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风筝课堂实录

2024-04-26

李卫东风筝课堂实录(精选7篇)

篇1:李卫东风筝课堂实录

写给谁?为什么写?

执教者 李卫东杭州风帆中学初二学生

开场白中确定 真正的主角是你们。之后明确内容——写给谁,为什么写?

先讲一个故事——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原来是专门分发死人的信件的,……后来他当了律师的抄写员……他宁死也不写一个字……——屏幕显示

师:为什么不肯写

生:看了很多悲哀的文字,就伤感不愿意写了。

生:有可能师心里受了刺激,有点害怕了。

生:写了也没有人看吧。

师:没有读者来读,写了什么用呢?文字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要考虑读者,有没有目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

屏幕显示给××的一封信

屏幕最想写给谁?可以出现人名,可以出现称呼

2、为什么写?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写?想达到什么目的?同学们,用笔记录下来,要简单 真实

学生动笔

学生起来回答——爸爸 妈妈妹妹自己同学 缺点 等等

下面 明确目的写作就要要明确目的的师:啤酒瓶打开的样子见过吗?冒泡……下面你们就冒泡吧,用短语将想写的内容一个个记录下来,不停地写

学生写完后,师:将这些事件内容按重要性排列,用数字标好排序,或者删除……同桌之间交流说说意见……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给数学老师的一封信,说那天误解的事情,那天她来给我们讲作业,我们当时很不高兴什么的……

师:用几个相关的短语记下:数学老师作业本生气英语老师 争执

师:如果数学老师看了会怎么样?

生:会很欣慰……

师:在构思作文,批改作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核查……这篇文章有明确的读者吗,有明确的目的吗?有就打√,没有就打×

屏幕: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吗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吗有足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吗

作者写什么或者不屑什么考虑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了吗

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了吗

作者的语气适合读者对象吗语言表达能让读者明白接受吗

师:下面给老师带来的这篇习作评核一下。

找一个同学来先读一下 《给咪咪的一封信》(一个初一住校生刚入学不久给宠物的一封信)师:请同学们对照打√×,每打一个找一处依据,说说

……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出示中考题××,请听我说

杭州今年中考题成长,没有捷径

师:也就是说,可以假定妈妈或一类人看,然后确定内容,不过题目变换而已……以此来构思这

一类文章,假定了读者才能产生共鸣。

写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这才是核心问题……

篇2:李卫东风筝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

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

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课后执教教师与听课专家、同行的互动评课摘录:

(主持人让执教教师先介绍课堂的设计思路)

李卫东:设计这堂课,我有四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

二、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三、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

四、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

张定远(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范例,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在生字难词上也要再下功夫,学习文言文,疏通关键。后面的打油诗值得商榷,可介绍可不介绍。

熊芳芳:李老师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挖掘得还不够。

湖南岳阳一教师:李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四个“读“的环节,但读的方式单调了些,可否考

虑让学生单个来读一读,在个别朗读的指导中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古代隐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来。

篇3:《风筝》教学实录(一)

1.在语境中认真书写课文中的12个生字, 带“捺”笔的生字要写得舒展。

2.品味“憧憬”、“千呼万唤”等词语, 能发挥想象, 读出“我们”心情的变化。

3.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续写课文, 表现“我们”寻找风筝时充满了希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整体感知, 书写生字

师: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写了一篇文章, 一起读课题。

生:《风筝》。

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请大家读一读。

出示:童年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 放风筝。

师: (圈出“最大的快乐”) 你们一定明白它的意思。

生:非常非常的快乐。

生:没有办法形容的快乐。

生: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

师:这篇文章通篇向我们诉说的是作者心情的变化。 (出示三组词语:做、精心、希望;放、拼命、奔跑;找、垂头丧气、磨坊) 请大家讲一讲作者的心情变化。

生:我们精心做着风筝, 心中充满了希望, 心里快乐极了。

生:放风筝的时候, 我们依然快活, 在村子的田野里拼命奔跑着。

生:后来, 风筝线断了, 我们去找风筝, 找到了磨坊还是没有找到, 大家垂头丧气的。

师:这就是作者的心情变化。我把你们说的话结合在一起, 变成了一个长句子。不过, 多了几个空格, 谁知道我想要说什么呢?

出示:“我们” () 做着风筝, 心里充满了 () , 放风筝时 () 快活, 喊叫着, () 地 () 。可是风筝断线了, 没了踪影, 大家 () , 找啊找, 水 () 那里, 也许能找到。

生:“我们”精心做着风筝, 心里充满了希望, 放风筝时依然快活, 喊叫着, 拼命地奔跑。可是风筝断线了, 没了踪影, 大家垂头丧气, 找啊找, 水磨坊那里, 也许能找到。

师: (补充完整填空) 要书写的生字就藏在这段话里。大家一起读读。

师:你们看这个“奔”字, 如同一个人在快速奔跑, (指课件) 这里代表三只脚, 表示跑得特别快。上面的“大”要写得舒展, 代表两手甩开。还有几个字, (出示:丧命依) 它们都有“捺”的笔画, 写的时候, 要舒展。另外, 想要把这4个字写好, 还有一个窍门, 就是它们都有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这样字就稳了。你们把这四个字写两遍, 其他的字写一遍。

二、细读课文, 发挥想象, 感情朗读

(一) 读出做风筝“最大的快乐”

师:我们精心地写着一个个生字, 文中的小朋友精心地做着风筝, 因为做风筝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啊。请大家一起读这段话。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 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 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 把它叫做“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生齐读)

师:我只听出了三分快乐。

(一生朗读)

师:我感觉到了十分快乐。这里有一个词语, “憧憬”, 在字典中的解释是———

生:美好的向往。

师:这个美好的向往在句子中, 是指美好的、快乐的想象。他们一边精心做风筝, 一边想什么呢?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 一边做, 一边美美地想象:___________。

生:我们精心地做蝴蝶风筝, 一边做, 一边美美地想:我要上天了, 我会飞得很高很高, 和白云做伴了。

生:我们精心地做蝴蝶风筝, 一边做, 一边美美地想着:我要是和蝴蝶一样有一对轻盈的翅膀那该多好啊!

师: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想象啊, 这就是“憧憬”。带着美好的憧憬来读课文。

师: (听女生朗读) 我听出了百分的快乐。

师: (男生读) 我听出了千分快乐。 (在黑板上贴幸福鸟) 上面还有小朋友的名字呢。 (随机写上班级男生的名字) 风筝将要带着我们的名字, 带着我们的希望快乐飞翔。多么快乐, 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快乐了。读出做风筝最大的快乐吧!

(二) 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师:自由朗读下面的文字, 同样要读出最大的快乐。

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 另一个……村里人看见了, 说:“放得这么高!”

师:我们拼命地奔跑, 快活地喊叫, 我们会喊叫什么呢?

生: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去!

生:幸福鸟!加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你!

师:作家在小时候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可能还会喊———

(依次出示《村居》 (北京竹枝词) , 学生读诗, 喊诗)

(三) 体会丢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师:哎呀, 最后一句诗喊错了, 风筝真的吹断线了。

出示: (配乐范读)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倏 (shū) 地便没了踪影。

师: (停顿) 刚才, 我们还在快乐地呼喊, 现在, 我们却是大惊失色———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呼唤什么呀?

生:风筝啊风筝, 你在哪里?

生:幸福鸟, 你是我们的希望, 千万要回来啊!

师:可不是两个人在呼唤啊, “千呼万唤”是怎样的呼唤?

生:所有的人都在呼唤。

师:就只喊了一遍吗?

生:呼唤了千万遍。

师:千呼万唤也唤不回断了线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 我们不甘心, 去找风筝!要找回我们的希望, 找回我们的幸福。

(生齐读课文至结尾)

师:贾平凹并没有写下去, 用一个省略号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果他要继续往下写, 会写什么呢?

生:会写风筝找到了。

生:可能会写风筝没有找到。

师:如果找到了, 一定是这样的心情。 (出示表快乐的词语)

生: (读) 兴高采烈、快快乐乐、喜气洋洋、欢天喜地、欣喜若狂。

师:如果没有找到, 心情会变化。 (出示表忧伤的词语)

生: (读) 垂头丧气、愁眉不展、心如刀割、心急如焚、伤心不已。

师:我们就当一回作家。用上老师给大家推荐的表示心情的词语, 把文章续写下去。

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写话, 师巡视)

师:我们代替贾平凹表达心声。如果句子写通顺了, 用上了表示心情的词语, 就可以在后面署上小作家“×××”的名字。

生:他们到了水磨坊, 并没有发现“幸福鸟”, 他们只好愁眉不展地离开了水磨坊。只有小静一个人不回家, 她静静地坐在水磨坊里想办法。

生: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心急如焚, 又一次大哭起来!幸福鸟啊幸福鸟, 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们有多想念你!你快飞回来啊!

师:你这是大作家水平啊!

……

师:请每一位大作家站起来读一读自己的创作。可以对原来写的内容口头修改。

(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师:找到了风筝当然快乐, 悲伤一扫而光;如果没有找到, 心中依然充满希望。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 做风筝、放风筝的这份快乐永远留在了孩子的心中。直到现在, 作者都已经做爷爷了, 还是觉得———

篇4:《风筝》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一、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解释词语,惊异:惊奇和诧异;悲哀:伤心。(让同学到黑板上写)

师:请同学读一、二两节,说说“我”为什么惊异?(同位同学可讨论)

生(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在温暖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惊异”的是北京在冬天就有人放风筝了。

生(2):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是“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惊异”的是北京在这样的季节就放起风筝了。

生(3):我认为应当把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放在一起就更好了。

师:很好。读下面的课文,说说“我”悲哀的原因。

生(4):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悲哀。

师:原因是什么呢?

生(5):“我”因无法补过而感到“悲哀”。

生(6):“我”因得不到弟弟的原谅而感到“悲哀”。

生(7):我认为弟弟有点麻木,哥哥明明做错了,却不去反抗。可能认为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为弟弟感到“悲哀”。文中“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有过这样的事吗?”便是证明。(掌声)

师:你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特别是第四个同学的发言更是精彩。他的发言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中国有两类人:一类是做稳了奴隶的人,一类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看来弟弟属于(学生齐声说)“做稳了奴隶的”那一类。

师:看看“惊异”和“悲哀”这两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2):引起下文。

师:请同学们读三四两节思考,“精神虐杀”的一幕指的是什么?

生(8):“我”糟蹋了弟弟苦心孤诣偷做的一只风筝。你看: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那不可一世、恼怒成凶的样子,实在可憎。

生(9):完全不顾弟弟的反映,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屋里。“我”是凭力气、兄长的优势在欺负小弟弟,瞧“我”那份蛮横劲,令人讨厌。

师:作者在爷爷,父亲死后,家道中落,遍尝人间的世杰炎凉。母亲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继续让他们兄弟读书,希望衰败的家能够中兴。“我”本身深受封建社会教育的影响,也希望小弟弟能够认真读书,“我”认为玩风筝,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生(9):经老师您一说,我倒是能理解哥哥一点了。哥哥是恨铁不成钢啊。

生(8):可以给弟弟讲清楚道理嘛,不能那么粗暴、狠毒。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呀。

生(10):哥哥根本没有看弟弟的表情,更没有考虑弟弟的感受,第四节“小弟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害怕得脸都变颜色了,而且在发抖。哥哥如果看看弟弟的惊吓之状,也许就不会那么粗鲁的毁坏弟弟的风筝了。

生(3):第三节有“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哥哥当时也不大,能够理解,只是稍微过分点。

生(11):七八两节也有交代,等我知道错了,是想补过的,只是晚了,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没办法。去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全然忘却了。

生(12):小弟弟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小弟弟对风筝的喜欢达到了如此痴迷的地步。一个“最”字及弟弟看风筝时的痴呆神态、动作足以说明。弟弟又小。又多病,而且又瘦得不堪。又是自己动手做的风筝,弟弟是一个多么令人同情怜爱聪明的儿童。那么残暴地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毫无疑问就是一种精神的虐杀。与虐待而致人死亡没什么两样。对弟弟是多么大的打击。比肉体的打击重多了。也可能毁坏了弟弟的聪明才智。最后留弟弟一人绝望地站在屋里。即使弟弟能原谅哥哥,哥哥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要是我,我是不能原谅自己的。无法补过,又因弟弟麻木的全然忘却,得不到原谅,那哥哥的心情只能沉重着,别无它法。这就是一种惩罚,一种精神的惩罚。与其这样,还不如躲到哪儿藏起来,也许心情会好一点。(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精彩发言的肯定,说得有理有据,令人叹服。

师:最好躲到哪儿去呢?

生(13):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师:讨论讨论,为什么?

生(14):也许是看不到风筝,看不到春天。才能忘却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摆脱悲哀吧。

生(1):不是也许,哥哥就是不想看到风筝,看到春天,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精神虐杀的一幕,摆脱悲哀罢了。

师:那为什么悲哀又无可把握呢?

生(15):是哥哥没想到的。

师:哥哥没想到什么,能说得详细点吗?

生(6):想补过,错过了时间。如果弟弟真的原谅了,自己的心情也许能好受一些,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知,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是哥哥没有想到的,因此无可把握。

生(17):(前一同学刚坐下,一生急忙站起)哥哥当年不知道错误,而现在知道了,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痛恨。哥哥永远无法补过,而感到心头悲凉。因此,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师:看来,哥哥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精神上也得到了惩罚。

师: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弟弟,哥哥良心还会受到了谴责,精神上还会受到了惩罚吗?(请讨论、思考后再回答)

生(4):不会的。躲还来不及呢。

生(18):同样会的。我妈妈让我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我还知道鲁迅先生也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一定会的。(掌声)

师:同学送给你的掌声,证明你说得正确。同时也说明鲁迅先生确实是个伟大的人物。

二、案例反思

这节课到这里已下课五分钟了。课前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五十分钟,是我没想到的。我为同学的踊跃表现和精彩发言而感动。课上的精彩之处,有的地方是我有意预设的。有的地方是生成的。如:说说悲哀原因的时候。(5)(6)两个同学的发言我预设到了,第(7)个同学的发言我预设了,但我没想到学生能说出来,而且语言又是那样的准确和深刻。特别是理解“精神虐杀”的一幕时,第(12)个同学的发言,是后来生成的,很是精彩。同学们给他的掌声就是证明。还有临结束课文时,第(17)个同学的发言使我想提问的不需再提问了,他轻而易举的就给解决了。更让在座的听课老师吃惊的是:这是在普通班上的课。我上该课时,主题定位很单一,就是“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说到底。就是“我”自己受到一次精神的惩罚。良心受到谴责。最后一个问题,是我课前没有预设的,也是后来生成的。第(18)个同学的发言也很精彩。同学送给他掌声说明:一是他读了别人没有读过的书。二是他说出了和大多数同学不一致的答案。

篇5:《风筝》课堂实录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篇6: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一、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

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

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虐待 笑柄 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下?

生:就是小时候他的小兄弟特别喜欢放风筝,但他却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后,很生气,然后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能不能在简单点呢?谁做了什么事? 生: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3、我破坏了小兄弟风筝。这就是**说的“精神的虐杀”。那我们刚刚分析字词的时候讲过了,“虐杀”什么意思啊? 生:虐待人致死,拆开来看虐待、抹杀、、好,那当年,我又是如何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部分。

1、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额看出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生:弟弟----喜欢。“我”-----嫌恶。

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但弟弟却非常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动作、神态的描写

这里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呀?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痴迷渴望风筝对吧。

2、那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大家用笔画出来 生:“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对,你看,即刻这两个字,他全完没有给小兄弟任何挽留的余地,没有片刻的考虑,就毁坏了他辛苦制作风筝。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动词。那几个? 生:伸手,折断,掷,踏。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行为怎样啊? 生:暴力、3、行为十分暴力,面对哥哥的这种行为,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绝望

无助、绝望。绝望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你们觉得绝望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

生:应该是对一件很想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虽然文中哥哥傲然走出没有留心弟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弟弟的反应。也许是暗自啜泣,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精神虐杀者,毁坏的仅仅是弟弟的风筝吗? 生:不是,还有希望。

毁灭的是希望,甚至是弟弟当时的童心。

刚刚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将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

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但当时我却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管的对。觉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二十年后呢?作者还这样觉得吗?那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文中第三部分内容。

1、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C

生:鲁迅先生读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PM.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u*”t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怎么会说出的?)<0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

那说明这时候作者已经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对吧。那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沉重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大家想想看铅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很重,而在这里作者将铅块比喻成铅块,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十分后悔的。

那么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生:去讨他的宽恕。

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方法吗? 生:一开始是想送他风筝

想送他风筝,重拾童年乐趣,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生:没有

对,因为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所以我只能去讨他的宽恕,希望弟弟能告诉我:他不怪我。那么我成功了吗? 生:没有。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u`4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师:大家觉得此时我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忘了。(讨论)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我们知道因为以前我用错误的方法把弟弟的童心扼杀了,那如果弟弟已经全然忘记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弟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我影响了,精神已经麻木了,那他会不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虐杀者呢?想到这里我是不是应该感到更加的沉重啊,第四部分分析

所以接下来写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看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生:悲哀 只是悲哀吗?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无可把握?

我们先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感情的齐读一下。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那其实这寒威冷气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心中的哀伤。

弟弟作为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记,处在一种麻木状态,那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多不多人像弟弟一样? 生:多

对,当我想到这么多的都像弟弟一样孩子,这种情况我有没有办法挽回呢? 所以,作者才说这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一种无奈。

我想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鲁迅所处的那个沉闷的社会。相对而言,至少

篇7:特级教师《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机评价。略)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师:你读书真细心。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生:飞得快。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学生练习读)

生:(继续汇报 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 惊:吃惊 失:失去 色:颜色 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生:千军万马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 教师唱给学生听 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风 筝——致溪桥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书写飞翔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放一放,你远了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 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学生默读,教师巡视)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学生配乐写话,,大约 10 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生:可以。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电子产品惹得祸下一篇:彝州精神大讨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张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