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0册一单元知识点

2024-05-25

语文10册一单元知识点(精选7篇)

篇1:语文10册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第六册一单元作文: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4

我国历代古圣先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名句遗留下来。这就说明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我们同学都这样做,我看语文这座山就能攀登上去,达到光辉的顶端。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要下苦功夫不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强烈的踪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一千万字的宝贵财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作,谙熟莎士比亚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而,讲话。作文便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毛泽东小时候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探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往年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至干吟妥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显然,大凡能驾驶语文工具的人,无人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炼。谁怕下苦工夫,谁就学不好语文。

篇2:语文10册一单元知识点

【审题】 这是一篇以立为主的议论短文。 注意“学习”的.对象是“语文”,不是“语文课本”,重点应落在“苦”字上。 本题意在训练如何选择论据(论据充实可靠并与论点一致),以及说理的条理性。【确定中心】 本文题目揭示了中心思想—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非下苦功夫学习不可。i

【写法】 (一)筛选出充实可靠的材料。充实,指多方面选择,有一定数量。但不是堆砌,不是多多益善,而应以能充分说明论点为度。本文是短论,篇幅短小,论据的充实更有赖于紧扣中心,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如选用周围熟悉的人和事,必须完全真实,不能夸大或缩小。 (二)检查材料是否与观点匹配。一看,是否是学习语文特有的材料。比如,举抄写一丝不苟、解题独立思考为例,就缺乏学习语文的典型性,扣题不紧,应舍弃。二看,是否围绕“苦”字选材。如果只选“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清楚”等一般化材料,就难以证明学习语文下苦功夫之必要。

(三)注意辩证法,正确开拓文章的意义。强调“下苦功”,要回答为什么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怎样下苦功夫。但是,“下苦功”并非蛮干,也得讲究科学方法。这可以略带一笔。一(四)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作为短论,通常采用归纳论证(包括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用前者,事实雄辩,说服力强,但要防止以例代证。用后者,对比鲜明,说理明白,但反面材料及其剖析不宜过多,以免冲淡正面论述,喧宾夺主。

篇3:语文10册一单元知识点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篇4:第九册一单元成语短语

第一组:

1、()清()秀

2、()语()香

3、()松()客

4、()梅()香

5、()声()色

6、()情()意

7、()()怀抱

8、()()风姿

9、()()声音

10、()()心声

11、()()感受

12、()()的感受

13、()()联想 第一课《山中访友》

1、()()的心情

2、一()幽径

3、()()朋友

4、一()古桥

5、一()老朋友

6、()()()()的老人

7、()月悠()

8、()()明灭

9、()()聚散

10、()()如旧

11、()()的清翠

12、一()树

13、()()地打招呼

14、一()明镜

15、()()的溪流

16、一()小诗

17、()()的男高音

18、()()的悬崖

19、()()的峡谷 20、()()的身躯

21、()()的额头

22、()()智慧

23、()()的身影

24、()()的云雀

25、()()()()的谈论

26、()津()道

27、一()落花

28、()()落花

29、一()落叶 30、()()()()的纹理

31、()()奥秘

32、()()()()的仪式

33、一()石头

34、()()地敲击

35、()()地回声

36、几()犬吠

37、一()归鸟

38、()()地握手

39、()()的好心情

40、一()月色 第二课《山雨》

1、()()的山风

2、一()云雾

3、()()的云雾

4、()()而起

5、一()岩石

6、一()树叶

7、一()绿草

8、()()()()的琴键

9、()()()()的雨丝

10、()()()()的手指

11、一()曲子

12、()()的小曲

13、一()音符

14、()()的绿色

15、()()呼吸

16、()()的音响 第三课《草虫的村落》

1、()()的静谧

2、()()的小虫

3、一()游历

4、()()的游历

5、()()的草茎

6、一()小虫

7、()()的森林

8、()()地前进

9、()冲()撞

10、()()()()地来往

11、()()()()地对视

12、()街()巷

13、()()的彩衣

14、一()黑甲虫

15、()然()物

16、()()的目光

17、()()的交流

18、()()的小路

19、()()()()地赶路

20、()()地奔忙

21、()()()()地漫游

22、()()的天地

23、()()的歌声 拟人句:

1、你看他虽然迷了路,仍傲然的前进着。

2、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他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他们互相打着招呼。

3、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4、我悠悠忽忽的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比喻句: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震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第四课《索溪峪的野》

1、()()旁观

2、()()欣赏

3、()()美景

4、()壁()崖

5、()地()起

6、()摇()晃

7、()而()畏

8、()峰()秀

9、()峰()仞

10、()亘()蜒

11、()气()舒

12、()心()欲

13、()拘()格

14、()()云天

15、()()绿水

16、()逸()出

17、()对()依

18、()婷()立

19、()()淑女

20、()()而行

21、一()虚线

22、()()的办法

23、()()四溅

24、()()直跳

25、()来()去

26、()()言状

27、()()()地撒尿

28、()来()去

29、()()地叫着

30、()()()()的老人

31、()()功课

32、()嘻()哈

33、()亲()热

34、()璞()真

篇5: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父爱

天很冷,昨晚又下了一场雨,路上有些积水,现在都已经结成了冰,看上去像玻璃,平平的,亮亮的。

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遍,熟悉得我闭起眼睛也能知道有多远。父亲骑着自行车,很吃力,很艰难,我坐在后座上可以分明地感觉到他弓着腰,头努力地向前伸着,蹬一下,头一低,蹬一下,头一低。车笼头有些发花,父亲使劲按住,全身肌肉都紧张地绷起来,车子有些摇晃,我有些担心会不会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禁不住往父亲身上靠了靠,抓住了父亲的衣服。但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顿了顿,深吸了一口气,他就像一名优秀的骑手,正在驯服一匹野马,左拐右拐,一直朝前驶去。

父亲这样送我上学已不是第一次了……

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一辆车,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父女。多少次,迎来晨曦,歪歪斜斜地穿梭于狭长的街道之上,这辆锈迹斑斑的脚踏车见证了小镇的变迁;多少次,头顶明月,曲曲扭扭地来往于学校与家之间,这辆历经风雨的“老爷车”注满浓浓的亲情。多少次的修理,多少次的挣扎,汗水、幸福洒满一路。

“欣儿,冷吗?”父亲喘了一口气,拉回我满车的记忆。

本想说:“爸,你冷吗?”可刚要张口,寒风灌进我嘴里,把我的话冻了起来。“噢,不冷,唔……”

“你这丫头,还不冷?连话都说不上了,快!靠到我背上!”父亲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话语中容不得半点反驳。我乖乖地团了团身子,靠紧父亲的背,将头挨上去。父亲的背很宽大,好舒适,给我一种安全感,一股暖流传遍全身。记不得什么时候,也许不知有多少次曾经贪婪地趴在这张宽大的背上嬉闹、看书、听故事、睡觉……现在我长大了,父亲的背有些驼了,他背不动我了。

“丫头,靠紧点,风大了,挽住我的腰,别掉下去。”父亲的声音又扬了起来。

唉,真是的,父亲总是把我当小孩看待,人前人后,有时也不顾场合。但这回我一点也不恼,我喜欢这种被呵护的感觉,我愿意被他整天地唠叨,“欣儿,多吃点。”“欣儿,学习紧张,注意休息啊。”“欣儿,冷了,多添点衣服。”“欣儿,快,东西收好了吗?要迟到了。”“欣儿,挽住我的腰,别掉下!”父亲愿意这样每天不知多少遍地重复他那些话,父亲愿意把他的欣儿挂在嘴边,父亲愿意。即使耳朵生出老茧,我也要掏干净,享受属于我的温情。

“欣儿,……”

篇6: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舍得

正如材料中的牧场主,在听从法官的建议后,送了三只可爱的小羊羔给猎户的三个儿子。他虽然失去了三只小羊羔,但却保护了他的其他的小羊羔,同时他还有了一个好邻居。这对于牧场主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地简单。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一切,追求完美。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苛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们要做的不是攥紧我们手中气球,而是应松开手,让气球尽情地随风飘荡,继而张开双臂,拥抱整个天地,用我们的心动与宇宙产生永恒的共鸣。

很喜欢陶潜――一个不为外物所奴钡闹泄男人。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早已感受到了政治的腐朽,五斗之米怎能压弯陶潜的脊梁?他厌倦了,他放下了,终于,他释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引起了多少人的向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增添了多少生活的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等悠闲,又有谁能体会?相比那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文人武士来说,他成功了。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儒者,舍弃官场,远离朝庭,隐入深山,梦回桃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人们永远无法理解“大隐于野,中野于市,小野于朝”代表中国古代文人们何等的心境,但我坚定地相信陶潜,他永远是真正的中国男人,他懂得取舍,更为中国的儒者们指出一条坦途明道。

近日,一则报道称:辽宁抚顺市一位副秘书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不明财产近430万元,一个190平方的房子,竟然成了他个人的“博物馆”,劳力士金表48块,lv包253个,高档服饰1246余件。其实,这已经是劳苦大众奋斗几辈子都达不到的“境地”了,然而,她的“追求”并未止步。最终,她的贪欲将她送入囚牢,其实,她已功成名就,她也没必要怎么做,如果他她能领悟人生的智慧,感受舍得的真谛,或许新闻媒体报道的就是她如何勤政爱民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生固欣然,死亦无憾,我兮何有,谁与安兮,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身处“快餐”时代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纷繁尘世中,我们不必样样都去追求,不必苛求完美,我们也应该学会舍弃。舍弃是一种勇气,舍弃更是一种智慧。舍得,有舍才有得,有舍就有得。

篇7:语文10册一单元知识点

一、内容的科学性

《太阳》介绍的是与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 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短文, 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 继而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 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 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在介绍月球知识的同时, 激发起人们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以“我”的一次上网经历, 介绍了网络的特点和作用,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果园机器人》以服务于丰收果园的机器人为主人公, 通过它能采摘成熟的水果, 介绍了电脑的相关知识。

二、结构的严密性

就篇章结构而言, 四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清晰缜密, 逻辑性强, 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 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太阳》一文, 全文共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 二是说明太阳与地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文章的叙述层次非常清楚: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 离我们又很远, 所以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 人类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再如《月球之谜》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这几段文字以并列式的结构分别具体地列举了月球的不解之谜, 其中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 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三、表述的趣味性

四篇课文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文章或采用拟人法、故事法, 或用比喻法、描写法, 灵活多变, 趣味盎然。如《太阳》以羿射九日这个古老的传说为文章的开头, 吸人眼球, 引人入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不仅内容有趣, 角度新颖, 课题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名为讲述上网经历, 实为介绍网络知识, 中间穿插“我”爸爸妈妈的讲解, 使得深奥专业的网络知识变得浅近且有趣。

四、语言的生动、准确、形象性

语言的生动、准确、形象是这四篇短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如《太阳》一文, 作者在介绍太阳时, 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语言生动、准确、形象, 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月球之谜》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 渲染了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 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 而且与下文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在介绍月球的几种难解之谜时, 又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 强化了月球的神秘。

综上所述, 四篇文章就其内容、结构、表述、语言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是一组向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科普类短文。那么, 这类课文应怎样教学呢?仅谈三点建议:

一、把握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重点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课程总目标的一段文字。我们认为, 这段文字对教学科普类短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和落实。此外, 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而言, 笔者认为, 下列三项目标不容忽视:1.在课文学习中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 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体会、借鉴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积累语言, 培养读写能力;3.加强思维训练, 渗透唯物辨证观点。进行适当的科学世界观的启蒙教育。总之, 在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以科学知识教学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归宿, 学好、教好此类课文。

二、搜集相关资料, 拓展课外知识

教者在教学此类课文时, 可根据课文内容, 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整理相关的知识资料, 拓展学生的知识。如教学《月球之谜》时, 课前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 可以是月球的图片, 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 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增加学生对月球的进一步了解。

三、读、说、写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本组教材在内容、结构、表述、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将读、说、写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读———感悟表达效果。

这几篇短文, 在写法上很有特点, 语言优美, 文字流畅, 既浅显易懂, 又具体明了。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来体会、感受。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一自然段“有这么一个传说, 古时候, 天上有10个太阳, 晒得地面寸草不生”及篇末最后一句“一句话, 没有太阳,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句时, 教师可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句中恰当的停顿, 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 以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前句时可在“有”后面稍做停顿, 读“这么”时, 语气可稍重些, 之后语气稍变, 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读“古时候……”一段, 在叙述中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从而产生对太阳的好奇之心、对探究宇宙的浓厚兴趣。读篇末一句中的“一句话”、“没有”、“美丽可爱”等词, 要读得重些, 慢些, 以表示肯定的语气。

说———表达奇思妙想。

教学本组教材时, 应结合《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的安排, 借助口语交际中的示例和本组教材的学习,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以奇特合理的想象, 大胆地说出自己在发明创造中的奇思妙想, 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同时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训练综合能力

上一篇:《小强和小明》读后感下一篇: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