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2024-04-29

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精选8篇)

篇1: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活动目标:

1.欣赏风筝的造型、颜色、图案,懂得其左右对称的特点。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方式制作风筝面。3.引导幼儿相互合作装饰风筝,培养幼儿对风筝的热爱之情。重点: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装饰风筝面。难点:懂得风筝左右对称的特点。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之前有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的经验准备。教师对风筝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基本结构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物质准备:提供各种样式的风筝,布置“风筝展览会”。

3、创作风筝所需材料:白卡纸,蜡笔,水彩笔、彩色卡纸,皱纹纸、图画纸等各种装饰材料。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谜语引出风筝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播放ppt)

2、谜语:

天上一只鸟,用线拴的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风筝)小朋友,好聪明呀!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播放ppt)

请仔细的想一想,什么东西飞在天上,要用绳子拴着,不怕风,害怕雨。

3、小朋友见过风筝吗?(见过)见过什么样的风筝?请你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二)基本过程:

1、参观风筝展览会。

(1)听说今天有风筝展览,让我们去看看吧。(播放ppt)好漂亮的风筝呀!请小朋友欣赏一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欣赏)

(2)提问:

1、你看到有什么风筝?(燕子、脸谱、鱼、狗)它们有什么不同?(形状,颜色,图案)

2、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风筝?

2、感知风筝特点(1)对称的特点

师:我们欣赏了那么多不同样子的风筝,我们现在来仔细看看风筝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播放ppt)(风筝的面、骨架、尾巴,拴的线,线轴。)师:小朋友,我们来看这个蝴蝶风筝,(播放ppt)它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我们把这样的风筝叫对称风筝。大部分的风筝都是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看旁边这个风筝。

(2)、感知造型特点

师:刚才小朋友看到了那么多的风筝,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平面的。师:风筝的造型很多,(播放ppt)除了平面的,有立体的,也就是小朋友说的鼓起来的,还有串式的。

(三)大胆想象,制作风筝面。

1、讲明要求,分成三组。

师:小朋友,风筝这么美丽,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想)制作风筝有很多步骤,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来制作风筝面。

师:我们分三组进行制作,第一组:绘画风筝,请小朋友画自己喜欢的风筝。第二组:装饰风筝,请小朋友合作用提供的材料装饰风筝。第三组:涂色风筝,请小朋友给风筝涂上漂亮的颜色。

请小朋友自愿选择分组,搬上凳子坐到桌子边。请你向我这样做,请安静,小手放腿上。明确三组的制作内容。

2、幼儿制作,教师指导。(音乐1)

四、点评作品,参加展览会

1、请三位小朋友(每组一位)上台来,结合颜色、图案、线条进行点评。

2、请五六位小朋友(每组一两位)上台来,请其他小朋友进行点评。

3、今天制作风筝面就到这里,请小朋友将用过的水彩笔,蜡笔放到盒子。

4、让我们带上刚制作的风筝去参加风筝展览吧。(音乐2)

篇2: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活动目标

1、学习“刮蜡”的表现方法,体会不同性能工具的使用对配色所产生的效果,并提手不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在玩风筝、画风筝的活动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2、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1、用牙签刻出花纹。

2、控制手部动作的力度。

材料及环境创设

材料:油画棒、牙签、淡颜色的水粉颜料(淡绿、淡黄、淡兰、淡紫等)小毛笔。

活动流程

1、放风筝——讨论——示范——创作棗评价——延伸活动

放风筝,了解风筝,引起兴趣。

2、通过放风筝,教师应引导幼儿去观察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介绍放风筝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幼儿去尝试,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3、讨论

(1)观察她们各个相同的整体造型,体会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

(2)欣赏、讨论风筝上对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4、示范。

(1)建议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意愿示范画一只风筝。

(2)介绍刮蜡的方法:建议先让幼儿思考刮蜡的部位,再在此部位用一支细画棒颜色涂均匀,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覆盖式涂在上面,最后用牙签“刮”出花纹。

5、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造型、花纹,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各种不同的刮蜡部位及方法。

6、讲评

找找有几种不同的风筝造型,看看谁大胆尝试过“刮蜡”大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与尝试。

7、延伸活动 建议放在自选活动中去完成,有了背景色使幼儿更能体会到画面的整体美、体验成功感。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民间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的一个延伸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风筝的外形,自己设计图案,选择色彩。在让幼儿欣赏完我做的范品之后,我对幼儿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造型要新颖,不和别人雷同,二是色彩搭配要鲜艳,图案设计要有特点。

因为此活动贴进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所以,幼儿创造的结果出人意料的,风筝的造型多样,有蝴蝶、长龙、燕子、房子、飞机、火箭、娃娃头、星星、太阳、三角形等,全班小朋友几乎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而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积极的。反思这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对幼儿的充分信任,给予了幼儿极大的创作空间,制作的要求比较开放。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只要你给他空间、时间,他们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其实刚开始我让幼儿自己设计创作的时候,我很怀疑,不给幼儿多一些的提示和示范,他们能创造出形态各异的风筝吗?会不会千篇一律呢?当幼儿开始创作时,这位幼儿说:“我要做老鹰风筝,因为老鹰飞得高”,那位幼儿说:“我要做飞机风筝,飞机飞得快”,幼儿们相互说着自己的想法,兴奋极了。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增加任何的要求,只是根据幼儿的想像给予一定技能上的帮助。由于幼儿兴趣学浓厚,所以创作时特别愉悦,气氛轻松,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些孩子的设计我都没有想到。当孩子们拉着长线,放着自己的风筝,在院里追逐、嬉戏的时候,各色长长的风筝尾巴飘在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孩子们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让孩子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我们要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已发挥自己的个性,允许幼儿大胆创作,标新立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那么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我们教育的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棒的。

篇3: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一、《指南》链接

《指南》艺术领域——美术认知目标中这样表述:“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本次活动我们在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的基础上通过观看示意图,了解制作风筝的简单方法,并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装饰风筝面。

二、美术内容解析

理科组长:本活动的美术内容是“欣赏各种风筝并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装饰风筝面。之前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们喜爱。它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三、幼儿前情经验解读

1. 大家想一想,自己班里的孩子对风筝的认识和了解有哪些?

教师A:大多数的孩子都知道风筝。在他们的印象中,风筝就是三角形、蝴蝶、燕子等这些平面的风筝。但立体的、串式的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很少见,他们也不知道。

教师B:我们班的孩子对风筝的起源估计都不太了解,我觉得在活动中应该多讲一讲,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 对称是所有风筝的特点,幼儿对“对称”的理解是怎样的?

教师C:大班的幼儿对“对称”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知道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能完全重合的两部分都是对称的图案。

教师D:我们的很多活动都渗透过“对称”,孩子们能讲出什么物体是对称的,什么物体是不对称的。

理课组长: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的活动,我希望我们老师不要给孩子一个模板,让他们临摹,而是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造,这样我们的美术活动才有意义。

四、活动目标剖析

1. 逐条朗读、理解目标:

理课组长:“大家都看过这个活动方案了,那我们现在就逐个来理一理,先来看一看目标,读一读目标。”

一起朗读:“目标1: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通过观看示意图,了解制作风筝的简单方法。”

理课组长:这个目标中首先注重幼儿对美的感知。它强调的是“美”。引导幼儿感知欣赏风筝时,首先应着重注意风筝的形、色等特点,其次注意风筝对称性。对于风筝的制作方法我们不做重点强调,只作为一个了解。我们可以将目标1调整为: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感受对称美。

一起朗读:“目标2: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装饰风筝面。”

理课组长:B老师,你是怎么理解目标2的呢?

教师B:我觉得这条目标是让幼儿自己在欣赏风筝图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学会的线条和色彩,自由地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筝面。

教师A:是的,我们要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不用过多过细的规定约束幼儿,使其自由想象不受阻碍。另外,我们也要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具有表现力的工具和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从事创造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D:在原活动方案中,两条目标是对幼儿认知和技能的要求,而对情感方面却没有提出目标,我觉得是有所欠缺的。

理科组长:D老师提得非常好,你觉得第三条目标是什么?

教师D:第三条目标可以这样制订:体验制作风筝带来的乐趣。

教师C:赞同D老师的意见,加入第三条目标。

2. 确立重难点:

理课组长: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什么?

教师A:从刚才对目标的分析上,我们不难得出,目标1: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感受对称美,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目标2: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装饰风筝面,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D:A老师说得很对。我们现在应该多考虑用何种策略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

3.商讨解决策略:

教师C:大班幼儿正从直觉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来的,心中有画,纸上才有画。所以我们在欣赏风筝图片,应注意运用启发式和艺术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启迪智慧。如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的开放性语言来向幼儿提问,而不是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幼儿。

五、活动准备细化

1. 是不是非要8k素描纸人手一张?

教师A:我们平时给孩子提供最多的是8k素描纸,但我们没有考虑到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实我们可以给孩子多种的选择:16k素描纸、8k素描纸、4k素描纸。发展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4k素描纸,在构图画好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合作涂色,共同完成风筝的创作。中等发展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8k素描纸自己独立完成风筝的创作。发展能力弱的幼儿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完成构图,所以提供16k素描纸是足够的。

教师D:赞同A老师的做法。幼儿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原则。

2. 绘画材料上我们可以向幼儿提供哪些?

教师E:我觉得除了提供我们常用的绘画材料:记号笔、油画棒、水彩笔外,我们还可以给幼儿提供水粉颜料,尽管在使用时有些麻烦,但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轮流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C:在制作风筝时,我们还要给幼儿提供剪刀、固体胶、彩纸、彩色飘带等装饰材料。

六、活动环节细酌

1. 环节一:介绍风筝的由来。

重点研讨: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调整?

教师A:我觉得可以调整为:欣赏各种不同造型的风筝,感知风筝的特点。对于风筝的由来,我们可以放在活动前的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渗透。

教师D:同意。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我们要让幼儿了解风筝的三种类型和它的对称性,这也是给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建议此环节的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2. 环节二:探索了解风筝的构造及风筝面的装饰方法。

重点研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怎么去实施?

教师E:我觉得可以播放一些制作风筝的图片给幼儿参考,如:在风筝面上绘画对称的图案和花纹;用水粉绘色,留出一些图案的花纹;用线绳装饰图案和花纹,帮助幼儿了解风筝面的装饰方法。

教师C: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讲一讲如果是你设计风筝,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

篇4: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树林

传统的绘画活动因过于强调技能而遏制了幼儿的创作热情,每次绘画活动总有一些幼儿不想画、不喜欢画。幼儿天性爱玩,如果将玩的因素渗透到绘画中,创设一个充满游戏趣味的活动情境,在玩耍中探索技巧、自由绘画,出“奇”定能制胜。记得一次水粉活动结束,几个幼儿在盥洗室清洗调色盆,不知哪个小调皮用抹布沾着颜料往墙上扔着玩,其他幼儿见了纷纷效仿。他们嘻嘻哈哈玩得不亦乐乎,白瓷墙上很快出现了一幅“抽象画”,看上去竟然蛮大气、蛮漂亮的。受此情景启发,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让幼儿用“扔”的玩法痛快地边玩边画。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反复推敲,我设计出了下面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报纸球和抹布团用“扔”或“按”的方法,在白色画布上留下色块,并注意合理地布局画面。

2.根据色块的形状大胆想象,创造性地添画出姿态各异的树、花、果等物来表现美丽的树林。

3.玩中作画、合作作画,体验集体作画的创作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欣赏过许多关于树林的图片或绘画作品。

2.材料准备:

每桌一份加洗洁精调制的颜料:

鹅黄、嫩绿、深绿、咖啡色、橘红、橘黄、大红、嫩黄、中绿。

人手一个抹布团、报纸球;人手一支小号排笔;人手一块擦手湿巾;每人一件罩衣。

3.音乐准备:

背景音乐:《爱的罗曼史》

4.场地准备:

活动室墙面用报纸糊底,再挂上4×2米的白色画布。画布下方铺塑料地垫。活动室两边放两排条桌,桌上摆绘画材料,每桌底下一个空塑料篮。

活动过程:

一、探索“扔”和“按”的技巧,激发活动兴趣

1.观察操作材料、了解活动内容。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特别的画画材料,看看有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边玩边画画。

(评析:看了材料,幼儿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今天要怎么玩?会画什么样的画……在充满期待中,一张张小脸写满了迫不及待和跃跃欲试。)

2.观察画布上的色块,寻找玩色办法。

(事先在白色画布上“扔”或“按”出几块色块)

师:瞧,这里有几块漂亮的颜色,它们是用纸球和布团印出来的,猜猜是怎么弄上去的?

请猜对的幼儿尝试操作,提醒孩子注意颜料的滴漏,保持环境和自己身体的干净。

3.尝试玩色游戏,合理布局画面。

(1)幼儿集体尝试,两种材料分别尝试两次:一次用投掷方法,一次用按压的方法。

师:你们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幼:用纸球“扔”出来的颜色淡一些,“按”出来的颜色深一些。

幼:我用布团压出来的印和纸球压出来的印花纹不同。

(2)幼儿自由游戏,引导他们将整个画布印满图案。

(评析:纸球和布团玩色的技能不难掌握,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授法,幼儿肯定不感兴趣。所以在这里采用了自主探索的方法,幼儿探索的过程因具有挑战性而变得有趣,探索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增强。)

二、展开丰富想象,探讨添画技巧

1.欣赏并联想。

组织幼儿洗干净手,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欣赏刚才玩色的作品并想象“这些色块看上去像什么?”

2.交流并添画。

提问:(1)这些漂亮的色块像是什么季节的?为什么?

(2)这些色块看上去像什么?

师:你能试试把一个色块变成一棵大树吗?(请幼儿尝试添画树干)

师:除了这样画,树干还可以怎么画?(请其他幼儿尝试添画其他姿态的树干)

(3)这些色块除了像树叶,还像什么?

(评析:对幼儿来说在玩色游戏留下的不规则色块上进行想象不难,可要把想象的东西通过添画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为了降低难度,这里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引导个别幼儿进行示范性添画尝试,从表面看幼儿掌握技巧的过程比较慢,其实自主探索和经验互补更益于幼儿技能的掌握。)

三、进行自由添画,体验创作快乐

1.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拿起小画笔在这些色块上把刚才想好的东西添画出来吧!

2.教师参与添画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给予适当地辅导。(播放背景轻音乐)

四、欣赏绘画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1.交流添画情况。

师:你添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画的?

2.赏析作品。

师:宝贝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竟然画出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

(评析:教师由衷地赞美幼儿的作品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幼儿的自我欣赏不应该是空洞无物的,所以这里设计了关于欣赏视角的提问。)

3.作品命名。

师:画家们都会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你们这些小画家想给自己的画起什么名字呢?

师:那就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名字记住我们今天一起画的画吧!

(评析:相互配合完成一幅大气的画作对幼儿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为了让他们能牢记这个愉快的合作故设计了命名活动。)

五、活动延伸

带幼儿去小树林散步,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篇5: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1.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感受彩绘、拼画的特殊效果。

2.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范例:彩绘积木、积木拼图。

2.材料:三角形木块、丙烯颜料、棉签、毛笔、白色底板。

活动过程:

活动一:积木彩绘

1.感知欣赏。

(1)教师出示材料——三角形木块,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再出示彩绘的木块,引导孩子观察:这些木块跟刚才那些相比有什么不同?上面有哪些颜色和图案?如果让你们来画彩色的积木,你想在上面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和花纹呢?

2.创作表现。

(1)教师介绍彩绘的材料:丙烯颜料、棉签、毛笔。

(2)提出创作要求:在木块上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制作漂亮的彩色积木。

(3)孩子动手彩绘,教师重点指导孩子在木块上先涂上底色,再大胆设计图案和花纹,注意运用对比色进行装饰。

活动二:积木拼图

1.欣赏讨论。

(1)教师:上次大家都制作了很多五颜六色的积木,想一想,这些彩色的积木可以怎么玩呢?

(2)教师出示积木拼图范例,引导孩子欣赏,激发兴趣:你们看,老师用彩色积木拼了一个什么图案?你们想用彩色的积木拼出什么东西呢?

(3)请个别孩子上来示范拼图,大家一起评价讨论,提出改进方案。

2.合作设计。

提出活动要求:请每组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设计,合作拼出作品,看看哪组的设计最有创意。

孩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创作,教师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边想边拼,边拼边调整。

3.展示作品。

篇6: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1、初步了解京剧脸谱, 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解京剧脸谱的特点。

2、通过给脸谱涂色,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3、激发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脸谱

2、幼儿绘画用品。

3、作业纸-我的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过京剧吗?谁能说一说你看到的京剧是什么样子的?

有谁会唱京剧吗?谁想给大家唱几句?

二、展开

1.观看图片—京剧脸谱

引导幼儿观察,知道京剧脸谱有丰富、鲜艳的色彩。

(1)让幼儿找找京剧脸谱让有哪些颜色。

(2)引导幼儿观察京剧脸谱左、右边的图案,让幼儿了解京剧脸谱具有左右对称的特征。

2.观察京剧脸谱

逐一介绍脸谱的色彩与人物个性的关系。

脸谱不仅很漂亮,它还有一个有趣的作用,它可以用各种各样颜色表现各种人的物征,

让观众一看演员脸上的脸谱就知道他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教师演示,幼儿学习绘画。

(1)知道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2)京剧脸谱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也有个别不对称的。

我们可以在脸型中用记号笔勾画线条:

先在脸谱的中间定一个点。

左右画对称的弧线。

依此勾出额头、眼睛、鼻子、嘴,下巴等各部位。

勾线条前一定要想好,勾时一下子画成。

教师演示多种脸谱的画法。

4.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小朋友,你喜欢哪一个脸谱,就在作业纸“我的脸”上画哪一个脸谱。

(2)要求幼儿选择一个脸谱进行作画,按照老师教的画法勾线,

线条流畅,作画大胆,

脸型布局合理,左右对称,

个别辅导能力较差的幼儿,要注意保持桌面整洁,不将记号笔画到桌上,看范例作画。

三、讲评

请画的比较好的幼儿讲述他(她)的作画经验,方法,画的是哪一个脸谱,幼儿评价。

篇7: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

甄伟伟

活动设计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不通风筝的颜色和图案,感受风筝的美,激发设计风筝的欲望,活动结束师生共同欣赏自己设计的风筝,活动延伸带幼儿到户外放风筝充分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若干,一只图案排列比较凌乱,分布不均匀;还有一只颜色深浅搭配清晰,图案分布均匀。

2、每组放有各种彩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1、木木村里的小朋友今天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小朋友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出示课件)

2、引导幼儿观看潍坊风筝节漫天风筝的景象。教师: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如有幼儿提到喜欢风筝对称的话,就请他在集体面前说说,可直接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过渡语: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我喜欢的风筝。

1、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

教师引导语: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呢?一样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

三、幼儿制作风筝面。

教师引导语:这些风筝真漂亮,老师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水彩笔,油画棒等,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的风筝装饰的最漂亮。

篇8: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奇异的景色

卢梭的《丛林组画》枝条自由伸展,叶片描绘精细, 动物和人都掩映在高大的灌木丛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根据我对卢梭作品的理解、感悟,以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审美水平的了解,我选择了组画中的《奇异的景色》让幼儿欣赏,因为这幅画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幼儿喜欢的动物和鲜艳的果实。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大胆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2.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感受画面的幽静 、 神秘。

3.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想象作画 ,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丛林组画》和真实的热带雨林PPT,铅画纸,同色系的各种绿以及红、黄等颜料,鸡毛、鸭毛、 落叶、谷穗、积木等,《冒险岛》音乐。

经验准备:教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幼儿已有树叶印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配乐欣赏,表达对作品的整体感受

出示作品,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幼儿讲述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和初步印象。

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开放性的 、最基础的问题 ,能让孩子将自己最先看到的、画面最显著的特点表达出来,如看到许多树、鸟、果子、花,等等)

问题二:这是在哪里呢?

(具体地域的提问,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作品表现的主体———丛林,对丛林形成初步印象)

问题三:这幅画看起来感觉怎么样?

(配合画面的音乐渲染了丛林的幽静 、神秘 ,有的孩子说“像玩冒险游戏的地方”,有的说“感觉很害怕”, 有的说“有点暗”。 孩子们的回答契合了作品最主要的特点)

二、细致欣赏,深入感知作品的艺术特点

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细节部分, 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1.感知作品色彩的特点。 师:这幅画为什么看起来 很暗? 除了深颜色还有些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感受作品以深绿色为主 ,同时 ,运用了跳跃、鲜艳的颜色和多种绿色)

2.感知作品构图的独特 。 师 :找 找看 ,丛林里藏了 多少只猴子,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发现这些猴子呢?

(利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 “藏猫猫 ”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层次感与纵深感, 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一层一层的树太浓密了, 把猴子遮住了。”“猴子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差不多,不容易发现。” 教师及时帮助孩子提升对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理解:“猴子前面是一层一层的树,后面又是一层一层的树,天空看起来好远啊! ”)

3.了解作者和作画的背景。 师:这幅画是法国一位叫卢梭的画家画的,他从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树木、 水果、 动物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他画了许多幅有关丛林的画。

三、观察比较,把握丛林组画的内在特质

1.欣赏《丛林组画》PPT。 师:你们发现这组画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 引导孩子们整理 、 概括对 《 丛林组画 》 的整体印象,把握组画的共同特质:都是茂密的、占满了画面的森林;都有奇异的花果、可爱的动物、神秘的人隐藏在森林中;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尤以深绿色为主调)

2.欣赏热带雨林 PPT,感受真实的风貌。

3.比 较理解 。 师 :卢梭画的丛林和真实的丛林相 比,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领孩子观察比较,加深对作品创造想象和艺术加工的理解,为下一步大胆表现奠定基础)

四、想象创作,充分地表达表现

1.引导想象 。 师 :我们也来画画丛林 ,你画的丛林 长了什么植物? 有哪些动物和人在里面呢?

2.讨论新“绘画工具”的使用办法。 教师出示鸡毛、鸭毛、落叶、谷穗、积木等,提问:你会怎么画 ? (用树叶印,用鸡毛拖画,用谷穗蘸上颜料甩,等等)

3.幼儿作画。 先投放深浅不同的绿色颜料,供幼儿画丛林。 待幼儿基本完成丛林的绘画后再投放红、黄等颜料,让幼儿添画果实、动物、人物时选用。

(提供丰富的材料 , 让孩子们在玩材料的过程中, 大胆探索不同材料的绘画方法和呈现的不同效果,体验创作表现的快乐。 红、黄等颜料在幼儿绘画丛林基本完成后投放,是为了避免干扰,确保重点:用深浅绿色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4.教师个别辅导。 (1)运用同伴示范法引导幼儿选用不同材料作画。 (2) 通过个别对话帮助幼儿丰富画面。(3)借助环境暗示———滚动播放《丛林组画》PPT,给有困难的幼儿带来一些参考。

五、展示作品,同伴间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师:你画了什么? 是怎么画的?

2.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你们画的和大师画 的一样吗? 你觉得谁的更漂亮? 为什么?

3.教师总结性评价 ,引领幼儿的审美 。 师 :卢梭作品更多地选用深绿色,丛林茂密,层层叠叠,看起来很深远。 小朋友更多地选择了浅绿色,看起来更明亮,让人感觉很舒畅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欣赏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

1.回应 。 在欣赏活动中 ,没有单一说教 ,而是通过不断融合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更巧妙的连接 (有效回应),来达到引领孩子审美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们观察 《奇异的景色》时,有孩子说“那树上停着的是鸟儿”,也有的说“那是一个从丛林中走出来的人”。 我顺着孩子的思路回应:“对啊,卢梭画的人就像动物,画的动物看起来又好像是人。 ”

2.自然。 活动中欣赏的是描绘自然的《丛林组画》, 观察的是真实的热带雨林, 就连绘画工具也都是自然物。 更重要的是,整个欣赏活动,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表达、自由创作。

上一篇:九2班作文牵挂下一篇:赴香港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