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2024-05-2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通用12篇)

篇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规程评审和修订管理制度

一、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持续合规性、充分性、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应定期(3~5年)进行评审和修订。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评审和修订,由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经分管副总或总经理批准后发布执行。

2、安全操作规程的评审和修订,由车间主任组织车间技术人员进行,由安环部门组织全面修订的审核工作,经分管副总批准后实施。

三、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立即组织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和修订:

1、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

2、企业管理机构或体制发生重大调整时;

3、公司的活动、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时;

4、风险评价(审)、合规性评价或其它情况下发现有制度缺陷时。

四、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立即组织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和修订:

1、国家、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发生变化时;

2、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时;

3、有新、改、扩建项目时;

4、风险评价(审)、合规性评价或其它情况下发现安全操作规程有缺陷时;

5、对制度性安排存在重大缺陷或与实际要求不相符时。

五、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不定期修订,由归口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并监督制度的实施。修订过程,严格执行企业《变更管理制度》。

六、安全操作规程的日常性修订,由车间主任组织车间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严格执行企业《变更管理制度》,报相关部门审批备案。安环部门对日常性修订进行技术指导。

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发放、使用、保管和回收,严格执行企业《文件控制程序》,保证各相关岗位和人员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八、本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九、本制度由安环部负责解释。

篇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修订和评审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管理,及时评审和修订,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本制度。

二、使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评审和修订。

三、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的审批工作。

3.2负责安全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评审、修订工作。

3.3各部门制定本部门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适时修订安全操作规程。

四、内容

4.1评审和修订的时机和频次

4.1.1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4.1.2公司的管理体制、规模发生重大调整时;

4.1.3公司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方法的投入使用时; 4.1.4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性事故属规章制度原因引起时;

4.1.5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或其他情况下发现涉及到规章制度的缺陷时; 4.1.6当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4.1.7 其他相关事项。

除上述情况外,正常情况下,每年一次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和修订。

4.2制度评审和修订的原则

4.2.1制度评审的区域包括:目的、适用范围、术语、责任、控制要点及方

法、相关支持文件、相关记录。

4.2.2注意把公司制度评审与部门制度评审相结合,将公司制度和部门制度评审结合起来,做到“审点带面”,从面推动公司制度的健全有效和经营管理手段的科学性。

4.2.3注意制度评审意见的建设性,不仅要找出制度制定、执行中的漏洞,更关键的是要提出客观/科学的建设性意见,要体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2.4注意制度评审的科学性。评审组成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评审,完善制度。

4.3评审和修订的实施

4.3.1负责安全生产部门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工会代表参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评审和修订。

4.3.2根据评审结果对公司相关制度出具修订草案,提交公司领导审批,并注明生效日期。

篇3:我国食品安全制度初探和完善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

早在联合国成立的初期, 就建立了与粮食和农业有关的两大组织, 这些组织首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粮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安全供给, 可见安全不仅仅是现在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温饱”阶段, 而怎样吃的卫生、吃的安全、吃的营养才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律规定的国外考察

日本作为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制国家其拥有着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立法, 但是日本在近几十年间, 却不断的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雪印乳业公司在过去几年, 食物中毒和消费欺诈, 日本是在这类事件上以不容忽视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 正因为这样日本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才正日趋完善, 不断发展着。2011年1月4日,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该法主要对《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进行了重新修订, 这是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领域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不仅有利于国家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而且大大加强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完整性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并非是经过精心的指导和规划后形成的, 而是自然演化而来的, 所以体系中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交叉、甚至是空缺、冲突。虽然, 2009年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该法也作了较多的创新,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体系中的其他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指导作用方面的不足起到了抑制作用, 但对于一个法律体系而言, 食品安全领域在立法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二) 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尚且不足

盲目追求盈利性是不法者致公众生命权和财产权于脑后的根本动机, 对此, 采取加大违法成本的处罚, 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首选之举。正是由于对威胁食品安全的危险没有本质的认识, 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在责任承担的规定上较轻, 也正因为如此, 法律法规不但没有起到对违法者惩治的目的而且造成一些人想打擦边球。

(三) 执法体系中存在职权不清

古今以来, 不同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权限不同, 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职权包括了:工商、质检、卫生、国境检验检疫、环保等多个部门。但如果关于食品安全所涉的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 在进行实际执法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交叉或者重叠, 致使许多问题要么落入了真空的境地, 要么因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使得问题难以解决, 不能形成有效、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

四、我国食品安全的制度重构

(一) 构建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上, 借鉴国外的成熟立法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一条捷径。现在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立法多重视强调普遍性、指导性的综合食品安全立法, 以此来代替食品卫生、食品营养、食品质量的各要素立法。确定《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地位, 调整《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立法, 抓典型讲重点、抑制冲突进行系统整合与修订与我国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现,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路。

(二)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因为食品安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在我国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防范的问题就必须构建起国际上通用的风险防范体系, 并且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善的, 食品安全也亦是如此, 不可能没有任何的风险, 所以应该在科学作保证下, 不超出其范围进行可行性控制。现阶段我国在食品安全的预防和解决方面的根本途径是:对已有的食品和将要产出的新食品、新物质要密切的进行研究, 并且找寻已知、未知的食品安全的风险来源, 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三) 建立以处罚为手段的责任制度

加大对不法者的惩罚力度。违法者之所以置公众的人身财产于不顾无非是受不法利益的诱引, 他们只讲求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 而不是顾及其行为是否违法、是否会对社会造成动荡。现行的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提高了行政处罚数额, 并且规定了对受害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更要求执法部门严格执行, 这样明确的规定使投机商在进行不法的行为时会权衡利弊, 不敢再有任何侥幸的心理, 遵守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周应恒等著:《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年版。

[2]陈锡文、邓楠主著:《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版。

[3]陈亮等著:《食品召回制度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食品卫生》, 2007年, 第23期。

[4][日]神里達博著:《新しい食品安全行政》, 《ジュリスト》, 2007年, 第14期。

[5][美]玛丽恩.内斯特尔著:《食品政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

[6]吕群良著:《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体系重构》, 华东政法大学, 2009年版。

篇4:水禽场生物安全制度和规范管理

做好水禽场生物安全程序和规范的执行管理,对水禽场意义重大,既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又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

1 水禽场隔离程序

水禽场分区管理,包括后勤区、孵化场和养殖场。

孵化场和养殖场实行封闭式管理。由围墙、隔离带与外界隔离。大门口消毒池装入15~20cm深消毒溶液,常用的有火碱、威岛等,每天更换一次,保持新鲜。遇有较重污染时,随时更换。

原则上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任何场区,可以停靠在办公区大门口指定的停车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进入必须按《车辆入场消毒程序》严格消毒。

进入养殖场或孵化场人员必须在后勤区隔离24h后,方可经消毒中心进入。具体办法按《人员物品入场消毒程序》执行。场区人员不能随意外出,如有特殊情况,必须经场长批准办理出门手续。

生产生活物资经消毒中心传入,不得经其它渠道进入。具体消毒方法按《人员物品入场消毒程序》执行。饲料、垫料经专用窗口传入仓库,彻底熏蒸消毒后进入使用,具体消毒方法按《饲料消毒程序》和《垫料消毒程序》执行。场区严禁带入动物、动物产品尤其是禽类产品及食品。

固定饲养工具及设备,“专区专用”,不能外借。如果确实需要借用,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可拿入使用。

2 禽舍隔离管理

每栋禽舍门前设消毒盆、刷子,配安灭杀、速毒杀、威典等消毒剂。每天起床立即更换,保持药液深度在15cm以上。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禽舍人员严禁串舍。进出禽舍必须脚踏消毒盆,靴底有泥污时必须刷洗干净后再踏消毒盆。

带禽消毒、环境消毒、饮水消毒按照《消毒技术规程》执行。

运入的饲料、垫料必须经过熏蒸消毒,经场长签字后方可使用。

集体免疫期间,每免完一栋禽舍,免疫人员需更换干净的工作服和胶靴,必要时要淋浴消毒。

免疫用物品如装禽筐、拦网、免疫用具等,需用威岛消毒剂在舍外经浸泡或冲洗消毒后方可再移入别的禽舍。

每天对操作间的地面用消毒液进行拖地消毒两次。

3 消毒规程管理

带禽消毒通常在中午时间进行,夏季除起到消毒的作用外,还可以增加湿度,降低温度。冬季是为了保证消毒液的效果,同时降低对水禽的刺激。气温适宜的春秋季节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消毒时间。育雏阶段每周3次,育成、产蛋阶段每周2次,周围有疫情或大群健康不佳或禽舍环境不良时每天1次。

外环境消毒每天一次。饮水消毒每周2次,选择上午饮水量大的时候进行。

消毒剂量:运动场消毒:药液不少于40ml/m2;舍内消毒:药液不少于20ml/m2;外环境消毒:药液不少于60ml/m2。

喷雾消毒操作:喷雾时关闭门窗、关掉风机,消毒完后10min打开。雾粒直径大小应控制在80~120μm之间。高度距离地面1.5~2.5m为宜,过高雾滴在下降过程中蒸发而不能到达地面,过低则不能对空气充分消毒。

消毒时不要将药液直接喷向水禽,而是将喷头朝上,向上喷雾,雾滴自然下落,对禽体消毒。要对舍内各部位及设施均匀喷洒,不留死角,但要避开舍内的灯具、电线等设备。冬季应先提高舍温3~4℃。兑好的消毒液应一次用完。

4 生物安全程序的操作执行

生物安全制度制订之后,重要的是之后的执行,只要切实按照制订的生物安全程序操作,就会最大限度地保证养殖安全,规避养殖风险。执行过程要通过反复培训、现场演示指导,真正让全体员工了解它的意义,熟悉操作程序。

5 生物安全工作的检查监督

生物安全工作是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不断在员工之间宣传、督促、强化,以求最终达到人人自觉,形成习惯的生物安全控制目的。检查监督是最关键的。好的制度和执行都是在有力监督的基础上,减产监督要有表格、频率高,同时对违反生物安全规定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三鹅”安全防病妙招

养鹅是以草换肉,鹅吃百草,能利用农村大量青绿饲料和一些粗饲料,饲养成本低、圈舍简单,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效益好的项目。但是,必须注意防疫。

1 僵鹅

刚出壳的小鹅抵抗力差,易变成僵鹅,所以需要精心饲养。

鹅舍掌握温度的原则是:群小略高,群大略低;夜间略高,白天略低。在出壳后24h左右,先给雏鹅饮水,后开食,这样不仅刺激食欲,而且也满足雏鹅对水的需求,有利于长膘。开食在饮水后进行,一般是在出壳后24~36h,或出现小鹅有采食行为时即可开料。养鹅一般以米饭或碎米和青菜为主,随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米饭,先以糠麸类、豆饼类喂食,然后由米饭改为“开口谷”,或转喂湿谷逐步过渡到喂干谷。

2 肉鹅

2.1 针对性防疫、防病。

2.2 育肥前的准备:把鹅群分为强群、中强群和弱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各群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群与群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生长整齐,争取做到一次性出栏。肉用仔鹅的放牧育肥,根据其营养需求配合全价饲料,参考配方为玉米50%~55%、米糠20%~24%、豆饼5%~7%、麸皮10%~15%、鱼粉3.5%~4.5%、食盐0.5%、细沙0.3%、多维素0.1%。

3 蛋鹅

3.1 蛋鹅防疫更重要。鹅的圈舍要常清扫,垫草要勤换勤晒,料槽每周用碱水刷1次。鹅场内要保持清洁卫生,防止虫、鼠、蝇的繁殖和蔓延。

3.2 保持环境温度是维持母鹅多产蛋的关键。产蛋前四周开始喂给谷物占25%~30%、青草菜叶占70%的混合饲料,其中加有豆饼,使粗蛋白水平在15%~16%,每天每只喂给250~300g,并全面供应足够的优质粗饲料,如秕谷、干草粉等。喂夜食,每夜1~2次,可增加产蛋。

篇5: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评审时间

主持人

评审标准

评审项目 符合性

可操作性

其他

评审结论

评审人员(签字)

部门 签字 部门 签字

篇6: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一)消防安全例会制度

应包括会议召集、人员组成、会议频次、议题范围、决定事项、会议记录等要点。

(二)消防组织管理制度

应包括组织机构及人员、工作职责、例会,教育培训、活动要求等要点。

(三)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频次、培训对象(包括特殊工种及新员工)、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考核办法,情况记录等要点.

(四)防火巡查、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检查频次、参加人员、检查部位、内容和方法、火灾隐患认定、处置和报告程序、整改责任和看护措施、情况记录等要点。

(五)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

应包括责任范围和职责、突发事件处置程序,报告程序、工作交接、值班人数和要求、情况记录等要点。

(六)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安全疏散部位、设施检测和管理要求,情况记录等要点。

(七)燃气、电气设备和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设施登记、电工资格、动火审批程序、检查部位和内容、检查工具,发现问题处置程序、情况记录等要点。

(八)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设备登记、保管及维护管理要求、情况记录等要点。

(九)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应包括组织机构和分工、联络办法、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演练程序、注意事项等要点。

(十)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应包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考评目标、内容和办法、奖惩办法等要点。

(十一)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制度

单位还应制定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仓库管理等其它必要的消防安全制度。

注:消防安全制度应予公布,井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订。

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商场应制定下列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一)自动消防系统操作规程;

(二)变配电室操作规程;

(三)电气线路、设备安装操作规程;

(四)燃油燃气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篇7: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按照爆破指令单和爆破设计规定进行爆破作业。

3、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采石场作业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4、了解爆破的一般机理和炸药、雷管的性能,熟悉打眼放炮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5、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6、保管所领取的爆破器材,不得遗失或转交他人,不准擅自销毁和挪作它用。

7、爆破后检查工作面,发现盲炮和其它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上报或处理。

8、爆破结束后,将剩余的爆破器材如数及时交回爆破器材库。

篇8: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模式选择

根据保险的实施方式可以将保险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当选择何种模式在理论上存在一定分歧, 主要有强制保险说、自愿保险说、半强制保险说等。

笔者认为对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来说, 食品这一特殊行业应当遵从其行业特点选取最为适合的保险方式, 即根据不同食品种类接合其事故发生的概率、影响范围、损害后果等因素采取部分强制投保和部分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

(一) 对于基础性日常食品采取强制保险

在这些基础性的、消费人群较大的食品行业里,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最容易引发大范围的受害群, 这样的风险扩散性较高, 社会影响力较大。此时商家往往面临着巨额的赔偿金。那么, 在此领域内采取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 就能更好地发挥保险的分散风险的社会作用。如乳制品、水果、蔬菜 (包括块根类) 、豆类、粮食和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

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 其保险关系是建立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之上, 凡符合条件的投保人必须投保, 保险人也不得拒绝承保。强制保险的目的更多的是出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给予保险公司自主经营的权利比较有限。虽然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者、销售者的成本, 但比起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要面临的巨额赔偿甚至破产的后果所带来的损失, 可谓是以小保大、规避风险的良策。

(二) 对于其他类食品采取自愿保险

对于一些不属于生活必须或日常必备的食品, 其相对的影响范围较小一些, 不会带来大规模的不良后果, 可以采取自愿投保的措施, 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如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 (包括类巧克力和代巧克力) 以及糖果、焙烤食品、坚果以及籽类等、甜味料、调味品、特殊营养食品。

对于此类的商业性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保险公司和商家完全可以依据平等自愿的原则订立合同, 即投保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投保、和谁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有权决定是否承保。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可以对保险合同的期限、保险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等详细条款进行磋商。保险人实行赢利性经营原则。

这样的一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平衡自由与安全之间价值冲突问题, 是一个权衡利弊, 既考虑到多方主体的利益, 如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财产、成本, 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又调和了合同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为食安全提供了更好、更实际的保障措施。

二、免责事由

对于责任保险来说, 并非投保人投保后发生的一切因被保险人责任产生的损害后果均由保险人承担, 即责任保险并不是“一保到底”, 如果由被保险人承担保险后果的事由属于除外责任, 则保险人此时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除外责任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基于合同的约定。例如《保险法》第27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 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一) 因被保险人的故意而免责

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 一般也认为除外责任包括被保险人故意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或者商品造成任何人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产品责任。

如何判断和认定被保险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很难把握的问题。有学者认为, 对于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是否属于保险单约定的除外责任, 适用从严解释的原则: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 仅以被保险人具有特定致害目的所造成第三人损害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限, 属于除外责任。[4]

笔者认为, 作为食品的生产加工者, 被保险人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 有特定致害对象而故意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情况比较少见, 且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纳入《刑法》的范围对其进行制裁。实践中, 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明知生产的食品会对消费者不产生利的损害后果, 仍然生产加工的, 尽管其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安全事故, 但其可以预见该行为产生的后果并具有放任的主观心态, 即构成间接故意。因此只要食品生产者在生产加工食品时, 明知其生产的食品可能造成损害后果, 但仍继续生产加工的, 即可构成间接故意, 并不要求以特定致害对象为限, 此时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二) 免责的阻却事由———被保险人的过失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 当食品生产者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因摄食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而造成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以及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但不包括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 如糖尿病等, 按照法律规定需食品生产者进行赔偿的, 此时食品生产者可以依据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请求, 保险公司应当支付损害赔偿金。

但是这种情况下也有例外, 即若是保险公司能够证明其曾经指出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但由于食品生产者自身的原因未及时排除隐患, 导致事故发生的, 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或是仅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三、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措施

针对食品安全责任问题, 我国目前只是通过《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来规范, 并没有具体针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这一专业领域进行规范。笔者要讨论的是关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一) 纵向维度——分阶段实施

法律是现实的法, 只有当它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 才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所以一个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与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正所谓上层建筑要服务于经济基础。基于此, 笔者认为,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实施同样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空间上的差异而分阶段实施。

文章第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关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适宜采用半强制措施, 即依据食品的不同种类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模式。

当然,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是否可以考虑完全采用自愿投保的模式, 即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也是未尝不可的。因为强制保险提供的仅仅是法定的基本保障, 而商业保险能在此基础上更灵活地满足经营者的不同需求。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行的初期, 很多生产者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这种新型保险, 存在一定的疑虑或抵触, 不愿主动购买, 所以现阶段采用半强制的模式更加合适。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者的风险意识会越来越强, 普遍接受这种风险转嫁的新型保险, 有理由期待生产者们主动购买保险, 从而奠定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商业化的基础。

从半强制到自愿的转变可以在一些地区先进行尝试,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对食品安全要求程度也不同, 要因地制宜, 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标准。

(二) 横向维度——分企业规模实施

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生产者采取放任的态度, 或者说因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导致投保的积极性不够高。尤其是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追求利益最大化仍是企业的根本和首要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的盈利方式就是尽一切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所以生产者很可能并不愿意主动投保, 承担一份不确定的风险, 从其心理上讲认为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很低, 投保所带来的可能的损失补偿并没有不参加投保而节省下来的保费来的划算。

相对而言, 首先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经济方面能够承受对食品投保的费用, 从另一层面上讲,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并不仅仅再追求纯经济上的利益, 他们更注重企业的无形价值财富, 这包括企业的商誉、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等等。而企业给自己的食品投保无形中可以提高了食品的价值, 给公众一份“安心保障”, 也更多地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所以笔者认为, 对不同规模的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企业设定不同的费率, 并给予一定的费率浮动能够更好、更机动适应市场的需求, 保障食品安全。

(三) 整体打包———再保险风险转移

因为食品安全涉及到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甚至是人身安全, 具有相当广的公众性, 那么现阶段国家就不得不承担其应承担的义务。

再保险是分散风险的又一重保障, 国家再保险给予了更“厚重”的安全感。以国家为主导的这种保险制度, 保险公司就依照普通的保险业务进行签单和收取保费, 而不用过多考虑高风险可能带来的冲击。表面上看来其与其他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及其他保险公司服务项目上并无差别, 但内部上, 以消除高危险群被保险人被列入特殊渠道所造成的名誉上的损失, 难以避免的核保损失则由国家作为最终承担者。

需要指出的是, 在运行这种方式时必须明确保险人的作用和责任, 否则会因责任的模糊性导致保险人风险管理意识的降低, 不但起不到再保险的作用, 还会额外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甚至产生新的道德风险。

如今“舌尖上的中国”不应仅仅是从文化的角度谈论酸甜苦辣这么简单, 从传统的食物制作到当代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的食品安全, 我们更应当体现出国人特有的“气质”。如何建立或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等问题亟需研讨和解决。如同单一的调味品做不出精美的佳肴一样, 对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也必须调和多种手段, 刚柔并济,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食品种类进行条块性的保险制度管理。同时在推行具体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措施时, 需采用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施方式, 这样才能够有效应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一的情形, 保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落到实处, 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制度保驾护航。

摘要: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强化食品安全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应运而生。但是, 如何构建该制度在理论和实务中并未达成一致共识。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对食品安全责任险的投保方式进行论述, 进一步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免责事由和不予承保的范围进行探讨, 从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措施, 为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半强制说,免责事由,不予承保,可行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中华.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及制度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 4.

[2]卢燕,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现实选择[J].保险研究, 2008 (5) ;96-98.

[3]靳珍艳, 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J].上海保险, 2010 (3) ;14-18.

[4]李新天, 印通,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二元结构论[J].政法论丛, 2012 (4) .72-78.

[5]王化楠, 中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46.

篇9: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管;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程序规则;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1-0129-006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大头娃娃”奶粉、红心鸭蛋、多宝鱼到三聚氰胺、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故一桩桩上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事故的剧增使公众心理陷入种种恐慌,其不良影响使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关注食品安全、解决食品危机,重振食品工业、保障食品畅通已迫在眉睫,其首要任务是转变食品监管理念,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界定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是一种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食品安全长效治理机制。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联合专家委员会,首次在食品安全领域提出风险分析的新理念。风险分析系统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部分。“风险评估”是指,各种可能对人体产生已知或潜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危害(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的概率的科学评估。[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基础,是正确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它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整个风险分析系统的核心部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在国外运用广泛。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是美国。1997年美国发布了总统食品安全计划(presidents food safety initiative),指出风险分析在食品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国内所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间应建立“机构间风险评估协会”。[2] 2002年欧盟颁布了《一般食品法》,建立欧盟食品安全局,专门从事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2003年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内阁管理,由7位食品安全方面的资深委员组成,由其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日本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为基本措施,以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为首要原则,对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监控实施科学评估。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井然有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经验借鉴未必总是有效的,但合理吸收总胜于闭门造车,应创设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构建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与食品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估。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行政机关转变执法观念,监管理念将由事后监督变成事前预防,能根本改变被动的、事后处理的旧理念。要实现监管效率的最大化,需以危险性评估为基础,明确监管重点,侧重把执法资源配置在那些高风险的食品或其危害方面。

其次,有利于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检验检疫技术密切相关。科学全面的监测数据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前提,有效风险评估能有力推动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检验检疫技术的发展。我国与之相关的毒理学研究、食品污染数据库建设、检验检疫技术等都较薄弱,滞后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将阻碍相关学科发展及其成果应用。

再次,有利于保障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与食品紧密相关的产业若要健康快速发展,需以食品安全为基础,推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向纵深方向发展。“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消费信心下降,……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预防,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障。”[3] 风险评估制度能减少食品产业链条中的监管漏洞,确保与食品相关的产业健康运行。

最后,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与国际相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食源性疾病呈现出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跨国性趋势明显等特点,食品安全监管应更严厉。发达国家依托健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食品存有风险为借口在国际食品贸易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食品工业走出国门,民族食品的国际贸易遭受重大损失。为了应对国际食品贸易危机,应借鉴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反思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加快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进程。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2009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和保障体系。此后,国务院、卫生部分别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使其更具操作性。另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得以相应创设。2007年成立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最高学术与咨询机构[4],它为风险评估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2009年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各有关部门推荐的医学、农业、食品、工艺、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2011年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全面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技术性的工作。[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及其实施得到全面展开,但由于该制度建立较晚,欠缺充分的实践经验,难免存有一些不足。endprint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不足的反思

1.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虽已出台了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除了卫生部制定的专门性规范之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定多分散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风险评估法律不全面,缺乏体系性、规范性的制度内容,且其效力较低。可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薄弱,系统化的立法仍待推进。虽然风险分析已纳入法制轨道中,但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会导致法律规则适用上的冲突,风险评估内容规定过于原则性、宽泛性,缺乏清晰准确的界定和合理限制。另外,我国尚未设置科学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评估指标设计较抽象,评估对象范围不具体,评估责任主体不清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已具雏形,但许多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仍处于缺失状态,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度、风险评估救济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亟须建构。食品安全监管有力的欧美国家有条不紊地进行风险评估,其重要原因就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非常健全。美国自《食品和药品法》颁布以来,制定大量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法律规则,建立严密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以及健全的司法审查体系。[6]法律规则数量增多不一定能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公正、效率,但法律体系不足会成为制约风险评估顺利开展的瓶颈要素。与发达国家法律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还处于落后环节,欠缺完整统一的立法设计。

2.规范内容欠缺全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专家依据其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论证,其作出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论断必然具有不确定性,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必然会给利害关系人带来损害,这就要求法律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进行有效规制,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欠缺有效的规制内容,主要表现为:首先,欠缺风险评估规划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明显被动性,多数情况下食品监管部门是被新闻媒体推着向前迈进,监管部门常在各类食品安全事故中充当“灭火队”角色,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计划性、拓展性和前瞻性工作开展不足,这主要是由缺失食品安全科学规划所致。其次,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不足。风险评估缺失会使食品安全风险难以预防,事故频发,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风险评估的过度适用,会浪费国家资源,还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技术进步,妨碍贸易自由。相关法律规则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作了简明规定,但实际上并未发挥重大效用,因为风险评估的启动权完全由卫生部掌握,而作为评估主体的风险评估者仅充当执行角色,这使得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者处于相当的被动地位,无法有效抑制风险评估产生的种种问题。这种由卫生部单方启动风险评估的模式,较为僵化,欠缺严谨,协商机制明显不足,无法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致的弊端。再次,相关信息公开不足。法律规范对风险评估信息内容公开的规定较少,食品安全内容公开的多为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程序等重要内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18条规定,卫生部应依法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相关规则仅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信息公开的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全过程的透明性不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的封锁,会导致评估结果丧失公信力,会使评估过程缺失公众监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所有风险评估过程和信息都应封闭,风险评估组织者和据以进行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等重要信息需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评估的风险预防效果才能得以实现。最后,法律责任不具体。风险评估多为内部行政行为,不直接设定、变更或废止被监管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很少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是法律授权进行风险评估的事业组织,它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应对其作出的违法行政行为承担责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法律文件几乎都是授权性的规定,缺失相应的责任内容,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尚不明确。

3.评估机构缺乏独立性。为避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受到不良因素干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风险分析制度中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应分离。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6条也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规定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独立进行风险评估,……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承担的风险评估相关工作。”但仅由一效力较弱的部门规章来规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设置,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关的独立性、重要性,有些“大题小做”。其他法律法规对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行政依附性有着较多规定,例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采取了“理事会决策监督管理模式”,但评估中心的理事长单位是卫生部,副理事长单位为国务院食安办、农业部,理事单位分别为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仍凸显强烈的行政隶属性,该评估属性违背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其独立性、权威性和科学性难以保障,不利于风险评估积极规制效果的实现。从机构设置、组成人员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仅为卫生部的一个下属单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的工作,主要由卫生部启动,国务院相关部门提供监测信息,风险评估中心实施评估,再由卫生部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评估结果。此评估过程具有明显的卫生部主导性,以及对相关部门数据的依赖性等特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持续性不足,难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产生。

4.评估模式较单一。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专家委员会主要依据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作出具有相当理性的判断,但与普通公众根据主观直觉的判断难免存有一定冲突。倘若一项风险评估结果无法让公众信服,此风险评估的社会效果将不乐观,政府据此采取的风险管理行动就会受到重重阻扰,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将不易实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全部由各类专家成员组成,缺少公众的参与,专家“理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并不能带来合法性的预期。2010年“圣元奶粉致女婴性早熟”事件中,卫生部虽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专家检测和评估的结论,即婴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但涉事家长对评估结果仍充满怀疑和不信任。[7] 风险评估专家理性与公众直觉间的冲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的单一性应向多元化转变。endprint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健全的风险评估法律制度能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系统合力,应加强其法律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制定和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和实施管理细则,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范围、实施程序、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特别应建立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的风险评估内容和标准,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或事件的可控性。应建立科学风险评估的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积极加强事前预防、注重监管的源头治理,应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真实数据和监测信息等规范风险评估的方法内容。构建风险评估制度应明确矛盾的大小、分清问题的主次,在一定程度上需摆脱政府“运动式”执法,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的规范性、透明度。国家应尽快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的认定和资格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应科学设计评估机构专家小组和技术成员的选聘、工作程序及责任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风险评估救济、评估者的法律责任等应尽快建立起来,逐步完善和细化其风险评估内容。最终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其他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二)规范风险评估程序内容

1.制定风险评估规划。对食品中的农药或兽药残留、铅等重金属问题,应制定具体的监测、评估计划,形成常规性、程序性工作事项,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风险预防的有效性。对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问题,应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保证在突发事件中,风险评估工作能及时有效开展。总之,风险评估工作应事先制定具体的计划目标,明确风险评估工作的程序步骤,以及细化风险评估方法,特别应注意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平衡。

2.规范风险评估启动程序。风险评估制度的过度滥用会形成技术壁垒,妨碍贸易自由,应严格规范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为,确定是否有必要开展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者与风险评估者反复沟通后的决策。若要实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应对风险评估启动程序进行变动,改变由卫生部决定评估启动的做法,重点规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启动程序中的核心地位,明确风险评估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风险评估应是客观的、透明的、记录完整的和接受独立审核、查询的,有必要加强风险评估信息公开,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仅公开评估结果是不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据此进行评估的信息材料、评估方法、会议记录等信息都应公开,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减少公众的困惑和恐慌。另外,应不断扩展信息公开渠道:可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相关利益方或公众参与,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所需,增强公众对风险评估决策的认同度;积极利用传播媒体,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利用网络和咨询论坛等最大限度与社会公众交流,满足其参与权和知情权,风险评估工作应深入基层社区,最大限度保护公众权益。

4.设置合理的责任条款。在不能排除专家不会受到权力、利益影响的情况下,有必要为专家设置责任条款。法律授予专家权利,他们在实施风险评估时也应履行相应义务。专家义务可分为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注意义务要求专家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谨慎履行职责,避免过失;忠实义务要求专家勤勉履行职责,谨遵职业操守。在专家违反注意义务时,仅当存有重大过失或瑕疵才可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过失应免责。专家违反忠实义务时,其法律责任应严厉执行,只有专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风险评估质量才能有效保障。

(三)增强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应提升其机构的权威性,风险评估机构的设置应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增强其机构的独立性和其工作的有效性。风险评估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应用性和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特别应包括与食品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应吸纳独立的研究机构、咨询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最重要、最直接科学依据,以保障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制定科学可行的专家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确保评估专家从公共利益出发独立作出判断和提供评估建议。2010年2月,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其下设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8] 食品安全委员会是议事协调机构,不是正式的国务院部门,不占用政府编制,但其规格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建议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设置于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其地位与国务院部门相当,以免受卫生部等部门的强制干预,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将更显著。日本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于内阁领导;美国设立总统食品办公室,专门从事食品监管工作;欧盟设立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对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负责。这些都充分保障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值得借鉴和参考。另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独立实施风险评估不受任何单位和社会团体干涉的规定,应在实践中继续遵循和强化。还应扩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人员范围,把粮食等领域与食品相关的专家吸收进该评估委员会,依托和利用现有的医疗和疾病防控体系,搭建与国际接轨的评估平台。

(四)重构风险评估模式

食品危害具有多重性,危害的多重性意味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也应具有多重性。为了适应风险评估的实际需要,国家需要重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应该摒弃单一风险评估模式,建立综合评估模式。通过多元化评估主体运用多样性评估方法对各种复杂的与食品相关产品多种性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价值冲突,促进建立多种利益主体的妥协与共识机制,确保风险评估结论的相对公平和最佳化。其评估组织应由多元主体组成,至少应包括专家、媒体代表、消费者代表、企业界代表、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人员等;评估原则的多元性应包括分析性原则、协商性原则等;理论预设的双重性,即客观实在性、社会建构性;评估范围的广泛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应扩大到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多重维度;评估方法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应综合运用。摒弃单一评估模式,构建综合评估模式,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更加科学、权威。[9]

四、结 语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峻,“食品安全由量的安全问题向质的安全转折构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基本社会背景”[10],国家正积极转变监管观念,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为食品安全监管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将迅速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已具雏形,但制度设计中仍有诸多不足,完善风险评估制度既需不遗余力、长期的制度改革,又要积极创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

参考文献:

[1]何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12).

[2]李思.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比较[J].食品工业,2011,(10).

[3]王成,陈小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必由之路[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12).

[4]陈君石.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农业质量标准,2009,(3).

[5]任丽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实现资源整合[N].中国改革报,2011-10-18(2).

[6]李怀,赵万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特征及其经验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7]蒋祎等.借鉴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J].改革论坛,2011,(12).

[8]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791329.htm,2012-12-27.

[9]戚建刚.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J].江淮论坛,2011,(5).

[10]蓝志勇,宋学增,吴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根源探析——基于转型期社会生产活动性质转变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3,(1):79.

篇10:网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网吧安全生产的管理,确保场所安全,建立层级分明、管理科学的责任制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网吧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执行法人代表负责制,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第三条 网吧设安全管理机构,由网吧法人任总指挥,由经理及各班的主管和成员组成。负责研究制订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和上网人员的安全防范,实施安全管理检查和监督等工作。

第四条 网吧各班设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由各班主管担任。负责实施安全管理监督检查,确保场所人员和财物安全。

第五条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各种消防设施、设备并符合要求。并落实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第六条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周检、月检”制度。

第七条 建立安全生产培训制度,网吧每月举行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或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

第八条 每位员工都必须熟悉本场所的整体布局和各安全出口位置,熟知各种灭火器材的存放位置。e时代网吧

第九条 全体员工都必须做到三懂:懂得本部门的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自查整改存在的火灾隐患。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起之火。

第十条 禁止在场所内使用明火照明和吸烟,并悬挂禁止吸烟标志。

第十一条 禁止任何人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第十二条 禁止在网吧场所内从事黄、赌、毒活动。第十三条 收银员及时认真做好上网登记工作,时刻了解上网人员的动态。

第十四条 对上网人员进行监督,发现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安全生产规定的,从事不法活动的及时予以制止,并停止其上网和查阅。

第十五条 工作人员及时疏导网吧门前的车辆,避免车辆乱停乱放和堵住网吧出口。

第十六条 当班人员提高警惕,防止出现被抢被盗被骗等恶性事件。注意检查网吧的各种隐患,第十七条 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位员工都时刻牢记自己在应急预案里的职责分工。

第十八条 当发生安全事故时,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和本网吧负责人;同时积极参与现场抢救、调查、处理。e时代网吧

网吧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1)灭火行动组:发生火情时能迅速组织人员尽快赶赴现场,指挥消防队队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救火。要求:务必做到召之即来,来则能战,冲得上,救得出。力争把火灾消灭在初级阶段,尽力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2)疏散引导组:在网管人员的配合下,迅速组织人员从安全通道有序疏散,撤离火灾现场。同时为即将前来增援的消防部门人员、车辆清除道路障碍、开辟通道,引导其进入有利地形,积极配合消防部门进行扑救。

(3)通讯联络组:利用喇叭、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及时沟通联络,当好网吧灭火救急领导小组的“眼睛”、“耳朵”。力争使其把人力、物力用在最关健的地方,确保灭火指挥机关通讯联络畅通,指挥正确及时。

(4)水电保障与人员救护组:接警后立即断电、并增大水源压力。要尽快组织人力、物力赶赴现场对伤员实施救护,根据要求汽车队应迅速派车辆,将危重伤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确保救火用水和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5)物品管理组:对从现场抢救出的物品进行妥善保管,对贵重和危险物品要派专人看管并逐件登记造册,以免重复e时代网吧

损坏、丢失。

篇1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1、目的

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批、发布、使用、评审、修订等相关规定,确保所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完善和执行

2、范围

全体员工、所有岗位

3、职责

3.1主要负责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每年一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符合性评审会议;组织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

3.2评审管理职能部门为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工会负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评审工作,编制评审报告

3.3文管员根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汇总清单后,负责文件的发放。

3.4各部门、车间、班组对本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及时进行宣贯,传达给相关方。

4、程序 4.1制订程序

4.1.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订程序:

由各管理部门、车间等编写,由主要负责人审批,由文管员保管。4.1.2安全操作规程的制订程序:

由各管理部门、车间编写,由主要负责人审批,由文管员保管。4.2内容

4.2.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安全投入管理、文件和档案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

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安全绩效评定管理等

4.2.2安全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 a.正常开、停车操作程序; b.各种操作参数、指标的控制; c.安全注意事项和异常处理方法; d.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e.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f.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g.个体安全防护措施;

4.2.3企业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4.3评审

4.3.1由主要负责人组织至少每年一次,或需要时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符合性评审会议。由评审管理职能部门提供评审会议所需的文件和资料。

4.3.2主要负责人负责公司级不符合项的检查、纠正措施和验证;并由评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执行过程。

4.3.3主要负责人制定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由评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版本更新、修订和具体计划的实施。

4.4发布与使用

4.4.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由相关管理部门、车间编写,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公司以正式文件发布到相关管理部门、车间,要求认真执行。

4.4.2相关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修订后,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公司重新以正式文件发布到相关管理部门、车间执行,对原文件收回,废止。

4.5修订

4.5.1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相关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评审、修订:

(1)当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2)当企业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时(3)当生产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时

(4)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时(5)当上级安全监督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6)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涉及规章制度层面的问题时(7)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事故原因,发现制度性因素时(8)其他相关事项 4.5.2文件修订形式

(1)根据文件修改通知单(内容),持有文件者进行手改,并填写修改记录

(2)根据发放的文件修改页,持有文件者进行换页,并填写修改记录(3)根据新发放的修改、改版文件,持有文件者凭原文件进行更换。(4)对于改版、发放新文件,原文件收回,废止。4.6宣传培训

4.6.1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发布后,公司及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

篇1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的制度

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2、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4、职能部门安全责任制;

5、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目标制度;

2、安全奖惩制度;

3、安全技术审批制度;

4、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5、安全检查制度;

6、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7、入井检身制度与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8、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9、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0、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1、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12、矿用设备、材料管理制度;

13、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三)操作规程

一、回采

1、采煤打眼工;

2、采煤与支架工;

3、采面扒煤工;

4、回柱放顶工;

5、推溜工;

6、采煤工作面修理工;

7、采煤爆破工;

二、掘进

1、掘进打眼工;

2、人力装载工;

3、提升运输工;

4、架棚支护工;

5、砌碹支护工;

6、锚杆支护工;

7、锚喷支护工;

8、掘进爆破工;

9、巷道维修工;

三、机电

1、高空作业工;

2、钳工;

3、电焊工;

4、气焊工;

5、刨、钻工;

6、车工;

7、砂轮工;

8、起重机搬运工;

9、锅炉工;

10、深井泵工;

11、空气锤工;

12、配电工;

13、绞车司机;

14、乳化液泵司机;

15、水泵司机;

16、回柱绞车司机;

17、真空泵司机;

18、喷浆机司机;

19、电气实验工;

20、防爆电气修理工;

21、井下电工;

22、地面电工;

23、四大件钳工;

24、震动筛司机;

25、煤仓电工;

26、离心式抽风司机;

27、轴流式扇风司机;

28、主提升司机;

29、主排水泵司机;

30、空压机司机;

31、皮带司机;

32、刮板运输机司机;

33、矿灯充电工;

四、运输

1、矸子山绞车司机;

2、人车司机;

3、钉道工;

4、蓄电池充电工;

5、配制硫酸工;

6、架线电机车司机;

7、蓄电池电车司机;

8、信号工;

9、把钩工;

10、推车工;

11、扳道工;

12、矿车修理工;

13、运输电工;

14、蓄电池电机车维修钳工;

15、蓄电池电机车维修电工;

五、通风

1、瓦斯检查员;

2、测风员;

3、通风工;

4、保安工;

5、注浆工;

6、扫尘工;

7、测尘工;

8、防突工;

9、火区检查;

10、管路工;

11、抽放孔封孔工;

12、测流量工;

13、瓦斯泵司机;

14、瓦斯遥测工;

15、微机操作员;

六、地面

1、汽车司机;

2、翻笼工;

3、火车装车工;

4、煤质检验员;

5、井下验收员;

6、轨道衡(火车计量)工;

7、地销(汽车)计量员;

8、炸药库保管员;

9、仓库保管员;

上一篇:骨科手术的护理要点下一篇:关于商品缺断货的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