生效,因此并未发生法律拘束力。而现有关于产品召回的推定主要包括国务院相关部委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包括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因此,就目前的法律规定而言,尚无明文法律规范电子类包括笔记本电脑在内的产品召回行为。

消费者可能看到包括2003年、2008年度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针对索尼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及其附属产品的召回案例,来证明本次惠普笔记本电脑事件中公司进行召回措施的正当性。笔者认为此类案件具有参考意义,但并不具有进行召回措施的决定作用。第一,美国消费者在案例中都认定笔记本电脑及其附属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包括存在笔记本冒烟起火,导致消费者轻微灼伤、轻微财产损失等情形。这是进行笔记本电脑召回的“缺陷”前提。而国内惠普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纠纷中尚未证实此类事件存在。第二,美国1972年制定通过《消费品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对有缺陷的产品实施召回,标志美国建立起全面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因此电脑产品召回在美国属于“于法有据”。而他国法制经验通常应成为我国法制改革完善的借鉴,但在实证法层面而言,此类案例并不具有对惠普案件的直接影响力。

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加之消费者面对大企业的孱弱经济社会地位、我国法制运行中的种种不顺畅环节因素,消费者要求惠普进行相关型号笔记本电脑产品召回存在相当难度。

权衡利弊:企业信誉与召回

尽管从个案或实证的角度分析惠普笔记本电脑的召回存在较大难度,但法律法规仅规定企业经营的最低道德底线。应当看到,市场经济不仅以法制经济作为其运行基础,更存在信誉机制以保障经营活动顺畅高效。作为经营者的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守法的最基本要求,更需要从声誉、品牌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策略。

现代社会积聚着高度的风险,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固然要尽量避免产品责任的发生,而另一方面,企业如何面对已然发生的经营风险并妥善处理相关问题,也严峻考验着经营者的智慧。产品责任危机的妥善处理,不仅能迅速减轻消费者的财产精神创伤,更会重塑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反之,则将给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打击。

假设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看本次事件,面对已然异常激烈的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诚应权衡利弊得失后定夺运营策略。一方面,经营者主动或者被动实施相关系列产品召回措施,必然会引起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这是经营者竭力避免的情形。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为避免召回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而竭力回避产品问题,也会造成企业极大损害。

试想,如果消费者购买的瑕疵产品不能得到普遍的维修或者更换服务,将会使企业直接流失这部分客户资源;潜在消费者了解笔记本电脑销售企业的相关售后服务现实,会对是否购买某品牌电脑的决策做出审慎判断;如果经营者为避免成本增加而拒绝履行其应当承担的义务,最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责令实施产品召回,不仅未能避免经营成本增加,更留下声誉上的不良记录,诚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事实上,从各国产品召回的发动形式、包括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求意见的《管理条例》规定看,产品召回不仅局限于国家质检部门所要求的责令召回,更在制度上设置了生产经营者主动召回的渠道。主动召回的实施虽然增加经营成本,但对企业形象声誉等仍具有良好的维护作用,经营者诚应仔细斟酌定夺。

退一步而言,即使本案例中笔记本电脑产品尚未达到责令召回或主动召回的程度,经营者为避免“产品召回”对企业声誉的不良影响,并综合考虑挽回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不良印象,尚可以采取折衷措施。比如,其他笔记本电脑经营企业提出的“延长保修期限”、惠普公司提供“有限质保服务增强计划”等,本质上都属于法律对笔记本电脑产品召回缺乏规定情形下的变通商业做法。但关键的问题是,既然提供“有限质保服务增强计划”作为对消费者维权的回应,就应当实质性解决问题;利用某些变通措施拖延、搪塞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是无助于问题解

决的。

消费维权的理性选择

面对风险积聚的现代社会、资本实力庞大的企业公司,消费者被描绘成“弱势地位”、“受害者”形象,而社会现实也往往如此。

虽然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弱势消费者也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力,但在可预见的长期范围内,仍然难以在总体上挽回消费者面对经营者的弱势地位。消费维权必然经历种种艰辛,这是消费者在经济社会地位、知识信息专业等方面的弱势所决定,但此种弱势并非否定消费者维权的正当性,而是需要政府、消费者共同努力捍卫自身权利。在“人人都是消费者”的观念下,应该认识到一个基本的道理,为消费维权所做的每一点工作,总体上会形成推动“消费者福利改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动力。

本案例的消费者维权行动,在笔者看来具有典型的法制推动意义。通过适当的引导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对《管理条例》顺利通过的社会回应,会形成构建我国全面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典型法制事件。当然,笔者在此也强调消费维权当中的合法性问题,特别针对本案提出两个方面:

第一,消费者应当善于运用合法组织力量维护自身权益,特别是面临集体维权事件时,适当发动促使消费者协会协助维权,将极大增强消费维权的专业性和话语权。消费者组织的法定职能当中包含着“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的固有含义,应当在消费集体维权事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篇5:损害商业信誉罪详解

一、立法背景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只能通过充分的竞争进行选择。不过,市场竞争一方面在带来经济极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诽谤他人、侵害商誉等过度竞争的情况,给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为应对捏造事实并进行传播损害他人商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97刑法初设损害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罪。该罪的适用频率虽不高,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通过网络手段抹黑他人的现象日渐突出,行为人躲在键盘后轻敲几行字就有可能造成企业商誉严重损害的后果。此种现象,可以通过“损害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罪”进行规制。不过,近年来发生的鸿茅药酒案也引起了人们对本罪与言论自由边界的强烈关注。此时,有必要对本罪的构成要件与司法认定规则进行梳理,以确保本罪的正确适用。

二、本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既包括互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自然人与单位,也包括互相之间没有竞争关系的自然人与单位。此处的自然人概念较为明确,是指年满16周岁且无精神类疾病等有碍刑事责任承担的人,但对于何为单位则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单位是一个社会学而非法学概念,故仅能大致上将单位界定为具有特定利益的一类社会组织。一般认为,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法人。譬如,不具备法人身份的合伙企业也可评价为本罪中的单位。

2、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自己捏造并传播虚伪事实的行为会给他人商誉造成损失仍然捏造并传播,并最终造成严重后果。此处的明知,应当包括对行为性质的明知、对虚伪事实的明知与对损害后果出现可能性的明知。如果传播者主观上并不知道自己传播的事实属于虚伪事实,则不构成本罪。此外,如果行为人仅在特定的少数人范围内传播虚伪事实,未曾料想该少数人会将该虚伪属实传递给公众并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主观上没有传播的故意也不构成本罪。譬如,在捏造并传播虚伪事实给妻子并叮嘱妻子不要乱说的情形中,妻子又告知家人、亲友,最终导致虚伪消息扩散并造成严重损失,由于行为人并无传播虚伪信息损害特定商誉的主观故意,不构成本罪。

3、客体。本罪规定于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说明本罪的客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体法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利益。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仅指特定主体的利益,而不能理解为整个行业的利益。但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该利益的主体并不限于特定主体。譬如,在北京“纸馅包子案中”,法院并未查明包子店的具体损失,而是笼统概括为“被告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以损害商业声誉罪定罪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本罪保护的法益为市场经济秩序,包括但不限于正当竞争秩序。以公报案例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检察院诉陈恩等人损害商品声誉二审案为例,辩护人指出本罪的立法目的为制裁不正当竞争,故消费者的行为不可能构成本罪。法院则认为,“损害商品声誉罪的立法原意,不仅仅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还体现了对商品声誉的保护……构成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也可以是消费者或者其他单位及个人“。

4、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在具体认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捏造事实与言论自由的区分。虚伪事实既包括全部或者大部分捏造的情况,也包括在部分真实事件基础上进行部分虚构、歪曲的情况,此点并无争议。但是,在对商品进行价值评价时,则有可能涉及到损害商誉与言论自由的平衡问题。以“鸿茅药酒案”为例,广州医生评价鸿茅药酒为“毒酒”被内蒙古警方以损害商业信誉罪为由刑事立案,最终以证据不足不了了之。笔者认为,对商品进行评价属于消费者的权利,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的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评价,应为社会所容忍。当然,如果价值评价是建立在明显的虚构事实基础之上的,则仍然超过了言论自由的边界,有可能为刑法所规制。

第二、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须达到令人信以为真或将信将疑的程度。捏造的事实如果因为明显违反常识等原因不可能被人相信,则该行为不可能造成损害商誉的危害后果,故不能构成本罪。譬如,捏造别人家的包子肉馅是穿山甲做的,由于穿山甲是国家保护动物,黑市价格较高,用于取代普通的牛羊猪肉做馅不符合市场规律,难以取信于人,故不可能构成本罪。但是,如果捏造别人家的包子是死猪肉做的,则有可能被受众相信或者使受众处于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行为有可能给商家的商誉造成严重影响,并最终构成本罪。

第三、本罪属于结果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必须造成某种损害后果才构成本罪。具体而言,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4条的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2.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三)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从立案标准的表述来看,立法者着重打击通过网络等媒体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的行为。

三、本罪若干争议问题分析

1、本罪是否必须同时具备“捏造”与“散布”行为。从刑法罪状的表达来看,本罪须有“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从语法上讲,“并”作为连词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从此点上看行为人必须同时具备捏造虚伪事实与散布虚伪事实两个行为方可构成本罪,仅有“捏造”而无“散布”或者仅有“散布”而无“捏造”两种情况都不构成本罪。

司法实践中,除捏造者与散布者共同犯罪外,法院一般强调行为人同时具有捏造与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有学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散布他人捏造的虚伪事实本身虽然并未“捏造”,但其传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不因未捏造事实而减小,故单纯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亦应为本罪所规制。也有学者认为,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虽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鉴于立法者已经通过明确的表达确认本罪的构成要件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属于立法者的选择。在具体的个案中,若将单纯的散布行为认定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虽然符合实践的需要,但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笔者认为,此处的“捏造并散布”可扩大理解为行为人明知某一事项出于捏造仍然传播,而不仅局限于既捏造又传播。立法者在对罪状进行描述时存在技术上的疏忽,应通过立法、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案例等形式进行修正,以免在具体适用时产生打击犯罪不力与涉嫌违反罪行法定原则的两难局面。

2、虚伪事实的判断问题。虚伪事实,从文义上进行理解,是指不符合客观真实的事实。但是,何为“客观真实”有时难以查证。譬如,在散布某某公司领导行贿、受贿的案件中,由于司法机关并未对行贿、受贿立案调查导致事实无法查明。此时,从证据上看无法证明行为人存在捏造并传播虚伪事实的行为,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似乎应当判决行为人无罪。笔者认为,该罪中的“虚伪事实”并非一个客观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判断。具体而言,若行为人无合理的依据认为行贿、受贿事实的存在而散布该事实,即便该事实确有可能存在,在法律上亦应对其进行否定评价,即认定其散布的事实属于“虚伪事实”,该行为可纳入本罪的规制范围。当然,若审判前查实某某公司领导确实存在行贿、受贿的行为,则“虚伪事实”成立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不能适用本罪。

3、立案标准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4条的规定,本罪的立案标准包括“(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从该规定的表述来看,对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损害他人商誉的行为,并不要求具体的损害情节,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损害商誉的行为即可构成本罪?

篇6:商业信誉承诺书

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树立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形象。本企业作出以下诚信成若:

1.承诺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保证经营合法、安全、有效的产品,重合同,守信用。

2.承诺坚决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销售,发现假冒伪劣品后,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3.承诺诚信经营,文明服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4.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检查。

5.承诺积极参与苏州市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自觉遵守企业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共同树立信用自律的道德观念和行业风尚。

企业名称(盖章):

企业负责人签字:

上一篇:你早2教案下一篇:北京中考满分作文: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