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由来故事

2024-05-08

小年的由来故事(精选10篇)

篇1:小年的由来故事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小年是怎么来的?关于小年有哪些传说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年吧!

小年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小年是相对于春节大年而言,因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小年具体的日子也略不相同:大部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北方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一带部分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而国内为数不少的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小年节,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小年节是整个春节活动的开端,是春节前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初始。其主要活动有两项:祭灶和扫尘,所以小年节又称祭灶节、灶王节、谢灶、祭灶。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均有与祭灶相关的歌谣。比如以下这两首在晋东南和豫北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灶神信仰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由于家家有灶台,而且人人离不开,因此民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遣了一位监督员,就是灶神,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君,他会监督考察每家每年的所作所为,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就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正如南宋范成大《祭灶》诗里说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来决定对这家的奖罚。处罚的手段就是减少人的寿命。按照晋代葛洪的说法,罪恶大的要罚去三百天的寿命,小错误要罚两天。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让人畏惧。另外,天帝还可以根据灶神的汇报,不定在你生活的哪一处对你施展惩罚,令人防不胜防。第二年新年,灶神就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由于灶神掌握着自家的命运,怕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因此百姓对灶神恭恭敬敬,平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不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祭灶就是为恭送灶神升天言事而举行的仪式。祭灶节就是民众在腊月二十三为欢送灶神升天举行的一系列活动。至于为什么要在二十三这天祭灶,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日久天长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这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左邻右舍有了事都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他走了,而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于是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媳妇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代代相传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逐渐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则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把儿子当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平日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吩咐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走路的人,两人越说越熟,闲谈之中,老汉得知此人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的人慷慨应允,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假装得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惊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见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的人,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就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江淮一带的传说则说灶王爷不是神,只是个好吃懒做的野鬼,白天藏在野地里,一到晚上就跑到百姓家偷吃东西。“土地”和“门神”都奈何不了他,只得想了个办法,让他到百姓家当灶王爷,在锅台上吃些残羹冷饭。可是没过多久,这野鬼就不满足了,便放出话来吓唬老百姓说:“我要在腊月二十三上天奏事,谁好谁坏,全凭我说了算。”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不说自己坏话,就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在锅台上供两块豆腐、一块麻糖,让他吃了嘴软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其实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已有相关记载。据说灶神在夏朝时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大神,祭灶位列“五祀”之一。春秋时流行“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谚语,就是说与其祭祀奥神向他献媚,不如祭祀灶神。孔子给他的弟子们的解释是“不那样,就会得罪老天爷。”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汉代人还用黄羊祭灶。清代的枟敬灶全书枠上说:“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灾殃。”可见,古人早已熟知恭敬灶神可获富贵,取悦灶神大有裨益,所以人们对祭灶极为重视,唯恐得罪了灶神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小年

篇2:小年的由来故事

过小年的由来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小年老北京请“灶王马儿”

今年的二月六号是阴历腊月二十三,老北京讲究这天过小年儿。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因为平常吃不着什么。从过小年这天开始每家都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首先说祭灶。北京的俗曲儿《门神灶》里唱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那)灶王爷就降(了)吉祥。它描写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的情景。而每年这时都有卖灶王码儿的,那时不能说买,得说请。请灶王爷!

到纸店,文具店里都有印好了的灶王爷,财神爷,门对儿(对联儿)横批等,在请灶王码儿时就捎带着把财神爷,对联,和横批都买回来了。对联也有请人现写的。全院的人都买好了大红纸,裁好了等着,然后请个私塾先生来写。私塾先生给全院写完了对联横批,全院还要请先生吃一顿。那时灶王爷都是贴在神龛上。如果是双人的,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肩坐在桌后,背面有匹马,左右分别印有日,月二字,桌前面还有一犬一鸡,以取“犬守夜”“鸡司晨”之意。这种灶王码儿叫双座灶王马儿;若只有灶王像而没有灶王奶奶。这叫“独坐灶王马儿”。

究其原因是:卖灶王爷的店铺里没有女眷,不能卖带灶王奶奶的灶王像,那这家的灶王爷也得打光棍儿啦!值得一提的是那上面也印有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用的内容,比如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

小年祝福语

1、用“喜悦扫把”扫去灰尘,用“快乐溶液”洗涤衣服,以“顺心剪刀”雕琢窗花,以“如意毛笔”挥洒春联,祝福你小年快乐,万事如意!

2、小年里,用“浓浓好运”糖浆,做一盒“好运灶糖”送你,沾着“祝福果酱”吃到口中,保证甜蜜幸福“粘”着你,甩也甩不掉,小年快乐!

3、小年来到,鞭炮爆到,祝福驾到,好运报到,吉祥开道,幸福大道,欢乐高调,步步登高,金光大道,如意通道,开心逍遥!

4、小年来到,祝福要早,斟上一杯幸福酒,送上一句幸福话,捧着一颗幸福心,愿你新年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幸幸福福、甜甜美美、健健康康。

5、小年到,吃粘糖。黏住快乐幸福长,小年到,扫尘土。扫去烦恼悲伤除,小年到,发祝福。送去吉祥事事好,小年来到,快乐逍遥。

6、小年到,短信叫;万事顺,心欢笑;健康来,平安到;福禄至,财笼罩;好运满,温情绕;全如愿,吉星照。祝你小年快乐!

7、小年即将来到,祝福怎能不到,祝你小年大大的快乐,小年多多的好运,小年高高的幸福,一起打包,用欢笑邮递,用开心装点,小年快乐!

8、小年到,喜气绕,家家户户乐陶陶;窗户明,茶几亮,神清气爽日子美;煮饺子,放鞭炮,福运当头不可挡;送祝福,添祥瑞,情谊绵绵润你心。祝小年开心,幸福无限!

9、小年又登场,开心笑开颜;高兴购年货,生活香又甜;祭灶杂面汤,平安且吉祥;庭院打扫忙,干净笑连连;小年祝福到,愿你哈哈笑!

10、小年年来临,送你好心情:甭管大海再多水,大山再多伟,蜘蛛再多腿,辣椒再辣嘴,总之你最美,快乐永不悔!

11、小年快乐!万事大吉!合家欢乐!财源广进!吉祥如意!花开富贵!金玉满堂!福禄寿禧!恭喜发财!

12、小年到,福气到,新年发财好运到,天天开心是王道,财神追你到处跑,老婆听话又乖巧,家庭和睦乐逍遥,祝你小年热闹,新年美妙!

13、小年的糖瓜,粘下昨天,希望你忘掉所有烦恼,粘出今天,希望你记住我的祝愿,粘上明天,希望你拥有美丽新一天,提前祝你小年快乐。

14、**有钱有房有拥抱,只是道德不牢靠;小孩有吃有玩有红包,只是心智没长好;小年却是真的好,还有大年可以闹。亲爱的朋友们,小年夜快乐!

15、趁太阳刚刚升起,趁小年刚刚到来,趁好运刚刚敲门,趁祥云刚刚笼罩,趁财神刚刚进门,趁福禄刚刚降临,趁早送上我的祝福,小年快乐。

16、小年到了,祝你小样子,一天比一天美,祝你小心情,一天比一天妙,祝你小脾气,一天比一天好,祝你小幸福,一天比一天多,祝你小日子,一天比一天甜!小年快乐!

17、小年到,笑一笑,朋友情谊莫忘掉。让短信捎去我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实现所有的心愿,拥有一个幸福的新年!

18、小年到,笑一笑。一笑烦恼消,二笑好运到,三笑吉祥来,四笑来钞票,五笑家祥和,六笑变年少。和和美美多喜气,嘻嘻哈哈多热闹。朋友,小年快乐!

19、小年到,乐淘淘,家家户户都热闹。老老小小齐动员,忙里忙外心里甜。窗明几亮心欢畅,购物辛苦不怕烦。我先把祝福快快送,祝你心情愉快过小年!

20、胡萝卜,抿儿抿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大年要收红包钱,小年先开整祝愿。祝愿你日子天天都像过年!我的祝愿甜不甜,快给我准备红包钱!

21、又一个春夏秋冬,又一个年年有余的小年,卸下时间的沧桑,换一身新年新气象,道一声恭喜,紫气东来招财进宝;求一只好签,岁岁平安生意兴隆!

22、小年夜,炮竹响,大扫除,去尘土,祭灶王,吃灶糖,灶王升天,言好事,降吉祥!

23、小年送你祝福一筐筐,愿你每天笑呵呵;送你温馨一片片,愿你心头暖洋洋;送你好运一年年,愿你腰包沉甸甸;送你健康一辈辈,愿你家庭甜蜜蜜。

24、收藏阳光染红灯笼,给新年多一点温暖,摘下彩虹点燃烟花,给新年多一点浪漫,送出问候包上祝福,给节日多一点音符,小年将至,祝你唱响幸福。

25、喜迎小年到,欢乐在咆哮,合家团圆热热闹闹;朋友祝福送,心意多真诚,友谊长存快快乐乐,小年里的喜气摇,拥抱好运烦恼抛。祝你小年快乐,幸福永远。

26、小年到,祝福到,幸福快乐少不了。扫去烦恼,洗去忧愁,迎接快乐进家门。新年新气象,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辉煌。

27、洗洗刷刷新年开花,擦擦扫扫开心跑跑,明明亮亮幸福荡漾,跳跳唱唱财神亮相。小年快乐,幸运久长。

28、街上鞭炮响连响,喜庆的气氛不可挡,小年我给朋友发祝福,祝愿朋友福气多,连年有福事业顺;祝愿朋友多快乐,没有忧愁过小年!

29、拎一瓶问候,摆两盘关心,倒三盏理解,围四方朋友,邀五面知己,喊六亲来聚,论七年之痒,说八面威风,盼九九归一,庆十全十美。朋友,小年快乐。

30、经济危机,祝福也要涨息,为了大年不至于还不清幸福的贷款,小年先要祝你时时开心,事事如意,不然我的努力全都前功尽弃。小年快乐。

31、你如果现在是一个人,我祝你小年快乐;如果是两个人,那也小年快乐;如果是一伙人,请告诉我你们在什么地方。

32、驱走旧岁的严寒,迎来新春的温暖,小年到来祝福甜,愿你时刻开笑颜,生活过的很悠闲,赚钱发财不等闲,好运幸运喜相连!愿小年乐呵呵!

33、小年一过,大年就到,抓紧时间,演习幸福,吃点喝点,注意身体,吃好玩好,尽情开心,说说笑笑,欢度小年,快快乐乐,迎接新春!

34、腊月二十三,小年到眼前,幸福天天伴,好运不落单,快乐不断线,福气运气连,生意多赚钱,事业收入翻,爱情比蜜甜,团聚合家欢,天天吃大餐,幸福赛神仙!小年快乐!

35、小年到来新年临,屋内屋外打扫净。窗户明亮旧如新,事事如意人顺心。恭送灶王迎福音,快快乐乐新年迎。祝小年快乐!

36、小年许下小小心愿,祝你天天快乐没有心烦,小年发送小小祝福,祝你身体健康心能如愿,小年朋友小小相聚,共饮一杯交心交情,小年快乐。

37、小年到,喜事多,奇事更多!风吹着吹着,慢慢暖和了;雪飘着飘着,静静融化了;短信发着发着,赠送话费了!朋友,小年快乐!

38、把生活酿成酒浆,用快乐作瓶,用微笑命名,用和谐构图,用舒畅着色,聘请看短信的你做永远的品酒师!小年快乐。

39、在这快乐的小年之夜,让我们共同祈求三件事,一个好朋友,一个好胃口,一个好梦!

40、新年新气象,扫地擦窗抹台,屋里屋外要新象;洗碗刷锅搓筷,桌上桌下要景象;修身理发整衣,人前人后要形象。热热闹闹又一年,祝你快快乐乐过小年!

篇3:“两口子”由来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 山东有个叫张继贤的才子, 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一见钟情, 彼此往来不断。不料有一日石万仓因饮酒过度身亡。石家人怀疑其是被曾素箴害死的, 于是告到县衙门。由此又牵连到张继贤。张、曾二人被判死罪, 押到京城。

乾隆皇帝阅案时, 看到张继贤的供状, 顿觉得文笔不凡, 十分惊讶, 于是亲自到牢中看望。交谈中, 乾隆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 有心要救他。于是对江南微山湖一带地形有所了解的乾隆, 亲自御批, 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 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篇4:“六尺巷”故事的由来与演变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姚永朴(1861-1939)是桐城人,其说既然是“旧闻”,想是根据当地的传说而载笔的。此后成书于民国25年(1936年)的《桐城志略》也采取了他的说法。于是,这两处的文字记载,便成了后人恢复桐城六尺巷的主要依据。

其实,早在桐城张英(1637-1708)之前,有关“六尺巷”的传说就已经有了。如清初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1609-1665),便在他的故里聊城老北门里留有类似的故事,也是说傅以渐收到了家书,诉与邻居因打墙事发生了冲突,后傅以渐通过一首诗遂化解了矛盾。郭立河《“仁义胡同”》(《聊城报》1986年6月7日)记载此事说:

傅以渐看完来信,不禁捧腹大笑。他当即写诗一首,寄给父母。诗曰:“来信只为一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样,两家中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通道,后人称为“仁义胡同”。

这里的“仁义胡同”实际就是六尺巷,因为它也是“一条六尺宽的通道”。据报道,这一“仁义胡同”近年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的傅斯年陈列馆旁已恢复。再如清代钱德苍序刊的《解人颐》一书,其中的《达观集》载:

有一显宦在京致书邻翁,欲其让墙址,以图方圆。翁作诗一首答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解人颐》一书虽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实成书于明嘉靖间。不过,故事中作诗礼让的主人公并非“显宦”,而是“邻翁”,这一点与后来的故事有所不同。又,明嘉靖年间还有一位郭朴,也有这样的故事。据原天民《学会幽默好处多》一文(《保健与生活》2001年第5期)披露:

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郭朴家和邻居王三成因建房占地发生争执,郭夫人怒气冲冲地派人到京城给阁老送信,要他出面说话。仆人快马加鞭带回书信一封:“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出现一条六尺宽的“仁义巷”。至今安阳市老城区内仍有保存完好的“仁义巷”,千古传为美谈。

此虽系后人记载,但因“安阳市老城区内仍有保存完好的‘仁义巷”,且出现了“邻居王三成”的名字,想来也应是有其传说依据的。明清时期这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大都停留在民间口头传说的层面,很少有见诸时人文字记载的。近读明人黄玮的《篷窗类记》,不意在卷二的《厚德记》中竟发现了这样的一段:

尚书杨公仲举,有厚德……荐为景皇帝潜邸官僚。居京师,乘驴,邻翁老得子,驴鸣辄惊,公闻,卖驴徒步。久雨水溢,邻穴垣潴水公家,家人欲与竞,公日:“天不恒雨,晴当自凅。”邻葺颓垣,复侵公地,公亦不较,作诗日:“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来些也不妨。”

杨仲举事发生于明景泰间,这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明代此类故事的最早记载。故事虽未明言所让几尺,诗也仅有两句,且与后来传说的诗句不同,但实为后世礼让地基事之滥觞。

倘再上溯,则明代以前,这类礼让、容忍、包容之类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时见记载。如《旧唐书·孝友传》所记张公艺事: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这是讲家族成员内部的忍讓,亦即后世张姓“百忍堂”堂号之由来。桐城张氏的“礼让”精神,实与此一脉相承,只不过后人又将此种精神发扬光大,并施于邻里之间了。再如《后汉书·孔融列传》李贤注引《融家传》所记“孔融让梨”事:

(融)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此即《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之出处。由此亦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礼让精神必须从小时候起开始培养。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蔺相如让廉颇事: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这也是一种“让”,只不过是同事之间“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之退让。今邯郸市仍保存有“回车巷”,据传就是蔺相如“引车避匿”之巷也。

礼让作为一种美德,又称谦让、敬让,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邻里、同事、社会成员之间,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推重与称赞。早在《周易》的《谦》卦中,就有“谦谦,君子”的爻辞(《谦·初六》),意思是说,人只有谦让了再谦让,才是君子风度。并认为“鸣谦”(明智的谦让)、“劳谦”(勤劳而谦让)者最终都会吉利。孔子的为人是“温良恭俭让”,所以他对子路的“其言不让”才会“哂之”(《论语·先进》)。《礼记·曲礼上》亦云:“君子恭敬撙节,退让而明礼。”又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而所谓“恭敬撙节”与“自卑而尊人”,也就是礼让他人之义。这种礼让,表面看来是降低了自我,甚至失去了一些物质利益,而实际上却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同每一种文化都需要有自己的载体一样,礼让精神之所以能传之永久,也与历代都出现过一批践行礼让精神的人物有关。历代的礼让故事,包括明清时期的“六尺巷”故事,连同故事中的主人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礼让与包容精神的载体了。当然,要充当这样的载体,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服膺,二是对自身操守的把持。倘能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又能遇上相关的“机遇”,则“六尺巷”之类的故事便会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在中国大地上,“六尺巷”之类的故事不止一处的原因了。

至于这类故事中所出现诗句的大同小异,则并不排除承袭与借鉴的因素。从目前所见到的记载来看,除刊行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解人颐》外,其余多是出于后人(尤其是当代人)的追记(包括姚永朴的《旧闻随笔》)。窃以为,“六尺巷”或“仁义胡同”的故事传说虽所在多有,但所引之诗则极可能是袭用前人而又相互假借的,有些更可能是后人根据故事情节而攀附的。至其原始出处,从目前来看,当以《解人颐》一书最有可能。《解人颐》以解颐为宗旨,集诗文、词赋、俚语、俗谚于一书,据书前钱德苍在序中的推测,此书明代就已在坊间流行,而钱氏重订本即是根据坊间流传本经“增删替补”而刊行的。故郭朴也好,傅以渐与张英也好,其所引诗,或为当事人直接袭用《解人颐》,或为后人在叙说与记述故事时之所附丽。至于张英之后,如诸城刘统勋、兴化郑板桥及道县何绍基等人的“六尺巷”故事,虽其事未必虚构,然其所引诗句,如不是直接源自《解人颐》,则又不排除来自桐城故事的启示。

篇5:小年的由来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你知道小年的由来是怎样的吗?为什么南北小年日子有差别呢?小年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关于小年的资料吧!

小年的由来是什么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小年是2月11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虽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

为什么南北小年日子有差别呢?

南方小年是哪天?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这天,阳历是1月17号。南方人相信灶王爷上天后到腊月二十四回到凡间,南方过的腊月二十四就是为了“谢灶”—— 感谢灶王爷的美言,所以就产生了小年有过腊月二十三有过腊月二十四的现象,

北方小年是哪天?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这天,阳历是201月16号。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送神的日子。传说灶王爷要在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各家的表现,各家各户为了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不搬弄人间是非,就用叫做“灶糖”、“麻糖”之类的粘性食品粘住灶王爷的嘴。我们平常过的小年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之说,这与小年实际与灶王爷上天的传说有关。

小年有哪些习俗呢?

习俗一:祭灶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是一首民歌,说的正是祭灶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施阿姨是一名“50”后,提起过小年,她感觉重视程度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小时候还会看到大人们煞有其事的祭灶、剪窗花、大扫除等等,现在都一一简化或者从生活中消失了。

“过去,祭灶时都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给灶王爷吃了以后,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做报告时多言好事。但是毕竟灶王爷不是人,它不会真正吃糖,糖瓜也就最后落在了小孩的嘴里。那时候,物质匮乏,小孩们很少有机会吃糖,大家都会很期待在晚饭过后吃糖瓜,那甜甜的感觉真是令人难忘。”回忆往事,施阿姨满是感慨。

习俗二: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郑妈妈是一名80后,她的孩子刚3岁,提出过小年,郑妈妈表示自己以往也没有特意过小年的习惯,现在有孩子了,觉得过小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让小孩了解小年习俗好传承下去。由于不知道城市里哪里有卖灶神画像的,郑妈妈提前在网上买了许多画像,多的分给了身边的朋友,大家对画像都感觉很新鲜,纷纷开始关注小年这件事情来,这让郑妈妈也感觉到了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多年以后,这种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还会体现在她的孩子身上。

习俗三: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山东的王阿姨告诉 生活频道,在所有民俗活动中最喜欢的就是剪贴窗花,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篇6:小年祭灶的由来传说

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有悠久历史、影响很大的传统习俗,旧时几乎家家都烧柴,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尊称他为“灶君司命”,传说他被玉皇大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合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凡间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

祭灶的历史起源很早,在周代已经开始祭灶了,最早供奉的灶神,是火神祝融,意为火神从天上取来火种,让人们能吃到熟食,得到温暖,所以人们感激他,尊供他为灶神,看管自家的灶火可以长久,也寓意家庭人丁兴旺,生活美满。

古代的祭灶是很隆重的,会有整羊整猪美酒等供品,然而慢慢的演化过程中,灶神被认为会跟玉皇大帝讲自家宅的坏话,到三国的时候,祭品就只有酒了,人们希望把灶王爷灌醉,让他不能说出不利于家宅的坏话来,等到了宋朝以后,灶王爷就更不受重视了,仅用麦芽糖做的灶糖来祭祀,这也可以看出人们慢慢的不再迷信神祗,仅作为一项民俗保留下来。等到了现在,灶王爷就更惨了,家家都用燃气灶和各种电炉,灶王爷来块麦芽糖都吃不到了,看来神仙到了现在也不好过啊!

祭灶分为送灶和接灶,灶王爷在家里供一年,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在新的一年里这一家的吉凶祸福。所以灶王爷的汇报就一家人来说就很重要了,祭灶仪式一般在晚上进行,通常祭灶人是家里男主人,跪在神像前,怀里抱个公鸡,是为灶王爷上天骑的马,摆上灶糖等供品,焚烧香表,斟酒叩头,嘴里要念到:灶王爷在家里辛苦了,今天给您送行,请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以酒烧鸡头,鸡头晃动表明灶王爷已领情。揭下灶王爷像烧掉,然后一家人开始食用灶糖等祭灶供品。整个送灶过程算是完成了。

接灶就要等除夕那天再买回一张新的灶王爷神像贴上,买也不能说买,要叫请,以示尊重。然后要在年夜饭的时候,把煮好的饺子头一碗盛给灶王爷,以示尊重。

过小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小年的风俗——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过小年的风俗——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鼠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过小年的风俗——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过小年的风俗——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的风俗——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过小年的风俗——扫尘土

篇7:小年节日由来

1、指农历腊月是小建的的年份;

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篇8:小年的由来故事

关键词:苹果,小年,管理

根据苹果树生理学特性, 再加上管理手段的差异, 苹果树的生长结果普遍存在“大小年”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现象, 平衡果树产量, 现将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在“小年”苹果树生产管理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加以总结, 以使为果树生产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1 小年栽培管理

小年是恢复树势的一年, 同时又是防止果树旺长的一年。总体上, 要做到“二控二增”, 即控水、控氮、增碳钾、增施有机肥。

1.1 留果

一个果台上可以留双果, 但不要留多果。红富士苹果斜果率为15%~30%, 一台多果会增加斜果率。小年之中, 仍然会有部分大年园和大年树, 此类园树, 仍然按照20~25 cm的果距留中心果。

1.2 叶肥

每10~20 d, 树冠喷500倍液光合微肥, 或300倍液的惠满丰、绿美施、氨基酸等, 连喷2~3次, 单果平均质量增加15%左右。也可用3~5倍液的惠满丰、绿美施、氨基酸涂干, 也可涂原液。涂干的宽度要在30 cm以上, 涂7 d。如何鉴别此类高效肥的好坏, 从直观上看, 好的看似油、味酸臭, 倒地上起泡沫, 涂树干高渗透。高渗透表现在:一是渗透力强, 二是渗头速度快, 1~2 d便能渗入到树内输导组织。于8月份, 树冠喷体积分数为0.3%的磷酸二氢钾, 连喷2~3次, 间隔10 d左右, 增强叶片光合作用, 果实增色24.4%。

1.3 追肥与灌溉

于6月上旬, 花后40 d, 追施磷钾肥或果树专用肥, 百果质量增加15.4%~50.6%。这里特别提醒果农注意:农家肥必须经过高温腐熟, 施颗粒肥及农家肥必须与阳土搅拌均匀, 严防烧根“肥害”的发生。与此同时, 轻浇水、节水灌溉、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保持土壤含水量稳定在60%左右。

1.4 环剥

旺树可在5月下旬—6月上旬, 对红富士品种进行环剥, 环剥的宽度为所剥枝粗1/10, 最大的宽度不能超过1 cm, 否则难愈合。旺长的新红星品种只能环剥而不能环割。对生长过旺或连年环剥, 造成树干遍体鳞伤的苹果树, 可改用“PBO”促控剂进行促控, 此期可喷250倍液。也可用“促花优果三抗宝” (陕西绿盾公司出品) 涂干, 30~40 cm宽涂1圈 (1瓶为160 g+水350 g) 。对树冠内直立旺枝, 进行拿枝改向, 变为平斜枝, 控制旺长。

1.5 套袋

在做好病虫防治和补钙的基础上, 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定果后进行苹果套袋。高档果套纸袋, 中档果套膜袋, 劳力缺乏, 资金缺少, 可喷液体“果面净”。套袋的方式有:膜袋单套、纸袋单套、纸膜混套、纸膜双套等。一定要选套壮果, 斜生下垂果;选择质量好的透水、透气、温湿度稳定的果袋;严格套袋技术, 就能生产出优质果, 提高商品率, 做到小年果少、经济效益不减或少减, 把小年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 幼果期病虫害防治

小年果少, 个个都是宝。幼果皮薄肉嫩、不抗病、不抗虫、不抗药。幼果期是防治病虫的关键期, 也是发生药害的危害期。 (1) 禁喷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和国产低目质粗的代森锰锌 (有机磷也为国家所限制) 。 (2) 凡含有铜、铁、锌、锰、硫之一的农药和化肥要慎用, 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3) 多用可湿性粉剂和水剂, 少用或不用油剂和复配剂。

篇9:家族故事征文:海晏镇的由来

祖父原是崇明人,后来流浪到启东。因为家穷无法过日子,又携五儿四女与一帮穷乡亲逃荒到海晏镇。当时的海晏镇是一片荒茫野荡,穷乡亲们用芦苇稻草搭起了坏洞舍,在此定居下来,男耕女织,还有不少人以“跑海”为生,靠捕鱼虾、拾泥螺度日。随着岁月推移,人口渐多,颇有经济头脑的祖父,在河北的毛竹桥边搭起几间草屋,开起一爿小店。店里经营的商品有油盐酱醋、火柴水烟……乡亲们来买日用品,有时坐下聊聊天;跑海的人来去歇个脚,喝口水,有时肚子饿了,就请小店里煮点饭,鱼篓里捉点鱼虾烧烧。临走时拿些日用品,留下些海货作抵押。因此,在黄海边,沈经奉小店慢慢地有了些名气,人气。沈经奉小店也慢慢从一个店名变成了一个地名。

一天中午,小店里来了几个人,看他们的打扮和言行举止,祖父就知道不是一般的跑海之辈。其中一人招呼为首的坐下后,对祖父说:“老板,店里能否给我们弄点吃的?”

祖父说:“这里荒村僻地,没有好小菜,怕是难合你们的胃口。”

“不妨,不妨,只要能充饥便可。”

于是祖父经过一番忙碌,将跑海人抵押的海货端了出来:一盆炝虾,一大盆炒文蛤,一大盆海蜇,一大盆蟛蜞,加上自酿的老白酒,嘴里还连连打着招呼:“对勿起,对勿起,小店没有好吃的东西,都是一些拿不出手的土货,请勿见笑!”

这几只菜放在今天倒真算得上海鲜佳肴,可在当时确实是不值钱的土货。海蜇、文蛤就地取材,都是很便宜的,是附近百姓当咸菜一样吃的东西。

为首之人见我祖父心有不安,笑着安慰:“老板,你呀,也别轻看了这桌菜,你晓得,你这不是普通的宴席耶,这是地地道道的‘海宴’哪!”

事后,祖父才知道那天在店里吃饭说“海宴”的贵客就是清末状元张四先生。他是来考察小店周围数十里长满蒿草的荡田,当时叫“金陵公荡”。张謇先生考察后,认为有开发价值,后归入大有晋公司,“开河筑堤划区建屋”。其后,定居的人越来越多,生产生活渐上轨道,我祖父的小店也越办越红火。沈家的几个儿子也各自兴家立业。我的父亲沈学林开了个八鲜行,买卖海货。我三伯沈学民开了个花行,买卖棉花。我四伯沈学田办了个粮行,经营粮食。小伯沈学诗拜师学文,但未能取得功名,也开了个八鲜行为生。为了扩大经营,沈家沿河造了17间瓦屋作铺子,有三间屋还有阁楼,在这茫茫的黄海边上还颇有点气势。以后,沈经奉小店的周围又陆续开张了形形色色的店铺,形成了一个集市,再以沈经奉小店来称呼就显得名不符实,经过大家商量,就以张謇先生的话音取名“海晏镇”。

海晏镇店铺不多,原先仅是沿河一条街,后来河上架桥,路边开店,成了十字街。镇小人气足,每天早市和大汛期晚市,上街的人不少。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一把大火,将沈家17间房子和其他铺子烧为一片灰烬,于是海晏镇从此萧条冷落。

为了保家卫国,我的堂兄沈志飞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成了烈士。我的另两位兄长沈志石、沈志伯也参加了解放军,先后因病转业。我在上中学时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是同学和亲戚的关心帮助,让我读完了中学,并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有了工作,入了党,当了通州的文联主席和人大常委,成了作家和文学家。这是解放以后的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海晏镇逐渐恢复了元气,成了有名的垦棉区。但也仅是解决温饱而已,吃的麦屑饭,住的茅草屋,有数的几家瓦屋,成了耀眼的光点。是改革开放展开了海晏人民新生活的画卷,我的两位兄长和十几位侄儿侄女家家都造了楼房,一排一排的农家小楼像搭积木似的站立在黄海之滨,往日的茅草房已无处可觅,简易的环洞舍成了博物院的点缀,让今日的年轻人明了历史曾以这样的形式存在过。“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从梦境变成现实,电视让“农民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移动电话化“天涯”为“咫尺”,使经济信息瞬间打通了时光的隧道,昔日的荒茫野荡如今是通州湾的工业园区,这里水清河晏,水泥马路宽阔笔直,沿河的路灯像展翅的海鸥,风力发电像旋转的风车。一位回乡投资的美国亲戚站在高高的海堤上,远眺奔涌而来的海涛和眼前的人文美景,喃喃自语:“这不是海晏!这哪是海晏?!”

篇10:关于小年的故事

通常认为,“小年”又叫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这与它“祭灶”的节日习俗有关。古代民间认为,家家户户都有“灶王爷”,负责监督家里人一年的所作所为,并在“小年”时上天向玉帝禀报,以定赏罚。所以,人们要在“小年”时祭灶,用糖瓜象征性粘住“灶王”爷的嘴,令他不能上天说坏话。

小年祭灶习俗有什么讲究

2月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我国各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习俗庆祝小年,一起来看看。

吃糖瓜。祭灶时给灶王爷供奉糖瓜,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时多言好事。

贴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剪窗花。窗花样子讨喜,种类丰富。

放鞭炮。小年的鞭炮是年前第一炮,很受重视。

吃饺子。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吃火烧。在河南,小年的时候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上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当天,还有各种“接灶”的仪式。

即使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上还写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民间关于小年的传说有哪些?

传说一:小年为什么祭灶?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传说二:小年为什么吃灶糖?

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从小家境贫穷、四处流浪。后来,他和母亲栖身于彰德府东北永和县境内的一座寺院内,即现在的安阳县曹马村洪元寺。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

吕蒙正虽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深得长老器重。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

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

为报答长老教育接济之恩,他扩修寺院,并拨黄米、小麦各500担,芝麻100担,让长老广授芝麻糖制作技艺,作为当地百姓谋生之本。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传说三:小年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古代叫“娇耳”,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小年也是过年的开端,过去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是整个正月都是年。过去,农民只有到了隆冬数九的日子才能休息,这也正体现了年节的调节作用。那过年了就自然也要吃饺子,顺理成章就成了流传已久的习俗。

传说四:小年为什么要大扫除?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据说,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很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乘大扫除机会,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 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上一篇:青年教师沙龙活动计划下一篇: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