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2024-05-01

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共4篇)

篇1: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又快到校园招聘的招聘实习的季节,快毕业的学子们忙着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与此同时,招聘骗局也悄悄潜伏。在智联招聘刚刚进行的“是否遇到过招聘陷阱”的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遇到过。

收费陷阱是最大骗局

招聘中以不同名目收取“苛捐杂税”是最常见的招聘陷阱。在调查中,

“收取押金、保证金”名目排在第一,“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也是位居前列。智联招聘职业顾问特别提醒: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招聘往往重视的是此“财”而非彼“才”。

智力陷阱更隐蔽

与其他陷阱相比,“智力陷阱”更隐蔽,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个别大型企业都利用求职者在应聘考试中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将公司内接下的项目作为考试题目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劳动成果。在调查个案中诸如在应聘中为人免费翻译文章、策划文案、设计程序的例子比比皆是。

“试用期陷阱”恶贯满盈

试用期陷阱有两种,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面对这样的招聘,智联职业顾问提醒求职者千万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白纸黑字的书面上。

另一种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常常是半年的合同试用期就占了三个月。其实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合同长于6个月但短于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30天;合同长于1年但短于2年的,试用期不超过60天。

篇2: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一项关于“求职陷阱”的特别调查显示,近半数求职者曾在上海遭遇过“求职陷阱”,而现场招聘会则成为“骗子”最常出没的场所,

七成受访者计划春季求职

调查显示,有68%的调查者计划在传统的“金三银四”寻找工作机会。其中,应届毕业生和拥有1-3年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占到了求职者总数的七成,也有16%拥有5-8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资深人士计划在这个春天换个“新东家”,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平台。

职业顾问认为,应届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仍是春季求职的主力军。20,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6.8万人,比增加1万人。许多“求职陷阱”专门瞄准经验不足的新人,指导求职者防范“求职陷阱”非常紧迫和必要,

五成求职者曾遭遇陷阱

此项由智联招聘网携手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五成的`求职者在上海求职的过程中,曾遭遇过“求职陷阱”。具体到遭遇陷阱的场所,现场招聘会的比例最高,占到35%,三成以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职业介绍所,比例达到三成。而通过不正规的网站求职而遭遇陷阱的比例也不低,达到了两成。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近一成的网友,曾接到过陌生电话通知,在约定的面试地点不幸“中招”。

近六成的调查者将遭遇“求职陷阱”的原因归结为缺乏求职经验,也有三成的调查者承认,才市供不应求,在求职的时候心态过于急躁。

七成“陷阱”发生在企业内部

调查显示,近三成的求职陷阱是“未开工先要交钱”,近四成的“求职陷阱”发生在新公司。其中“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与招聘信息不符”和“实际工作岗位与合同不符”,则分别占到了“求职陷阱”的26%和13%.

篇3: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一、大学生就业试用期遇陷阱现象

(一) 用人单位“偷天换日”, 用大学生实习期或见习期替换试用期

大学生就业时, 常常把实习期或见习期与试用期相互混淆, 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实习期或见习期替代试用期为大学毕业生们设下不少陷阱,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概念混淆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相互了解、确定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招聘条件或求职条件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它是伴随着劳动法的出台而出现的。而实习期是指学生在校期间, 到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参与实践工作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文化知识。实习期内与单位没有形成劳动关系, 拿低于当地最低工资不违反法律规定。见习期是为了确定毕业生岗位、评定职务而设的, 见习期内可以有试用期。不少毕业生甚至相当一部分往届生把这些概念相混淆, 有些用人单位故意用所谓实习期或见习期替代试用期, 以此变相延长试用期的期限 (见习期的时间达一年以上) , 致使大学生遇到陷阱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也只能自认倒霉。

2、适用对象不清

实习期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见习期仅适用于首次参加工作的劳动者 (一般为毕业生) ;而试用期对变更工作后的劳动者同样适用。不少应届生或往届生因分不清这三者的适用对象, 常被一些用人单位有机可趁, 走进为他们设下的陷阱中, 自身利益无法得以保障。

3、功能含混不清

设立实习期或见习期是用人单位便于对劳动者熟悉业务、提高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其主要功能是学习;而试用期强调的是相互了解、选择, 认定彼此是否适应, 其功能是评判。同样, 不少毕生业搞不清这三者的功能, 用人单位又会故伎重施, 而最终受害人仍然是大学毕业生。

(二) 用人单位将大学毕业生的试用期变“剥削期”

一些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试用”两字上做文章, 故意将大学毕业生的试用期变成被他们“剥削”的最佳时段, 常表现为:

1、双方口头约定, 大学毕业生被用人单位一“试”了之

刚从学校毕业的小胡, 通过参加招聘会被一家采购公司录用了。按照口头约定, 工作前3个月为试用期, 公司要看他的表现来决定是否正式聘用他。在公司, 小胡工作非常踏实认真, 公司安排的任务都按时完成。3个月下来, 小胡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公司正式录用。谁知试用期一到, 公司经理却说他不符合他们的聘用要求。事后小胡得知, 与他一同进入该公司的员工, 没一个被正式录用, 公司又新招了一批员工试用。小胡想和公司理论, 可是试用期的一切都是口头约定, 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约束, 没有有力的依据, 小胡只能任凭这家公司这么一“试”了之。

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陷阱,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之前, 总要有个试用期, 而且往往试用期一结束, 自己也就被炒了。我国《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不论劳动合同是无固定期限, 有固定期限, 还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 用人单位应当最迟在员工开始为其工作时就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之后, 双方才可以约定试用期, 而不是等试用期满后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 没有正式合同就便没有试用期。有些用人单位就是利用大学生劳动法律知识缺乏这一弱点, 以试用期为由, 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以达到随时炒掉发生劳动争议时大学生空口无凭的目的。

2、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将满时找借口无故辞退大学毕业生

五名大学毕业生在同一家公司作翻译员, 老总承诺试用3个月, 试用期月薪350元 (比当地最低工资低) , 试用期满正式录用, 每个月工资最低3000元, 这五名毕业生为了顺利通过试用期, 非常拼命地工作, 不停地为公司赚钱, 就在只差六天试用期已满的时候, 老总突然以“不适合在本公司”为由, 将这五人全部辞退。

金融危机的到来, 给原本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所以他们非常珍惜一个来之不易岗位的试用, 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嚣张至极, 对一些员工随意的炒鱿鱼, 这样的陷阱现象其实是明显的违法行为。《劳动法》第32条规定“试用期内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而且无须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第25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辞退毕业生要有条件, 即毕业生只有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单位的录用条件, 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不能很好地证明, 甚至根本没有合理的理由, 就不能将毕业生辞退。

3、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工资还不到“八折“

不少用人单位将试用期视为廉价期, 甚至个别单位不给试用期员工发放工资, 只是提供免费住宿与用餐等待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陷阱。《劳动合同法》第20条对试用工资额给出了明确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只要劳动者提供了劳动, 就享有领取工资的权利, 不论在试用期满后, 还是在试用期内。

4、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未能享受社会保险

在试用期内, 部分用人单位要么就是不为劳动者办社会保险, 要么就是拖延至试用期满, 转正后再补缴。其实这一陷阱大学毕业生也应警惕。法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要为员工交纳社保, 但《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社会保险条款为劳动合同里不可或缺的条款”。劳动合同一经订立, 劳动者就是用人单位的员工, 签订的劳动合同年限就包含试用期, 所以试用期用人单位也应该为劳动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

(三) 用人单位千方百计延长试用期期限

大学生在就业时试用期时间长短问题, 也常常被用人单位加以利用, 通常表现为:

1、大学毕业生试用期的时间无期限

大学毕业生小陈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已经干了7个多月了, 虽然做了这么久, 但因其销售业绩达不到公司的规定, 还得继续试用, 直到公司认为合格才能转正, 她后又继续干, 又做了5个月, 公司还不给她转正, 她一气之下, 只得辞职。

那些设置这些陷阱的用人单位往往以“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是双向选择, 通过试用期的考查, 单位认为合格, 或应聘者认为单位不合适, 都可以提出走人的要求, 很正常。”乍一听, 很有道理。但《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且必须与所签劳动合同的期限相一致。具体规定为:合同期不满6个月, 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合同期满6个月、不满1年的,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30日;合同期满1年不满2年的,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0日;合同期满2年及以上的,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2、用人单位要求续订合同, 大学毕业生再次被试用

有些用人单位在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以考查不全面等为由, 再与大学生续订一个试用期。虽然两个试用期限不高于法定期限, 按理前后相加之后就超过6个月。这都是用人单位用以侵害大学毕业生利益的陷阱。

二、大学生就业试用期遇陷阱原因分析

(一) 劳动力供大于求, 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目前的就业形势, 社会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 大学生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了解太少, 而现今社会一些不合法的“潜规则”却被习以为常, 因而常常遭遇到用人单位的陷阱, 致使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二)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 在试用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在试用期内, 盘剥大学毕业生, 如故意延长试用期期限, 克扣或不发放试用期工资, 抱着“只试用, 不录用”的心态等陷阱来欺骗大学毕业生。

(三)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主办人才招聘, 组织职业介绍等是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未能加强健全相关法律与制度, 规范一些用人单位的合法性, 监督和惩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中设置陷阱的违法行为。

(四)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到位。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 制定相关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并将这些计划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 尽量避免在试用时走入用人单位的陷阱之中。而现实中, 很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工作未能到位。

三、大学生就业试用期遇陷阱的防范策略

(一) 大学生自我保护

1、了解就业法律法规、加强自身法律意识。

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广泛的权利, 如接受就业推荐的权利、接受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的权利、岗前培训权、试用期获得报酬权、自由择业权、公平待遇权、择业知情权、平等就业权、违约及求偿权等等。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毕业生应该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增强依法就业的意识, 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2、摆正就业态度, 谨慎处理一些就业信息。

大学生在就业试用期时, 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 双方是平等的, 只有双赢, 才真正有利于双方。大学生在这过程中不应放低自己的姿态, 低声下气, 任人摆布, 悲天悯人, 也不应狂妄自大, 自吹自擂, 而应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积极主动、有尊严, 有自信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交往。对来自不同就业渠道的信息, 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于远高于一般就业标准或高出自己能力的信息, 更要慎重, 小心陷阱, 防止受骗上当。

3、签证劳动合同。

这是毕业生就业关键的一步, 它关系到就业后各项权利和义务, 签订合同时就要注意:第一, 报到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是高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就业协议在毕业生的权益方面相当薄弱。因此, 毕业生报到后头等大事, 就是先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二, 看清楚再签, 不要让合同留下空白。第三,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应当一致。当两者出现不

大学生就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邵阳学院莫飞平

摘要:大学生就业导师制是一个全过程指导与服务、全方位督导与跟踪、全体教师关注与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变“求职”为“猎职”, 基本特点是变“被动被发”为“自动自发”, 基本目标是变“推荐就业岗位为主”为“教授猎职方法为主”;实践证明, 它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导师制;求职;猎职

一、变“求职”为“猎职”: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理念

如何指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永恒的主题。在“工震”频发的当今时代, 高校就业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 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笔者认为, 我院实施两年多的大学生就业导师制就是一个值得总结和进一步探索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真正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水平, 进而从观念上改变“一职难求”的思想观念, 从“猎职”的角度来理解“求职”。

参考文献

[1]、金福海王海英.《劳动侵权与赔偿》[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益华单国胜.《试用期看门道》[J].劳动保障世界, 2007 (6)

[3]、朱海滔.《警惕试用期变“白用期”》[J].劳动保障世界, 2007 (13)

[4]、李新省刘正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初侵权行为》[J].交流与探讨, 2009

篇4: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不过,在防范意识较强的求职者面前,骗子的许诺恰恰亮了自己的底。

自从12月中旬刘孝利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求职信息以来,就几次接到一名自称是祈福集团东莞办事处“李助理”打来的电话。对方称他们集团正准备在青岛、大连等地拓展北方业务,需要招聘一批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刘孝利很符合公司的要求,并介绍了集团的“雄厚实力”。1月4日,“求贤若渴”的李助理又打来电话说,如果刘孝利同意,可去东莞接受业务培训,并给一套房子安家。

刚开始,刘孝利听说公司的条件不错,还有些心动。但一听到这样的许诺,他开始有些怀疑。1月5日,他通过互联网与祈福集团人事部取得了联系,结果证实李助理是个冒牌货,该集团没有在东莞设立办事处或分部,暂时也没有要在北方拓展业务的说法。

刘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职业介绍中心的老师们多次提醒毕业生,当心网上求职陷阱,没想到真地碰到了。他提醒广大求职者,发现可疑的“招聘”,一定要核查清楚。(王大鹏)

上一篇:题目为坚强的初二作文下一篇:树木,你多珍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