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美

2024-05-11

残缺美(通用9篇)

篇1:残缺美

我的小店开张一月有余了,生意倒是一天天地好了,度过了最初的生存危机,于是开始思索怎么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长期顾客,经过统计,我发现现在的消费者对于图片的效果处理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一些比较夸张的图形处理相当有市场,本期这个特效就曾得到很多年轻女性的喜欢。

有一种残缺的美,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回思,这就是很经典的Photoshop照片撕裂效果。

1.打开需要制作撕裂效果的图片(图1)。

图1

2.按下F7键,调出图层控制面板,并选取“通道”标签(图2)。单击“新建”按钮,新建一个通道。

图2

3.用“自由套索”工具,在新建的通道中勾勒一个封闭的图形,然后填充为白色(图3)。

图3

4.选取菜单命令“滤镜像素化晶格化”,参数调整如图4所示,

图4

5.按下通道面板上的“RGB”通道,然后返回图层面板。

6.将照片复制一层作为当前操作层。然后将BackGround填充为白色。

7.在复制出的图层中右击鼠标,选取“混合选项”,选中左侧的“投影”,然后进行如图5所示的参数设置,完成后按确定退出。

图5

8.选取菜单命令“选择载入选区”,在弹出的面板中,将通道选择为“Alpha 1”(即为刚才新建的通道),然后按下“确定”退出。

9.现在我们可以对选区进行“删除”或者“旋转”操作,以突出撕裂效果。本例中按下“Ctrl T”,然后进行旋转。旋转部分可以适当调整明亮或者按下“Ctrl I”反相,效果更佳。最终效果如图6。

图6

篇2:残缺美

因为,总有缺陷,难有完美。

大山很威雄,却少了小丘的精致。大河很壮丽,缺少了小溪的柔美。

我爱线装的经书,喜见版刻印出的方块字。这书斯字,盈溢馨香,透着典雅与品味,幽闲时,悠然一卷,陶醉其中――那,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而当我,要查点资料时,却一向只求于互联网。电脑视屏,冷冰冰,刺着眼睛,其中文字,干巴巴,即便嚼之,也是索然无味。但搜索起资料,却是那么的好用,快速、丰富。

也曾去过一些国家,黑人那么黑,而白人那么白,就如黑夜那么暗,白天那么明。

于是,有人悲观,有人抱怨,有人绝望。

但是,我要与你分享禅者的智慧――欣赏残缺之美。

曾经,有位学僧,因为老师在言行上有些缺陷,就抗拒老师的教诲。

星云大师知道后,就亲自找到他,开导他说:

“你知道吗?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很可惜啊,你拥有的只是一半的世界,而不是全的世界。”

学僧愣住了!

星云大师接着开导他说:

“你只求完美,只能接受完美的一半,而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拥有的是个不全的世界,毫无圆满可言。”

学僧哭了,顶礼下去。

星云大师继续开导他说;

“学习包容不完美的世界,你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了。”

这,让我想起三国时的祢衡,卿本才子,就因不包容残缺,终于丢了卿卿性命。

这祢衡,在曹操面前,不包容曹操爱将的缺点,他说:“张辽可以派去击鼓鸣金,许褚可以派去牧牛放马,徐晃可以派去屠猪杀狗……其余人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

曹操见他如此不宽容,本想杀之,但一想,杀名士,名声不好,便将之送到刘表处。

在刘表面前,祢衡把刘表歌功颂德了一番,但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是暗里讥讽,刘表也听出来了,见他如此刻薄,又将之送到黄祖处。

这黄祖,是个粗人。那祢衡,一见黄祖,没头没脑的劈头就是一句:“你好像是庙里的神,接受了祭拜,却一点也不灵验。”黄祖一听,暴怒,一声喝令,刀斧手就把祢衡的脑袋从脖子处砍下了。

千年以来,人们都为祢衡感到悲哀与叹息啊。

月圆圆美,月缺缺美。容忍了缺陷,拥有了缺陷,才算拥有了完整。

篇3:小议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残缺美

一、残缺与残缺美

残缺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残, 贼也。从歺戋声。”“缺, 破器也。从缶, 決省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伤残等所致的四肢或器官缺失;不完整, 部分缺失”;英文为“incomplete”意为“不完整”。残缺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被认为是贬义词, 但在艺术设计视觉语言中, 有意的残缺能带给作品不同于完整形体的别样韵味, 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艺术设计中残缺是一种奇特的符号表现, 是一种突破和创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艺术作品之所以美, 在于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那一部分”。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 在于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想象之美。残缺美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 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了以一种与传统完美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态。将残缺美这一独特的表现手法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当中, 必定可以使中国平面广告大放异彩。

二、广告受众残缺美的心理分析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主要研究视觉信息的整体性。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也指出格式塔心理学表现在设计, 尤其是视觉传达设计中, 有两个重要的原则, 即作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我们通过格式塔心理学将视觉信息不自觉的组成一个有意义整体的特点, 可以使受众将本身残缺的视觉形象, 通过自身的理解转化为一个充满内涵的完整视觉形象, 也就是说人的视知觉具有主动完整性的功能, 即使图形是残缺的, 人们人可以根据各方面的经验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平面广告设计中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规律, 使受众在残缺美中主动完美意识, 自觉发挥出广告的效应, 比平铺直叙来的更有意味。此外受众有着很强的侧向和逆向思维能力, 太直接的“推销”方式, 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利用残缺图形的旁敲侧击战术, 可以让受众通过暗示诱导, 引起其注意。

三、平面广告中残缺图形应用原则

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 审视角度、表达方式、广告受众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信息传达的效果。平面广告中残缺图形的运用对所表达的主题、产品的特性和诉求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残缺图形应符合受众的认知美感

残缺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必须符合大众的认知规律。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 直接影响着广告图形对受众的认知美感。图形表象的残缺应该是与设计者、受众的感性意识和理性行为的结合, 在残缺的形象下蕴含着与之匹配的完美认知, 是有意为之的一种设计方法。

2. 残缺图形不能破坏整体形象的辨识

广告的主体图形在有意识地被残缺后, 外表形态发生根本性的或部分形态的改变, 呈现出新的视觉形态。广告主体图形在做残缺设计时, 需要考虑到图形省略的部分形态不会影响整体图形的识别性, 要保留其主要视觉特征, 使受众可以根据所看到的残缺图形, 凭借自己的想象力, 自觉地把残缺的形态补充完整, 形成完整的图形。利用局部残缺反衬整体, 形成有意蕴美的作品。

四、平面广告中图形残缺美的应用价值

平面广告中的残缺主要表现在广告主体图形的不完整。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的残缺是感性意识与理性行为、外表形式与内涵本质的完美结合。通过研究, 人们发现某些残缺不会使受众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反而能够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拓展受众的想象空间, 从而达到很好的表达设计师情感和突出产品本质的效果。

1. 形成视觉中心, 凸显主题

残缺形象在平面广告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容易引起视觉注意, 突出凝聚点, 形成视觉中心。恰当的运用残缺, 可以产生画面的震撼力, 同时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例如《中国服饰与中国文化》的招贴设计, 利用毛主席着中山装的形象, 来强调中国的服饰文化, 设计者大胆地将毛主席面部进行了缺失设计, 留空的设计形成了视觉中心, 黑白色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又如comex涂料的系列广告, 不管是加菲猫、辛普森爸爸、粉红豹还是蓝精灵, 都可以调出你想要的颜色。利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卡通形象, 将他们的主要面部特征进行保留并将次要的身体隐藏在与其相应的背景色彩中, 利用缺失的表现手法, 强调“调出任何色彩”的产品特征和品牌承诺。此套作品利用主题形象大面积的缺失与重点特征的表现, 突出视觉凝聚点, 表达出广告主题。

2. 拓展联想空间, 塑造个性

广告主体图形的残缺设计为受众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受众根据残缺图形, 有意识地将残缺形态进行补充, 形成有意味的完整图形。如台湾黛安芬百年企业形象设计系列广告的设计, 采用大面积的黑色, 鲜明的衬托出简练的曲线, 将女性优美的体态表露无余, 同时也为人们勾勒出神秘、含蓄的女性世界, 体现了“戴安芬”女性用品对女性娇嫩的身体的爱护, 和为女人带来的舒适感。用省略和残缺的形式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和参与, 用特殊的形式表现了黛安芬企业对女性的爱心和女性对该企业的信任。残缺具有无形的力量, 带给受众一张熟悉的陌生感, 给受

综合材料与绘画

——论绘画材料的情感语言

何懿萱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18世纪至19世纪还没有大力发展的现代工业, 画家们可以随处买到批量成产的架上绘画材料, 此时却忽视了材料的运用。20世纪现代工业的发展, 艺术家内心的个人观念和表达内心的狂热开始, 材料在绘画中本来的模样已悄然改变。

关键词:绘画材料;情感;观念;语言

(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

现当代艺术在生活、经济、政治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然而这些艺术品的呈现或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画的分类”似乎已经成了过去时, 综合材料绘画兼容了各种艺术形式, 使之具有创新性和兼容性。

18世纪至19世纪还没有大力发展的现代工业, 画家们可以随处买到批量成产的架上绘画材料, 此时却忽视了材料的运用。20世纪现代工业的发展, 艺术家内心的个人观念和表达内心的狂热开始, 材料在绘画中本来的模样已悄然改变。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的作品中出现了粪肥、臭袜子等生活中的废弃物以及随地取之的泥土和水泥等物质表现艺术品的重量感和质感;在图一《献给无名的画家》的风景画面里其作者基弗尔使用了秸杆和黏土等材料表达作者内心对艺术的坚持……类似于这种人们很难想像出的生活物质做绘画材料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 把艺术创作道路开拓的更宽敞。完美的呈现过程在打破材料画中界限和绘画材料的局限运用的要求, 追溯其因:它是“一个跨越画种的综

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个体加工空间, 激起受众的审美情趣。

3. 表象的残缺, 激发意的完美

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认为:“很容易被感知的图形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在信息传递技术中, 信息量的大小是根据意外程度的高低来衡量的……预期到的就是‘多余的’。”在信息传达过程中, 图形的意外程度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感知力, 而广告主题图形的残缺会产生一种视觉个性, 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优秀的设计师善于将表象的残缺和要表达的理念融合在一起,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如“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奖”中的获奖作品《圆》, 设计者以一个有缺口的圆形玉镯为创意元素, 圆形象征圆满, 缺口却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反现, 这个缺口正好是宝岛台湾的地图造型, 更让祖国同胞触景生情, 激发爱国情感。无独有偶, 李少波先生设计的《澳门回归》主题海报亦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艺术圆盘青花瓷和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形纹相结合, 盘子外飞向盘子空白处的龙代表缺失的澳门回归祖国怀抱, 画面中盘子右半部分的不完整, 代表了台湾, 象征中国还没完全统一的现实。盘子的表象残缺不仅完成了信息的传达, 亦体现出中华儿女期盼祖国完全统一的迫切愿望, 表达了意的完美。平面广告中主体图形的残缺设计是在图形表象的缺失基础上, 追求意蕴的完美, 是一种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和方法。

结语

平面广告主体图形的残缺设计是设计师利用外在形象的力量合性的绘画概念, 是融合中西绘画精神, 拓宽多种表现手段和各种运用的创作试验。”1综合物质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创作语言形式存在, 艺术家们该如何把这些材料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创作中去, 从而实现其独特的性质, 这是艺术研究的必须内容。

如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让综合材料绘画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在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博物馆展出由英国艺术家西蒙·斯塔林创作的图二《长吨》, 作品用的是粗切割的大理石构成, 展出的过程中这两块大理石用的是拉伸结构和帆布袋悬空, 在展厅中央的这块粗糙大理石折射出暖洋洋的光看似与过渡时期的大理石雕塑看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相似, 在长吨这幅综合材料作品里面, 体积较大的来自中国, 另一块儿则来自意大利, 这一件震撼视觉的雕塑在绘画中的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人们对这大理石本身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联

在破坏中寻求新的语义和情感的过程, 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创作时常用的手段。图片做残缺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图形的完整样式和残缺图形之间的必然联系, 切不可强搬硬套。此外我们对广告主体图形的残缺设计不应该停留在形态的设计上, 更要深入的挖掘残缺图形背后的深刻内涵。通过对图形的残缺设计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残缺美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所需具备的创作要素必须要能突出主体、拓展联想、形成意的完美。

图形的残缺设计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设计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中, 设计师要懂得利用残缺的艺术手法, 创造出美得艺术形式, 使受众将客观表象中的缺失和主观想象相结合, 从而实现残缺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 (英) 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王宏香.残缺美的视觉表达[J].装饰, 2004

篇4:残缺之为“美”

将上述两例与“残缺美”联系起来,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这两例中,残缺的雕像形体并没有残缺到让人无法把握的程度,虽然残缺,但人们仍然能够大体把握雕像的基本形态,人们还能够基于格式塔的心理功能而将其补全,残存的部分仍能给人以美感。其实,温克尔曼的描述正表明了这一点。他通过想象,再现了或“补全”了一个美好的形象。他看到的是原型的美,而不是残缺的“美”。残缺在这里还没有严重到影响审美的程度。至于维纳斯雕像,人们对于那双失去的手臂的各种设想,恰恰说明了人们对于残缺的态度,那就是,残缺是遗憾的,是应当补全的。这两例中的残缺都不是作品原本就是残缺的,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了毁损,根本谈不上“残缺美”。如果没有这种残缺,作品将更完整、作品的美将更圆满。

另有一种“残缺美”;在这里,“残缺”是审美对象、艺术形象原本就有的特点。

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其《艺术风格学》中论述了“入画的”和不入画的对象。他说:“我们称头戴风吹雨淋的破帽、脚穿开绽的烂鞋、衣衫褴褛的乞丐是入画的形象,而刚刚从店铺买来的靴帽则是不入画的。它们缺少富有意味的、窸窣作响的有生命的形式,我们可以把这种形式比做微风吹拂水面时激起的涟漪。假如这种解说不太适合于乞丐的破烂衣服的话,我们只须想想比较昂贵的服装,这些服装的各个表明被各种叉缝弄皱,或者纯粹被褶痕引向运动,而达到同样的效果。”他还说:“根据同样的原理,有一种入画的废墟的美。在废墟的美中严格的构造形式被破坏,而且当墙垣颓断、斑驳脱落时,墙的表面之上会活跃着闪烁与颤动的生命。当边缘变得躁动不息、几何线条与秩序消失时,建筑物能同自由移动的自然形体、同山丘和林木结合在一个入画的整体之中,这对非废墟建筑物来说是不可能的。”破旧的鞋帽衣服比崭新的鞋帽衣服更入画,废墟比完整的建筑更入画,这种现象颇为耐人寻味。在实际生活中,崭新的鞋帽衣服显然比破旧的鞋帽衣服美,完整的建筑当然比废墟好。但进入审美领域,情况就发生了颠覆。在这里,发生这种颠覆的原因是什么呢?沃尔夫林所说的意味也许是关键。

残缺的意味从何而来呢?也许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残缺往往意味着对象与生活的关联。

我们可以将残破的房屋与崭新的房屋做一比较。当残破的房屋频频成为文学艺术家表现的对象时,你见过哪个艺术大师画过装潢一新、纤尘不染的房屋?也许,不是没人画过,而是这样的作品实在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就如同室内装修的效果图一样。这里好像说的是一个“人气”问题:有“人气”才有艺术。那么,这里所谓“人气”,即生活的气息。因为人的生活,对象才会成为眼前的样子;而眼前的样子,也正显示了生活的气息。如果这里是崭新的、完好的,你就看不出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看不出它与生活的关联,也就没有“人气”。这种现象表明,因为有所经历、有所遭遇,对象才有所展开,才有所记录,也才有意味。这实际已经由形式的观照变为对造成对象形式残缺的原因或遭际的追寻,而这种残缺背后的东西也正是对象形象或形式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东西。破旧之物入画,完成其从生活之物向意象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其实现了从丑向“美”的转变。当然,这里的“美”,不同于那种按照形式美法则创造的以圆满自足、和谐静穆为特征的优美,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破旧的物件入画后产生的意味,可以从梵·高所创作的一双农妇的鞋得到说明。海德格尔对梵·高所画的一双农妇的鞋这样描述道:“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叶朗先生以这双梵·高创作的鞋以及海德格尔的描述为例说明“意象世界”的特征:“这个感性的世界,显现了这位农妇的生存和命运,显现了天地万物与这位农妇结为一体的生活世界,因而有无穷的意蕴。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漫不经心地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不存在,而只有在梵·高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也就是当它进入梵·高的审美活动(审美体验)时,它才对艺术家敞开。艺术家于是看到了属于这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很难想象,如果梵·高画的是一双崭新的鞋,它能产生如此深刻的意味。一双新鞋与生活、与主人的关联显然没有一双旧鞋这么密切。新鞋置身在生活、主人之外。农妇的这双旧鞋的意味,是它与农妇生活关联的一种显现。

二、残缺的对象往往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

人绝非镜像般把握对象,而是在对象的把握中充满了创造性、建构性、能动性。比如对于一个完整对象,所把握的是一种直观性的结构特征,对于看起来不完整的对象,我们的眼睛能够自动补足。阿恩海姆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不仅视觉存在这种现象,其他心理能力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在发挥作用,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阿恩海姆的一部著作就干脆叫《视觉思维》,这样的书名所要突出的也许就是视觉以及所有知觉的能动性。这里的能动性,也即想象性,也即创造性。有意思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往往正是从人们对残缺图像的反应试验中发现人的视觉及知觉的完形能力的。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甚至创造了审美的意象,如康德所说,“我所说的审美的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想象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我们可以根据联想律去从自然中吸收材料,在这上面加工,造出和自然另样的,即超越自然的东西”。(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9节)

nlc202309041144

除了能够见出原型的残缺形式易于引起人们对于其完整状态的想象,那些看不出原型的残缺的形式似乎更易于引发人们的自由想象,因为这些形式本身已丧失原有结构的秩序和约束,更需要人的想象力来加以建构。达芬奇就说,凝视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可以让人产生奇妙的想象,让人看到诸如“人兽战争的场面,各种风景构图,以及妖魔鬼怪之类的骇人事物”。他认为,“这都因为思想受到朦胧事物的刺激,而能有所发明。”败墙甚至还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我国宋代画家宋迪在论述山水画的创作时说:“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迄,朝夕视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成,不类人为,是谓活笔。”这种创作“方法”也许与达芬奇所谓从败墙之上“看到”各种奇异的景象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想象赋予了残缺以意味。一张白纸固然可以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在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给予人们以艺术感受方面却显然不如这些污墙、余烬、云彩等。为什么这些“朦胧事物”能够激发这种奇妙的想象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结构是散漫的、变化的、模糊的,不像其他对象那么稳定、完整、明确,因而能给予人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想象。

三、残缺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兴趣。

鲍姆嘉通说:“完善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因此,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残缺显然是一种严重的不完善,属于鲍姆嘉通所说的丑;但他认为美的反面是丑,这个观点显然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人们的审美实际。李斯托威尔则认为:“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在李斯托威尔之前的斯泰司也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美的反面,不是丑,而是不美,或者美学上的漠不关心。叶朗先生也说:“一个东西,一种活动,如果它遏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产生,同时遏止或消解美感(感兴)的产生,这个东西或活动,就是‘美’的对立面。”这个观点是颇有道理的。审美本身是既包括审美也包括审丑的。一个对象如果不能引起人的审美兴趣、让人进入审美的状态,这个对象也就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的。这种审美冷淡自然也就成了广义的“美”的对立面。

庸常、平常、正常的事物往往不大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关注,产生所谓的审美冷淡。残缺的东西正因为其残缺,便打破了它原本正常的形态,产生了不正常的、陌生的形态;这种不正常的、陌生形态较之其原本正常的形态来说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关注、更容易产生审美兴趣。在激发审美兴趣方面残缺也许与什克洛夫斯基所谓“陌生化”效果不无相似之处。

总之,“残缺美”来自残缺对象的意味,这种现象颇合克莱夫·贝尔关于美的定义;而且它是一种不同于“不足而美”的那种美。不过,“残缺”只有作为对象整体的一部分,它才能发挥作用;“残缺美”属于对象整体,而不是对象的残缺。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

篇5:高一议论文残缺美

窗外,夜色如墨,寒风凛冽。

窗内,欢声笑语,温暖如春。

元旦前夕,各班的迎新晚会正在进行。那不时涌起的阵阵热浪,从教室里播撒开去,穿透了隆冬的夜幕和寒气。

然而,即使以最低的标准来衡量,这里的晚会实在是简陋之极,充满缺陷。

把桌椅撤到四周,在中间围成一个三米见方的空地,那便是舞台。

在日光灯上蒙上一层彩色的纸条,那便是霓虹。

音响甚至简化到纯天然的状态,不过,没关系,听得见就行。

演员也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全部由本班的同学和老师充当。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甚至没有经过充分准备,多半是即兴表演。但这就是晚会的妙处。

主持人在空地一角整整衣襟,学着专业的样子上前报幕,忽然发现头上垂下一条纸带,连忙拂去,却忘了台词,不知所云,惹得场内一片哄笑。

正坐在旁边笑着别人,忽然听说轮到自己,情急中一个箭步跃过课桌,捷足登场,却操之过急,踉踉跄跄,险些跌倒在地,又激起一阵欢笑。

别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游刃有余,这时候也照样“掉场”。拿出自己的劲歌,正唱得得意,不知怎地却唱跑了调,引得场内不亦乐乎……

缺陷,整个晚会处处是缺陷。然而,这是一种最真实最自然的表演,是一种最亲切的零距离接受,什么明星大腕、高档次的演出,都无法代替这种晚会给我们的意趣和享受。

缺陷也是一种美。

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雕像从女神的故乡破土而出。

这是一尊半裸的雕像。女神肌体圆润、丰满,姿态优雅、庄重,周身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和静穆的光辉。

人们在拍案惊绝之余,不禁发出一声遗憾的叹息——女神的双臂断失了。

美神维纳斯居然成了个“断臂美人”!

然而,美神的魅力是无限的。正是这种残缺,让她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人们的想象。

恍惚之中,人们仿佛看到女神的那两条玉臂正向人们呈现着无比曼妙的姿态——

有人看见,她的左手正握着一只象征着爱情或者果实的苹果向上托起;右手向下,轻轻地提着裹在下身的围布。

有人看见,她的左手握着一只苹果,那是爱情;右手托着一只鸽子,象征着和平和安宁的鸽子。

有人看见,她正准备入浴,右手提着似乎就要滑落的围布,左手抚握着自己的一束秀发。

有人看见,她正站在战神马尔斯的身旁,右手牵着马尔斯的手臂,左手温柔地搭在马尔斯的肩上……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维纳斯。

双臂的缺失并不是美的缺失。她牵动着人们的想象,让美走向无限。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

然而,苍天不肯遂人愿,它总要以种.种缺陷来制造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甚至把缺陷推到极致——悲剧。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三月阳春,十里长亭。梁山伯和祝英台并肩从古道上走来。

眼前是青山绿水、苍松翠竹,一派大好春光,他们却无心欣赏。他们的心中弥满了离愁别恨。

同窗三年,朝夕相伴,他们读诗书,叙衷肠,情怀相契,早已互相倾慕。

世上有百媚千红,山伯特爱英台的聪敏、灵秀、活泼、顽皮。英台的身影早已覆盖了他的感情世界。

男人的风度有万千,英-恋山伯的憨直、善良、书生气十足,早已把一颗芳心交给了山伯。

他们手儿相握,心儿相连,眷恋的情意像山泉一样流淌。

然而造化弄人。当山伯得知英台是女儿之身,登门求亲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三十三种病,相思病最苦;九十九重天,离恨天。

山伯心系英台,一病不起,最终命赴黄泉。

英台情钟山伯,拒命抗婚,但还是被逼上了马家的花轿。

当英台从花轿上走下来,哭诉在山伯墓前的时候,墓穴忽地裂开一个豁口。英台扑身入墓,毅然殉情,与山伯守望的英魂合而为一。

草木为之含悲,花朵为之失色。一对凄丽的蝴蝶,在人们的心中翩跹……

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悲剧,把缺陷推到极致,也把美推到了极致。

篇6:“残缺”也是一种美美文

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人生都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是一种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啊!但“不圆满”却不因观察角度的改变而消失。盲人作家海伦选择了心灵的超越,她说:“我的身体虽然不是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且让我的心超越我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喜悦之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这种心的超越于艺术家而言具有诗文般的美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喜欢爬树,他裤子膝盖和屁股的位置总会磨出几个小洞,孩子的妈妈便取出两块厚厚的彩色布,剪成一些可爱的动物图案再细细密密地缝在裤子的破洞处原本要扔弃的裤子,在妈妈的手里变成了一件别致的工艺品。看来有些残缺也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经过修复后达到另外一种完美。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残缺,关键是怎样去对待。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得多是歧视;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友好。即便是真有残缺,也应把它看做是生命中一种必然的`点缀,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坦然面对。

《庄子》中也有个故事发人深省:上天在子舆身上刺了三条“裂缝”: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了一只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鸟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便乘着精神的骏马遨游世界!”子舆对待残缺的态度令人钦佩,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篇7:绝美风景中的残缺散文

沉入宁静,自然最真,不加修饰,不沾尘烟;然而没有情感流动的宁静,是真正孤独的。

阳光于现实和抽象中都被膜拜着,冬日的阳光更是一种温暖一种奢求,没有理由被拒绝。阳光下家乡的山水在宁静中孤独着,似乎没有人愿意去品读她的神韵;任凭岁月交替,变化着色彩,她都荣辱不惊地绽放在那里,以原始的姿势保持最初的情愫。陈然似一位待嫁的处子,那薄如蝉翼的盖头掩映着神秘和不安,千万年来她风雨不改,孤独成景地等待着,等待着总有那么一天会有人来破译她心灵深处那份躁动和柔情。

风的笔墨轻点连绵起伏之间,轮廓初现。悬崖峭壁对峙高耸,小路曲折盘旋、时断时续,像是在启示生命向上的艰难;沟壑深入浅出交错有度,那是在刻意禅解人生取舍得失的因果吗?山中飞流一泻千里,飞溅的珠花诉不尽人间悲欢;古树苍劲枯藤纠缠,夹杂着团团雾气,朦胧幽深氤氲出前尘往事,一段刻骨爱恋。小亭怡然,落叶写意,听山间风吟一抹诗情;吊桥下,河水清澈明净,河边那垂钓的老者,悠闲执着,他钓的是当下的生活还是情调呢!泼墨如黛轻描如烟,虚实相宜动静成趣,长空留白,飞鸟渐远。

都是熟悉的画面,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没去在意。

钻进车里便觉暖和了许多,前面的路滑滑地,我不得不放慢车速,车窗外零零星星飘着雪花,是时候了,雪宝山上的雪景该是最浪漫诱人了吧!透过扇面,我尽量往上看去,远方的山巅白皑皑的、熠熠生光。

推开车门,冷风夹带着朗朗的读书声送来,有说不出的刺骨和欣慰,我赶紧拉上羽绒衣,循声看去,雪花翩然飞舞,白茫茫的一片,雪白的屋顶,雪白的操场,漂亮的教室;这大概是一所‘希望小学’了,孩子们在里面读书一定很幸福吧。

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问清上雪宝山的路,我便独自前去。由去的路本就坎坎坷坷很窄,加上雪越积越厚变得更加难于行走。我必须具备向上攀越的勇气,为了开阔视野和更美的景致,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体验山高人为峰的极致境界。每走一步都倍加专注,生怕有什么闪失,我深知那一失足的.后果。

放眼山野,玲珑剔透,好似无边无际白色的锦缎鬼思神工般织就的仙境;虚无缥缈,找不到一丝人间的浮华和一丝杂念,莽原玉带缠绕,蜡象奔驰,又好似万千白花花的水流在阳光中一泻而下,无遮无拦。天淡淡的迷蒙了些许,雪花一片片、一片片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鹅毛,像梨花,眉目传情,窃窃私语在梦境中轻盈的炫舞;极其唯美,极其婉约,极其不忍飘落。身边的树木草藤冰雕玉S,长长的冰挂含露欲滴,雾气缭绕升腾,像仙乐于琼楼玉宇之间回旋。眼前逐渐模糊,我沉浸在这单一的色彩中。试想,有谁能描绘和临摹这般无瑕的晶莹呢!就算、就算精美绝伦的文字在此景中也显得是那么多余和苍白。

寒风扑面,蚀骨了我的存在,我拍去身上的积雪,突然感到前所没有的迷茫,适才上山的山道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前后左右都没了路,茫茫雪地里我该走向那一边呢?美丽的景色和焦急的心理开始冲突着,来来回回‘扑哧、扑哧’的脚步更加纷乱。我掏出手机试图联系好友,哪有信号呢?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真的走不出这一片人迹罕至的风景,走进绝望吗?

“小心,妹儿,快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跟我走。”

我欣喜若狂,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我朝着传来声音的地方,高一步低一步走去。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三个小孩手攥着手,前面的小孩大一点,手里提着一小小的火炉,已看不到一点火星,脚尖不时小心翼翼地探寻前面的路。

“小朋友,你们好啊!”

他们都很是惊诧“叔叔,你怎么在这里呀!你迷路了吗?”

我没有回答,没好意思回答。“大雪封山,你们认识路吗?”

“这条路我们走了三四年了,认得。”

“小姑娘,你手上的鸡蛋是,爸爸妈妈呢?”

“哦,这是学校发的爱心午餐,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呢,我把鸡蛋拿回家给我爷爷,他生病了。”

三个红扑扑的脸蛋还冒着热气,就像寒风中颤抖的花朵,身上满是雪花却意想不到的单薄,小小的手上一块红肿甚至还有裂痕。“来,这双手套送给你们吧,你们很冷吧!”

“冷呀,回到家就不冷了,叔叔,手套我们不要,您还是赶紧下山吧,顺着我们的脚印,不然天又要下雪了,路滑脚上系上草绳吧!”那男孩从脚上解下草绳递给我。

篇8:残缺美

关键词:残缺美,形式残缺,色彩残缺,语言残缺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当你用华丽的词藻形容一轮满月当空时, 是不是曾想过这月如钩的凄美意境。断臂的女神阿芙罗蒂得, 断垣残壁的罗马斗兽场,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石雕的废墟, 经历风风雨雨的苏州虎丘山倾斜的砖塔, 江南水乡临河砌石堤岸的参差驳落, 这些都呈现出一种残存的、神秘的、历史的美。对当代的设计而言, 这种因残缺而产生的悸动是完美所不能代替的, 也是设计师不断挖空心思想追求的一种心灵上的境界。

一、残缺美在设计中的形式表达

残缺与完美相对, 是一切事物表象的破坏和不完美, 是事物的夸张或破坏, 是秩序的颠倒, 是心理的叛逆, 是与人们美好理想相背道而驰。那么它是如何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引起受众的注意, 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记, 甚至称这种残缺是一种美。

1.1残缺的形式在设计中的视觉冲击力

人对设计作品的反应程度来自于该作品外部对感官的刺激, 刺激越大反应就越强烈。人总是拿感受到的外部事件与固有的框架作比较, 这就是格式塔中所说的趋于完形。但是如果外部事件符合人对完形的预测, 时间长了那就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更不用说是感官上的刺激了。但是如果和这种完形不相符或者是违背, 有时候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因为观者从中得到了与经验不同的认识, 产生强烈的视觉表达, 从而留下更深的印象。

强烈的视觉表达和新颖的构思通常是设计师用来打动受众的设计手段, 就是因为这样会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越强, 越能引起关注。就拿标志来说, 它是品牌的象征, 是产品性能的集中表现。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来说, 其标志是一个被挖空一块的苹果, 这个残缺的形式深深的印在了人民的脑海中。试想一下, 如果是一个完整的苹果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那它就太符合人们的思想构架了, 司空见怪, 一视了之。正因为这缺失的一块强烈的冲击了人们的眼球, 使得这个品牌脱颖而出, 成为世界电脑制造行业的龙头。

1.2残缺的形式在设计中的精神力量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看到美中不足, 不愿意经历与美好理想相违背的事情。但是当人们看见了这种现象或是经历了这种事情, 就会使心理的天平失衡, 产生冲突, 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强烈反应, 从而刻骨铭心。残缺的形式容易引起视觉注意, 更强烈、更突出、更有凝聚感。这时残缺的形式就不仅是完美的反面, 它本身就产生一种震撼人心, 醒世的美。这就是为什么完美的事物容易让人遗忘, 而残缺却能使人久久不能释怀。

残缺总能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 有时还会映射在自己的身上。这时残缺美便成为一种意境美、品质美、真实美、想象空间的美。残缺美的设计作品往往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冲击着观者的内心深处。

二、色彩残缺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传统意义上, 美是一种白璧无瑕的完整和谐, 这种美固然可贵, 但可欲不可求。周遭的环境有美的一面, 但大多数是孤独、彷徨、混乱、扭曲、寥落等等, 这其中也有和完美不一样的另一种美。

2.1生活中色彩残缺的美感

“对河有一带高巍而蜿蜒的城墙, 带着懊丧之脸, 现着乌黑之黑。鲜明的苔藓, 更依依而耀丽。墙头上排着凹凹凸凸的城齿, 又许多已经年老而倒毁了。在砖隙之间, 长着短短的青草, 微风吹来, 它就昂首挥舞。在墙脚跟下, 堆叠着破碎的砖石及壁粉之类, 他们正迷醉着沉沉睡卧, 做彼青年期被箭垛时的痛梦”这是作家笔下的古城, 残缺的色彩和短垣的围墙正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在白居易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梦江吟》) .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残缺、破损、霉变、破落的色斑形成了一种美, 年代悠久, 色彩斑驳, 随残犹美。它传递着历史的积淀, 充满神秘和幻想。这是岁月的侵蚀, 令人梦魂萦绕。在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尽人意的残缺, 一开始会感觉到遗憾, 可是时间久了会感觉这种缺失呈现的是另一番风景, 更加耐人寻味。

2.2设计活动中的色彩残缺

设计中的色彩残缺是一种形的表现, 以残缺来写神是色彩中一个重要原则。色彩残缺是客观存在的物象, 神是反映在物象上的精神、情感和生命力。色彩残缺是展现于画面, 神是从画面形象中感知的。色彩的残缺呈现出起伏的变化, 抑扬顿挫的节奏, 历史的沉积。如在表现战争题材的招贴海报中, 多不用华丽的颜色和完整的形, 多用灰色调和支离破碎的不对称的形式来表达, 这种缺失往往是带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和心理暗示, 这种暗示则是精神, 感情和生命力。

斑驳的色彩, 破碎的形体, 给人触目惊心是视觉冲击, 更能反映作品的精神内涵。《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在一片黑白的人群中穿过时, 给观众留下的不仅仅是怜爱之情, 更多是对历史, 对人生的反思。设计中对色彩残缺的应用正是对表达的精神的升华。

三、设计中语言表达的残缺意义

古人云“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易经·系辞》) 说的是著书、说话都要留有余地, 不要把话说完, 不要把意表尽。过犹不及, 要给听话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应留下一些空白, 省去一些内容, 让听者自己去感悟, 去品味, 去领会。设计中语言的表达也是如此, 不是尽善尽美就是好的。

3.1语言的残缺也是一种修辞美

古书《坚抓十集》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会稽天依寺有半月泉, 泉隐岩下, 虽月圆满, 池中见其半, 最为妙处。有僧凿开岩, 名满月。殊可笑。”此俗僧之所以“殊可笑”, 是因为他只知圆满是美, 不知“残缺”也是一种美。殊不知, 一钩新月也别有另一番情趣, 纤细的美, 残缺的美。

残缺的句子在一定的环境下包含着潜在的信息, 读者可以对这种潜在的信息加以想象, 创造性的理解和补充。句子不一定要说完, “在静静的小河边……”

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古诗中总是省略一些成分, 来达到使人想要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名词的简单排列, 通篇没有一个“美”字, 满眼尽是残破之象, 却把美表现的如此尽致。

3.2设计中语言的残缺表达

在许多公益招贴广告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如果你当时在那里……”, 设计者不会通篇的讲述, 而是让这短短的半句话来概括成千上万的可能性, 同时又给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使自己置身其中。

法国利朗牌香水的广告词是“在迷人的夜晚……”, 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 作者尽可能去想象在迷人的夜晚, 喷上芳香迷人的利朗牌香水, 然后去与恋人约会, 或去看电影, 或去散步, 或去歌舞厅等等, 都会使你产生魅力。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广告词是“只要它是福特汽车……”, 缺少的内容可能是“只要它是福特汽车, 那么它的外观不可能不漂亮, 它就不可能不安全, 不可能不省油, 不可能不舒适, 速度不可能不快”。

设计中的语言表达要尽可能的简洁, 明了, 还要给受众深刻的印象。语言的残缺所表现的形式和意义正符合要求, 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设计语言都要用这种残缺的形式。要随设计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意义而定, 做到形式多样化。

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外表奇丑, 但心灵是美的, 他是美的残缺, 浸透着诗意的悲凉和命运的残酷, 他感动了亿万观众。设计中的“卡西莫多”同样感人至深, 无论是从形式、色彩或语言都打动着观者。让观者感受着那种把客观的缺失和主观的趋于完美相结合的冲击, 产生别样的感觉。设计要利用这种冲击, 这种不平衡, 这种可以刻骨铭心得感觉。

参考文献

[1]芜奋.修辞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篇9:企业管理中 残缺就是美

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妄想借助管理大师、策划大师、高级顾问之手,追求企业管理的完美、追求完美的组织架构、完美的制度、完美的产品、完美的员工。企业中完美存在吗?这样的追求有意义吗?其实在企业中,就象美神维纳斯一样,残缺才是美丽的,才是长久的,才可以给员工平台和空间。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残缺才是美。

不完美的结构才好“升”

以前做过一个保健醋的策划。对方雄心勃勃,想以深圳市场为出发点,进入全国市场。在产品上市的初期,老板就开始“招兵买马”。设立了财务部、市场部、销售部、市场拓展部、行政部等部门。开策划会议时,相关部门经理都来参加,各个西装笔挺,人模狗样,老板也前呼后拥很是风光。表面上看来,组织架构非常完善,但事少人多,有些人就开始无事生非。不知不觉中销售部、市场部、市场拓展部之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职责不分,企业已经患了大企业病。企业的“头”已经很大,但“身子”很小,经营起来晃晃悠悠,每个月卖醋的收入还不够发工资。支撑了不到半年,终于宣布倒闭了。

初创的企业,真要设立那么多机构吗?真要追求完美的组织结构吗?要按照教科书里面的说法做出“直线职能制”或者“矩阵制”机构吗?市场部要从销售部中独立吗?结构太完善了,老板怎么调整?因事设岗是理论上的说法,有时要因人设岗,要安插一些人到某些部门,要“设计”出一些岗位来。太完善的架构,使老板没有了回旋余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对员工来说,组织结构太完善了,每个岗位上都有人了,下面的员工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谁还要拼命工作?没有提升机会了,留下来就只有打工,于是人才选择了离开,留下来的只能是人手。其实做企业就是做一股“士气”,一股上进之气、奋斗之气。“气”散了,人也就散了。而“士气”的产生,空缺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组织架构的设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更有效率地完成公司的任务,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好用。所以对待组织架构,规划做得完善是需要的,老板要做到心中有数,但不能完全按照规划的来做。要给老板留下回旋的余地,给员工留下想象的空间。

不完美的产品才好“卖”

微软的软件每次出来都有很多“臭虫”,难道微软不能做出完美的产品,再推出来吗?它能!但它不!它先推出测试版,用户用着不满意,提出很多修改意见,这样它的下一个版本的软件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也就是说用户站在实用的立场,帮微软进行免费测试。

作为市场决策者,要知道市场机会之门可能只打开半年,不抓住,就永远失去机会。错过了推出的时机可能遭到竞争对手的封杀。为什么不早点推出来封杀别人呢?或利用不完善的产品来完成原始的积累呢?

我国VCD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外没有VCD行业。但有这方面的技术,国外大公司认为VCD是过度产品,因此都不重视这个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中国企业发现了这个市场机会,同时看到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可以支持这个市场,中国丰富的盗版光碟可以催化这个市场,于是纷纷上马这个项目。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培养出了步步高、金正等大企业。现在这些企业已经转向DVD产品,开始与国际大公司竞争。如果没有VCD阶段,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音像制品市场,也不可能和跨国公司竞争。这就是典型的发展“残缺”产品占领市场,进而不断完善的例子。

但企业要认识清楚推出不完善产品的风险,知道这个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在消费者最关心的几个方面,这个产品要没有缺点,是完美的。面对不完善的产品,企业要发挥4P的威力,在价格上、渠道上、促销上营造综合优势,强占市场先机。

不完美的制度才好“用”

企业内部门的合作象打排球,打球的时候要划分区域,比较明确地表明了各自的责任,你是二传、他是进攻等职责范围。但无论比赛的过程怎样,比赛结果每个人都要承担。因此要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当别人不在位置时,一定要有人去补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另一方面不要让职责太明确化,培养球员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专家,各自都对各自的区域负责,同时也要有全局意识。企业如果有临时任务分派或调动,制度太明确了,他就有充足的理由:“按照公司的规定和我的职位说明书,这个事情不是归我管,如果我管了,今后和王经理的关系可能不大好相处,影响公司的事情。”冠冕堂皇的话说出来,你很难反驳。因此不要把制度定得那么死,要保证领导在用人上的灵活性,保证组织的效率。

还要认识到,制度是企业的软件,企业不可能做出完美的制度,而只能是测试版,员工帮助企业调试,永远在调试,没有完成的时候。国内大多数企业处在“用人”管理的阶段,一些跨国企业已经可以“用制度”来管理了。因为跨国公司的人是职业人、事情已经标准化、内部的流程是现成的,职业人是螺丝钉,生活在制度的缝隙中。国内的企业是处在业务的增长时期,变动快,竞争激烈是常有的事。因此不完美的制度才好“用”。而经理们就是用来填补规章制度的漏洞,或是不完善之处的。

不完美的员工才好“留”

对老板来说,有缺点的人是最安全,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被老板看透,老板放心。而只有老板放心,员工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如果老板发现员工没有缺点,非常完美,这时员工的处境就可能很危险。

我的一个朋友诉苦:“你看我,要学历有学历,要能力有能力,工作态度也认真,为什么老板不重用我呢?”正好我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

新来的年轻职员被老板叫去。 “我注意到你,”老板说,“你工作勤奋,而且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很认真,你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和我年轻时一样。”

年轻人面露喜色,期待老板的嘉奖。“我认为我要对得起我的工资和您的重用。我也喜欢学习。”

“所以,”老板说,“我不得不炒掉你。”

“天哪,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

老板笑着说:“我这里已经有过好几个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刚来的时候他们拼命工作,拼命学习,成长得很快,后来他们都成了行家,然后突然跑出去自己办公司,拼命想挤垮我们,和他们竞争,我损失惨重呀!”

年轻人:“哦,我没有这个意思,我是非常忠诚的,我不是那样的人。”

老板笑着说:“哈哈,你的忠诚我是了解的,但是万一出事,怎么办呢?你还是走吧。如果用你,我的风险太大了。我当年也是在这样起家的。”

朋友听完若有所思。我说:“如果我是老板第一个炒掉的也是你,你这么能干,学习能力这么强,为什么要来我这里打工?他完全可以自己做,莫非是来……”

老板一旦这样思考,这个人就没有了发展前途。所以有时,要展示自己的缺点给老板看,保证老板完全了解自己。让自己在老板面前“透明”,只有这样才是最佳策略,才可以赢得信任。有明显缺点的人,公司可以给他提供培训、提供事业平台,这样的机会他会珍惜,他和公司同步成长。

不完美的老板才好“跟”

成功的老板都有明显的特点,有些老板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下属是“高标准、严要求”,下属在这样的要求下“茁壮地成长着,”许多职业经理人回首往事时,都很感谢当初的上司。但我们还看到,很多企业的老板是有明显的缺点的,不是完美的老板,他们或是学历不够、或是知识不多、或是身体不好、或是性格不成熟,于是怀疑,这企业有发展前途吗?

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才造就了企业的成功。日本“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一段话给我印象极深,他说他有三个劣势,后来都变成了优势:因为穷,所以要拼命奋斗;因为没上过大学,所以要努力自学;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懂得要依靠别人。不完美的老板,知道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这些是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基础,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而完美的老板,往往对员工有太多的要求、太高的标准、太多的挑剔,很容易忽略别人的长处,而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容易忽视主流,纠缠于细节,影响团队的合作。

上一篇:公司内勤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纠风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