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2024-05-04

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通用5篇)

篇1: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潜意识超现实主义白日梦精神分析

摘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西方艺坛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特别是对达利的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解析了达利与弗洛伊德学说的多方面关连,指出其在表面现象下的深刻关系。

如果要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一那么画家达利是最好的诠释者。这位画家简直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完美的模版和最努力的身体力行者。

达利是作为一名超现实主义者为人熟知的,尽管他曾经被同行逐出这个前卫的团体。对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如布雷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说:“应当感谢弗洛伊德的发现,由于相信这些发现,一股思潮形成了。”达利加入超现实主义阵营之前,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他的大部分著作,《梦的解析》、《性学三论》《论无意识》、《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等。而弗洛伊德在19的作品《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首次把艺术家归入他的研究阵营,他用性欲升华理论分析了达・芬奇及其《蒙娜丽莎》等作品,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在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而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力比多”的升华。弗洛伊德在《创作家和白日梦》中提出:“难道我们不应当追溯到童年时代去寻找想像活动的最初踪迹么?”那是一个受心理分析的影响而热衷童年记忆的时代,达利的西班牙同乡毕加索由于其著名的《和平鸽》,就被发掘出画家童年一段和父亲相关的佚事。达利的父亲是一位有对于家庭有绝对权威的公证人,他的父亲比起别人来,更经常的恐吓他。在达利21岁的作品《艺术家的父亲》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位父亲的神威。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受到父亲权威威胁的少年达利在母亲去世后写道:“为了向我受到的伤害复仇,这伤害就是母亲的死亡。我怀着宗教般的热忱崇拜她、爱慕她。”达利把这一带有情感力量的潜意识集结投射到他唯一的伴侣加拉的身上,在她身上,达利发现了童年时幻想的伴侣一加露兹凯,那想象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他又把对于母亲的爱转移到加拉身上。达利运用他艺术家的神秘力量,把加拉变成皮格马利翁手下骤然复活的女神。在1950―1970年间他有许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几乎都是有关圣母的,他的圣母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加拉,其中《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中身着古代宽袍的圣母居然有着时髦的发式。他把妻子奉成女神,“加拉的崇拜者”是他永速扮演著的角色。

再让我们来看达利是如何完成他的作品的。希腊的哲学家们把艺术叫做“自然的模仿”而达利的作品却是对人类梦境谵妄的准确描摹。对梦的转录一直在达利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他的地中海人的遗传因素,做梦是易事,一个谣班牙式的午睡总是向他打开白日梦的大门。白日梦只是人在白天精神疲倦,注意力涣散时脑际涌现的一些幻想,这种幻想和夜梦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可能确切的了解达利的梦到底是个什么摸样,他的作品是否梦的忠实转录,不得而知。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方式之一是意象化,是把抽象的观念和欲望敷演成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达利遵循了弗洛伊德有关梦的工作的理论,他绝对现实主义的对待梦境中外表完全不同的成分,用一丝不苟的现实笔法来描绘梦境。达利运用他的所谓“偏执狂批判”,一种挖掘潜意识境界的执拗的妄想狂式的思维方式,画家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凑在一起,使迷幻系统化,他那些极其细致清晰的画面绝对不会是在做梦的状态下做出的。达利把他的主角们置于于一个看似虚妄的空间,大多数情况是画在风景中,这样那些毫不相关的事物就在这个空间建立了联系。这种空间的迷恋来自他家乡的卡德兹奎对于不了解这个地中海小城的人们来说,色彩似乎过分强烈了,简直是不可能有的。然而,鲜明的色彩精确的表现了空中的光线照在海面、海滨、岩石和悬崖上的效果,这个仅仅是达利曾经看到的最一般的风景,他成功的将熟悉的海滨和岩石综合成一个理想的海岸,给观众造成幻觉,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合理性。卡德兹奎于之达利,正如维克多山对于塞尚的意义。达利的作品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是“经过改装的梦”弗洛伊德早已指出,艺术家不同于真正的白日梦患者,艺术创作也不完全等同于白日梦。由于艺术家的作品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感激和赞赏,这样,他通过幻想赢得了他以前只能在幻想中获得的一切:荣誉、权利和女人的爱情。

达利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似乎是在解释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作品中有许多主题来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尤其在早期的超现实运动中,达利的作品包含了很多的心理学因素,画面充斥着潜意识的符号,抽屉、火、蜗牛。抽屉在弗洛伊德解释是代表女人潜藏的情欲,而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这或许正应验了弗洛伊德的解释,也表现了达利对情欲的幻想。弗洛伊德指出,某种生物上的缺乏(需要)在本我中能激发起一种满足这个需要的.物体或事件上的意象,从而减少与这种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例如,对食物的需要会自动地在本我中触发与食物有关的意象。这种意象对于暂时减少有关食物需要的紧张状态有效果,它就是愿望满足。满足达利愿望的食物是甲壳类动物蜗牛,蜗牛的意象在达利的世界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中“我的斗争”标题下一张矛盾的表中,他拥护的就有蜗牛,他十分爱吃蜗牛这种柔软的、湿哒哒、粘乎乎的软体动物,甚至当他在弗洛伊德的房外看到挂在自行车上的一只蜗牛时,居然联系到弗洛伊德的脑袋。他的作品中也充斥了柔软的到处流淌的不知名物体,也许这是画家对于食物方面嗜好的投射。对于吃,他有着强烈的热情,一份放在盘子上的山鹅,他都能认为这个“苗条躯体,仿佛达到了拉斐尔式的完美比例”。

潜意识理论、泛性欲理论和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达利的行为与作品似乎完美的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也自诩为“一个优秀的弗洛伊德学派的英雄”了,然而弗洛伊德仅仅把达利看作“完美的西班牙人的典型”。达利与这位精神导师的唯一一次会面,1938年在英国伦敦,作家茨威格把达利介绍给弗洛伊德,两个旷世天才的会晤却没有碰出火花。此前,达利为这次见面做了许多形象与语言上的准备,但是听完他的一番慷慨陈辞,弗洛伊德转身对茨威格说:“多么狂热啊!多么完美的一个西班牙型。”在他眼中,达利只是一个典型病例,而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同时,他对达利的无意识绘画也没兴趣,只想用他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要是时间上允许,可能弗洛伊德会再写一本《达利和他童年的几个记忆》,以此来证实自己的理论。

弗洛伊德清醒的指出“你的画使我们感兴趣的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认为达利在表现潜意识上甚至不如安格尔和达?芬奇。的确,我们不要忘了达利是为何被逐出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正是因为他运用了传统古典主义的绘画技法,重新实现了帕拉第奥式的古典浪漫主义的方法,他认为“传统带来了创举,也带来了许多尘土……在这点上,摆脱是健康的。你会认识到只有在恢复传统时,摆脱才具有价值。”达利利用传统来精确的实现自己的白日梦境。超现实主义者宣布艺术作品不能用清醒不惑的理智来创作,认为非理智才有利于创作,而达利实际上是十分的理智,他非但不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相反是极度的清醒。他的作品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炮制出的无意识绘画。

正由于这些所谓的无意识绘画,人们把达利当成疯子。达利断然不是一个疯子,他是一个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出现的合时宜的疯狂的天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当代人认识到:“真正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意识到在精神问题上也是处在被蒙蔽的状态中。因此,超现实主义者们就大胆地迈人前人所未涉足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潜意识梦幻世界。”2O世纪初的观众早已经厌倦了传统的再现方式,达利正是为了重新唤起现代人们的想象力,借助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表面上来看是达利亦步亦趋的追随着弗洛伊德,实际上他是借弗洛伊德之体系来完成他在一生的完美表演。与其说是他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皈依,不如说他对自己欲望的忠实再现,所谓的美梦成真。凡人谁没有做过几个荒诞不经的梦呢?达芬奇在他那篇称扬绘画的颂歌《比较论》里,把画家说成“人类和万物的主宰”、“倘若画家想见到能使他倾心爱慕的美人,他就有能力创造她们,倘若他想看看骇人心魂的怪物,或愚昧可笑的东西,或动人恻隐之心的事物,他就是它们的主宰与上帝。”达利做到了成为其内心世界的唯一主宰。

篇2: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汉师1班

韦剑虹

200842306112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1)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一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2)泛性欲说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和性欲是一个内容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殖行为,而且包括一切器官的快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这种性本能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性本能被压抑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心里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由于意识或自我和超我的作用,人们常常倾向于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目标来替代性欲的直接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另外,人在儿童时期稍懂事起,便因社会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而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所有男孩又有恋母嫉父的心理倾向,即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所有女孩都有恋父妒母的心理倾向,即埃勒克特情节,又称恋父情结。这些情结由于社会制定了禁忌法律道德等对它们加以规范,被压抑在本我之中。除了俄狄浦斯情结之外,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倾向。这是因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力比多,需要在机体外部找到一个出口,由于最初找不到这个出口,以至于被迫滞留在内部,形成自恋。

力比多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宣泄途径,有时会以做梦、失言、笔误、开玩笑等方式间接表现出来,更会升华到各种物质和文化的创造活动中去。(3)梦的学说

对梦的分析,弗洛伊德是建立在潜意识论和泛性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凡梦都是一种欲望的满足。而这些欲望大都与性有关。当人们清醒时,往往因为这些欲望为道德所不容,而被压抑。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这些欲望就趁着前意识检查作用不严,通过凝缩、移置、意象化或象征化或二级加工,偷偷地溜进意识领域,这就成了人们常说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见弗洛伊德:《释梦》第136页)。

人不仅夜间会做梦,白天精神疲惫,注意力涣散时,一些幻想也会涌现于脑际,这种幻想与夜梦没有什么区别,故称之白日梦。

弗洛伊德以梦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文艺创作的过程,用梦的解释方法来破译文本形式背后的深层意蕴,分析其中隐藏的艺术家的无意识动机。

2、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理论来研究文学现象,同时又以这种研究为例证,支持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1)文学是性欲的升华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台湾志文出版社,P116。)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力比多的升华。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性本能是人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欲望好比一股潜流,有三条基本出路:第一条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渲泄。第二条是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的情结或者说受压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条就是转移和升华。这是一种调和折中的办法,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解放。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创造活动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说,艺术家“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所驱策前进的人”,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内向性格的人”,他们“与神经病患者相差无几”。他认为作家艺术家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是:第一,压抑力量的松弛;第二,超乎平常人的强烈的性本能欲望;第三,异常巨大的升华能力。正是最后一种特征,使作家艺术家有别于一般的正常人和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是被过分嚣张的本能欲望所驱遣的人,他被无意识冲动所控制,不具备对现实的辨别和适应能力,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失调的,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艺术家虽然也受强烈的性欲所激动,也无法在外部世界得到满足,也会中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转向内心世界,但艺术家同时还能找到一条与现实协调起来的道路,他们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同时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扬。因此,弗洛伊德指出: “艺术家本来是这样一个人:他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是因为他无法在现实中满足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的要求。于是,他在幻想的生活中让他的情欲和雄心勃勃的愿望充分表现出来。但是,他找到了一种从幻想的世界中返回到现实的方式:借助于他的特殊的天赋,他把他的幻想塑造成一种新的现实;人们把它们作为对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反映而给予公正的评价。”(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功能两个原理的理论》,《论文集》第四卷,第174页。)例如,弗洛伊德考察了达·芬奇的身世及绘画作品。说达·芬奇是个私生子,母亲给了他过多的温情和溺爱,因而刺激了儿子的性欲冲动,使之过早成熟。但是在他5岁时,他不得不离开生母到父亲家生活,性冲动受到最初的压抑,并逐渐升华为艺术、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来达·芬奇的许多画作,都表现的是母子关系的秘密。如《蒙娜·丽莎》的“独特的微笑”,实际表现的是达·芬奇对自己生母的儿时记忆。因此,弗洛伊德断定,正是达·芬奇的母亲过早地激起了他的性欲冲动,正是这种性欲冲动激起了达·芬奇巨大的创作热情。

弗洛伊德还对其他作品的分析,如对易卜生的《罗斯莫庄》、歌德自传中对童年的回忆以及莎士比亚的《三个匣子的主题思想》等的分析,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原动力

弗洛伊德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或爱父恨母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后来,弗洛伊德还把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动力说加以扩展,用于很多艺术家身上,认定他们的创作动机都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的世界大学名著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瓶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宣称:“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伊底帕斯症结(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译法——引者注)上。”(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台湾志文出版社,第192页。)他认为,正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理论对张爱玲的《心经》进行分析。

短篇小说《心经》,讲的是一个女孩恋父的故事:主人公许小寒从小到大,一直依恋着父亲,随着年龄的长大,原先朦朦胧胧的依恋变成了热烈的爱慕。许小寒的爸爸妈妈许久已没有一点爱恋可言了,只不过为了婚姻的完整勉强凑合在一起。爸爸是魅力依旧成熟的男人,母亲的红颜不再,许多年来,联系他们的就是日渐长大的女儿,悲剧在无声无息中上演,女儿爱上了自己的爸爸,把母亲视为情敌和排斥对象,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衬母亲的年老珠黄,打趣母亲偶尔艳丽的着装,使得着这位贤妻良母产生自卑感而与丈夫保持距离。

从张爱玲的个人家庭背景看,在她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为她觉得母亲其实是在抛弃她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亲人--父亲之间的感情。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当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之后,她对父亲的依赖更是加重了。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的,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而且还把她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结合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和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我们可以得出影响张爱玲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3)白日梦与文学创作

每个成年人都有着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并曾通过做白日梦的方式来实现它。但是,作为成年人,是羞于承认这一点的。因为这些不加掩藏幻想的坦承会让别人不安,令自己难堪,受别人嘲笑,让别人蔑视等等。所以,人们既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那希望实现的愿望,也总是隐藏自己的幻想。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亦是如此。但作家找到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白日梦幻想的方式,就是写作。一方面,作家之写作与儿童之游戏是类似的“他创造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又把它当作真实世界对待。这就是说,他向这个世界注入了大量的真实感情,但又能严格地把它同现实世界区别开来。”另一方面,通过作品,作者间接表达了自己的白日梦幻想。“ 一篇创造性的作品象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替代物”。

不过,文学创作是作家之白日梦的变相实现。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作者的幻想已通过艺术手法加以修饰了。或者说是进行了改装。正是通过这种修饰或改装,本来会引起他人甚至包括自己反感的作家本人的幻想却成为读者或观众快乐的源泉。至于作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就涉及到美学领域。弗洛伊德对此未给出多少解释。他认为这是他无法解答的谜。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推测出的。这就是作家的作品不单间接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白日梦幻想,而且读者或观众由于在观看之时可以通过投射的方式将自己认同于作品的主人公,而使自己的白日梦幻想得以释放。这或许正是一些纯属幻想型的作品却往往能打动很多人之心的原因之所在吧。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弗洛伊德的观点如下:通过对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的对比分析,弗洛伊德提出作家之创作也是一种幻想活动,其背后也隐藏着作家本人未能实现或满足的愿望。“幻想实现于作家的观念作用的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络上,作为幻想动力的愿望则贯彻于始终”(车文博语)而作家的这种幻想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它与常人的幻想活动之不同只在于“作家的写作技巧通过转化及其伪装来掩盖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并提供纯形式的乐趣。”(车文博语)最终,以作家的作品为媒介,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可望得到沟通。对于作者来说,创作是变相宣泄了白日梦;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可以不必自疚地欣赏自己的白日梦。而导致如此效果的正是艺术手法的使用,所以说正是艺术使得作家与读者一样能够欣赏自己的白日梦,而同时又不感到为难和羞耻。

3、总结:

弗洛伊德的心理文学理论明确地把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掀起文艺心理学研究之风。他的理论打破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新领域;也为解释文艺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不是一种经过试验业已证明的科学。它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极端夸大无意识的意义。忽视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性论,许多文学批评显得牵强附会。

篇3: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 此流派承自达达艺术, 并且对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他们的美学信条是法国作家布洛东在1924年《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 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美的, 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达利与米罗的作品使用象征符号和简化的形象, 是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即兴感应的表现手法。他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地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 精确地反映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 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 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 带给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除了毕加索, 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的20世纪画家。”这是道恩·艾兹 (英) 在他所著的《达利》一书中的开场白。确实, 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 达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比其他画家更加声名显赫, 或者可以说“臭名昭著”。 “我和疯子最大的不同就是, 我没有疯。”“每天早晨醒来, 最大的快乐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除了他的艺术作品, 他的文章、他的口才、他的相貌、他的胡须、他的宣传才能、他的财富以及他的故弄玄虚, 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这一个专有名词。

探究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则是受到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 “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是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潜在意识学说的人, 这一学说揭示了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 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到底什么是意识和潜意识呢?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 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 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 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 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 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 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分析了潜意识的表象——梦, 认为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 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 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 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正如布洛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说:“应当感谢弗洛伊德的发现, 由于相信这些发现, 一股思潮形成了。”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 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

达利作品中的许多视觉符号如蚂蚁、面包、拐杖、抽屉、软表等, 跟他的童年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都是他童年虚假或真实记忆的反映。

1.蚂蚁。

来自他童年最初虚假记忆的影像。他在自传中这样说:“我凝视着一个裸体的小孩, 有人正在给他洗澡。我对这孩子的性别并不关心, 可我在他一片屁股蛋上看到了一堆蚂蚁, 它们在一处桔子般大小的坑里爬来爬去。这个孩子被翻过来调过去, 因而有一阵子他是仰卧着的, 我想那些蚂蚁会被压碎了。但是这个孩子重又站起来时, 我再看不到蚂蚁。那个坑也消失了……”而实际上, 儿童时的达利从堂兄手中接管那只受伤的蝙蝠开始, 蚂蚁走进达利的记忆注定是天意。对这只受伤的小蝙蝠, 达利倾注了他所有的爱。但是有一天, 噩梦降临在小达利的身上, 不知什么原因, 他最爱的小蝙蝠被一大群疯狂的蚂蚁包围着, 已是奄奄一息。他跳起来拿起爬满蚂蚁的蝙蝠, 并发疯似地咯吱咯吱咬蝙蝠的脑袋, 还把它扔进了水里。从此, 蚂蚁就伴随着达利。在达利的作品中, 忙碌的蚂蚁通常是紧张、焦虑和衰老的象征, 暗示着达利潜意识里的恐惧、无力、不安和性焦虑。蚂蚁频繁地出现在达利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1931年的作品《梦》, 描述在黑暗中蚂蚁爬满闭着双眼的女人的嘴……画面可以说没有美感, 蚂蚁成了制造恐惧和压抑的工具。雕塑《空间维纳斯》 (1977—1984) , 美神维纳斯的头被达利的符号——柔软的钟表取而代之, 腹部发生了错位, 一只明晃晃的鸡蛋放置在错位的下半身的剖面上, 象征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与孕育着的生命相对比的是女神皮肤上放大的蚂蚁, 而蚂蚁通常标识出死亡的意义。

2.面包。

正如达利在《一个天才的日记》中所说的:“我一生中, 面包无止无休地紧跟着我……”面包对达利来说是另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在达利的眼中, 外表坚硬、内部柔软的面包是性欲的象征。借助它, 达利可以尽情表达他对情欲的幻想。 《思忆中的女人》 (1933—1970) 综合了达利画中的多个新主题。他把面包放在人物头上, 又把米勒的“晚钟”放在面包上。《晚钟》里的农夫, 在达利的多个画中出现, 并下意识地显露出性压抑的成分。当人们问达利为什么用面包时, 他说:“它是那么有用, 是营养和食物秘密的符号, 我要把它变得不实用而美感, 用面包来制造超现实。” 《思忆中的女人》于1933年在巴黎展出时引起强烈轰动, 不仅是因为它不同凡响的画面, 而是面包和谷子不是青铜而是实物。据说后来毕加索的狗把面包偷走吃掉了。

3.拐杖。

也是达利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物体。当幼年时的达利在阁楼上第一次发现那根顶端分成两叉, 包着已被磨破的暗花呢绒, 用来支撑在腋下走路的拐杖时, 他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 “我当即拿起拐杖, 并且明白, 我永远再不会与它分开了, 在这一瞬间我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拜物教信徒。这手杖有多么伟大!它包含了多少尊严和安宁!”从此拐杖在达利的眼中就成了“死亡的象征”和“复活的象征”, 并频频出现在其作品中。在雕塑《天使的幻象》 (1977—1984) 中, 达利对至高无上的力量的理解用一个拇指来表示, 生命用树的枝杈去体现, 天使的翅膀用一支拐杖支撑着。达利提升了神性在宗教中的含义, 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我象征性的拐说明并配合了 (现在还配合着) 我们时代各种潜意识的神话。”

4.抽屉。

对于有人体的抽屉, 达利认为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关, 即儿童天生对封闭的强烈好奇心驱使其打开抽屉, 一是要满足探知未知物的欲望, 二是排除未知物可能造成伤害的恐惧。弗洛伊德解释抽屉是女人隐藏性欲的象征。在达利的作品中, 也表现了他对情欲的幻想。《燃烧中的女人》综合了达利最喜爱的形象:火和抽屉、女人。达利发现火很有趣, 因为有生命, 而且让看到它的人有一种魔力。火还赋予女人以性爱的冲动。达利曾经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件作品, 是孩子对封闭空间好奇心的派生。不仅满足了他们想要了解这里有什么, 而且驱除了对未知有害因素的恐惧感。达利在这里增加了许多微开的抽屉, 暗示她们的秘密是公开的, 而且不再害怕。两个拐杖从雕塑中升起, 象征了权威、稳定和性力量的结合。

5.柔软的钟表。

这是达利最广为人知的题材。他著名的油画《记忆的永恒》以及雕塑《时间的贵族气息》、《时间马鞍》、《时间的轮廓》等都出现了钟表。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 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些钟表, 如今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主义梦境物象的同义语了。

在弗洛伊德看来, 潜意识虽然受到压制, 但它永不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当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升华, 绘画、跳舞、文学等形式就是升华的具体表现。

为从潜意识中产生意象, 达利运用所谓“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 在自己身上诱发出幻觉世界, 达利把这种超乎理智之上的东西看成是艺术所要捕捉的“更为重大的现实”。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解释是:“超现实主义的物品应当是绝对无用的, 并且从实用的观点看, 最绝对荒谬的。它以最大的可触知性体现着发狂个性的精神奇想。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流传向有用和实际的物品展开了一场竞争, 这种竞争是那么激烈, 使得人们相信目击了一场愤怒的公鸡的战斗, 正常的物品经常在战斗中被拔光了羽毛赶走。”而达利将这一理论彻底贯彻到他的艺术作品甚至生活中。他通过这些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的梦境。在达利的作品中, 每一种东西都不是它的本体, 都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

篇4: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达利;记忆的永恒;疯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07-01

画面展示的是一片无人的海滩,远处的天空,水天相接,金色的镶边似落日的夕阳,总体看来,画面被大片的深褐色所囊括。寂静死沉的海滩上,画面被深褐色一分为二,深褐色地平面给人一种荒凉苍白孤独的的感觉,左下角有一个立面在这个平面上生长着一颗早已经枯萎得只剩下树干和一节树枝的树,画面上的钟表似乎被烈日嗮得已经软化掉了,然而,这些钟表都是由非常坚硬的材料制成,似乎显得钟表已经疲惫不堪了经历了太多的时间变化,目睹了太多的事件变化。有被软软地挂在树枝上,也有被搭在平台上,还有的被披在怪物的背上,还有一群蚂蚁聚在前景的不再转动的时钟上。海滩上面慵懒地躺着一只软皮,有一只眼睫毛、鼻子和或许是舌头的东西,莫名其妙地拼接组合在一起,一个人头的残部就这样组合成了。达利则利用自己的潜意识,自己意念的结果创造另外的真实感,给观众看到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绘画创作。

画面将近景和远景相结合,制造出相应的空间立体感,容易让人产生幻想。画面上的钟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维度,塑造了新的形态意识。画面上有三块表,每一块表,都已经被软化,与现实生活的表截然不同,这是达利的潜意识最初的表现。抓住潜意识的东西,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刨开现实的不可能,将不可能的东西杂合在一起。树木象征生长、希望。达利将树木画得苦干,充满肃杀之气,没有生命,并将柔软的钟表欲枝头上,作为时光流逝的陈列品。也表达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和生命的流逝。

达利常在作品中进行自画像。这个怪物长着常常的眼睫毛,像在打瞌睡的柔软物体,许是达利的自画像,我们在达利作品从1929到1930年中经常会见到。在达利的自传中,提及乌鸦和蚂蚁,便是他少年的一块阴影。这是第四块钟,被作者描绘的红色的软标,并将这块表放置在一个平台上,达利用褐色来表达这个平面,从画面的颜色看来,这是唯一的一块暖色,除此之外,这块表与其他的不同,保持了正常的的形态,但,上边又有很多黑色的蚂蚁,黑色的蚂蚁爬来爬去,使人产生出残酷的腐烂的,甚至死亡窒息感,传递出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终将走向毁灭之理。“时间是流畅的空间。柔软的钟表是时间延展性的物质化,也是时间与空间不能分割的特征”(达利)达利。

达利在《记忆的永恒》这篇作品中,达利对时间进行塑造,他自身的疯狂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玩世不恭、叛逆、爱出风头等性格对他的作品形成了直接的影响。《记忆的永恒》中,达利对时间的认识建立在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之上,充分的将他的潜意识最初和现实生活进行融合。因此,达利的很多作品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为什么达利能画出我们常人不能发现的美?从达利的秘密个人传记来看,他所做的所有事都是疯狂,毫无逻辑,让人感到恶心,以怪癖性格的胡子与梵高割掉的耳朵相媲美。同时,这样无拘无束的天性创就了他所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他的绘画作品还是他的语言,都令人感受到他真实的存在。在他的作品中,变形、扭曲、夸张等艺术手法各式各样的异想天开,涉猎版画、雕塑、油画、电影等领域,在各个范围都有辉煌的成就。所以,达利创作的一切的作品与他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些作品不仅是外观上的审美,更是生活的另外的感悟。

《记忆的永恒》,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典型代表。达利执着于他的梦境,将潜意识的世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发现潜意识中的真善美。根据资料介绍,达利认为本人在这幅画中展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表现的个体梦幻与幻境,是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思思想创作理念,自己做的梦都是一个人意念的结果,给作品增添了趣味。他曾到精神病医院对患者进行了解,认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一个常人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身体自然反映。

达利抓住自己潜意识最初的感受进行创作,同时又加以事实的融合,他以热烈的方法彰显了梦幻般的艺术结果。艺术创作中,达利执着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与众不同,彰显艺术家的疯狂。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导论》中谈到:艺术家的第一个目标是使自己自由,而且把它的作品流传给其余一些愿望同样被克制的人们,使这些人获得同样的发泄。他那最个性画的、充满愿望的幻想在他的表达中得到完成,但他们经过了转化——这个转化缓和了幻想中显得唐突的东西,掩盖了想象个性化的原因,并遵照美的形式,用高兴这种补救的形式取悦人,这是它们才变成了艺术作品。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对应。

综上所述,达利在绘画创作将自己的情感与创造力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梦中,会出现一些与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灵感,达利则抓住这种巧妙地灵感,加之自己以独特的情感价值在里边,进行绘画创作。艺术在于解放,解放常人的思维。达利在《时间与永恒》的情感表现得异常的丰富,创作与自己的童年和现在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需要丰富的情感,同时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欣赏者与创作着,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达利关键词.64个关键词解读达利艺术人生》 流畅 编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天才/疯子 达利画传 大雅中外艺术大师画传丛书》 程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达利.达利自传》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101.203

篇5:达利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达利;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1-01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涉及的领域广泛:电影、绘画、雕塑设计等。以卓越的天才和非凡的想象构建力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艺术作品,受到《梦的解析》影响,完美的阐释着超現实主义艺术,迎来了非凡的艺术人生。达利早期接受学院式的教育,从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有学院教学式的写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立体主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9世界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心理分析学和有关的治疗方法。他把一切精神失常归于“性的压抑”认为人的种种欲望只有在梦幻和半昏迷状态下才能得到宣泄,在无意识和潜意识中才能流露出来,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可见得其影响的广泛性精神分析对心理学和西方个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文、雕塑、影视和绘画。精神分析学是从达达主义分割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来源基础,这个学派主要以梦境和幻想作为创作源泉,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把现实生活与本能、无意识和梦的经,验糅合在一起 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

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在圣费而南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达利就解读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正如他在自传里说道“我读完了《梦的解析》,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我不知疲倦的自我解析,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梦的解析》是后期达利超现实主义创作的灵魂源泉。达利接受了《梦的解析》并潜心钻研,最终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说服力的梦的诠释者,弗洛伊德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在接下来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一系列怪诞、荒唐超现实主义作品包括绘画、电影和雕塑。达利借助理智的力量积极地激发潜意识下的创作本能,以梦境、幻想为基础把梦境描绘于现实之中,受到拉康博士论文《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的启发,最终自创出“偏执狂批判发”即将由自己诱发的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感觉过程,画家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在生活中的达利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僵硬状态,从达利创作的父亲画像中看到表情淡然,冷漠给人威严、传统之感,俨然就是权威的化身。加之后来母亲的去世更令达利崩溃,他曾在母亲过世后写到“为了向我受到的伤害复仇,这伤害就是母亲的死亡。我怀着宗教般的热忱崇拜她、爱慕她。”后来就是娶了诗人的妻子加拉并相守了60余年,他把这种对母亲独特的爱折射在加拉身上。达利在70年代创作利用大多借助宗教题材,加拉却总在画中“客串”扮演着圣母的角色可见加拉在他心中的地位,从另一角度思考是对母亲的爱恋。弗洛伊德的理论似乎印证了达利的生活经历,以至于精神分析学对达利的影响折射在生活和作品上。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潜意识欲望表达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是本能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发泄,足可以暴露个体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达利认只有错乱的梦境才能最真实地折射人们的内面状况。《梦的欲望》是达利1928的作品,,从作品中给人直接呈现的是地面构图程对角线的方式像今天的比赛跑道一样,从近处一直向外延伸并逐步缩小,带圆头圆柱体形似细胞的物体向外伸展到一定长度向四周程不规则散开。这幅作品是达利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画面看起来荒诞虚无,用这种梦境、幻想的题材把梦境描绘于现实之中。1929 年,达利在戈曼斯画廊举办了以“妄想狂评论法”创作的作品,即用来自梦境、记忆、心里或病态心理学,创造一个梦想的现实。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达利总喜欢在画面中表达性话题如《欲望的调适》用拼贴组合,表现性渴望的主题。又如《开明的享乐》中达利利用狮子的形象以象征欲望、激情画面中上方是一个呈带把容器样子的女人头像,在精神分析领域,在梦中容器象征女人,在往后许多作品中达利画作中都出现了象征性物体如:抽屉、火、蜗牛等,抽屉在弗洛伊德解释是代表女人潜藏的情欲,而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蚂蚁则是形象于他童年时代的经历。这不仅是借助女人表达对性的幻想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背景是一片空旷的海滩,画中还有由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组合在一起的怪物软体形像以及蚂蚁,这都是达利常用的绘画元素,画面中还有枯萎的树枝和软绵绵挂在树上的软钟。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蚂蚁在达利眼中象征残酷、腐烂甚至死亡的气息。绵软的钟则是时间流逝的代表。这是一组看起来用荒诞怪异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画面。达利用这种半梦幻半显示的方式去表达了时间于空间不可分割性永一种写实的画法给人制造一种惊人的非现实现象。达利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要把自己抛到疯子的边缘切身感受些并用画笔描绘下这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就是达利和疯子唯一的区别,也是我不是疯子的最好印证。

达利虽然最后被逐出了超现实主义团队,但不可否认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技法的成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利用潜意识的符号用怪诞荒唐的画面去一一解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参考文献:

[1]《梦的解析》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1900

上一篇:农谚的谚语下一篇:拥有亲情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