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是什么

2024-04-09

语法是什么(共9篇)

篇1:语法是什么

“完成时”可以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为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

・ 完成时的句型结构。

・ 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项下分类的时间轴表达,补充讲解英文16种时态。

undefined

undefined

【现在完成时】

(1)过去已做且影响力持续到现在: I have had a few drink.我喝了一点点酒。 *现在仍有酒后的感觉

(2)过去持续到现在的经验:I have seen that movie.我看过那部电影。

(3)过去持续到现在的状况:I have studied for two hours.我已经读了两个小时的书。

【过去完成时】

(1)在过去某时点前已经发生的事: It had rained before he came. 在他来之前,已经下过雨了。

(2)在过去某时点前持续的状况: I had been in Taiwan before . 以前,我一直待在台湾。

【将来完成时】

(1)在未来的某时点前将会完成、结束的事:

I will have made dinner before you return.在你回来前,我会做好晚餐。

(2)在未来的某时点前都将持续的状况:

I will have lived in Taiwan for 30 years by. 到,我在台湾就住30年了。

补充讲解

我们通常所说的时态(tense and aspect),

在英语中其实反应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与时间相联系的“时”(tense),

以及与动作的内在结构相关的“体”或“态”,

这两方面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时态”。

公众号:和Laurie一起学英文

篇2:语法是什么

定语从句即指在主从复合句用作定语的从句。定语从句通常修饰名词或代词,对它进行限制、描绘和说明。受定语从句修饰的词语叫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语叫关系词。关系词按其性质又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词不仅引导定语从句,同时还在定语从句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

二、关系词的用法与辨析

1. 关系词的用法

关系词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主要的有 that, who, whom, whose, which, as 等,其中who和whom 只用于指人,which和as 只用于指事物,whose和 that既可于指人也可用于指物,它们在定语从句可用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关系副词主要有when, where 和why,其中when表示时间,where表地点,why表原因,它们在定语从句中均用作状语

2.关系词的辨析

(1) 关于关系代词that与which的区别、that与who的区别、who与whom的区别、as与which的区别等。

(2) 关系副词when, where与why的区别是:when用于指时间,where用于指地点,why用于指原因

三、关系词的省略

关系词有时可以省略,但这只限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则不可省略。

篇3:语法是什么

一、同道盛赞,异口同声

《语法化》是一部16开本、上下册千余页的大书,而且专业性特别强。如果我们借鉴方家书评,读起来会容易一些。

仅就目力所及,《语法化》问世一年多以来,复旦大学孙锡信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宗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王启明教授与邓楠同学、温州大学席留生博士等都有书评盛赞该书。另外,席留生还与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合写了一篇书评。这些书评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语法化》的内容特点、理论方法及学术造诣,总计三万余字,对我们把握《语法化》之大旨很有帮助。

先介绍上海师范大学张斌教授为该书作的序,因为它与各家书评相得益彰。

张先生以九十岁高龄为《语法化》作序,指出:“这部专著全面论述了动词向助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发展过程,使人看到了语言发展的轨迹。在语言发展史上,这是一大贡献。”同时还强调指出,本书善于“在细微处作精辟的分析,能启发学者重视隐蔽的语言现象”。接下来,条分缕析地讲述了《语法化》“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创见”:“第一,作者区分了语法化的两种机制,认知方面的和句法语义方面的”,“第二,注重不同意义的动词在语法化中有不同的动向”,“第三,注重语法化的语用因素,在有关章节中阐述了句子语气和语用目的的变化对语法化的影响”。张先生的序言是一篇很好的导读。

孙锡信的书评题为《良师益友——<汉语动词语法化>读后》,近万字。对该书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文章说:《语法化》从多个方面论证并阐述了动词朝各个方向发生语法化的情况,给人总的印象是,提供了动词历史变化的广阔画面,全面发掘出影响动词语法化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说明动词语法化的阶段、层次和最终结果,概括出动词语法化演变的路径、行程、机制和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书中提供了大量动词实现语法化的例证,展示了多种语法化的途径,使人对动词语法化有全面的了解。指出:该书考察讨论了50多个虚词的来历,而这些虚词在语法化的不同阶段又向更虚的方向发展,具有多种不同的语义和功能,由此衍生出的虚词成分几乎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接下来文章分五个部分,从五个方面论述《语法化》所做的工作。第一,注重双动词结构的发展,说明在双动词结构中产生虚词是汉语动词语法化的的基本特点。第二,细致考察构式中动词和名词的次类变换,探讨语法化的形成和阶段,为深入研究语法化现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三,注重宾语位置上动词和名词的变化,研究宾语位置上动词或名词变化的规律。第四,发掘出大量的对举格式,发现对举格式往往是语法化过程中一种导致演变的格式。第五,多方面考察,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细致地勾画出语法化的途径。孙先生这篇书评对我们阅读《语法化》有指点门径的作用。

李宗江的书评题为《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总结与探索》,约四千字。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法化》的成就。第一,就对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的描写而言,《语法化》乃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而且,该书在语法化现象的描写上长于演变过程的探析及描述,特别是对语义变化过程的描写可谓精微而独到。第二,对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的解释,是其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书中严格按照动词语法化的动因安排章节,解释动词语法化的结构动因、语义动因和语用动因,如此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揭示了动词语法化的规律。第三,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不管动词语法化事实的发掘,还是理论方法的创新,该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启明与邓楠合写的书评题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语法化研究标本——<汉语动词语法化>读后》,也是一篇近万字的文章。文章摘要说:该书探讨了汉语动词向各类虚词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从理论到实践对动词语法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观察细致,举证充分,见解独到,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语法化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汉语动词语法化研究的成功典范,对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方法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论述了《语法化》在研究方法上的建树和创新、理论的探索和发展以及对训诂学研究的意义,这些都对一般读者了解该书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席留生和牛保义的书评题为《取精用弘,揭微显隐——评<汉语动词语法化>》,约六千字。两位作者都是外语专业的。他们用认知语言学的眼光审视《语法化》,又有新的发现。指出:该书占有丰富的语料,选用语用和认知视角,在句法语义结构中揭示汉语动词语法化的认知机制和语用认知动因。他们将这一工作谓之取精用弘。他们发现,该书秉持交际中的语用目的是导致语法化的主要动因之观点做研究,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密合,也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他们还认为,语言在使用中发展、变化,《语法化》基于这一事实做研究,其结论无疑更令人信服。

席留生还写了一篇简介,题为《理解我们的语言——读<汉语动词语法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两千来字,无须烦言。

三万余字的各家评论当然还有些内容。但笔者不能认同的暂不介绍,有疑问之处也不介绍,就只有上面这些了。

二、一年来的读书心得

《语法化》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一部标志性成果。我先是通读了一遍,重点地方反复读过,有疑惑的地方又找来相关著作核实或比较,全书做札记数百处,的确有些心得,但这里无法详细介绍。好在各家书评在前,大致相同的认识无须具体讲。现择要概括其余,简单介绍如下。

(一)坚持历史主义,锐意求真

前面说,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者大多坚持历史主义,坚持语言本体论,坚持句法本位观。其实这样做有其必然性。先说坚持历史主义吧。任何事物都是历史上产生的,也是在历史上发展变化的,所以要弄清楚它的本来面目,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它,分析它,研究它。要了解它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也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它,多角度比较研究它。研究一种事物产生及变化发展的情况,如果不坚持历史主义,即使占有许多材料,而想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也比较困难。但同样坚持历史主义研究汉语语法化以及其他语言现象,其结论的可靠性并不一样,为什么呢?马贝加的求真意识强一些,古汉语功夫好一些,研究方法全面一些,所以《语法化》中的结论可靠一些,如此而已。这些事实,各家书评中大多提到了,只是都没有明确提出《语法化》是在坚持历史主义前提下做出的,所以这里概括交代一下,以便欲借鉴其成功经验者,更为自觉地培养这几个“一些”,使坚持历史主义做研究有个较好的基础,才可能做到论从史出,杜绝无根之说。否则,坚持历史主义只是个原则,收效不会太大。

至于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者都坚持语言本体论,主要是受索绪尔(1980:323)“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之说影响,同时没有真正搞清楚语言究竟是什么②,没有自己的语言观。多数人习惯秉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做研究,并非真明白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分别是什么,甚至潜意识中把语言作为一种有机体看了,以致生硬地套用一般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说,误以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在语言,而不知道身影变化的原因不在影子自身。所以他们的研究表面上看是坚持历史主义了,但他们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只见语言标本而不见语用动因的历史。因此,不少人尽管刻意求真,但到头来所求非真,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了这一事实,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引进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做研究,情况好了一些。《语法化》的研究与之比,则更胜一筹。

就《语法化》的具体研究而言,作者总是不忘探索动词语法化的语用动因,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结论的可靠性。而探讨其语用动因,就离不开对语言主体认知方式的观察与分析。所以作者未必深谙认知语言学理论,只是受其锐意求真之习惯主导而近乎本能地寻求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罢了。至于席留生和牛保义的书评里强调其认知语言学的路数,其他学者书评中也多从认知方式角度肯定《语法化》的研究,甚至连张斌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里也说“作者区分了语法化的两种机制,认知方面的和句法语义方面的”,都用认知语言学的眼光欣赏《语法化》的研究,确切地说,那是《语法化》的研究证实了认知语言学某些理论方法的可行性。这一事实让读者悟出了以下道理:1.既然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么研究语言就不能离开人们的语言实践,不能离开人的认知方式与认知形态。2.既然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形态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语言使用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的变化,那么探讨语法化现象及其他语言现象,就必须抓住语用方式的变化,努力发掘语言主体认知方式和认知形态及其变化之事实,力求作出知其所以然的阐释。3.但是这种工作不受现行语言观指导;为了改变语言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尴尬局面,为了实现语言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了语言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更新语言观,完善方法论。4.非认知语言学家的马贝加研究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读者用认知语言学的眼光审视其研究成果,大多中规中矩,实乃锐意求真之故也。锐意求真是坚持历史主义做研究的具体表现,是顺利实现学术正常交流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至于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者都坚持句法本位观,这里面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局限性。其必要性很好理解:句法结构及其变化不仅是语用变化的结果,而且载负着语义变化的信息,因而句法结构及其变化是人们研究语法化现象的抓手。但事实证明,研究语法化现象一旦让句法本位观超负荷运转,忽视了句法本位观的消极作用,很难不出问题。只是这方面的问题不限于某部书或某篇文章;要解决这一问题,也要更新语言观,这里就不展开了。

(二)论从材料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会说:哪本书、哪篇文章不是论从材料来?没有材料做得了研究吗?再说,有统计数据证明《语法化》“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吗?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坚持历史主义研究语法化现象,力求论从史出,关乎语言观问题,论从材料来就是个方法论问题。研究者既然坚持历史主义,客观上就要求论从材料来。同时,只要研究者坚持历史主义,也就会要求自己论从材料来。这一点,拿事理逻辑学派的语法化研究及其成果来对比一下,很容易看出来。因此,这里所谓“论从材料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与一般所谓用材料说话是不对等的。比如《语法化》的作者坚持历时研究,在甄选材料和处理材料时都受到历史主义的关照;某些靠材料说话的研究只是归纳法的简单操作,并不一定要自觉坚持历史主义。如果看不到这一事实,有的书评中已经称许该书资料丰富,这里就没有必要重复了。

据说,马贝加研究汉语动词语法化现象,白天除了上课,大多在学校图书馆查阅文献,搜集语料。发现有用的材料就按照历史线索记下来,与其相关的资料信息则附记于侧。晚上回到家中,紧紧抓住历史这个纲研究语料与语境的特点及关系,对比同一语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的表现情况,研究不同语词在同类语境中的反映及作用,如同蜜蜂一点一点采得花粉,一点一点酿成蜜,夜以继日,不分寒暑,整整12年的功夫,终于成就了这部令人交口称赞的大书。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只是作者资料占有全面一些,选用材料精到一些,干起活儿来细心一些,殊不知她的论从材料来不是那么简单,不仅有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及语用特点等刚性条件管着,而且还有历史、文化、事理逻辑等柔性因素制约,因而其语料甄选与处理均没有多大自由,其观点则只能孜孜矻矻酿出。

至于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则更是本书的基本特色。如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段就说:“语法化具有演变的过程与结果,但本身不能构成一个系统。”一般人看到这话,或许顿生大煞风景之感:你的研究对象如果散碎而不成系统,你的研究成果怎么会有严谨的系统性?否则,就只有论从观念,不计脱离客观实际之嫌了。试问当今学者:哪个不强调系统、系统化、系统性啊?然而,作者致力于汉语动词语法化研究十多年,没有发现语法化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怎么办呢?就只好实话实说了。但是,正是由于敢于“卖破绽”,才摆脱了受“系统”论束缚而画地为牢、自说自话的困境。于是每甄审一种语料,必句法的、语义的、认知的、语用的,等等,多角度审视,然后提纯认识,通过字斟句酌的表述,直至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清代袁枚《题岳武穆》所谓“我论文章公论战,千古一样斗心兵”,用在马贝加及其巨著《语法化》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不错,金无足赤,《语法化》中也有可商之处。不过,深入考察,可知其可商之处多是语言本体论与句法本位观超负荷运转的结果。比较同类著作,则不难发现这不是该书特有的现象,而是多数持语言本体论和语法本位观做研究者的共同现象。所以至此,深层原因还是个语言观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是《语法化》与同类著作同时告诉我们:语言观更新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在语言观问题尚未解决的今天,它们在告诉我们:从事汉语语法化研究,在享受语言本体论与句法本位观之方便的同时,切勿忽视语言本体论和句法本位观的局限性,千万不要让它们超负荷运转!

三、结语

上一节原稿中还有第三部分:《突破藩篱,实现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举了两个例子,简单分析了一下语言本体论与句法本位观超负荷运转时的情形,然后讲了几句如何突破藩篱,实现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的想法。但现在看,这个题目本身就需要一篇大文章来论述,已有的两三千字不足说明问题,而且本文已经不短了,就把它抽出来,连同同类著作的例子,留待研究其他问题时做材料吧。

单纯用现代语言学的眼光看,该书堪称一部高质量的著作。所以赢得同行专家赞赏,原因在于作者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而且坚持历史主义做研究,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论从材料来,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问:“当前社会,写书的人很多,做学问的人很少。近年来,从出版机构发出去或‘卖’出去的书号,究竟有多少是做学问的成果呢?”(详见陈静2015)今谓《语法化》不仅是一部做学问的厚重之作,而且是十年一剑的扛鼎之作。正如席留生等在书评里说的:马贝加“在温州这么一个商业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数十年寒灯孤室,体现了一种特立独行、持之以恒的优良学风……由此看来,此书已不仅仅是十年磨剑之作”!

参考文献

陈静《治郦数十载,殷殷古都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30日。

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

篇4: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法

第一,任何一个美国人对外国小孩的语言都不会要求太高。这就类似于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美国小孩说中文,即使他说的都是错的,我们也会鼓励他:“说得真棒!”第二,旅行过程中并不涉及学术英文,所需要的只是能口头表达出来即可,而且对于口头表达的要求也非常低,不需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也不需要什么语法规则去规范语言的精准度,只要对方能听明白就行。第三,我们没有在美国学习,所以才会认为美国人不学习语法。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素有“美国高考”之称的ACT和SAT考试对语法就有相当高的要求。比如考生需要掌握平行结构、一致性原则、指代不明等语法知识,如果在SAT考试中语法单项(满分800分)拿不到700分以上(这意味着49道题最多只能错五个,并且作文还要保证不出问题),就很难上一个好大学。第四,随着近几年来中、高考不断改革,好多人猜测英语在各地中、高考中的占分比以及难度系数将会有所降低,而语法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今后可能就更“无地容身”了。《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其实说的是一种辩证思维。语法并非无用,相反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语法作用之准确

语法的第一个作用是保证大家表达得准确。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语言技能要具备三种能力:语法、修辞以及雄辩。语法用来确保说话的精准,修辞改善语言的优美程度,而雄辩包含逻辑的严谨以及反应速度的快慢。所以,语法之于语言,关键在精准表达。比如八年级人教版教材Unit 2中的句子“What's the matter?”,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怎么了?”或者“发生什么事了?”,如果要问一个人昨天怎么了,就不可以用“What's the matter?”,因为what's中的's并不是was的缩写,而是is的缩写,所以what's无法表示过去。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Lily昨天生病没来学校,今天来了,隔壁班的Lucy是她的好朋友,听说她今天来了,便发短信问她:“What's the matter?”Lucy这么说就造成表达的不准确,因为她想问的是Lily昨天出什么事了,而不是今天,要问昨天的事就得说成:What was the matter? 有同学可能会说:“那么矫情干吗?对方听懂不就可以了吗?”这还真不可以。我们在国内说英语的时候,之所以会明白对方想表达什么,是因为大家都犯一样的错误或者类似的错误。如果真的是在国外交流,可能就会造成无法理解。记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我从纽约坐巴士去宾夕法尼亚州,等车时看到大巴站旁有一个餐馆。我进去吃完饭之后想吃水果,看到餐馆门口有一个吧台,上面摆了苹果、橘子等,于是就对服务员说:“I need three orange.”服务员当时立马就问了我一句:“Orange? Or orange juice?”Orange作可数名词是“橘子”的意思,作不可数名词是“橘子汁”的意思。如果我要橘子就应该说:“I need three oranges.”而如果我要橘子汁则应该说:“I need three bottles of orange.”可见小小的语法错误会造成多大的误解。

语法的第三个作用是确保你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换言之就是能听得懂和看得懂。如今出国上学的低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同学担心自己到国外上学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或者无法跟老外沟通,把问题都归结在听力和口语上。诚然,听力和口语很重要,但是只靠这些就能看懂英文教材吗?我想不一定,不少九年级的同学即便把世界历史和化学课本上所有不认识的单词都查出来,也仍然会不知道句子或段落在说什么。究其原因,还是语法不过关。试想,你都找不出句子的主谓宾成分,何谈理解呢?美国非常注重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它会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要想理解这些作品就需要去阅读一些文学评论,而文学评论中大多都会出现一些复杂的长难句,如果你连这基本的文学评论都看不懂,又怎么在美国求学,更别说获得好成绩、在美国读好大学了。

语法作用之高级

语法的第二个作用是让你的语言表达更加高级。以美国总统竞选人之一希拉里为例,作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希拉里说话有一个习惯——无从句不成话。无论是访谈节目,还是各种演讲,她说的都是语法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句子。比如希拉里在纽约大学演讲中的一段话:“Now, supporting these projects and others like them doesn't require a lot of time or money. But for the people you help and the planet you protect, your participation can be not just a game changer, but a life changer. (现在,支持这些项目及其他类似项目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金钱,但对于你帮助的人和保护的地球来说,你的参与不仅能够改变游戏规则,还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不要说得这么肯定,真让你表达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出错。如果让你表达“支持这些项目及其他类似项目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金钱”,你极有可能会说成“support these projects and others like them do not need to spend too many time and money”。这里面有几个错误呢?

nlc202309091340

首先,support和do是两个谓语动词,尽管你知道“一个句子中有且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但用的时候还是会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如果把“支持这些项目及其他类似项目”整体当成主语,那谓语动词就需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即do要改成does。第三,spend这个词的确可以表示花费时间或者金钱,但此时spend的主语必须是人,而这里的主语是事情,所以希拉里用了require而没用spend。第四,too many修饰可数名词,而money和time都是不可数名词,所以应用too much。这些还都停留在表达的不准确上。再来分析下一句,在分析之前我们先看另外一个例子:Professors' reputation will decrease because their workmates think they're entertainers and not serious about their academic work. 这句话是一位同学写的托福考试《官方指南》综合性写作中的一句话,第四版《官方指南》五分essay中给的原句为:Professors who appear frequently on TV are not generally viewed as a serious scholar. 我们可以发现,原句比这位同学写的句子更简洁、更精炼。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希拉里的另一句话:But for the people you help and the planet you protect, your participation can be not just a game changer, but a life changer. 如果换做是我们来说,我想很少有同学能用“not just a game changer, but a life changer”这么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平行结构表达出来。因此,所谓好的、高级的句子,不是说堆砌了多少大词、用了多少从句,而是用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完整、传递清楚。而要做到这点,无疑需要语法来提高精度、增进深度。

语法作用之理解

因此,语法还是需要好好学习的。虽然语法好不代表英语有多好,但是语法不好,那英语的深度肯定是不可能达到的。

作者简介:

方侃,北京新东方学校中考英语项目负责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学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周年功勋教师、集团优秀教师、集团培训师;所教学生中不乏考入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名校的满分、高分学员;拥有十余年教龄,深谙中考英语考试规律。

篇5:for后面加什么语法

3、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接受者,意为“给……”、“对…… (而言)”。如:Let me pick it up for you. 让我为你捡起来。

4、表示时间、距离,意为“计、达”。如: I usually do the running for an hour in the morning. 我早晨通常跑步一小时。

5、表示去向、目的,意为“向、往、取、买”等。如:Let’s go for a walk. 我们出去散步吧。

6、表示所属关系或用途,意为“为、适于……的”。如:It’s time for school. 到上学的时间了。

篇6:语法是什么

1、要好好听讲

想要学习语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听老师讲课,即使你有时候听不懂也没关系,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下课即使的问老师或者请教同学,即使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

2、要常读

既然学习语法就有很多例句,特别是课本中的英语文章,每一句都是包含语法的,所以我们经常的读,反复的读,还要精读,经常阅读能锻炼我们的语感,而且再朗读中理解语法的运用也是不错的方式。

3、要背诵

对于语法学习,我们可以把最经典的例句找出来背诵,通过背诵来记住这些语法。还有对于语法的注意事项也要背诵。

4、要多练

篇7:“踮起脚尖”岂止是语法错误

看到这些言论,我随口骂了一声:“他妈的!什么样的强盗逻辑?”诲人不倦的主啊,请原谅我在情急之中骂了一句非理智的话。

非常遗憾,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来没听说过“踮起脚尖”就是踮起脚的意思。如此寡闻,岂不太误人子弟了?我试着去查词典,词典里对“踮”的解释是:提起脚后跟,用脚尖着地。我想,如果做动词讲,其后所接的应该是脚或脚跟而不是脚尖啊。我又怀疑是自己见得太少,周围的人或许已经约定俗成了,然而,他们的理解和我的一样。有人甚至认为,“踮起脚尖”不就是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吗?那就是走路悄悄的,生怕吵醒了别人的样子;那也可能是下雨天,鞋子破了,生怕湿了脚走路的样子。我又遗憾自己生活的地方是老湘方言区,我们更习惯说“踮起脚跟”,如果是约定俗成的话,那也是“踮起脚跟”。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劝学》,其中有一句“吾尝跂而望矣”,“跂”字和“踮”字的意思很相近,但我们的教科书是否把它解释成“踮起脚尖”呢?没有。教材中的解释是:抬起脚后跟。可见,“踮起脚尖”并不具备约定俗成的语言基础。

撇开这么多声音,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出题者的用心良苦。的确,如果不是语法上的那么一点瑕疵,这个题目真的堪称一绝。你看,考场内,学生们在奋笔疾书,苦思冥想,有的趁监考老师不注意,踮起脚来动东张西望。考场外,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家长们心急如焚,踮起脚来向里张望,把我们这个时代望子成龙的精神演绎成一道凄美风景。再者,汽车站,火车站,招聘会,银行柜台前„„每一处人满为患的地方,人们都在踮起脚张望。不错,构思这么巧妙,针砭这么准确,实在是难得的佳题。

可是,我还是想说,错了就是错了,不必讳言,说什么“考生应该注意的是去思考命题的立意,而不是这种语法小问题”。既然是一个小问题,就不能回避,因为这是什么场合?这是关系万千家庭幸福的高考啊!如果万一审题发生偏差,那岂不是一失脚成千古恨呢?

再看这几年湖南语文高考试卷,从语音到字词再到语病辨析,哪一道不是偏到牙缝里去了?出题者常常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杰作——终于把考生难倒了。要是把“踮起脚尖”作为一道语病辨析题,肯定也会有许多考生被难倒,完了之后,媒体上还会有人附和:“出得好啊,简直绝了”。湖南高考语文命题者自认为高举语文高考改革的旗帜,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可是一份又一份的“刁、难、偏”的语文试卷,把高考试卷逐渐演变成出题者们的文字秀时,我们的高考还有多少价值?

无独有偶,请看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的一段背景语: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此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出题者在这里编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我们一面惊叹出题者出色的想象力,一面又不禁想问:我们教育者在说谎的时候怎么去要求那些少不更事的高中生去抒写真性情?

篇8:语法是什么

【简要分析】

1.词法部分考查以形容词、副词、动词为主。形容词、副词考查的数目:2009年6道, 2010年7道, 2012年6道。动词的考察又细分为词义辨析、动词时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 被动语态也划分到动词考查部分。2009年动词总考查数目为12道, 2010年为12道, 2011年为6道, 2012年11道。

2.词法考察形式以词义辨析为主。如:long与far的区别, think与remember的区别等等。

3.词法考察重于句法考查。2009年词法与句法考查比例是:24:6;2010年比例是26:4;2011年比例是21:9;2012年是22:8。

4.句法考查以三大主从复合句为主。基本上每年最少有一道宾语从句, 一道定语从句, 一道状语从句题。

5.从考查形式来看, 辨析类的考察比较多, 反映了课程标准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多样化测试的转变。选项很少是单一单词的变化形式而是多个单词的区别及应用。启示:教师平时授课应注意知识的比较、交叉、综合运用。

6.中考英语试题强调语言知识的实用性。比如2010和2011年的单项选择中都有对交际用语的考查, 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任务型教学活动目的的要求, 即:学会与人交往, 注意礼貌, 公共道德等等。启示:教师平时授课应注意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和文化意识的渗透。

7.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所以词法考察的重点落在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上。这是由这3大词类的实践性决定的。这对我们中考的指导性价值在于教师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 不是为教英语而教英语, 而是为用英语而学英语, 注重语言的应用, 这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

篇9:“情境”是语法课堂的催化剂

【关键词】情境 语法 话题 语用功能

情境创设的过程比较顺意,可能有些老师在一节课中创设多个情境导入语法,就显得比较混乱,那么如何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说如果一位新老师能按照一定的参考标准和步骤指引,能够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并且能够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那么这套标准意义就非常重大了,它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快捷有效的掌握情境创设的一些技巧。

一、研究背景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七年级(三级)学生的语言技能应该能就熟悉的话题经行简单的交流。七年级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最重要的阶段,如何让学生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语法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的英法规则太过乏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是有效课堂的关键,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贴近生活、有意义、有趣味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由学习语法到培养语言思维能力的转变。

“情境创设”是语法语用功能学习的基础,语法教学决不能停留在语法规则的阶段,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才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对于语法学习的检验,最好的输出方式是写作和演讲汇报,那么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渴望表达和主动写作才是课堂语法教学的成功。

二、“情境创设”的标准表述

1.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法的语用功能。情境不要脱离生活,最好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或生活经历,常用的情境如:假期、季节、旅游、朋友、校园、爱好、运动等等。

2.通过Free talk的方式导入,创设真实的话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正所谓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比较流行微视频、音乐、活动导入比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其实最简单有效的话题自由讨论(Free talk)往往被忽视。Free talk就是我们常说的“聊天”,通过和学生轻松自然的闲谈引入要开始的话题,从而顺理成章的轻松创设出了情境,也潜移默化的引入了语法内容或句型,简单而行之有效。

3.语法结构或规则要融入在词块和句子中,在语境中体验,到情境中练习。多数语法规则都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当学生能够在语境中应用一些句型或能够进行交流的时候,语法规则很自然让学生理解并深刻记忆。切记不要去翻来覆去讲单词,词块和句子才是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

4.课堂中语法活动的过度要真实自然、水到渠成。一节课一般只要求创设一个情景就足够,老师们要在这一情景下设置不同活动,并且每项活动都要层层递进有联系,过度自然、水到聚成。多个情境会让学生感到混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过度。

5.通过搭建知识的“脚手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语言输出做准备。输出决定输入,如果你希望学生在最后能用所学语法进行演讲,你一定要在前面的环节帮他搭建“脚手架”,输入的词块、句型都要为最后一个环节做准备,如果多数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就能完成最难的任务,那么本节课一定是非常成功的。老师输入的每一个词块和句型都可以在最后的环节应用,这样才有意义。

三、“情境创设”语法课常用流程

1.导入:通过Free talk的方式引入话题,为情境创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真实自然的交流,创设有趣的话题,使话题转变为真实的语言交流的情境,让学生表达一些阐述观点的词块或句子,并引出要讲述的语法内容。

3.总结规律:通过大量例句和句型,学生观察规律,自行总结出语法规则。

4.词块输入:在情境中创设活动,通过真实的场景给学生输入大量词块。

5.句型输入:通过同一情境话题下的不同活动,逐步扩大输入量,由词块转化为句型输入。

6.输出环节:通过演讲、作文、报告、小话剧等活动形式,检验学生语法的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课型简例教案(八年级上册 Unit3 Computers 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The Teaching Design of Unit 3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Adjectives

1. Learning Aims: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use comparative adjectives to compare yourself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2)us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adjectives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s.

(3)remember how to change the words completely, such as good, bad and far.

2. Produce:

I. Free-talk

(1)How many family member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2)How old is your sister/brother?(older,younger)

(3)Is your sister/brother taller/shorter than you?

(4)Who is the tallest person in your family?

Writer down the sentences with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adjectives, ask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rules.

II. Individual work:

Students are going to introduce their classmates in the classroom. Firstly, try to make some sentences about their classmates. Re-arrange the words to form correct sentences or questions in part A.

III. Pair work:

Try to find ou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lassmates. Form questions to ask your classmate abou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V. Group work:

Compare yourself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Compare 3-5 things. Present your findings to the class.

V. Short-writing:

W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Us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adjectives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to us. Write about 80 words in your worksheet.

五、课型学案设计:Worksheet

Name: _______________Date in full:_________________

Grammar: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Adjectives

Part A) Individual work. Make sentences about your classmates.

Re-arrange these words to form correct sentences or questions.

1. shorter /Jim /./Tom /than/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tudent/ in the class/ the Linda/ is / newe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is/than /Harry/Frank/tall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nna/Linda/./longer/has/than/hai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Jimmy/./ has/Nick/than/longer hai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member!

For some adjectives, we have to change the word completely. Here are some examples.

Part B) Pair work. Find out more about your classmates!

Form questions to ask your classmates abou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in the boxes.

Part C) Group work. Compare yourself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Compare 3-5 things. Present your findings to the class.

e.g.

1. I have longer hair than Gordon but Lucy has the longest hair of us all.

2. Gordon has bigger feet than me but Lucy has the biggest feet of us all.

3. Lucy is shorter than Tom but I am the shortest of us all.

4....

Part D) w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Us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adjectives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to us.

上一篇:书法教案二年级上册下一篇:带孩子出国是办理出生公证还是出生医学证明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