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2024-04-22

巨幼细胞贫血教案(共10篇)

篇1: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1.正确补铁

多吃铁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含铁量较高的的婴幼儿奶粉、米片以及维生素滴剂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可以吃一些西红柿汁、菜泥等VC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以促进婴儿体内铁元素的吸收。当婴儿足够大,可以食用固体食物时,可以选择鸡蛋黄、米粥等含有较高铁元素的食物进行喂养。但是切记不能够喂孩子吃糖,糖会对婴儿体内对铁元素的吸收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

2.及时检测

时刻关注婴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婴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成分进行检测。因为通常情况下,患有轻微贫血症的婴儿与正常的婴儿看起来差不多。如果检测的结果显示婴儿的血红蛋白的量低于正常的婴儿,则表明婴儿患有贫血症,此时家长们应当注意及时且适度地给孩子进行补铁。

3.加用强化铁

根据婴儿的年龄大小,加用强化铁。通常家长会选择在奶粉或者辅食中加入物质硫酸亚铁,此类方法最为简单,且还可以与硫酸亚铁滴剂交替使用。与滴剂进行交替使用时,正常生产的婴儿的每天的用量应当低于1mg/kg,早产的婴儿则应当低于2mg/kg。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4—6个月之后,最迟不得晚于六个月,就需要进行吃强化铁食物。而早产的婴儿以及体重偏轻的婴儿在出生三个月之后,就需要进行加用强化铁。

4.不过度补钙

当采取人工喂养方式的婴儿有6个月大的时候,食用不含铁元素的牛奶总量应当低于750ml,一旦超过之前吃的含铁元素的食物就无法被婴儿吸收。

5.在食物中添加铁元素

每食用一斤面粉,就往其中加入13—16mg的铁元素。此举对于治疗婴幼儿贫血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肉制品的食用量,因为肉制品的铁元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篇2: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1.致使小朋友免疫功能变衰弱,进而影响抵抗力,容易生病。

2.致使婴儿的胃酸分泌量大大降低,进而对消化系统的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3.会引起血液摄氧能力的下降,体内的各器官、组织均有可能因此出现缺氧的症状,一旦宝宝活动比较激烈,还可能会引发呼吸和心率加快的情况。

4.使得婴儿的整个机体供氧不足,四肢没有力气。

5.致使婴儿的摄氧能力不足以满足体内对于氧气的需求,进而导致大脑的供氧量不足,使得宝宝记忆力有所下降,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6.由贫血引发的缺氧会导致脑细胞代谢缓慢,使得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孩子会经常感到焦虑不安。

篇3: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贫血患者中选取28例为A组, 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中选取了32例为B组。A组患者28例, 男16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为37.5岁, 平均病程2.1年;B组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为41.2岁, 平均病程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对A组与B组患者行血常规检查, 骼后上棘穿刺, 制作骨髓涂片;对外周血作常规检查, 制成血涂片, 选择合适的骨髓涂片与血涂片与采用瑞-姬氏染色, 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3]。

1.3 统计学方法:

该院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P<0.05作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2。

A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比例高于B组 (P<0.05) ;A组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出现幼红幼粒细胞与MCV>100 fl所占比例低于B组 (P<0.05) 。

另外, A组中有27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1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红系:22例病态造血, 包括7例奇数核与花瓣核, 10例豪-乔小体, 1例点彩红, 4例脱核障碍;巨核系:15例病态造血, 包括11例小巨核, 4例多圆核;粒系:27例病态造血, 包括12例空泡, 10例杆状核粒细胞, 9例核肿胀, 9例核浆发育失衡, 1例退行性变。在28例患者中, 有10例三系病态造血, 20例两系病态造血。

B组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均为活跃状态。粒系:23例有病态造血, 其中22例可见巨幼样变, 17例可见H-J小体, 10例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15例核分裂象易见, 6例可见双核、多核幼红细胞。

3 讨论

难治性贫血 (MDS-RA) 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的一种病理分型, 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损伤的克隆性疾病, 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引起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病态造血现象是其形态学的诊断要点;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和 (或) 维生素B12缺乏, 细胞DNA合成障碍, 引起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异常的贫血, 特点为细胞核发育障碍, 细胞分裂减慢, 与胞质的发育不同步, 呈现形态与功能均不正常的巨幼改变。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均表现为一系、二系或者全血细胞减少, 且血片也有可能出现幼粒、幼红细胞。再者, 骨髓象会见到病态造血、红系异常增生与血细胞巨幼样改变等, 使两种疾病极易混淆。本文所举案例中主要是采用骨髓形态检验, 并结合病态造血作综合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A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比例高于B组 (P<0.05) ;A组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出现幼红幼粒细胞与MCV>100 fl所占比例低于B组 (P<0.05) 。因此, 难治性贫血的临床诊断需结合临床以及病态造血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则以骨髓形态学红系巨变为主, 且需关注其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特别是骨髓细胞形态的检验, 较难掌握, 需要检验者具有丰富的阅片经验, 目前仍未有自动化的分析仪器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检验。在进行骨髓形态检验的过程中, 必须确保操作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知识与综合分析能力, 以便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徐兰芳.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验方法[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9) :173-174.

[2]胡明林.骨髓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3) :1759-1761.

篇4:巨幼细胞性贫血:食补维生素

食疗的三项注意

①选食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可以有效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维生素B12含量不高,因此婴儿喂养宜及时添加辅食。

②讲究烹调方法:食物烹调后叶酸含量损失可达50%以上,煮沸后损失更多,因此烧煮食物的时间不宜过长。

③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参与叶酸的还原,体内缺乏时可导致叶酸缺乏。新鲜水果及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C,宜多食。

食疗方三则力荐

⑴当归羊肉羹

配方:羊肉500克,当归、党参、黄芪各25克,生姜、食盐适量。

制法: 将羊肉切小块,当归、党参、黄芪以纱布袋装,同放锅内,加水2 000毫升,文火煨煮至羊肉烂时,加生姜、食盐。食肉喝汤。

功效: 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巨幼细胞性贫血。

⑵蔬菜水果汁

配方: 菠菜200克 ,胡萝卜、苹果各400克,橘子、芹菜各100克,牛奶60毫升。

制法: 前五味轧汁,加牛奶飲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功效: 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补血。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⑶红枣煨肘

配方: 红枣、猪肘各100克,冰糖150克,猪骨数块。

制法:将冰糖放入锅内,炒成深黄色糖汁,加入猪骨,加水至2 500毫升,放入猪肘,烧开,打去浮沫,放入红枣及剩余冰糖,以微火慢煨,至猪肘熟烂、汁液黏稠即成。单食或佐食。

功效: 补脾益胃,滋阴养血。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篇5:贫血饮食治疗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讲课内容:

贫血症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一种将氧气输送到血红细胞和身体各个组织的蛋白质)造成的。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一个人会觉得乏力和感觉筋疲力尽、心情忧郁和易怒不安。其它症状还包括疲劳、头晕目眩、晕厥、冷漠、易怒不安、注意力集中能力不断下降和无法忍受的寒冷感觉。几乎有百分之二十的女性有患贫血症的危险。

贫血原因造血的原料不足:铁缺乏(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如:镰刀形贫血症);人体的造血机能降低(即骨髓的造血机能降低);红细胞过多的破坏或损失。血在祖国医学属“虚症”范畴,常见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禀赋薄弱,或饮食不节,或久病失血,以致脾肾亏损所致,临床根据症状可辨为气不摄血、肝肾阴虚、五脏亏损等症型。

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近年来因减肥而造成营养失调,形成了严重贫血的又一人群。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取自于食物,其生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若饮食营养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则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形成贫血的病理变化。贫血对身体的伤害极大,贫血患者往往有心跳不正常、头晕、乏力、气促、心悸等症状,进一步研究表明贫血患者往往死于心律不齐,心率过速,胸闷,头晕,冷汗淋漓.四肢冰冷.其病因: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回流受阻或者心肌梗死突然发生的晕厥、休克、死亡,或者是室颤、房颤引起的晕厥死亡等等很多,此类疾病通常没有任何前兆,死亡率颇高,也容易遗留相关心脏疾病.贫血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也有可能出现出现呼吸短促现象,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篇6:52例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中男39例, 女13例, 男女比例为3ı1, 平均年龄71岁 (60~89岁) , 其中60~79岁49例, 80~89岁3例,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等编著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减退;血常规显示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红细胞平均体积大于正常;骨髓涂片见典型巨幼红细胞或伴有粒系巨幼变;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有效;除外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髓细胞巨幼样变。其中有明显偏素食者7例 (13.5%) , 胃大部切除术后1例 (1.9%) , 消化道恶性肿瘤1例 (1.9%) , 慢性消化系统炎性病变24例 (46.5%) (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同时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 如糖尿病、脑梗死、肺气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共29例。

1.2 症状与体征

所有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42例表现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36例伴活动时心慌、闷气, 21例伴上腹部不适、腹泻, 14例伴消瘦。所有患者体征均有面色苍白, 表现有神经系统感觉异常者17例, 合并下肢水肿8例, 伴皮肤黄染8例, 伴肝脏轻度肿大4例, 伴发热5例, 伴口腔糜烂4例。

1.3 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象: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 常伴有白细胞减少, 部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血象为全血细胞减少者25例。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后,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 以大为主, 并可见大卵圆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变小甚至消失。粒细胞可见巨杆状粒细胞, 及核分叶过多现象。并可见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平均体积大于正常。 (2) 骨髓细胞形态学:52例患者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均呈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像。增生明显活跃33例, 增生活跃14例, 增生低下5例。粒细胞系统比例多偏低, 幼粒细胞可见体积增大, 成熟阶段细胞可见巨杆状核及过分叶现象。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到明显活跃, 胞体大, 早期幼红细胞比例偏高核浆发育不平衡, 呈“幼核老浆”样改变, 核分裂像易见。52例骨髓象均见双核、多核红细胞、核分裂、H-J氏小体, 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 以大椭圆形细胞为主, HB充盈饱满。3例骨髓涂片中没有巨核细胞, 血小板少见, 可见巨大血小板;45例的巨核细胞计数正常, 可见巨核细胞分叶过多。

1.4 治疗及预后

52例除2例消化道肿瘤放弃治疗外, 其余50例应用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后, 均治愈。

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有增多趋势。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约占老年人血液病的4%, 占老年人贫血的9%[2]。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起病缓慢, 症状隐匿常不典型, 出现贫血时, 仅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又因为老年人活动较少, 反应差, 贫血往往被忽视, 易于漏诊, 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本组病例资料统计结果, 也证明了这一点。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常与其他系统疾病的症状类似或交叉出现, 本组为42例患者, 除典型贫血症状外, 其余均合并有其他系统类似症状。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等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症状严重者常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 导致原发病治疗的延迟。部分患者出现如心悸、气促、下肢浮肿等, 临床上易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表现为手足麻木、步态不稳、精神异常等, 易与患有糖尿病, 脑动脉硬化, 脑梗死、老年性痴呆等老年高发病的症状相混淆, 引起误诊。

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细胞内DNA合成障碍, 细胞核分裂受阻, 可导致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细胞的成熟障碍, 又常伴有髓内溶血, 致外周血检查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要注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相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免疫功能异常, 致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 骨髓象显示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可资鉴别。本组患者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多为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有核细胞增生明显, 粒红比例降低, 可见巨幼红细胞, 粒系中可见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 巨核系见分叶过多, 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征。部分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 由于红细胞增生旺盛, 红细胞大小不等, 易出现形态畸形的幼红细胞, 要注意和老年MDS鉴别。老年人MDS患者骨髓的病态造血类似巨幼细胞性贫血, 但MDS骨髓象可见小巨核细胞, 粒系细胞可见P-H异常, 胞浆颗粒减少或缺如等。骨髓活检有幼稚细胞异常定位现象, 部分病例有染色体异常, 且对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反应差。

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要特别注意肿瘤的发生, 尤其是消化道肿瘤[3,4,5]。应注意在骨髓片尾部查找有无体积较大、成堆出现的转移癌细胞, 常规做胃镜、钡剂灌肠、X线胸片、大便隐血等检查, 可以早期发现并治疗肿瘤。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发生率高也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造血功能减退, 造血应激能力明显减低; (2) 老年人胃壁细胞萎缩, 胃酸和内因子分泌不足, 食欲下降及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下降; (3) 多数老年人牙齿脱落, 咀嚼能力下降, 偏食, 蔬菜烹调过度致叶酸破坏, 营养成分摄入不足; (4) 老年人恐惧高脂血症, 过度控制饮食甚至长期素食。

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仍属良性贫血,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疾病预后好。因此, 应加强对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认识, 力争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老年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52例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细胞减少明显, 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高 (54%) , 伴发症多, 但预后仍然良好。结论 加强对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认识, 以便及时诊断, 正确治疗。

关键词: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分析摘要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窦立萍, 于力.老年性贫血病因学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08, 43 (32) :60-61.

[3]姚善谦, 朱宏丽.老年血液病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

[4]McCormick L, Stott DJ.Anaemia in elderly patients[J].Clin Med, 2007, 7 (7) :501-504.

篇7: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35例分析

关键词 巨幼细胞 贫血 诊断

巨幼细胞贫血(简称巨幼贫)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仍较多见,如何防治也就越发受到重视。现将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35例巨幼贫血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在35例巨幼贫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男女比例1.5∶1。年龄60~80岁(中位年龄74岁),60~69岁12例,70~80岁23例,是同期非老年人巨幼贫1.6倍(22例,男5例,女17例),病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3周~6个月。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呈贫血貌。头晕23例,乏力30例,气短 5例,心悸11例,心前区不适4例,食欲差21例,偏食23例,口腔溃疡1例,恶心3例,呕吐2例,巩膜黄染2例,脾大1例,手足麻木5例,下肢水肿6例。有消化道疾病,经胃镜检查6例,患胃溃疡1例,余患有浅表胃炎或浅表-萎缩性胃炎。同时患糖尿病5例,肾脏8例,冠心病11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35例病人Hb均减少,为68.2±14.2g/L。>60g/L男16例,女5例;<60g/L14例。其中全血细胞减少4例(11.4%),血红蛋白少伴白细胞减少5例(14.3%),血红蛋白少伴血小板减少3例(8.6%)。镜下血片红细胞大小不等,呈大椭圆形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多7例(20%),巨幼杆状核粒细胞6例(17.1%)。骨髓象,骨髓增生呈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统,各阶段幼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巨幼改变, 早巨幼红细胞0.034±0.052,中巨幼红细胞0.113±0.048,晚巨幼细胞0.074±0.055;可见到双核或多核幼红细胞或H-J小体,核染色质疏松,核浆发育不平衡,呈为“核幼浆老”表现。粒系统则以巨晚幼粒,巨杆状核细胞多见。巨核系统可见到胞体大,分叶过多现象。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蛋白测定:35例均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含量。试剂为德国帮拜尔(BAYER)诊断产品有限公司出品。结果:叶酸减少,维生素B12正常15例;叶酸正常,维生素B12减少6例;叶酸、维生素B12均减少14例。

骨髓细胞外铁和血清铁蛋白检查:35例巨幼贫血和并有缺铁性贫血7例(20%)。

结 果

在35例病例中,初诊误诊4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误诊为溶血性贫血,2例误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进一步检查骨髓象、血清酸及维生素B12含量测定。符合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指标[1]

35例病人明确诊断后给予叶酸片10mg/日口服和(或)维生素B12250μg/日肌肉注射治疗,在治疗7~15天后血红蛋白上升,恢复正常值14~60天。合并缺铁性贫血加用左旋糖酐铁治疗均治愈。

讨 论

本组老年人贫血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缺乏造血物质叶酸、维生素B12。在外周血常规中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有2种或3种血细胞减少。老年巨幼贫患者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5∶1;以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为主[2]

人在老年期疾病呈多病性,不典型性,特别是贫血常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无明显不适,不易被重视。老年人皮肤色素沉着不易被发现,由于反应迟钝而被认为无贫血症状[3]。多数早期未引起重视,发展到出现中、重度贫血的症状及体征才就诊。

本组中,食欲差21例,偏食23例,因为长期进食量少,或偏进软食,或偏素食,导致叶酸及维生素B12摄入不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胃肠蠕动机能减弱,胃酸及内因子减少;部分老年存在消化道疾病,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及胃肠道手术等。本组胃炎5例(14.3%),胃溃疡1例(2.9%),胃部次全切手术2例(5.7%)。同时患有糖尿病5例(14.3%),肾脏疾病8例(22.9%),冠心病11例(31.4%)。病人主观控制饮食不当,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因此在治疗贫血同时,临床医护人员除注重治疗消化道疾病外,合理调配老年人膳食是非常必要的。

本组35例病人中有7例(20%)伴有缺铁性贫血。测得血清铁蛋白减少,及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表现,外周血呈双相性贫血表现。在本组中患周围神经炎5例(14.3%),未见到精神异常及脊髓后索侧索受累者。

在临床实践中,骨髓检查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是诊断巨幼细胞贫血不可缺少项目。同时骨髓检查又有利于对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及巨幼变性其他疾病鉴别,如溶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红白血病、肿瘤化疗后等病。

本组病例在明确诊断给以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治疗临床疗效较佳。为了防止复发,根治消化道疾病,增强营养,改变日常饮食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冉家彦.巨幼细胞贫血.邓家栋,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1-509

2 钱林生,等.43例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临病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4,13(2):87-89.

篇8: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8 月~2015 年4 月35 例难治性贫血患者设为难治性贫血组, 另选取35 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设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组。难治性贫血组中男21例, 女14 例;年龄23~75 岁, 平均年龄 (45.62±9.81) 岁。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男22 例, 女13 例, 年龄21~76 岁, 平均年龄 (45.24±10.2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检验方法难治性贫血组患者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检验方法相同, 即引导患者取侧卧位, 在对其进行髂后上棘穿刺术的同时, 对患者突出的臀部上方骨以及骶椎两侧进行标记[2]。标记完成后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 并通过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效力发挥后, 医护人员对标记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 将20 ml的注射器针管以骨面垂直方向刺入患者的骨髓腔, 并抽取0.1~0.2 ml骨髓标本, 进行相应的检查。骨髓标本涂片后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并通过血常规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评测。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骨髓形态以及外周静脉血进行观察。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主要分为巨核系、粒系以及红系。其中巨核系主要有多核小巨核以及淋巴样小巨核;粒系主要有粒系病态;红系主要有红系巨幼系以及红系病态[3]。外周静脉血检验结果则分为幼稚粒细胞以及幼稚红细胞。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 多核小巨核85.71% (30 例) 、淋巴样小巨核97.14% (34 例) 、粒系病态77.14% (27 例) 、红系巨幼系91.43% (32 例) 、红系病态77.14% (27 例) ;外周静脉血检验结果中, 幼稚粒细胞37.14% (13 例) 、幼稚红细胞57.14% (20 例) 。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 多核小巨核88.57% (31 例) 、淋巴样小巨核2.86% (1 例) 、粒系病态11.43% (4 例) 、红系巨幼系97.14% (34 例) 、红系病态5.71% (2例) ;外周静脉血检验结果中, 幼稚粒细胞34.29% (12 例) 、幼稚红细胞54.29% (19 例) 。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患者占比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各项检验结果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难治性贫血作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种, 主要是对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造成伤害, 影响人体正常造血和发育, 导致细胞结构的异常[4]。巨幼细胞性贫血则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B12以及叶酸, 进而造成细胞变异以及DNA合成障碍的现象。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情会相应的加重, 临床最明显的表现即为贫血。

对难治性贫血患者进行骨髓形态检验时, 能够发现患者体内的各系病变细胞均有明显的表现,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形态检验结果则主要表现在粒系以及红系病变细胞上[5]。因此, 在对难治性贫血患者以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进行诊断时, 可主要对其粒系以及红系病变细胞数值进行观测, 并予以明确区分, 指导医护人员制订相对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患者占比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各项检验结果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骨髓形态检验能够有效对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做出诊断, 帮助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加速患者的恢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媛, 卢光祥.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验分析.哈尔滨医药, 2014, 34 (3) :231.

[2]曹智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骨髓形态检验对比分析.当代医学, 2014, 23 (19) :58-59.

[3]包淑贞, 张如峰, 吴文英, 等.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鉴别与诊断.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8) :3810-3811.

[4]周格琛.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16) :3311-3312.

篇9: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关键词】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细胞形态;鉴别诊断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是由于机体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及其他原因导致的DNA合成障碍,引起的骨髓及血细胞异常为特征的贫血。MA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之一,骨髓象检查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笔者对我科近年来收集的68例MA患者血象、骨髓象进行分析[1],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月在我院诊治的MA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55.6岁。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有头晕、乏力者45例,心悸、气短者15例,纳差、上腹不适6例,消化不良、食欲减退10例,黑便2例。病程20d~6个月。

1.2检查方法使用仪器有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等。骨髓片、血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骨髓片: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油镜下分类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同时观察骨髓中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尤其是病态造血细胞;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显微镜下观察血片中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

1.3治疗方法 重度贫血先输血纠正贫血,同时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叶酸30mg/日口服,维生素B12 500μg/隔日肌注,用药2~3天即见好转。5~10天化验网织红细胞即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随即HGB、RBC、MCV、WBC、PLT均见好转。

2结果

2.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1.0~11.8)×109 /L;PLT:(5~159)×109 /L;MCV:98 fl~138fl;HGB:20g/L~101g/L。MCH增高,MCHC下降或正常,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卵圆形大红细胞为主。重症者可见红细胞有一定数量的豪-周氏小体,卡波氏环粒系80%表现异常,即WBC减少,核象表现为“核左移”,骨髓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巨变表现,但以红系巨幼变最为显著。红系巨幼红细胞超过10%,原早红增加,有核红细胞比例28%~65%,平均45.6%。巨幼红细胞以早幼红多见,胞体增大,以细胞核增大更明显,核染色质疏松,甚至呈网状,核发育落后于胞质。核形呈芽胞、花瓣、分叶状中晚幼红亦可见。

2.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45例(66.2 %),两系细胞减少18例(26.5%),单纯HGB减少5例(7.4%)。外周血片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分叶核粒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6叶~10叶)。见表1。

2.3骨髓象检查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其中極度活跃4例,明显活跃45例,活跃18例,增生减低1例,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减低或倒置。各阶段均见巨幼红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核浆发育不平衡,核的发育落后于浆的发育,核呈桑叶状,似一盘散沙,即“老浆幼核”现象。粒细胞系相对减低,中、晚幼以下各阶段表现为巨幼样变,可见到“胖杆状”细胞,贫血越严重,此现象越明显。

3讨论

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内DNA 合成障碍。叶酸缺乏时,细胞内脱氧尿嘧啶核苷(dUMP)转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dTMt)的生化反应受阻。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细胞DNA合成受阻,细胞核发育障碍,细胞分裂减慢,与胞质发育不同步,导致细胞体积增大,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不正常的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这些细胞未发育成熟就在骨髓内破坏导致无效红细胞的生成。贫血的轻重与巨幼红细胞增多程度,维生素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2]。本组资料45岁以上中老年人50例占73.5%,为相对高发年龄。不合理膳食、胃肠道疾病、吸收功能减低、营养不良是MA发生的主要原因。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为M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骨髓细胞符合MA的表现特征,可以明确诊断。而MA与难治性贫血(MDS-RA)骨髓细胞形态学有相似之处,当骨髓细胞巨幼变,有环形杆粒细胞,双核粒细胞,核碎裂幼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细胞出现时,常常造成两者的混淆,容易发生误诊,须做鉴别诊断。两者的主要鉴别点:MA以红系巨幼变为特征,巨幼红细胞超过10%,原早红增加,伴有粒系巨核系的巨幼变,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颗粒形成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MDS-RA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幼红细胞发生胞体大而核不大的类巨变,多核、畸形核、核碎裂幼红细胞常见,粒细胞核分叶减少,颗粒减少,有双核、环形核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常伴随出现,可作为两者鉴别的一个特征,而MA一般不出现小巨核细胞[3]。

巨幼细胞贫血的预后与原发疾病有关。一般患者在进行适当的治疗后可得到很快的反应,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较慢或不恢复。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治疗后5~7 天开始升高,以后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逐渐增高,血红蛋白可在1~2 月内恢复正常。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其他实验室异常一般在7~10 天内恢复正常。如果血液学指标不能完全被纠正,应寻找是否同时存在缺铁或其他基础疾病。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54.

[2]张之南, 李家增. 血液病治疗学[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8-50.

篇10:巨幼细胞贫血教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伴发巨幼细胞贫血,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伴发巨幼细胞贫血的患者为观察组, 不伴发巨幼细胞贫血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 (n=67) 的年龄分布33~73岁, 平均年龄为 (48.39±4.55) 岁;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 (n=53) 的年龄分布35~75岁, 平均年龄为 (50.46±4.29) 岁;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20例。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耳鸣、乏力、心悸、活动气促、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反复上腹疼痛。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心、脑疾病, 甲亢和外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方法

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以及抽取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胃镜检查[4]标准:胃黏膜皱襞变薄平, 甚至消失, 膜脆性增加, 易出血;可见血管透明暴露, 黏膜红白相间, 以白相为主;黏膜粗糙, 黏膜壁粗糙, 呈颗粒或结节状, 表面不平;, 并可有糜烂灶;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如充血红斑、附着黏液, 以及反光增强。组织检查:取标本福尔马林固定, 包埋于石蜡切片中, 进行HE染色, 参考文献[5]进行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外周血呈大细胞性贫血 (MCV>100fl) , 红细胞呈大卵圆形,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6叶者出现或5叶者>5%。骨髓涂片见典型的巨幼样变, 巨幼红细胞>10%, , 无其他病态造血表现。血清叶酸水平降低<6.81 nmol/L、红细胞叶酸水平<227 nmol/L、维生素B12水平降低<75 pmol/L。

1.3 检查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均行胃镜+病理检查,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采用AXSYM自动免疫分析仪, 用免疫化学发光方法测定血清叶酸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与Vit B12 (离子捕捉免疫分析法) 的含量, 叶酸试剂盒和Vit B12试剂购自美国雅培。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 检测HP感染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用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如表1,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叶酸水平和B12水平是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如表2所示, Hp阳性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显著低于Hp阴性患者 (P<0.05) , 且观察组Hp感染率为65.67%, 对照组Hp感染率为69.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好发于老年人、60岁以上患者约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人群的55%, 是一种因为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DNA合成异常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除贫血症状外,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舌疼、舌质红, 舌面光滑和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而且维生素B12必须在胃里的食物的蛋白结合状态释放后与内在因子结合才能被吸收, 尽管内因子尚未被研究透彻, 另外, 叶酸吸收障碍多发生于空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胃肠道疾病存在一定关系。

朱舜时的研究指出血清叶酸水平与萎缩及异型增生负相关显著, 与Fas表达负相关趋向显著;随叶酸水平上升, 萎缩及肠化呈减轻趋势, 高水平时达到显著, 并伴p53表达下调。应用叶酸治疗萎缩性胃炎, 患者的血浆叶酸水平提高,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一定程度上逆转胃黏膜的萎缩。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缺乏叶酸相关, 基本治疗也方法也是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Hp感染可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 从侧面反应出幽门螺旋杆菌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有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诱发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能加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 Hp感染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及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影响。Hp可诱发胃黏膜炎症, 如果长期、持续感染, 可导致胃黏膜萎缩与肠化。Hp定植的部位, 主要是胃窦部黏膜上皮表面、黏液底层, 而很少在胃体部。Hp相关性胃病, 主要起始于胃窦, 如果不及时治疗, 可迅速扩展至胃体, 诱发萎缩性胃体炎。该研究认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 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 表明Hp感染也成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 其中, 胃黏膜萎缩的产生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炎性细胞破坏干细胞区室或者腺体, 一种是选择性破坏特定上皮细胞, 但是将干细胞保留下来。在这两种途径下, 均有可能发生Hp慢性感染。相关的研究发现[6], Hp根除后, 胃黏膜萎缩显著改善, 但是胃窦萎缩与肠化并未明显改善, 所以一些观点认为, 萎缩是否可逆, 主要是看胃黏膜干细胞是否遭到破坏, 如固有腺体遭到破坏, 而干细胞得以保留, 那么受损的胃黏膜腺体可再生, 而在相反的情况下, 不可再生。由此可知, 尽早根除Hp, 对于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作用[6]。而国外的相关研究[7]认为, Hp感染对维生素B12与叶酸吸收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非萎缩性胃炎中, 发现胃黏膜Hp定植密度高者, 其血清维生素B12量较少, 反之亦然[7]。

综上所述, 通过回顾分析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胃镜+病理检查, 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相关研究成果表明[8], 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 观察组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是低于对照组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观察组患者的叶酸水平和对照组差距是不大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和最新的研究报道结果是不一致的, 而该研究的结果是和相关报道结果一致的, 而关于胃镜病理检查后HP感染是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叶酸水平下降的问题, 该研究认为当Hp感染后, 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腺体, 一定会降低相关指标水平, 且会随着感染程度的加大而降低差距。观察组Hp感染率为66.67%, 对照组Hp感染率为69.81%;Hp阳性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Hp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叶酸水平相差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说明, Hp阳性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显著低于Hp阴性患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有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诱发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能加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

参考文献

[1]CHAN J C W.Pernicious anaemia in Chinese:overview and a 15-years longitudinal study in a Hong Kong hospital[M].Saarbrucken Germany:LAP LAMBETR Academic Publishing Gmb H&Co KG, 2011.

[2]罗忠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2 (5) :230.

[3]袁俊荣.恶性贫血大多与萎缩性胃炎有关[N].大众卫生报, 2005/08/09013.

[4]王蕾, 朱薇, 陈楚弟, 等.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3 (4) :1464-1468.

[5]陈剑鸣, 龚飞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6 (1) :111-113.

[6]产松苗, 欧希龙, 孙为豪, 等.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_ (12) 水平[J].江苏医药, 2013, 23 (2) :2868-2870.

[7]赵红燕, 张凤荣, 单恩忠.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和Ki-67增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8 (2) :1-2.

上一篇:党要管党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实现方式下一篇:党员个人自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