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4-04-09

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精选13篇)

篇1: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沈浩精神激励着我们进步

今天我有幸走上这演讲台,谈谈自己学习沈浩精神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体会,心情无比激动。近期,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沈浩的“五种品质”,在报纸上、在报告会上、在网站上……我们浏览了一幅幅不同视角下沈浩光辉事迹的生动画面。在各项活动中我们又不由得想起那个开启农业发展新时代的小岗村,不由得感怀沈浩生前的点点滴滴……作为农村干部,最能理解在农村工作的繁杂与艰辛,像沈浩这样能够坚持多年,与村民一起使小岗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生巨变,需要付出的更是超乎寻常的汗水与努力!

在可歌可泣的沈浩故事面前,我们更要学习他的公仆意识。农村条件艰苦,到农村工作意味着要做出更大的牺牲和奉献,然而,当党的事业需要的时候,沈浩没有留恋繁华的城市,依然舍家别母,在小岗村一呆就是6年,最后倒在岗位上,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感动之余,我们在深深地思考。如果我是沈浩,在事业和家庭、名利和奉献面前,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不会也和沈浩一样,为了党的工作义无反顾?我们能不能有如沈浩一样扎根农村的毅力?与沈浩相比,我深知自己的差距,我需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需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心里始终装着百姓;需要开阔思路,提升境界,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找准人生坐标。

在催人泪下的沈浩事迹面前,我们更要学习他的群众观念。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沈浩经常走门串户,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困难,自己出钱扶弱济困,哪家哪户什么情况他了如指掌。为了方便群众找他办事,办公室的门从来不锁,他依靠与村民亲密无间的亲和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打下了开展工作的群众基础。他一心为民的行动,赢得了村民良好的口碑,展示了人格魅力。沈浩在群众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结,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光辉洒向人间!

在感人肺腑的沈浩精神面前,我们更要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永远是“船与水”关系,这是有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沈浩言行一致,用生命践行了入党誓词。在小岗村的发展中,沈浩坚守农村,用信念支撑着工作,足迹踏遍了小岗村的每个角落,踏破了一双又一双记录他奔波的鞋子,我们为之感动。这种忠诚来自于对党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而今,我们在学习他不朽的精神之时,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感恩我们的党,需要我们真正深入下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说把学习沈浩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当前全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驻村夜访活动已拉开了序幕,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群众、进一步了解民意、进一步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

沈浩虽然走了,但不朽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农村工作了这么些年,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是最朴实、最可爱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今天我们认真学习沈浩精神,则更加坚定了我工作基层、热心服务群众的信念。

洽舍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地域优势不明显,但洽舍山青水绿人勤,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地方特色,困难与发展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乡小立大志、敢于争一流”的工作熔炉是我锻炼的舞台。我想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应该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走在前头,树立新形象。当前摆在面前我们面前首要的任务是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将组织工作主动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具体抓落实的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应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动车组工程”,完成“季季有活动”的工作任务,激发全乡干部群众“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的工作热情,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乡上下营造“人人争当招商能手,一人就是一户企业”、“加快洽舍发展,争当崛起先锋”的浓厚氛围,建设平安、富裕、文明、生态新洽舍!

天时人事日相催。在这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全区发展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今天,我们认真学习沈浩精神,他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我们查找不足的“镜子”。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响应区委超常规跨越式的号召,主动投入发展热潮,“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不当短板”,在组工干部的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让我们动起来!

谢谢大家。

(蒋建军)

篇2: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专业:工商管理

姓名:李璐

学号:10202219联系电话:***

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说起雷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那伟人般的行动,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那种艰苦朴素,一心为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种自强不息,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种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和同学一起去了一次雷锋纪念馆,走进大厅,一个雷锋雕像让我们肃然起敬。雕像的下面刻有一句雷锋的名言也是雷锋精神的集中体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名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每想起雷锋不由自主的就会想起这句话。纪念馆中留有雷锋生前用过的东西,这些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

雷锋精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弘扬,已经不仅仅是雷锋个人思想行为的反应,而是汇聚了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丰硕果实凝结了许多为人民无私奉献先进典型的创造型实践经验。在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应当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内涵和外延,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雷锋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并非只停留在口头上、日记里,而是体现在坚决听党的话,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具体行动上。

雷锋,永远那么富有爱心,永远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天的社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我们一直所敬仰,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成是傻子。但是,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要素没变,那些人类何时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尽管我们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已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小到大,雷锋的名字曾是激励我们成长的路标,雷锋的名字也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但是,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我们。有人质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济如何发达,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可在我们的脑海里,他的精神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永远的指南。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在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我们的人生观是正确的,我们的学习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其实,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力的大小,而是一个人的品德。所以,任何时候,雷锋身上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学习的要素。在学习雷锋活动中首先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选准人生目标,走正人生道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雷锋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他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名服务中去”。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的、坚持不懈的为人名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弘扬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和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坚持抵御和克服

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提倡艰苦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雷锋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结合起来,提倡岗位学雷锋,一点一滴从我做起。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雷锋那种一心向党,想着社会主义的精神,正是“政治合格”的具体要求。雷锋那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正是广大党员立足本职,争先创优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雷锋那种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正是新时期党要倡导的新型内部关系和道德风尚。在学习雷锋精神上,变“轰轰烈烈”为“春风细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间渴求的需要。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需要的时候,你,我,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

篇3:斯霞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识字教学要着眼于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主张识字数量不要太多。一些儿童暂时难认、难理解的字词不必硬灌给儿童,以后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就不难掌握。这有利于减轻负担,也有利于智力发展,还有利于常规训练。(摘自《斯霞文集》第3卷《我的识字教学观》)

小学语文教育要重视美育:

在小学,美育很重要。现在要培养现代化人才,但没有美育、美的设想,如何搞现代化?在教育上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缺少美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没有美。目前培养文明行为,进行礼貌教育,推行《小学生守则》,一举一动都要讲究文明礼貌。(摘自《斯霞文集》第2卷《小学要重视美育》)

抓好阅读教学: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比较浓厚的研究气氛,但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还普遍存在。表面看,课堂上似乎活跃起来了,但实质上,学生词汇贫乏,说话、朗读、默读、概括、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差,可是这些情况又常常被“高分数”掩盖着,以致造成一些同志不注意从实质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摘自《斯霞文集》第4卷《抓好阅读教学》)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聪明才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语文是小学生入学后学习课时最多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摘自《斯霞文集》第4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教师天天要上课,教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短扼要,用词准确,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些。(摘自《斯霞文集》第2卷《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一代先贤斯霞老师语言平白,但思想深刻,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她面向的是儿童的未来。她不仅是语文教育者、思想者,更是一位勤勉的实践者。她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为着儿童的快乐成长,为着儿童一生的幸福。请看她是如何教育儿童的。

我教一、二年级时就对学生讲:“老师不在乎你们写多少,只要字写得好。”这样要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大不一样了。布置一大堆作业,学生急于要做完,他就做得马虎;相反,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多,那么学生就会认真地写了。从效果上来说,课堂作业要好,字可以少写一点。只要他记住,有的字不一定要写在本子上,可以用手书空,嘴巴说说,手再写写,这样印象深。(摘自《斯霞文集》第3卷《谈识字教学》)

为了防止儿童写字过快过草,我有时采取报一个词叫他们写一个词,报一个句子写一个句子的方法。这样,儿童不但能做到认真耐心地写字,而且大家写字的速度也差不多。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对笔画、字形结构达到相当熟练时,就可以适当地要求写得迅速了。

指导低年级儿童使用橡皮擦、铅笔和薄本等工具,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时儿童写错字,就用口水和手指去擦,既不卫生,又容易把本子弄脏;有的儿童用橡皮去擦字,用力过大,常常把纸擦破;有的随便一擦,要擦的字没有擦去,别的字倒被擦模糊了。因此,我非常注意指导儿童使用橡皮擦的方法。

儿童很喜欢用小刀削铅笔,往往把铅笔削得很尖,用力一些就断,断了再削,削了又断,一支铅笔用不到三两天就削完了。有的儿童没有铅笔刀,任凭一支秃铅笔涂写,写得又粗又肥,很不整洁美观。也有的儿童因为怕铅笔用得太费,就买很硬的铅笔来用,给写字带来了很多困难,写轻了看不清,写重了容易把纸戳破。这些事看起来好像都是小问题,但与写字的好坏关系很大。我不但要儿童的字写得正确,写得好看,还要培养他们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并且爱惜这些工具。

保持薄本的整洁,关系到孩子审美观念和品质的培养。我总是要求儿童薄本不要弄脏,不要卷角,不要撕破,有时为了防止袖口把书角弄皱,我叫他们把右书角用其他书本压住了再写,尤其在冬天衣服穿得多的时候,更要注意叫儿童这样做。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来培养儿童爱护薄本,这就使儿童懂得如何来爱护一切物质财富,养成俭朴节约的美德。(摘自《斯霞文集》第3卷《教儿童写字》)

从这里不难看出,斯霞老师从事教育何等用心。是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思想哺育了万千儿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她成为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斯霞老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关爱有加,不仅悉心指导,有时还不顾高龄亲临培训会。斯霞老师说:“苏教版教材把看书、写字和用眼卫生放在课本的开头,每个字的笔顺都印在书上,要学生在田字格里写,而且强调天天写,每次不一定写得很多,但是要认真写,要写得好。用这样的课本,写字训练就得到落实了。”她接着又说:“要加强朗读背诵,要用范文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我不赞成多分析。有的老师提出,‘低年级分析课很难上,学生不喜欢’。其实,不能怪学生,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已经读懂了,你还分析什么?不如让他多读读……读得熟了,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到时候也能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把书面语言用于口头语言,主要靠朗读,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摘自《斯霞文集》第2卷《教材要有自己的特点,要便于教学》)作为教材的编者,斯霞老师关爱的话语言犹在耳,虽时过境迁,但仍然激起我强烈的共鸣。每每念及,内心总是充满着感激之情。

记得2002年11月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要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一次大会,届时将有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代表参加这次盛会。大会的筹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突然萌发一个念头:要是斯霞老师能和代表们见见面,那该多好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斯霞老师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斯老师,她听清是我的电话后说:“我没病,我身体很好。”当时我听到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很是清脆悦耳,哪像是九十多岁的人哪!我向她说明我的想法,我说老师们很想念你,想见见你,你能到我们会上来么?她对我说,我也很想念大家。我说广东很远,这事情我们两个人定不了,要征求你家里人的意见,我过几天再给你打电话。当再次接通电话时,我得知为斯霞老师这次出行,全家人开了一个会,决定由大女儿陪伴上路。没想到的是斯霞老师那几天的身体特别好,情绪也极其饱满,思维也很清晰。她女儿对我说,斯老师比在家里时还好。记得开幕式上她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坐在主席台的中央,老师们的兴奋之情难以控制,台下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声。开幕式一结束,向斯霞老师问好、与她合影、请她签名的老师像潮水一样涌向主席台,争先恐后。这怎么行?会把老人家累坏的,我连忙安排同事上前劝阻,直到下死命令,才让斯霞老师得以脱身,此时斯霞老师已经为三十多位青年教师签了名。也许是斯老师太留恋课堂了,怎么劝她都不肯离去,她要坚持听课,而且是站着听,把凳子放在她旁边她也不坐。会议结束后,去中山公园游览,我一看那近45度的几十级台阶,就为斯霞老师发怵,但斯霞老师说不要紧,她能上得去。斯老师迈着缓慢而坚实的步子,在女儿的搀扶下,终于走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前。93岁的年纪,有这样的好身体,堪称奇迹啊!

我还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那一幕,我们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当时她也已80多岁高龄,我们派专人照应她被她谢绝了。她说,如果要人照应我,我就不出来了,说着还做了一个从面包车上跳下来的动作。这一下把站在旁边的我吓坏了,连忙问她有没有事。她笑着说,有什么事呀,我这是告诉你,我身体好着呢!望着她80多岁但却充满童心的样子,我当时想,有斯霞老师这样的评委,我们的工作一定非常顺利。

斯霞老师胸襟广阔,说她超凡脱俗,一点儿也不过分。她对孩子的事业比对她自己还在心,她对待利益想躲还来不及。有一次,她参加省里的教材审查工作,按规定有几百块钱的审读费,就这么微薄的一点报酬,她居然不肯签字,说是应该的。我们说,现在对专家的劳动都要表示一下的,经反复说服动员,才算完成任务。别人请她的事,她都无保留地支持,只要对社会有利。斯霞老师为苏教版而奔走,多次出席我们的培训会,对我们的工作充分肯定、热情扶持,表达了一个老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殷殷期望和深深关切。

斯霞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她“爱满天下”,她的母爱教育深入人心;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遗训,她躬行实践,身体力行,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师表。而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也是中国母语教育的一个理论宝库。学习它,研究它,实践它,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共同责任。

斯霞老师生病后,我和几位同事前往探望。第一次看望斯霞老师时,她坐在轮椅上,气色还好,但消瘦了许多。后来两次,斯霞老师精神已不如前,其中一次她正熟睡,听呼吸的声音即知病得不轻。记得那次从医院出来,大家都没有说话,张庆、袁浩、汪晓铅等同志一个个神色凝重,死神在威胁着斯霞老师宝贵的生命,我们心中的无奈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们敬爱的斯霞老师走了,她走得那样安详。她“捧着一颗心来”到这个世界,走的时候却“不带半根草去”。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她没有死,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庆祝斯霞老师90华诞的座谈会上,我曾经即兴颂过一首小诗,献给敬爱的斯霞老师:

你是太阳

——献给斯霞老师的歌

你是太阳,因为你总是给人爱的阳光;

你是海洋,因为你纯粹,洁净,宽广;

你是丰碑,它不是在地面上,而是矗立在人们心中;

(下转第7页)

(上接第10页)

你是高山,因为人们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将你仰望;

你是旗帜,许多认识或不认识你的人都追随着你去实现教育的伟大理想;

你是春风,因为只有在春风里,万物才得以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你就是你,

你是斯霞,

你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师表,

你是共和国园丁永恒的榜样。

如今,斯霞老师已经作古,然她的精神永存,她的思想永存。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4:雷锋 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加区六中

吴雨擎

在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在春风送暖,杨柳拂面的三月,我们又肃立在您的雕像前——雷锋,您依然一张春天般温暖的笑脸,一身朴素绿早装,一本红色的毛主席语录紧紧握在心上,耳旁似乎又聆听到“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那在雨中扶着老大娘在泥泞中背着小弟弟,挽着小妹妹的伟大身影又浮在眼前,湎怀先烈,扪心自问,雷锋这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了祖国和人民贡献了他的一生,而我们又将为人服务多少了.雷锋,50多年前中国普通一兵,个子不高,甚至没有真正上过 战场。但同时,他又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一个兵。

有理想而力行之,有道德而恪守之。

曾几何时,人们说“雷锋出国了”,中国人似乎不再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了,而雷锋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被西方人广为接受和效仿,雷锋日记也被印刷成多种文字,外国人学习雷锋成为一种时尚.于是,有人扼腕,有人叹息,人们呼唤“雷锋——您快回来.”

其实,人们并不是只在3月5日这天才会想起雷锋,也并不是走走过场式的向雷锋学习做点好人好事,,在默默无闻中,有多少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多少青年志愿者,老年服务队,朋多少营业员,列车员,乘务员,有多少工作,农民,解放军,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方有难时,八方来支援,人们会像雷锋不忘灾区那样无私捐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多少无名者给失学儿童援助,给贫困山区寄钱送物,给孤寡无依者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又有各个志愿者义务植树造林,把城市垃圾捡起来,这才有了美好的家园,强盛的祖国,才能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看,这一切虽然没有把“向雷锋同志学习”挂在嘴上,又何尝不是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又曾几何时,一句“俺们都是活雷锋”的歌词,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媒体宣扬,网站点击,是那样的热烈,那样的富有激情,原来雷锋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依然活在千万人的心中,只不过我们已不是单纯去宣传一种思想品德,不是刻意在穿打了补钉的衣服,补了又补的袜子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飞跃的时代,我们依然忠于革命,忠于党,我们依然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勤奋踏实.同学们,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人民,为了我们千秋万代的共产主义事业——愿我们永远做时代车轮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心中的雷锋

加区六中 刘璐

三月,是学雷锋的日子,也是人们想起雷锋,评价雷锋的日子。中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

有这样一位战士,他没有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没有建立过丰功伟绩。但他的名字却被我们永远铭记在心里。

有这样一种精神,它不是一瞬间的光芒四射,也不带有丝毫堂皇的理由,但他却成了我们的学习榜样。他便是家喻户晓的雷锋。

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在一个民族的性格深处,雷锋精神正变成一颗珍贵的火种,代代相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雷锋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短暂,但他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雷锋真诚地爱人、关心人,做了许许多多帮助人的事,对我们民族作了最生动的诠释。作为学生,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神圣的职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就是为他人付出,这是你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做好本职工作本身就可以帮到很多人,这也是学雷锋。”刘长城说,雷锋精神更多地是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22岁的李凯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多年来,李凯被刘长城的事迹所感动,2012年7月,他通过E-mail与长城爱心大本营取得联系后,带领本校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集体加入大本营,成为大本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如今,除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李凯还负责大本营网站的维护和信息发布。“学雷锋不仅仅是做好人好事,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身边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李凯说。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一个日本企业家这样感叹:“雷锋仅20多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我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锋从来不会离开我们,而我们却曾经几度远离了雷锋。

是的,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不要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再也不要忍受饥饿了,再也不要像雷锋那样经历那么多苦难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任何时候,他还应该是我们的榜样,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理解他、尊敬他。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永远也不能缺乏雷锋身上那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关怀与爱。雷锋的精神永垂不朽,世世代代存在我们的心中。

不因渺小而存在,只因存在才伟大

加区六中 金志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岑参流传千年的名句总是时常荡漾在耳边每次想起都会有些遗憾,却又总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还记得那天放学有些晚了,走出教室时才知道天空早已闭上了双眼,只有那皎洁的月亮翘着嘴朝我笑,被月光洒满的路上只有自己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的身影。

走着走着感觉自己的脸好像有些湿润,抬起头才忽然发现,原来使月光如此皎洁的是那如柳絮般和煦而飘扬的雪,这是今年的初雪,总会令人有些神往。

不知不觉走到了马路边,路上的车虽不是车水马龙但也是川流不息。

这时马路的对面出现了一个身影,虽然天已经很黑,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身橙色的制服,只见他浑身被包裹的严严实实帽子上口罩上结出了一层雪白冰碴,隐隐约约看见他的双眉有些许花白。

只见他奋力的弯下身子用力扶起躺在身边的自行车。那辆自行车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被扶起但仍然东倒西歪,随后他又赶忙俯下身去。

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自行车摔倒时也连累了那满满一袋的塑料瓶,那些塑料瓶就像是秋天的满地落叶在底下不停地舞动着。而那位老爷爷当看见满地塑料瓶不停飞舞时真是心急如焚,就像一只找不到孩子的老山羊,虽然是冬天但却感觉到了他那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蹦了下来。

此情此景,站在马路这旁的我,似乎还在犹豫着什么,这时一个牵着爷爷手的小女孩,在不远处跑了过来,她的奔跑对老大爷来说就像是在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在严寒中的一束阳光,渐渐地他停住了脚步,弯着嘴角奶声奶气的说道:“爷爷,我帮您吧!”

“哎!好孩子,慢一点!”老大爷气喘吁吁却又满脸微笑的答道。此时这里已经成为马路上一道照亮夜空的亮丽风景线,来来往往的车辆也自觉的让出了马路使道路恢复前所未有的平静。

路灯下,女孩告别了老大爷,牵着爷爷的手蹦蹦跳跳的回家去了,而老大爷挥洒去一天的辛勤,带着满满的收获向家走去。

眼前一幕转瞬即逝,心中却是五味杂陈,有自责,有感动,有遗憾。自责自己没能伸出援助之手,感动一个那么小的女孩也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遗憾自己只是目睹了这一切。

这时一个人的名字响亮在我的脑海,这是一位仅仅活了二十二年却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服务的人,至今他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他就是雷锋。

雷锋精神,不一定是感天动地,而是温暖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女孩的举手之劳,温暖了老人的心房,也温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篇5: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有幸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10月17日,与公司党员、团员一起在密云大剧院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再次看到周总理那熟悉的身影,深邃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片描述了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时的四个昼夜,听汇报、求实情;走田间、访民生的动人场景,浓缩了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廉洁奉公忠于党的光辉人生,再现了我们的党与革命老区人民血脉相依的鱼水之情,一幕幕场景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感人至深的片中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午饭时间到了,周总理和随行人员一起来到饭堂,当看到桌上摆放的红烧肉和鸡蛋时,迈进门槛里的一条腿停住了,随即又迈了出来,表情凝重对大家说:“毛主席都已经很久没有吃红烧肉了”。要求工作人员将红烧肉放进大饭锅里,要与大家一同吃。在小学补课教室里,见到光脚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周总理快步走到老师跟前,蹲下身子,拿过鞋亲自为老师穿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百姓一起抢救田间受灾秧苗。

淳朴憨厚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初衷没能讲出真情、说出实话,弄虚作假将少数村人关了禁闭。周总理用一句:“不了解实情我不会走!”面对生活困苦老区人民,周总理真诚的表示,“我是人民的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 最终老区干部群众讲出实情,说出真话,惭愧的低下头做自我批评。百姓的诉求、百姓的疾苦,让周总理连夜向毛主席如实汇报,“大食堂解散还是保留,伯延人民说了算”为及时调整农村方针策略,解散公共大食堂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正是这“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群众说了算”的承诺,让我们相信,党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

同样是一次吃饭,周总理望着连弟爸爸端来的热腾腾的拽面,毫不犹豫的踏进饭堂,对邓大姐、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一定要当着连弟爸爸的面大口大口的吃下去,让连弟奶奶高兴。”嘱咐身边人员,将连弟奶奶为买面卖掉的寿材买回来送还给连弟奶奶。;一幕一幕,此次此景,怎不潸然泪下!

日夜奔波考察调研的四个昼夜很快结束了,周总理要离开了,连弟爸爸背着奶奶来了,补课老师背着瘦小的孩子来了,醒悟后的公社主任郭凤林来了,独吃自家饭的老人来了,全村上下,老老少少,人们眼含热泪,欢迎周总理下次再来„„.一定再来。

周总理走了,挥动着手臂渐渐远去了。欢送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周总理我们想念您,周总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王新艳

篇6: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们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影片讲述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在一次倒车时不小心将车尾撞在了木柱子上,柱子倒了,正好砸在了为他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上,使得雷锋同志壮烈牺牲……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决定把雷锋精神发扬下去。

乔安山是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他退伍后在一家公交车公司当司机,并且一直受着雷锋深远的影响,做什么事情都用雷锋精神要求自己。

一次,一位年长的老爷爷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深蓝色的汽车撞倒,随后,肇事汽车迅速逃离现场。而后,又驶过来一辆与前者同样的汽车,为了不给自己惹祸上身,司机谎称为老人追车,尔后也驾车离开事发现场。乔安山在运输途中发现了这位满脸是血的老人。他马上把老人送到医院,并掏出自己钱为老爷爷治伤,又通知患者的.家属。可是,老人的儿女因为不愿负担医药费,而诬陷乔安山是肇事者,还让他赔偿4万元钱。难道雷锋牺牲后,他的精神就消失了么?因为此事电视台专门采访了乔安山。

在一次出车中,乔安山的汽车上,一位快要生孩子的孕妇坚持不住了,他毅然停下车来,送这位孕妇去医院。可谁知在途中,一个检查处让他停车接受检查,在这紧急关头,他不顾那么多,与检查员争辩了起来。最后,一位老奶奶被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下车打了那位检查员——自己的亲生儿子,才使车子顺利通过。乔安山内心激动万分。看来人们并没有忘记雷锋啊!

的确,雷锋他并没有死,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活雷锋。人民需要雷锋这样的人,社会也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事件,有热心帮助他人的叔叔、阿姨,有照顾孤寡老人的中小学生,还有许多捐款捐物,热心公益事业的不知名的雷锋……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篇7: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布衣”

一代“大家”季羡林教授笑着离开了我们。季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人民的心中,那一袭蓝色的中山装让我们联想起父辈的艰辛,为新生看守行李的逸事折射出“布衣”的平易淡定。季老在九五高龄留给我们“三辞桂冠”的故事,彰显一种当代最缺乏的“宝贵精神”。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一辞“国学大师”。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威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那里讲起呢?”二辞“学界泰斗”。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三辞“国宝”。

季老在《病榻杂记》中写道,“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一位学者对“真面目”作了解读:“当然是人的本色。人生如能长成大树,固然伟大;但如果能像季老那样,依然能经常把自己还原为草根,那就更伟大。人生最难的就是,既要参天,还要委地。季老近之矣。”

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也是季老的山东同乡,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诗中吟唱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季老就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一介“布衣”和“草民”。时下那些半推半就笑纳“大师”称号的所谓学者,“将比尸首烂得更早”。季老谢绝了“大师”“泰斗”“国宝”的称号,可是谢绝不了世人的敬重,因为他是中华学者的光辉典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治学风范,薪火传承,永不熄灭。

“永远说实话”是季老的良知和灵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一位哲学家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季老就是在“不讲假话”中度过一生的。“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这让我联想起朱镕基总理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不做假账”。并一脸凝重地告诫我们:“我希望每一位中国的国家会计学院学生,永远要记住这四个大字。”时下,一些“高官”“高管”都有“两本账”,一本真,一本假。更不用说藏污纳垢的“小金库”了;一些“学者”“教授”连论文都敢做假,更不用讲学生考试舞弊了:许多“商家”“企业家”公然推销“伪劣假冒”产品坑害消费者,更不用说小商贩的“短斤缺两”了……“假风”之猖狂吹得国人心碎,君不见“楼房倒塌”、“桥梁断裂”、“火车出轨”、“教授剽窃”、“官员出格”、“统计乱真”、“新闻编造”……“假作真时真亦假”,不制止这股“假风”,“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人将不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怀念季老,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他一生“不讲假话,只讲真话”的做人规矩。

季老是大学问家,著作等身,他饱蘸激情,用心血包涵智慧和经验写的书,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告诉读者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季老初度95岁大寿。温总理看望他时,两代人有过一场关于“内心和谐”的精彩对话。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学生般虔诚地谈了自己的理解:“《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协’,就是说。有了和谐、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温总理握着季老的手说,“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几年前,季老在一篇文章就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苦恼。”我想,这就是季老对温总理说“考虑了很久”的问题。借用古人嵇康的人生格言——“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屈?”——权作聆听季老教诲的感言罢。

前一时期,医生说我染疾“抑郁症”。苦闷之中,一度心仪“佛门”。但对“佛学”的真谛毫无所知。静下心来,拜读了季老多年前的专著《佛教十五题》,茅塞顿开,长了许多关于“佛学”的知识;思想顿悟,方知佛主帮不了我走出“苦海”的忙。曾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季先生,“你研究佛学是不是想当和尚呀?”季老笑答,“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也不例外。”在《佛教十五题》中。季老告诉读者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从而我悟出一个道理——佛教并非人生“不二法门”,“人到无求便是佛”。

季老在“望九”之年,跨过海峡,造访祖国宝岛台湾,拜谒恩师胡造先生之墓,归来后写了那篇催人泪下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后辈对恩师的深刻理解与崇高敬意。如今,年近“期颐”的季老“已乘黄鹤去”,九泉之下,师生晤面,定然是“浮想联翩”,纵然“往事并非如烟”,然而“兄弟一笑泯恩仇”,对未来却充满希望,中华大地一派生机,炎黄子孙傲然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篇8: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摘要: 《雷锋》这部影片主要内容是雷锋在看病的路上,他主动地帮建筑工地运送砖瓦,忙个不停。在倾盆大雨中,他踏着泥泞的小路护送一位农村老大娘回家。知道了战友家中的生活困难,他悄悄地寄钱给战友的妈妈。为了支援灾区,他从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微薄的津贴中拿出一百元钱捐赠出来,却不留姓名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句是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或许雷锋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自从我看了影片《雷锋》以后,既加深了对他的印象又对这位战士增添了几分敬佩。

《雷锋》这部影片主要内容是雷锋在看病的路上,他主动地帮建筑工地运送砖瓦,忙个不停。在倾盆大雨中,他踏着泥泞的小路护送一位农村老大娘回家。知道了战友家中的生活困难,他悄悄地寄钱给战友的妈妈。为了支援灾区,他从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微薄的津贴中拿出一百元钱捐赠出来,却不留姓名。《雷锋》这部电影所讲的一历历一幕幕的事都赞扬了雷锋这位革命英雄战士的处处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优秀品质。或许有些同学就会认为雷锋是一个千年罕见的大好人,别人是不会像他那样的好。可是这样想就错了,因为人人只要稍微细心一下,就可以发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是有许多的好人好事。

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姐一快去书店看书。书店里人山人海,不知怎么的,我和姐姐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我的手一下子摆脱了姐姐的手,当我看到自己和姐姐走散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的蚂蚁团团转。心想:怎么办?和姐姐走丢了,我该怎么回家?真是越想越着急,全身冒了一身冷汗。我想着书本上讲的如果和大人走丢应该在原地等待。我等了好一会儿,也没见到姐姐。我的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落。这时候,一位身穿运动福带着黑色墨镜的大哥哥朝我看了看,我想像着电视上那些坏人的样子,下意识地往后闪了闪。那位大哥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妹妹,你怎么了?我十分地害怕,摇了摇头。那位大哥哥并没有因此而不理我,他仍然保持着一张笑脸对我说:小妹妹,你放心。我不会对你怎么样的。告诉我,或许我能够帮助你。我看了看他的这个样子,原来的念头便消失了,认为他或许真是个好人。对他说:我和姐姐走丢了,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听了,立刻眉头紧皱,说:那你姐姐有手机吗?我们可以打个电话给她。我摇了摇头,这时他用手抓了抓头发,想了想说:那你和我一起走吧,我倒有个办法。或许这是唯一的方法了。我有点不相信他,担心他会拐卖我,但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是真心想帮助我的。便答应和他一起走。他带我到书店总服务台,对那为服务员说:服务员,这位小妹妹她与她姐姐走散了。麻烦你帮忙用广播帮她找一找,行吗?服务员答应了,这时,传来了一阵悦耳的声音:李艳小朋友的姐姐请注意我疑惑地问了问他:这办法行吗?他笑着对我说:看看吧!不久,姐姐从远处跑过来,嘴里直说:李艳,李艳。原来姐姐也一直在找我,我告诉他,就是这位大哥哥帮助我的,姐姐连声说谢谢。那位大哥哥说:没关系,别客气。

篇9: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学雷锋活动”主题班会教案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汪爱新

班会主题: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活动时间:2014年3月7日 第四周 星期五 活动地点:新洲职高1208班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主持人: 班长苏珊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2. 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 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会关心与帮助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他亲身经历的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2.准备几则《雷锋日记》和《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两首歌的录音带。

三、活动安排程序: 2.生平简介 3.雷锋故事 4.雷锋日记 5.精神大讨论

6.听一听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并学唱 7.代表发言 8.要求行动 9.总结归纳 10.谈一谈体会

四、具体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欣赏一些与雷锋相关的图片。(2分钟)

(陶冶学生情操——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欣赏图片、欣赏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二)先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雷锋叔叔的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补充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3分钟)

《雷锋的生平》

雷锋叔叔于1904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不满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0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15日,雷锋这个劳动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因公牺牲,年仅22岁的他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雷锋精神将会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三)请若干位同学来讲一讲有关雷锋的真实故事,其他同学集中精神,认真听后简单概括。(3分钟)

(四)请一位同学来读几篇有先进代表性的《雷锋日记》。(3分钟)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全班进行雷锋精神大讨论,归纳如下:

A.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B.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大力弘扬文明新风。C.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D.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E.在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教师补充: 其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其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其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其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六)欣赏并学唱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雷锋帮助了别人、温暖了朋友,也快乐了自己。雷锋是个孤儿,从小就得到了乡亲们、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爱。因此,他的“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感受,是发自肺腑的。

(七)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讨论哪些属于学雷锋的行为。

在同学们的身边存在许多活雷锋,如平时做的一些小事,一些好人好事,都是乐于助人的榜样,都是一种学雷锋的表现。要善于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八)提出要求:

要求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为爷爷、奶奶、父母、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做些好事。

用实际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九)班主任小结:

篇10:雷锋永远活在我心中作文

雷锋同志的光辉榜样,给我最深刻的启发就是,作为革命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做好每一件小事,都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把丢失的那份助人为乐热情找回来,把忠于职守的社会责任捡起来,要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上闪光。

我与雷锋同庚,同年参军,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雷锋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伴随着我。

远的不说,近四五年来,我在雷锋精神鼓舞下,也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好事。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邻居好,赛元宝。

我家楼梯共四户,四户尤如一家人。我住三楼,五年前,四楼迁居一农村小夫妻,带着两个小女孩。长女上幼儿园,幼女还不会走路。丈夫常年在外地经商,少妇小许照料家务,看管小孩,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外出,不得已将小孩放在我家。

我和老伴就叫小孩和阿太玩。阿太就是我的岳母,95岁,离休干部。她近年动过两次大手术,全身麻醉两次,脑子麻坏了,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力。三位老小孩玩着玩着就吵架了。我和老伴就拿糖果哄她们,劝架,做调解员。现在小许大孩上小学,小孩上幼儿园,接送成了问题。我就主动为她分忧,经常帮她接送小孩。我和老伴还经常为她们辅导功课。

我老伴从电视、报纸上学得一手烹饪技术,做的饭菜特别香,特别好吃,就手把手地教小许。小许而今不但炒得一手好菜,还学会了做馒头、包饺子、赶面条。

小许的母亲经常从乡下带些新鲜蔬菜给儿孙,也分些给我们。她逢人就夸:“我女儿前世修的,合了一房好邻居。”

二楼老张,80多岁,老伴早逝,儿子分居。他是老病号,我们经常问寒问暧,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和老伴、老张都是党员、退休干部,三人有共同语言。老张经常到我家拉呱解闷,谈起国内外形势,谈起山海经,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老张最近病故,呜呼哀哉。

一楼阴潮,整个冬天没有太阳。我家的阳台就成了他家的晒台,为他晒衣服,晒被子。

我时常打扫楼道卫生,一至四楼的楼梯我拖得干干净净。我种的几棵爬山虎,爬满了整个外墙,对净化空气,减轻雾霾起到了微作用。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此话洵非虚语。

说罢邻里,再谈谈别的小事。

四年前的一天,我在齐山植物园马路上遇到一位带有岕里口音的老太太,她问我长途汽车站怎么走,我下车向他指路,说前面龙山大道有公共汽车去汽车总站,按照我的指引,老太太往公交车站走去。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老太太问的“长途汽车站”共有两个,“一个是汽车总站,一个是客运中心,很多农村人也叫它长途汽车站。”于是我赶紧追上了老太太,反问了一句:“你家住哪里?”她说住长潮。果然!我告诉老太太,去长潮不在汽车总站乘车,而在汽车客运中心。我又问她是回家还是去别的地方,她说是回家。

时间已是下午三时多,开往客远中心的公交车,她可能找不到。我叫她上车,抱着我的腰,我以最快的速度,把她带到客运中心,去长潮的末班车快要开了。当她坐上末班车,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否则,她去客运总站,当天肯定回不到家,她又没有手机,家人不要急死啊。

再说前几天吧,我的信箱多了一封错投的平信。收信人是金临小区,而我是台苑新村,楼号户号相同,肯定是邮政分栋员疏忽大意分错了。

我晚饭后每天都去台基山公园散步,这天我改去金临山公园散步,顺便把错信转投。我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了收信人。收信人是一位中年妇女,当她得知原委后,对我表示再三感谢。我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我骑自行车旅游时,经常发现路面有矿车掉在公路上的砖块、石头,我会毫不犹豫地停车,把这些障碍物搬下路基。这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功莫大焉。否则快速行驶的汽车撞上石头,后果则不堪设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雷锋精神就体现了这种美德,愿这种美德永远传承、弘扬、光大。

【雷锋永远活在我心中作文_学生作文大全】

篇11:让我们的心中永远装满阳光

阳光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事物的形态,更可以左右人的心情,如果我们的心中能够装满阳光,那么我们就会远离那些阴暗的日子。

可是,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心中缺少了这份代表快乐的阳光,于是他们的生活暗淡无光、缺少激情。自杀,这应该是人类所有行为中最不负责任的一种吧。可是却有人与它相拥,于是自己的人生便了结在了那一刻。

社会犹如一条大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与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使命和责任,没有什么人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尤其是身处豆蔻年华的青少年,自己的生命之花还未在青春的枝头绽放,便过早地凋谢了,我们的生命之河还未在人生道路上奔涌便戛然而止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没有阳光的缘故,如果心中能够装满阳光,那么就一定能够让生命绽放新的光彩。

面对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的身心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我们的心灵正在被人生的灰暗所侵蚀。学习压力过大,未来道路的茫然,以及父母的殷切期待都让我们的心理极其脆弱,容易做出极端的选择。如果能够把阳光引入我们的心中,也许那些不愉快的因素就会跑到九霄云外。徜徉于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充满激情。

也许,我们的心中会有很多打不开的结,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中能够装满阳光,那么就会将黑暗驱逐出境,等待我们的就是一个灿烂的明天。

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耳聋对他从事的音乐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但是他克服了重重困难,让自己的心中始终装满了自信的阳光,于是他有了动力,他敢于同命运抗争,于是创作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不朽乐曲。

海伦·凯勒是二十世纪最坚强的女性之一,尽管她深处困境.可是并没有悲观与失望。而是把一缕代表希望的阳光引进自己的心中,于是她的心中没有了黑暗。一个弱女子如何才能够在黑暗寂寞的领地中渡过八十多个春秋呢?只因她的心中有一份执着与追求的阳光,有了阳光,那么就可以照亮整个人生。

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伟大,却可以将自信的阳光洒满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让自己的心里没有一丝阴暗,于是我们找到了光明,生命也就开始富有离奇的色彩。

青春时期是一个洒满阳光的时期,我们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不要总是让自己沉浸在没完没了的烦躁之·中,换一种心态,我们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种色彩。

让我们心中装满阳光吧,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片,却可以照亮整个世界;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吧,哪怕只是很微微的一点,却可以温暖整个世界;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吧,哪怕只是弱弱的一瞥,也可以改变整个人生。

让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我们就能远离忧愁与烦恼,等待我们的必然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谈青春的文章,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能够巧妙构思,用阳光写出了生活的自信,语言生动,能够使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相结合,使得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自杀和贝多芬、海伦·凯勒形成了对比,进而彰显了主题。结尾一段能够呼应标题,进而升华了主旨。

黑龙江铁力市一中

篇12: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六年级作文

有了种情谊,就算一个人不在了,他也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中。———题记

自从那一次,我把你从海滩上带回家,到现在,数数也有差不多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中,我们发生了许多故事。

就从见到你开始说起吧!那次,爸爸的朋友组织出海打鱼。正当渔夫把网拉上来的时候,你就与其它的海鲜一起被捕了上来。当我们几个小孩儿看见你时,高兴坏了,毕竟你们还是难见到的,况且当一个人有了的时候,大家便都想要一个。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我还是眼疾手快,抢了过来。我爸爸妈妈都说:“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没见过那么宝贝一样东西呢!看来她是真喜欢呀!”

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准备将寄居蟹扔掉,我生气地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说,因为寄居蟹已经死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明明把你很用心地照顾着呀。为什么你还会……妈妈解释说,因这海水中的氧气和养分不够了。当知道是自己的过错的时候,我难过了很久,抱着鱼缸哭了很久,然后我把你放在一个木头盒子里,还在里面撒上花瓣,盖上盖子,将你轻轻地放在事先挖好的坑中,填上泥土。自从那件事后,我明白了:宠溺也是一种爱,有时这种爱却是致命的`毒药,一旦喝了,它就会使人窒息。

篇13:鱼水情深——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张全景

(新华社2003年2月20日全文播发)

在福建省东山县,到处传诵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他虽然去世22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他和全县人民共同创造的业绩,至今在东山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随着东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

昔日东山,风沙肆虐,旱涝为害,一片荒凉。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拼搏奋战了14个春秋,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任接着一任干,历任都有新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东山县发展工业,调整农业,兴办第三产业,开发旅游,呈现出生机蓬勃、兴旺发达的景象。一座水碧、沙白、林绿、礁奇的海岛,雄踞于万顷波涛之中。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建立起芦笋种植、海洋捕捞、网箱养鱼、围垦养殖、水果开发五大高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商品率达96%。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71元,成为全省第一批农村小康县。工业已经形成芦笋制罐、水产加工、建材开发、塑料包装、海盐生产等产业支柱。旅游业从无到有,旅游收入达2.7亿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环境最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连续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对于今天的发展和进步,东山人民很自然地把它同共产党、解放军和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老书记谷文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称赞他是“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共产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

不朽丰碑,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谷文昌,太行山的儿子,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50年5月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期间下放宁化县农村劳动,1972年后曾任龙溪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

谷文昌在病重弥留之际深情地说:“我喜欢东山的土地,东山的人民。我在东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1981年1月30日,癌细胞夺走了他的生命。噩耗传到东山,东山的树静静地默哀,东山的水呜咽悲鸣,东山的人民泣不成声:“谷书记,没有你哪有我们的今天!”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1986年,县委为了弘扬谷文昌精神,满足广大群众的心愿,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赶来,为他的坟墓添加一抔热土。山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加福说:“谷书记,你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你守墓一辈子!”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说:“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的赶来看我们,现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8棵青松。面对丰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亲眼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恭恭敬敬地前来瞻仰:“共产党真了不起,把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雄视百代。”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许多人带着朴素的感情到碑前缅怀:“谷书记,你领导我们战胜贫困,送走穷神,我们不会忘记!”

1990年,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三、四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题写了“绿色丰碑”四个大字。12月10日,参加雕像揭幕仪式的有上万人。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全村老幼来到雕像前表达他们的思念:“谷书记,您生前种树,死后还回东山看护着树林。”

多年以来,中共东山县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后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特别是在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谷文昌为榜样,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省、市教育部门把谷文昌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用谷文昌精神教育下一代。《福建日报》等媒体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谷文昌事迹。

1999年,全县各界捐资修建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及谷文昌公园。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到这里参观、瞻仰,少先队员到这里过队日,党员、团员到这里举行入党(团)仪式,过组织生活。许多人动情地说:“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全面奔小康,必须学习谷文昌!”

2001年4月省林业厅在东山召开现场会,将谷文昌誉为“林人楷模”,号召全省林业职工学习。

在福建省,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大加赞扬。1963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叶飞考察东山后,对那里的变化感到吃惊,当即提出让谷文昌在即将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向省委建议重用谷文昌。1981年,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看了东山后,非常激动地说:“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当听说谷文昌病危时,连夜冒雨赶往漳州看望。谷文昌去世后,他建议《福建日报》在头版发表消息,并亲自将标题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

谷文昌南下后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工具介绍到东山,又把南方的经验传播到林县。两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党的好干部,共同在他家乡建立了“谷文昌纪念碑”和“文昌阁”。

丰碑是由事业和民心铸成的。一个热爱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热爱。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鲜明生动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也向我们说明,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

百折不挠,一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在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十分之一。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了不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

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怎么改?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谷文昌动情地说:

“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

“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

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他们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 4 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从计划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了两米高十米宽的拦沙堤39条、22000多米。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定方案。1956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还就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通过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要把东山建设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

1957年,终于出现了转机,喜讯不断。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第二个喜讯,省林业部门通报:广东省电白县种植木麻黄成功。又一个喜讯,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丘旁生长着6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面对一个个信息又惊又喜,第二天,就带领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到6株树下,边看边议。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全岛不能种活吗?时任县委农业部长(后为副书记)的靳国富带领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20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参观。他们亲自种树,实地学习,还向电白县的同志要回一捆树苗,分种在西山岩林场和几个村庄,一段时间后,长势甚好。县委决定:大种木麻黄。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230多人到厦门、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部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

改变东山面貌的时机到了!1958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亲任指挥,驻 5 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几天突击,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绽开喜悦的笑脸,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突降,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

面对大片枯死的树苗,悲痛叹息、埋怨、懊丧、讽刺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说:“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风吹倒房,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谷文昌亲临白埕村现场,看到大片苗木死掉了,但又发现九株幸存者,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亲切地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赶来的群众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了再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概和风格!大家看,不是活了九株吗?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绿化全东山。”“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他还风趣地说,待树木长高了我们要昂起头来看,还得当心帽子掉下来呢!

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谷文昌又在白埕村和村林业队一道种下20亩丰产试验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为了在全县造林,县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树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苗地抵销征购任务。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试验坚定了群众的信心。

1959年,在全县军民植树造林誓师大会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绿化东山的目标:“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在百里海滩上布满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流。连续3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

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烈日、踏着火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多人。谷文昌每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小树亲手扶起来,看到该剪的枝叉,随手剪掉。他爱树如命,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经常告诫基层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他带动下,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几年下来,全县形成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177条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一道防线。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1万多亩,改良农田7万多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群众高兴地说:“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谷文昌所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

四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绿化率达96%。据省林业部门测定,岛上风力减弱了41-61%,冬温提高了1.5℃,蒸发量减少22%,相对湿度提高10-25%。过去颗粒无收的沙地,现在不仅可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大量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荔枝、龙眼、芒果也已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个个荒沙村,彻底摆脱了风沙之苦,人们生活在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的优美环境中。一些富裕起来的小康村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粉墙红瓦的别墅楼林立成片。人们面对蓝天碧波,无忧无愁,抚今追昔,怎能忘怀当年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谷书记呢!

实事求是,一切向人民负责

东山解放后,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壮丁”家属问题。蒋军溃退时从岛上抓走的“壮丁”4700多人被迫当了国民党兵。他们的家属、姻亲关系 7 遍及全岛。能不能为他们摘掉“敌伪家属”这顶帽子呢?谷文昌想到了入岛的那一天,既有欢腾的锣鼓,又有哭诉的群众,“亲人哪!你们怎么不早来一天?”谷文昌向县委提出建议:“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县委决定: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这两个字的改变,是一项多么重大的政策!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一项德政,十万民心。这些家属对国民党恨之入骨,对共产党亲上加亲。她们说:“国民党抓走亲人,共产党却把我们当作亲人,哪怕死了做鬼,也愿为共产党守岛。”

1958年,“千斤稻,万斤薯”,“拔白旗,放卫星”之风吹进海岛。在地区评比的图表上,东山养的猪还不如外县的猪尾巴大。谷文昌心里有数,掷下铿锵有力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年终东山县超额完成生猪调拨任务,在地区评比表上“猪尾巴”变成了“猪头”。

大炼钢铁之风吹遍全国,许多地方小高炉林立,炉火熊熊,扶“钢铁元帅升帐”。东山怎么办?谷文昌冷静地说:“东山缺柴烧,又没有矿石,怎么炼?”上边催得紧,下边更着急。谷文昌说:“那就先砌个炉子试一试”。试的结果,不言而喻。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铺天盖地,把亩产吨半谷万斤薯的典型吹上了天。谷文昌带上县乡干部到“吨半谷”的地方参观。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谷文昌彻底明白了,这样的密植不能搞。但是,上边批评他“右倾保守”。他却不急不躁地说:“我们先试一试吧!”他在埕英大队搞了一分试验稻,按照上边的要求密植,一周后叶黄了、根烂了。还在山后大队搞了一亩密植地瓜试验,结果是枝叶茂盛,但不是万斤薯,而是万根须。

当大办食堂敞开肚皮吃饱饭的时候,食堂的大锅里却没有饭吃,有些人还得了水肿病。谷文昌面对现实,直言不讳:“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群众生活,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他鲜明地提出,“抓生活就是抓政策,就是抓生产力。”他建议渔业部门向灾区群众每人出售几十斤杂鱼,盐业部门供应低价盐,向地委、专署报 8 告实际情况„„县委做出决定:“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要特别关心妇女、儿童、老人。要求机关干部下基层,组织农民抢种蔬菜和早熟作物,安排生活;组织医生、护士下乡巡回医疗,为群众治病。地委、专署也向东山调拨了200万斤粮食。谷文昌和县委办公室、组织部的同志到困难较大的樟塘村蹲点,住在农民的柴草间里,一日三餐与群众吃在一起,白天和群众劳动在一起,晚上与群众一起座谈,共商抗灾和恢复发展生产大计。当时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头昏、咳嗽、出冷汗。随行的同志找医生开了证明买来一斤饼干,他当即严肃批评并让退掉。他说:“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带领全县人民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日子。

谷文昌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他语重心长地说:事实是无情的,好的动机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必须深入群众,吃透情况。他说:“我们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

他要求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作风,到农村工作时,不当东转西看的“风水先生”;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关系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不能强迫命令。谷文昌还要求干部“把政治、技术、业务结合起来,孜孜不倦地学习。结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么学什么,管农业的,要懂农业、会干农活,管盐业的要会制盐坎、晒盐„„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他以身作则,不仅刻苦学习理论,而且带头学习技术。

谷文昌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东山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他的足迹,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全县四、五百位生产队长,他大都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他什么时候都不烦,三更半夜也不嫌。他自己常年穿一双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装,深入到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这样的县委书记,怎能不赢得群众的信任呢?

殚精竭虑,一刻不停地为人民造福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海域,与大陆的最近距离只不过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千百年来,舟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世世代代的海岛人,总想有一天奇迹出现,天上的玉皇或哪一路神仙修一条海堤,架一座彩桥,把东山与大陆相接,使孤岛变成半岛。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奇迹没有出现,人们面对滚滚怒涛,无不望而生畏,“精卫填海”只不过是千古神话。当时的东山,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修一条海堤谈何容易!

“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敢闯新路,勇往直前!”他反复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与县委、县政府的同志酝酿讨论,毅然拍板:修一条海堤!把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将会促进海岛发展,扩大对外联系;方便群众,免除舟楫之苦;有利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促进发展养殖,利用苦卤制造化工原料;围垦盐田,扩收渔盐之利;沿堤修筑渡槽,引大陆淡水入岛,解决人畜饮水、浇地用水„„

谷文昌担任了建堤领导小组组长,县长樊生林亲任指挥。经过勘察设计,海堤从东山县八尺门至云霄县。这一段海水最深处10.9米,全长569米,外延公路1000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底宽110米,顶宽13米,防浪墙高6.25米。初步测算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万个工日,土、石、沙料近50万立方米,总投资200万元。真可谓工程浩大!龙溪地委、专署、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投资由国家拨款,福州军区、龙溪军分区全力支持。1960年初工程动工,县长樊生林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具体指挥。东山县民工是主力,龙海、云霄、诏安等县的民工、船工、技工,驻岛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筑堤大军。谷文昌经常到工地检查指导,参加劳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的美梦终于成了现实。如今东山通往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日夜在海堤上穿梭;高21米长4公里的雄伟渡槽,跨过海堤,把云霄县的淡水引入东山,造福人民。

谷文昌经常告诫自己,“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必须不断前进。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东山原来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谷文昌就带领群众修路,到六十年代中期实现了村村可以开进汽车、拖拉机。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就是在当年基础上建成的。

东山缺水,十年九旱。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大办水利,一眼眼水井、一处处塘坝、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管道逐步建立起来。全县最大的红旗水库干支渠长达13公里,直至目前不仅仍灌溉着6000多亩土地,而且以水库为水源建起了自来水厂,为城镇居民、码头、企业提供用水。1963年大旱,连续241天没有下雨,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陈维义等同志到群众中总结抗旱经验。“地面无水向地下进军!”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处,临时工程892处,省政府调来抽水机支援,这一年仍然取得较好收成。

东山还是一个易涝的地方,特别是遇到海潮,“一次水淹,三年绝收”。谷文昌请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筑堤建闸防海潮。1961年8月,东沈、南埔、樟塘等村,又一次暴雨成灾。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靳国富、办公室主任林周发冒雨赶来,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查看水势。情况探明后,当即研究决定,清理旧沟、开挖新沟,筑海堤、建闸门、修扬水站,使之抗旱、排涝、防潮三全齐美。工程完工后,一条长1500米、宽50米的鸿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两座13孔节制闸,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这些村庄不仅扩大了500多亩耕地,而且粮食、甘蔗、花生大幅度增产,至今免除了内涝、扩大了灌溉的土地仍然是一片丰产田。

建海堤、防海潮,发展多种经营,也是谷文昌的日夜所思。当时的岐下、西崎等7个自然村深受海潮之害、无路之苦。县委即确定修一条1300米长的海堤,阻挡海潮,兴建盐场、农场。海堤建成后,大路相通,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还建起了1.8万公亩盐场,最高年产达3万吨,为当时的东山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至今仍发挥着较好效益。

东山土地不多,他提出“以海为田,向海域进军”。大力发展制盐、捕捞、养殖。解放初期全岛渔船都是破旧的木船,网具落后。谷文昌与渔 11 民乘船出海,体验渔民生活,到渔民中调查研究。面对渔民的疾苦,他千方百计带领群众改造旧船,改进网具,重建后澳避风港,渔民们无不喜笑颜开。

解放前的东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县儿童入学率很低,没有一处文化娱乐场所。谷文昌提出抓教育、抓扫盲。经多方筹资,建起了剧场、影院,至今仍在使用。为了让群众听到广播,他亲自出面请盐场赞助,建起了有线广播站。当时也是全省第一个村村通广播的县。当地群众喜欢看潮剧,他就提议建潮剧团,没有武功师傅,他从家乡请人来传授武功。为了繁荣当地文化生活,他还鼓励文化馆的同志创作好作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江泽民同志说:“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谷文昌就是一位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共产党人。

廉洁奉公,一生保持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

谷文昌心里装着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8年一度把他调为二把手,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的工作。“文革”期间,他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今石壁镇红旗村)当社员。谷文昌把自己的厄运置于度外,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手不闲、腿不闲、口不闲,使红旗大队亩产跃上千斤。群众看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谷满仓。”

1970年7月,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奋战,水库建成了,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30多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改变生态环境、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效益,至今人们对他念念不忘。

谷文昌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人们数不清谷文昌究竟亲自接待了多少群众,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但对许多鲜活的事例仍记忆犹新: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关心水利技术员的婚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1972年,谷文昌在龙溪地区任林业局长,他回到东山,走进造林模范蔡海福的家。从50年代到60年代,蔡海福亲手种下的树不计其数。为护林,他不管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整夜打着手电筒在树林里巡逻。因为护林还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受到批斗,贫病交加,家人想为他准备一口棺材,却没有木板。谷文昌看到多病的蔡海福,心情沉重,带他到龙溪医院治病。1978年蔡海福去世,他特地关照民政部门为他批了木板,让这位种了一辈子树的老模范在寿板中安眠。

谷文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东山县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安排了工作。谷文昌的大女儿哲惠也未考上大学,却仅安排为临时工。谷文昌开导女儿说:“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

1964年当谷文昌调离东山时,有关部门提出给哲惠转成正式职工,一起调到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留在东山,直到1979年才转为正式工。小女儿哲英,1974年高中刚毕业,谷文昌就让她到农村插队锻炼。谷文昌的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却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从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买点家具?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妻子问他。谷文昌说:“林业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他经常教育家属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1980年他的儿媳杨小云从师范毕业了,想让公公出面安排个工作单位。谷文昌说:“还是听从组织分配吧!”后来小云被分配在市区一所小学校,又想让他帮助调一调。他说:“不论单位大小,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成绩。”这样,小云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

谷文昌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许多人称赞他是一位“时刻想着群众,忘记自己的人”。是“一辈子做好事,13 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 ”,非常高尚的人。

前人栽树,福荫后人。谷文昌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绿树,融入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而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永生。

上一篇:化州市海利不锈钢扩建项目用地现场会汇报材料下一篇:堵截小学生流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