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品质作文

2024-04-12

桃花的品质作文(通用14篇)

篇1:桃花的品质作文

灼灼·桃花

昆山市玉山中学初三(7)班严明程

三月,阳春之季。春光明媚时,空闲下来,也想去游游园,看看景。此时的花园,百花始开,万千花朵中,姹紫嫣红之色是一轮又一轮。赏花,感受植物的生机带给人的快乐,走着走着,便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排桃树,生长于粉墙之傍。温婉的花瓣,随风自流;清润的花香,如波潋滟。夭夭之桃花,也就如此自然的,渗透进人的心底……

近观,是一树心花的怒放。静谧的石板路上,片片墨迹粉黛,与青陈苍苔,同落宣纸,形成一幅绮丽的山水之作;厚重朴实的地表,一缕漆黑闲兮生长,是虬枝的高低屈曲、旁逸斜出,舒展着灵魂的苏醒;其中,黑色低语和着粉嫩轻唱,初春之时,尚未完全绽放,稚小的花苞,柔弱多情,又有几曾高歌,放飞自我,两者相衬相生,映入了一簇一簇的气息之中;甜香滋味,与之相伴着满地星辰,美到令人无法呼吸,难以自拔。

桃树,没有松柏的挺拔﹑楠木的秀颀,却有着自己的浪漫,拥抱着自己的情怀。

细品。桃花,就静静的开在我面前。前尘往事,也就如此含蓄诉说。蓦然,听一声吟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原来是应天解元的名诗。“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睥睨权势,傲岸不屈,写下这首《桃花庵歌》。思古幽情,你的故事,至今是扑朔迷离。只知天妒英才,所谓科场舞弊案,击碎了你博取功名的南柯梦;只知淡泊人生,所谓心灰意冷,看淡仕途名利,愿以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书画终老。可惜!可惜!呜呼,最终的结局,也只是世人眼中的一个形象:一个才子,一代风流……

桃花,好似步入历史,深入人心:苏轼“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历代文人墨客,有多少不为桃花姿色所倾倒?有多少不在桃树下追忆—追忆一颗最初开满桃花的心,寻找一种令人难忘的欢喜。

“忽逢桃花林,夹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若是陶渊明独爱菊,那么在他的心灵最深处,又为何会有一片如此桃花源,寄托着对世俗的不屑,对战乱的斥责,更是对浪漫之心的追求。

自盛开一刻,桃花便开启了自己的传奇。初见中,看红颜曼妙、香华倩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回眸笑,莽红尘一刹,“可惜狂佛那个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绵延千年,开放至今 ,连接一片片花开绮丽的情感,接连一份份花下零落的感情。试问:沉默了多少心宿芳华,安慰了几何无助寻者?

花开赏花,花落品酒。一碗酿造千年的桃花酒,清甜﹑又极苦涩。一曲黛玉《葬花吟》,唱出人间之生死﹑世间之爱恨,复杂斗争中,难忘口中焦虑迷茫,便满腹惆怅。一首龚自珍《己亥杂诗》尝出了不甘沉沦之豪,不畏挫折之勇。

醉卧桃花,遇见夭夭桃树,

花开花落,幸赏桃之灼灼。

公众号:玉峰文苑

篇2:桃花的品质作文

远远望去,一朵朵火红的桃花像一团团小火苗,点燃了一棵棵桃树。走近一看,有的含苞待放,娇艳欲滴;有的花儿全展开了,就像一个个羞红了脸的小姑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好像不敢探出头来似的。

站在桃林中,我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桃花,穿着火红的衣裳,藏在树丛中。一阵微风吹来,我突然从树上掉下来,落在草地上,就好像躺在了柔软的、碧绿的大床上,安静地睡了。

我正在睡梦之中,忽然妈妈把我从幻想之中唤醒了,我便和妈妈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再见了!美丽的桃林!

篇3:桃花的品质作文

首先, 要寓思想教育于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之中。

作文教学不能只传授写作知识, 写作技巧, 还要教人, 只让学生懂得“怎么写”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写”和“写什么”才行。因此, 教师必须注意加以指导。

一、命题要注意思想性。

学生年纪轻, 思想单纯, 可塑性大, 作为教师, 应该起引路人的作用。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美丑好恶的辨别有一个立场的观点和思想方法的问题。为此, 我们就要通过作文命题予以引导。比如, 《谈生命的价值》, 就要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人, 走什么路, 让自己的生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奔小康的道路上放出灿烂的光彩。

二、作文前要注意正面引导。

作文前指导得法能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激发写作兴趣, 解决作文的观点, 材料和写作方法等问题, 使学生在下笔之前, 就弄清楚写什么和怎么写。

高中起始年级, 对命题作文, 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 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根据每次作文的不同要求, 在如何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 如何审题和开拓思想, 如何立意选材, 布局谋篇方面有重点地指导学生, 特别要重视对立意的指导。

三、批改讲评中发挥指导作用。

作文批改既要注意作文的观点是否正确, 内容是否健康, 又要注意审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合的使用等是否恰当。批改中还要注意把写作与做人紧密结合起来。如发现有思想不健康, 立意消极的作文,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我从现在起就不读书了, 待我三十岁时, 我把科学家的记忆移入大脑, 我不就成了科学家了吗?我何必现在受苦受累去苦钻苦学呢?”这就反映出学生懒惰的思想。对这种思想的学生, 教师就要加引导, 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 在作文教学中, 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 应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

一、思维的敏捷性。

(1) 对作文题或所给材料能迅速分析、选择、判断。 (2) 能根据作文题目要求, 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使之变成写作素材。 (3) 能根据写作要求, 迅速构思, 布局谋篇, 能在45分钟内完成800字以上的作文。

二、思维的灵活性。

(1) 善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材料, 选择材料, 组织结构。 (2) 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3) 根据写作要求, 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三、思维的深刻性。

(1) 能够运用逻辑常识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 (2) 要用事理说话, 摆事实讲道理, 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 逐层深入, 环环相扣。 (3) 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 语言的表述准确, 严密。

四、思维的独创性。

(1) 在论点正确的前提下, 力求论点新颖。 (2) 分析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 (3) 使用的论据较新颖。 (4) 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五、思维的批判性。

(1) 能独立修改自己作文。 (2) 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 取其长处, 丰富自己。 (3) 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 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并有所改进。

再次, 针对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

一、给材料或给话题作文训练。 (1) 提供一个材料,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 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2) 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 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 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 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 向纵深发展,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3) 可给一个论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敏捷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二、在理论指导中,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逻辑常识教育,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可加强议论的力度。比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 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在议论文写作中,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 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篇4:作文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1.紧扣生活,引趣激情,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以思维的正确性为前提,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要遵循“紧扣生活、提高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引趣激情,加强教师以及思维敏捷的学生的“示范”效应,引入竞争机制,缩短领悟时间,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表述出来。如面对“家乐福”,引导学生谈谈国民抵制“家乐福”的理解,在激烈的讨论与辩论中,学生思维的速度自然得到锻炼。同时,笔者结合传统的作文教学优势与现代学生的特点,灵活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面为点,分散难度,各个击破的办法,如拟对联、填句子、改语段、写小诗、评美文等多样化写作训练,将“写作”的字数、容量、时间灵活地要求,随时训练,这样积少成多,化整为零,在不断地“示范”和“竞争”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独辟蹊径,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表现在思维能从过去经验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独辟蹊径,择善而从。从思维过程看,包括思维起点的多开端、思维过程的变通性、思维目的的多方向和思维方法的多形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思维发散、变通。” 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还可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不仅仅是要学生明白“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纳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局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就课文信息进行思维辐射,寻找联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引出如“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人贵有自知之明”“推己知彼,引君就范——提意见应讲究方法和技巧”“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等观点,这样“举一反三”,自然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

3.破译现象,挖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抽象逻辑性,它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问题的实质。”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其发展等级有“深刻”一项,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这种思维的深刻性不仅仅是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应随时闪现这种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常见的、平凡的、普通的表象中挖掘其潜在的意义和性质,恰当地对生活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演变,激起学生思维波澜,或耳濡目染,或自己沉思,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及联系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感受和表述。如“范跑跑”事件、“邓玉娇”案等这些紧随我们生活的典型现象,引导学生挖掘其本质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而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4.反弹琵琶,换元运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次序,那么事物就会起变化” ,这就叫换元运思,在心理学上叫思维的批判性。它集中表现为不盲目跟随他人而自己有独到的见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写作教学中,经常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换元运思”的批判性思维。如我们经常习惯性的认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话确实反映了生活的一般规律,但水通过加压,也可往高处流。所以我们就可逆向思考:人是不是也可以往低处走呢?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不妨向“低处”望一望,也许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找到新的希望。目前正是金融危机时期,经济萧条,失业工人直线上升,这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压力。对于失业工人,如果仍一味地要求他们“往高处走”,必然逼他们走进死胡同。如果能引导他们放下架子,退后一步,面向第三产业,面向广阔的农村,也许生活会出现新的转机。俗话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此为立论的根据,去论一论“人不妨往低处走一走”,一定会给人以启发和鼓舞。这样,引导学生运用“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去反思,去驳诘,去求真,去论证,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思想的锋刃,撞击真理的火花,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激励探索,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而系统地迁移,形成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形异的层次和交结点,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猜想,创造,想常人之未想,发常人之不敢言,鼓励创新,写自己的个性见解。应该说,如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因为这五种思维品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这五种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独立地进行,而是有机有序地结合或穿插进行。当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训练、坚持不懈的结果,故教师要长期训练,随时展现,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5:桃花的品质作文

它的花蕊是黄色的,花瓣是粉嫩粉嫩的,像一位娇羞的女孩穿了一条粉红色的小裙子。一阵风吹来,香味到处都是。树上还长着很多很多朵桃花,你可别看他们样子小,它们可是一簇簇挨挨挤挤地在一起充满力量呢。好像是在互相竞争到底谁开的比较美,谁开的比较快。

你喜欢那么美丽的桃花吗?

篇6:家乡的桃花作文

家乡的桃花林 有人喜欢洁白的荷花,有人暗恋火红的玫瑰,还有人喜欢清香的茉莉花,偏偏只有我喜欢白似雪,粉如霞的桃花。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桃花林,那里的大树浓荫蔽日,根深叶茂,小河涓涓细流,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宜人,沁人心脾,更有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云淡风轻。 每年春天,那里开满了美丽的桃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淡粉色的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淡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上去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每天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姿势和颜色,每一朵的花的颜色都是从深到浅,这就是渐变色吧! 这就是我喜爱的桃花!这就是玉环的桃花林!

篇7:家乡的桃花作文

春天,桃花开朗,那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儿,最容易引来人们的注意。桃花有粉红的,玫红的,紫的……数都数不清!在桃树下的一些小草丛里,都会有一些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有红的,黄的,紫的,粉的……都有!我和妹妹都喜欢把野花摘下来,丢进小溪里,看着野花漂向远方。

夏天,池塘里多了许许多多粉红色的荷花。荷花的颜色衬托着荷叶的绿色,美极了!一阵风吹来,荷花和荷叶随风飘动,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名画一样!望着这些美丽的荷花荷叶,心情也好了许多。

篇8:桃花的品质作文

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1. 作文生成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 一般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写作表达及修改誊正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进行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首先, 在审题立意时要求审清题意。现在的作文主要有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两种。命题作文是指定作文题目, 如“我的理想”、“失败是成功之母”等,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抽象逻辑思维, 能够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 准确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才不会出现作文“跑题”的现象。话题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反映的主题来写文章, 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判断结合所给话题, 归纳出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 加之创造性思维的参与, 才能确立适当且富有新意的题目和写作角度。其次, 在选材组材时要紧紧围绕主题。有的作文虽然材料充实, 但是没有主次之分, 仅是“记流水账”似的简单罗列, 缺乏层次性, 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材组材时运用逻辑思维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分类、综合, 选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写作选材单一、表现力不强的问题。第三, 在谋篇布局上要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文章的结构要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 它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所以文章结构合乎逻辑与否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因此在写作时要求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通过分析、综合、分类、比较等方法来对作文材料的用途和性质进行划分, 然后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前后关系, 合理安排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位置以及内容的层次, 使文章在整体上前后一致, 合乎逻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作文自相矛盾、思路混乱的现象。第四, 文字表达要求清楚流畅, 准确生动, 富有感染力。这既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使文章表达形象优美, 又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使表达准确流畅, 文章言之有序。

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从立意布局到材料选择、语言表述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2.加强写作中的思维训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能否清晰简洁地阐明某一事物原理, 叙述事件因果, 创造性地表达观点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严密造词、精细安排句子段落结构也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显得十分必要。

3.加强写作中的思维训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 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过程。写作也是由小学时只是简单的描述事物发展到高中时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表达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因此, 在写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帮助他们更加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何种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写作训练中就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是思维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智力特征”, 而在写作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五方面的思维品质。

1. 思维的广阔性。

是指思维所涉及范围的广阔程度。学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 思维才不会贫乏与苍白, 才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无话可说, 观点片面。

2.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具备一定的深度, 思考问题就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才能够对所叙述的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 从而避免认识肤浅的问题。

3. 思维的敏捷性。

是指思维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敏捷程度。思考问题反应迅速, 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确定写作角度, 组织材料, 谋篇布局从而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如果学生思维迟缓, 敏捷度低, 面对考场的限时作文就会手忙脚乱, 无处下笔。

4. 思维的严密性。

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思考问题, 有条理地论证问题, 清晰地陈述问题。学生在写作中力求用词准确、结构严密才能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而缺乏逻辑思维的学生, 写起文章尤其是推理性的议论文往往就会漏洞百出, 表述语无伦次。

5. 思维的创造性。

是指思维能够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 能够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新的观点。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善于创新, 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

1.重视知识的积累。

在写作教学中, 思维训练必须以坚实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学生大脑中必须首先存有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思维训练才能更加灵活有效。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和阅读所得, 注意储备各种知识。丰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思路广阔, 从而在写作中避免材料单一, 语言贫乏, 主题陈旧的问题。

2.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可以使主体对事物形成感性的认识, 这是进行思维的前提。由于观察本身具有目的性, 随着观察的深入, 学生不断地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这本身就是对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 从而解决学生写作时认识肤浅, 选材单一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写作教学中,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训练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不宜作过多的限制。“要把统一标准、严格训练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 , 打破单一的教师命题形式, 提倡根据材料来写作的话题作文, 提供给学生多角度的思维空间。当然这一方法依赖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积淀, 创造不是凭空想象, 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逻辑性。当学生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就可以避免学生作文题材单一, 内容乏味的问题了。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6) 要真正实践这一目标, 无论是清晰明了地进行自我表达, 流畅顺利地与人交流, 还是深刻地、合理地、有创造性地认识问题, 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训练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对于他们今后理性地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

[2]钟为永.写作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9.

[4]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5]邵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胡现锋对中学作文现状的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 2007.8.

篇9:试论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提出“丽辞”文章标准:一是指华丽的辞藻美,二是指文章句式的结构美。可见,古人都十分强调文章的语言美。但是,语言苍白、贫乏,网络语言泛滥都是中职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首当攻克的一道难关。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解决的难题。不过,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也许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就对中职语文写作的语言品质美作些探究。

一、遣词炼字,追求准确美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古人写文章,尤其推崇炼字炼句,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等诗句中的“闹”、“敲”,这些字词使诗句甚至全诗意境全出,凸现了诗的文采,而这些字词也成了诗眼。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这段文字中的“泻”、“浮”、“洗”、“笼”等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准确传神地描绘出荷塘月色朦胧、清淡、幽雅的特色,使月光、雾气这些抽象的事物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写出了荷塘月色的动态美,创造了静谧、和谐的意境,洋溢着优美的文采。

二、善用修辞,追求韵律美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运用修辞,能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运用排比,以显一气呵成;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特点。

“我没有诗人的伤春悲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词人的多愁善感,酒入愁肠更化相思泪;更没有林黛玉式的脆弱,如水中月,经不起半点涟漪。”(《给生命一个微笑》)运用排比句式,一气呵成,行文流畅,韵味隽永。

三、引用诗文,追求文学素养美

古典诗词散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座语言仓库,如能适当运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如:

“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带着我的心荡得暖暖的。”(《山水韵,诗词情》)。这段文字以新奇的比喻开篇,将静态的、抽象的古典诗词比喻为流动的、形象的春水,出语新奇又切合其“委婉、缠绵”的特点。接着引入宋代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句,展示文化底蕴,打造文章的亮点,显示了考生开篇造势的本领。

四、善用整句,追求节奏美

整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流畅,使文章充满灵性与活力,如果在文章开头、结尾或在段首、段尾处使用一些整句,便可使文章洋溢文采。如: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我的空中楼阁》)这段文字语言活泼生动,节奏欢快得如同山间欢流的小溪,全文充满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意味,这与作者善用整句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连用八个事例,既表达出自己忍辱负重的悲愤,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立志发愤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又给文章造成了排山倒海、一气呵成的气势,读后令人有荡气回肠的享受。

篇10:家乡的桃花作文

开春,许多桃树开始冒出小花骨朵儿,慢慢,慢慢一两个,三四个……直到满树桃花都绽放开来。家乡到处都可以见到桃花,山脚下,田埂旁,农舍边……被那些刚露出头的小草们衬托着,真是世间一道独有的风景。

我的家乡每年会为了这个短暂却美丽的时刻举行盛大的桃花节。桃花节当天每个人都穿着上节日的盛装,来参加响箭比赛,搬石头比赛,拔河比赛,各种各样的节目。

今年的节目更是精彩,有各村间的舞蹈比拼,还有从内地来的顶碗杂技团,最最最喜欢的节目是我们在中学时候的音乐老师——旺堆平措老师,在现场演唱了今年最流行的《我不懂》,特别好听。异彩纷呈的节目让我们观众眼花缭乱。

桃花开始凋谢了,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像一位芭蕾舞演员,在空中转啊、转啊,慢慢的飘落在嫩绿的草地上。

请随我一起走入桃林深处,那里有我美丽的童年,有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篇11:家乡的桃花作文

春天,到公园走走,一踏入大门,一阵芳香准会勾住你的脚尖,但是那魅力的外貌更会吸引你。桃花枝头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如此娇气,如此高贵,像一位害羞的女孩了脸。

夏天,正是桃花茂盛的时期。走进桃园,一股浓郁的味道四处弥漫着。呀,原来是桃花结果变成桃子了。一个个桃子又红又大,真想一个个颗颗倒着的爱心,真可爱!“咔哧”咬一口真美味,仿佛一股香气流入了我们的心田,既酸甜又可口,真想吃个不停啊!O(∩_∩)O~

秋天。一股股凉风迎面吹来,真凉爽!但这是,只能看到桃树上只剩下一片片在风中孤独寂寞的枯枝败叶了,不过没关系,这个身影也是那样美丽的!

冬天一到,雪疾如箭,大雪压枝淹没了那些娇艳的桃树了,只能来年再重温这百年不厌的场景了······

我爱家乡那些百年不朽的奇象,更爱那点缀了整个家乡的绿树的桃花,因为它让人们不禁在心里深深地它美妙的身姿!

篇12:家乡的桃花作文

公园离我家很近,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桃花园。因为这里栽有上百棵桃树,因此得名。这个小公园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景。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春天的景色。

初春时节,天渐渐暖和起来,桃花园里四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春意,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色。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此做巢;喜鹊、麻雀也叽喳叫个不停,好像在庆祝春天的到来;小草也摆脱了大地的束缚探出了头,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空气;桃树也苏醒过来,它们抖落了身上的尘土,从形状各异的枝干上钻出了些许嫩芽。我从它们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也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桃花开了,大团大团的桃花挨挨挤挤,把桃树装饰的美丽极了。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粉色的……,争相开放,努力展示最美的自己。

桃花园的美景吸引来许多人在此驻足、游玩,他们纷纷拍照留影,用相机把这美景记录下来。我站在桃花丛中,闻着淡淡的花香,看着随风洒落的花瓣,我仿佛感觉自己就是一朵桃花,风一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风过了,我不再舞蹈,静静地站在那。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桃花,我只是身在其中。

篇13:桃花的品质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感性经验

正如生物的生长需要优越的生态环境一样, 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样需要学生的感性经验的积淀。就学生个体实践经验而言, 这需要学生有对事物充分的感性认识, 然后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渗透;就课堂气氛而言, 既需要生成思维最优化的语言环境, 又需要教师别开生面的教学艺术;就审美活动的主体而言, 既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由式艺术活动, 又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情感期待。

生活中, 学生对人、对事和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都是靠感觉器官获得的, 他们感兴趣的是事物具体的、感性方面的特征。例如, 学生在观察粉笔和墨水时, 他们最先看到的就是二者的颜色、质地、形状等。他们可以类比议论。有学生说:“黑颜色代表了黑暗的旧社会……而粉笔象征了纯洁和光明, 教师的心灵是纯洁善良的……”他们也可以按母体复制模型, 如《小马过河》《骆驼和羊》的故事等, 粉笔和墨水作为书写的工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 每个学生也各有优点, 各有缺点, 从而写出了一篇篇上乘之作。同时, 学生还可以渗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 结合花的鲜艳与缺憾, 花朵的娇嫩与绿叶的陪衬, 就人的可塑性与惰性, 进步性与落后性论人议事。学生写到:“花是美丽的, 可她对绿叶不屑一顾, 从她高傲的头颅体现了她虚弱的本质。”“花是鲜艳的, 可她最需沃土的培养和阳光的照耀。”“我们的友谊就像那朵红玫瑰, 可她最易枯萎, 我们的友谊需要真诚心灵的维系。”个性化思维在现实作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 作文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审美审丑的心灵碰撞过程, 如由粉笔和墨水对比引出的对“人和事”相对性的议论是一个侧面, 而由花引申到如何做人才能达到“心灵美”的议论更加精彩:“我们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我们不能只做外表美而不付出行动的人, 注重外表打扮的人往往心灵是丑的, 而外表不漂亮的人往往心灵是美好的, 如何做到既心灵美又外表美是我和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上述花的审美事例告诉我们, 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心灵期待的过程, 情感体验相互传递的过程。这正说明了“罗森塔尔效应”所体现的因教师情感期待而换来的学生学业成绩上升、智力不断发展的现象。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思维起源于动作, 动作最初是“建立在观实物基础上进行的”, 比如比较物体大小、轻重、颜色、质地等, 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节等, 学生就是通过这些大小、动作来感触事物、审美生活的。

师生关于“花”的联想就印证了皮亚杰的理论, 花只不过起到了传递和接引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作用, 有相似情感经验的学生可组成“同盟”, 就某个话题作深入的思考, 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可就某个问题作针锋相对的辩论。而最初的“感觉”对创新思维的产生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课堂好象一首悦耳的协奏曲, 学生的思考、举手发言就如乐曲中跳荡的音符。他们的思维、情感产生着激烈的碰撞, 大脑产生着思想的火花, 进行着复杂的矛盾运动和斗争, 语言进行着缜密而有序的调整、重组, 你是顺向思维, 我偏偏逆向思维, 你对某事物持赞成的观点, 我偏偏要对此事物持反对的观点, 他们的口头发言所构思的一篇篇优秀佳作, 使作文课堂气氛达到了最优化的状况。

花儿是可感的, 放在讲台上, 调动了所有学生对花的感性经验:气味是香的, 花瓣是鲜艳的, 姿态是婀娜的。“她”使人悦目悦味, 悦心悦意, 悦神悦志。“她”代表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花来比喻美好的人和事的学生比比皆是, 可逆向思维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如有学生说:“花上面遮盖着一面毛巾, 可见她最怕见阳光。花是虚伪的, 她为了炫耀自己而耗尽了土壤的营养, 正如有些当官的为了自己的官运亨通而榨尽了老百姓的血汗, 贪污盗窃而美其名曰为人民服务, 美好里面往往包含了虚伪和奸诈, 如‘四人帮’就是祸国殃民的蛀虫。”我被这些学生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和缜密的联想所折服。我怕同行开玩笑说我爱“花”, 走向教室时就用毛巾遮住了花及花盆, 不曾想到这个细节却被学生联想到了人事的虚伪。微小的细节引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触角, 真令人欣喜若狂。而这些学生作文所蕴育的情感和批判意识, 正是体现了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互相影响。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从对象上展开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同时, 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起来”。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不同于逻辑的推理的过程, 它是建立在丰富、真实、生动的感知基础之上的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和理解, 它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特征进行方方面面的感知, 而丰富的感觉无疑会使想象和联想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就拿观“花”的审美活动来说, “她”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需要学生感知她的色彩、香气、姿态, 然后孕育情感, 构思立意, 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活动中, 无不进行着师生高级思维的心理链接和审美心灵的相互碰撞。这不正体现了由感性向理性的渗透吗?不正说明了超越功利的自我价值体现和情感期待吗?

我曾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过相同的观实物作文实验, 快班思维的想象、联想比较丰富, 运用语言形象生动, 作文构思新颖、独到。慢班思维反映速度不比快班差, 能跟上教师提示的节拍。比如, 针对“花的联想”, 他们可以想出“花是美丽的, 可需要园丁的栽培”“我们像花朵, 而教师是园丁”等, 可是他们的联想是浮浅的, 语言表达也仅仅是单调的几句话。通过调查, 他们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从小缺少情感的陶冶, 感性阅历贫乏。而快班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既能当堂口头作文, 又能结合生活实际作文而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语言丰富生动, 构思新颖独到。经过抽样调查, 我发现思维品质好的学生有百分之九十的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文化的影响。

篇14:作文教学:应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厚实审美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艺术如果没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引起人们感情深处共鸣的内在感染力,它就没有生命力了”。(靳凡)所以,充实审美感悟,让文章不再浮浅而蕴蓄震撼心灵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捕捉生活哲理,启迪人生。诗人公木曾说过:“真正的艺术诗篇总是艺术和哲理的统一。”生活中处处有哲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习作者审视生活,品读生活,解读、感悟生活所折射的人生哲理,使文章具有透视生活内核和启迪人生的审美价值。

余秋雨说:“文章的苍白,源自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源自生命的无聊。”一个对生活有着丰富情感与厚重审美感悟的生命,一定是一个健康而活力张扬的生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中,写自己审视窗户:

房墙上开窗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子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又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子的飞来…

这是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感悟,这一个窗子,在作者心中,更是一个心灵之窗,迎接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带来生活的喜悦,让人看到了柳色的清新、燕子的轻快。联想生活,感悟生活:打开心灵之窗吧,生活的美好风景将展示在你的面前。如是,文章情感浓郁,意蕴厚重。

二是要对生活内核作理性透析与品读。唯有此,才能品读内蕴的精神与生命之追求。黄文捷同学写的《故乡纤道》,写自己被纤道上的情景震惊了:一艘重荷的木船,顶风逆浪,在江面上行驶,一队寥寥数人的纤夫,身子都弯成了90 度,吃力地在纤道上移行。审视此撼人场面,作者不禁情感迸发:

啊,蜿蜒曲折的古纤道,你留在我们一代人心中的,是不屈的象征,刚毅的楷模,你一头拴着纤夫的双足,一头拴着幸福的明天,你是一条深沉的、充满执着与希望的古纤道。

蜿蜒古道,永驻心中。作者情感丰富,用心品味,品读出古道涵载的不屈刚毅的人格精神,品读出蜿蜒古道所折射的纤夫的精神内核:为了幸福的明天,不畏艰辛与困难,充满执着地奋斗、追求。实景虚化,此心灵的品读与感悟,赋此自然景观以沉甸甸的人文意义。

浓郁审美情感:黄昏与诗情,夕阳有画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艺术之花的浆汁和血液。诗人艾青道:“诗人要写出新的诗,必须对新事物有激烈的情绪……人们喜欢读诗,最重要的是想从诗中获得感情上的启发与帮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蕴蓄丰富的审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热爱生活,品读生活寄寓的情感特质。

一是品读生活的浓郁情愫。写作是对生活的品读,没有品读的写作,是苍白与肤浅的。冰心的《往事(七)》便是以其浓郁的审美情感解读生活的风景,震撼读者心灵。文中写作者听到母亲的呼唤,审视雨中的红莲与荷叶,看到“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不住地打,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文章结尾道: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作者从母亲的呼唤中,审视挺身而出、勇敢慈怜的荷叶形象,品读出母亲的无私博爱,解读出此雨中之象所映照的人间情愫,使此意象涵载作者的丰富情感,浸染满腔温柔委婉的情思,令人感受其情感的炽热与涌动。

二是品读生活的情感内核。透过生活表象,品读蕴蓄于内心的情感特质,文章就有了穿透力与震撼力。刘万东同学的《父亲的洗发水》便是如此。文中写春节“我”从学校回家,见从来用碱粉洗头的父亲,买了一瓶“海飞丝”洗发水放在窗台上。“我”一洗,顿觉是一瓶假“海飞丝”。要返校了,“我”告诉母亲说暑假可能不回家,要留校写论文。母亲从围裙里拿出了那瓶海飞丝:“本来这洗发水,你爹是买来留给你寒假和暑假用的,既然你不回来了,就带到上海去吧。”文章接着道: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忙接过洗发水,转头就走,走出老远,才敢回过脸来。鞭炮还在炸响,泪眼朦胧中,我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在焰火的映衬下,已经凝成了一片永恒的召唤。

作者情感的扩张与迸涌,丰富的审美情感,品读出父亲的情感内核,品读在焰火的映衬下父亲花白的头发所寄寓的永恒的召唤和那撼人的亲情。如是,文章浸染了浓郁的情感,蕴蓄了撼人的张力。

丰富审美想象: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不能成为诗人。”潘新和教授说:“想象,营造开阔的意境与回味的空间,展现写作生命丰赡的情感与驰骋的思维。”词作家乔羽在一个夏日审视飞进了窗子的蝴蝶,于是情感勃发,思绪翩飞:“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就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什么一去便无消息,我们分别得太久太久……”(《思念》)作者将一只蝴蝶想象为分别得太久太久的恋人,歌词有着丰富的情感特质与艺术价值。

在写作中,我们也要蓄发丰富情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以想象诠释对人生的观照与品味,演绎丰富的生命情感与内涵,张扬生命的活力。朱庆和的《悬崖上的树》就是以其丰富的审美想象,让文章彰显出了诗意。

作者审视峭壁上的树,想象翩飞,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并不屈服,“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一次次,它在风雨中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它明知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了一粒粒小小的酸枣……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

作者有诗人般丰富的情感,情溢于树,想象丰富。物为心相,树乃刚毅执着人格的化身,作者以此意象诠释自己不卑弱小、不畏欺压、勇于抗争、矢志追求的人生理念。此文亦有隽永之韵。

似此,审美想象表现在整篇文章中;但更多是表现在文章局部,文章因之濡染浓郁的情愫或承载厚重的思想。

汤集安同学写的《妈妈的驼背》,写妈妈的背一天天驼了,她也一天天老了,妈妈的背怎么会不驼呢?“十多年来,妈妈总是默不作声地弯着腰煮饭,做菜,洗衣服;弯着腰扫地,纳鞋,剁猪草;弯着腰播种,锄草,割庄稼;弯着腰把臭熏熏的猪粪一担担挑出去,再弯着腰把沉甸甸的谷子挑回来……”审视妈妈的驼背,小作者情感勃发并升腾:

妈妈是一天天苍老了。妈妈的背也一天天更驼了,总是让我满眶热泪地凝望。母亲的驼背哟:是摇篮,哺育我们成长;是拱桥,引导我们走出山沟;是蓬船,渡我们到达彼岸;是劲弓,把我们射向远方。母亲的驼背,母性的图腾,不朽的丰碑。

“写作是对生活的品读”,小作者满怀深情,凝望母亲的驼背,将母亲的驼背想象成“摇篮、拱桥、蓬船、劲弓,”解读出母亲无私奉献充溢希望的生命内核,情感迸发而升华。深情的品读与丰富的想象,张扬着对生活满怀深情的生命。

脱俗审美情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应引导学生拒绝庸俗的审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学生审视粉笔屑,看到了美的承载:不,这不是粉笔屑,那是老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审视老师挑灯改作,感受到老师执着的生命追求:她在倾听学子探索科学的声音,她在寻找学子追求真理的足迹。丰富的审美情感,脱俗的审美情趣,使语言和写作富蕴诗意。

让学生张扬脱俗的审美情趣,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一是让学生蕴蓄诗心,有一颗感受美好、热爱生活的心,拒绝世俗自私的审美。一学生写《石螺》,写在小溪中见到漂亮的小石螺:“这小小的石螺确是一种精巧的艺术品:外壳墨蓝;身如圆锥,又似塔尖;螺口形似椭圆……。放在手上,小石螺静静不动,似乎并不感到离开了水中世界,也似是与人们静静地对峙,以自己无声的语言向人们倾诉埋怨与不安。我怕它离开水中时间久了,生命会有危险,便把石螺重放水中,它似是观察判断了一会,不一会,便慢慢地伸出头来,贴近石面,又在尽情地享受水的沐浴,倾听水的潺潺流响……。”审视这小石螺,“我”心有所动;有人想把它带回家煮了。文末写道:

“不行,”我制止道,“你没见这石螺多美啊。”

“是啊,”有诗人之称的胖古连忙点头,“他正在做着春天的梦呢。”

“不,它正在拥抱春天呢,”我心中拂过一阵清凉,心想,“溪水流淌,小石螺以自己微小的生命,以自己的虔诚与执着演绎生命的追求呢,谁又忍心破坏这美好的追求呢?”

石螺这一物象,在文中因虚化而升华为拥抱春天、追求美好的审美意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特质与诗意的品味,表现出脱俗的审美情趣,文章也有了浓郁的诗意,艺术价值亦更为丰富。

二是引导学生蕴蓄诗情,蓄发大气磅礴的生命激情,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扬建云同学的《路》,写大雪天,眼前横着陡坡,“我”挽起裤腿,向陡坡走去,走到半坡,腿竟打颤。“嗤”,后脚一滑,“我”一惊,赶忙回头冲下坡。雪还在下,“我咬紧牙根:‘一定要上这陡坡。”“我”又一次运足了气,猛地向陡坡冲去。刚到半坡,又滑了下来。这时,一个声音传来:“小伙子,不走了?”抬起头,见不远处站着一个老人,细看,原来是我所在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老人顿了顿:“我已看你半天了。我也准备上这个坡呢。”“你也上?”“我”疑惑。“你听过威灵顿重振旗鼓的故事?”他问。“我”点点头。他说:“你说,蜘蛛结网和我们走路有何不同?”“我”脸一红,明白了他的用意。他说:“你第一次上坡,心里有点害怕;第二次,又有些莽撞。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什么路走不好呢?”“我”深受启发。于是又一次进发,“我”走得很稳很稳。终于一脚跨上坡顶,眼前是无垠平川……回过头,老人却不见了。结尾道:

放眼白茫茫的一片,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条路,一直伸向遥远的天际……

面对陡坡,作者有着丰富的审美情感与脱俗的审美情趣,对自然陡坡作诗意的解读,跨越陡坡,象征生命的追求与超越。文章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予人厚重的启迪:行走于人生道路,需要踏踏实实,充满自信。如是,文章蕴蓄了丰沛的审美内韵,作者也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旅行。

上一篇:初以英语期末家长会下一篇:《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