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四大要点

2024-05-23

高考作文四大要点(精选6篇)

篇1:高考作文四大要点

首先,同学们要问问自己,经过几次月考,在写作上,有没有自己还搞不清的基本概念,是否有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比如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到底怎么应用?比如到底“记叙”和“议论”有什么区别?又如议论文中,记叙这种表达方式该如何摆位……如果有类似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明白,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考场作文中出现无法挽救的“硬伤”。

再有,应该动员一切力量搜集一些写作材料(素材),比如名人逸事、启发故事、智慧故事、感人故事等等,目的是可以在写议论类文章的时候,丰富自己的例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谓的道理论证上;当然,记叙类的文章中,这些材料就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创作原型,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更多的亮色。这时,同学就问了,怎么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中迅速搜集、整理写作材料呢?我说了,可以动员一切力量,比如每天抽出15分钟翻翻报纸,一目十行地搜索有写作价值和发挥余地的新闻;或由父母代劳,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只需键入关键字,像“启迪故事”“智慧故事”等,都可以将多篇相关材料“一网打尽”,然后打印出来,有空儿就看两篇(这些材料每段文字都极少),甚至可以作为“睡前小故事”,这样效果很可能是事半功倍;当然,同学之间也可以“共享”,互通有无。

搜集材料的工作非常重要,就说议论类文章,如果作者于说理之中,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而且材料新颖、典型,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如论证我们祖国的日益崛起和强大,最近的“尼日利亚中国人质事件圆满解决”就可以成为例证,“全世界平均每天有一座‘孔子学院’开学”“香港的陈冯富珍女士当选新一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更是极好的例证……可见,不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材料,根本无法胜任写作议论类文章的工作。其实,新材料本身就更加受众,不要总是爱迪生、李时珍、彼尔?盖茨,不是他们的事迹没有说服力,而是被用滥了、用乱了,“李嘉诚亲自恭迎老师”“李苦禅烧画”“帕格尼尼的信念”“华罗庚富贵不淫”“张伯苓的理想”等等,光看这些小标题,大家是不是都觉得眼前一亮,对!评判文章的考官也和大家一样――这不就行了吗?

第三,同学们真应该仔细地读一些高考考场优秀作文,像《立马吴山第一峰》《我爱唐装》《脸面春秋》《执子与通子》等文章,它们无不是近些年高考作文的精品,不读不行,不品味不行,不深入剖析不行。我们研究这些文章,决不仅仅是啧啧赞叹、竖大拇指,而是于称道之余,应该认真地解剖这些文章,看作者是怎样由话题(或题目或材料)走到文章的,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行文从而达到写作目的的,看作者在什么时候于议论中宕开一笔的,看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和记叙的关系的,看作者是如何将平直的语言表述得生动形象或深刻得体的……考场优秀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它们是评判的心理标尺,是审美的具体体现。

最后,我还要告诉同学们,写作要学会一些技巧,要稳中求新。大家知道,写作不是词语的堆砌,更不是凑字,所以记叙类文章的流水账、无病呻吟,议论类文章的老三段、吞吞吐吐、隔靴搔痒早已被我们“鄙视”,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行文的技巧,这个技巧恐怕可以包括形式上的和内容上的。刚才我们已经讲到,建议同学们要读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其实学技巧就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篇2:高考作文四大要点

高考作文,只要卷面整洁,立意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得一个基本分也就没问题了。但又有谁甘心呢?谁也想得一个高分呀,比如50分以上,甚至满分60分。这又谈何容易!一个同学为此在周记中写道:拿什么感动你,我的老师?

用深刻的思想让阅卷老师心灵为之一震

2003年是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天津有个考生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这样写道:

“万里书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是我国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在南下伐宋之前所作的一首诗。但他的雄心壮志从来都被形容为狼子野心。如果作这首诗的是宋太祖或者唐太宗呢?也许它早成为咏叹豪迈雄心的名篇而脍炙人口了。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言论。读罢,又有谁不为之震撼呢?作者在结尾部分写道:我们不妨放下长久以来的对汉民族感情上的偏向,来审视一下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会发现:突厥的冒顿比起秦皇汉武毫不逊色;金朝明主完颜亮比起唐宗宋祖有过之而无不及;辽朝的耶律斜轸的才能不逊于岳飞、于谦……没有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我们发现,历史上多了许多英雄豪杰。

是啊,这才是中华民族完整的历史,这才是完整的中华民族。可我们平时被感情亲疏迷住了双眼,就是想也没这么想,看也没这么看。阅卷老师看到这里,想到这里,又怎么不会为之打一高分呢?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立马吴山第一峰》。要让我们的文章思想深刻,办法有许多,比如反弹琵琶法,纵向掘进法、侧面切入法等,都可以一用。

用浓烈的感情让阅卷老师不禁为之动容

2005年高考江苏有个考生写了一篇《不肯死去的心》,其中写到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她除了自己的女儿,谁也不认识了,包括她的老伴。这天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忙着下厨做菜,坐在宴席桌旁的外婆像小偷般一筷子一筷子往自己的口袋里夹菜,结果令客人大惊失色。当母亲上完最后一道菜,也在宴席桌旁坐下来,这时外婆抓住母亲的手来到了室外。作者写道: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的,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住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读到这里,谁又不为之动容呢?外婆患了老年痴呆症,但在她心灵深处最重要的仍是自己的女儿!为之感动的老师给打一高分是很自然的事情。

去现实生活中寻找那些能够让人为之动容的感人故事和细节吧。生活是一座厚矿,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是不难寻到的。

用不凡的构思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2006年高考,山东是给了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有个考生写了一篇《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其结尾部分是这么写的:

你说呢?相信你收到我的信后,也会作一反思,同意我的观点。最后,送你一首小诗共勉。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诗的题目是《星星》,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写《小草在歌唱》的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

还有这么用所给材料的!用得不动声色,用得自然,我们读到时不禁要拍案叫绝了。如果不是精于构思,又怎么会用得如此艺术?和众多同学相比,构思的水平真是高出许多。阅卷老师自然也要眼睛为之一亮了。

这是局部构思的例子。想一想,没有一个个精彩的局部,又哪里来精彩的整体?我们把标题、开头、主体、结尾一个个局部写出了神,整篇文章自然也就会出神入化了。

用精美的语言让阅卷老师不禁为之击节

语言是文章的衣裳。谁喜欢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人呢?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内容再好,也需要语言来传神地表达呢。翻阅高考优秀作文,精美的语言片段俯拾即是。我们不妨欣赏几个片段:

人生好比一片天空,而幸福就像是从天空中飘过的朵朵洁白的云彩,美丽而易逝。怀想,或许能让美丽的云彩留在天空中。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羁留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2006年高考湖南优秀作文《谈意气》)

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二段运用了列举与分承,无论是列举还是分承,又都是排比。这么说来,是修辞在让语言亮丽无限!如此,我们又为什么不在遣词造句的时候注意修辞呢?

篇3: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四大法宝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是否传情达意, 题目是第一要素。毫不夸张地说, 题目拟得如何, 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 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高考作文中, 考生可结合自己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拟出漂亮的标题。

1.点题法。如《爱在等待中》、《我想明天更有“钱”》。

2.公式法。如《1+1≠2》、《人生=歌声+笑声+哭声》。

3.引用法。名言、诗词、歌词、科学术语等, 引用之后, 文章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如《999朵玫瑰》、《拍卖你的生涯》、《当心孩子缺钙》、《我的未来不是梦》、《常回家看看》。

4.翻新法。将成语、名言、警句、俗语、广告等, 改动一两个字后赋予它新的寓意, 推陈出新, 非常引人注目。如:《杞人忧水》、《掀起作文的盖头来》、《在桥一方》。

5.修辞法。修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考生在考场作文拟题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能使标题新颖含蓄, 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容易激发阅卷老师的兴趣, 如:《心灵的变奏》、《人生如茶》、《人生没有候车室》。

6.问句法。设置问句, 巧设悬念, 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如《谁丢了真诚?》。

法宝二:凤头美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古人也讲究作文要“凤头豹尾猪肚”。毕竟考场作文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考生写作文的目的就是赢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如果有意识地雕琢这个凤头, 那肯定会打动阅卷老师的心。那么, 如何巧设凤头, 闪亮登场呢?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开门见山法。开头一两段, 50字左右点明题旨, 直接入题。阅卷老师最怕你躲猫猫, 最好直接切入话题, 亮明观点, 简洁明了。如,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 看着那不同肤色, 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 我不禁呐喊, 我爱唐装。

2.名言名句法。名言开头, 文章显得典雅厚实。如: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3.修辞引用法。如,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4.歌曲引用法。歌曲是学生的最爱, 引用在开头, 效果很好。如,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

其实开头的方法很多,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 进行叙事、议论、抒情、描写, 只要做到简洁、新颖、优美就可以了。

法宝三:豹尾精

美丽的凤头固然会叫人眼前一亮, 但有力的豹尾也会令人如品香茶美酒, 回味无穷。古人称结尾为“豹尾”, 意思是说, 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一篇文章的结尾自然、生动、有力, 不仅能突出主题, 而且能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考场作文结尾有些和开头相似如, 设问、修辞、名言、描写、抒情等, 但也有一些不同:

1.首尾呼应法。这种结尾能给人留下中心突出, 结构完整的印象, 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生活》一文开头说:“生活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生活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首尾呼应又点明主旨。

2.回扣题目法。如作文《滴水之恩, 何以相报》中以“滴水之恩, 以心相报”作结。不仅回扣了题目, 而且突出了主题。

3.画龙点睛法。这种方法, 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

4.启发联想法。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 一语双关。

文章的结尾是多种多样的。采用怎样的结尾, 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而定, 也需要考生不拘一格, 大胆创新。

法宝四:个性化

有独特性的事物往往更容易被认识和接受, 作文也是如此。考场作文个性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做得好, 可以为考生赢得不少的分数。

1.语言个性化。方言、外语、网络语言、流行歌曲、文学语言、课本语言的巧妙应用往往能妙笔生花, 也会让阅卷老师觉得作文有个性, 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如:“躲猫猫”, “范跑跑”, “复制”。当然, 个性化并不等同于满篇另类语言, 恰到好处才是语言个性化的极致。

2.形式个性化。以日记、实验报告、小标题串联、散文诗、新闻, 书信、故事新编、微型小说、合同、会议记录、广告、启事、几何证明题等形式写作, 往往能让阅卷老师觉得耳目一新。

总之, 考生如果用新颖的题目吸引老师, 用美丽的凤头激起老师的兴趣, 用有力的豹尾留住老师的目光, 用独特的个性吸引老师, 那冲刺高分就如探囊取物了。

摘要: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 在有限的时间内, 要想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 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 必须从多方面使文章出彩。笔者就高考作文的相关问题,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高考,作文,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吴凤晓.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之我.教育大视野.2008.

篇4:高考作文备考四大误区

误区之一:重应试轻生态

急功近利是高考作文备考的致命伤。不少高中教师都将学生的高考作文成绩寄望于一两本高考作文范文和一些高考作文辅导资料,以为只要读背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熟习一些高考作文技巧,就能夺取好成绩。殊不知,作为“急就章”高考作文,近年来,虽然命题的形式变化不大,但命题内容的随机性很大,除了需要平时的技能训练之外,还需要一种“量”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当然,这种“量”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量,背熟作文选的量,还有各种知识累积的量,各种思维融合的量,各种文化积淀的量,这些“量”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人文素养)的飞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就算是再高明的教师,如果没有学生文化内涵的“量”的累积,也无法使其作文成绩有很大的提升。平时为应试训练所做的一切,只能维持学生作文分数在中等程度,即“求稳”的层面上。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要使学生高考作文分数有实质性的突破,就得给学生提供一种良性的作文生态环境——广泛阅读的平台。近几年,粤西有多所中学高考语文成绩特别优秀,原因就是,从高一起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良性的作文生态环境: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阅览室去阅读各类书籍;高中三年必须阅读完30部世界名著;人手一份自己喜欢阅读的报纸或杂志。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看到学生读点课外书,就进行收缴,并语重心长地说:“将心收一下吧,高考重要。”在这样恶劣的语文生态下,焉有可能提高作文成绩?

误区之二:重经典轻鲜活

翻看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是所谓的满分高分作文,往往在欣喜中有淡淡的悲哀,那就是华言丽句中陈述的素材,很少有“源头活水”,多数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李白、李清照、苏轼、文天祥、林则徐、莎士比亚、霍金等。几千年的文明史,英雄辈出,豪杰如云,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如恒河沙数,岂能止于这几个人物?再说,我们正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有多少人多少事可作为高考作文素材呀。比如2008年以来,发生过多少热点事件,如: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法国佳士得执意拍卖圆明园兽首、山寨现象、温家宝总理剑桥演讲遭干扰、节约型“两会”、厦门PX项目、神七飞天、人肉搜索、潘作良因公殉职、领导人在线与网友交流、“躲猫猫”事件、“王帅门”……这些事件及其涉及的人物,一经引用,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但2008年高考没有几人引用,2009年高考大约也没有几人引用。因为现在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不但封闭了学生与外面世界接触的通道,也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如此一来,数百万的考生只有炒来炒去的几个经典,没有了时新东西,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素材趋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没有耳目一新的东西,阅卷老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自然鲜有高分作文的出现。近年来,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原因,很难说与此没有关系。高考作文与其他产品一样,同样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误区之三:重积累轻灵变

近几年高考,广东考生写议论文的比例一直高于90%,因此,关于素材方面的书籍卖得特别火。但另一方面,却是多数考生临考时搜索枯肠,一无所有,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数阅卷老师也反映,造成广东作文低分的主要原因,是议论文有理无据或者据不合理。

作为考生,一方面是积累了大量素材,一方面是临考时用不上。原因何在?主要是教师指导的失误,只知道一味强调积累,没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素材的方法。题目是万变的,如果不懂得将材料变换着使用,无异于刻舟求剑,即使“积”富五车,那材料也只是一堆废料。成功的做法是,教会学生多向运用材料,使材料成为“百变金刚”。某市有一间重点中学,每年5月份,基本停止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取而代之的是灵活运用材料的文段训练,结果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成绩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所以,高考冲刺阶段,不妨搜集一些热点素材,对学生进行灵活运用素材的训练。如下面一则材料:

2009年1月21日美国在国会山举行了隆重的总统就职典礼,一个黑人庄严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就是奥巴马。奥巴马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显赫的背景,他靠的是智慧和行动。从一个调皮的中学生起步到摘取四所名校的学位桂冠,从州参议员到联邦参议员,一直到问鼎白宫,他以睿智的思想和坚定的行动,一次次从失败中站立起来,把美国黑人的百年梦想变成了辉煌的现实。当我们惊叹这个奇迹,惊叹梦想成真的时候,那艰难的寻梦之路令我们沉思——梦想可以成真,但十分艰难!

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这是一条梦想成真而又十分艰难的路。伟大的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那震撼人心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为了梦想,他付出了生命;从那时起,美国的黑人不停地争取人的权利,呼唤自由、平等和宽容,用智慧和力量展示黑人的美丽和梦想——当奥巴马宣誓就职美国第44任总统时,这个神话般的梦想成为了震撼世界的事实!

这则素材虽然不足400字,但它是由大量的报道压缩而成,所隐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如果考生能对其进行多角度解读,就能多向运用其为高考服务。如:

一、从非裔美国人角度,适用的论题:①期待与关注;②门,永远是敞开的;③路是走出来的;④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二、从奥巴马角度,适用的论题:①自信与成功;②奋斗与成功;③信任与责任;④挑战与超越;⑤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美国金融危机给他的当选提供了客观条件);⑥不要让期望者失望;⑦把微笑送给自己。

三、从美国民众角度,适用的论题:①克服偏见,唯才是举;②打破传统,勇于创新;③摒弃歧视,彰显包容;③大国之民,大国风范。

如果教师平时教会学生多角度解读材料的方法技巧,能像上面这样,对一则材料进行几个角度10多个方面的解读,那么任何材料都是活的。考生一旦达到“精”积薄发、一以当十的境界,就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那么,还用担心他们“难为无米之炊”吗?还用担心他们的文章有理无据、据不合理吗?

误区之四:重数量轻效益

据了解,目前不少高三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多作”。有数据表明,一周两作者为50%左右,一周一作者占90%以上。为什么这么多高三教师喜欢自讨苦吃呢?一是希望通过多写侥幸碰到高考作文题;二是希望通过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达成提升学生高考作文成绩的目的。但这样做管用吗?我想,连教师自己对此也会表示怀疑。但为什么还苦苦坚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二是以写代讲、以写代评是最可操作的方法。虽然不省力,但对于多数作文教学能力欠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其实,世间任何事物,都遵循“曲线原理(物极必反)”,一定的量产生一定峰值,但随着量的增加,其峰值不但不再上升,反而会下降。作文训练也遵循这一规律,当作文写作达到一定程度(大约每学期为14篇)时,其作文质量的峰值最高,超过这个量时,峰值就会下降。高三一年应该写多少次作文,应该由两种曲线图决定,一是全班作文的曲线图,一是每个个体学生的作文曲线图。

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处理好导、写、评的关系,不能以写代导,以写代评。导,是教师的指导,主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章法技巧方面的指导。少了导,学生就没有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收效甚微;评,是评点,包括批改、评价、总结与提升。少了评,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无法升华。所以导、写、评,不可或缺。二是科学地进行文体训练。目前,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选择自由度高,因此,一个年级的作文最好不是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训练,而是以文体特长生为群体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多快好省。三是进行立意的系统性训练。就目前高考而言,虽然命题形式五花八门,但其立意多是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几个方面,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教师,应该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性预测,然后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才能强化训练效果。

高考作文是一个多维延伸的开放性系统,命题、立意、走向,形式、语言、文体等都是多元不惟一的,而且向生活、向社会、向心灵、向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延伸与开放,试图通过猜题押题或依靠一招半式的作文套路获取高分,几无可能。因此,只有摒弃侥幸心理,克服备考误区,积淀文化素养,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游刃有余,获取高考作文好成绩。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实验中学)

篇5:高考作文四大要点

学习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况不足时,都会使我们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法进行学习,那么我们就绪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调节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了。

环境

学习的过程是需要环境的衬托的,不管的安静的图书馆,还是在课堂之中学习,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重要因素所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投入进去,加强自身的学习效率。

交流

不管是向老师提问解答,还是与同学们交流学习经验,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自己一人的独自学习,往往都很容易局限于自身积累框架之内,而向老师的提问,可以加快自身在解疑的学习进度,而与同学间的交流可以更快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所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基础累计,交流的过程都是最佳的效率提升方式。

不熬夜

篇6:高考作文四大误区

误区一:假、大、空

近年来考生编造情节的现象较普遍,一些考生为博同情得高分,不惜编造,如家里父母“离婚”、“死亡”之类的假情节,很明显看出是编的;还有的考生动辄编造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如星球大战、未来世界等。

其实一篇作文能否打动阅卷教师、得到高分,因素是多方面的。情感真挚是首要的,即便是源于生活的虚拟情景,也应包含着真情实感。那些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必定不受欢迎。

误区二:仿、套、抄

近年来,一些考生抱侥幸心理,临场将考前背下的佳作进行仿造、套抄,这种现象引起了阅卷老师的高度关注。

专家认为考生备考多读范文有必要,但关键在于从其中揣摩文章立意、构思,学习语言、表述,为己所用,而不是模仿、套抄内容。

误区三:选材老一套

在近年的高考阅卷中,经常发现考生在选取材料方面“老一套”,举出的例子是用过千万次的,如屈原、雷锋、居里夫人等出现频率相当高。还有部分考生喜欢在作文中堆砌材料,却缺乏针对性的分析论证,这样空洞的作文再不可能得到高分。

误区四:文体怪异

话题作文是不限文体的,于是一些考生在高考中,“怪文体”也就出现了,不符合任何一种文体的规范,成了“四不像”;另外则是考生一心想创新,写出的作文却是内容与形式严重不符。

专家称,高考中创新可以,但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文体形式一定要与内容符合;二是既然选择了一种文体,就应按照文体的特点、要求进行写作。

上一篇:我的神奇经历作文1500字下一篇:学习亮剑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