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2024-04-30

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通用8篇)

篇1: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

作汇报

为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创优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办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工作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查自纠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及时组织学习,强化对创优发展环境的全面认识。

1、XX年1月19日下午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召开了全办会议,组织学习了《市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了解了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步骤,明确了整个活动的工作要求。

2、XX年1月28日上午我办召集全体干部职工组织学习了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大会内容,认真传达了会议精神。

3、XX年2月8日上午再次对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再布署。会议再次系统地学习了市委、市政府活动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针对方案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讨论研究了我办在XX年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的主要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步骤等内容。

办党组书记、主任刘爱民同志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发展和改进机关作风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工作布署,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1、全体干部职工都要有一种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意识。

2、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服务条件。一是要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所能提供的支持纳入“十二五”规划;二是要制定目标,明确具体任务,确定具体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三是要采取措施,提前介入,先行引导;四是要量化服务指标。

3、加强组织领导,确定组织机构。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要求成立创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组织落实到位,活动考评结果要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二、对照《实施意见》逐条清查落实。

我办主要职责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并协助财政部门监管农发项目资金,由于业务特点,《实施意见》中的很多事项,我办并不存在,对相关条款进行了自查。

1、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我办建立了市农业综合开发网站,日常办公也主要通过农发OA办公系统,相关政府信息及其他政务事项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进行了公开。对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立项信息以《申报指南》的形式在有关媒体进行公示,项目实施后,以标志牌的形式公开项目资金的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保证资金管好用好,切实发挥效益。

2、全面推行公共资源进场公开交易。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必须全部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财政资金3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直接实行招投标,财政资金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项目必须实行捆绑招投标。

3、支持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报贷款贴息的扶持,并按照有关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督促有关单位给予贷款贴息补助。XX年全市已上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12个,正在经上级农发管理部门审核批复之中。

4、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遵循国家农发政策的前提下,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够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对已出台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已作出的承诺要予以兑现;对不切实际,条款笼统,不便操作的规定,进行了补充完善,如XX年对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制定了《市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管理实施细则》。

5、坚决整治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损害投资创业者利益的行为。坚决整治将应当由企业自主选择的咨询、评估、检测等中介服务变为强制性指定服务,没有借立项之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不存在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

6、坚决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自查和日常管理中没有发现单位工作人员推诿扯皮、不负责任、服务态度差和以职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损害党政机关形象的行为。

7、坚决惩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廉政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境之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我办严禁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项目立项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等行为,并将其纳入了XX绩效考评管理范畴。严禁收受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接受企业赠送的股份;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馈赠和宴请;严禁利用各种名义和方式到企业及下属单位索要钱、物及长期占用企业的场地、房屋、车辆等;严禁在企业和下属单位报销应由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等支付的费用。

8、落实工作责任。市直机关要做全市的表率,在抓好自身创优工作的同时,抓好本系统的创优工作。我办创业服务情况纳入了绩效考评范畴,并要求各县(市、区)农发部门抓好创业服务工作。我办设立了举报电话,进一步建立健全并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体系,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将加在责任追究的力度。相关推荐:

工作汇报精美范文汇总(今日整理)

XX年年终纪委工作汇报例文汇总

篇2: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和核销工作的通知

云农综办[2008]39号

各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为加强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风险,减轻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全省已累计核减和核销中央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291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有偿资金1842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0690万元。由于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使用和管理政策性强,在各个时期的使用和管理不尽相同,核减和核销中央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年限跨度较大等原因,存在合同与账册,中央和省级资金数额不相同,借款单位变更、合并,法人、会计主体消失、死亡等复杂情况。为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核减、核销工作,将这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延期还款和呆账处理暂行规定》(财发字[2000]2号),现重申有关规定和要求如下:

一、各州、市必须严格按核减、核销资金的有关政策要求,切实做好对县级核减、核销资金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督促县级按程序解除与农村基层组织、农民和具体借款单位有偿资金的债权债务关系,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各级农开办应根据核减、核销资金的清理情况,严格按照《关于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呆账账务处理意见的通知》(云财发 [2003]19号)和《云南省财政厅关于核减中央及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偿资金账务处理意见的通知》(云财发[2007] 10号)精神和要求,及时、规范地做好核减、核销资金的账务处理工作:

1.核减、核销资金的清理工作必须做到:(1)基层借款单位与项目计划批复的实施单位应一致;(2)本级借入资金合同与本级借出资金合同应对应一致;(3)实际核减、核销数额应与本级借出有偿资金相对应;

2.核减、核销资金的会计处理必须做到依据充分、说明清楚、资金脉络清晰、财务手续完整、账务处理规范;

3.涉及核减、核销资金的各类材料,必须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专项立档,建立完整的核减、核销资金会计档案,永久保存;

4.核减的资金应与原合同借款数一致,因特殊原因形成核减数与合同借款数不一致时,必须说明原因。

三、对于已及时归还的借款,应将其核减、核销的资金按原归还渠道退还基层借款单位和农民,严禁截留。因财政垫还等特殊原因造成不能退还的核减、核销资金,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各级财政通过上级国库与本级国库往来款、银行借款、其他借款等垫还的有偿资金,在按程序解除与基层借款单位的债务关系后,按原垫还渠道归还;

2.各级财政已通过本级预算列支垫还的有偿资金,在按程序解除与基层借款单位的债务关系后转入本级有偿资金;

3.因各种原因造成借款项目擅自变更;借款单位合并、撤消;法人、会计主体消失、死亡等其他情况的,其核减、核销的有偿资金在办理合法、有效手续后,才可转入本级有偿资金。

四、转入本级有偿资金科目进行管理的核减、核销资金,必须严格按照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严禁挪作他用。

五、各州、市要及时组织有关县、市对历年中央、省级所有核减、核销的资金,按退还基层借款单位和农民、返还原垫还单位(财政、银行、其他渠道)、转入本级有偿资金等情况进行清理,并将清理情况按附表的格式于九月三十日前报省办。

六、违反有偿资金核减、核销的行为,一经发现,将按《云南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发[2006]4号)严肃处理。

篇3: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现将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反馈。

附件: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

财政部

2015 年 6 月 2 日

附件: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 中办发 [2014] 61号)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现就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一) 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连片治理土地为基础、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提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试点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 合理确定经营规模,不贪大求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 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试点探索。

———正确引导,农地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约束,确保适度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 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支持发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发挥优势,综合开发。立足农业综合开发职能,找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 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注重实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项目扶持方式,探索民办公助等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主体建设、管护的积极性。

二、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三) 集中连片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要继续重视和扶持普通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以乡、村、组为单位,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连,为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统一农机化作业、推广良种良法、生产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创造条件。

( 四)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支持力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试点阶段,主要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项目区域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对个别流转耕地面积较大的,也可以在项目区域范围以外单独立项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报主体成立时间和单个项目治理面积等 “门槛”,简化项目申报程序; 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方式; 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照谁申报、谁实施、 谁管护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和管护权一并移交; 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财政资金除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对育秧设施、粮食晾晒烘干设备、仓储物流、农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进行适当补助; 放宽具体措施投入比例限制,可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农、林、水、电、路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中的某些环节或单项措施进行扶持。

( 五) 建立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管护新机制。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 六) 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鼓励农垦集团、龙头企业等法人实体以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 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 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 “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 七) 发挥部门项目行业优势和示范作用。 把部门项目纳入到农业综合开发全局和各部门工作大局中统筹考虑,推进部门项目与地方组织实施项目有机结合,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同步发挥效益。进一步调整部门项目扶持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八)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扶持,形成全产业链生产,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心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 九) 完善扶持政策。放宽立项门槛,将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扶持范围,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覆盖。合理引导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企业 + 合作社”、“企业 + 农户” 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加工、 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以产业基地 ( 园区) 为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

( 十) 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探索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共同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贴息扶持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项目 “先建后补”试点省份,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 十一) 推进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 按照 “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要求,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将两类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组合实施, 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集成和示范效应,着力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十二) 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 发挥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各类合作组织的作用,支持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项目区农户组建用水户协会,合理收取水费,为农田灌排用水、设施管护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加强部门项目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推动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土地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建设。

( 十三) 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支持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在项目区大面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品种技术,把科技推广与规模开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选择科技示范推广依托单位,推动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实现供需对接、 “研技推”有机融合的科技推广模式。

( 十四)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供销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与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搞好产销对接、农社对接,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

五、有关要求

( 十五) 加强组织落实。各地区、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 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中需突破现行政策规定的,需报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 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 同意后予以实施。

( 十六) 及时总结经验。要密切关注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归纳总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及时报送国家农发办。国家农发办将通过建立 《农业综合开发简报》 专刊、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杂志专栏等形式,定期发布各地区工作开展情况。

篇4: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文山、屏边)交界处,是**县乃至红河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

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

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一)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

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 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二)特色产业正在壮大。

目前,全乡已建成大白菜处理冷库3家,日均处理大白菜300余吨,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三七的种植面积扩大,交易频繁,三七市场扩大,收购量啬,市场价格看好,吸引了文山州的药材商前来收购。

(三)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组织保障有所加强。

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政府采取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一是在全乡建立起了以“政府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责任体系。二是落实了具体办事部门、工作人员和一定的经费。三是加强考核督促,将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每年对村委会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实行现场督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差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多数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其主导地位还不强。二是产业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十分脆弱,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适应市场能力弱。需求量大时难以做到大批量供给,需求量小时又出现卖难,缺乏应变弹性,难以保证稳定及时提供优质产品。三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起点低、规模小、资金短缺,自身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还不大等诸多问题。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畅通,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大白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是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公司+农户供销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价格波动大,在早期800元/吨,中期低到160元/吨,后期800元/吨。二是销售季节的不同,滞销严重,今年几十亩大白菜臭在地里,无商问津。

2、是无公害的大白菜生产基地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没有大规模的订单。

(二)三七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三七种植投资成本高,低收入的农户不能承担高额的投入。

2、三七种植要求气候、海拔及土壤条件非常苛刻,一块地种三年必须等八年的轮作,客观制

约着三七产业的发展。

3、风险大,易发生火灾。

(三)烤烟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科技意识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2、烘烤技术差。

3、烟田基础设施差,规模化生产小。

4、由于双控,我乡分配种植面积少。

(四)杂交玉米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种子价

格居高不下,需种子数量多,农户无力负担种子款。

2、杂交玉米规范化种植尚未形成规模,规范化程度低。

3、适宜本乡种植的主推品种得不到满足。

4、杂交玉米灰斑病较严重,难以防治。

(五)泡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群众有所顾虑今后核桃的市场前景。

2、担心核桃挂果年限长。

3、缺乏核桃种植技术人员,田间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我乡,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我乡农业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乡的各种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自然、经济、价值及市场“四大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围绕政府扶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针对我乡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有利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就是调控、服务和引导。体现到工作中就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完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一是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方式,树立现代农业思想,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转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争先创新的思想意识,把发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与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转变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树立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整个社会发展大计和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因地制宜,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大白菜产业、三七产业、烤烟产业、泡核桃作为**乡的主打产业。通过3—5年努力尽快建设一批百亩以上连片的大白菜和千亩以上的泡核桃种植区。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发展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农产品。压缩质量差,无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力争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

(三)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有意识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培育和推广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将产业发展的诸多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四)加强扶持引导,加大财政投入。

篇5:农综办的工作总结

达拉特旗2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3986.44万元,其中各级农发财政资金3247万元(包括中央财政投资2512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65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80万元),自筹资金437.88万元,市旗财政支农资金301.56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投资2838.56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1个,实施面积2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计划投资997.88万元,建设产业化项目9个;部门项目计划投资150万元,建设部门项目1个。

(一)中和西镇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区位于中和西镇南伙房村,建设面积2万亩,计划总投资253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14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583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6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72万元。项目工程已于20**年10月份开工建设,原计划应于20**年6月前竣工,但由于20**年入汛以来,受当地持续强降水及黄河持续高水位的影响,项目区的农田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地埋输水管道、0.4kv地埋电缆线、田间作业路、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等工程在20**年秋冬季与20**年春季无法作业,导致项目区不能按期竣工,经上级农发办批准延期至20**年12月15日竣工。截止目前,已竣工的单项工程有:新打机电井130眼,修复配套机电井20眼;架设高低压输变电线路78公里;埋设输水管道104公里;平整土地3300亩;改良土壤5000亩;机耕路已完成31公里的路基修筑工程,计划11月底完成全部砂石路铺面;修筑涵管桥30座;搭建机电井房20座;搭建配电房28座;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科技培训农牧民2200人次、培训科技人员200人次,为农牧民发放农业实用图书1000套,为科技人员发放科技图书100套;科技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竣工工程合计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5%。

(二)产业化项目建设情况

20**年上级农发办批复我旗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其中财政补贴项目3个,贷款贴息项目6个,总投资 997.88万元。财政补贴项目总投资409.88万元,其中:达拉特旗195万公斤蔬菜种植基地新建项目总投资112.0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2万元,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达拉特旗260吨食用菌种植基地扩建项目总投资112.3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2万元,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达拉特旗30万公斤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扩建项目总投资185.4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70万元,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贷款贴息项目6个,贴息金额588万元,即东达羊绒公司贷款贴息项目79万元;金丰谷农业公司贷款贴息项目215万元;欣耀农畜产品公司贷款贴息项目79万元;伊生堂生物科技公司贷款贴息项目73万元;银肯农林牧公司贷款贴息项目69万元;真金种业公司贷款贴息项目73万元。贴息资金已于当年全部拨付完成。

(三)部门项目建设情况

20**年上级批复我旗部门项目1个,即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万元。该项目由于今春施工时项目区出现土地纠纷,后经多方协调,得以解决,但导致春季施工作业延误,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仅完成工程量的25%。我办会同旗林业局对该项目施工单位进行督促和监管,现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我单位将加强监督,争取明年春末完成。

(四)20**年项目效益情况

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基础设施及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实现了良性循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土地治理项目区内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年节水约89.8万立方米,有2万亩农田受到农田防护林的保护,项目区年可新增粮食487.91万公斤,可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64.29万元,农民年纯收入总额增加344.73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后,年新增产值530.95万元,新增利润199.86万元。部门项目建设后,可使3050亩荒沙得到治理与绿化,可新增有林地面积250亩,灌木林地面积2800亩,控制风沙危害面积976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845亩。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情况

达拉特旗2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3826.56万元,其中各级农发财政资金3415万元(包括中央财政投资2637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69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83万元),自筹资金411.56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投资2859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1个,实施面积2万亩;建设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结合试点项目1个,实施面积1000亩;产业化经营项目计划投资967.56万元,建设产业化项目7个。

(一)展旦召苏木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区位于展旦召苏木,建设面积2万亩,计划总投资274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858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629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6万元。项目已于20**年5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完成的工程主要有:修筑干、支渠衬砌12.5公里;修筑斗渠衬砌5.8公里;修筑农渠衬砌16.2公里;修筑支渠节制闸6座;修筑农渠节制闸4座、农渠进水闸7座、农渠分水闸539座;修筑农渠过路涵20座、斗渠过路涵2座;修筑混凝土机耕路9000平方米、修筑砂石机耕路8公里;平整土地2000亩。以上工程合计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5%,剩余工程按计划将于明年5月底前完成。

(二)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结合试点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区位于展旦召苏木,建设面积1000亩,总投资1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3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26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5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完成的工程有:新打及修复机电井6眼;架设输变电线路0.1公里;埋设管道3公里;新建小型蓄排水工程1座;改良土壤300亩;修筑机耕路3.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60亩;科技培训10人次,科技示范推广1000亩。该项目已于20**年6月份全部建设完成。

(三)产业化项目建设情况

20**年上级农发办批复我旗产业化经营项目7个,其中财政补贴项目3个,贷款贴息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 967.56万元。财政补贴项目计划总投资374.56万元,其中:达拉特旗年产110吨设施蔬菜种植扩建项目总投资102.1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2万元),达拉特旗年出栏2000头肉猪养殖基地扩建项目总投资127.7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2万元),达拉特旗5万只种用蛋鸡繁育基地扩建项目总投资141.66万元(其中财政投资70万元),以上3个项目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90%以上,预计可于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贷款贴息项目4个,贴息金额596万元,即鄂尔多斯市中轩生化有限公司贷款贴息项目145万元;鄂尔多斯市金丰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贷款贴息项目264万元;鄂尔多斯市欣耀农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贷款贴息项目129万元;内蒙古真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贷款贴息项目58万元。目前贴息资金尚未到位,预计年底前可全部到位拨付。

篇6: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 境内地势低洼、沟河众多、水网密布, 由于历史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严重, 致使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的歉产歉收。为此, 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

1. 突出位置, 扎实推进全县农业综合开发

我县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大县的实际, 注重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平台, 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蛋糕做大做强。一是组织推进。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富民工程, 专门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了总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 明确了工作任务。二是考核推进。年初, 经济目标任务分解时, 就把农业开发作为硬性指标分解落实到镇、村、人, 做到责任到人、目标到位;年中, 按时序进度加以检查, 细化任务跟踪落实;年底, 落实奖惩兑现。三是制度推进。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制度、项目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形成了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来, 全县共投入资金1.5亿元, 改造中低产田11.8万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 项目区涉及10个镇, 新建排灌站54座, 防洪闸81座, 机耕桥44座, 防渗渠68公里, 田间机耕道路238公里;新增农田防护林面积5000亩, 建设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与财政贴息项目15个。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为此专门作了专题介绍。

2. 项目引领, 着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和条件。我县将项目规划与全县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程结合起来, 坚持“连片开发和年度相对集中”等原则, 使项目规划符合县情镇情, 符合农民生产习惯, 真正起到了龙头引领作用。在项目筛选上, 将草鸡、水产、荷藕、花卉、苗木等产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将方圆禽业、冠华水产、恒通果蔬、银海棉业等7家龙头企业, 九龙园艺、悦达现代农业、草堰口食用菌、上冈常绿果园和葡萄园等10家农业园区纳入项目库。在产业定位上, 以县农业主导产业为依托, 不搞“百花园”, 建立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观光生态特色。在规划设计上, 以专家为主的科研院所为主体, 吸纳地方群众民意要求, 做到了规划设计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在项目建设上, 坚持项目公开制、项目内容公示制、项目工程招标制、项目质量监理和竣工验收“四项”制度。坚持资金专款专用, 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坚持建管并重,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措施, 确保项目工程正常运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使用效益。

3. 载体带动,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是园区带动。以县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 结合每个园区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配套, 高质量实施, 为园区建设既“雪中送炭”, 更“锦上添花”, 使园区逐步成为规模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的集聚平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窗口。如投资1.5亿元, 面积1万亩的九龙口花卉苗木基地, 从落户到建设, 我县积极安排农业资金, 在园区新建防渗渠10公里, 道路12公里, 闸站10座, 大棚3万平方米, 项目投入超过4000万元, 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 使九龙园艺的示范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围绕“沿岗蔬菜, 内圩畜禽、沿荡特水”的三大特色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 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的开发资金, 扶强了4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 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了项目区产业化进程, 出现了一批省、市级知名的龙头企业, 转移带动了周边万户农民群众增收。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县把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开发的有效途径。全县建立了1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土地流转使用权、资金和技术参与开发工作, 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

4. 科技支撑,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推广和运用农业科技新成果, 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 我县做到:一是“培”“引”新品种。积极鼓励县内农技人员和农民土专家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如我县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新建”牌种子, 畅销南方稻区, 打响国内外市场。同时, 还大力引进的市场知名度高、涵盖农林渔业的新品种达30多个。二是推广新技术。近几年来, 相继推广稻田养殖、节水灌溉、杂交水稻制种“三系七圃法”栽培、“双膜”初栽、机插秧栽培、测土配方等15项新技术。三是构建农技服务网络。建立了“高等院校、市县农科院、镇 (基地) 农业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 做到每一个重点示范项目都有一个科技依托, 每一个项目区都有一支科技推广队伍。四是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发挥县农校、镇农业中心作用,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发展壮大一批农业科技、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 把项目区真正建成了先进农技推广基地、新品种试验基地和农业开发成果展示基地。

二、农业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历程, 对照国家、省、市对开发工作的要求,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查中, 不少干群认为, 就我县潜在的农业综合资源, 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真正建成农业综合资源开发大县, 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项目安排不平衡。我县的农业开发工作存在着“分饼”现象, 国道、省道、县镇主干道区域安排为主, 边远内圩区域有照顾性安排;高效农业发展快的镇就可安排一些, 反之就少安排或不安排, 不平衡性较大。

二是建设标准不高。前几年项目建设中, 还有砂石路和立砖路, 已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需求, 应提升为水泥路, 路面宽度应从3米提高到3.5米, 泵闸从砖混结构应提升为全混结构。

三是开发整合力度不够。调查中发现, 农业综合开发“独脚戏”较多, “大合唱”力度不够, 农资开发部门和财政、交通、土地、水利、供电等部门协调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家、省、市的支农项目的整合运作未形成合力。

三、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为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当前, 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站在新的起点上, 面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创新思路, 落实新举措, 推动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1. 强化思想认识, 抢抓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机遇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民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性, 抢抓机遇, 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是从政策层面上看。一方面, 当前物价上涨过快, 经济通胀趋势明显,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资保障供给政策, 作为最具基础性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必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 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扩大了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及“三化同步”目标要求, 为我们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指引了方向, 理清了工作思路。县委“四化联动”战略, 为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定下了目标, 突出工作重点。二是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 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战场、主阵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三大载体”建设中发挥着杠杆效应, 体现着价值,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推手。三是从新农村建设进程看。农业综合开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和高效的产业支持, 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优化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2. 强化管理创新, 进一步健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制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 建立和完善开发工作机制是保证。一是优选立项制。要着眼于长远, 立足镇情, 选择符合本地生产传统、农民意愿的项目, 科学编制规划, 县财政部门按选项原则择优选项, 建立项目库, 立项全程公开透明, 将项目内容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规范招标制。土建工程一律进入县招投标中心, 纪检监察参与, 公开招标,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质量保证制。实行项目工程全程监理, 落实责任人, 竣工验收后, 坚持建管并重, 做到建设一批、成功一批, 发挥效益一批, 真正把每一个开发项目建成示范项目、精品项目。四是多元投入制。积极改变靠政府投入的单一局面, 向上下联动、多元驱动转变,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 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 农业综合开发,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机制。五是绩效考核制。由政府单一评价向政府、社会多元评价转变, 引进中介机构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让受益地区的群众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与投资立项挂钩, 向绩效好的项目地区倾斜, 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强化重点推进, 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项上向土地流转力度大的镇村倾斜, 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资金基础。二是与打造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效益回报的要求, 为园区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当地环境条件改善、农村面貌更新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与扶持特色产业相结合。重点扶持荷藕、畜禽、水产、蔬菜、优质稻米、杂交稻种等主导产业, 积极打造优质产业群, 形成“突出区域特色, 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以农业综合开发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四是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领头雁”作用, 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完善生产、加工、配送相结合的新型市场体系, 加强产加销、贸工农之间的有机衔接, 拉长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五是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推进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户对接, 实施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强农富民”工程,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 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强化组织领导, 进一步形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格局

篇7: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思考

山西省朔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紧扣农业综合开发的“两个聚焦”, 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 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总方略, 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建设和谐、富裕、文明、宜居朔州,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出了贡献。

1 朔州市基本情况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 总面积1.07×104km2, 辖2个区, 4个县, 总人口174.4万人。从1990年开始, 朔州市委和市政府抓住大同盆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被国家连续立项的契机, 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 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 持续不断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全市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改造中低产田600 hm2, 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1333.33hm2, 生态综合治理880hm2, 项目总投资5 000.5万元。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 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平整、品种优、机作业、生态好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种植业结构得到较快调整, 新型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 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标准。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化肥农药高效利用, 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投入产出的高效益, 在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 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通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 项目区基本实现了从山顶—沟坡—沟底, 从毛沟—支沟—主沟的全覆盖;基本实现了路相通、坝相望、绿相连, 起到了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的作用;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治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与建议

朔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土地治理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在项目管理中也存在和发现了一些问题, 采取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2.1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宣传工作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有的项目区农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认识不够, 主动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工程管护的责任心不强, 对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凸显农业综合开发成果的重要手段。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良好的开发氛围: (1) 要结合本地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 组织有关人员积极主动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和广大农民群众中, 广泛宣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 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2)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及网络媒体, 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宣传, 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在农村的影响,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要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事例, 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使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农业开发工作, 而且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从而积极地筹资投劳, 自觉地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中来。

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影响, 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氛围, 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顺利实施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2.2 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

土地治理项目前期工作 (实地勘察和初步设计) 不够细致、不够扎实, 导致个别项目不能如期实施, 甚至变更设计。比如, 有的项目需要修路、开挖树沟等占用农民部分土地, 有些群众想不通, 影响工程建设进度;有的项目在实际施工时才发现, 原有部分路段因防渗渠道损坏而不能正常运行, 需要及时维修, 部分路段排碱沟多年淤积, 排水 (碱) 不畅, 需要清淤整理。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变更设计。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的系统工程, 因此要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质量。在土地治理项目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前, 组织农业、林业、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细致的实地勘测, 全面了解项目区现状和群众需求。同时, 应聘请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单位, 根据各县 (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标准和预算标准进行项目规划设计, 有效地提高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可靠性、实效性, 避免了项目设计与工程建设脱节的现象。

建议进一步加强土地治理项目的实地评审工作, 及时发现、纠正不合理的设计,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3 项目用地难

项目区整体规划设计的田间道路会涉及到占用农民耕地的情况, 农民惜土如金, 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没有土地占用补偿金支出项目, 村集体经济又薄弱, 很难找到合适的补偿方式来解决项目用地难问题。为此, 乡政府和村委会领导干部应进一步加强与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沟通与协商, 做好思想工作, 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建议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中增加占地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4 项目工程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特别是农田林网工程, 宜建、难管。群众认为在田间栽树会影响附近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经常发生故意毁坏树木和在树沟随意焚烧秸秆等不良现象, 这种损坏工程的行为很难加以防范。工程管护经费不足, 管护人员有限, 也使有效地管护工程难上加难。

工程建后管护是确保建设项目发挥长久效益的关键。朔州市把建后工程管护列入开发工作的重要日程, 在项目区成立管护队伍, 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明确管护范围, 落实管护责任。对有经营收益的工程,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与相关农户签订管护协议, 明确产权归属, 落实责任义务;对于公益性工程, 成立专门管护队伍, 负责机耕路、标志牌、农田林网等工程的管护和维修。工程管护经费统一由县农发办执行县级报账制, 确保支出合理。通过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强化管理手段, 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群众对农发工程的管护意识。

建议: (1) 落实管护措施, 探讨新的管护形式。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类别, 采取产权制度改革, 如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 明晰项目产权, 进一步提高管护质量。 (2) 提高工程管护费比例, 满足工程管护需要。 (3) 通过查处破坏工程的案件, 震慑不法分子, 教育广大群众, 使管护工作顺利进行。

2.5 农民筹资投劳难

土地治理项目涉及农户多, 各户经济收入水平不平衡, 使农民在项目工程中的个体受益不均衡。立项前, 朔州市召开“一事一议”会议, 安排筹资投劳任务时村民代表都能签字接受, 但真正到家家户户筹资、分配投工投劳任务时困难重重。另外, 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年轻力壮的农民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人员劳动力严重不足, 使农民筹资投劳任务更难完成。

对于土地治理项目中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回报率较高、农民愿意投资的机井和输变电配套工程, 建议由农发办负责购置工程的主要材料, 农民自筹资金直接参与工程的安装建设, 实行“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

对于农田林网、田间道路、渠系等公益性工程, 由于不能直接得到经济回报, 建议实行全部财政投资。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了农民监管项目的责任心, 又解决了农民筹资投劳难的问题, 发挥了财政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促进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由于朔州市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 自筹资金困难, 土地治理项目单项工程执行公开招标后, 农民投工投劳已不适应工程标段划分、工程建设、工程监理等具体工作要求。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降低或取消农民筹资投劳的比例。近年来,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各部门类似土地治理的项目较多, 希望上级部门将相关资金整合使用, 突出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

2.6 项目科技含量低

朔州市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土地治理项目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突出的表现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特色农业不强、订单农业不多, 导致增产不增收, 开发效益不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综合开发只有应用更多的科学技术, 增加项目的技术含量,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开发效益, 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农闲季节, 通过各种渠道来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增强农民科学种田本领,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建议逐步建立专家与农民对接、院校与乡村联动、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互补的科技推广机制, 建成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科技示范基地, 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科技、眼界宽的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 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使项目区农业生产逐步迈向标准化、科技化、现代化、效益化的发展轨道。

2.7 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制度

《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由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于2006年6月编制完成, 有些制度已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例如, 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中没有设置项目占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和不可预见费;人工工资虽然依据山西省财政厅相关文件的规定调整后执行, 但近年来人工工资上涨很快, 仍然与市场价格有一定差距;输变电线路工程农发系统的预算单价远远低于供电系统, 这些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都造成很大的压力。建议对《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订, 便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8:我市农综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的工作汇报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黄河冲击平原地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辖9镇13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区域面积1814km2,耕地11.13万hm2(其中中低产田6.67万hm2)。2005~2007年,是省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政策意见》,切实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集中资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第一期三年规划起始年,决定对全省24个农业重点县实施规模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总体部署,为全省建设现代化农业拉开了序幕。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滑县被确定为24个开发重点县之一。

1 基本情况

1.1 开发情况

滑县县委、县政府针对滑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重点从节水灌溉、实施水电等配套措施,彻底改善本地区旱涝不能保收、农机和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入手,制定了三年规划方案,计划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任务0.8万hm2,实际完成13.4万hm2,项目区共涉及4个乡镇的57个村,人口7.15万人,总投资6396万元(其中县级整合资金任务为1829万元)。共实施打井配套493眼,开挖疏浚渠道21条、52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772.27km,桥涵等建筑物36座,架设农电线路220.3km,架变压器47台,土壤改良0.83万hm2,新开和整修农田道路476.2km,购置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123台套,植树77.39万株,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

1.2 取得成效

通过三年对0.89万hm2中低产田的开发治理,项目区机井配套完善,农田电网覆盖全区,且分布均匀,平均单井控制面积达4hm2左右,井深在70m左右,确保大旱之年也能丰收;灌溉保证率达到100%,河、沟、渠灌排畅通,渠系建筑物配套齐全,全区实现节水灌溉,农田道路四通八达,主干道能保证晴雨畅通,并通过增施有机肥、机械深耕、改土、培肥等土壤改良措施,使项目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排涝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98%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农田林网网格控制在16.67hm2以内,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抗灾能力,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增效,提高了项目区粮食单产水平。经折算,项目区农业总产值增加3534.71万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490万kg,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3029.68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51元左右。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同时,也提升了项目区周边群众对农业开发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在全县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 采取的几项措施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各地对该项工作的实施也采取了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平原地区地域广袤,地势平坦,适合集中连片和规模开发。但豫北平原属黄河冲击平原,农业生产能力较为薄弱,加上现有耕作模式还处在发展阶段,群众思想以及当地水利和电力设施较为落后,再加上气候的影响,使该地区均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现有农田大多为中低产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景及为广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滑县紧紧抓住以下几点认真开展工作。

2.1 以群众参与为主题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群众参与作为开发工作的主题。针对当前农民群众对各项开发工作的热情度不高,以及实行农田承包责任制后的各项工作难以协调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层层召开会议以及组织新项目区镇、村干部群众到老项目参观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质。在各项项目工程建设上,采取项目公示,让群众对每一项程的建设情况做到心知肚明,对有因占地、土地调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县干部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人的办法,做到问题有人解决、事事有人过问,保证了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2.2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一是科学选址。为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行,由县政府成立了由农开、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把项目区确定在地域开阔、开发潜力大、乡村干群积极性高、示范带动力强的乡镇;二是高起点规划。紧紧围绕“抗旱、节水”做文章,重点解决灌溉节水和电力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全方位论证。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对规划进行充分论证,不断补充完善,确定了三年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方案,使规划既符合本地区实际,又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以责任体系为动力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领导责任体系。县长对项目建设负总责,承担项目区工程建设、资金调动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全部责任,并与相关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二是建立了部门工作责任体系。县长与涉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有关责任书,明确了部门职责;三是建立了项目工程责任体系。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规定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单位责任人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工程建设、监理责任书,承担工程建设的全部责任,还选举产生以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实施、协助、监督小组,发挥群众监督职能,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参与、协助、监督,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2.4 以项目整合作保障

县直各部门整合项目,集中资金投入,严格实行主管县长“一支笔”审批制度,所有涉农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必须由主管县长审批。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项目资金的投入全力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切实改变由原来的单一管理方式为各单位齐抓共管,真正体现了开发的综合性。

2.5 以科技支撑为依托

紧紧抓住被定为“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县”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扩大科技示范项目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实现以科技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区全部实现了节水化、良种化,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免耕作业等农业新技术,并对项目区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知识培训,增强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提高了项目区科技含量。

2.6 以机制创新为导向

在各项工作的实施中,认真采取“三个一”,落实“三个到位”,做到“四个靠前”。一是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上做到“三个一”:即明确县开发办一名主管领导、一支技术队伍、一部工作车长驻项目区;二是在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上做到“三个到位”:即项目占地与筹资投劳解决到位、产权与管理落实到位、土地流转引导到位;在保证工程建设和开发质量上坚持做到“四个靠前”:即领导靠前指挥、专家靠前指导、机制靠前建立、问题靠前解决,为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对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各地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同时,也为全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期三年规划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滑县通过三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开发过程中,还有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具体分析和思考如下。

3.1 群众的思想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涉及的土地调整等问题上尤为突出。在按照规划路和沟渠等占地项目上,虽然县、乡、村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仍有部分群众对开发工作不理解,给开发工作在时间上造成一定影响。

3.2 项目建成后的工程管护问题亟待解决

工程管护问题,是各项建设工作发挥长期效益的关键问题,但在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内,不存在工程管护方面的专项资金,从而给开发的善后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滑县的开发过程中,对机井的使用权采取了筹资投劳加资金拨付的方式,对使用权进行拍卖,其主要是用以调动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对树的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了“树随地走、谁种谁有”的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诸多项目上,管护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需要进一步探索。

3.3 资金拨付程序复杂,导致项目建设不能按时完成

根据上级的要求,开发工作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比如说在豫北大部分地区是依靠秋冬作物如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季节性较强;豫南地区却以水稻种植为主,各地农作物种植不统一。在要求时限上也存在很大差别,农开资金上却是统一拨付,导致部分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一些县区又无能力支付该项资金,部分建设项目就不能按时完成,从而保证不了开发工作的时效。

3.4 整合项目力度有待重心上移

上一篇:教师技巧读书笔记下一篇:中药制剂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