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字开头的成语

2024-04-28

平字开头的成语(通用6篇)

篇1:平字开头的成语

关于平字开头的诗句

1.平壤城北路偏赊,满目烟波日又斜。

2.平生投笔吏,慷慨学孙吴。

3.平时怀独往,垂老患余身。

4.平生不解醉,来饮辄颓然。

5.平分南北是江流,南岸相期北岸留。

6.平生交态如兄弟,此日悲歌闻路人。

7.平沙浩漫漫,行迈不遑歇。

8.平湖秋色晓苍苍,鼓枻声传浦溆凉。

9.平搏羊角看逍遥,袖拂虹冈万里桥。

10.平昔叙星辰,元功祀事分。

11.平生山不有心期,今得军麾慰所思。

12.平常歌舞不能闲,多在青春甲第间。

13.平烟漠漠天苍苍,牛羊不收野草黄。

14.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

15.平生百感复千忧,老景如登海上舟。

16.平野千林雨,衰年七尺藤。

17.平津旧辟招贤馆,乘兴来寻惬赏期。

18.平津高阁已成丘,一道寒泉万木秋。

19.平生踪迹半京畿,别去秦淮岁屡违。

20.平居每忆在长安,却羡云霄接羽翰。

21.平沙一望陇云开,玉笛飞声夜转哀。

22.平生豪气慕西州,莫怪眉攒万国愁。

23.平湖秋水浸寒空,古木霜飞落叶红。

24.平生未有惊人事,残病林间一老翁。

25.平湖淼淼莲风清,花开映日红妆明。

26.平远寒林暮霭横,右丞不死毕韦生。

27.平生周伯仁,耿耿空洞腹。

28.平明对镜良独难,子能脱屣弹指间。

29.平生一片痴,妄意室中物。

30.平生爱山林,里居想王屋。

31.平分四序递收巧,岂但留情白与红。

32.平生闻说西湖好,眼碍红尘未得看。

33.平生惯读横渠铭,不读许负天纲书。

34.平时州县间,上下意苦异。

35.平晓开朱户,轻寒御练衣。

36.平生李白几诗歌,传载存亡事不讹。

37.平明驱马出城东,马上知君兴莫穷。

38.平时爱子多集句,此日金刀得翦裁。

39.平地三尺雨,农家三尺金。

40.平山飞骑竹西州,到处逢君得纵游。

41.平分秋半月华圆,玉碾无声静转旋。

42.平生乐事在三余,不管梧阴过玉除。

43.平生气节薄青云,不任机心只任真。

44.平生赋性爱观澜,今日登临叠秀山。

45.平世绝边筹,怜君古塞游。

46.平日何曾忘穆生,如今胡不饮公荣。

47.平野绿远近,晴山翠纵横。

48.平生不识巴南路,梦到孤云两角西。

49.平生负高节,至死寸心丹。

50.平生不喜佛,喜听念佛声。

51.平生尚友心,每欲尽今古。

52.平明敞帝居,霰雪下凌虚。

53.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

54.平生好云山,图绘乃游艺。

55.平明逢绝浦,幽晦气萧萧。

56.平生不喜饮,今日醉尊前。

57.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

58.平旦曈昽瑞霭浮,曙星送月下西楼。

59.平芜霜露合,孤雁向南征。

60.平沙落日大荒西,独立苍茫意转迷。

61.平生厌看桃与李,惟有梨花心独喜。

62.平田渺空旷,孤岗忽高峙。

63.平生只想住湖州,僻性迂情可自由。

64.平生但乐迂疏趣,那得工夫计较愁。

65.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66.平芜寒蛩乱,乔木夜蝉疏。

67.平阳百岁后,歌舞为谁容。

68.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

69.平旦鹓鸾歌舞席,方宵鹦鹉献酬杯。

70.平生贵酬德,刃敌无幽深。

71.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

72.平地施道路,车马往不复。

73.平地有清泉,伊南古寺边。

74.平生志业独相知,早结云山老去期。

75.平阳花坞,河阳花县。

76.平子愁能赋,予愁更几何。

77.平居江北与江南,矫首相望岁已三。

78.平原门下似君稀,犹着前春旧布衣。

79.平凉来又去,官满复之官。

80.平生重然诺,意气横高秋。

81.平沙为席石为幢,歇马呼船夜渡江。

82.平原眺晚霁,百里见苍山。

83.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84.平生爱访古,走马游四方。

85.平生适兴多闲话,付与时人作浪猜。

86.平居观群物,纷纷争朵颐。

87.平生裘马最翩翩,不惜黄金结少年。

88.平生绝俗尚,幽期在一壑。

89.平生四海交,佳友一二数。

90.平朝日出殿门开,凤扇双行引上来。

91.平堤水漫小红香,醉后风来花满床。

92.平生犹未识苏台,为我称觞始一来。

93.平津阁上夜题诗,绣牍亲裁与项斯。

94.平原十里候鸾旌,绕郭新屯十万兵。

95.平生秉微尚,况是多疢疾。

96.平明东阁下恩纶,兽凯鸾色色新。

97.平波削玉天倒明,绿绡轻绉凉醿生。

98.平居雅爱重九名,西城乞花过东城。

99.平康巷陌倦游人,狼籍桃花病酒身。

100.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

101.平凉坛西鼓声吼,伏兵大呼侍中走。

篇2:平字开头的成语

以“平”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平治天下]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平原易野]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平原督邮]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

[平易近人]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平易近民]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同“平易近人”。

[平心易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同“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心而论]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平心定气] 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头正脸] 形容相貌端正。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平起平坐] 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

[平铺直叙]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

[平铺直序] 铺:铺陈。序:叙述。形容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地叙述。也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淡乏味,重点不突出。亦作“平铺直叙”。

[平流缓进] 本指船在缓流中慢慢前进。后比喻稳步前进。

[平风静浪]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平分秋色]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平地一声雷]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平地青云]平:平稳;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平地起雷] 犹言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平地起家]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建立了一番事业。

[平地起孤丁] 比喻无事生非。

[平地楼台] 比喻原来没有底子而白手建立起来的事业。

[平地风雷] 犹言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平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平地登云] 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同“平地青云”。

[平澹无奇] 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同“平淡无奇”。

[平淡无奇] 奇:特殊的。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平步青云]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平步青霄]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同“平步青云”。

[平步登天] 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

[平白无故]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

[平白无辜] 指清白无罪。

[平安无事]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平”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心平气和]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心平气定] 心气平定,没有杂念。

[向平之愿] 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向平的心愿。指子女婚嫁之事。

[向平之原] 称子女婚嫁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毕为“向平愿了”。

[无平不颇] 指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

[天平地成] 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太平无象] 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太平无事] 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太平盛世] 安定、兴盛的时代。

[四平八稳]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三平二满]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清平世界] 清平:安定,太平;世界:这里是世道的意思。指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矜平躁释] 指心平气和,有涵养。

[公平正直] 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

[公平无私] 办事公平,没有私心。

[公平交易] 公平合理的买卖。

[公平合理]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风平浪静] 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风平波息]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地平天成]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持平之论] 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秤平斗满] 指做买卖规矩,不短斤少两。

[承平盛世] 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

[不平则鸣]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阿平绝倒] 以之比喻对对方的言论极为佩服。亦用为讥讽言论极为乖谬,常贻笑大方。

“平”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竹报平安] 比喻平安家信。

[正理平治] 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

[依流平进] 流:品级;依流:依照品级;平进:循序渐进。指做官按照资历一步步提升。

[一马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一路平安] 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素昧平生] 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

[如履平地]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秋色平分]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连车平斗] 形容冗员很多。

[欢若平生] 像平素久以相交一样地欢乐。

[虎落平阳]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虎落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平”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余波未平] 指某一事件虽然结束了,可是留下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修齐治平]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天下太平] 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天成地平] 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素昧生平] 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同“素昧平生”。

[四海昇平] 指天下太平。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尸鸠之平] 尸鸠:亦作“鸤鸠”,即布谷鸟,传说它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比喻一视同仁。亦作“尸鸠之仁”。

[七满八平] 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路见不平] 指见到不平的事。

[坎坷不平] 坎坷:道路坑坑洼洼。道路坑坑洼洼不平坦。形容前进道路上有许多困难民,不是一帆风顺的。

[鉴空衡平] 犹言明察持平。

[沟满濠平] 濠:护城河。形容填满所有的空隙。

[沟满壕平] 形容饱满。

[歌舞升平]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愤愤不平]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忿忿不平]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同“愤愤不平”。

[粉饰太平] 粉饰:涂饰表面。把混乱的状况掩饰成太平的景象。

[二满三平]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同“三平二满”。

[打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抱打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凹凸不平]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

“平”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一碗水端平] 比喻处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篇3:平字开头的成语

关键词:作文,文章开头,处理艺术

都说, 万事开头难。一件事情一旦开了头, 接下来便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写作文也是如此, 每次写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是冥思苦想, 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可是一旦开了篇, 就会畅通无阻了。所以精心安排好作文的开头是写作文时应该特别注重的一个环节。

一、紧扣题目, 用朴实影响人

开篇点题, 是作文最为常规, 也是最为普遍的做法。开篇即点明文章的主题, 可以自然地进入文章的情景和事理之中, 便于读者直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 要求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其中一位学生的《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开篇是这样写的:“在我记忆的岁月里, 我最难忘的事情, 就是爸妈出差的那天, 我独自一人在家过夜。”这个开头笔墨不多, 开门见山, 直述事件, 不拐弯抹角。读者就能很清晰地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事情。另一位学生的《今天我来当“妈妈”》开头写:星期天, 妈妈有事要出去一天, 要我在这一天里照顾好五岁的妹妹, 也就是当一天‘妈妈’。我很兴奋, 当然也有些紧张。”开宗明义, 点出题目, 质朴的话语, 却洋溢着深深的情感。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最有用的信息。这种写法干脆利落, 入题快捷, 不枝不蔓, 能很快吸引读者的眼球, 激发起阅读的欲望, 所以这种方法应为小学生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二、巧用修辞, 用文采打动人

平时喜欢积累词汇, 语言丰富的学生, 在准确把握主题的前提下, 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优势, 用飞扬的文采打动人。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 要求学生对春游的地点提出建议。有学生这样写《南山呼唤你》:“春天来了, 美丽的春姑娘翩然而至。来到南山, 放眼望去, 漫山遍野都是花的世界。但是人们却说, 南山的人比花多。一片片油菜竞相开放了黄澄澄的花, 连成片的油菜花像是黄色的地毯, 令人忍不住想要躺在上面睡大觉。”这里学生把“油菜花”比作“黄色的地毯”, 贴切形象, 一下子就能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画面之中, 自然而然就被文章的内容吸引了。还有学生写《滨海公园欢迎你》:“金盏玉台的水仙, 微微含笑的迎春花, 展翅欲飞的蝴蝶兰, 娇艳欲滴的玫瑰……真是数不胜数。”排比的句式, 依次罗列, 仿佛这些美丽的花儿在向我们走来, 让我们目不暇接。使用修辞手法, 既富有文采, 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提高作文档次的一种好方法。

三、引经据典, 用内涵感染人

写作文时可以引用前人的经典文字来开篇, 如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歌词、诗词等, 都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可以将读者很好地带入一种情境之中。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 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 仔细观察, 认真研究, 然后把自己的发现、研究成果写下来, 揭示植物王国里无穷的奥妙。有学生在《我挚爱的松树》中写到:“‘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冰天雪地里, 到处是枯枝败叶, 看上去灰突突的, 毫无生气。可是我挚爱的松树却仍然傲然屹立, 郁郁葱葱。为什么松树享有不畏严寒的美名呢?”文章开头引用古诗, 把松树的高尚品格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使读者一开始就受到强有力的感染。借用别人的经典语句, 既表达了自己想说的话, 又生动形象, 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四、另辟蹊径, 用新奇吸引人

作文开篇除了常规的做法之外, 还可以另辟蹊径。这类做法适合那些阅读量大, 有着高超作文技巧的学生。一篇出奇制胜的文章多半能写出常人不同的内容, 落实在开篇上, 就是要用新奇来吸引读者, 可以达到非常悦心的效果。如可以采用设问或者反问开篇, 以回答结尾;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 让读者先产生情感上的错觉, 结尾再正身, 同样可以吸引读者。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教过自己的老师写一写。一名学生的开篇:“唉, 真可气, 为什么偏偏让他当我们的班主任呢?听说他是出了名的‘魔鬼老班’呀。想一想, 要在他的手下过一年‘悲惨’的生活, 真是可怕啊。”而在结尾却写道:“做了他一年的学生, 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一年中, 我不但对他的印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我们之间还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感谢他一年来对我们的关心和呵护, 他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开篇巧妙, 结尾动情, 文章自然也就会得到读者的赞赏。新奇的开篇, 就像人们在着装时头上得体地插上一朵美丽的鲜花, 使文章锦上添花。

总之, 作文开篇的方法很多, 还有设置悬念、景物描写渲染等。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 结合自己平时的写作习惯和阅读积累, 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开篇方式。只要能做到开篇抓住读者的眼球, 那么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文章的核心部分也就自然有了可供展开的广阔空间, 也就不愁得不到读者的赏识了。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生活是小学作文的创造源泉[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5) .

篇4:文章开头的技巧

一、 设置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揭示激烈的矛盾冲突,制造悬念,把读者带入到情境之中,产生欲知究竟之感。例如:

一群魔影在墙上晃动着,鞭打声,镣铐声,伴随着敌人的咆哮声,使人难以入眠。一小时后,两个小特务抬着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走了出来。(《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

这种开头,言简意赅,悬念迭起:敌人毒打审讯的是谁?为什么要拷打他?“血肉模糊的尸体”又是谁?从而激发起读者不读完全文决不罢休之感。

二、渲染气氛

所谓渲染气氛,就是借助天气、环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文章的主题。这种开头能有效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例如: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穷人》)

作者抓住“寒风呼啸”“起着风暴”“又黑又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反衬了渔夫一家生活的极度贫穷;“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心惊肉跳”等词句勾起了读者对渔夫性命的担忧;“(小屋里)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反映了桑娜的勤劳、善良,为下文收养两个孤儿埋下了伏笔。

这样的开头,引人入胜,通过渲染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文章的主题。

篇5:作文开头的技巧

一、开门见山法。也叫破题法。就是一开始就点明题目的意思。这种开头,不急于展开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而是用一两句比较概括、明确的语言把要写的内容点出来,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如张旭同学的《气象站参观记》的开头:

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自然日记,我和班里的同学李尧一起来到了县气象站。气象站的杨阿姨带我们参观了气象站的观测场……

二、介绍情况法。也就是把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等。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人物或事件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如贺琛同学的《这顿打,我挨得冤枉》的开头:

那天,爸爸妈妈为了一点儿小事吵嘴了。两个人谁也不理谁。顿时,一个充满欢乐的家庭一下子变得那样冷清。爸爸妈妈好像着了魔似的,动不动就拿我出气……

三、描写开头法。就是用几句话,把人物或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勾画出来,以渲染气氛、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李胤同学的作文《我的脸红了》的开头:

“热死了,热死了。知了,知了,热死了!”树上的知了扯着喉咙拼命地喊着。可不是吗,骄阳似火,碧空万里无云,没有一丝风。柏油马路也被晒得发软。路旁的柳树也被晒得低着头,叶子打着卷儿,路上的行人都急匆匆地赶路。不愿在路上多待一分钟……

四、引用开头法。就是在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诗词、俗语、歌词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或说服力。如潘张凤同学的作文《母爱》的开头: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每当我唱起这首歌的时候,眼泪就会夺眶而出,这首歌使我想起了去年妈妈为我过生日的情景……

五、设问开头法。就是在作文开头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鲁晨茜同学的作文《“风水宝地”》的开头: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遇到了在土地所当所长的李叔叔。提起李叔叔,没有一个不翘大拇指的,都夸他是个公正无私、一心想着工作的好干部。但是,也有一些人说李叔叔是个“傻所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篇6:“开头”中的智慧

一、教师要善于做“魔术师”,让新奇“引人入胜”

经过热闹的课间活动,如何让学生及时收心,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在课始就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做“魔术师”,用新奇牢牢吸引学生,使教学“引人入胜”。有位教师教学“比例尺”是这样的。

师:上课前,我来考考同学们。问题很简单,是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一架飞机从广州飞往北京约花100分钟。然而,一只蚂蚁从广州爬到北京却只用30秒,你们知道原因吗?

生: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

师:你说得真好。地图实际上把原有的距离进行了缩小,同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细小的东西放大,制成图纸,使我们看得更清楚。这些都要用到“比例尺”这个新知识。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问题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不平衡”,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的已有经验不仅被唤醒了,而且学生对新知识也产生了好奇。

二、教师要善于做“火把手”,让热情“星火燎原”

课堂导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一旦激起,教师和学生会随着交流的深入,情感随之升华,于是课堂上就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就会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勇于攻克数学难题的心理氛围悄然到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我们都知道可以很容易地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但是圆是一条封闭曲线,很难测量,怎么办呢?

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古今中外的数学家都做出了辛勤的探索。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经过无数次的计算,他们的发现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当时的西方国家早了1千年。这样伟大的发现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圆周率又是什么呢?人们又是如何计算的?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得到进一步解答。

教师只用寥寥数语,便把学生的数学“胃口”被吊了起来,把他们带上了探究之路,熔铸了教学智慧,浸润着教学主张,也彰显了专业素养。

三、教师要善于做“筑路工”,为教学“铺路搭桥”

学习新课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及时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把潜能激发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做“筑路工”,为教学“铺桥搭路”,导入要做到简单明了、高效。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当用肉眼看不出,用重叠的方法也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学生不自然地就想到要用测量周长的办法来比较面积,他们认为周长长的图形面积就一定大。为了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周长的长短与面积并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弟弟圈的地面大。

师:弟弟圈的地面比哥哥圈的地面“大”,看来研究“面”的大小是很有价值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 “面”的知识。

故事不仅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如果有学生提出要用比周长的方法来比面积的话,就再次出示兄弟俩圈的土地,让学生来观察思考。

总之,巧妙地导入在不着痕迹中,引领孩子探索。让我们一起努力,巧妙设计“开头”,让学生对学习“一见钟情”。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一旦有个好的开头,总会带来成功的结果。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良好的开端总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中。也有人说上课像“舞龙”,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龙头;还有人说上课像“种树”,树长得好不好,关键是看春天是否播下了优良的种子。为此,很多教师为教学能开一个好头,深思熟虑。下面就用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体会导入的魅力,分享教者的智慧。

一、教师要善于做“魔术师”,让新奇“引人入胜”

经过热闹的课间活动,如何让学生及时收心,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在课始就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做“魔术师”,用新奇牢牢吸引学生,使教学“引人入胜”。有位教师教学“比例尺”是这样的。

师:上课前,我来考考同学们。问题很简单,是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一架飞机从广州飞往北京约花100分钟。然而,一只蚂蚁从广州爬到北京却只用30秒,你们知道原因吗?

生: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

师:你说得真好。地图实际上把原有的距离进行了缩小,同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细小的东西放大,制成图纸,使我们看得更清楚。这些都要用到“比例尺”这个新知识。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问题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不平衡”,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的已有经验不仅被唤醒了,而且学生对新知识也产生了好奇。

二、教师要善于做“火把手”,让热情“星火燎原”

课堂导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一旦激起,教师和学生会随着交流的深入,情感随之升华,于是课堂上就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就会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勇于攻克数学难题的心理氛围悄然到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我们都知道可以很容易地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但是圆是一条封闭曲线,很难测量,怎么办呢?

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古今中外的数学家都做出了辛勤的探索。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经过无数次的计算,他们的发现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当时的西方国家早了1千年。这样伟大的发现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圆周率又是什么呢?人们又是如何计算的?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得到进一步解答。

教师只用寥寥数语,便把学生的数学“胃口”被吊了起来,把他们带上了探究之路,熔铸了教学智慧,浸润着教学主张,也彰显了专业素养。

三、教师要善于做“筑路工”,为教学“铺路搭桥”

学习新课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及时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把潜能激发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做“筑路工”,为教学“铺桥搭路”,导入要做到简单明了、高效。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当用肉眼看不出,用重叠的方法也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学生不自然地就想到要用测量周长的办法来比较面积,他们认为周长长的图形面积就一定大。为了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周长的长短与面积并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弟弟圈的地面大。

师:弟弟圈的地面比哥哥圈的地面“大”,看来研究“面”的大小是很有价值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 “面”的知识。

故事不仅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如果有学生提出要用比周长的方法来比面积的话,就再次出示兄弟俩圈的土地,让学生来观察思考。

总之,巧妙地导入在不着痕迹中,引领孩子探索。让我们一起努力,巧妙设计“开头”,让学生对学习“一见钟情”。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一旦有个好的开头,总会带来成功的结果。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良好的开端总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中。也有人说上课像“舞龙”,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龙头;还有人说上课像“种树”,树长得好不好,关键是看春天是否播下了优良的种子。为此,很多教师为教学能开一个好头,深思熟虑。下面就用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体会导入的魅力,分享教者的智慧。

一、教师要善于做“魔术师”,让新奇“引人入胜”

经过热闹的课间活动,如何让学生及时收心,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在课始就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做“魔术师”,用新奇牢牢吸引学生,使教学“引人入胜”。有位教师教学“比例尺”是这样的。

师:上课前,我来考考同学们。问题很简单,是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一架飞机从广州飞往北京约花100分钟。然而,一只蚂蚁从广州爬到北京却只用30秒,你们知道原因吗?

生: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

师:你说得真好。地图实际上把原有的距离进行了缩小,同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细小的东西放大,制成图纸,使我们看得更清楚。这些都要用到“比例尺”这个新知识。

有趣的脑筋急转弯问题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不平衡”,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的已有经验不仅被唤醒了,而且学生对新知识也产生了好奇。

二、教师要善于做“火把手”,让热情“星火燎原”

课堂导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一旦激起,教师和学生会随着交流的深入,情感随之升华,于是课堂上就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就会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勇于攻克数学难题的心理氛围悄然到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我们都知道可以很容易地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但是圆是一条封闭曲线,很难测量,怎么办呢?

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古今中外的数学家都做出了辛勤的探索。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经过无数次的计算,他们的发现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当时的西方国家早了1千年。这样伟大的发现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圆周率又是什么呢?人们又是如何计算的?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得到进一步解答。

教师只用寥寥数语,便把学生的数学“胃口”被吊了起来,把他们带上了探究之路,熔铸了教学智慧,浸润着教学主张,也彰显了专业素养。

三、教师要善于做“筑路工”,为教学“铺路搭桥”

学习新课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及时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把潜能激发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做“筑路工”,为教学“铺桥搭路”,导入要做到简单明了、高效。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当用肉眼看不出,用重叠的方法也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学生不自然地就想到要用测量周长的办法来比较面积,他们认为周长长的图形面积就一定大。为了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周长的长短与面积并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弟弟圈的地面大。

师:弟弟圈的地面比哥哥圈的地面“大”,看来研究“面”的大小是很有价值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 “面”的知识。

故事不仅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如果有学生提出要用比周长的方法来比面积的话,就再次出示兄弟俩圈的土地,让学生来观察思考。

总之,巧妙地导入在不着痕迹中,引领孩子探索。让我们一起努力,巧妙设计“开头”,让学生对学习“一见钟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平字开头的成语】相关文章:

水字成语开头的成语04-08

上开头的成语04-09

天字开头的成语04-11

三开头的成语04-14

七开头的成语04-16

发开头的成语04-16

大开头的成语04-16

黄字开头的成语04-16

山开头的成语04-17

连开头的成语04-18

上一篇:在2006年乡镇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下一篇:关于找寻自我的励志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