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公务员福利

2024-04-20

湖南省公务员福利(精选8篇)

篇1:湖南省公务员福利

北京市300万老年人口,无论是不是北京户籍,今后在乘坐公共交通或逛公园等公共场所、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如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均可获得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最高可获20万元。27日,北京市民政局宣布,约7万低保、“三无”、失独等老人的保费将由政府买单,其他老年人可自主投保,保费一年仅15元。

地方政府出资为老人定制“意外险”,自然是善举一件。某种意义上说,该项目能够推行,既得益于财政收入不断攀升,也与金融市场内保险产品的多元与细分密切相关。

据悉,“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虽由政府主推,但其操作、执行等均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又一经典案例。

“意外伤害险”所提供的,其实是一种补充性保障。在由退休金、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等构成的兜底体系之外,“意外险”等商业险种给了民众“再加一道锁”的可能。但在过去,商业保险一直是由当事人自愿付费,如北京这般“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买意外险”的做法,实则并不多见。

这一举动的明智之处在于,职能部门以较低的成本、较简单的运作手法,便迅速实现了一次性改善目标群体福利水准之目的。正因如此,此事的最大参照意义,并不是提醒各地要见贤思齐,而是启发了公共职能机构如何向社会输送善意。

曾几何时,当民政部门谈及关怀困难群体,往往都逃不开走访慰问、送米送油的刻板路数——整个过程亲力亲为,费时费工不说,最终效果也常难尽如人意。然而,倘若职能者刷新思路,更多正视并化用市场之力,程式化、套路化的“扶弱济贫”事业,想必已是另一种局面了吧。

北京团购“意外险”的事例表明,公职部门采用市场化手段投放福利,具有理所当然的合理性。一方面,政府机构具备天然的议价优势,既可因项目体量之大而压低价格,又能在招标环节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商业公司拥有标准化的办事流程、成熟的渠道架构、周全的服务意识,必能给民众塑造全然不同的体验。凡此种种,显然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公办服务窗口无法比的。

政府部门向市场企业团购服务,规模化效应最终转化为显性的利益,如此一来,北京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方才“费用低、范围广、理赔标准高”。所以,可以确信的是,一旦我们更多认可市场的价值,更多融入市场的逻辑与体系,“投放民生福利”的过程,便还可挖掘出极为可观的降耗增效空间。

篇2:湖南省公务员福利

公务员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公务员所在单位为满足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制度。主要包括工时制度、探亲制度、年休假制度、产假制度、福利费制度、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和交通费补贴等制度。

(1)工时制度。公务员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法定节假日10天,分别是:

新年:放假一日 一月一日

春节:放假三日 夏历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

劳动节:放假三日 五月一日、二日、三日

国庆纪念日:放假三日 十月一日、二日、三日

(2)探亲制度。公务员工作满一年以上的,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与父母都不住在一起的,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未婚者原则上可每年给予假一次,假期为20天,已婚者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上述假期不包括路途时间。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本人标准工资发给工资。探望配偶和未婚者探望父母的,其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者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处理,超出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3)年休假制度。公务员根据工作任务、岗位、资历等不同情况,每年可安排不超过两周的休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职工休假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制定。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参照执行北京的有关规定,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休假7天;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休假10天;工作年限满20年以上的休假14天。

(4)产假制度。女性公务员产假为90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难产者增加15天,多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15天。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根据医生意见给假15~30天,怀孕超过4个月以上流产的,可给予42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怀孕和分娩期间在本单位医疗机构或单位指定的医疗机构所用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产前检查时间算工作时间。

(5)福利费、取暖补贴和交通补贴等制度。为解决公务员及其家庭生活困难,国家机关按工资总额的2.5%提取福利费,用于对困难者的补助或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对于淮河以北地区冬季取暖,国家给予一定补贴。对乘坐公共交通车上下班的公务员,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

保险福利制度的改革

现行保险与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国家统一规定各项保险的标准,各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负责本单位工作人员各项保险福利的管理,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立项实报实销。存在主要问题是:

(1)没有建立基金积累制度,退休费用由国家统包,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没有形成积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财政负担将越来越重。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的40%,若按过去现收现付的办法,养老费用相当于工资总额的50%。

(2)保险制度不健全,失业保险尚未建立起来。

(3)管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医疗等经费增长过快,浪费现象严重。

(4)福利在职工全部劳动报酬中所占比重过大。相当一部分劳动报酬如住房、教育、文化设施等,是以非商品的形式无偿提供给职工,不进入工资,形成一种“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的模式。

(5)社会化程度低,各单位自己负责工作人员生、老、病、伤、残以及福利等工作;“机关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本来应该由社会承担的福利,如托儿所、幼儿园、理发室、浴室、车队等,都由国家机关承担,既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不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简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福利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

改革公务员的保险与福利制度,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的方向是:

——改变离退休费由国家统包、现收现付的状况,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符合机关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养老保险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由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记入个人账户。同时,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退休金给付层次单一,计发办法不合理的状况,制定适合机关特点的养老保险金给付办法,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金给付制度。此外,要建立起科学的养老金调节机制,使公务员的养老保险金随着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的增长和在职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增加,以保障公务员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由单位按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待遇,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生产自救等活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完善工伤制度。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制定工伤认定和处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划分伤残等级与类别,确定伤残待遇,形成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工伤保险制度。

——改变医疗费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实行国家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医疗保险费用开支一般以大病保险为主,这样有利于强化个人费用意识,保障危重病人的基本医疗。

——按照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分开的原则,进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政府部门主要管政策、制度和标准。建立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收支、运营和保险对象的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程度。

——改革福利制度,将一部分福利性的补贴纳入工资,尽可能实现公务员收入的“工资化”、“货币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革机关办社会的现象,提高福利工作“社会化”、“商品化”程度。

篇3:“福利分房”与公务员住房浅析

这位作者既不了解当年有的地方提出福利分房的来龙去脉, 又不了解当前有的行政机关实行的是那一种住房制度, 因而有必要讲一些情况, 是为“一家之言”。

1、福利分房的来由

建国以来, 我国一直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 (以下简称旧制度) , 我国房改的改革对象就是这个旧制度。1988年国务院发出11号文, 决定在全国分期分批推行房改, 其针对旧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是租售并举, 即提租补贴和出售公房并举 (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最佳的改革举措) 。从1988年至1997年的10年时间里, 都是推行租售井举, 其中1992年以前侧重于提租补贴, 1993年后则侧重于出售公房。这一段时间里, 房改的进度相当缓慢。特别是有些城市在每年出售一批公房的同时, 又将一批新建住房纳入公房的序列。当时许多人认为, 这是房改进度缓慢的症结所在。1997年, 许多城市掀起了一个探讨加快房改步伐的高潮。许多人认为, 加快房改步伐的最佳措施是, 用断然的手段停止旧制度。有些人还认为, 为了加大停止旧制度的宣传力度, 应该提出一些鼓动性强的“革命”口号。于是, 有些城市的同仁在给旧制度戴上实物分配或福利分房的帽子后, 分别提出了“截断住房实物分配”和“取消福利分房”的“革命”口号。这就是福利分房一词的来由。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23号文中, 采纳了“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一词, 以体现“从群众中来”的精神。事后分析, 采用实物分配一词不大妥当。因为23号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必须使用严谨、准确的法律词汇, 而不宜使用不能完整、准确表达原意的“口号”词汇。

2、怎样看待住房福利

为人民谋福利, 是党和人民政府的神圣职责。这些福利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 (当然在食和行方面也有一些福利, 本文未列入) 。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就是:在成年以前能充分地受教育, 成年以后能够充分地就业 (含失业时有救济) , 能够享有适当的住房, 有病能得到很好的医疗和老有所养。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了这5个方面的福利保障, 就奠定了每个人幸福一生的基础。因此, 在住房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人民谋福利,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 (注:这是联合国1996年提出的目的要求) 或“住有所居” (注:这是我党提出的目的要求) , 是执政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1997年以前, 我们在介绍国外的住房经验和研讨我国的住房问题时, 经常会提到住房福利一词。在翻译外文时, 住房福利和住房社会保障成了同义的“通用语”。更由于当时人们对住房社会保障还很陌生, 因而较多地使用住房福利一词。而当1997年有些城市提出取消福利分房的口号后, 住房福利就成了人们比较忌讳的贬词, 写文章涉及到住房福利时, 都用住房社会保障来取代。其实, 各种保障房所含的住房社会保障, 是政府在住房方面为人民谋的福利。如果把它叫做住房福利并无不妥, 而且更能体现人民政府爱人民的精神。因而应该为住房福利正名。

3、为何房改后还有“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

1997年提出“截断住房实物分配”和“取消福利分房”的“革命”口号, 是为了加快彻底停止旧制度步伐的需要。当时还没有确定推行那一种新制度, 人们不会也不可能去考虑这两个口号与其后推行的新制度是否衔接的问题。

1998年的23号文中决定, 在我国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重点是对广大中低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供应保障房。如果在推行新制度后仍然可以使用“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这两个“口号”来简释 (注:由于用四个字的口号, 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住房制度, 我一贯主张以不用为宜) , 那就得明确地宣告, 我国的新制度仍在继续实行一定的“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理由有三:其一, 从开始建设供应保障房到保障房全覆盖中低收入者, 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 保障房会一直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 因而需要继续采取行政分配保障房的办法。其二, 由于各种保障房都含有程度不同住房社会保障, 也就是含有程度不同的住房福利, 因此, 各城镇政府分配保障房仍然可以叫做福利分房。其三, 保障房是众所周知的实物。因此, 城镇政府分配保障房仍然可以叫做实物分配。有人辩解说, 当年把公房说成是实物分配, 因为当时只收很低的租金。回答是, 因为住房只收很低的租金就把它叫实物分配, 用语很不准确, 也很难理解。何况而今的廉租屋仍然收很低的租金, 如果现在有人把廉租屋叫做实物分配, 肯定通不过。由此说明, 实物分配实在不宜再用。

在推行住房新制度10多年的进程中, 许多同仁早已发现新制度里仍然保留了当年所谓的“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内容。为什么不提出来讨论和澄清?主要是, 这两个口号是适应当时特殊历史条件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 以后已不大可能再使用, 仅仅属于一种“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再加上“口号”本身就存在着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制度的缺陷, 不宜对它求全责备。因而, 许多同仁都认为没有必要来个“旧事重提”, 再去讨论两个口号有何不妥, 以及为何它与新制度不“搭接”等问题。抱歉的是, 现在有人又把福利分房这个旧事提了出来, 只好提笔写出以上“一家之言”的解释。

4、为何有些城市对公务员建设供应经济适用住房

我国的有关办法规定, 经济适用住房主要由城市政府组织建设供应。有条件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 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也可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本单位职工。这些单位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应遵守的主要有:1.所建住房纳入城市经济适用住房运行机制;2.按城市政府规定的价格出售经济适用住房;3.每户只能享用一套经济适用住房;4.经济适用住房主要供应无房户。如果有条件的有房户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得到批准, 则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的回购价回购其现有住房, 并将它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运行机制进行再分配;5.经济适用住房属于半产权住房, 住户无权自由出售经济适用住房。拥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住户如果另行买房, 则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的价格回购其所住的经济适用住房。

允许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批准建设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并执行上述规定的好处有:可以增加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供应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单位住房困难职工的困难;可以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和回购价格;可以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在“体内循环”而不会流失;只允许一户一套经济适用住房, 有利于廉政建设。

据了解, 有的房价特高的城市, 其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价约为商品房价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它多数城市价差要小许多。这位作者所例举的, 可能是某个高房价城市的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差。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价差, 是政府为中低收入者谋的福利, 是推行保障房的精髓。

篇4:“福利分房”与公务员住房

这位作者既不了解当年有的地方提出福利分房的来龙去脉,又不了解当前有的行政机关实行的是哪一种住房制度,因而有必要讲一些情况,是为“一家之言”。

一、福利分房的来由

建国以来,我国—直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我国房改的改革对象就是这个旧制度。1988年国务院发出11号文,决定在全国分期分批推行房改,其针对旧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是租售并举,即提租补贴和出售公房并举(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最佳的改革举措)。从1988年至1997年的10年时间里,都是推行租售并举,其中1992年以前侧重于提租补贴,1993年后则侧重于出售公房。这一段时间里,房改的进度相当缓慢。特别是有些城巿在每年出售一批公房的同时,又将一批新建住房纳入公房的序列。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房改进度缓慢的症结所在。1997年,许多城市掀起了一个探讨加快房改步伐的高潮。许多人认为,加快房改步伐的最佳措施是,用断然的手段停止旧制度。有些人还认为,为了加大停止旧制度的宣传力度,应该提出一些鼓动性强的“革命”口号。于是,有些城市的同仁在给旧制度戴上实物分配或福利分房的帽子后,分别提出了“截断住房实物分配”和“取消福利分房” 的“革命”口号。这就是福利分房一词的来由。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23号文中,采纳了“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一词,以体现“从群众中来”的精神。事后分析,采用实物分配一词不大妥当。因为23号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必须使用严谨、准确的法律词汇,而不宜使用不能完整、准确表达原意的“口号”词汇。

二、怎样看待住房福利

为人民谋福利,是党和人民政府的神圣职责。这些福利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当然在食和行方面也有一些福利,本文未列入)。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就是:在成年以前能充分地受教育,成年以后能够充分地就业(含失业时有救济),能够享有适当的住房,有病能得到很好的医疗和老有所养。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了这5个方面的福利保障,就奠定了每个人幸福一生的基础。因此,在住房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人民谋福利,努力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注:这是联合国1996年提出的目的要求)或“住有所居” (注:这是我党提出的目的要求),是执政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1997年以前,我们在介绍国外的住房经验和研讨我国的住房问题时,经常会提到住房福利一词。在翻译外文时,住房福利和住房社会保障成了同义的“通用语”。更由于当时人们对住房社会保障还很陌生,因而较多地使用住房福利一词。而当1997年有些城市提出取消福利分房的口号后,住房福利就成了人们比较忌讳的贬词,写文章涉及到住房福利时,都用住房社会保障来取代。其实,各种保障房所含的住房社会保障,是政府在住房方面为人民谋的福利。如果把它叫做住房福利并无不妥,而且更能体现人民政府爱人民的精神。因而,应该为住房福利正名。

三、为何房改后还有“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

1997年提出“截断住房实物分配”和“取消福利分房” 的“革命”口号,是为了加快彻底停止旧制度步伐的需要。当时还没有确定推行哪一种新制度,人们不会也不可能去考虑这两个口号与其后推行的新制度是否衔接的问题。

1998年的23号文中决定,在我国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重点是对广大中低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供应保障房。如果在推行新制度后仍然可以使用“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这两个“口号”来阐释(注:由于用四个字的口号,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住房制度,我一贯主张以不用为宜),那就得明确地宣告,我国的新制度仍在继续实行一定的“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理由有三:其一,从开始建设供应保障房到保障房全覆盖中低收入者,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保障房会—直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因而需要继续采取行政分配保障房的办法。其二,由于各种保障房都含有程度不同住房社会保障,也就是含有程度不同的住房福利,因此,各城镇政府分配保障房仍然可以叫做福利分房。其三,保障房是众所周知的实物。因此,城镇政府分配保障房仍然可以叫做实物分配。有人辩解说,当年把公房说成是实物分配,因为当时只收很低的租金。回答是,因为住房只收很低的租金就把它叫实物分配,用语很不准确,也很难理解。何况而今的廉租屋仍然收很低的租金,如果现在有人把廉租屋叫做实物分配,肯定通不过。由此说明,实物分配实在不宜再用。

在推行住房新制度10多年的进程中,许多同仁早已发现新制度里仍然保留了当年所谓的“实物分配”和“福利分房”内容。为什么不提出来讨论和澄清?主要是,这两个口号是适应当时特殊历史条件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以后已不大可能再使用,仅仅属于一种“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再加上“口号”本身就存在着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制度的缺限,不宜对它求全责备。因而,许多同仁都认为没有必要来个“旧事重提”,再去讨论两个口号有何不妥,以及为何它与新制度不“搭接”等问题。抱歉的是,现在有人又把福利分房这个旧事提了出来,只好提笔写出以上“一家之言”的解释。

四、为何有些城市对公务员建设供应经济适用住房

我国有关办法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主要由城市政府组织建设供应。有条件的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也可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本单位职工。这些单位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应遵守的规定主要有:1.所建住房纳入城市经济适用住房运行机制;2.按城市政府规定的价格出售经济适用住房;3.每户只能享用一套经济适用住房;4.经济适用住房主要供应无房户。如果有条件的有房户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得到批准,则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的回购价回购其现有住房,并将它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运行机制进行再分配;5.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有限产权住房,住户无权自由出售经济适用住房。拥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住户如果另行买房,则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的价格回购其所住的经济适用住房。

允许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批准建设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并执行上述规定的好处有:可以增加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供应量;可以在—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单位住房困难职工的困难;可以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和回购价格;可以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在“体内循环”而不会流失;只允许一户一套经济适用住房,有利于廉政建设。

据了解,有的房价特高的城市,其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价约为商品房价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多数城市价差要小许多。这位作者所例举的,可能是某个高房价城市的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差。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价差,是政府为中低收入者谋的福利,是推行保障房的精髓。

借此,补充一条与此有关的历史回眸。1988年,建设部领导曾委派张元端同志和我分别任《房地产法》和《住宅法》(注:当时曾计划制定这两项法律,与1994年颁布的《房地产管理法》和仍在酝酿起草的《住房保障法》的口径颇不相同)起草小组的组长。我们商量,把这两项法律的起草工作合起来进行。其实,这两项法律的起草工作此前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到1988年已进入第6修改稿,我们的任务属于“继往开来”。我们在阅读了《住宅法》的历次草稿后,觉得似应增加一章《公务员》。理由是,我国不能实行新加坡公务员高薪养廉的办法。在公务员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有利于巩固公务员队伍。当时我们酝酿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具有一定“个性”的公务员住宅建设供应机制以保证供应。2.明确规定各级公务员住房套型面积的高限。以面积“中平”为宜,以免脱离群众。3.每户公务员(如夫妻都是公务员只算一户)只能享受一套住宅,以利于廉政。4.房改后(当时房改已经开始)公务员住房的租金或售价,应与公务员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由于工作和人事变迁等原因,我们的起草小组组长只当了不到一年就卸任,《房地产法》和《住宅法》亦即停摆,《公务员》章也未成稿。现在看来,以上酝酿的几条属于比较“初级”的粗浅想法,写出来,或许还有一些可供参考之处。

篇5:我国公务员有哪些福利待遇

引言:公务员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公务员所在单位为满足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制度。我国公务员究竟享有那些福利呢?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

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篇6:湖南省公务员福利

人民视觉

哪些福利要严格规范、哪些福利职工应积极争取——

福利多了?少了?(民生视线)

本报记者 白天亮

《 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0日 17 版)

十一黄金周,不少人在朋友圈晒福利。一些刚上市不久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展示了五花八门的福利,引人羡慕。而正在进行薪酬及福利待遇改革的国有企业,员工则纷纷感叹“一年比一年差”“什么都没有”。

单位发福利,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眼下员工总体福利水平是高是低?哪些福利要严格规范、哪些福利员工应积极争取?记者进行了采访。

国家鼓励改善集体福利,个人福利要规范

福利是什么?

“工资以外的都算福利吧。”在万科物业北京公司做客服的郭先生说。数一数,他享受到的福利主要有额度不一的年终奖、过节费,每年1—2次的集体出游以及聚餐、看电影等活动,有时还会发一些洗护用品或食品。“如果赶上公司业绩好,福利会多一点。”

“每周保证轮休1天、春节放假、有五项社会保险,最重要的福利就是这些。”老家河北保定、如今在北京做保洁的秦泽春这样回答。上世纪90年代她刚出来打工时,经常一周不休息一天,什么保障都没有。

“国企高管的福利太多了,超出我们的想象。”北京的退休干部刘大有说。最近,中央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老刘仔细研读了相关解读。“打高尔夫、买好几份商业保险、健身娱乐、出国旅游,以前居然由单位负责。高管这样的福利太离谱,是该管管了。”

不同人对福利有不同的理解。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员工退休、生病、工伤、失业、生育所享有的社会保险、死亡后的遗属津贴、法定假期和带薪休假是所有劳动者都应拥有的主要福利,法律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福利待遇,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其他福利。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介绍说,这些是狭义的福利。广义的福利是指用人单位按照公平原则和相应规范、向其内部成员发放的除工资性报酬以外的、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货币、实物以及服务等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报酬的总和,以使单位成员能够共同享受单位及社会发展成果。“老百姓通常所说的福利更符合广义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福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动性强。我国的《劳动法》中,特别强调了“集体福利”。按照福利分享的集中程度,福利划分为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集体福利是单位成员共享的,典型的如单位的食堂、图书馆、健身房、咖啡厅等,是政府鼓励改善的。个人福利则指个人及家属独有的、随个人身份和职务等级不同而有差异的福利,如出差时乘坐商务舱还是经济舱、每月的通讯费额度多少等,是收入分配改革强调要规范的。

此外,按照实现形式,福利还常常划分为货币性福利、实物性福利和服务性福利。货币性福利典型的有住房补贴、过节费等。实物福利典型的有工作服、工作用车等。服务性福利包括节日聚餐、集体旅行等。财政部曾发文要求,企业职工福利一般应以货币形式为主。而总工会的有关通知则规定,由工会组织的职工集体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逢年过节向会员发放少量的节日慰问品,主要是实物。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理解的福利概念,与工资有重合之处。譬如公职人员的津贴、补贴,按照《公务员法》属于工资范围,但有人将其视为福利。

中小企业职工福利水平偏低

9月初,广东东莞一家液晶显示器加工企业发生劳资冲突,数百名员工停工,直接原因是以往中秋节都要发放的节日补贴及月饼福利今年没有发放。

这一事件和国家规范央企高管福利待遇、社会热议公职人员福利等形成鲜明对比。

“一些单位的员工高福利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但从总体上看,大量企业员工、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的福利水平偏低,更应引起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常凯说。

法定的五项社会保险是员工最基本的福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职工的实际参保状况仍显滞后,14.8%参与调查的员工表示企业没有为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9%的人表示企业没有为其参加医疗保险。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早在2008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享受带薪年休假的职工一直在50%左右徘徊。“公司没有这项福利。”在北京一家房产中介做业务员的李志国说。

据了解,在市场经济国家竞争性企业内部,社保之外的福利支出通常可占工资总额的20%—30%。而我国企业大大低于这一水平。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企业员工除社会保险之外福利支出不足工资总额的10%。

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中心发布的员工福利保障指数显示,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为65.37,处于基础水平,福利保障的总体覆盖面较窄,项目不够丰富。其中员工规模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福利待遇最差。

有企业主曾表示,基层员工只想涨工资、对福利没兴趣。常凯表示,这种情况在前些年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时期曾经存在,但近两年已经在转变。随着员工保障意识提高、各地出现招工难,员工逐渐开始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保障。

员工如何为自己争取福利?常凯认为,福利太低或约定的福利没兑现,员工有意见可以理解,但不宜采取停工等方式,工人自身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在非公企业,应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员工参照同行业其他可比性企业福利水平等,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通过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等明确应享受的福利。“协商的路径畅通,相信工人不会与雇主发生冲突。即使福利下降,只要真的是企业经营遇到困难而不得已为之,工人也会理解的。”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认为,要真正实现中小企业福利的提高,单靠员工努力、监督企业是不够的。“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免税费,给小微企业多一些利润空间。现在企业缴纳的五险一金加起来能占工资总额约40%,小微企业在完成这部分支出后,还能有多少余力去做更多个性化的员工福利呢?”

严格规范不是“零福利”

“八项规定”的深入执行,引发社会各界对公共部门人员福利的关注。“公职人员的一切待遇都来自财政,工资之外不应再有什么福利。”有人这样说。不过,不少基层公务员认为,“至少工会的福利不能没有吧。”

公共部门员工是否应“零福利”?

“公共部门员工正常的福利应予以保障。目前,一些财政供养单位可能存在员工福利不规范甚至超发的问题,今后要加强监管、严格规范,但不能要求绝对没有福利。”苏海南表示。

据了解,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享有不同程度的福利。譬如:美国的公务员在拥有健全的社保待遇同时,还享有房租补贴、抚养未成年儿童补助等福利。法国公务员可根据自身条件来领取补助和津贴,具体选项有住房津贴、多子女津贴等。我国《公务员法》也明确,“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所做的课题《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指出,我国公务员福利存在福利名目过多、地区间部门间福利差距较大等问题。不过,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完全不要福利。课题组认为,第一位的任务是结合“服务型”“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对福利加以规范。包括规范并简化公务员福利项目,实现项目设置统一化、规范化,同时调整项目结构,合理降低当期福利支出比例。“不公开不透明容易引起猜测、误解,未来财政供养单位的福利可以逐步公开。”苏海南说。

同样存在争议的还有国企员工的福利待遇。

“中秋节前只有工会发了100元超市提货券。其实我们公司不是国有股绝对控股,但老总还是比照政府部门、比照高管来管普通员工的福利。”在一家央企二级公司上班的朱天说。

“海航可以自己盖房优惠价卖给员工,我们公司就不行。谁让人家是股份制企业、我们是国企呢。”国航员工朱女士说。

今年9月中央出台规范央企高管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社会各界普遍叫好。不过,员工的福利待遇怎么管没有明确说法。不少员工反映,高管福利缩水不应波及一线员工,有的企业连往年工会定期发放的福利都没有了。但也有人认为,国企员工福利待遇同样存在偏多的问题。

篇7:湖南省公务员福利

上海:公务员除工资外可享受年金福利

根据《上海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上海将创新分配激励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党政机关人员奖励制度、构建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适应事业发展的收入分配体系及建立统一的市级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等方面。

在建立党政机关人员奖励制度方面,《纲要》称将在进一步完善“阳光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以部门首长为实施主体的奖励办法,成立党政机关考核委员会,根据工作业绩确定奖励方案。奖励经费统一由财政列支,同时,探索建立长效激励的公务员年金制度和福利制度。

在构建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适应事业发展的收入分配体系方面,要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量放开政策,允许其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并按规定列入成本。对政府事务服务类和社会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量动态管理,在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大可分配工资总量。对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研究制定依照公务员工资制度管理的办法。

此外还将探索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模式改革。根据市场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进行公共性界定,确定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和公共支出的标准,实行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和市场运作的预算分类管理。

至于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创新分配制度的问题,《纲要》鼓励各单位积极落实技术、专利、品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各种实现方式,积极探索股权、虚拟股、特殊贡献分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利润分享、年度奖励、风险收入、补充保险、福利待遇等多元化的分配形式,选择和跟踪一批不同类型企事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样本单位,及时总结和提炼样本单位的做法和经验,并进行宣传引导,把单位领导推动按要素

参与分配和形成有激励作用的分配方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干部考核之中。

《纲要》还计划建立统一的市级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梳理整合各类人才奖励项目,建立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涵盖全市优秀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留学回国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外国专家的市级人才综合奖项。试分析上海市公务员除工资外可享受年金福利的做法。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上海市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大背景

2.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公务员工资与福利状况 3.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是指在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后,国家以法定货币支付给公务员个人劳动报酬的制度。公务员管理中的许多环节,如录用、考核、奖惩、晋升、辞职、辞退、退休退职等都与工资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公务员工资制度不仅关系到公务员的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公务员队伍的优化和稳定。建立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是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增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增加公务员队伍的吸引力,建设一支优化、精干、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意义重大。

同时,公务员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公务员所在单位为保障和解决公务员工作、生活及家庭中的基本需要和特殊困难,在工资和保险之外给与经济帮助和生活照顾的一种保障制度。建立公务员福利制度,有利于改善公务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公务员队伍,激励公务员更加努力的工作。在我国主要包括休假、优抚等比较传统的福利制度。

所以,改革公务员的福利制度,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福利工作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总的目标是要改善公务员病事假待遇,完善和规范其他福利措施,力争尽快建立起与公务员制度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套独立、完善、规范的公务员福利体系。当然,公务员福利待遇的改善和提高,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财力状况。但改革的方向是:改革福利制度,将一部分福利性的补贴纳入工资,尽可能实现公务员收入的“工资化”、“货币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革机关办社会的现象,提高福利工作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加强监督管理,使公务员的福利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同级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随着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的进行,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出现了工资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一个原因在于,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国家就规定,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使不同地区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的提高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允许省、自治区、直辖市运用地方财力安排工资性支出。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一制度一直未能实施。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规定之外纷纷自行出台津贴补贴政策,出现了分配秩序混乱的现象。在有的地区和单位,地方和单位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超过基本工资(而根据国际一般情况,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一般占总薪酬收入的70%~80%左右,津贴约占20%~30%左右)。由于各地区以及各部门的资源状况不同,津贴补贴发放称谓不同、数量不同,造成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除了地区之间有差异之外,不同部门之间的公务员工资水平也出现了差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务员工资、福利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凸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伤害,这个为题更为严重,于是上海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简单的给某个部门加工资或是变相补贴,而是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市采取“阳光工资”与年金福利相结合,是对我国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这将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一直不甚合理的局面。

篇8:河南省中小企业福利管理研究

一、员工福利管理概述

(一) 福利的内涵与构成

1.员工福利的内涵。第一, 员工福利是员工总体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一起构成现代薪酬体系的三大支柱。第二, 员工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 一般都是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 一般为非货币性收入, 如免费交通工具、节日礼物、商业保险、健康体检、员工俱乐部及免费工作餐等福利项目。第三, 员工福利主要帮助员工解决现在和今后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员工生活质量, 减少员工的后顾之忧, 如帮助员工解决员工午餐、交通、医疗、养老等生活问题及生存问题。第四, 员工福利是一种间接报酬, 一般不直接以员工为组织付出的时间、员工的能力为依据, 是一种倾注了企业感情的非货币报酬, 带有较强的人文色彩。

2.员工福利构成。员工福利由法定福利和用人单位福利构成。公共福利必须按照政府统一规定福利项目和支付标准支付, 企业没有可选择性;用人单位福利是法定福利之外的福利项目, 可由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资源、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及员工需求自行制定的福利项目, 企业可自行掌控,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 员工福利作用分析

1.满足员工平等和归属的需要。员工不仅有经济方面的需求, 同时也有得到平等对待、归属的需求, 而工资、奖金等货币性报酬多以员工职位等级、能力、绩效为依据, 而福利是一种间接报酬, 一般不直接以员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职位高低、能力高低和绩效高低为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员工平等与归属需要。

2.集体购买优惠或规模经济效应。很多福利项目是与员工的生活所必需的, 若企业不提供, 则个人也必须购买和操办。而企业集体购买或操办, 则会集体购买优惠或规模经济效应, 从而降低单个员工承但的成本。

3.有目的地吸引和保留人才。员工福利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员工需求, 从而吸引和保留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4.享受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 提高企业成本支出的有效性。相对于基本薪酬、奖金等货币性薪酬, 福利支出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帮助企业和员工减少支出, 从而提高企业成本支出的有效性。

5.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传递企业文化。福利作为间接薪酬, 能更好地体现对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关爱, 传递企业温情和文化, 比起直接薪酬更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忠诚度, 减少人才流失。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福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 企业福利重视程度不够, 福利管理难以支持组织战略目标

河南省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把企业福利看成是保健因素, 而忽视企业福利的激励因素。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企业福利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对企业福利管理往往不够用心, 企业福利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不一致, 也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满意度, 也难以支撑组织的战略目标。缺少战略规划与精心策划, 带有很大随意性, 使企业福利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 企业福利回报性低, 员工对企业福利满意度低

企业福利本意是照顾员工的生活, 提升员工生活质量。但现实是许多企业只是在节假日为员工例行公事似的发放一些物品, 具体发什么东西更多时候是由领导或者福利管理人员直接决定的, 基本上很少去了解员工的需求, 也难以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关心、认可与尊重。这种单向的福利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 因为不符合员工需求的福利不但起不到福利应有的作用, 甚至会引起员工的极大不满。如某单位在过年的时候给每个员工发放一袋25公斤的大米, 但很多员工看到这袋大米的时候不是高兴, 而是发愁如何将这袋大米运到家里, 在这种情况下, 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满意度难免会比较低。

(三) 企业福利项目缺乏弹性, 难以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企业福利项目固定和统一, 基本上不考虑员工福利需求的差异, 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同时, 传统福利制度也很少考虑员工在得到认可、重视、尊重和关爱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某公司在过年时老板给每个女员工发放一条一样的丝巾, 本想到大家会很高兴, 不料有不少员工拿到丝巾后却抱怨, 有的说不喜欢这个丝巾的颜色, 有的说不喜欢丝巾的样式, 还有的人说大家戴一样的丝巾, 太没个性了。

(四) 企业福利水平低且没有层次性, 导致员工公平感较差

相比起国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 往往以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居多的中小企业的福利项目相对较少, 福利水平相对较低, 导致员工外部公平感较差。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福利水平往往缺乏层次性, 优秀员工、关键性岗位的员工和一般员工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差别不大, 福利与贡献的比值较低, 相对公平性也较差, 他们的公平感不足将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而影响他们的能力发挥与价值创造。

三、河南省中小企业福利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福利规划与制度建设, 提高员工福利管理目标性与规范性

要提升企业员工福利管理水平, 首先应加强福利规划与制度化建设, 减少随意性, 提升福利效用。中小企业应在调查和了解员工福利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其支付能力、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对员工福利进行规划设计, 并制定员工福利制度, 明确不同类型的员工所享受福利的条件及福利价值、福利类别、操作流程等问题。其次, 为员工的福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提升其规范性, 也可以增强其持续性, 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及努力工作的决心。

(二) 加强福利构通, 增强员工的参与性及对福利制度的了解

福利提供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员工的需求, 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员工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福利, 以及企业福利提供的依据及目的和企业福利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来解决。因此, 企业应加强与员工进行福利沟通, 充分了解员工的福利需求, 并在沟通过程中帮助员工排除不切实际 (如企业无能力提供的福利) 及非理性需求, 从而合理确定员工的福利需求。另外, 企业在实施福利项目的过程中, 也要加强与员工的通沟, 反馈员工享受福利的感受并让员工了解福利的价值, 充分了解福利实施效果。同时, 福利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 对福利进行模块化设计, 发挥福利的多重功能

1.一般必选福利模块。必选福利模块是指员工没有可选择性的福利项目, 主要考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满足员工平等及归属需要。包括企业所能为员工提供的法定福利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法定假期) 、工作餐、交通工具、员工体检等福利项目。

2.可选弹性福利模块。可选弹性福利模块是指员工具有可选择性, 同时企业又具有可控性的福利项目, 更能满足新生代员工个性化需求, 更具人性化, 同时也能提升福利的公平性及激励性, 放大企业福利价值。弹性福利已成为福利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为中小企业员工人数相对较少, 弹性福利设计与实施相对大型企业较为容易一些, 弹性福利项目既可以是实物性的福利项目或经济性的服务项目, 同时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有助于职业发展的培训或一定天数的休假, 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弹性福利模块可依据员工的工龄、能力、绩效等因素计算福利积分, 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福利需求调查结合企业支付力和组织发展目标提供可供员工选择的福利项目, 并依据福利价值折算成福利积分, 供员工选择。另外, 为简化管理也可以根据员工的福利积分划分成几个不同等级, 每个等级提供几种不同的福利套餐供员工选择。

3.人性化福利模块。我们中国, 尤其是河南省比较重视亲情人情, 情感因素可以成为激励与稳定员工队伍的重要方法。人性化福利模块主要是结合员工的需求, 同时应以体现对员工的关爱、关心、关怀和感谢, 即体现“以人为本”, 传递企业的温情, 能体现企业比较重视员工。此模块的福利设计可以加强亲情化及创意设计, 就可以给企业员工带来意外。另外, 员工能享受到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福利项目, 能给他们带来自豪感, 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美誉度的提高。创意性的福利不一定要太多的经济投入, 关键是人性化与创意。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可供参考:第一, 为员工设计特别的实物福利项目, 如上海某广告公司为加班员工提供双份加班餐, 鼓励员工在加班的时候, 把他 (她) 的另一半叫到公司来一起吃个工作餐, 使员工有工作又能陪爱人, 减少员工和员工家属因加班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 创新节日福利。节日是传递企业温情的最佳时机, 新生代员工更爱过一些特别的节日或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 如情人节、结婚纪念日等, 中小企业可以为员工在这些特别的日子发放一些特别礼物。另外,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放福利, 如通过抽奖的形式发福利, 或发给员工家人。第三, 增强员工的工作弹性。中小企业经营上相对灵活, 但河南的中小企业比起南方中小企业在管理上还不够灵活, 河南省中小企业可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经营的具体状况增强员工的工作弹性, 满足员工对工作自由的追求。第四, 为福利项目设计人性化的名称。人性化的福利名称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更好地传达福利的意图, 传递企业的温情。

(四) 加强核心员工福利管理

上一篇:给足球教练的检讨书下一篇:tyzyzznet德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