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2024-05-09

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共13篇)

篇1: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虽然这位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已经离我们远行了,但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今天,当我阅读这篇《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时候,再一次被大师的管理思想深深折服。

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组织中,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他可能会被推上负责的岗位,凭借着自己的地位或知识,为真正改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并获得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相关的是绩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视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光有目标而没有每阶段的绩效考核,那么这个目标可能永远不会有实现的一天。要真正实施目标管理,就必须以绩效考核为后盾。

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管理,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方面。我觉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动力,使他们有工作激情,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组织作出贡献,这就是管理者对大的目的和责任,读后感《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自己、为组织负责,更要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社会人负责。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外圆内方。

通过我对德鲁克有关资料的查询,深刻的了解到德鲁克对世界管理学的贡献。很多资料对德鲁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比如说,不错过德鲁克的三大理由:1.他是对全球管理者影响最大的大师;2.他是真正影响世界管理趋势的大师;3.他是格外值得中国管理者学习的大师。不错过此书的三大理由:1.这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华本,让您在最短时间掌握大师的核心智慧;2.生动的分析与表述方式,让您掌握大师智慧更加轻松;3.大量中国式管理案例,将大师智慧与您的管理实践更紧密地相结合。

通过德鲁克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描述,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还要培养一种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养成不急不躁的心理,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有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其实,这本书留给我们待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太多,以上所讲的这些不过冰山一角。认真去读、去身体力行,必定会有收获。

篇2: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一语道破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德鲁克先生的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常常使读者兴奋不已,并产生共鸣,精彩的例证往往穿插其中,用事实佐证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疑问,《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距今天已有50多年了,那时的管理思想还能否运用于今天的企业,这是顾虑之一;德鲁克先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能否运用于现今的中国企业,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其理论能否运用于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是顾虑之二。我是带着对德鲁克先生的敬意和对此书的疑虑来阅读这本书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企业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共性,而尽可能忽略它的特殊性,因为只有找准企业管理的共性,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别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先生在该书的第11章,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一文中对管理者的目标如何确定,由谁确定的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当然高层管理者们仍需要保留对目标的同意权,但是发展出这些目标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的确,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观点我也有着深切体会,就拿北汽物业公司来讲,我们的各项管理目标中有许多是由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定位而自己设定的,如果我们在物业公司管理的全过程中都等着上一级领导的具体安排,那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才是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管理的职责所在。比如武圣东里小区的燃气供暖锅炉的燃气量历来就没有考核的指标,但我们知道如果能加强管理,措施得力,根据气温随时进行调整,供气量就一定能够节约,而按传统办法管理是不可能节约的。本着这个想法,我们制定了―供暖季加强管理的办法,调整了上岗人员,对规定锅炉进行了动态管理,经过生产科和二车间的共同努力,20―20供暖季燃气费比上一个供暖季减少25.7万元(上一个供暖季为168万元,年―年供暖季为142.3万元)。

篇3: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初探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 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 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 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

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 确定彼此的责任, 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一个管理人员的职务应该以达到公司目标所要完成的的工作为依据, 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 那么企业的规模越大, 人员越多时, 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3. 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 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 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4. 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假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 以所要

达到的目标为依据, 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 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分目标进行。

二、运用目标管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标管理理论, 不仅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管理科学, 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标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还有利于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联系起来, 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沟通。但是目标管理本身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 企业在运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

1. 目标设置比较困难。

目标的确立是目标管理的关键, 正确而恰当的目标会使得目标管理变得相对容易和易于控制。如何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目标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因为过高的目标会给下级造成过大的压力, 有时这种压力会诱发下级使用不合乎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施目标;但是过低的目标又会使下级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 从而失去目标管理的作用。加之组织的内部活动复杂, 内部许多目标难以数量化、具体化, 而且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变化越来越快, 使得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所以, 管理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 并不断地向下级进行协调, 任何疏忽大意或主观臆断都会使目标管理流于形式。

2. 目标管理容易导致短期行为。

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大多是短期的, 很少有超过一年的。短期目标更容易使主管人员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表现出功利色彩, 本位主义观念。忘记企业的长期利益、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关系, 从而损害企业长期发展。因此, 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 上级领导应不断地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并确保短期目标对长期目标的服务关系, 始终确保企业在既定的方向上前进。

3. 强调上下协商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

由于上级和下属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 制定计划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也就各有不同, 就使得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目标难以统一, 甚至同级主管之间的目标也难以平衡, 要达成一致必然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妥协的过程, 这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 也有可能事达成的目标偏离企业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4. 目标管理容易造成对非数量目标的忽视。

由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不可能使所有的工作都实行目标管理, 有些工作就无法实施目标管理, 另外由于下级努力去实现那些可测量的目标, 往往会忽视那些无法测量的工作, 这就会使组织的各项工作失去平衡, 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5. 基于目标管理的人性假设存在问题。

目标管理强调员工的自我控制, 自律和自我调节, 工作中的成就感比金钱重要, 这是Y理论的典型表现。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假设的人性是不变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恒定的人性假设并不存在, 人性是不断变化的, 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有时人们在面对实现既定目标的压力之下会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 所以目标管理过于乐观地认定了人的工作动机和出发点。

6. 组织整体上缺乏灵活性。

在目标管理执行过程中, 一般来说目标已经确定是不可以改变的, 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组织的混乱。但是计划是面向未来的, 而未来存在许多可变因素和不确定因素, 目标管理使得组织运作缺乏弹性, 无法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另外, 实施目标管理从目标的制定、分解到实施等工作会形成大量的书面文件, 设置这些文件之间也会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 于是解读文件、填写各种表格会成为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 也会使组织丧失灵活性。

总之, 目标管理是企业兴旺和发展的好方法。但是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企业进行管理时, 首先要考虑到组织是否有所需要, 员工是否有相同价值观;其次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 要尽量避免目标管理的缺点, 将其缺点尽量最小化, 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发挥目标管理的潜力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睿:德鲁克目标管理体系初探.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4.21~24

篇4: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蜘蛛侠是一个“英雄”般的存在,他拥有超凡的能力,做着常人做不了的事情,但是于加菲尔德而言,蜘蛛侠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他是人,归根究底他并不是超人。”在《超凡蜘蛛侠2》中,彼得·帕克将面临更多也更严重的情感问题,在他探索身世秘密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他所熟悉的人和自己曾经的印象有所不同,这一时之间让他茫然失措,也使得帕克在两个身份的转换间更加纠结。对于加菲尔德而言,如此矛盾的蜘蛛侠才应该是他本来的面貌,“彼得·帕克是越复杂越好,有越多的负疚感越好;蜘蛛侠则是越快乐、越享受越好。”在两种身份中穿梭的加菲尔德很享受这种“人格分裂”似的表演,“这两种不同的状态表演起来实在太有趣了。”

尽管处理帕克的情感要更加细腻,但加菲尔德坦言出演第二部时要比第一部更加轻松,“我觉得我们现在真正拥有了这个新篇章,在第一部中我们必须按规定去塑造角色。但是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塑造角色的自由,还能够扩展角色和他身边的人物关系。”另外一个让加菲尔德松了一口气的地方是蜘蛛侠的战袍终于改革了,“眼罩部分更大更好了,你可以看清楚更多东西。不过它还是和以前一样紧身。”最重要的是穿着这套衣服的加菲尔德可以不用麻烦别人助其解决个人问题了,这令他大为感慨:“这真是一个非常体贴的调整。”许多人尤其是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蜘蛛侠的服装,但是显然他们并不知道穿着“正版”战袍的蜘蛛侠其实也曾有不为人知的尴尬。

身为“蜘蛛侠”的加菲尔德称自己也是蜘蛛侠的粉丝,这是他出演的蜘蛛侠的动力也是压力所在,“因为我自己也是粉丝,所以我总是會想到蜘蛛侠成千上万的粉丝们。想到他们,我就会对自己越来越严格,常常挑剔我自己,这有点痛苦,有时候看上去也有些傻。”但是加菲尔德的精益求精也毫无意外地为蜘蛛侠赢来了更多的拥趸。

不过,在纽约街头万人迷蜘蛛侠可是被粉丝们“嫌弃”了。《超凡蜘蛛侠2》全程在纽约取景,有一次加菲尔德看见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在打篮球,于是身着蜘蛛侠服装的加菲尔德兴致勃勃地想要加入他们,孩子们看见蜘蛛侠要和他们玩,当然是兴奋答应,但是玩了一会后,孩子们就不乐意了,因为总是加菲尔德持球,孩子们打不过蜘蛛侠了。在一旁看着他们玩闹的艾玛·斯通说:“在纽约,你可以这么做,你可以真正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直接接触彼得·帕克,因为彼得·帕克也是在这座城市、这样的生活中长大的孩子。”

节奏要放缓一些

关注安德鲁·加菲尔德的人会发现其实在《超凡蜘蛛侠》系列电影之间,加菲尔德并没有参与其他电影的拍摄。《超凡蜘蛛侠》上映之后,加菲尔德的人气直线飙升,片约自然也是纷至沓来,但是加菲尔德却出人意料地不紧不慢,悠哉地享受着他想要的生活。

在扮演蜘蛛侠的间隙,加菲尔德去百老汇出演了话剧《销售员之死》,他觉得在舞台上的表演是一种“净化”的过程,“想要净化自己,话剧就是我需要的全部。”在接到这则话剧的邀约时,加菲尔德还在《超凡蜘蛛侠》的拍摄中,当他听说是《销售员之死》,他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肯定的回复,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加菲尔德对原著作者亚瑟·米勒的崇拜,但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加菲尔德想要调整一下自己,“我觉得电影是技术性的,在不断重复拍摄某个镜头时,会让人觉得很沮丧。在片场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但那对我自己而言是不公平的。每一遍拍摄都不会是完美的,事实上,绝大多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就会相对不同,对于加菲尔德而言那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释放,或许每一次的演绎中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那一点小小的瑕疵也会是话剧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

即便如今许多人都把加菲尔德视之为明星,但他自己从没有这样觉得。加菲尔德赢得了关注,也赢得了名利,但是他并不希望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丢失了初心,他常常会思考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什么是真实?”以此来纠正可能偏颇的思想轨迹。对于这个问题,加菲尔德给出的答案是:“我成为了演员,工作然后休息,谈恋爱或者分手,这就是我真实的生活。”

从16岁开始,加菲尔德就爱上了表演,不过他起初的目标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演员。他爱上演员的原因在于,这份职业源自于生活,“演员需要成为一个观察者,然后将生活折射给观众。”所以,于他而言,“如果你成了那个被观察的人,如果注意力都被聚焦在了你自己的身上,那么这将会成为创造力的噩梦。”

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依旧是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该停下的时候就停下享受生活。他仍然不习惯时时暴露于镜头下,他和女友艾玛·斯通外出就餐时曾被狗仔偷拍,创意无穷的两人在纸板上写下:“我们刚刚发现了餐馆外有狗仔,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需要关注的机构上呢?”句末还附上了慈善机构的网站,并调皮地祝狗仔们“拥有愉快的一天!”一张张街拍照片成了慈善机构的免费广告,不仅创意无穷,也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味道。

篇5:德鲁克 管理学 读后感

10文秘2班 姓名学号《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框架性著作。是“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哲学和文学, 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剖析, 从而为管理学提供方法论的一本著作。他从时代、社会和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来透视管理, 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 即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从而使得该书呈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人文化的关怀。

一般的书籍如果论及管理都是比较笼统的起个名字“管理学”或者“某某论管理”,但大师却把自己智慧的结晶叫做《管理的实践》,多了实践两个字,意义便全然不同。第一,本书不是空洞的讲述管理那些无法落地生根的理论,第二,本书的概况和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是经得起管理实践检验的,该书自1954年首版以来,风靡全球,成为管理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德鲁克也因其在这本书中所表现的的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 使他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和导师, 被管理学界尊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管理的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德鲁克在书中指出, 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 创造顾客。那么企业的基本功能只能有两项: 创新和市场营销。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德鲁克认为: “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 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 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 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

在书中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篇6: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工管1002班

20100401687陈海婷

这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著作。在此书中,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

本书有三条主线,分别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关于企业是什么和企业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德鲁克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他洞见了企业的本质:“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他提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因为只有创造了顾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利润的追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此,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创新和市场营销。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

“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德鲁克将社会和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因此,管理必须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

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同时,《管理的实践》特别强调了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时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他在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去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

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仅仅是一句可能,苹果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如此负责任的企业,顾客能不提高认同感吗?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做了精辟的总结。”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优秀文化,建立与员工自身价值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企业大家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打工者。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企业对员工也要抱着一个负责的态度,企业和员工也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员工用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用来和员工交换的也不仅仅应该是物质: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等都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双向互动。

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还提到:”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

篇7: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管理的对象是人。

现代企业是一种人际组织,也是一种社会组织。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实践,涉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观。组织不是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它的最终目标应超越自身。对于工商企业而言,最终目标是经济;对于医院而言,最终目标是治病救人;对于大学而言,最终目标是教书育人,并开展研究工作。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管理,这一独特的现代发明,把人们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并建立起社会组织。但是,只有当管理成功地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发挥生产效用时,它才可能实现外部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成果。

要说管理是科学,也至多不过是像医学那样的科学:这两者都是实践,一种从众多科学门类中汲取养料的实践。就像医学是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其他许多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一样,管理学则从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中获取养料。和医学一样,管理学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假设、目标、工具、绩效目标和评价标准。

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率。

直白一些,好的管理是投资放大器;再通俗一点,好的企业管理应该有好的利润。但是好管理不等于高利润,管理者还应该平衡组织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还应该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高效的管理者深知:他们每天必须要高效地处理很多事务,为此,他们必须专注。专注的第一法则就是要抛弃“行将就木”的过去,要立刻把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人力资源从无效的领域中释放出来,并投入到充满机遇的未来中去。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的抛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因此,未来的机会也就牺牲在了昨天的祭坛上;因为组织内的资源,尤其是生产率最高的人才都束缚在了过去之中。愿意抛弃过去的公司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少有公司掌握着把握未来的资源。

围棋泰斗吴清源经常说的话是“勿搏二兔”,同时追逐两只兔子,最大的可能是两手空空。认准一只兔子追下去,还可能有所收获。人的精力、组织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专注于一件事情,才能想得更深、做得更到位。专注不等于坚持,有时更是意味着放弃。道理再简单不过,但是在具体的选择面前,是坚持,还是放弃,永远都是一个难题。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两大具体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平衡组织当前的和长期的利益”。管理者都会关注未来,但是投资未来会有成本和风险。如果为了未来的利益,要损害或者放弃当前的既得利益,这时候选择就变得艰难。

成功的个人,专注意味着收心。面对应酬,要向钱钟书那样敢于说不,“不

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成功的组织,专注更意味着放弃。放弃需要有对未来的远见卓识,以及挑战自身的勇气。为了明天,每个管理者都应该严肃认真地考虑,我该放弃些什么。

知识型员工必须对自身的发展和定位负责。

在当今社会和组织中,人们日渐依赖知识进行工作,而不是依赖技术。知识有一个不同于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变化相当缓慢;而知识则不同,它可以自我更新。新知识可以取代旧知识,使旧知识变得陈腐,而且这种更新的速度极快。假如一个知识型员工3到4年没有回学校继续深造的话,他就会被时代淘汰。

这一方面表明:我们过去学习得来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储备,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不敷所需。另一方面表明:在漫长的人生周期内,人也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远景目标。因此,人们也需要“自我改造”。这里我特别有意的用了“改造”一词,它比“复新”一词程度更高。假如我们所说的工作周期是50年的话(这一点日益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我们就必须自我改造。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而不仅仅只是寻找一种新动力。

世界经合组织在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把知识分为:知道是什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和知道是谁等四大类。德鲁克提到的“技术”,和经合组织所说的“怎么做”,以及我们日常所说的“技能”,三种说法比较相似。从这个角度,技术也可以看成是知识的一种。那么知识和技术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也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知识总在更新,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是身处高科技行业之中,这种“新人笑旧人哭”的感觉会更加强烈。解决方法也很容易想到,就是不断升级知识,通过持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

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不是问题,选择要获取什么知识才是问题。

员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定位,来选择获取什么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指导员工更有效地“自我改造”。

知识是宝库,也是迷宫。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就像南巡的大雁,总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如果率性而为,就是一群无头苍蝇,累得精疲力竭,还是找不到方向。

彼得·德鲁克经典语录:

1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2“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3“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4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5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篇8: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1909年---2005年)是“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管理界最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最著名的经验主义管理学家。德鲁克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管理:责任 任务 实践》,全面论述了他的管理哲学和对责任、任务、实践等方面的看法。本书在1973年出版,有人将此书誉为经营管理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责任、使命和实务。德鲁克先生在这本书中率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实践了自己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工具。并且也建立了一门学科,一门管理学科,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书的第一部分对管理的任务进行了阐述,‘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是一种实践,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只能看成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手段。德鲁克认为管理的任务为下列三项:

1、本结构的特殊使命和目的。

2、使工作富有活力,让员工感到成就。

3、处理本结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取得经济上的成就,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存在的理由。上述三项任务,都有其重要性,不能说哪一项比另外两项重要。

书的第二部分对企业的职能进行了阐述,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社会需要是它得以存在的唯一理由,企业要负担起实现企业使命的责任,除了对内实施有效的责任管理之外,对外同样要承担管理的责任———这就是当今极为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它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活动的目的也在于创造顾客。企业必须具备如下两个基本职能:市场推销和创新。市场推销是企业特有的职能,也是企业核心的职能;创新即不断的向社会提供出与以前不同的经济满足,‘一个企业不一定要变的更大,但它必须经常的变的更好’,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不能仅限于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必须能向社会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德鲁克断言:“一个不能创新的企业,注定要衰落和灭亡的”。

书的第三部分是管理者的任务,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经理的职能包括:

1、树立目标并决定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做些什么,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人员。

2、进行组织工作,将工作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选拔工作人员等。

3、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利用手段来鼓励人们做好工作,通过广泛的信息沟通使企业活动协调统一。

4、对企业的成果进行分析,确定标准,并对企业所有人员进行评价。

5、使职工得到成长发展,即经理用目标管理方式,使职工便于发展自己的才能。以上5个职能也是管理责任的基础。明确了管理者的责任之后,还需要理解如何对管理者责任进行有效管理——这才是管理理论所关注的。对此,德鲁克专门研究了管理责任的基础问题,即对企业进行责任管理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上面5个职能也可以用以下语言描述:

设定责任目标。主要包括,决定管理责任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决定实现责任目标的过程和阶段应该是什么,决定要实现责任目标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管理团队。为了有效管理团队的责任问题,德鲁克分析了活动、决策和相关的需求。德鲁克对工作进行了分类,他把工作分为易于管理的活动和难于管理的活动,并进一步对各种活动的管理任务进行分类。他还阐述了如何把单位与任务进行有组织的结构安排,这些都给管理者有效管理团队明确了任务。

激励和沟通。为了使管理责任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管理者身上,还需要通过薪酬激励、工作安排和提升等‚人力资源杠杆‛来进行责任激励。

④有效的责任考评。德鲁克在强调自我管理同时,还强调制度化考评对于管理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考评是管理者工作中的基本要素。通过考评,为管理者建立责任评判标准,规定最低的责任要求,为责任问题提供一个赏罚的依据。

⑤开发和培养人才。责任是对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责任管理,这是责任管理的一个条件。人才开发、培养不仅仅是对下属,还要包括开发管理者本人。德鲁克写到,只有管理者才被人们要求帮助其他人获得远见和能力,使这些人的表现能达到高水平。按照最彻底的分析,只有这些远见和道德责任才真正定义了管理者。管理的技能要求:

1、做出有效的决策。

2、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四项基本原则:①信息交流是知觉。②信息交流是期待。③信息交流提出要求。④信息交流与信息是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

3、正确运用核查、控制与衡量。

4、正确运用分析工具即管理科学,每个管理人员都必须了解这些基本的管理技术。书中还重点说了组织机构,德鲁克指出,理想的组织机构必须要具备下列七种条件:

1、明确性。

2、经济型。

3、远景的方向。

4、理解本身的任务和共同的任务。

5、决策。

6、稳定性和适用性。

7、永存性和自我更新。由于这些条件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因而没有一种组织机构能够完全满足上述全部条件。组织设计者必须理解和学会运用这些原则,求得他们相互之间的妥协、代替和平衡,以利于组织能维持正常工作。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组织既是管理的目标和对象,又是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即每一个组织都是用以执

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围绕组织的管理目标,组织必须使这些目标相互平衡、结合、互相竞争,需要平衡目前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它必须把各项目标变成具体的战略并把资源集中在一起。德鲁克认为组织机构的类型有三种不同的设计原则: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组织结构,职能制结构和任务小组结构。

2、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组织结构,联邦分权制和模拟分权制。

3、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组织结构,系统组织。

企业高层管理必须在以下三个领域中保留最高权利:决定企业的技术、市场、产品和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信念、原则;对关键的资本资源的分配权;重要的人事任命。总之,应使高层管理集中精力关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关键决策。而不必为日常事物操心。其次,要建立集中的控制和共同的衡量标准。

德鲁克从管理角度理解的责任,有自己独到之处。第一,责任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即‚作一个管理人员就意味着需要分担企业成就的责任,一个没有被期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就不是一个管理人员。第二,承担责任需要起码的职权限度,任何人要求职权就要承担责任,而任何人承担责任也就是要求职权。因此,责任与职权是让管理者承担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管理者如何正确行使他的职权呢?德鲁克主张应该在职权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权威,通过工作过程中获得的权威来进行管理,而不是靠‚权力‛进行管理。所以他建议‚为了建立可达成的组织,你必须用责任取代权力‛。同时,权威是管理者在进行工作时才具有的,离开工作环境就不存在权威的问题。第三,责任是管理者的目标与整个团体目标一致的保证。责任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对自己、他人关系的一种规范。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的。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对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成就感,就必须使员工与他们的上级,共同为每一项工作制定目标,且达成一致。

篇9: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这本书有很多新颖的观念。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的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首先,彼得·德鲁克关于管理者的定义就颠覆了我的看法。我一直的观点就是:管理者永远是那个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制定公司战略、把控公司发展方向的人。其余的人员,就是将管理者的宏观想法落实下来,保障公司能够沿着管理者制定的战略脉络延续发展。在我眼里,管理者就是老总及各部门的领导,其余都是执行者。

但是,在德鲁克的观念里,用心的执行者,也是公司的管理者。确实非常有道理。就像项目一直传承的理念一样,公司战略是大项目,但是落实到每位执行者那里就是小项目,不能说日常工作没有项目。同样的,“位高权重”的公司负责人是领导,对于那些对公司发展有责任感的员工来说,在执行过程中,同样要对自己的工作方向进行把控。在这个意义上,每位负责任的员工也是“管理者”。

身为管理者,就要保证自己的有效性。“知识成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想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书中讲到这里的时候,又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实例。

(管理顾问问:你在贵公司服务,自认为你应该做些什么呢?通常对方的回答不外是“我主持本公司的会计业务。”而不是“我的任务是,向我们的经历提供他所需的资料,使他能够做正确的决策。”)

此前别人问我做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具体业务。但是从未有意识将自己的工作与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反思一下,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工作表象下所附有的意义。只是尽心的将本职工作做好,仅此而已。德鲁克对这样的思想评价为:他们重视勤奋,但忽略成果。一个重视贡献的人,才能够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

因此,通过阅读本部分,我觉得,对于有“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样的疑问的人,首先最重要的不是找方法,而是锻炼意识。“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来找方法,才不会本末倒置。

有了这样的意识后,才是找方法的时刻。

德鲁克说,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那么一开始着手工作时,应该先从时间安排上入手。即要先记录时间,然后根据工作实际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占用的时间。对于重要的工作,需要划分出整块的时间去处理。他提出的关于时间管理的原则: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越能集中我们的时间、努力和资源,我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

除了时间管理以外,管理者还要面对现实。管理者的失败,很多源于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务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尤其是那些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更容易固步自封。在工作中,与学员联系时,也发现这种现象,从技术转型为管理的人员,更多的面临这种困境。以往对技术的娴熟在进入到新的职位后,因为不愿意改变,不直面现实,越是这样在管理中越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于是将更多的执着放在技术中,最终导致转型的失败。

凡是失败的人,虽然一个个工作的很辛苦,却终因为他们不肯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不能看到改变努力方向的需要而失败了。所以在工作中也要敢于直面困难。

这本书是针对广大管理者的讲解,我在这本书中又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了个案分析。对我个人来说,这本书还告诉我,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另一个性——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即使是最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是如此。每当面临困境的时候,要思索是因为自己的局限,还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如果是勇气欠缺的问题,客服心理恐惧就可以了。在工作中不必纠结于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弱点,这些只是发挥长处和力求有效性的限制而已。“这个人能够做什么,才是组织器重他的原因。而他不能做什么,则仅是他的限制,仅此而已。”只需记得将自己的所长淋漓发挥即可。万一,真的踏入了自己的雷区,那也是因为工作不适合你,别无其它,自己所能做的和该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知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除了具体的提升方法外,还需要常常反躬自问:

为贯彻公司的宗旨,我们真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吗?

我能做的真的只有那么多吗?

遇到的这个情况真的是困难吗?

篇10: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在这本书中,德鲁克告诉我们: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书中,作者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他认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2)一次只做一件事,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作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我如何激励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的绩效。(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知道,还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他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他关心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致力于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并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6)只做有效的决策。

篇11: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一、关于目标

川岛南在接任棒球队经理之后,心中就有了一个目标:让棒球队打进甲子园!虽然她不知道如何去实现目标,但是她却知道这个目标不是期待,而是自己给自己的使命,不是想让棒球队打进甲子园,而是下定决心要让棒球队打进甲子园。

启示:做任何工作,首先都需要设定一个目标,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不管过程如何艰难,只要善于运用方法,善于学习,用心去做,一定会有好的成绩与回报,在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工作,公司很多的政策往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变,在强调执行的文化氛围领导风格下,很多事情来不及想太多就要去推进,去执行,所以很多时候要求我们的是“先做吧,遇到问题在沟通解决”所以,不管是什么情况,要有成功的欲望,然后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的去努力,一定会成功!

二、关于经理人资质

书中讲到经理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亲和力,乐于帮助他人,沟通协调能力,品格正直,以及严格要求下属等。

启示:个人也非常认同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严格要求下属,要让下属工作有成就感,提高下属的工作能力,回想过去两年半的职业生涯,也非常感谢我原来和现在的领导的认同,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不知道自己的顾客是谁?我想作为HR,首先是要能够支持,服务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可以让员工同时制定自己的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将战略目标与个人目标进行结合,我所在的公司对HR的定位是“价值部门”,是公司希望我们能够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提升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不断进取,助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四、关于企业的目的、管理的目的

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因此,企业有且仅有两个基本职能,即营销与创新。管理的目的在于让工作富有效率,让工作者有所成就,有成就感。

启示:HR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营销与创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员工的需求,价值观,主动的去沟通,了解更多的情况,更有利于开展自身的工作。

为了让员工有成就感,就需要让员工能承担工作责任,不断的去挑战更高的任务,让工作富有效率,就必须要加强信息的反馈与持续学习。

篇12:《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本管理巨着,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在管理方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本书。他的许多思想曾经启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如今看了他的这本巨着也让我茅塞顿开。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

现在,作为一个用不同的方式卖书的书店,我们的理想是用知识创造价值。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我们创造价值的模式还只是在摸索当中,为了能更好地进步,我先总结一下到现在为止的书店情况。

现在以卖书为主,从“以书会友”开始,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能够积累经验,还可以稍微地赚点钱。书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卖的,我自己举行了四五个活动,有“雪中送书”“三余图书推荐”“新周公解梦”等,这三个活动是我最主要的活动,也都举行得很好,尤其是“新周公解梦”活动,为好多朋友解过梦,技术性还是有一些的。前段时间,有时心情很急燥,在销售额和活动之间总是把握不好,虽然有几次说是要把解梦放在首位,可是还是不知不觉地要看销售额。这是我目前的大概情况。另外还有几个合伙人在各自努力着。小虎举行了一个“小虎装修咨询热线”;老万搞了一个“吻雨设计咨询”;咪咪在做“咪咪化妆咨询”;AMULET在做“MBTI性格测试”的活动;等等。

现在的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创造价值,而在创造价值方面我们又该如何分配好时间和精力。这些天一直都在想这件事,现在就以自己为例来分析一下吧。我所能提供的价值可以说都包含在活动中。

第一:“雪中送书”,意思就是提供比当当卓越更多的选择,很多绝版的书、印量少的书都能提供给顾客,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再努力,一方面是“库存量”,我的计划是每人对自己专业的图书,有一个广泛的收集,我的话就是心理学、管理学的书籍,另外当然还要有一些大众性的文学社科图书,另一方面渠道要不断扩展。

第二:“三余图书推荐”,这是帮顾客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图书,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要对好多书都很熟悉才行,在这方面,我现在在群里每周会介绍一个作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学习,而昨天苏悦也帮我出了个主意,她也在这方面每周推荐一本书给大家,昨天推荐了《中国美学十五讲》,效果很好。在图书推荐方面,还要跟专业联系起来,我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上要多下些功夫。

第三:“新周公解梦”,解梦是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在这方面好多我解过梦的朋友,他们也都很受启发,在这方面我决定有所改变,解梦前先提一个要求,就是解得好的话要对方面必须买一本最适合他的书,跟图书推荐联系起来,因为解梦是很花时间的,而推荐书给对方也是对他很有价值的,所以这样联系起来应该是可行的,至于中间自己也不喜欢的强迫买书的做法,如果事先跟对方商量好,那其实跟赌博也没有什么区别,倒是不算强迫,而是愿赌服“输”,而这“输”还输得很有品味,是一种又赢的“输”。这三个方面是我的必修课,也是每天都要努力的地方,希望能把自己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三个方面有点多了,不过我会把三个方面融入一个活动中,也就是解梦的活动中。(在这方面还是“想”错了,如果你跟一个网友刚聊几句就要他付出什么,他一定会认为你是骗子,而建立信任又是一开始最重要的活动,所以,一开始什么都不要要求是最好的。以后就要这样去做。而在解梦方面,每天至少都解一个梦,这样积累下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因为现在自己能做的,解梦是我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先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在做完上面的分析之后,如果正面地回答我们的业务是什么,那么我可以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顾客解梦,在解梦的过程中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图书,另外,我还要为顾客雪中送书,提供信用保证,解决其它问题。而我也只是书店里的合伙人之一,其他的合伙人也都有他们能作出贡献的地方,当每一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我们再做一个总结,让大家协调好,以使团队能够做出最大的贡献来。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相关文章:

1.彼得德鲁克名言阅读欣赏

2.彼得和温迪《彼得·潘》读后感

3.《彼得潘》读后感精选

4.彼得潘读后感

5.《彼得·潘》读后感

6.《彼得潘》的读后感

7.彼得潘的读后感

8.《彼得》读后感

篇13:德鲁克《管理自己》读后感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有感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立,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彼得·德鲁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他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及睿智的才思,使他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天地,被人们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许多观点,把管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把管理学这个范畴,灌输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的每一个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还是政府组织,都能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功能、潜能和责任意识,让整个社会在一个更整合的范畴中可以共融发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先生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让管理实践本身具有真实可行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点:

其一、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从一开始,德鲁克先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是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市场是有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要了解企业就要了解企业的外部,要了解企业的外部就要从企业的顾客开始,这是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坐标上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顾客那里寻找。企业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成功,而是顾客最后决定的。德鲁克先生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沿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发现,德鲁克先生给出常胜公司的秘籍就是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永远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

其二、学会卓有成效的管理。

对于传统的管理者,他们的首要特征是专注于琐碎的事务中,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传统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同时,传统管理者专注于事务,忽略了人的培养。了解了这些特征,我们也就知道了传统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必须学会有效的管理。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就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让管理进入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管理必须有效,如果管理实践不能有所作为,将是对实践所调用资源的极大浪费,绩效不存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管理本身的过程并不程序化,也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只要能达到期望的成果,就是有效的管理。德鲁克先生常说,效率是做好事情,效果则是做对事情,务必要把对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管理必须有效。

其三、要有创新精神。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将资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是创造顾客的能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事实上,商业早就进入了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在与人们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重要的前提下,德鲁克先生更注重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事实上,它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德鲁克先生的着眼点。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管理实践思想最精华的地方。

此外,德鲁克先生对于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可以说这种关注是西方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与文章中,“社会责任”一词与“绩效”一词同样显著。我们通过反向思维可以发现,社会责任是绩效的基础。管理之所以必须追求绩效,不仅是因为绩效是组织生存的基础,还因为企业要承担责任。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管理是一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先生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天赋,反复体会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每一次都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并不复杂的思想精髓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指导企业的实践更加有效,这也是德鲁克先生管理实践思想的价值所在。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后人的优秀作品中重要观点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根源。核心竞争力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默更是说:“我双手颤抖的打开德鲁克先生的早期作品,因为我害怕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的最新思想。”德鲁克先生总是宣称他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不会语言未来,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了解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

通过一些最初步的了解,我认同和敬重德鲁克先生,特别是其面对现实、关注实践、理性思维、高度总结、系统前瞻的思考方式。实际上这些都体现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真谛。德鲁克先生的一生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生,其思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实践,其伟大成就来自与其面对实践和现实的不断观察,深入企业实际的广泛操练和深刻感悟,以及奠基与其上的科学思考和智慧提升。

在世界管理史思想中,德鲁克已经变成一个历史名词,我相信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传统还将继续为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也将在德鲁克之后出现德鲁克主义,将有更多的管理学家成为德鲁克主义者。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三大特点: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这三大特点映射出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精髓以及应追求的方向,需要我们用心品味,只有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大师思想的真正内涵。

上一篇:故乡读后感400字下一篇: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