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教育心得体

2024-04-16

党风廉政教育心得体(精选8篇)

篇1:党风廉政教育心得体

党风廉政教育心得体会

在为期5天的县级局主要负责人党性修养培训班上,通过对思想理论、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廉洁自律知识学习,听取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纪录片,进行廉政专题讨论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作为县级局主要负责人,使我对当前时期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自己对相关内容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方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对在今后工作中更加自觉主动做好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通过为期一周的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注重监督检查是实现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巩固烟草专卖制度和体制的迫切需要,是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前,烟草行业正处于改革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面对行业改革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烟草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同专卖市场管理、卷烟经营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235”教育实践和“六型机关”建设活动,打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基础,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从业观,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廉洁从政能力,做到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为确保“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体现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筑牢思想防线

抓好廉政建设,思想教育是基础,一是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职责,做好党组中心集中理论学习,打牢思想政治基础,构筑思想政治防线。二是抓好日常廉政教育学习,充分利用党员学习日、每周集中学习日、各项工作会议等进行廉政学习和反

腐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注意自身形象,规范工作行为。三是抓好重点部门和岗位的教育,对于涉及钱、权、物的部门和岗位人员,要有针对性进行廉政教育,教育干部职工常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有畏惧之心,做事谨慎,不要骄傲自大,要有责任之心,对自己、事业、家人、领导负责,切实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作,狠抓工作落实

抓好廉政建设,制度是保障。一是健全完善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对于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干部人事调整以及工程物资采购项目等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要求,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做到民主、科学决策。二是结合规范大检查活动,深入查找单位内部廉政风险点,对于涉及零售许可证办理、卷烟市场稽查、货源二次投放、物资采购等易发生不规范行为的廉政风险点,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程序文件,杜绝不规范行为发生。三是建立健全制度落实考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制度教育培训机制,使规范性制度贯穿于各项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使严格规范成为我们自觉行为,实现由“他律”到“自律”转变,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三)强化监督检查,完善约束机制,规范工作行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是关键,在做好廉政教育和制度落实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认识到监督是一种责任、一种要求、一种防范、一种爱护、一种胸怀。一是发挥纪检监察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突出监督重点,规范领导干部工作行为。二是发挥专卖内管对卷烟经营同级监管作用,杜绝卷烟经营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保障卷烟经营规范开展。三是强化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切实做好政(企)务公开工作,对干部职工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作为公开重点,保障职工“四权”,维护行业和谐稳定发展局面。

(四)注重廉洁自律,提高廉洁从政能力

反腐倡廉的基础是思想上的严格自律。省局钱江局长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到“三要”即一要稳得住心神,二要管得住行为,三要守得住清白。为此,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在干部群众中处处起到模范引领作用,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将思想集中到工作上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重规矩、守纪律、严落实,真正做到凡是法律法规和规定不准做的事绝对不做。同时,还要切实转变作风,面对行业改革发展严峻形势,在专卖打假破网、卷烟品牌培育工作中克服“慵懒散”,杜绝“软浮拖”,转变作风,确保省市局各项决策部署得到严格规范落实。

总之,通过在此次党风廉政教育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县级局主要负责人,抓好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是各项工作规范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是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树立行业良好社会责任形象的重要体现。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与其他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为实现省局“11158”发展思路和“严实细深新”的要求而努力工作。

篇2:党风廉政教育心得体

2012年5月17日,公司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会议学习了廉政教育读本《保持党的纯洁性》---《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部分章节,观看了廉政党课电教片《敬畏、感恩、知足---抵御腐败的内在素质》,并在县看守所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刑拘人员的生活场所,亲眼目睹了高墙内铁丝网下刑拘人员失去人身自由、进行强制改造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廉政教育,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对我本人触动都是巨大的。看到影片中一例例触目惊心的典型案例,看到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特别是当你设身处地的进入看守所这样严肃、神秘的场所,看到一把把铁锁、一道道铁门、一扇扇铁窗的时候,内心的感觉会忽然产生莫名的“悲哀”。

从电教片中列举的贪官违法犯罪的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使用权力的肆无忌惮,用他们的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交易之戏。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感恩、敬畏、知足”影片的主题表达的很好,逻辑性很强。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名国家企业的工作人员,首先就是要感恩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感恩于公司这个大家庭的帮助,当我们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在工作之余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类活动的时候、在利用公司培训资源进步深造的时候、在年节假日领取职工福利的时候、在身体不适住院治疗的时

候„„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心存感激。当我们开始懂得感恩的时候,敬畏、知足之心自然会由心而生,敬畏什么?敬畏党纪国法、敬畏组织原则、敬畏公司规定、敬畏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以法律和廉政准则为镜,鉴照自己的行为,在灵魂深处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始终把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倾注在本职工作中,把握自己、管住自己、走好人生路。

看守所、监狱这两个地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离的那么远,那么“不着边际”。不过当你走进这里,你会发现其实监狱之门离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并不遥远,关键就在于自己怎样把握。高墙隔开了“他们”的自由;电网阻拦住“他们”的梦想;一道道大门禁锢着“他们”的身体。青春在镣铐下陨落,希望在铁窗内黯灭。这就是社会的另一层面,这就是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的生活。对我们共产党员而言,自觉做到拒腐防变,这就是党和国家开展警示教育的目的所在。

通过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思想受到深刻洗涤,更是从中得到一些深层次启示和警醒。因而,作为一名电力企业工作者,一是必须加强政治学习,注重思想道德培养,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特别是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踏踏实实做事,敬业奉公,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本职工作,做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二是必须严格自律,经受住市场经条件下各种诱惑的考

篇3:以幼儿为主体开展生成教育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给予幼儿自由选择的空间, 以幼儿为主体, 开展生成教育。

一、教学实录

在主题探索活动中, 我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指向选择主题, 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相关的活动内容、问题及环境设置等建议。如, 在主题《蜗牛的秘密》的中, 我带孩子们户外寻找而各种蜗牛。牛牛兴高采烈的跑来, 举起手给我看:“老师, 我找到了蜗牛。”一群孩子围过来:“我看看, 我看看。”“它是活的死的呀?”“活的, 刚才还在爬呢。”“我也找到蜗牛了!”于是, 我们把蜗牛带回教室饲养。我们在硬纸壳里洒上一些潮湿的泥土和沙子, 给蜗牛建了一个家。第二天有的孩子带来了菜叶、瓜果等食物喂养蜗牛。通过喂养, 孩子们了解了一些有关蜗牛的生活习性:原来,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它的头上有两对触角, 一对长, 一对短, 爬动时头伸出, 当受到威胁时, 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蜗牛喜欢吃甜食, 如草莓、香蕉、橘子等, 还喜欢吃菜叶、瓜果的皮, 但不喜欢吃葱、蒜、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

一天, 我们参加户外跑步比赛, 这时, 有孩子问:“小蜗牛老憋在家里太闷了, 它会不会也想出来, 到处爬一爬呀?”“我们让蜗牛也来比赛, 看谁爬得快吧。”于是, 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蜗牛, 我们进行“蜗牛赛跑”。但随之问题出现了, 蜗牛不认识方位, 不会按照跑道的方向向前爬, 怎么办呢?很快老师和孩子们想出好办法, 每位小朋友一个红点, 代表蜗牛赛跑的起点, 赛跑结束时, 不考虑方向的问题, 只测量蜗牛起点和终点的长度。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蜗牛快点爬, 拿着菜叶不断逗引, 看着蜗牛憨态可掬的模样, 十分有趣。蜗牛爬的太慢了, 萱萱、亮亮等不及, 悄悄把蜗牛移到稍远的地方。一会儿, 龙龙喊起来:“看, 我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有条湿湿的线。”接着, 纷纷有小朋友响应。原来, 蜗牛身上有粘液, 它爬过的路上总会留下一条湿湿的线。萱萱、亮亮看看自己的蜗牛, 留下的路线从中间断开了, 他们很难为情地把蜗牛移了回去。看来, 投机取巧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是要脚踏实地呀!

二、话题搜索

生成教育已经成为近期幼儿教育的热点话题,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应以幼儿为主体, 开展生成教育, 请看:

话题 (一) :以往, 在孩子讲话的过程中, 我常常打断他们, 要求他们把话“说完整”、“说对”, 现在我才知道, 这样的“打断”, 既不尊重孩子, 使孩子讲话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也违背了以幼儿为主和生成教育的观点。

话题 (二) :在过去, 我总认为生成教育就是全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主题, 或直接在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把活动方式尽可能改造得像在玩耍。在进行生成教育中我才明白, 外部的“热闹”是虚假的, 幼儿通过“挑战自我”获得的成功才是真实的, 更高层次的。应该以幼儿为主体, 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融合起来。所以我会有预成的部分, 并以幼儿为主体, 根据幼儿兴趣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调整, 体现生成性。

三、经验点击

开展生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中发现幼儿的学习主题[2]。此外, 教师要善于创设活动情景, 给予幼儿更多的生成机会;要善于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 并把教师的主题变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3], 促进生成和预设的相互转化, 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现介绍几点经验:

(一) 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 多几种假设, 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 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

(二) 当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时, 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 调整教育活动内容。

(三) 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 不要拘泥于原不定期计划, 应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 因势利导。

(四) 经常对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进行反思, 如果发现明显的缺陷, 应该及时调整。

总之, 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时候都不要简单化, 既不要简单化地“拿来”新东西, 也不要简单化地否定旧东西。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 今天的新东西, 明天可能就是旧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化地、匆匆忙忙地追赶潮流, 可能会像掰棒子的狗熊那样, “掰一个扔一个”, 永远不能积累下多少东西。

参考文献

[1]薛菁华.纲要:引航幼儿教育.早期教育, 2001.12.

[2]黄铮.教师参考用书, 二期课改的新亮点.上海托幼, 2002.11.

篇4:幼儿教育体会谈

由于现在小孩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现在生活条件好,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很难给幼儿一个独立成长的机会,直接导致幼儿在身体和人格上的不足。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育,更和家庭、父母的培养息息相关。如何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成功,这是对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更新层次的要求。

1.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人的品质是第一要素,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关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周围环境的一些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做到凡事从正面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辨别是非、真善,培养孩子的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富有同情心、客观公正等良好品质,以及热爱集体,尊敬师长,遵守一切规章制度等行为规范。而家长是孩子的“克隆”对象,家长是子女所有行为的被模仿者与榜样,想要孩子有好的品质,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2.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孩子将终身受益

首先,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包括自己赶车上学,自己背书包,自己洗漱、穿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其次,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针对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我们有意识引导孩子自己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自己做检查,家长最后作全面检查。

3.要锻炼孩子的勇气,使他们更独立、自信

孩子想要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必须培养勇敢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孩子就会表现得自信。而锻炼孩子的勇气,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的考验。有时父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安危而担忧,牺牲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这样对孩子不利。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要受到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随由此而带来的沉重打击,因此为了保险而加倍地保护,使孩子养成缺乏勇气不自信的弱点。孩子有时候是反感父母老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也反感父母过分细腻地表现出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孩子面前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自己玩,而自己老是被父母陪着会非常厌烦,觉得父母多事,有时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敢于放手,大胆地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能做的事,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以获取广博的以知识,发展智力,促其成材

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一是正面引导,即正面教育孩子,使他明确广泛兴趣的重要性,自觉产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向孩子介绍一些名人知识渊博的事例。如恩格斯对军事、文学、艺术、击剑、骑马、游泳均感兴趣。达尔文、毛泽东、朱德等都有广泛的兴趣。二是用暗示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孩子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给孩子买书时,可以各个方面都买一些,有意买一些孩子也许不太感兴趣的书,通过家长的讲解、引导,也许可以增强兴趣,让孩子多看点课外书,有广阅群览的兴趣,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业余兴趣爱好小组,使孩子在娱乐活动中受到教益。家长还要做家长的模范和榜样,兴趣广泛些,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5.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动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学习中,那就是说,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取得优异成绩。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发现她对看书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刻意引导她,激发她看书的热情。我除了不停地给她提供对她有用的读物外,还经常给讲有关名人名家的小故事,既提高了她的兴趣,也激发了她的学习欲望。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濃厚,学什么也快,得到了幼儿园老师的一致好评。

篇5: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1

宋 发 扬

通过这次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学习资料,看电教片,使我感受颇深,启发很大,很受教育,对内心也有了深层次的触动。

纵观贪官的落马,他们有其共同点,每个贪官并不是一开始就腐败,他们起初同样扎扎实实的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为党奉献的一面;后来逐步转变为不能把握自己,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淡化了党性修养,扭曲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沦落为人民的罪人。

我必须时刻加强学习,时刻严以律己,时刻警钟长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努力从以下四方面自律。

一是必须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做到居安思危。有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失于人”,要强化学习,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严格遵纪守法和道德规范,严格遵守各项廉政法规制度,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二是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当前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都使每一名党员干部面临着考验,这就要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为此,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模范的遵守纪律规定,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必须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处理好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无论是配偶、子女、亲戚、朋友还是同事,教他们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党员干部“平时看出来,关键时站出来,利益前让出来,危难时豁出来”的气魄。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三是必须加强自我约束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就要以“四严”即从严要求,从严规范,从严监督,从严查处来规范和强化自律行为。通过不断的廉政学习教育,未雨绸缪,形成“不去为”的教育机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培养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风气和氛围,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四是必须加强监督,做到警钟长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加强党员干部之间的相互监督,互相提醒;加强群众监督;做到自我监督,不高高在上,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篇6: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心得体1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和政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促进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团州委党总支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这一年来,党总支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体要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也使我们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几次教育活动,使我们对相关内容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方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现就学习的心得体会汇报一下: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干净净履行职责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采取了强力措施,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中央连续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两个法规,充分显示了坚持不懈反腐倡廉的强大决心。对于廉洁自律问题,要把握好两条:一要干事,二要干净,也就是既勤又廉。不勤政无以立业,就没地位;不廉政无以立身,就栽跟头。要把这两条统一起来对待,经得起考验,树立好形象。

1、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

2、从严自律,管住自己。

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盛、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二、坚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就要坚决贯彻求真务实的要求,推进各项改革建设事业更快发展,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要使求真务实成为行动的准则,贯穿和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

1、要有求真的精神。

求真说到底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从大的方面讲,是科学判断新形势,准确把握规律,探求办法措施。具体到团州委机关干部来说,就是坚持把广大青年的利益放在首位,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清醒地看到社会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坚定信心,维护好青年的根本利益。求真就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学会用心,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用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症结。总的来说就是既要有加快发展的高度热情,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使我们的服务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2、要有务实的作风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鞭策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盛、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做到静心和尽心,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员要保先,只有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加强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只有创新思维,确立把发展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严格自律,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有一个静心平和的心态,有一双净心干事的手脚,有一股子敬心敬业的精神。

首先,心要静,戒浮躁。三国时期,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习理论浅尝辄止,一目十行。作为党员,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拒挡不住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一旦碰上诱惑就会自乱方寸。

其次,心要净,不存私心杂念。“出淤泥而不染”。在现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下,共产党员要保持人格力量,自重、自省、自励,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优良道德风尚。

再者,要尽心,不能懒散松懈。一名党员,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要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知难而进、忘我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一名党员,一位科技工作者,我们对工作要不断增强责任心。在工作业绩上保先,力争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到位。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群众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执政党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反之,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丛生,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心得体会

篇7:养成教育心得体1

李家庄小学----郭月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记得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我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我愿放弃冲天的志向,以恬淡心态和求实的作风,引导学生做好细节!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成为真人。真的班主任,敢于直面微薄的待遇,敢于正视“非优”的考验,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业业常抓细节。求真的核心是习惯养成,求真的起点是求细做小。面对多属独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远大模糊,良好习惯尚未养成的现代小学生(我们的养成对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抓细节教育。让每个学生,心如明镜,勤扫小屋;不好高骛远,不求大弃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做好身边的任何一件能够做好的小事;追求细心、细行和细德。

2、养成教育,从行为习惯做起。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诚如心理学专家洛克所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的成人、为他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总之,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教育公平体用关系探微

激发我从体用关系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公平想法缘起于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教育公平之惑。比如, 我们常常困惑于什么是评价教育公平的最高标准, 教育是否公平谁说了算?教育公平是否是教育平均, 每人一份是否代表公平?教育公平都是相对的吗, 有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等等这些问题。对于这些困惑, 我们现在的研究没有做出满意的回答, 显然, 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本身就陷在困境之中。要回答教育公平之惑, 先要解决研究教育公平之惑。

困惑一:研究教育公平的目标在哪里?最初, 人们普遍认为研究教育公平的目标是要寻找教育公平的客观规律, 教育公平如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 有一条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发现规律, 掌握规律, 就能像控制声、光、电等物理现象, 分解、化合等化学反应一样控制教育公平, 让它按我们希望的结果有计划地运行。但是, 时至今日, 没有哪位学者, 或者哪项成果宣布发现了教育公平的客观规律, 教育公平也没有按照谁的意志在运行。此后, 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介入, 特别是建构理论的兴起, 人们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并不能在实验室里或在头脑中去寻找, 而应该将研究对象与思维、语言、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当成一个整体来考察。原目标已经被否定, 新目标还难以确定。

困惑二:研究的对象——教育公平的学科属性?教育公平既是由教育学和伦理学, 也是教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 或者管理学交叉而产生的问题。教育公平的学科属性决定着教育公平的判断标准, 不同的学科对判断标准的旨趣不同。伦理以人际和谐为最高标准, 法律以权利平等为最高标准, 经济以利益均摊为最高标准, 管理以资源优化为最高标准。而事实上,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教育公平也不例外, 不同的学科就像不同的角度, 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对象。但是, 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应该有一个核心, 起到统率和管理的作用, 调整和解决各学科之间的冲突, 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学科定性。那么, 谁是这个核心?

困惑三:研究教育公平的方法哪种好?对教育公平的学科性质难以确定, 必然造成研究方法上的混乱。教育公平是社会现象, 理应按照社会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然而, 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试图把它当作纯粹的物体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 希望通过实验解剖、分解去找到像分子结构、化学元素一样的教育公平的基本成分, 这种研究显然是无法成功的。即便是采用社会研究方法, 也因种类繁多, 而不好选择。美国社会学家里茨尔区分了社会学的三种不同研究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社会事实范式主要针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 多采用比较研究和统计调查法;社会定义范式主要针对人际互动与社会规范, 多采用实地研究;社会行为范式主要针对行为的原因及后果与刺激与反应, 多采用实验法[1] 。那么, 教育公平比较亲近哪种范式, 适合采用哪种研究方法?

要解脱这种研究困境, 就要回到研究原点, 重新审视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性质。要摆脱已有的研究模式、思维定式, 摸索适合教育公平的新范式, 而不是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地重复别人的老路。结合教育公平这一社会现象的特点, 我们考虑采用体用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 体用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种注重阴阳交合的辩证思想和独特思维。它在历经了众多思想大师的亲手浇灌和悉心栽培之后, 已然成为哲学花苑中一朵奇葩。体用学说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差异性和主从性, 这有利于改变我们当前习惯的非此即彼的片面思考方式。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和谐体, 是有内外之分和主次之分, 即有体亦有用, 是体用结合而成的。教育公平的协奏曲需要体用这两只手共同弹奏, 只有动作协调、分工明确, 才能欣赏到乐曲的美妙。

二、教育公平“体”“用”界定

(一) 体用的内涵

体是事物之理、天地之心。它谐天至善、惟精惟一。它如月映山川、日照大地, 是最高价值和标准。柏拉图称之为“理念”、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老子称之为“道”、周敦颐称之为“太极”、朱熹称之为“理”。它是隐藏在一切现象的背后的支配力量。它是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 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而用不能脱离体, 有体有用, 体用相即。概括而言用有三种含义:一是表象;二是功能;三是杂多。本体与功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可以概括为:既要体用有别, 又需摄体归用。所谓体用有别, 是指有体有用, 体用不能混同一物,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 既不能见体无用, 亦不能有用无体。所谓摄体归用, 是指体在用中, 用由体统, 二者不可分离, 不可割裂。

(二) 教育公平的“体”:教育良心

教育公平的体, 也可视为其本质。它是教育公平的最终本性、终极价值和安身立命的根据。

当前探讨教育公平的体的问题, 主要从探讨教育公平的概念、内涵、本质和特征等等相关的问题着手, 概括而言, 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其一, 主张以制度为体。制度是固化了的准则, 或是常态化的规范。这种主张是从社会、政治和经济最基本规范的角度, 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意义上来探讨教育公平内在规律。比如, 罗尔斯关于公平的三大原则, 就是从这一角度思考所得。其二, 主张以机会为体。机会是时间性的有利或时机上的把握。这种主张是从政治和管理的角度探寻教育公平之道。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杠杆保证每个受教育者在入学、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上获得机会均等。此观点执者甚众, 瑞典胡森为该理论的代表。其三, 主张以权利为体。“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 在法律上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2] 这种主张是从法律的角度来揭示教育公平的潜在规律。除了以上三种主要主张之外, 还有学者提出了以能力为体、以机制为体、以比例为体等等观点, 不一而足。总而言之, 学者们各取所需,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 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丰富和补充着教育公平的内涵。

我们认为“教育良心”不失为教育公平的体的最佳候选。何谓教育良心?良心是“义务在实现”, “责任在履行”。教育义务在实现, 教育责任在履行, 就是教育良心。讲到良心就难免提到教育普及。讲到教育责任就难免提及把人培养成才。所谓教育良心就是对教育责任的自觉意识, 是教育责任和义务的内化和升华, 是教育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和教育道德意志的统一, 是教育同情心、教育正义感、教育是非心和教育辞让心的统称。教育良心是教育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的选择、调控和评价的内在价值依据。教育良心不完全等同于教师职业良心, 教育良心的外延大于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良心的主体是教师, 而教育良心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教师职业良心约束的是教师的从教行为, 而教育良心约束的是所有涉及教育的行为, 特别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行为。教育良心作为教育公平的“体”之一理由如下:其一, 教育公平问题其实质是道德问题。其二, 教育良心是蕴藏在教育公平之中, 支配和决定教育公平的神圣之理。

(三) 教育公平的“用”:法律、政策和技术

教育公平的用,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公平的表现形式。即教育公平呈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的外部表象、存在方式、生成状态、物质基础。教育公平的体只有通过教育公平的用才能被感知, 进而被认识。像学术思想、个人言论、新闻报道、传统习俗、规章制度、政策法律、技术手段, 甚至包括一些行为举止都是教育公平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与表现形式相匹配的职能和作用。正如“有牛之体, 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 则有致远之用”。有教育公平的体, 就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用, 有用才有存在的价值。能符合人的需要才有价值才有用;否则, 只是中看而不中用。

教育公平的用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十分杂多的概念, 如果把所有内容都作为研究的对象, 那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 我们为了便于研究, 把教育公平的“用”界定为专指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的法律、政策和技术。

法律, 是教育公平之用的重要组成, 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依据, 是“用”中之大用。它属于教育法学的研究范畴。

政策, 是教育公平之用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它是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至于作为教育公平之用的技术, 我们把其概括为根据教育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为最大程度满足教育公平需要而发展成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正是因为技术既是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又具有调整教育公平的作用和功能, 所以, 我们认为技术也是教育公平的用。它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综上所述, 教育良心为教育公平之体;而与教育公平有关的法律、政策、技术为教育公平之用。教育公平的体与用之间并不孤立, 也不排斥。它们之间存在体用有别、体用一源和摄体归用的相互联系, 分析和把握这种联系是能否解除教育公平之惑的关键。

三、教育公平的体用三关系

(一) 体用一源:教育公平的整体性

体用一源, 本义是指事物中隐微的本原与其表露的现象之间, 有相涵的统一关系。教育公平的体用一源, 是指隐而微的教育良心与显而著的法律、政策和技术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包涵、虚实统一的关系。教育良心是无形的, 存乎于心, 虚若无物, 无法感知;而那些关涉到教育公平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是有形的, 通过文字、符号、影音等载体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两者互相照应, 教育良心通过法律、政策和技术来体现, 法律、政策和技术则以教育良心为根本。即体在用中, 而用不离体, 相互交织, 浑然一体。

体用一源, 强调教育公平是体用合一的有机整体, 面对教育公平的问题, 要有整体观和统合观, 不能把教育公平的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割裂开来。教育公平体用一源的关系包含了以下两个内容:

第一, 教育公平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体用一源把物质和精神看成是发于一源、不离不弃、互相照应、显微无间的, 不把物质和精神单独从整体中剥离出来。如此看来, 教育公平从来就没有无物质的教育公平或无精神的教育公平, 而是物质和精神掺杂在一起、混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的教育公平。现实情况中, 有关教育公平的法律、政策和技术的背后都有一颗代表正义的教育良心在支撑、在引导, 教育良心之于这些法律、政策和技术, 就如人的思维之于人的大脑, 是灵与肉的统一。之所以有物质和精神的区别, 是认识论的需要, 是为了方便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和研究。可见, 教育公平没有必要争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是一元还是二元, 因为教育公平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既有物质变精神, 也是精神变物质, 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是统一的有机体。

第二, 教育公平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从体用一源的角度来看, 教育公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不能分开单独来看, 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是指教育公平价值取向的一惟性, 对待对象的平等性, 选择标准的惟一性, 是教育公平的抽象。绝对的教育公平超越了时间、空间和主体的局限, 它既是教育公平的共同性, 也是理想化的教育公平, 否认它, 就否认了教育公平存在的意义, 失去了教育公平的灵魂。绝对性代表了教育公平的永恒性。相对性则是指因社会发展的条件不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的需求不同;即使是同一时期, 也由于地域、习惯、传统的不同, 人们的需求也有差异。因此, 评价教育公平的标准也不同, 这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不承认相对性, 对教育公平的评价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因此评价教育公平的标准应该兼顾永恒与现实、理想与实际的统一, 摒弃任何一方都注定会失去公平。

总之, 教育公平的体用一源是在告诫我们教育公平是个内外兼顾的整体, 不认识到这个道理就把握不住教育公平的精要。

(二) 体用有别:教育公平的差异性

体用有别, 是指在教育公平中, “体”与“用”各主其位, 各守其责, 不可混淆, 更不能相互替代。主张教育公平体用有别, 就是主张“体”与“用”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合法性。换言之, 教育公平中的“体”与“用”功能不同, 具有差异, 不可相互替代。否认体用有别造成的后果是把教育公平, 或是当成了任意捏拿的橡皮泥, 或是当成了生搬硬套的教条。

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有违体用有别的错误现象, 主要有以体代用和以用代体两种形式。

以体代用。即有体无用、立体废用, 是教育公平实践中出现的以教育良心的道德功能去替代法律、政策和技术的社会职能的一种现象。有这种倾向的人会错误地认为教育公平可以单独通过道德的力量、个体的自觉, 甚至个人的魅力得以实现。这种情景只有在人人皆为尧舜的社会中, 或者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才有可能出现, 在现实社会中无疑是痴人说梦。 对此, 亚里士多德就曾批判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认为法律上的公正和不公正是首要的, 良好的法律对于公正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没有良好的法律就不会有城邦的良好的秩序[3] 。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荀子认为良好的社会不能靠“求其放心”而获得。人性本恶, 化性者, 伪也。“伪”就是人为, 即指法律一类的规章制度。“化性起伪”才是获得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因而, 对于教育公平而言, 像法律、政策这样的制度和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构成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是教育公平系统中的硬件, 教育良心虽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它不具有制度和技术所具有的统一性和强制力, 它是教育公平系统中的软件, 具有自身的柔弱性, 不可能替代法律、政策和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以体代用的错误在于无条件地放大和泛化了道德的能力和作用。首先, 高估了道德的能力。殊不知教育良心的能力仅限于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 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 这些都是软实力。因为这种约束是来自于个体的自律和他人的口碑, 而不是靠国家和其他的外部强制力作保证, 因而也不具备法律、政策和技术所具有的威慑力。其次, 忽略了道德主体的个体差异性。道德自觉和自律是因人而异的, 也就是说不同道德层次、不同道德修养的个体对自觉和自律的理解是不同的, 社会舆论也是如此, 不同社会道德认识层次也不同, 这样就会造成对教育公平评判标准的不统一 , 这也就势必会把教育公平当成了可松可紧的橡皮筋。

以用代体, 与以体代用相反, 认为教育公平只要有了法律、政策和技术作保障即可, 与教育良心无关。只要制度, 无需价值。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和教条主义的表现, 是见物不见人。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执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以守法者的面目出现, 对人对事, 开口原则, 闭开规章, 惟法是从。从表面上看, 似乎立场很理性、很严谨, 其实危害很大, 比起以体代用来更能迷惑我们的视线, 影响我们的思考。事实上, 一个有教育良心的实心人和一个没有教育良心的空心人, 对待和操作同样的法律、政策和技术的时候, 其出发点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有教育良心的人会驾驭制度, 将制度用好用活, 让制度尽其所能造福于人;没有教育良心的人只会墨守成规, 死守教条, 不变通, 不进取, 让制度成为教育公平的绊脚石。

以用代体的危害在于, 漠视人的情感和良知, 放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判断力, 把教育公平当成了冷冰冰的教条。法律、政策和技术是由人制定用来制约人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 它们都只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而不是人的最高标准。只有人本身才是最高标准, 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世界, 而只看到僵硬的条条、本本, 这是舍本求末, 本末倒置。这也正应验了麦金泰尔的那句话: “只有那些具有正义德性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样运用法律。”

(三) 摄体归用:教育公平的主从性

摄体归用, 即“收摄一元归藏于万物”[4] 。 是指将本体含摄在万殊的大用中, 将体用完全合一, 实现体用不二。摄体归用不仅表明了本体与现象的不可分割的决心, 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是, “精神遍在散殊的一切物质中为其统御, 犹心为吾身五官百体之统御者也”。即本体对现象具有统摄和领导的作用, 本体与现象之间, 体与用之间存在一种主从关系。

教育公平的摄体归用, 是指教育良心对教育法律、政策和技术的统率作用。教育良心与法律、政策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就如同思想与大脑一样, 是一种主从关系。法律、政策和技术是教育良心的物质基础, 而教育良心是它们的灵魂。教育良心并不直接作用于法律、政策和技术, 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而间接对它们施加影响。教育良心对法律、政策和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在制定法律、政策和技术时, 对内容的指导作用; (2) 在法律、政策和技术实施中, 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3) 在法律、政策和技术实施后, 对结果的评判作用。

教育公平从体用一源到体用有别再到摄体归用, 既是三种表现形式, 也是一个演化过程, 既如老子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万物生发之路, 也似黑格尔的正、反、合的宇宙异化过程。如此看来, 教育公平的三种关系高度概括了教育公平的现在和将来。我们以此可以产生无限的遐想。因为由摄体归用可以组合各种模式以供我们摸索出教育公平的社会规律, 重拾教育公平的研究目标。还可以以此得到一些认知, 即教育公平虽然是教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共同产生的学科, 但它更重要的伙伴是伦理学, 只有以教育伦理学为核心才可以召集所有的学科, 使之不是一盘散沙, 使研究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方, 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64-6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100.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99-100.

上一篇:懂礼貌名言名句下一篇:第四章 简要介绍教育研究报告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