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战的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脱贫攻坚战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2016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提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社會保险水平、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五项政策措施。本文结合广西区情,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提出相关思考。

第一篇:关于脱贫攻坚战的论文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桦川实践

产业扶贫 位于苏苏村的东旺果蔬绿色生态园是桦川县产业扶贫基地,生态园雇用的都是本地贫困户和农民,带动了他们脱贫致富。图为东旺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冬接受采访。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的桦川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幅员面积2268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05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农村人口15.9万。

桦川县原来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04户11710人,贫困村45个。

脱贫攻坚以来,桦川县创新构建“中枢调度+专项推进”“领导挂帅+部门联建”“全覆盖驻村+干部结对”“网格化扶贫+跟踪服务”四大责任体系。县党政班子成员挂帅乡镇总指挥,所有处级干部每人包扶3-4个村,组建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医疗队覆盖所有行政村,119家单位包扶所有行政村,2609名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

目前,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6、2017、2018年,桦川县在黑龙江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A”等次前列;2019年5月,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同年10月,获得黑龙江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多渠道开展扶贫实践

以往,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伴随辛劳春耕的往往是一句:“看天吧!”如今,望着无边的田野,桦川农民站在四季起点播下希望的同时,也能预见金灿灿满溢着丰收味道的秋天。

在桦川县,这种预见力源于“期货+保险”的融合。从简单的“价格保险”到“基差收购+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小规模试点到整县推进……多年实践“期货+保险”的“桦川模式”因农而生,向农而兴,更显活力。

当地农民杨克军到現在也忘不了,2019年的两场急雨,他站在水淹了半米多深的苞米地里欲哭无泪的场景。“农民一年到头就指着这地呢,玉米都结棒了,眼瞅着到秋,谁成想全毁了。”杨克军一想起心就揪着疼。

2019年年底前,杨克军接了一个电话,东河乡东河村正在对受灾种植户情况进行登记,“保险+期货”要给投保农户理赔了。

杨克军将自家种的不到6公顷的玉米全部投保,自己每公顷掏200元,受灾后每公顷获赔4000多元。

又到春耕时,种了37年地的杨克军从来没像2020年这样踏实过,“期货+保险”这颗“定心丸”他打算一直攥在手里。

2019年桦川县因遭受台风、连续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涝灾情,直接导致全县玉米减产五成左右,部分地块甚至绝产。而“期货+保险”保障了农民的收入,有效地规避了自然灾害。

“保险+期货”让农民种粮收益有了保障,为生产端到市场端的整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按下了“稳定键”。农民在春天种地前对价格、销路、收益心有定数。根据期货价格有针对性地研究种植啥、种多少。

桦川县还通过“保险+期货+基差收购”模式,有效保障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消除农户后顾之忧,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促进了分散种植农户与粮食市场的紧密对接。

四年来,桦川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腰带”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支持“期货+保险”项目。仅2019年桦川县“保险+期货”总投保面积达到32.75万亩,桦川县政府承担10%的保费及种植贫困户保费就达257万元。“保险+期货”让477户种植贫困户近1000人获得稳定种植收益,燃起更多家庭的希望。

天空稍放晴,桦川县横头山镇万宝村贫困户辛国安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富民蔬菜基地,为大棚内的秧苗开窗通风。

辛国安今年71岁,因病致贫,但他为人勤快积极向上。自万宝村富民蔬菜基地建设以来,他就坚持在基地打工,靠着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我现在主要照料3栋暖棚,每天来也不用搬东西,主要是通通风、拿水管子浇浇水,这活不累,每天能赚100元钱,2019年春耕期间我在这两个多月就赚了6000元钱。”辛国安说。

富民蔬菜基地原有50栋冷棚,主要种植香瓜、香菜、菇娘、油豆角等农作物。2019年,万宝村为最大限度发挥基地带贫作用,经过多方筹资建设了3栋暖棚,以满足50栋冷棚的秧苗培育。

“现在温室大棚内正在培育的是菇娘、茄子、辣椒、黄瓜等秧苗,香菜和水萝卜还有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采摘了,今年我们秧苗育的早,加上最近气温回暖,上市时一定能卖一个好价钱。”该村支部书记冯跃彬指着长势喜人的秧苗说。2019年10月,随着佳横路正式交工使用,为万宝村带来了极大的交通便利,以前开车去趟市里要1个小时左右,现在只需要20分钟。万宝村和大棚基地分别坐落在佳横路两侧,这条路的开通使万宝村受益匪浅。

下一步,万宝村将依托佳横路打造沿线观光农业,改造采摘大棚,种植葡萄、草莓等采摘水果,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旅游产品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周边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会对村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

“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现在村内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共建模式,已经实现了整村带贫全覆盖,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佳横路整合乡镇资源,充分调动村民致富积极性,哪个村有什么‘宝贝疙瘩’都放到公路沿线展示,把城里人吸引到横头来,将横头山变成一座‘聚宝山’。”驻村工作队队长邹长恒充满信心地说。

第一集体农庄的合作之路

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是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隶属于佳木斯市桦川县,在桦川县城区西南方向。这里,曾诞生了几个新中国第一:第一个集体农庄、第一个拖拉机站、第一个突破大面积高产地区、第一个农村题材纪录片、第一个写进小学课本的集体农庄。

如今,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的樓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一幅幅带有朝鲜族风情的画面。

1945年,桦川县解放。1947年,桦川水利农场建立,并组织农民进行集体化生产,体验大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的好处。1948年初春,水利农场派人到吉林省敦化、延吉等地,动员有种植水稻经验的朝鲜族农民移民。于是,朝鲜族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带领几十户人家,来到茫茫荒原,建房安家,开荒种稻。

1951年,桦川水利农场响应政府号召,学习苏联办集体农庄经验,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

1951年2月21日,星火集体农庄成立。金白山当选为农庄主席,李在根为农庄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

当时,农庄有明确的章程:年满16岁的劳动人民入庄自愿,退庄自由,土地归农庄所有,实行按劳动日分红。成员的私有财产折价顶入庄金和生产基金。划分耕作区、耕作队,建立七级定额,通过定额付给工分报酬。年终分配时从总产量中扣除1.5%的公益金,10%的公积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星火集体农庄也开启了合作社种植新时代。

走进星火村,随处可见“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的印记:村口的巨石上、村边的宣传栏里、村委会旁边一排排的连脊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庄人离开了黑土地,外出打工,土地开始向周边流转。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介绍,2014年,农户土地都交与村委会统一发包给滨江庄园水稻种植合作社,多半用于种植有机水稻。

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的方向,改变了星火集体农庄当年种水稻只求高产的理念。从前求高产量,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饱,如今优品质,是为了更多人能吃好。

如今,村里建起了三栋住宅楼,只限于村民购买。“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可他们老了还希望再回来,我们要守住他们的家。”星火朝鲜族乡党委书记南楠说。

南楠表示,“星火集体农庄刚成立的时候,平均每天要求入庄的信有30余封。可以说,农庄是那个年代很多人最美的向往。现在也经常有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找当年的记忆,我们不能让大家失望,于是就想建一个朝鲜族特色村寨,与我们原来的民宅相呼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用乡情弥补乡愁。”

建特色村寨,发展民宿旅游,星火村用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目光中多了许多憧憬,“到秋天村里这2000多棵果树也都结果了,采摘园里茄子辣椒也都长成了,荷花池的秋荷也都开了,庄园也能入住了,那时的星火村,肯定更红火。”

2018年,星火村推进实施了“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项目,村集体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股,建成后享受效益分红。该项目是集民俗体验、乡村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主要建筑有村史博物馆、接待服务中心、民族饭店、长短期出租特色民宿、休闲广场、垂钓和荷花观赏、采摘园、文体活动中心、电影院、朝韩购物中心、污水处理站等设施。

南楠说,特色村寨预计可实现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年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年缴税金300万元,安置就业岗位180个。

星火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曾经的第一集体农庄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三江平原上的一个融合现代农业、现代旅游、现代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具有现代民俗特色的美丽村寨。

文旅之路照亮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桦川县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民族特色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以构建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带贫机制,构建以贫困人口增收为核心的文旅产业利益共同体,结合地域特点开发九个乡镇各具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切合实际、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乡村文旅带贫主体,释放“叠加效应”带动全县群众就业增收,让农民足不出户在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

采摘园+农家乐,让贫困户采摘希望收获致富乐。桦川县现有规模以上采摘园15个,采摘园内种植美国大樱桃、油桃、水蜜桃、葡萄、苹果、应季蔬菜等适合本地生长的各种果蔬品种,年接待游客20万人,产值可达12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以上,年带动贫困户就业300人以上,人均增收0.5万元以上。农家乐31个,年带动贫困户就业70人以上,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悦来镇苏苏村,5年前,李冬投入100余万元流转出19户农民大田,其中3户是贫困户,工人都用本地贫困户和农民。5年后,李东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田变身果蔬采摘园,更是桦川县产业扶贫基地。谈起租地种菜的理由,李冬说:“就是看到孩子吃的水果反复洗泡还有农药味,就想自己种点纯绿色的,让孩子放心吃”。采摘园和农家乐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贫困户在本乡镇就近务工,增收致富。

李冬的东旺果蔬绿色生态园,是集农业科普教育、田园采摘、果蔬配送、畜牧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户外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景区庄园。

东旺合作社是桦川县产业扶贫基地,也是苏苏村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基地,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了带贫作用。

总投资10500万元的星火朝鲜族民俗文旅产业园项目和总投资3.038万元的横头山镇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等,结合星火朝鲜族乡朝鲜居民聚集特点和横头山天然森林氧吧资源,以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资本和村集体资本参加,贫困户广泛参与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预计项目建成后,通过项目利润分红、园区项目租金分红、歌舞队演出收入、园区吸纳就业、餐饮街区经营者利润分红、房屋出租分红等带贫机制可为贫困户年均增收0.3万元以上,同时也将为村集体每年带来不少于100万元的稳定收入。

文旅产业作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新型产业项目,在大幅度提高贫困户收入的同时,也是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着力点。桦川县将以“全境旅游,全景桦川”为抓手,进一步做好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乡有特色、村村有带动的文旅带贫模式,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创建桦川文旅增收新名片。

作者:郭煦

第二篇:关于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2016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提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社會保险水平、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五项政策措施。本文结合广西区情,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提出相关思考。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底,广西有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贫困村5000个、贫困县54个。按照中央的要求,这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要在2020年之前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为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战略部署,2015年12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精准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重要举措。其中,“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对广西全面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十三五”开局之年,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全力实施“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 精准帮扶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创新实施“两后生”职业培训。组织48所技工院校结对帮扶54个贫困县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重点对参加为期1学年培训的“两后生”,给予每人1.2万元的补贴。2016年全区共有6350名学员入学。该计划实施期5年,将有约3万个贫困家庭受惠,3万名“两后生”得以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有望实现稳定就业带动家庭脱贫。此项工作被列为广西四项扶贫工作亮点之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此政策转发各省,并安排广西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精准组织转移就业。2016年共组织617场农民工招聘会,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就业人数10.34万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9.31万人。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拟定两广劳务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与河池、百色两市拟定劳务合作协议。2017年初,举办深圳对口帮扶河池、百色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35家优质企业,共提供2860个岗位,进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45人,现场签约人数超过700人。

加强就业创业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实现岗位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服务、就业政策实施等各项就业工作的全程信息化,推进信息共享和对接。全方位收集、发布扶贫就业供求信息,在广西就业网开设“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就业岗位信息发布专区,2016年共收集发布区内外593家企业22905个岗位信息。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构建连通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2016年提前实现全区1254个乡镇(街道)就业社保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

全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2016年度,全区开展职业培训扶贫攻坚工程,贫困县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7.85万人,培训合格5.96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14万人。举办广西第三届农民工技能大赛,现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16583本,带动10万多人次参加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2万多名农民工同台竞技,打破以往农民工要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传统方式,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评、以赛促技能提升”的目标。

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创新创业担保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工业开发园区、农业产业园,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2015—2016年支持20个贫困县建设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给予每个园区500万元资金补助和10-20公顷用地指标,扶持农民工创业项目与服务精准脱贫工作叠加。截至2016年底,第一批14个创业园累计入驻企业262家,其中,农民工创办企业176家,开工企业183家,提供就业岗位10996个,累计吸纳农民工就业8752人。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工作,2016年全区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总量达到8.2亿元,支持超过10000人实现创业。

精准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宣传发动、参保发放经办、信息数据更新和共享工作、考评奖励等4个创新机制,把60周岁以上城乡老人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对城乡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等5类特殊困难群体,逐村逐户上门办理参保手续,做到应保尽保。2016年全区参保1770.91万人,其中,5类特殊困难群体参保112.33万人,领取待遇22万人。

二、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6年12月,汪洋副总理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对脱贫攻坚的成绩不能高估、困难不能低估、问题不能回避。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必须正确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形势,才能找准工作的薄弱点和发力点。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国内“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明显,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社会风险积累。广西经济企稳向好基础不够牢固,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制约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很多,就业和增收形势严峻。这些都直接影响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存在诸多风险与挑战。2016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指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面临五个方面的困难:数量多、越往后越难、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特困问题突出、易返贫。这既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共性问题,也是广西扶贫工作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难点问题。

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自身发展看,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2016年,广西16-59岁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量为267.8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107.68万人,未转移就业(含部分失去劳动能力)160.16万人,促进稳定就业、转移就业和技能提升任务艰巨。同时,还存在社会保险政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贫困地区人才支撑政策不足、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分类指导不足、科学施策欠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还不够强等问题。和“十二五”对比,“十三五”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任务更重,困难更大。

面临挑战的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也迎来良好的机遇和条件。进入“十三五”,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广西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好,积极因素不断涌现,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可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5年底以来,相继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扶贫开发工作会、东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制定配套文件10个,相关部委牵头出台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118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各地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有力推动脱贫攻坚进程。此外,中央也赋予广西“三大定位”的新使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倾斜性扶持政策为广西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讨论通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随后出台“1+20”系列扶贫文件及后续配套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和过硬的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十三五”全区脱贫攻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工作方案》规定:各级财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20%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当年清理回收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行业部门每年安排的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50%以上投向贫困县。引导企业方面,中央要求,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广西规定,贫困地区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企业为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予以补贴。为加强组织保障,广西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等7个专责小组,各专责小组均从成员单位抽调干部驻组办公,各市、县参照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专责小组,形成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强化驻村帮扶和定点扶贫,实现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全覆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广西举全区之力,通过“四合一识贫法”,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十二五”期间,广西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62万人,2016年超额完成12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0个贫困村和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任务,实现脱贫攻坚开局“首战告捷”。

面临挑战与机遇,2016年,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提出了“服务一个中心”“深化三项政策创新”“抓好三大建设”的“133”工作思路,即突出抓好服务精准扶贫工作,深化就业创业政策创新、深化社会保障政策创新、深化人才人事和收入分配政策创新,抓好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三、做好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要在全區脱贫攻坚战中作出更大贡献,必须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压实责任,聚焦重点,创新政策,精准施策。

强化担当,压实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和政治担当,将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部署,提高效能,顺民心,厚民生,真抓实干,努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分解“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区、市、县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传导压力。树立科学扶贫观,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脱贫的光荣理念,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强自立实现稳定脱贫。

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围绕促进未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促进已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两大核心任务,千方百计帮助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加速转移,使有岗位有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落实《“十三五”两广扶贫协作纲要》,加强两省区劳务合作,协调建立深圳各区(新区)与百色、河池两市17个国定贫困县结对关系,辐射带动全区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工作。有计划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就业,实现务工脱贫。加快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做到精准对接、稳定就业。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推进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精准职业培训,确保培训率和就业率。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创新,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动态跟踪和精准参保。确保60周岁以上城乡老人的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强化贫困地区人事人才支撑服务,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全面落实向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倾斜的工资政策。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村一级就业社会保障平台规范化建设,将便捷的就业和社保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创新引领,打造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进一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转变思维方式,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以创新促改革、提质量、出成果。鼓励创新,允许各级敢于尝试破冰,营造干事、创新、容错氛围。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结合广西实际,继续加强“两后生”职业培训、两广劳务合作、劳务品牌等特色工作,形成工作亮点,力争在全区、全国有一席之地。

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政策评估。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对现行政策进行跟踪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出台新政策提供参考。研究出台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评估办法,做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现行政策中落地难、未能真正发挥服务民生作用的政策作评估并提出调整完善建议。对待执行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分析评估,提出扩大正面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措施,切实提高政策执行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提升执行力,推进业务协同。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民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既要抓好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更要抓好执行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决策部署真正落实。要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整合资源和力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搞好服务,全力以赴配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取信于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Z].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

[2]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精准脱贫攻坚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2016.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2016.

[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

[8]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

[9]广西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016.

[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

作者:农清清

第三篇:山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路径探究

【摘 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党中央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山西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忻州市东留属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贫困状况有极大的改善,实现了整村脱贫,分析其实现脱贫的路径对其他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极大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脱贫攻坚;路径;多措并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山西省一直将脱贫攻坚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晋发[2016]23号文件中指出,产业扶持、技能扶贫、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3+1”工作路径,是近年來山西省扶贫开发的探索创新和成功实践。山西省代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东留属村位于代县东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贫困现象相对严重,现已实现整村脱贫。

二、文献综述

省内外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路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政策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宏观政策方面,洪大用(2015)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两个主要路径:一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教育,实行大病医疗保险,改善基础设施,实行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的全覆盖等。二是市场化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二是收益共享。胡红斌(2016)提出: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易地搬迁、抓好对口帮扶、着力加强教育、提高资产收益、整村推进脱贫等路径,打赢脱贫攻坚战。王宗(2017)将贵州的大脱贫路径总结为“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异地搬迁、产业扶贫。

三、现状及成效

东留属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曾是代县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村民及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已成功脱贫,脱贫成果显著,村民走向了幸福新生活。

(一)贫困基本情况

东留属村与繁峙县接壤,距县城23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108国道东西穿村而过。代县多山地丘陵地貌,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历史贫困情况较为严重。东留属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1089.52亩,其中耕地4120.88亩,人均耕地2.8亩,其中草地1570.6亩,非耕地85.62亩。常规农作物以玉米、小杂粮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产量低。村民收入除种养殖外,主要以就近务工为主。全村的贫困户情况如表1所示。

(二)脱贫成效

东留属村通过多策并举和落实各类政策性补助,经过村民及村干部的不懈努力,全村已于2016年整村脱贫。近年来,脱贫成效稳定,无明显返贫现象。据2019年度收支测算结果,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超过2019年脱贫线3600元,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全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已大幅度改善。

全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全村66名学前教育适龄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对寄宿生、贫困大学生进行补助,全村无一例辍学现象,无一例因学致贫现象。该村通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医保费实现了“户户全覆盖、人人有保障”,实施“136”住院补偿政策35户42人次,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水、电、路、网、房”基础设施完善。有供水塔2座,自来水全部进家入户,全天24小时供水。全村现有变压器16台,其中9台为机井配套,供村民生活用电3台,动力电有保障。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联通、网通、移动网络通讯全覆盖。2010年以来,47户进行了危房改造,经县乡住建部门鉴定,全村已100%实现住房安全。2014年以来,通过实施小农水、以工代赈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村现有18眼机井配套,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农业收入稳步提升,建设400kw光伏发电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脱贫路径探究

东留属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成效稳定,无明显返贫现象,对其主要脱贫路径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山西其他地区脱贫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山西省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光伏扶贫

光伏扶贫是优越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社会扶贫等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光伏扶贫是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可以充分利用部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由于太阳能资源的特殊性,光伏扶贫理论上对很多地区普遍适用,能够进行试点和推广。

东留属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累加日照时数2863.6小时,有充足的条件开展光伏发电项目。东留属村的光伏扶贫主要采用光伏地面电站的模式,2016年光伏发电项目投资79.3万元,占地面积6亩,于2017年6月并网发电,2018年投资203万元,占地面积13亩,已并网发电,共建成200KW光伏电站二座,截止2019年10月末,已累计实现收益498422.78元。光伏扶贫以新型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增收,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了贫困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东留属村的光伏发电项目为整村脱贫贡献了巨大力量。光伏扶贫模式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较高,其他贫困地区可参照已成功的经验,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符合本地环境的光伏扶贫项目,实现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二)产业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南绍北代”是自古以来关于我国黄酒产业自古以来的一个俗语,意思是南方的黄酒以绍兴为代表,而北方的黄酒则以代州最为有名,古代州就是如今的代县,代县的黄酒酿制技艺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留属村的黄酒产业是有悠久历史的特色产业。

东留属村的黄酒产业虽然有较久的历史沉淀,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等局限,发展不是很好。新时代当地酒厂借助政府扶贫开发对产业的政策支持迅速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种植业发展,东留属村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为玉米,小杂粮。黄酒集团选用当地农民自己种植的黄米作为原料酿酒,将本土产业与当地种植业挂钩,没有粮食中间商,既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黄米的销路,也保证了酒厂的原料正宗实惠。当地黄酒产业同时也为本地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村民能够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掌握一定技术之后加入黄酒厂,改变了当地过去以农耕为生的单一收入模式。东留属村4家黄酒集团带动贫困户30户60人增加收益90万元。如今,该特色产业为当地创收、解决就业、拉动种植业发展,一举三得,产业扶贫取得良好成效。

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立足当地实际,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寻找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开展地方产业建设,同时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以技术优势特色产业为先锋,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一业主导、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促成产业扶贫的顺利进行。

(三)技能培训

“扶贫必先扶智”,除重点发展教育之外,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东留属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村民普遍从事传统种植业,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为改变现状,村民委员会树立“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坚持“真诚、务实、优质、高效”的作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村民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确保劳动力接受培训能够学有所获。扶贫先扶志,旨在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惰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创造力,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长远谋划。

东留属村开展技能培训,共计培训73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10人次,4家黄酒酿造企业务工60人;辰鑫检车线5人,选矿厂20人,鸡场1家12人,猪场2家10人,牛场3家10人,108国道汽车维修厂30人,车队务工60人。经过培训,该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受益匪浅。对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要针对传统农业,不断向农民传授新型实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为农业增收创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和专业技能培训,尽量使劳动者有一技之长。对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要做到培训内容与劳务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针对就业岗位设置技能培训方向,确保劳动者学有所用,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另外,创新技能培训的方式方法,优化培训手段,根据当地情况及培训内容人数决定培训方式,传统授课、实地操作演示、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灵活配合,为贫困地区塑造更多技术型人才。

(四)金融扶贫

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资金来源角度讲,金融扶贫区别于财政扶贫,是指通过金融机构信贷、保险、基金等形式,解决贫困地区与人口生产型金融需求问题,通过金融扶贫,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金融扶贫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等金融服务,在偏远地区,主要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手段来扶持低收入家庭及贫困农户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使其有资本进行投资,摆脱困境,增加收入。金融扶贫的开展,不仅为贫困地区贫困户个体发展提供了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对资本和金融的理解,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其对当前经济社会的认同感。

东留属村实施金融扶贫,贫困户小额贷款30户30人,2018年牧源贷款16户16人,2019年小额贷款16户16人,个贷款4户4人,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一部分贫困户拥有原始资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虽然金融扶贫工作开展有序,但基于东留属村的村庄小、人口少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其金融扶贫局限于小额信贷模式,金融扶贫模式及手段不够丰富。待该地区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可拓宽金融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手段以满足更多的需求。

五、结语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人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场战役中,山西还需不断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山西省东留属村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借鉴。扶贫工作应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多种措施并行,构建脱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光伏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和资本扶贫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走出有当地特色的脱贫路径,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确保群眾稳定脱贫。

【参考文献】

[1]李斌. “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N].人民日报,2019-03-08(004).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7

[3]姜安印,刘博.精准扶贫背景下光伏扶贫问题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89-794.

[4]徐杉.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5):162-163.

[5]周双,刘鹏.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研究[J].上海金融,2017(1):17-22.

收稿日期:2020-05-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路径与效益评价研究”(课题编号:SSKLZD-KT2018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秀苗(1995—),女,山西忻州人,山西能源学院助教。

作者:刘秀苗 孟秀峰 李公平

上一篇:人生离不开选择的论文下一篇: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