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赏古今作文

2024-05-04

品诗词,赏古今作文(精选9篇)

篇1:品诗词,赏古今作文

翻开一页书香,似遇古人。

大江东去,淘尽多少如沙的豪杰。小乔当年初嫁时,周郎雄姿英发,一谈,一笑,樯橹转而灰飞烟灭。大苏乘舟四游,忽然凄笑起来,我如此多情,世人应当笑我也!华发早生,那是不得志的痛苦。

你抛下那天上来的黄河水,拈来那九尺的银河。忽而你一转身,去找月与影作伴,独酌起来,还心心不念地大喊:“将进酒,杯莫停”。不知不觉,你的朋友都要远行,你站在萧萧的`班马旁,很是潇洒地一挥手,以此来为他们送行。

山河是国的遗骸,城内初春刚踉跄地来到。你为花开而泣,因鸟鸣心惊。所有的华发几乎都在这时长出。你苦于已破的山城竟无法写出一封家书,发髻越来越短,插不住簪子了。你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你还却悲怆地低喊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掀开一纸江山,心中无比的愉悦。

你西亭痛饮归来,醉到连家的路的几乎不知道了。尽兴了,却已日暮,夕阳落。回去吧,你想,却一桨撞进荷花深处,只好与友一起争渡,却不料惊起一摊的鸥鹭。有时你又伤感,叹道,人比黄花瘦,写下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名言。

秋,沙场点兵,你刚舞完剑,突然急令传达,狼烟升起。你读毕,脸色大变,但你筛尽了悲伤,留却一腔愤懑。操起剑,跨上马,用力一鞭,眸中是无边的坚定。奔驰到千里之外,待战事平息。回来痛快地大饮,醉里挑灯看剑。

小桥逝水,老树在缓慢地呼吸着,一只惊鸦飞过,声音大地出奇。你走过千万卷风景,题下的却少有富贵。红蓼滩头绿柳堤,白�O渡口黄芦岸,点尽秋江沙鸥白鹭。你书下赞叹美景,竹交加中苍松隐映,千树玉梨花开。不美吗?

享受着,这一山唐诗,这一江宋词。享受着,这唐诗宋词,回眸李杜,溺于三苏。

留一腔墨香,看窗外飞鸟依稀,树绿花红。看一幕古今,望月缺阴晴,品悲欢离合。

篇2:品诗词,赏古今作文

(二)编辑荷塘月色

曹操

三国魏政权奠基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本名 曹操别称 一名吉利字 孟德小字 阿瞒所处时代 东汉民族 汉族

陈子昂 [chén zǐ áng]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中文名 陈子昂 别名 陈伯玉,陈拾遗 国籍 唐朝(武周)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

动图

岳飞

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1103—1142),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中文名 岳飞别名 岳鹏举、岳王爷、岳武穆国籍 中国宋朝民族族群 汉族

动图

张继 唐代诗人

张继(生卒年不详),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人物简介: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本名 张继字 懿孙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襄州襄阳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隽永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杜甫 [dù fǔ]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本名 杜甫别称 杜少陵、杜工部字 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

王维 [wáng wéi] 唐代诗人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本名 王维别称 王右丞、诗佛字号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人

王翰 唐代诗人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与王昌龄同时。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本名 王翰 字 子羽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族出生地 并州晋阳

贺知章唐代诗人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好酒,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本名 贺知章别称 贺季真、贺秘监、别称 四明狂客 字 季真民族族群 汉族

文天祥 [wén tiān xiáng]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2]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本名 文天祥 别称 原名云孙 字 宋瑞,一字履善 号 文山、浮休道人 所处时代 南宋末期

民族族群 汉族

柳宗元 [liǔ zōng yuán]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本名 柳宗元别称 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字号 子厚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族

岑参 [cén shēn]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中文名 岑参 别名 岑嘉州 国籍 中国唐朝 民族 唐人

出生地 湖北荆州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本名 刘禹锡 别称 刘宾客、诗豪 字号 庐山人(号)梦得

所处时代 唐朝民族族群 汉人

周敦颐 北宋理学家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本名 周敦颐别称 周元皓、周敦实字号 茂叔濂溪先生所处时代 北宋中期民族族群 汉族

王安石 北宋历史人物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本名 王安石别称 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字 介甫号 半山所处时代 北宋民族族群 汉族

白居易 [bái jū yì]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本名 白居易 别称 诗王、诗魔 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王勃 [wáng bó]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篇3:品诗词,赏古今作文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就作文教学而言, 老师们更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情绪, 把培养兴趣、鼓励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让激趣、鼓励贯穿在各个环节, 尤其是作文评价环节, 要让学生在作文讲评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感受作文的快乐, 开启心灵的欢唱。因此, 笔者在实习期间的作文教学中坚持探索和尝试“赏品评展四环作文讲评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一、赏—积美词赏美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作文讲评时, 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 我通常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在小组内相互交换批阅其他同学的作文, 每个同学都要将本组所有成员的作文批阅一遍。在批阅的同时, 找出下列各项“美点”:

1、妙题精选:自拟题目和半命题作文, 找出你认为拟得妙的标题。

2、好词赏析:圈出用得精当巧妙的词语, 加以赏析。

3、美句采撷:找出同伴作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 并简析美在何处。

4、佳段汇聚:将写得好的段落汇聚到一起。

5、评语荟萃:将学生互相批改或老师批改时写得好的眉批和尾批找出来, 加以借鉴。

6、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本, 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或认

为最精彩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评语, 摘录下来, 并写几句简短精辟的赏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通过找美、品美、存储“美”, 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 无言地肯定了同伴们的习作。这样能从同伴的作文中学会了作文, 也促进了自我发展。

二、品—读妙段悟写法

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小组欣赏和个人欣赏的结果, 自由反馈, 推荐朗读同学习作中优美感人的词句, 并送上自己的点评, 也可以补充, 让习作锦上添花。其余同学认真听读并感悟这些习作中的巧妙之处。

第二个环节是每组选出一篇最有特色或大家认为最好的作文, 分配好朗读任务、安排好朗读形式, 到讲台上做小老师, 给同学们讲评作文 (要求全组成员都要有任务) :主要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同学们去领悟这些佳作在写法上的巧妙之处, 加以借鉴, 做到举一反三, 今后在自己的作文中能灵活运用。文章读完、问题回答完后, 对整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整体评析, 可以由上台的小老师自己评析, 也可以叫下面的同学评析或对小老师的评析进行补充。

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全班同学朗读、欣赏, 那热烈的掌声、赞美的话语和羡慕的目光, 更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而那些聆听和修改别人习作的学生, 听得多了, 写作方法自然就总结出来了, 潜移默化, 他们不知不觉也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种讲评方式, 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最大限度地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 从而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

三、评—依标准评优秀

在学生讲评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和小结, 而在讲评结束后, 教师要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首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文章, 或委婉地提出批评指正, 或说上几句激情的鼓励, 话语不用太多,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如“在你的文章中, 老师看到了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文章!”、“你的作文, 带给老师一种美美地享受”……老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其次, 对学生在讲评课上做得好的笔记、讲评得好的个人及小组予以表扬。每个礼拜, 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作文笔记, 讲评案例和优秀评语在班上进行一次展览, 让学生们的作文和讲评得到更多的读者, 更多地肯定与赞赏。

再次, 制订作文评分标准、设计作文讲评本。要求每个学生按要求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赏析、摘录、评价并作好记载, 每篇作文讲评按标准按质量计入作文总分。

通过教师这样的总结、鼓励、评价, 不断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只要多给他肯定、鼓励, 他就会进一步发挥个人潜能, 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习作评价亦如此。

四、展—搭舞台展风采

1. 习作展示的小天地——作家风采展示栏

在班上设计布置一个精致漂亮的“我是小小名作家”展示栏, 将每一个讨论小组推荐的最有特色最好的习作用活页夹夹好, 挂在展示栏内让学生传阅。展示的时候, 习作都是分门别类的, 比如有“校园生活”“自然怀抱”“心情寄语”等。

2. 习作展示的大舞台——班级作文博客网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片展示自己的天地, 笔者在实习期间还建立了班级作文博客网。我把一周习作中所有的优秀句子、段落和篇章都发表在博客上, 并在文段后署上作者名字。我还设置了一个“一路同行”的专栏, 专门公布本周习作优秀者名单, 下面就是本周习作进步者, 最后署上日期。另外还鼓励学生到博客上写评价、感受和自己写作之路的成长故事。学生看到博客中署有自己大名的习作都是那样的欣喜若狂, 不用说, 以后的写作就更用心了。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 我在实习期间会随时发现那些特别进步者, 给他们一个特别的展示机会, 一个学期下来,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在博客上露过脸。天长日久, 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只要你努力, 大家都会看见;只要你进步, 大家都认可, 每一滴汗水都能换来成功的喜悦。

3. 习作展示的大检阅——投稿参赛见成效

当学生的习作逐步趋于成熟之时, 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还引导和鼓励学生向校园广播站或有关刊物投稿并参加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无论结果如何,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份希望, 而这种投稿和参赛还会不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指导老师的看法与意见加上我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让我感触颇深: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作文教学是一种“慢功夫”。只有以生为本, 多元互动,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表与展示的平台, 让更多的读者阅读、欣赏、赞美他们的佳作, 从而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慢慢地爱上作文, 快乐作文, 最终让学生感受到走进笔尖的幸福, 在作文过程和作文讲评中去聆听心灵的歌唱。

摘要: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部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篇4:赏诗词,品愁绪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词家却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将无形的情感变为有形的实物来加以描写,用比喻、设问、夸张、衬托等修辞方法把离愁写得形象、生动而又深刻、新颖。

以丝喻愁

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将纷繁复杂、缠绕于心的愁思比作乱麻,将无形化为有形,贴切又新奇——愁与麻可拟;但麻再乱终可以剪、可以理,愁思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愁与麻又不可拟。词人心中的离愁正如乱麻一样,丝丝缕缕,牵牵连连,一层层、一团团地纠缠盘错在一起,没有头绪,没有思路,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比喻与比较相互包含,把离愁写得百转萦情、绵延不尽。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千丈发丝比喻愁, 用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以雨喻愁

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雨写愁,雨的点点滴滴,不舍昼夜。雨的丝丝缕缕、密密麻麻、烘托出词人以泪洗面、苦度时日的伤心和苦痛。

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花绘雨,比喻巧妙,别具一格。词人不说梦似飞花,愁如细雨,而说飞花似梦,细雨如愁,化具体为抽象,变有限为无穷,给人留下新奇玄奥、浮想联翩的艺术空白。

晏殊的“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写尽弃妇的离愁相思之苦。三月的春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绵绵不尽,如烟似雾,缠绵难遣。这正与弃妇心中愁肠百结、挥之不去的苦恨情绪相似。

以水喻愁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形象地描绘出亡国辱身的愁思苦恨犹如春天的江水汹涌浩荡、奔流不息、无穷无尽。以富有感染力和形象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就很容易使人们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共鸣。九个字凝成了词人的忧愤之歌,字字泪、声声血,把作者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忧愁悔恨如磅礴奔涌的春江洪流般强烈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也是以水喻愁,把烦愁写得像水一样浩淼,不可抑止,源远流长。

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以“浩荡”修饰离愁,形容离愁就像汹涌壮阔的江水一样绵长;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苍茫悲凉,形象鲜明地宣泄出作者出都南归的愁怨情怀。

以草喻愁

李煜的“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来比喻心中的离愁。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无法摆脱。这个比喻浅显生动,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意味深长。

以多种意象喻愁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词人将愁化为具体的形象来描绘,用江岸如烟的青草、随风荡漾的柳絮,江南梅熟时的连绵阴雨来比喻闲愁的多,同时“烟草”、“风絮”、“梅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这是一种以实写虚的方法,更能形象地表现主观情感。

以舟轻衬愁重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词人不直说忧多愁重,而恐溪浅舟轻,以轻衬重,事半功倍。愁苦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正由于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像物体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盘,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篇5:赏龙舟争渡 ,品端午民俗作文

“五月五,端阳至,吃粽子,挂香囊,赛龙舟……”在这端午来临之际,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又开始了,在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我们感受了别样的端午文化。

在端午文化节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赛龙舟了。每年的龙舟赛我都会去看。今年的龙船赛在6月4日和5日进行。6月4日早上起来,发现天下雨了,我发愁了,这样的天,龙舟赛还进行吗?我问妈妈,妈妈说:“可能不进行了吧?这雨都下得不小呢?”我想也是,就打消了去看活动的念头。下午妈妈把《南湖晚报》拿回家,我一拿起,就向妈妈叫道:“妈,今天龙舟赛进行的。你看报纸上都报道了。”妈妈听到了,说:“那他们真不容易,这样的雨还进行比赛,这种精神还真值得我们学习。”我读着报纸上的报道,眼前仿佛看到那一艘艘龙舟在南湖中,在运河上畅行着。那落入湖中的雨声,此时仿佛成了那激人奋进的鼓点,激励着龙舟上的人们奋勇向前……我冲着妈妈嚷道:“明天我一定要去看龙舟!”

6月5日,早上睁开眼,耳边就仿佛传来那激动人心的鼓声、号子声,我再也按耐不住澎湃的心,催促着妈妈赶快带我来到环城河畔。此时,河两边已站满了人,都在遥首张望。忽然耳边传来了那熟悉的敲鼓声,激昂的呐喊声。我踮起脚,看到了,看到了,几艘威武的龙舟正迎面驶来。看,那艘红底金鳞的龙舟最漂亮,那艘龙舟上选手们正用力地划着船桨,可一艘又一艘龙舟的超过了他们,我真替他们着急。但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放弃,不惧困难,依然用力地向前划着。我们一路跟着那艘龙舟,一直关注着它。只听见指挥员敲着鼓,高声喊着:“加油!不要泄气!马上就要到了!向前冲啊!”队员们在他的鼓舞下,更加用力地划着,只见他们超过了左边的`一艘白雪龙舟,接着,又超过了右边的那艘,他们正一步步接近终点,近了,更近了,终点就在眼前了。他们在“嗨哟,嗨哟!”有力的号子声中,率先冲过终点,他们胜利了!我真替他们高兴,为他们喝彩。

篇6:诗词赏100字作文

・・・・落 月・ 三生有幸

・・・ 天残月,留人一曲忘忧酒。

・・・ 地惊雀,望穿秋水离别愁。

・・・ 落泪溅花 ,但赏一轮月;

・・・ 独饮光杯 ,却见双影醉。

・・・・

・・・・・ 断・・ 三生有幸・・・

・・・风吹落叶,酒入愁肠。

・・・ 雷惊梦雀,思飘厢房。

・・・ 望明月,举杯独饮。

・・・ 泪入雪,不欲前路。

・・・ 却见悲阳,离别愁;

・・・ 霜落红尘,冷月忧。

・・・ 月落天,君莫泣,望长歌,千寻路,

・・・ 欲将花影作鸿鸢。

・・・ 泪如歌,血如泣,弄绰影,思成阵,

・・・ 但忘泪痕抹青天。

篇7:品诗词,赏古今作文

一、变脸———什么在变

变脸,有时变化的不只是脸色和表情,还有更高明的面不改色,只需动动嘴,吐出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话语是一个人思想灵魂的外衣,语言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灵的变化。三位变脸王也不例外,他们的变脸都依附于那张嘴,看看他们嘴里吐出了什么。

原来,嘴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奇!学生纷纷感叹。看来,“什么人说什么话”一点不假,听声辨人,以言塑人。语言背后,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活人。变脸,依靠千变万化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可以塑造出一张张千奇百怪的脸。甚至有时,个性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张特征鲜明的脸。

二、变脸———什么是变

变脸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给人变化的感觉呢?需要有一定的落差,微小的变化也是变脸,但给观众的效果便不明显,心理的刺激也就不够深刻。看这三位古今中外的变脸王,每位变化的幅度都足够大,给观众心理的落差也不小,前后对比,变脸效果十分明显。

【胡屠户】

———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一口啐在范进脸上,狗血喷头地臭骂(范进中举前)

———一路低着头帮范进扯衣服,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范进中举后)

【奥楚蔑洛夫】

———严厉,咳了一声,恐吓,威风八面(不知或不确定狗是将军家时)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得知狗是将军家时)

【克拉丽丝】

———满脸惊喜与希望,还有感动(得知于勒发财时)

———紧张、煞白、张皇、哆嗦,暴怒(见到衣衫褴褛的于勒时)

三位变脸王给观众心理的落差和变脸效果不仅借助那张嘴,还有神情、动作。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制造出良好的变脸效果,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对比,是变脸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没有对比,便没有变化的艺术,没有强烈的对比,就没有极具效果的变脸艺术。

三、变脸———什么使变

欣赏了三位变脸王的精彩表现,学生们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是什么促使他们将变脸艺术表演得淋漓尽致?有共同的因素吗?经过探究、讨论可以看出,胡屠户变脸,是因为面前站着这样一位范进———一朝升天,今非昔比,步入仕途,名利双收;奥楚蔑洛夫变脸,是由于心里装着一位尊贵的将军———手持大权,掌控升迁;克拉丽丝变脸,是因为亲眼见到狼狈不堪的于勒———满脸皱纹,又老又穷,有钱变无钱。简单比较,是什么使他们变脸?是官位、权势、金钱,说得通俗些,这些都关乎变脸者的切身利益。

为利益所使,即使是自己的女婿,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匪夷所思的变化,更足以说明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为利益所使,即使是宪兵的亲人 (受害人赫留金为求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同情,打出一张王牌:“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但比起将军的头衔,奥楚蔑洛夫当然知道孰重孰轻,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然就要“爱屋及狗”了,但为了掩人耳目,才煞费苦心变来变去;为利益所使,即使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克拉丽丝也能拉下脸来,狠下心来,对于勒躲如瘟疫,避如虎狼,视骨肉同胞于水火而不顾。

利益,是三位变脸的内驱力。三位变脸王背后是利益至上的社会。

四、变脸———什么不变

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不可以说,脸也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呢?三位变脸王在反复表演着变脸的艺术,那么,脸在变,是不是心也在变呢?有没有不变的呢?学生对此认真思索,并展开热烈地讨论。他们的发现让人惊叹:三位的眼睛不变,都是“势利眼”;三位的心不变,都是“利欲熏心”;三位的腰肢、膝盖不变,都是“卑躬屈膝”;三位的头不变,都是“滑脑油头”;三位的嘴不变,都是“口蜜腹剑”;他们身上流淌着的都是冰冷的血。

在寻找“不变”的过程中,三位变脸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从外到内,直观而立体。

五、变脸———学生也变

欣赏完三位变脸王的精彩高超表演,作为读者、观众,学生们的脸也在变。胡屠户的变脸,让学生们忍不住想发笑,因为他的变脸,好似一位身材魁梧、凶悍无比的壮汉,满脸被涂上一层厚厚的胭脂水粉,捏住嗓子,细声细气地装淑女。不过这种笑是短暂的,因为在他的背后,是一个大大的科举舞台,还有人头攒动的士子在勤学苦读,还有比肩接踵的士子在赶考,还有挨山塞海的“孔乙己”,在浪涛般的笑声中喝着苦酒。学生们的笑容是僵硬的,他们被揪心的痛所定格。奥楚蔑洛夫的变脸,引来了学生的大笑,那是对他变脸速度之快、表演技艺之高的惊叹。不过,学生们也会感叹,在那个国度的那个年代,宁可投胎做一只有权势人家的狗,也不要做个普普通通的人。克拉丽丝的变脸,学生们没有笑。因为那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又老又穷的于勒,虽满脸愁容地出现在亲人眼前,却被无情的双眼视而不见,他的生命归宿令人担忧。还有文中的若瑟夫,一个孩子对于亲情的“善举”,却遭来母亲的训斥,怎能不让人痛心?亲情的船只在金钱的潮水中晃荡飘摇。

篇8:品古籍赏夏花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 “夏花”这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诗句中, 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唐代韦应物这首《种药》吧。

种药

唐·韦应物

好读花神农花, 多花识药草名花。

持缣购山客, 移莳罗众英。

不改幽涧色, 宛如此地生。

汲井既蒙泽, 插楥亦扶倾。

阴颖夕房敛, 阳条夏花明。

悦玩从兹始, 日夕绕庭行。

州民自寡讼, 养闲非政成。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修饰“夏花”的色彩, 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明”作为色彩解释, 《词源》解释为“光明, 明亮”, 与“暗”相对。《中华大词典》还有一条解释, “有光耀也”。可见, “明”除了“明亮”外, 还有“鲜明的, 色彩动人, 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甚至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 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

夏花明

唐·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 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 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 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 荧煌满眼前。

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 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纸的红花特点, 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 夏日正午, 太阳炎炎, 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 花朵随风翻转起舞, 倒映在水中, 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情影。这高亮度的, 晃动的景象, 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目光, 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 不觉感到眩晕不适, 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 它是高强度的鲜丽, 明晃, 如火, 如日。灼灼耀眼, 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对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了。

“夏花之绚烂”诗句源于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 但经过了郑振铎具有中国古典文学共识的修饰, 使之具有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特征。通过“绚烂之夏花”的表述, 在我们眼前似乎很容易就看见了“别样荷花”, 看见了“高烛海棠”, 看见了“明如夏花”的绚烂。优秀的翻译有时候不单单是精准的反映出外国文化特征, 优秀的翻译有时更能抓住不同文化的特质关联, 融汇古今, 贯通中外, 达到审美文化的共通。绚烂夏花意象, 实际上已经是跨越时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认同。

篇9:古典诗词的古今异义

但一些古典诗词的含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引用时也往往运用后人给这些诗句附会的意思,而非作者原意。有些附会的含意与原意相近,有些则风马牛不相及。

比如,现在人们认为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一种哲理:新的事物总是不断代替旧的事物。在这种哲理的渲染下,人们常常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心。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全诗和该诗的背景,不难发现:刘禹锡写的并不是一首哲理诗。这甚至不是一首充满生机与乐观的诗,而那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更是充满了失落之痛。

这首诗的题目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在开头便渲染了一个凄凉冷清的意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作者对功业无成而身先老的人生遭遇的嗟叹。接着作者又写了当时的处境与精神世界,同样充满了失落与沮丧。“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空”自字说明作者少年时的雄心壮志已化为泡影,陪伴他度过晚年的只有无尽的失意和孤独。诗的最后所写的“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暂”也透露出作者忧伤无处排谴的痛苦。全诗字字充满消沉之感,哪有哲理与信心可言?

再看看刘禹锡的经历,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更加明确。作者所写的“二十三年弃置身”其实包含着很复杂的故事。刘禹锡虽身逢乱世却仍然勤学不怠,于德宗九年考取进士,后来几年仕途之路一路顺风。但刘禹锡是一个有思想的官员,他不满官运亨通却无所作为的生活,顺宗即位后,他与柳宗元,王叔文,王伾等人被重用。并推行他们的革新政策,他们主张废除诸色杂税,废止宫市等扰民政策,他们还罢免贪官李实,从宦官手中夺回了卫戍部队的权力,这就是著名的“永贞革新”。这次运动虽造福百姓却触犯了守旧势力和贪官污吏的利益,大宦官俱文珍联合守旧势力反扑,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王伾先被贬,后相继被杀,刘禹锡也被贬为司马。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只持续了一百四十六天。

革新的失败是刘禹锡厄运的开始。后来朝廷大赦,宪宗元和十年,刘禹锡再次被召回长安,他似乎要时来运转了,但他的脾气不改,看不惯权贵荒淫无度的生活,于是写了一首诗讽刺权贵,结果一个月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从此刘禹锡的仕途之路就定格在一个偏远的小镇。敬宗宝历二年,年事渐高的刘禹锡辞去官职欲回洛阳,途中遇见白居易,两位文豪“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惺惺相惜,白居易写诗《醉赠文二十八使君》表达对刘的同情,刘便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回赠白居易。

这就是那“二十三年弃置身”后面的辛酸泪,刘禹锡写诗时已是梦想落空,青春已逝,诗句中的“沉舟”,“病树”,不难看出是在写作者自己。作者意在将“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对比,用生机勃勃的事物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成,希望渺茫。这是一个失意的改革者的真情流露,是报国无门的理想主义者的肆意发泄,其中包含着失望与沮丧,无奈与不甘。这与人们附会的意思大相径庭。

给古典名句附会新的含意并加以运用自然无可厚非。可随之确有一些弊病产生。许多百姓只知道这些诗的附会含义,而忽略其本意,甚至认为“但愿人长久”之句本来就是写爱情的诗句。小学生中认为“春蚕到死丝方尽”之句是歌颂教师的诗大有人在。随之而来的是对经典的误解。当一个始终以为“但愿人长久”是爱情诗的人读到全篇的《水调歌头》,他会做怎样的理解呢?他是否能体会到诗词中的豪迈与悲凉?他会不会以为全词都在写爱情呢?这值得我们慎重考虑。

阅读古典诗歌不是文学研究者的专项活动,它应该是平民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说要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可普通百姓对经典名句尚存在误解,纵然有几个文化大师笔耕不辍也无法从根本上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宏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做到古为今用,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它使得我们的表达更有内涵,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温总理更是将古典诗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引经据典已成为其讲话的风格,也为总理赢得了海内外各界的一致好评,体现了大国领导者的风范。当然,我们在运用经典的同时,对经典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诗词的精神内涵,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中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提高自身境界,让所有中国人都能深刻体会到古典的魅力吧!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 人们引用古典诗词时常常不局限于诗句的原意, 而是给诗句附会新的含意。本文就这种现象及影响展开讨论。

上一篇:天工陶瓷城内部刊物策划书下一篇:我的山村-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