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4-05-10

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精选8篇)

篇1: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全省教育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鄂教发办〔2017〕7号)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溪办发电〔2017〕17号)文件要求,全县各学校要迅速行动起来,强化地质灾害和汛期风险排查、防范和应对,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当前全县教育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有关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为做好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立足防大灾、抢大险、应大急,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强化督导、狠抓落实,县教育局决定成立竹溪县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局长王琪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徐国臣同志任副组长,教育局办公室、基础教育科、督导办公室、项目科、安全管理科等科室负责人,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各幼儿园园长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李思忠任办公室主任,柳垂锋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研究问题,制定措施,督促、指导、检查各学校(幼儿园)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总体安排,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制定竹溪县教育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应急预案。

二、深入推进排查整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各学校要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切实查险、排险、除险。

一是要做好排查整治。各学校要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拉网式排查,做到不重不漏,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特别是鄂坪乡中心学校原校址、丰溪镇洞滨教学点、桃源乡杨寺庙教学点等要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深入细致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点,要及时报告,积极争取支持,制定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对于尚未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的隐患点,必须逐点编制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够成功临灾避险。

二是认真做好督促检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6月22日全省教育系统暑期及秋季开学工作视频会议工作部署,教育局将组织专班对全县各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行动迟缓,工作落实不力的将追究校长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要强化预警,提前研判。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预报的雨情、水情,提前研判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抓好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和雨前排查、雨中核查、雨后复查,做好洪峰过境期、强降雨期防灾减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包括临时停课、调整假期时间等,提前做好应对。

四是要加强在建工程防范,确保施工安全。暑期是各学校基本建设工程的主要施工期,要严格履行好相关建设手续,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规划选址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在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施工,并确保不因施工引发地质灾害。

五是要继续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落实好安全逃生演练制度。将演练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方案、有预案。学校即将放假,各学校要在放假前对师生开展以防汛防灾防溺水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三、压实压牢防汛工作职责,强化防汛抗灾措施

一是要落实工作职责。各学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同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防汛工作进行再检查、再部署、再落实,将防汛抗灾责任落实到预报警、隐患排查整治、指挥调度、巡查值守等各个环节。尤其是在预报有强降雨时段要将防汛抗洪作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二是要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做好应对。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变化动态,及时、准确掌握实时雨情信息。特别是地处库区、矿山及新修公路附近的学校要关注地质变化;加强对山区学生上下学乘车的管理和临水临涯路段的安全管理。要强化联防联控,一旦发生灾害险情,各学校要根据灾情等级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安程序及时上报,联系有关部门开展救援等工作。

三是严肃纪律,规范信息报告制度。各学校从6月25日开始,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如遇重大险情、灾情,必须按程序迅速报告,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

篇2:学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防 治 工 作 方 案

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害灾防治条例》和省、州、县有关精神,基于汛期前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情隐患排查情况,现对我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 组 长:邱绍来

副组长:骆国昌 罗 琪 王先军

组 员:邱 彬 罗 伟 罗永昌 云光明 周家凤 雷毅强 陈秀英 赵登科 朱恩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邱彬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亲自抓,有专人负责,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

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实施《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按照我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要按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做 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将我校防治计划落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强化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体系,负责本校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规划时,必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我校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对危害特别严重的隐患点要优先上报治理。

4、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必需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高、过陡,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

5、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三)落实制度,加强协作

我校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我校的信息畅通,达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及时准确,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

(四)落实地质灾害的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在校领导统一部署下,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对本校地质灾害隐患点(段)预防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发放防灾明白卡并在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篇3:某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探讨

某新农村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北部, 距长治市区约40 km, 北邻潞城市,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1957~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577.8mm。降雨量最大的是1971年的939.2mm, 降雨量最小的是1965年的319.7mm。多年平均6、7、8、9四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日最大降雨量是122.77mm (1971年8月21日) 。1981—2001年每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2.6mm (1990年) , 同期每十分钟最大降雨量是25.77mm (1999年) 。

百里滩河流经该村。该崩塌主要发育在百里河滩河右岸及其东北侧支沟边坡, 为自然地质灾害, 崩塌发育在第四系上中更新统边坡中, 下覆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厚层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与白云质灰岩。该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受松散岩类孔隙水影响。该类水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砂卵砾石及上中更新统亚砂土构成, 富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补给, 顺地形排入百里滩河。

百里滩河右岸河岸位于该村南侧和西侧, 黄土边坡1993年河水发洪冲蚀岸边, 发生崩塌灾害, 该次崩塌来势猛、速度快, 崩塌体后壁近直立, 崩塌体长约600 m, 高约18 m;体积约15×104 m 3, 按《规范》[1]规模属大型。造成50多间居民房屋出现裂缝;损毁窑洞十余间。随后每年相继发生多次崩塌。2002年7月20日, 洪水过后, 在该村河岸发生崩塌, 崩塌体后壁近直立, 该次崩塌体长约450 m, 高约15 m, 体积约12.9×104 m3, 规模属大型。造成10多座院落被毁, 5户人家11人死亡, 总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目前, 百里滩河岸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受崩塌威胁的有该村小学91名师生以及村民280户1 150余人、800余间 (孔) 房屋, 危险性大。该崩塌直接影响了该村新农村的建设, 对该崩塌的治理迫在眉睫。

2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

根据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崩塌破坏的成因, 本次拟采取以下2种方案进行护坡, 同时对河流护岸进行改造修复, 并修建排水工程。河流护岸工程与排水工程方案相同, 工程量相同, 区别在护坡工程部分。

方案一:分两级边坡进行整理, 治理方案为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

方案二:分三级边坡进行整理, 治理方案为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

2.1 方案一

挡土墙:在崩塌体前缘坡体底部修筑仰斜式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墙。选用质地坚硬的灰岩和M7.5水泥砂浆砌筑, 靠排水沟侧用浆砌石护坡。挡墙埋入地下1.0m, 地面以上4.0 m, 顶宽1 m, 底宽3.0 m。挡土墙墙面坡率1:0.75, 挡土墙背坡率1:0.2, 采用M7.5浆砌片石, 表面用M10砂浆进行勾缝;每10m设置一道伸缩缝, 伸缩缝宽20 mm;挡土墙墙体上设一排φ100 mm PVC排水管, 管间距3.0 m, 距地面500 mm;排水管外侧低, 里侧高, 坡度为1:0.1。在挡土墙墙背排水管管口一带沿挡土墙设置一条厚300 mm的反滤层, 反滤层呈两侧高, 向中部排水沟倾斜;反滤层下方设防渗层。

浆砌片石护坡:在坡体下部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首先将坡体表面的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 进行坡面平整, 坡面平整面积约10 200 m2, 坡体下部进行回填夯实, 填方量约为156 000 m 3, 坡体下部进行回填夯实, 护坡厚1 m, 每10~15 m设一道伸缩缝。

原该村河岸坡坡体地形坡度为60~80°, 平均70°, 治理后坡率为1:1, 坡度为45°。

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在坡体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形浆砌石格构护坡的形式, 厚度0.5 m, 即顺边坡倾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带梁, 条带间距4 m, 断面尺寸为400×300 mm, 并沿条带之间向上设置弧形浆砌石拱, 断面尺寸亦为400×300 mm。为节省工程投资, 并与环境美化相结合, 本段边坡设计格构中间培土植草绿化。在格构护坡与浆砌片石护坡坡体中部设2.0 m宽的马道。在护坡上间隔100 m左右修建1个人行台阶, 每阶高20 cm, 宽20 cm, 以便人们出行;同时还可起排水作用。

2.2 方案二

挡土墙:在崩塌体前缘坡体底部修筑仰斜式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墙。选用质地坚硬的灰岩和M7.5水泥砂浆砌筑, 靠排水沟侧用浆砌石护坡。挡墙埋入地下1.0 m, 地面以上4.0 m, 顶宽1.5 m, 底宽2.0 m。挡土墙墙面坡率1:1, 背坡率1:0.75。采用M7.5浆砌片石, 表面用M10砂浆进行勾缝;每10 m设置一道伸缩缝, 伸缩缝宽20mm;挡土墙墙体上设一排φ100mm PVC排水管, 管间距3.0m, 距地面500 mm;排水管外侧低, 里侧高, 坡度为1:0.1。在挡土墙墙背排水管管口一带沿挡土墙设置一条厚300 mm的反滤层, 反滤层呈两侧高, 向中部排水沟倾斜;反滤层下方设防渗层。

浆砌片石护坡:分三级边坡进行整理, 边坡平均高度为18 m, 下部4 m为挡土墙, 其上14 m分三级。坡体从下往上为4 m、5 m、5 m三级边坡。三级均为浆砌片石护坡, 首先将坡体表面的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 进行坡面平整, 坡面平整面积约21 000 m2, 坡体下部进行回填夯实, 填方量约为75 480 m3。最下部一级护坡厚1.2 m, 中部二级护坡厚1.0 m, 上部三级护坡厚0.8 m, 每10~15 m设一道伸缩缝。

原该村河岸边坡坡体地形坡度为60~80°, 平均70°, 治理后坡率为1:0.75, 坡度为53°。

2.3 方案对比

根据该崩塌变形特点, 运动机理和破坏模式, 两种方案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从技术、施工对比。方案一:采用填土放缓坡度, 工程措施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 在坡体下部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在坡体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的形式, 对岸边进行了治理, 对土体崩塌进行了抑制。综上所述, 方案一稳定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技术可行性。方案二:采用填土放缓坡度, 工程措施采用浆砌片石分三级进行护坡, 采用浆砌片石护坡。综上所述, 方案二施工简单, 稳定性好, 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

经济投入对比。方案一投资估算约2 270.06万元, 方案二投资估算约2 213.71万元, 方案二投资比方案一更经济合理。

经综合分析对比, 方案二为本次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

3 结语

篇4: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关键词: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进一步增强,改造自然界的速度和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当前广泛出现的地质灾害,就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岩溶坍塌地质灾害,目前是我国地质灾害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还未完全弄清,检测和治理的难度都较大,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给出有实际效果的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概述

(一)岩溶塌陷概念及发展过程

岩溶塌陷主要是指由于可溶性的岩层在受到水的溶解侵蚀后,产生的裂缝、溶洞等,岩溶地区的岩溶基岩层中的塌陷、上覆土层同下伏基岩一起塌陷的统称。在发生的熔岩塌陷地质灾害中,以土层的塌陷为主。即在覆盖型的岩溶地区,因为各种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因素影响,使得地下水的快速重复的波动,导致岩石上覆土层受到水的潜蚀、真空吸蚀等,在与基岩相接触的土层中会由于这种条件下水的作用而形成一系列的土洞,土洞在时间推移中,不断的发展扩大,导致洞顶的土层不断的塌落,当塌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延伸到地表,在地表形成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动力因素

1、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

对于岩溶塌陷的原因,目前还未完全弄清,不过对其形成原因,目前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考虑。

(1)可溶性岩层的发育

在对许多岩溶塌陷地区进行勘察和钻探研究过程中,对灾害范围内的地质进行剖面分析时,发现岩石的溶蚀性均较强,这些可溶性岩层的发育,很容易造成岩溶塌陷。

(2)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

在勘察的部分岩溶塌陷地区,对灾害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自然条件、地下水的人工开采量和开矿形成的露天采矿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灾害区内的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动和水文情况的波动,从而加速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蚀过程,从而使得更多的地下隐伏溶洞的出现,进而加速形成岩溶塌陷现象的发生。

(3)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流动途径的变化

对在河道中出现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可能是丰水期在河道内由于地表水流动时,会在坑内出现多个落水洞,由于时间的推移,河流水文条件的变化,在河水中形成旋漏状的水漏斗,在河床中,由于河水的冲蚀和下渗,在河床地步出现溶槽,在枯水季节,由于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流动途径发生改变,导致钻孔的岩心被溶蚀,从而出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2、岩溶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上述的三种,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岩溶地下水活动、地表水活动、地震、人为震动和重力等几种。其中,岩溶地下水的活动是岩溶塌陷活跃的动力因素,地表水活动、地震、人为震动是诱发因素。对于重力因素,则是在整个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在突发性的塌陷阶段,重力因素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和诱发因素。

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对人身安全也产生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选择有效的治理方案对这类灾害进行治理。本文以某地区的岩溶塌陷灾害治理为例,具体分析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

(一)项目背景

本文所要解决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地貌情况为剥蚀堆积区域,场地中间存在季节性河流,岩溶塌陷区域呈现南北走向的四边形,总面积约为1.03平方千米。

(二)治理方案

依据现场调查,结合需要达到的治理效果,按照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对治理方案进行如下设计。

对于这一地区的岩溶塌陷治理,采取移民搬迁和注浆回填法对岩溶塌陷区进行治理。其中,治理区域分布图如下图一。其中,区域1和3为注浆回填治理区,区域2为移民搬迁区域。

图一   治理区域分布图

1、移民搬迁

对于区域2,由于人口密集度较高,这一地区也属于岩溶塌陷比较集中的区域,因此,需要进行移民搬迁,搬迁的住户大约为133户,对于居民的搬迁要做好相关的安抚和组织工作,保障搬迁居民能及时入住新家并有稳定的职业,从而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

2、注浆回填

对于区域1和区域3,由于人口密集度较低,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威胁性不是十分大,因此,对这两块区域,进行注浆回填,是有效的治理措施。采用注浆回填的方法,对土洞和灰岩顶部出现的溶洞、溶蚀裂隙等能起到很好的治理,而且能够对区域内的土体进行加固,使工程区域内土体的性质得到改善,对地表水与地下水、岩溶水和孔隙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通道进行破坏,防止水力的作用加速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

依据项目的勘察报告,对岩溶塌陷区位置进行精确的定位之后,首先对区域内三处隐伏岩溶区进行高压注浆处理。在注浆时,首先需要对注浆孔位置进行确定,依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工程需要,确定在区域1的河道旁和区域2的居民区附近进行钻孔。具体钻孔的密度为10米的方形区域中心钻孔一个,当塌陷区内溶洞大于0.25米时,孔径选择在15厘米,其他情况可选择8厘米的孔径进行钻孔,对于钻孔受到施工条件限制的区域,可以选择斜孔的方式进行钻孔。

在注浆孔钻好之后,则要进行注浆处理,注浆开始前,先对注浆孔进行封口,防止注浆液由于压力作用从套管周围的孔口溢出,封口材料选择掺和了速凝剂的水泥浆。注浆材料选择2厘米左右的碎石材料,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碎石和高水固结材。边注碎石边加高压水进行喷射,提升碎石的紧密度。在注浆施工结束之后,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质量检查措施,是在成片注浆和初凝后在注浆孔间布置10%的质量检查孔,岩层的单位吸浆率大于1%或者是孔岩心的水泥块能够基本填满可见缝隙。

3、河道清理

在此次治理的岩溶地区,由于区域内存在季节性的河流,这条河流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水流通道,导致地下岩溶水通过这种排导通道排出地面,对环境污染和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在岩溶区治理时也需要对此种河道进行治理。治理办法首先是利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办法,对河道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清理,然后对河道内的塌陷区域进行治理,治理过程只需对岩溶水排泄通道进行一定的限制,最后在河道两旁加固河堤,修复河堤中存在的塌陷灾害,保证河堤的功能完整。

总结

对于岩溶塌陷区进行治理,虽然会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是进行这样的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岩溶塌陷地区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案,能够产生较好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海军.龙岩盆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原因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5:32-34.

[2]王建霞,李志杰,钟雪光.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9,08:73-76.

[3]侯欣.唐山市体育中心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梁金国,李华伟,田鹏成.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J].工程勘察,2006,03:45-49.

篇5: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

受年初长时间降雨的影响,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已接报地质灾害9起,公路沿线边坡失稳20余处,规模均为小型,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根据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成果,我市的各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受地质条件、地貌形态、降雨量多寡及人为工程建设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区**风景名胜区—**县祁山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北部,**区—**区—**—**—**县一带,面积3261.15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

2.屯溪—**县海阳—**岩寺—**徽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面积249.7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范文网【】

3.**金川—**县汪村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南部,**金川、深渡、王村、北岸、**县五城、汪村一带,面积2829.7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5.**县祁红乡—**区西溪南镇地质灾害易发及一般防治区。本区分布于**市中部,**县祁红、**县陈霞、**区西溪南、**许村、**区潭家桥一带,面积1761.6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1.城镇及人口集中居住区。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区甘棠镇、**县海阳镇、**区呈坎镇、**碧阳镇等中心城镇和山区农村,特别是存在切坡行为的山区自然村庄等人口集中地段。

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太平湖风景名胜区、花山-渐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文化遗产、地质遗迹。其重中之重为**风景名胜区。

3.交通干线。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铜—**高速公路、**—塔—桃高速公路、205国道寨西—潜口段、太(平)黟(县)公路、大北埠至牯牛降公路和徽杭公路、屯**公路(主要旅游干道)、慈张线(省道、旅游干线)、**区(甘棠)至芙蓉岭公路(旅游公路)、北岸至深渡公路(旅游公路)、仙源-三溪公路(省道、旅游公路)、际儒公路(旅游公路)。

4.重点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市屯溪湖边水力自动翻板坝工程、安东排水渠、中心城区南岸防洪工程、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以及全市境内的其他水库、水电站、新安江等沿江河岸的边坡以及**区的皖太选矿厂等。

四、**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点防范期

2.灾害预测。受地质环境等条件影响,**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仍以岩土位移形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将明显增强,人类工程建设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4-9月份为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特别是6月中下旬,在集中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存在引发大规模灾害的可能性。具体灾害预测为:

崩塌:重点防范区段为公路沿线,如狮石公路、黟七公路改线段、源芳—白际公路、仙源—三溪公路、际联—儒村公路等近年来新建的旅游公路和乡村公路。山区农村建房的切坡地段,是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滑坡:重点防范区段为**东部—**南部、**区中南部—**北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的深山区,旅游公路和县乡公路;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等,是滑坡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泥石流:重点防范区段为**金川—三阳地区、**区的三口—新明地区、**的赤岭—雷湖地区、**的美溪—柯村、际联—儒村、太平—龙门等新建公路沿线。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的成败。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和完善防治规划。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类规划凡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应当限期安排或在规划修编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市政府防治地质灾害领导组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全面领导和协调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汛期,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必须亲自督促整改。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分解,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民委员会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三)各负其责,加强部门防治协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上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地质灾害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在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地环节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加强对现有灾害隐患的监督管理,严禁在滑坡体上新建住房、开荒耕作。

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严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审批,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对市区和城镇等重点区域已有、在建斜坡、高切坡开展排查,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高切坡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完善治理工程;加强对城乡居住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斜坡、高切坡的现场巡查监测工作,对在斜坡、高切坡上方及其坡脚乱挖、乱建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将滑坡崩塌的综合防治作为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与建设项目同报批、同勘察、同设计、同审查、同施工、同验收。

交通、公路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交通干线特别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编制和实施,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负责对因公路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境内沿江沿河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病险水库、堤防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库岸及附属设施的监控和灾害治理工作;督促小水电建设项目业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监督中小学校(教学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学校师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及时做好避让、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督促各旅游区(点)编制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坚持以区县、乡镇(街道)两级政府为主导,建立“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应急系统健全”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到乡镇(街道)有防治负责人,行政村有监测负责人,灾害隐患点有监测人,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及时捕获灾险情信息,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2、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灾险情速报、灾险情巡查、“两卡”发放、应急调查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制度;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到各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险情,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并予以公告。

3、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各区县政府、**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专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4、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周密部署,按时保质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为掌握真实的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根据省里的安排,针对地质灾害变化发展的情况,安排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明确职责和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确保排查鉴定全辖区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做到不重、不漏、不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在5月10日前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六)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灾害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和灾区群众的防灾自觉性;对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点,要向群众讲清政策,讲透科学道理,让群众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消除疑虑、放弃侥幸心理,积极支持治理工作。

篇6: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记者了解到,深圳属于低山、丘陵、台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叠加部分不规范的房屋、道路、水务等工程建设,受强降雨影响,形成了大量的自然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筑边坡。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农村居民建房多依山削坡而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受强降雨影响可能发生滑坡、崩塌。

截至20xx年底,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057处,威胁总人口5285人,潜在经济损失5.5亿元。其中,威胁10人以上的较大隐患点14处,一般隐患点1043处。

为此,《方案》提出,统筹考虑安全、生态、景观要求,采取生态修复手段,有计划地实施工程治理。20xx年底前,完成全市14处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竣工验收。各区在组织实施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的基础上,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综合治理,力争早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的思路,深入排查削坡建房风险点,加强综合治理。20xx年底前,在既往削坡建房排查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加强台账管理,制定综合治理措施。20xx年底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将组织开展农村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基本完成辖区内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削坡建房的用地管理,对违法用地严格查处,从源头上遏制新增削坡建房风险点。

篇7: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xx年全乡地质灾害情况

乡政府对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灾避灾工作布Z早,及时下发了《xxx瑶族乡20xx年山洪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与各村委会主任签订了防灾避灾责任书,建立健全了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各村行动迅速,宣传到位,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及知识增强。20xx年汛期与往年相比,降雨量相对较少,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4月、5月,由于防范早,加上雨水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大的地质灾害。

二、20xx年地质灾害威胁对象与范围

(一)地质灾害威胁对象

1、存在地质灾害的主要村

①xxx村 ②十寺村 ③桃仁村 ④太阳村 ⑤茶元村 ⑥介木山村 ⑦正冲村

2、存在地质灾害的主要矿区(点)

①十寺矿区 ②亭子板非法砂场

3、存在地质灾害的主要交通干线路段

①郴仰公路xxx段 ②xxx――桃仁路段 ③xxx――太阳路段

4、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

根据近几年我乡地质灾害情况调查,共有地质灾害隐患近十处,其中有些隐患点潜在危险较大,若诱发因素达到一定程度,即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要特别加强防范。

①正冲至下介木山新村泥石流

位于正冲村至介木山新村河谷地段,山高坡陡,溪沟狭窄,河床纵坡比大,三面环山,集雨面积大,具有短时间内大量来水的地形,而且因修建郴仰公路境内的生态尚未得到全面恢复,泥石流物源丰富,遇到大暴雨或强降水,就可能发生泥石流。严重威胁着正冲、介木山新村居住在河口、临近河床的95户、43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②赵家湾后山滑坡群该滑坡群

该滑坡群在20xx年“8。8”洪灾后,虽未见明显滑动,但仍于不稳定状态,其后缘裂缝长260米,宽50米,滑体体积约5000立方米。该滑坡群对赵家湾35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③十寺矿区

十寺矿区虽然是近年来才启动开发工作的,但其矿区开采历来已久,地表山坡随处可见大大量堆放的煤矸石、废石,地下采空区域越来越大。大暴雨时极易引发大范围的矿渣流及透水事故,严重威胁矿区民工、居民及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亭子板非法砂场

此处砂场临近郴仰公路,其周围植被严重被破坏,裸露的砂石透水强,抗冲力弱,经暴雨冲刷和长时间浸泡极易形成泥石流和山洪,给郴仰公路及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重点防范期

一般主汛期即为重点防范期。我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降雨及不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关系极为密切,预测今年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6―9月份的集中降雨时段,其中6―8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另外为注意防范夏季热带风暴对我乡的影响。矿业活动强烈的地区要高度注意防止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监测

(一)重点监测的范围、内容

原则上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本年度监测的范围,在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中,应重点核查并作出稳定情况的初步判断。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隐患体变形情况、动植物异常情况、地下水变化情况等。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采取汛期巡查和常规监测相结合、专业单位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和汛期连续降雨时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1、汛期巡查

一般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期,乡、村两级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并落实监测责任。

2、群测群防监测

利用已建立形成的群测群防网络,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落实监测人,通过监测及时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情况,对灾情及早发现,主动避让。

(三)监测责任单位、责任人

1、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驻村乡干部的指导下,由各行政村和当地群众组织实施监测。

2、危及主要交通干线、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监测。

3、其他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直接防灾单位负责监测。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乡政府成立山洪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防灾预案的同时,各村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班子和编制防灾预案,将防灾避灾工作落到实处。对重点管理地段要明确专人进行监测预防,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监测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2、对山洪地质灾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平时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绿化和保护好环境;对处于山洪河谷中的住户要进行避让搬迁;对隐患点要加大监测和巡查力度,发现的裂缝及险情要及时上报并夯实,在其上方开挖截水沟、排水沟。

3、尽量做到勤监测、早发现,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疏散人员。

篇8:公路滑坡工程地质分析及防治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总体属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山体较为陡峭, 植被较发育, 多为树木。斜坡左侧为一冲沟, 冲沟常年流水。斜坡坡脚左侧为一小平台, 与前方山丘相连, 坡脚右侧为一小冲沟, 右侧坡脚坡面较陡, 高差约15m, 为一自然临空面。

1.2 地层岩性

(1)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 (Q4el+dl)

含碎石粉质粘土:该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坡面, 厚度1~5m。

(2)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 (Q4dl+pl)

以碎石土为主, 其余为粉质粘土及角砾充填, 层厚度3~6m。

(3)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2L)

岩性主要有泥质砂岩、煤层、砂质泥岩及碳质泥岩。

1.3 滑坡体物质组成及滑动面

根据钻探揭示滑体地层情况及结合地面调查分析, 该滑坡后缘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 厚约8m, 向下受软弱煤层和前缘开挖临空面影响产生滑动, 滑坡物质主要有含碎石粉质粘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煤层等, 其岩性分布不均。滑动面主要受煤层和前缘开挖临空面控制, 穿越强风化层, 深度一般2~5m, 前部山丘下部因路基标高相对较低, 所以推测滑移面埋深较深, 约11m。

2 滑坡地质评价

2.1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1) 陡峭及临空的地貌

滑坡区地貌类型为中山斜坡地貌, 滑坡右侧前缘为一较陡斜坡, 斜坡下为冲沟, 左前缘为冲沟, 高差约10~15m, 为一自然临空面, 对斜坡稳定性不利, 前缘具有滑坡形成的临空面。

(2) 较厚的松散堆积层和强风化层

坡体堆积土层较厚, 且下伏岩层强风化厚度较大, 基岩面倾角多在25°。下伏滑床多为煤层, 煤层遇水易软化, 易形成潜在的滑动面, 且煤层为相对隔水层。滑体多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强风化基岩的弱含水层。

2.2 滑坡诱发因素

(1) 大气降水因素

滑坡在变形阶段也经历了连续降雨 (雪) , 雨水、地表水等沿斜坡后缘陡崖脚岩土接触界面汇集下渗入斜坡土体, 使岩土体容重增大, 加之滑动面附近的土层抗剪强度较低, 因而导致滑坡形成。下覆煤层为相对隔水层, 地下水极易汇聚在基岩表面, 斜坡上有一蓄水池, 滑坡发生后, 水池发生了漏水现象, 因此该水池对斜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滑坡左侧为一冲沟, 常年流水, 水流沿边坡坡脚流下, 软化边坡坡脚。

(2) 工程因素

盘兴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的开挖较深, 使前缘失去支撑, 引起斜坡应力发生变化后, 斜坡土体松弛产生卸荷, 发生拉裂, 斜坡右侧项目部建房开挖也对斜坡进行了扰动, 斜坡上蓄水池的修建等诸多人为原因使得斜坡后部形成滑坡, 属工程滑坡[5]。

2.3 滑坡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 滑坡是受到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地形、较厚的松散堆积土层及强风化地层厚度大属于内部因素, 大气降水、工程活动等因素属于外部因素。现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随着边坡继续开挖或降雨影响, 滑坡将处于不稳定状态, 需及时对该滑坡进行防治。

3 滑坡稳定性计算

由采用规范规定的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计算该滑坡的稳定性系数, 依据勘察中取得的资料, 滑体均划分为14个条块, 目前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0.95, 对滑带土抗剪强度进行反演, 得到抗剪强度参数综合取值用于分析边坡开挖完后的稳定性系数。

3.1 计算工况

工况1:天然状态;工况2:暴雨状态。

3.2 荷载组合

(1) 自重:基本荷载主要为滑坡体自重。

(2) 地下水作用力:计算时仅考虑暴雨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采用滑坡参数反演和工程地质类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确定。

3.4 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公式

该滑坡滑动面由软弱岩层面控制, 滑动面呈折线型, 故采用传递系数法公式进行稳定性验算[1]。

(1) 稳定系数计算公式

(2)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4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通过选定计算方法及参数, 以1-1'纵剖面作为最不利计算剖面, 分别计算该条剖面中滑面在天然状态、饱和状态下的稳定性。并分别计算自重、自重+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Fst=1.10、1.15、1.20、1.25的剩余下滑力。

取安全系数为1.2时, 1-1'剖面处滑坡深度约11m, 剩余下滑力为1197k N (饱和状态下) 。

5 处治方案

5.1 清除滑坡体方案

根据现场滑坡情况, 综合考虑主线边坡稳定及项目部安全, 采取清除滑坡体土方方案。滑坡体积约12.48万m3。清表后进行原滑体表面绿化, 设置排水措施, 将清除滑体运至弃土场, 综合费用约370万元。

5.2 设置抗滑桩方案

抗滑桩设计以剩余下滑力1197k N控制, 但根据现已出现的滑坡情况, 将1-1'处附近第2级平台以上 (坡率约1∶1.5) 适当清除土方, 清方后及时做好防护, 采用抗滑桩处置方案, 抗滑桩采用方形截面, 截面尺寸2m×3m (沿滑坡推力方向长度为3m) , 桩间距6m, 共设置10根桩, 最长桩长26m, 最短桩长21m[2,3,4], 综合费用约250万元。

通过专家充分论证分析, 最终选择设置抗滑桩方案, 同时加强地表和坡体观测。排水同时每根抗滑桩距桩顶端1m中心处预留2个预应力锚索孔, 直径150mm, 竖向间距2m, 倾斜25°。相应路基深挖工点第1级采用片石混凝土挡墙, 其上1∶1放坡采用实体护面墙防护。

6 结语

(1) 通过现场调查和钻孔揭示, 该滑坡属中型浅层工程滑坡。

(2) 通过计算, 自然工况稳定性系数1.2, 与现状整体变形下滑后的暂时稳定的状态吻合, 在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0.95, 滑坡将处于不稳定。稳定性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 说明参数取值是基本合理的。

(3) 滑坡直接危害在建的盘兴高速公路和项目经理部安全, 且滑坡体后还有林地、水塘, 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 需及时对该滑坡进行防治。

(4) 从安全、经济、方便出发, 设置抗滑桩处治方案是合理的, 同时加强坡体排水、监测。

摘要:在建盘兴高速公路K5+700K5+860段右侧, 边坡开挖期间路堑顶外侧发生山体滑坡, 前期滑坡速度较快, 对深挖工点边坡及施工项目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确保边坡稳定, 查明滑坡原因, 对该处滑坡进行勘察布孔。最终得到滑坡岩土层物理参数, 通过稳定性计算对滑坡体进行防治, 结合实际情况, 对比清除滑坡体和设置抗滑桩方案, 确定选择设置抗滑桩方案, 并对局部进行清除土方, 同时对该处的深挖工点加强防护, 以达到滑坡处理的目的, 为以后类似滑坡工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公路,滑坡,稳定性计算,抗滑桩

参考文献

[1]李俊勇等, 浅谈山体滑坡的处治方法[J].华南溢工, 2005 (6) :16-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25-200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宾志杰, 山体滑坡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 (9) :68-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27)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教育理念研究综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