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长河·垂约_散文

2024-04-25

霜冷长河·垂约_散文(精选9篇)

篇1:霜冷长河·垂约_散文

《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余秋雨先生。人生就像一个没有老师课堂,我们在这个课堂里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从不停止,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这本书讲述了生命的几个课题,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很多都是我们这个年龄所没有的阅历,尤其是这本书的第二辑,真的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章节的感想。

关于友情

对于友情的看法,年轻人都是比较单纯的,就像我,一直都认为友情是仅次于亲情的,至于爱情说白了也不过是从友情到亲情的过度,朋友就是除了亲人之外能够谈心的人。作者认为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以后,因为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悦的嬉戏,而大多数的人却总是怀念着孩童时代的自己。在书中提到“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的确,友情一旦与功利挂钩就会变质,在功利面前,有的人会出卖或是陷害自己的朋友,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事例很多,年轻一代的我们还不能体会,但是将来也许要承受一番,旁观者的我们只能和作者的反映一样,凄然一笑,深深点头。真正的友情是无所求的,不企求什么,既纯洁又脆弱,这样的友情真的很少,想到这里,身边的朋友一一浮现眼前,庆幸的是,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朋友,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一段友谊的产生不容易,尤其是这种无所求的友情更应该小心翼翼,防范破碎。人一旦过了拼搏的岁月,亲情和友情就是最重要的了。关于名誉与关于谣言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很看重自己名誉,否则为何如此介意别人的看法呢。作者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人们在名誉的争夺中最容易降低自己的生命方位,降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人们往往在争名夺利的时候迷失自我,而且迷失得很严重,甚至用上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不名誉,一旦争夺不名誉的话,那么真正的名誉裂缝就再也无法弥补了。作者举例李清照,李清照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一位词人,她目睹身边的人经历着失去名誉,到她中年改嫁自身也遭遇着名誉的受损,但是她却能流芳百世,这是她想不到,当初的她也许也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但是那些恶名却并未持续太久,作者想要说明的是日常体验的名誉和最终的名誉之间的差异。我也认为名誉并不是生命中最珍贵,名誉是来自别人的评论,有时候是我们追求不来的,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如果把追求名誉当作自我进步的动力还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弄巧成拙,否则追求名誉则变成一种罪恶。最后作者还谈到了已经取得名誉的人,我认为人到高处时,处境自然变得危险或者变得寂寞。一个在高处的人,要站得稳,不容易;

要有知己,要被人理解,不容易;这也许是为什么那么多名人到最后喜欢回归田园,隐世而居。

我认为谣言是跟名誉相关,所谓“人言可畏”,谣言就是攻击名誉的武器,谣言的本质就是谎言,因此谣言也被分为善意的谣言和恶意的谣言。我们痛恨的通常就是后者,而最可恨的就是那造谣的人。“我们与谣言的对峙,也就是与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理隐患的对峙。”追踪谣言的根源,就是造谣者的为何要捏造或夸大事实。谣言不同于谎言的是它具有传谣者。作者作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谣言的需求是出于求真的的需求,因为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有着因迷茫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感的存在促使了对高于自己的事务的好奇之心,因为长久的仰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不平衡的现在恼怒。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被谣言弄得痛不欲生,我当时安慰她说:嘴巴长在人家那里,你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让谣言不攻自破,的确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很难不去介意别人的看法,“恶者拨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那么你又是哪一种人呢?

关于嫉妒

谈到嫉妒,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会嫉妒,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会不经意的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因为人必然要面对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而那份自卑感对强势的人产生了敏感,进而演变成嫉妒。其实嫉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说白了就是人的本性,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真的从来没有嫉妒过别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正如作者所说的:“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轻的人。”这么说来,似乎大家都承受着嫉妒之苦,那么嫉妒为何苦呢?苦在于对自身的贬低,对他人的太高,苦在于自迷自困,自轻自困。作者认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嫉妒的人,如果不想成为不幸的人,那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嫉妒别人身上,而是把时间用在如何超越别人的过程之上。

这本书讲述很多人生哲理,作者有一些看法是我们现在暂时无法理解的,但是作者的分析真的很到位很严谨,从根源的分析到现象的分析再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分析,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认识问题。以后再生活再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再细细地品味这本书,也许就能豁达地面对问题了。

篇2:霜冷长河·垂约_散文

我之所为读后感,并无特定的框架,皆是有感而发,纯粹的记忆性感受。

最近在看余秋雨教授的《霜冷长河》,一夜一篇,看后就和衣入睡。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喜欢读余秋雨教授的散文,因为先生的文章文化底蕴厚实;喜欢看席慕蓉女士的散文诗,因为她的文字清丽细腻;还喜欢翻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为先生的文章真实透彻。我的案头,几乎都是他们的作品集子。闲暇的时候就喜欢翻看这些文集,有了这些智者陪伴,长夜就不会寂寞,生活也不会孤单。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蜓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 罗素的这个天才比喻让颇有人生阅历的余秋雨觉得十分贴心,于是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人生。想想也是自己好像刚刚毕业,如今却是这般年纪了。于是我感叹岁月的无情,我会经常想,我要好好玩玩,事实上,就是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我会在自己的空间编织一份份美丽,这美丽不是人们理解的女人的美貌,让人可以用眼睛看的;也不是女人的味道,让人可以用心去品味;而是我的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快乐的时候找几个朋友打打牌,苦恼的时候找个知心朋友谈谈心,无聊的时候叫几个同学游一游,需要的时候去开动一下自己的脑筋完成一些作业„„

一天一篇的看着,体味先生诠释的人生,叹服着独到的精辟,记得一夜看了先生《关于友情》,总是无法入睡

先生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我非常同意先生的结论。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一过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朋友们活着。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硬。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朋友一场。所谓成功,除了功利性的目标以外,也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首肯和笑声···我们或许关爱人类,心怀苍生,并不以朋友的圈子为精神终点,但朋友仍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居然能兼济天下。

其实,世间的孤独者也都经历过友情,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是他们不知道鉴别与维护,不善于呵护与珍惜,最终被一一破碎了,以至最后孤独了自己。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提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了。那么友情的错位,是基于什么理解的呢?答案来源于自身和外界的混乱。就外界来说,人们习惯用功利和商业思维来判断友情的实用和交换原则,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见真情,似乎友情在为难之际及时出现,在经历考验之后才得到升华,这是对友情的苛求,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也没有接受考验的义务;就自身来说,或许因志趣、爱好、共同的事业奠定了友情的基础,但人性的差异,又往往不能因为“高山”都有“流水”,因拨琴弦,都有知音。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长期信赖的友情竟是虚假的,而这种虚假又并不出于恶与罪,而是出于我们自身对友情本身的错位和悖论,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先生回答得好啊: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不可能人人都能建立友情,因此应该有两个或者更多层次的友情存在。“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

后者难于深刻。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人们结识、好感、愉悦的集合,它的宽度是人们全部履历和经历的概括,它随人们接触外延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它与事业、地位、经历、方位、功利联系,没有数量界限;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精神村落,寻找途中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路标,它是以生命来涵养的,这种友情不依靠什么,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地位和身份,只不过是相互使对方更加快乐、温暖、自在、幸福,“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然而,这种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在如饥似渴地追寻,很可能友情与你擦肩而过,你没有在意,或无法辨认,也许等你蓦然回首的时候,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余秋雨先生最后说,人们“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因此,学会珍惜吧~!”

是啊,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感谢他,是他给了我们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是他给了我们一块和平温馨的土地。谢谢。

有的人将人生比作长路,也有的比作高山,而现在余先生将他具化成了长河。

这种比喻正解释了人生的现象,在有的地方河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波不兴,而在长河的源头永远是纯洁的,在长河的尽头则是宽广平静。这多么像人生。在这长河中的各种水下暗礁,水中险滩,水中生物无不活现了生命中的曲折,困难,得失,成败。而余先生的关于善良,关于生命,关于年龄等篇也都是在这长河中历练浸泡之后而钓上来的肥腴的黑鱼与我们共享,我们应该再次谢谢他的盛情。

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他正直、善良、诚恳,他无时不在感化同类,希望我们能够接受多点文明,吸收多点精华,不要再这样无谓的喧嚣下去,多去思考思考有益的人生话题,而不是为了物质而竞争人生。

他也不是用无情的法律的眼光去看罪犯,而是用人的起码的感情出发去寻根究源,到底什么才是犯罪的动因。这让我很感动,在西方的法庭中的陪审团制度正是体现了这个人性、人情的重要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反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也许不是我错了,而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用感性的长河来概括人生,有点像东方人用佛、西方人用上帝来解释过去的无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激烈与平静、纯洁与混沌、狭窄与宽广不也正好与真正的历史吻合吗?

篇3:霜冷长河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霜冷长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霜冷长河读后感1

隐约记得是在半年前,似乎孩提时代的我还在,倔强的拿着考试用书,把自己埋没,如今却带有戏剧性的改变了许多。正如余秋雨先生《霜冷长河》中“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

那时候,因“友情”的困扰,我急切的渴望有一种力量能支持着我,于是我选择书籍,我开始疯狂的阅读杂书,终于给了我宁静之思的《霜冷长河》四个字在“数字图书馆”中捕捉到,马上把这本书拿到手机中随时来看。

余先生说“友情这件事,比我们平常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特别是男女之间的友情,则更严重,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男女之间是否会存在真正的友情,友情随时可能崩塌,而几乎没有挽回的可能。被多年的挚友欺骗的事儿常有发生,有人认为热情、关心是交友的法门,于是在得不到回应时就愈加“郁闷”,“郁闷”这个词很不好,是一种贬义的形容,我倒觉得可以改成“一时的不知所措”,那样才显得积极追寻向上。交友的法宝排在第一的该是“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根基,有了它无论这个人遇到了什么事情,都不会苦恼它的初衷,余先生的“关于善良”:“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有了善的`种子才能萌发爱的秧苗,“善良”是平静的、理性的、是趋于完美的,用“善良”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和事,还愁朋友不多吗?

听了余先生“灯下回信”的教诲,我突然也站在了回信者的角度,去回复自己的信,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优越的环境中,必然会产生很多幼稚的,长大后自己都会大声笑出的事情,这是自己心灵成长历程中的小溪,我为自己能路过这样战胜自我、富于挑战的激流而庆幸。期待着到“霜冷长河”上走一走。感谢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便利!

霜冷长河读后感2

我第一次接触余秋雨的作品。说实话,初看并无什么的感想,只觉得这书充其量就是一些故事的“集合”,实在是难以让人产生兴趣。但是,细细地揣摩,又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

在这本书的第二辑中,余秋雨主要阐述了友情、名誉、谣言以及嫉妒,进而探讨生命。

现代社会中,因为太多的利益、诱惑,大多数人的友情早已变质,不再纯真,是建立在功利之上,为人所利用的另类“工具”。友情的错位,警示着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审视人与人之间关系。“学会珍惜,小心翼翼”这是余秋雨给我们提供的建议。浮生若梦,能有真心的朋友为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所谓的名誉,大抵就是外界对个人的评价、认知。追求名誉,无可厚非。但过分执着于它,就难免有沽名钓誉之嫌。名誉就像是一个人的外包装,易破难存。看破这一层,就能减少名誉对自身的侵扰,获得心灵的解放。

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余秋雨认为谣言的传播是因为人们求真的需要。置身于社会中,人们难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茫然、迷惘的心情,因而迸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一件事情,经由少数人传递,也许还能保留原样;但一旦被多数人所接触,就一定会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难以阻止,也无法免除,能做的也只有忽视它,保持一颗淡然的心。

只要是人便有欲望。当自己还在起跑线上挣扎,而别人早已遥遥领先时,我们会感到嫉妒。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人性的体现。余秋雨在书中将嫉妒分为两种:高贵的和卑下的。所谓高贵,就是化嫉妒为动力,以嫉妒的对象为目标,不断地努力,直至超越对方。所谓卑下,就是表面上无动于衷,心里却怨恨对方,在暗地里用不正当的手段抹黑、伤害他人。显而易见,我们应当做一个高贵的“嫉妒者”,勇往直前,追逐目标。

篇4:霜冷长河读后感

整本书都是他的思考的产物,但读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经历过人生阅历的沧桑之人给那些没有阅历的青年人或者还没有找到人生目标的成人的劝告。从嫉妒到善良,从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本书都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我不敢说余秋雨老先生写的东西都对,但从他那呼唤回归善良,回归人性的呐喊中觉得好像确实得这样。浮躁的社会让我们的脚步日益飞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友情,嫉妒,善良,谣言,这些小时候就懂的东西如今真真切切的站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那将会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书中引用了一些名言,如画龙点睛般镶嵌在每一个最合适出现的地方。

从这本中终于明白为什么余秋雨对那些谣言和中伤不予理会,虽然他如今的作品已不如当年,但他的态度却一直没变。我从网络中或者从母亲口中也得知不少关于他的负面消息,当时自己难知真假或者难知这点小事该不该引起如此多人对他的攻击。看的出来,他选择了置之不理是对的,不需要辩解,让时间抚平一切,然后谣言误会就都消失了。这是一种佛家的思想么?以不动应万变,于无形之中化解对手。我想余秋雨是对的,当一个人出名了以后,攻击自然就到了,只要问心无愧,那什么也不用担心,联想到现在的唐骏,突然感到一丝苦涩,时间能抚平一切,同时也能揭露一切。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多少会有些切()身的感触,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告诫我们这些青年人应该杜绝自高自大,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对自己过高估计的错误思想。虽然社会一直承认我们是未来的希望,但我们有时没有把这种希望当成压力,反而当成了自己骄傲的资本。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用在我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可惜这样下去初生的牛犊是不是仍然被老虎吃掉呢?刚上大学那会大家都在提低调,好像抱着一种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的态度就能应付的了各种局面似的。其实青年人更提倡的不是低调,而是虚心罢了,自己其实真的没什么,自己毕业前的99%可以说都是父母给的,并没有太多好夸耀的地方。等到了社会上,方知自己当年所学甚少,于是开始后悔,只有知识和后天养成的人品是父母给不了的,所以还是虚心多学点东西为妙。

篇5:霜冷长河读后感

——嫉妒是制造、散布谣言的根源

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我正在一辑一篇的拜读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使我为之产生共鸣,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二辑中“关于嫉妒”的几篇文章。读完它们,使我对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利于稳定的谣言引起了思考。

何为“嫉妒”,经过翻找现代汉语词典找到,所谓“嫉妒”,就是“忌妒”,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事实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经历,我们中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个从不嫉妒的人?可见,嫉妒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它既可以出现在一个伟人的头脑中,也可以出现在一个龌龊小人的头脑里,任谁也无法摈除。对于嫉妒与嫉妒者,我们常常抱着一种鄙夷和愤怒的眼光,认为嫉妒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卑鄙无耻之徒,而殊不知,这类人是最值得同情,值得可怜的,也是最不幸的。试问一句,他(她)为什么要嫉妒?还不是因为别人处处都强于他(她),且别人做的事正是自己最想做的,但自己做不到,别人却做到了。于是,羡慕、不服气等诸多情感因素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嫉妒。这样看来,嫉妒者处处不及人,就只有靠制造、散布一些谣言来平衡一下自己失控的心理,真是不幸之极了。

关于嫉妒者的不幸,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对“嫉妒之苦”进行了详尽阐述。“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落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于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所以只能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就感到遍体鳞伤。这种自设战场、自布硝烟的情景有时已近乎自虐狂。”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不仅讲述了嫉妒的本性、嫉妒之苦与嫉妒之恶,还认为嫉妒可以分为两种:高贵的嫉妒与卑下的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的嫉妒比之卑下的嫉妒,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关爱他人仰望杰出的基本教养。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调整好心态,向他(她)学习,取长补短,将心中的不服化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尽量减少嫉妒。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如何处理好嫉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这点,人们总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心中不服,便埋头苦干,竭尽全力,非超过对手不可;还有一种就是表面上对你心服口服,而内心却心怀怨恨,暗地里拼命制造中、散布谣言,非扳倒你不可。这大概就是高贵嫉妒与卑下嫉妒的区别吧。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将它当作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长鞭,脚踏实地地拼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制造谣言、散布谣言以此来扳倒对手。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一下高贵的嫉妒。”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个会嫉妒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我们应该学会高贵的嫉妒,将嫉妒降到最低程度,“使它即便在破碎时也能体现一点人类的尊严。任何一种具体的嫉妒总会过去,而尊严,一旦丢失就很难找回。我并不赞成通过艰辛的道德克制来掩埋我们身上的种种毛病,而是主张带着种种真实的毛病,进入一个较高的人生境界。”

篇6:霜冷长河读后感

许是一种深沉的思念,遥远的冥想在牵引着我,他的江河是一种深沉的回忆,柔韧坚决而又延绵不断的,是秋雨先生心中的河,平静而又悲壮,是文化历史的长河,源远而又流长。他说”我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为什么更倾心?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绵绵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一热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秋雨先生正是想要通过这种意象的阐释,把握并揭示自己体验到生命形态的另一侧面:经历过几番风雨、几番沧桑之后,生命渐渐平息了最初的欢腾与激荡,也由此开始了一种更为深沉的积淀,趋于平和。这种积淀因融入了自身坎坷人生的情感阅历,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因融入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沧桑,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愈发的透彻、厚重。经过生活的磨砺,情感的积淀,秋雨先生关于江河的冥想犹如陈年老酒愈发显现出芬芳诱人。类似梦呓的话语亦似遥远的回响,冥冥之中的似曾相识牵动着秋雨先生点点滴滴的往事情怀。宁静而又悲壮的黑龙江边,秋雨先生展开了如飞的思绪,”难道上一辈子,我曾坐着狗拉雪橇驶行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也许我在半道上冻僵了?“这种人河之间的神秘的缘分,是那样的具体,又是那么朦胧而令人神伤。秋雨先生的体验在黑龙江找到了一种寄托、慰藉,人生就是这样一条河,绵延不息,悲壮却并不悲凉,从容不迫而又气度不凡。

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开始了人生之旅的更加深入的探寻,《文化苦旅》让我有想长大亲自到各地看个究竟的冲动,《山居笔记》让我有以后老年也想隐秘在山林间过日子写文章的意念,但是《霜冷长河》影响我却最深:没有尖锐批判与严峻审视,显得极为理一性一而含蓄,平添了几分亲切和平易,犹如长河般的平静而自然,水到渠成般的顺畅。

其中让我十分有感触的,是有关名誉的问题,。虽然几乎每个名人都会说他不在乎自己有不有名,但是秋雨却说:世间上这么多善良的人愿意撕一裂自己、毁灭自己,是为了什么?就为了名呀!他举了中国古代第一女诗人李清照的例子:李清照为了替丈夫洗刷名声,她散尽了家庭的全部遗产,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但是最终名誉追回来了没有?真是天知道了!

篇7:霜冷长河之读后感

<<霜冷长河>>很有意思的一本著作,不仅为人生各个课题作了个人的注解,还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在去看、去问、去聆听、去与自我做对话,思索为什麼生命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认定的是绝对的吗?不,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解答。这是完全个人的,必须自己去会验、感受和探索,唯有通过自己真正的经历,投入、付出和感觉些什麼,那才是纯粹自己的。

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我们都在找寻我,探寻生命、发现事理、发展人我情爱与学习生活,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发展事业、成就志业、结交知友、嫁娶育儿、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随波逐流、蹉跎时光、一事无成、积累债业,但这一切可否归结於发展~完熟的自我个人呢?<<~生死书>>裏道出人生的课题是:我们必须去参与生活,去学会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要教导我们的种种深刻意义,然后往内在精神提升,去参破人的贪瞋痴身口意,乃至了悟其实存在是无,万念万欲是无,一切人我是非,憎恨痴迷也是无,一切皆是无也是空,诚如人心本是一潭平静无波的湖,我们要投掷什麼使它波澜起伏亦或保有其宁谧深邃。

再来,我们谈到了爱,<<霜冷长河>>之末章节<最后的课程>讲述的是牶一最限好的经验:爱,也是老教授终其一生的信仰,尽管他的形体正日渐消陨,他那炽烈明亮的精神灵性仍使我们感动不已;尤其震憾於他对人性纯洁的信诺与他那对生命的活泼热情。对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烛蜡消融般的身躯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还能如此沈迷於俗世的声光迷乐,无视於生命所要给予我们的,其实正是如此美妙的经验吗?爱,正是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篇8:余秋雨霜冷长河语录

余秋雨霜冷长河语录

1、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余秋雨

2、人生,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余秋雨

3、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好人自杀。——余秋雨

4、他的目光,平静而忧郁,缥缈而苍茫。——余秋雨

5、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余秋雨

6、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余秋雨

7、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的可能。——余秋雨

8、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余秋雨

9、常态往往比特例更难对付,因此也可能更深刻。——余秋雨

10、思维惯性既会产生防范麻木,也会产生防范失度。——余秋雨

11、惟有这个本真,人类找到了在苍茫暮色中回家的心情。——余秋雨

12、真正急于做的,是高贵的博爱精神、慈善情怀的重建。——余秋雨

13、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余秋雨

14、老是考虑成功,就会害怕失败,那就反而很难做成事情。——余秋雨

15、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余秋雨

16、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太拥挤了“,可见拥塞可以致命。——余秋雨

17、文化的力量,在于整体组合,在于价值选择,在于人文方向。——余秋雨

18、被动不是谦逊,恰恰相反,只有开启自我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余秋雨

19、随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余秋雨

20、今后遇到那些对人世间的一切知道得太多的人,不要全然信赖。——余秋雨

21、一路行走,一路怀疑,一路怀疑一路行走,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余秋雨

22、作弄自己倒也罢了,活生生造成了人类的生态浪费,真不应该。——余秋雨

23、对他这么一个要么中止,要么高效的人来说,太知道无聊是什么。——余秋雨

24、处处合理,何谓生活?没有芜淖,何谓大地?没有谣言,何谓真实?——余秋雨

2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余秋雨

26、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余秋雨

27、人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是无法用言语来传递的,只有让你自己去体验。——余秋雨

28、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余秋雨

29、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余秋雨

30、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余秋雨

31、人一上年纪,就会自然熄灭往常误以为灿烂的浮火,静静地去体验人生的厚味。——余秋雨

32、鲁迅早就叹息,在中国,”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余秋雨

33、妒忌者可以把被妒忌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最羡慕的对象。——余秋雨

34、报刊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是只求轰动,不求实证。这是当代很多报刊的共同毛病。——余秋雨

35、我们千万不能对自己已懂和已做的一切给予过高的期许,以为可以进入永恒的层面。——余秋雨

36、一切出色都是一种危险,出色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就一定会蜕变成一种过失,甚至过错。——余秋雨

37、莱辛说,一位女皇的真正动人之处,是她隐约在堂皇政务后那个作为女儿、妻子或母亲的身份。——余秋雨

38、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余秋雨

39、不知在何处阴暗的房间里,长者们正目光痴痴地悬想着这些脚步,而这些脚步却已走不到长者们身边。——余秋雨

40、人遭到屈辱总是敏感的,对于任何一个不易觉察的埋怨眼神,一种悄悄表示不满的脸色,都会感应到。——余秋雨

41、中国的情况历来是几百年的破坏只换来几年的建设,而刚刚有点建设又很快换来新一轮声色俱厉的破坏。——余秋雨

42、好多事,坏就坏在热闹,坏在人声嘈杂、香烟缭绕的会议卓盘,坏在随声附和或齐声嘲笑的勃勃兴致上。——余秋雨

43、一切真正成功的政治人物一定会在友情上下大功夫,否则他们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人手提生命跟着他们奋斗。——余秋雨

44、直到今天,遭妒的一方常常被说成是骄傲自大、忘乎所以,而嫉妒的一方则被说成是群众反映、社会舆论。——余秋雨

45、在我看来成熟男子的重要魅力在于责任心,在于一种使你的爱人和你周围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的稳定风范。——余秋雨

46、只要稍稍闭眼一想,有一个原因就会立即浮现出来,并且几乎毫无争议地占据主要地位,那就是:为了名誉。——余秋雨

47、本质相反而又成了朋友,那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结束这种本来就不应该建立的友谊,要么渐渐改变自己的本质。——余秋雨

48、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完,两者不可颠倒。——余秋雨

49、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成为一种美德。——余秋雨

50、因为在我看来成熟男子的重要魅力在于责任心,在于一种使你的爱人和你周围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的稳定风范。——余秋雨

51、他们颀长的身材中少了一条敢于为他人和女友担待的脊梁,他们机智的谈吐中少一种敢于决断、敢于负责的声腔。——余秋雨

52、从根本上说,中华文明的是是非非已经不是书库里的陈旧典籍,经过几千年的过滤筛选,早就生长在每个人的身上。——余秋雨

53、如果”善“有原因,他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余秋雨

54、我并不赞成通过艰辛的道德克制来掩埋我们身上的种种毛病,而是主张带着种种真实的毛病,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余秋雨

55、你过早的选择了枯燥和庄严,艰涩和刻板,连顽皮和发傻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提前走进了中年,真是一种巨大的亏欠。——余秋雨

56、老人的回忆都是年轻的,但是,岁月毕竟使回忆变成了飘忽不定的梦幻,当梦幻突然成真,他岂有不想一把抓住的道理?——余秋雨

57、任何傲视众生的人都谈不上魅力,魅力在于交流,在于发射,在于广泛地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魅力,不叫魅力。——余秋雨

58、自身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包装不出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毁损不了的。——余秋雨

59、早有高人指出,对被妒忌者来说,妒忌是对一种价值的侧面肯定,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损害。——余秋雨

60、只有这团火光,才能把深夜荒山间的狼群阻退。千万不能让这团火熄灭了,无论如何应该到四处捡拾柴枝维持着,直到霞光初现。——余秋雨

61、其实,世间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直奔真实。——余秋雨

62、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衰世受困于谣言,乱世离不开谣言,盛世不在乎谣言。——余秋雨

63、一个人在名誉上保留一点冤屈的斑点,就像在食物中保留一点没有营养的纤维素,森林中保留一点恶兽毒菌,反而是健康、大气的标志。——余秋雨

64、要对一些复杂的问题作出选择时,首先要给自己减压,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在沉重的压力下,连空气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错误的决断。——余秋雨

65、本有差异却没有差异准备,都把差异当作了背叛,夸张其词地要求对方纠正。这是一种双方的委屈,友情的回忆又使这种委屈增加了重量。——余秋雨

66、有时撒谎可以用沉默,用暧昧的态度,用声调的高低,或者是在说话时用眉目示意等方式。所有这些都比直截了当的撒谎坏的多,恶得多。——余秋雨

67、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余秋雨

68、昨日的友情,早已消失在黄昏的牛粪火中,繁星在天,眼前隐约有一条出山的路。不必告别,不要留话,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快步离开要紧。——余秋雨

69、这么多长途而来的朝拜者,带着现实生活中的苦厄困顿来到这里,很想获得一种精神救助,结果他们带走的并不是精神,而只是一些私利的安慰。——余秋雨

70、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余秋雨

71、表面上,它是散落四处的点点温馨。平时想起一座城市,先会想起一些风景,到最后,必然想起这座城市里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余秋雨

72、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余秋雨

73、人们为种种界限而敏感的生存,既警惕有人越界而入,又警惕有人越界而出,即便在界内,又何尝有一刻安心,结果难免把从业同行逐个当作了或隐或显的对头。——余秋雨

74、魏晋名士的高贵,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鸣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贬损自己、耗散自己。——余秋雨

75、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余秋雨

76、最初的名誉不是个人所能争取的,这是人们在黑暗中猛然听到一种强健声音之后的安静,安静之后的搜寻,搜寻之后的仰望,仰望之后的追随,追随之后的效仿,效仿之后的传递。——余秋雨

77、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余秋雨

78、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余秋雨

79、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处出发。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余秋雨

80、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燕长鸣,年迈的帝王和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余秋雨

81、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人生搏斗沉淀成雍容华贵,沉重的社会责任已经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只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余秋雨

82、直至此时,新任的惯性还使双方撕不下脸来公然道破,气忿之中叠加着气忿。这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心里暗箱,友情的缆索在里边缠绕盘旋,打下一个个死结,形成一个个短路,灾难性的后果在所难免。——余秋雨

83、惩罚邪恶的手法比邪恶更邪恶,滥杀无辜简直像割韭菜一样轻松。忠孝节义的旗帜下一片刀光剑影,浩荡大气的代价是尸横遍野。生命的基本价值,是马蹄下的几茎枯草;百姓的生存权利,是漩涡边的几个泡沫。——余秋雨

84、罗素说,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如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余秋雨

85、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余秋雨

86、魏晋名士的魅力,不在于离群索居、傲视众生。这事说来话长,此处不作评论,但有一点可能是定律;任何傲视众生的人都谈不上魅力,魅力在于交流,在于发射,在于广泛的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魅力,不叫魅力。——余秋雨

87、他们经历过人人自危的年代,看到过”文革"中街道间的武斗、抄家和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深知即便是一目了然的恶行也难于以自己的一腔正义去扑灭,于是便学会了旁观和退缩,满脸皱纹里埋藏了一层层难言的生存经验。——余秋雨

88、旅途中的文化感受,不必如此拥挤、如此密集、如此迫不及待地表达出来。让自己的笔多描述一点自然景物本身,就会更大气。走在这样一条奇异的路上,我们的合适身份应该是惊讶而疲倦的跋涉者,而不宜是心思很重的读书人。——余秋雨

89、这个井口看似平常,但伸头一看却深不可测。阴冷的水气带出了大地掩藏着的重重怪异,更要命的是,晃荡的井水居然还照出了自己的面影。有多少人愿意长久地逼视那个变了形的自己呢?只能赶快走开。井口外面的话题很多,转移注意并不困难。——余秋雨

90、不管你以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身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余秋雨

91、我家乡的小河,是长江的支脉,离这里还非常遥远。说得有点自豪,又有点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生命的起点那么渺小又一小相通,实在让人不知道如何搁置自己的感受。我现在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余秋雨

92、为了名誉,这么多善良无辜的躯体居然愿意撕裂自己、殒灭自己,结束自己的存在状态,细细想来,实在让人震颤。有时在电视中看到世界某地一些动物在海滩边上或密林深处自杀,已经使我们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何况我们说的是人,而且是好人。逼迫好人自杀的一定是邪恶,但好人既然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要去怕邪恶?可见还有一种比邪恶更为恐怖的力量横亘其间。——余秋雨

93、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目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类超拔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处出发。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余秋雨

篇9:余秋雨《霜冷长河》读后感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蜓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罗素的这个天才比喻,使余秋雨先生有了贴心之感,于是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人生,特别是因经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于是就有了这本《霜冷长河》。

人与书也是有缘分的,初遇这本书,也属偶然,在朋友办公室里闲坐时偶见。“霜冷长河” ——沧桑冷峻,又略带柔美的书名,牵住我的视线;信手翻来,余秋雨先生与其夫人马兰的照片映入眼帘,南京古道上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溢满甜蜜幸福,也与冷峻的书名形成了对比;忍不住继续翻去,看到了余秋雨先生心中的至高美景,“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冻的时分;而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

为什么更倾心?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延绵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热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看到这里,眼前突然浮现似乎曾在梦中的一幅图景,一条霜冷长河,一条生命之河,一位睿智学者,一段段人生感悟……

《霜冷长河》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精品散文集,全书共分四辑,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书中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有深情的抒情色彩,有丰富的语言特点。

诗意的黄昏,夕阳相伴,泡壶香茶,细细品味,感觉自己载着人生重量在一条冷静而安详的长河上缓缓行舟而去……

霜冷长河,最为喜欢第二辑“关于年龄”和“最后的课程”。

青年,歌颂的陷阱;中年,当家的滋味;老年,如诗的年岁。

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自然才会趋向完美,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才能享受人生况味。

人到中年,一如成熟的秋季,遗弃了春的幼稚,淡化了夏的冲动,拒绝了冬的寂寥。中年人生,因成熟而稳重,因稳重而深刻,因深刻而淡泊,因淡泊而忘我。人到中年,很累,但也很甜。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艰辛,太多的感慨,太多的不如意,但正是这一切美好的、艰辛的、酸楚的,甚至是痛苦,反反复复交织在一起,丰富了人生的阅历,使之有幸在修炼到中年之后,感受到人生经历的启迪。

余秋雨先生更多地思考的、更多地阐述的,是中年人的责任,是中年人当家的滋味,当自己的家,当社会的家,“成熟男子的重要魅力在于责任心,在于一种使你的爱人和你周围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的稳定的风范。”这种当家人的责任,要求中年人无所不能,在社会上是最稳定的基石,在事业上是强者、是成功者,在家庭里是力量的来源、家庭的纽带,因此,中年总是很忙,来不及欣赏就到了老年。匆忙中的美由生命自身灌溉,因此即便在无意间也是体现得最为真实和完满。

人生中,不去躲避和掩盖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年龄问题,也许并不难做到,可是能把老年比作如诗的年岁,这种境界是必定经过人生的探索思考,需要极具洒脱之心态才可达到的。“终于到了老年。”这是种享受年岁,诗化年岁的感叹,是具积极平和心态之人才可发出的声音,它不是无奈地顺应,顺应人生的自然规律,而是种愉快地享受,享受过青年之激情,享受过中年之成就后,继续愉悦地享受老年。

是啊,中年太实际、太繁忙,算不得是诗;若青年时代是首诗,但它太多激情面缺少意境,算不得好诗。“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谈老年,最后避不开死亡的问题。”“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既然人生的终结如此诗意,是江归大海,是每朵浪花回归大海,是新的江河源头的开始,是新的浪花的重新跃起,那么,人生又何惧终结?

对于死亡的思考,应该说更是为了思考生命。什么叫做活着?生命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余秋雨先生在《最后的课程》中提到另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莫里老人在人生的终结时分,在最后的课程中一遍遍对爱呼唤,一遍遍重申:“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什么叫做活着?莫里老人答曰:一个能够救助其他生命体的生命过程。“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一个人的一生,一直都在追求幸福。我也经常在想,到底什么是幸福?我要的幸福人生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是让自己满意的?经常困惑,经常彷徨……现在,欣赏着落日美景,品味着《霜冷长河》中《关于年龄》与《最后的课程》,躁动的心慢慢趋于平静。是的,原来我们过的完全健康的一天,都是幸福的一天;尽心尽职工作的一天,与家人享受天伦的快乐一天,与朋友相聚欢畅的一天;甚至是偶有不顺努力克服的一天,躺在病床安于接受治疗的一天:孩童无忧玩耍的一天,青年努力学习的一天,中年承担责任的一天,老年悠闲回忆的一天,都是幸福的一天。

上一篇:文化传媒公司企业简介下一篇: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