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2024-04-29

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精选5篇)

篇1: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根据市纪委监察局的统一安排,丽江市纪委监察局派出的8个纪工委监察分局于7月13日至25日,对市直部门开展了扶贫攻坚战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市直各部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高度重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把做好挂钩联系工作作为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载体。本着务实发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思路,扎实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对于关乎群众生产生活急需,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各部门加强协调,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市直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是建立机构。成立了 “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明确了分管领导、联络员、确保扶贫攻坚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二是制定方案。各部门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方案》,对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的总体目标、人员安排、时间安排、组织实施、检查考评、工作纪律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三是专题研究。在深入开展首轮遍访、与县乡村干部和群众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帮扶项目和资金问题,千方百计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做到了开好局、起好步,动真情、扶真贫。四是落实帮扶责任。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推动帮扶责任落到实处。在面对面了解的基础上,帮扶干部均认真填写了《丽江市遍访贫困村访谈问卷》《丽江市遍访贫困户访谈问卷(问卷一)》和《丽江市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结对帮扶联系卡》详细做好了走访记录,全面掌握结对帮扶户的贫困状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和方案,并积极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一是扎实开展调研。深入到结对帮扶的县、乡、村干部进行联系对接,初步了解掌握基本的乡情、村情、组情、户情,共同商议确定结对帮扶的贫困对象,明确了帮扶任务。实地察看乡村道路建设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走访听取扶贫攻坚工作汇报,并与县、乡、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面对面与贫困户拉家常、听呼声,进一步了解掌握基本情况。二是选派精兵强将。各部门选派能力强、作风硬、熟悉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扶贫驻村工作队。各部门领导定期听取扶贫工作队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工作情况汇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扶贫工作队员了解询问有关情况,及时为扶贫工作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扶贫工作队认真细致、全面深入的工作以及所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各部门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和措施奠定了基础。三是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在深入调研,多次走访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了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气候多变,高寒冷凉,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造血能力差,农民收入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致贫原因,为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行动、狠抓落实。一是主要领导带头深入村组,了解村情民意,真心帮扶贫困户。实地察看道路建设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走访听取扶贫攻坚工作汇报,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分批完成首轮遍访工作。研究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和方案,并积极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认真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回头看。根据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走访记录和了解的实情,进一步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认真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甄别,全面核实扶贫对象的信息数据,完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第一手数据,并确保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每名干部职工都与贫困户对上号、挂上钩、结上对。四是认真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回访工作。采取“支部+工作队员”的方式,在不影响基层和本单位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地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与回访对象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座谈,贫困群众和干部共商帮扶措施、共谋脱贫思路,进一步核实掌握挂包村、干部职工帮扶对象的脱贫进程,切实帮助挂包村、挂包户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四)健全机制、有序推进。一是建立挂联新机制。结合此次扶贫攻坚的挂钩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多点合一”挂联新机制,及时对党建联系点、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三联双帮”)。二是建立帮扶干部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丽江市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分解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扶干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建立了走访贫困村、贫困户常态化工作机制。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了定期专题研究扶贫攻坚会议、督促检查、年度考核等制度,确保“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五)因地制宜、精准帮扶。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制定的推动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的“六个到村到户”和扶持生产发展、素质提升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五个一批”的扶贫攻坚总体要求,在认真开展“转走访”和驻村工作队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挂包帮”工作2015年、2016年帮扶计划和五年规划,为确保挂包到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增收的3个主要目标提供了保障。市纪委共筹措投入扶贫资金200.15万元;市委政法委督促有关部门完成了1380万元的柏油路建设,协调资金708万元通村道路建设资金,争取100万元的直过民族示范村建设资金,投资150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投资130万元实施美丽宜居小村建设。目前,已协调到位资金1000余万元;市财政局投入265万元,正在协调落实2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市农业局积极筹措资金以产业扶持为主,发挥农业技术指导优势精准帮扶,投入55万元发展脱毒马铃薯原种等种子及农机具扶持。

1.积极帮扶安居工程建设。为了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扶贫挂钩户脱贫的决心,市纪委2016年3月将贫困户安居工程建设补助由原来的每户0.5万元提高至每户1万元,并将追加的3.5万元资金下发到了贫困户手中,累计补助金额10万元。

2.加大投入改善当地交通条件:为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市纪委投入22万元实施了维新村1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市委政法委督促、协调、争取了近2000万元资金解决出行难问题,市财政局,移民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通村通组道路,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日常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带动了道路沿线运输、烤烟、魔芋、马铃薯、冬早豌豆等特色产业发展。

3.多措并举支持公益性项目建设:市纪委投入6.2万元在维新小学校门前至维新村委会道路沿线安装1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孩子上下学和群众通行。针对通达乡农资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投资50万元的基础上,并分别向省商务厅和华坪县公安局协调争取建设资金各30万元,帮助通达乡加快推进农资交易市场项目建设,为增强当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向市卫计委协调资金10万元,帮助通达乡卫生院解决电脑、病床、药品柜、消毒柜等日常办公设配和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目前,正在同市水务局拟定维新村1组、2组人畜饮水工程实施方案。

4.注重能力素质提升: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推进 “农家书屋”建设,为当地群众提供养蜂、花椒和核桃种植等方面的书籍,并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群众开展技术培训。

(六)加强督查、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确保实效。为确保扶贫攻坚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资金使用高效安全、项目实施顺利、党员干部务实清廉,推动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全面落实,市纪委监察局先后牵头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责任落实纪律检查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扶贫开发攻坚战责任落实纪律检查的工作方案》《丽江市脱贫攻坚七条纪律要求》,要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日常监督、明察暗访、集中检查、专项督办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切实督促整改存在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为推进我市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纪律保障。同时,会同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扶贫办研究制定了《关于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资金或物品筹集管理使用办法》。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帮扶村组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一方面由于帮扶对象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多变,霜冻、雪灾、冰雹、大风等灾害频发,每年均有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帮扶对象大多数村组远离县城、乡政府所在地,多居住于高山谷地,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扶贫攻坚难度大。

(二)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致富意识不强。当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生产经营能力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同时,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即使有相关政策扶持,也不愿做长远规划和打算,习惯满足于现状,群众工作难度较大。在帮扶对象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教育、残疾、疾病、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而致贫的,尤其是对于因病致贫和无劳动力等问题,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帮扶,脱贫难度大。

(三)扶贫资金注入悬殊,致使脱贫效果差距较大。挂钩联系部门的争取和协调资源有差别,致使扶贫注入资金悬殊,有资源的部门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保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有些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短时间内脱贫效果差距较大。

(四)意见及建议

1.各部门帮扶资金的筹措要符合财经纪律,避免因帮扶而违反财经纪律;

2.干部个人帮扶资金建议集中使用到产业发展或基础设施建设上,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3.各部门的帮扶立足于本部门的业务特点,发挥部门特长进行帮扶,如农业部门以种子、技术指导、农机具的投入方式帮扶;

4.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发挥真帮、真扶的作用。(郭顺英)

篇2: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作用

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形象代表。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要发挥脱贫攻坚的“尖兵”作用,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融资服务等方面,实施“滴灌式”精准服务,着力破解扶贫发展难题,确保贫困户脱贫增收。

一是抓产业促发展,解决贫困户持久增收的问题。针对贫困村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村第一书记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依托“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模式,抓好所在村产业的培育发展。同时利用贫困村已有市场主体,引导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手把手教技术,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能力,或通过劳务收入或土地入股分红,实现带动致富。

二是抓项目强根基,解决贫困村基础保障的问题。针对贫困村基层设施较为薄弱的实际,在真实掌握所在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积极加强与扶贫部门、帮扶单位以及派出单位的沟通联系,为驻点村找项目、跑资金,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改善派驻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积极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村内建设文化广场、公共厕所、游步道路、村庄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三是抓融资引活水,解决脱贫“内生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资金短缺困难,贫困村第一书记要

积极发动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协助贫困户与企业、当

地农村商业银行签订用工、人股分红、贷款协议,加快完善

篇3: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1) 利于产业扶贫的实现。产业扶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所确定扶贫工作的主导思路, 把“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列为具体扶贫方略的第二条, 而在阐释第一条“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时候, 也提及产业扶持。而实现产业扶贫, 或者说推动具体目标地区发展有高度针对性及可行性的特色产业, 不仅需要资金注入, 还需要物资进入、产品输出及人员进驻等, 而这势必需要当地物流行业维持或者发展到一定水准。否则, 即便有资金扶持, 目标地区的相关产业也很难有可观成果, 扶贫效果事倍功半。

(2) 利于投资性扶贫的实现。在《决定》阐释其精准扶贫战略思路时, 提及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把部门财政投入获得的资产转化为资本, 委托村集体经营, 以便扩大财政等方面投入或者支持的可能力度, 同时对于其他投资方而言也潜在的形成吸引。这种思路的实现, 首先需要推动相关资产资本性的实现, 具体而言就是确保一定的资本收益的实现, 及能实现预期收益的信心。对于贫困地区而言, 在没有一定水准物流环境的情况下, 很难给财政等资本持有方以充分的信心, 很难形成切实的吸引力。

(3) 利于推动扶贫模式转型的实现。《决定》在阐释基本原则的时候, 专门指出“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实际上, 产业扶贫就是实现这个转型的关键路径, 而这势必需要物流行业的发展支撑。此外, 扶贫转型更需要具体思路的创新, 比如与时俱进地融汇到电商大潮中, 借此探索富家富乡的路径, 而这同样离不开物流行业尤其是快递物流的配合。

(4) 利于扶贫效果的维持及巩固。《决定》明确提到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应该注意“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对此, 最关键的一点应该实现其内化开发性扶贫的落实, 而非过于依靠外力的帮扶。而这对于目标扶贫地区各种环境条件的要求更高, 对于物流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反过来说, 较好的物流发展更利于扶贫效果的维持, 对于反复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二、“脱贫攻坚”对物流行业的要求

(1) 要求有一定的重视力度。基于物流行业发展对于“扶贫攻坚”全面落实的价值和意义, 或者说通俗意义上的重要性, 在规划统筹“扶贫攻坚”的过程中, 应该给物流行业或相关企业的发展一定的重视。对此, 《决定》在强调需要大力发展的系列产业时, 明确规定“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把物流配送列为三个重点产业之二, 就是这方面要求的表现。

(2) 要求优先发展行业基础及前提。目前, 在特定地域启动发展物流行业, 尤其是推动其实现由无到有然后到优的转型, 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完善而且密集的交通网络, 二是信息化支撑起来的信息流及其负载的商务网络。对此, 《决定》在“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中, 将加快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列为首要项目, 明确要求“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继而提出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 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 就是这方面要求的表现。

(3) 要求末端实现体系化建设。对于扶贫攻坚的目标对象――贫困地区而言, 物流行业切实发挥对扶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就应该让行业发展贴近最需要的地方――和贫困家庭和村落对接的一线, 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就是末端。对此, 《决定》明确提出“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 不仅对末端有所要求, 而且要求在借力邮政及供销社的基础上, 推动呈现出体系化态势。

(4) 有物流园区建设及物流行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期待。由于扶贫攻坚的目标绝对不仅在于追平其和其他地区相比的落后态势, 更应该在于发挥后来者居上的优势, 这种潜在目标要求他们对物流行业有较高层次的要求, 具体而言就是对物流园区就爱你所及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潜在的期待。对此, 《决定》先后提及“产业园区建设”及“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 对于所有行业而言的共同要求, 对于物流行业而言也是潜在期待。

三、发展物流行业力推“脱贫攻坚”的要点

(1) 夯实行业发展配套基础。“要致富, 先修路”,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 要发挥物流行业对“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更需要先改善贫困地区的道路。对此, 应该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最后一公里即村落交通末端的畅通, 进而确保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最充实的支撑;二是确保贫困地区交通网络和外界交通的无障碍对接, 需要适当提高交通发展的规划层次。

(2) 强化事前的统筹规划。《决定》等文件的出台, 实际上是对“脱贫攻坚”事项的系统规划。在这个过程中, 同样需要国家及各地方层面在物流行业发展方面进行系统先期规划, 以确保目标贫困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的有序、科学及到位, 避免过于盲目及零散。对此, 应该重点注意两点, 一是适当提高物流行业发展的地位, 将其置身于配合“脱贫攻坚”而推进的地方发展系统规划中的优先地位, 即思考适当发展物流行业, 避免等其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现物流方面的瓶颈后再应急性地思考解决策略;二是应该尽量提高统筹规划的层次, 或者说地方的相关规划应该和更高层次的规划及相关情况密切结合, 比如在规划中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在关注“脱贫攻坚”具体需求的同时, 思考特定地区或地方在诸如一带一路、省级物流发展版图等方面的定位, 避免地方规划和外界对接出现问题, 避免影响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品销售范围及幅度。

(3) 借力物流快递及邮政等系统。贫困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比较薄弱, 往往没有专业的企业运作, 只有计划经济时代遗存的邮政及供销社系统的零星, 以及极具活力不断渗透发展的民营快递。这些, 虽然无法在实质上推动贫困地区物流行业的升级, 但的确可以为其初步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实际上本身也是其初步发展的表现。所以, 贫困地区在启动发展物流行业的初始阶段, 应该注意向这三个方面借力, 以为“脱贫攻坚”早期阶段提供有效支撑。对此, 《决定》明确规定认同支持这一方向。

(4) 发展骨干物流企业及物流园区。脱贫攻坚的目的在于推动贫困地区适当加快发展节奏, 弥补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 进而为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点和起点。所以, 脱贫攻坚本身是不存在句号的持续行为, 配合或者推动脱贫攻坚而思考的物流行业发展应该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未来。从这个角度说看, 贫困地区在规划及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保持适当超前的节奏, 在注意借力供销社等既有系统的同时, 应该注意按照《决定》的潜在期待, 思考培育发展物流骨干或龙头企业, 应该根据主导特色产业的需求构建物流园区或集散中心, 以为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水准的提升及保持提供基本保证及方向性引导。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推动脱贫攻坚活动进入快车道, 物流等相关支撑配套行业也需要同步推进发挥应有作用。有鉴于此, 本文概述“脱贫攻坚”中发展物流行业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脱贫攻坚”对物流行业的要求, 思考探索发展物流行业力推“脱贫攻坚”的要点。

关键词:物流行业,脱贫攻坚,智慧物流

参考文献

篇4: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俗话说:“治贫先治愚”“家贫子读书”。在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如果对职业教育不重视,很容易造成脱贫又返贫的现象,最终难以实现脱贫目标。

一、河南当前职业教育在脱贫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把地方的贫困落后归因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却对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教育贫困,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贫困“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教育观念落后是脱贫工作中的最大障碍,也是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最大阻碍。许多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上职业高中接受职业培训,他们认为再上三年学还得找工作,不如早出去打工挣钱划算。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使得这些人没有一技之长,出去打工也只能干些体力活以勉强维持生活,很难使家庭摆脱贫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新一代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2.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河南职业教育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依然缺乏统筹规划。各级政府与职业院校、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样的局面使得河南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县级的职业高中,大多办学不景气、规模小,没有在扶贫攻坚、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职教管理机构履行职能不到位,同一地区多校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现象,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办学的进程,导致各职业院校招生秩序混乱、竞争严重,以及教学资源整合不够。不仅如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发展模式趋同、教育质量下滑、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不强、就业率下降、对学生吸引力不大也是目前河南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办学资金匮乏

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仍显不足,尤其是贫困县,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使得许多县级职业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和建立实训基地。而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训设备简陋,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河南大多数民办职业学校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办学经费大部分靠自我筹措。因此,它们大都缺乏足够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急需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与支持。

4.师资力量不强

一方面很多职业教育学校,因为没有市场竞争的理念,在师资上投入严重不足,不舍得花钱聘请高素质的教师,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学院招生不足或生源较差,从而影响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按照国家规定的1∶20的师生比例标准,目前河南各县职业院校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理论课老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而实习指导老师多数是从企业一线内退的技术工人,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教学能力。

5.管理水平不高

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很多学校领导只有理论知识,缺乏管理知识,更不懂职业院校的市场运营,给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县级院校的发展增添了难度。

6.校企对接不紧

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师资和设备问题,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来对接当地企业,而企业也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加之政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

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脱节,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名为实习,但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企业也是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所以,学校和企业只有互相合作,各取所需,彼此尊重,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任何一方的懈怠,都会阻碍职业院校的发展。

二、多措并举努力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1.转变发展理念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职业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来抓,加深认识职业教育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机制创新,走出一条职业教育扶贫的新路子,帮助一批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困难群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中要牢固树立“治贫先治愚”“劳动者素质要跨越,职业教育首先要跨越”的先进理念,充分认识到只有办好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新一代农村劳动者,才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关键。

2.统筹发展规划

河南各县尤其是各贫困县,应把职业教育规划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仅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要将其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要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要大力推广在河南贫困县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工作,对贫困农村职业教育学生提高补助标准,鼓励、引导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到试点学校就读;要合理安排和布局中、高级职业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空间。

3.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县职业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把发展职业教育统一纳入到脱贫攻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其次,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理念,对于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政府要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与扶持,使民办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贫困县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4.抓好师资队伍

发展职业教育、助力精准脱贫,必须有一批好学校、好老师。要在下功夫抓好学校建设的基础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在短期内有一个大的突破。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采取培养、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聘请高水平公共基础课教师、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一批专业课和“双师型”教师,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5.提高管理水平

要提高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必须从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抓起,力争从抓小、抓细、抓实做起,推进学校内部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形成发展定位准确、领导管理精心、教师业务精湛、教学科研精细、校园和谐文明、办学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性发展局面。要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改善和完善院校治理结构,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更新现代管理理念,让先进的管理理念治学理校。

6.突出办学特色

篇5: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运用理论优势,抓政策宣传

一是精心打造队伍,扩大宣传覆盖。采取邀请、推荐、指定等方式,从优秀离退休干部中选拔人员组成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同时,在乡村两级精选老干部组建脱贫攻坚志愿宣讲团,面向村居、自然寨分散宣讲。二是优化内容方式,增强宣讲活力。在宣讲内容上,注重将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与本地特色文化以及身边的小事有机融合,突出脱贫方式及脱贫成效等宣传。在宣讲方式上,坚持集中宣讲和分散宣讲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印发小册子、新闻媒体刊播、建立老干部宣讲服务热线、开设老干部宣讲论坛等形式,活化宣讲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力。

运用威望优势,抓矛盾调解

一是用好老干部活动中心平台。组建老干部调解室,推行调解员挂牌上岗,工作职责与工作制度上墙,老干部值班值守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向老干部调解室通报社会舆情,组织好对老干部的法律法规、调解业务的学习,以提高调解技能和工作水平。二是组建老干部义务调解员队伍。把群众基础较好、德高望重、身体健康的老干部组成“义务调解员”,借助他们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到矛盾纠纷多、治安案件多发的村、组和社区利用村规民约、族规族训、家规家训和法律法规调解民事纠纷,倡导和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

运用经验优势,抓出谋划策

一是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咨询、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征求建议热线电话等方式,向老干部征求脱贫攻坚建议。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在向老干部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老干部到重大项目建设现场进行观摩、列席各级会议等形式,让老干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三是为老干部队伍建设出谋划策。结合走访慰问、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活动,了解老干部自身建设需求,听取离退休干部对老干部工作的建议。

运用能力优势,抓脱贫帮带

一是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引导老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1+1”、“1+N”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借助老干部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较强、对外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等优势,引导老干部通过帮助群众找工作、找发展项目、协调项目资金、拓宽销售市场、传授致富技能等方式,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三是服务致富带头人发展。引导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并为具有创业带富意愿和业务技能的党员群众提供政策、技术、信息、资金、项目、市场、法制等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帮助领办、代办各项证照等。

上一篇:验收组意见-安徽环境保护厅下一篇:个人在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