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2024-05-04

我怀念的寒冬作文(精选10篇)

篇1: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寒冬的怀念初三经典诗歌

雪 ,

似圣洁的精灵,

舞蹈着寒冬里的忧伤;

风,

似柔情的乐师,

弹奏着寒冬里的寂寞。

.

据说,

雪花飘落过的地方,

代表着天与地之间的距离;

都说,

就算彼此身在不同的世界,

但天空是连在一起的.。

.

凝视天空,

似乎看见你温暖的笑容。

您的面容上,

是否又添了几道皱纹?

您现在是否安好?

天与地的距离又究竟是有多远?

这簌簌落下的雪花,

你是否能够给我答案?

.

我愿您幸福快乐,

愿您平安无忧,

希望您依然笑口常开。

在这最寒冷的季节里,

我许下小小的愿望。

.

风啊,

请把我的思念带到,

雪花飘落过每一个的地方。

篇2: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人极为简洁俭省的笔墨,寥寥几笔就传神的勾勒出一幅暖暖的意境,意境里闪现的是那红红的炉火和那跳跃的火苗。在严寒的冬天里,让人不由不想起这样暖烘烘的诗句,想起诗句里那红红的的炉火。于是,飞驰的思绪飘到那火炉的年代。

拥有火炉是幸福的,在严寒的冬天里,就如那些孤独的跋涉者在寒冷的夜晚在茫茫的野外生起的一堆篝火。所有的希望都诞生于那一堆红红的火焰上,所有的决心都产生在那跳动的火焰上;是火,带给了孤独者寒夜中的温暖;是火,坚定了跋涉者黑暗中的梦想;是火,点燃了失落者奋斗的勇气;是火,激发了颓丧者汹涌的情感。于是,一切理想都在诞生,一切蓝图都在描绘,一切光明都在迸发。火炉,以它那博大的.胸怀照亮了前行的路途;火炉,以它那悲天悯人的情怀驱除了心中的迷茫。在火炉的映照下,是漾着甜甜的笑容;在火炉的映照下,是飘散着香气的山薯。

火炉旁,也许是一对幸福的恋人,哝哝私语勾划明天的宏伟蓝图;火炉下,也许是知心的朋友,畅谈共同的美好理想;火炉下,也许是一对母子,情深意长的谆谆教诲;火炉下,也许是一对花甲老人,回忆青春飞扬的岁月;火炉下,也许是奋进昂扬的青年,拥书夜读,那一腔拿云志向正在升腾;火炉下,也许是痴情的诗人,奋笔疾书,记录下那刚刚到来的灵感;火炉下,也许是日夜精思的科学家,正在完成最后一道科学验证;火炉下,也许是运筹帷幄的将军,正在指挥明天一场关键的决战;火炉下,也许更是一位卓越的作家,正在酝酿宏伟的巨著;火炉下,也许正是殷殷慈母,正在为即将远行的游子缝取棉衣;火炉下,也许正是年长的父亲,正在捧读儿子的一封家信;火炉下,也许正是伟人们那菩萨般善良的的惦念;火炉下,也许正是谪客们那一腔绵绵的忠心。火炉,在给予力量的同时,也给予了爱心,给予了人性的温度。在严寒的冬天里,有了红红的火炉,便有了火热的心灵。

火炉,在温暖了心房的同时,也温暖了雪花的梦想。雪花也许正在长空飘飘飞舞;雪花,也许正在冬的怀抱里咯咯欢笑。她们嬉戏着,打闹着,追逐着,飘落在房檐上,飘落在窗户旁,飘落在睡了一宿的麦苗上。农人的眼睛里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孩子的脸上涂上了童话般的梦想,诗人飞驰的思绪里漾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雪花是严冬里的精灵吗?是严冬里最美丽的梦幻吗?那么,火炉是什么?火炉不就是精灵里的精灵吗?不就是那梦幻里的梦幻吗?有了雪花,冬天鲜活了;有了火炉,冬天不是更加灵动了吗?

让那些快乐的孩子在雪中飞跑吧!让那些劲健的小伙子在雪中滑雪吧!让那些美丽的姑娘们在雪中摄影吧!然后,你看涌到火炉下的是那一张张映红的笑脸,是那一双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是那一腔腔热情的问候!

篇3: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是2010年夏天六月份去的。去得匆匆, 从进医院到去世, 仅仅短暂的十五天时间。每每听起筷子兄弟唱起《父亲》、刘和刚唱起《我的老父亲》的歌曲时, 我都会更加地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已融入到我的生命年轮, 隐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地方。

我的父亲高大、坚挺、慈祥。父亲和千千万万家庭的父亲一样, 没有什么两样, 他是一位普通的乡下中学老师, 我家有三个兄弟, 我是老大, 因为过去家庭成分和家庭状况不好, 父亲确实受了不少苦。

父亲的爱, 就像一双抚摸在我头上的手, 就像一堵让我依靠的背和一副我可以梦中甜甜入睡的胸膛。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厉, 可能因为苦难的家庭缘故, 父亲希望我们几个能成才有出息, 改变目前的家庭状况;小时候上学, 父亲常教导我们说, “学习不学习的区别, 就是草鞋与皮鞋的分水岭 (考上学就能穿皮鞋, 考不上学只能穿草鞋) ”“农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没有苦中苦, 哪有甜上甜”, 确实如此, 那个年代想跃出农门不走这条路还真是不行。我意识不到, 常常与父亲抠气。父亲每天都关注我的学习, 每天都检查我的作业, 每天帮助我提前预习功课;在上学阶段, 我是最怕考试的, 因为怕考不好, 得到父亲的训斥或者挨打, 我们弟兄三个都胆怯他, 常常感觉到父亲不在家该多好啊!虽然离农村的老家不远,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学习, 父亲在学校给我们做饭, 那时没有天然气没有电热器, 只有用煤火做饭, 煤火很慢, 有时会提前一小时做饭, 父亲就这样坚持过来的。我也给他很争气, 经常成绩在年级前五名, 在学校各种竞赛中取得名次, 这是父亲最自豪、最骄傲的, 常常在人面前夸我。

父亲又是一慈祥的长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在那个家庭困难的年代, 每次交学费是比较纠结的, 因为家里没钱, 要欠着学校一段时间。就是在那样情况下, 他还无微不至关心着我们的生活, 保证让我们吃饱穿暖;每次学习中间休息或吃完饭后的时候, 父亲喊我坐在他身边, 给我讲人生的价值, 工作从个人方面讲是为了生活的更好, 从国家大的方面讲是为国家做贡献;讲他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 他的为人处世, 做人的道理, 他平常从不跟别人争什么, 也不和别人比什么, 他常说人还是踏踏实实、实实在在点好, 人不能有歪心眼, 要以诚相待, 这样心里才踏实;他的心态平和, 不管同学或同事走上了领导岗位, 还是有的调入到县城, 他依然那么从容,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我高中毕业后就参军了, 每次探家, 都给他带回来当地的酒和烟, 因为父亲的爱抽烟、喝酒。每次回来我和他都谈到半夜, 讲部队的事, 讲自己的事, 讲家庭的事;他很愿意听你讲, 就像多年不见的挚友。结婚后, 由于工作比较忙, 相应回老家的次数少了, 父亲从来没有怨言。每次回家, 父亲总说:“晚了, 快回家, 明天你还要上班。爸知道你忙, 回来吃个饭就好。”让我难受每次打电话给父亲问安, 还没开口, 他就抢话:“别喝那么多酒, 多注意身体, 一定抓一下梦婷 (我女儿) 的学习, 没有时间就不要回来了。”

小时候, 我的身体瘦弱, 经常有病, 病在我的身上, 可是父亲所受的煎熬却比我更多。父亲到处求医问药, 当时在农村没有小诊所, 一个村也没有一个赤脚医生, 只有用老年人的土办法。他都会风雨无阴地赶去请教人家。有一次, 父亲听说跑步能缓解贫血头痛的症状, 他就拉着我晚上跑步。父亲每天都要在我生病期间我爱吃的东西挨个儿说一遍, 边说边观察我的反应, 只要我稍稍表现出一点兴趣, 他就让我母亲做, 饭菜做好了, 父亲就端给我, 然后小心翼翼地观察我的神情。如果我吃得的很香, 他就像得到了什么奖励般一整天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似乎我能好好吃饭就是对他天大的回报。

后来我成为一个丈夫和父亲, 终于感知那种流淌在血脉里的亲情, 也真切地理解了父亲。从陕西汉中调到驻马店后, 离家近了, 他更多地关心着我的工作, 我的身体以及家庭和孩子。在父亲看来, 这些才是男人的根本, 其他的都是过眼烟云。每次和父亲吃饭, 他总会想方设法地告诉我一些为人处世道理, 他告诫我不要骄傲, 不要对领导的决定轻率地提出任何质疑, 更不要依自己的性格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父亲无疑是对的, 他将自己的经历, 点点滴滴地渗透给自己的儿子。

父亲退休后, 一直在农村和我弟生活在一起, 我让他到城里与我住在一起, 他不愿意, 他说农村生活环境好, 有转悠的地方, 其实我知道他是怕影响我们的生活;2010年春节过后, 他说腰疼, 我带着他去过好多地方。看着他, 一直在想这个男人就这样在我面前衰老下去, 无声无息。衰老真像是一场预谋, 现在它来到了我父亲身上, 露出锐刃, 使他像风中的一根稻草, 败下阵来。又过了三个月, 有一天突然父亲来电话说, 他去医院检查, 医生说是心脏病, 我急勿勿地赶回去, 父亲已躺在床上不能动了, 父亲说我本来早想给你说的, 你她不让我说, 想到你很忙不想打扰你。第二天早上, 我找一辆把他送到县医院, 经检查确诊是癌症晚期, 我真正感受到了天塌下来时, 什么是末日的滋味, 什么是孤凄的滋味。人来人往的医院, 我感受到的只是彻骨的空虚、彻骨的寒冷和彻骨的孤独。

我不敢把这个事实告诉我父亲, 我说只是肺部感染;其实我应该内疚, 明知老父风烛残年, 应该多孝敬他, 我曾为父亲做过什么?现在看来, 悔之晚矣, 人们常说“子欲养, 而亲不在”就是这个道理。父亲还能给我这个机会吗?我给父亲说, 等你病好了, 我带着你和母亲去开封转转, 我母亲一辈子没有出过门, 等于说了却他的心愿。十五天头上, 父亲病重了, 往驻马店转院的路上父亲已不能说话, 他努力睁开眼, 我们对望着, 千言万语, 尽在眼中。父亲走时, 没有嘱咐我什么, 他是相信我能够担起家的重担, 还是再也没有力气交待这些事?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世界上最挂念我的那个人去了;世界上最容忍我的那个人去了。父亲带走我多少遗憾, 留下多少我无法偿还的心债。

在我的心里, 父亲是不死的, 父亲是不朽的, 父亲是永远活着的灵魂、生命和亲人, 父亲是我的精神支柱, 父亲是我人生方向的永远正能量。

摘要:有位作家说过, 没有娘的故乡不叫故乡, 有娘的故乡才是人生的方向。我个人认为有父亲的故乡才是人生的方向。

关键词:父亲,怀念

参考文献

篇4: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1大约在1983年左右,我们举家去了徐州贾汪,那也是我有记忆的初始。

父亲会捏糖人,技术一般,养家糊口也一般。母亲稍懂一些,有时会打打下手熬糖稀,平时则带着大我3岁的姐,走街串巷干一些帮人洗衣之类的活。

那时的父亲,脾气已经很暴,经常因为几毛钱与母亲争吵,甚至会打起来,母亲每每无助地哭。这是些可怕的记忆,也是我至今都无法与父亲很好沟通的主要原因。

我和姐稍大一些的时候,已经学会和房东女儿一起,挎着篮子到铁路上捡拾火车上掉下的煤。

掉下的煤并不多,我们影响了别人的收成,于是我被打过。姐因为护我,被一个很凶的大男孩踢破了腿,流了很多血。

房东女儿大我两岁,很勇敢,她努力保护我们。至今我还记得她,只是模样有些模糊了。

那时唯一的开心时刻是吃麻花,5分钱一把的那种,油光滑脆。一星期左右可以吃一次,我两根,姐一根,父母没有。

最难忘的是经过一个校园后面的水沟时,因为抄近路,竟然看到了扁担长的两条青蛇,头伸在洞里,尾巴露出来。母亲急急地搂住了我,脸色苍白地扯着姐狂奔很远才停下。

姐到家就哭得不行,母亲也流了泪。

7岁的时候,终于因为我和姐要上学,我们回到了老家。

21985年的宿迁还是一穷二白,尤其是我们那村子。

回到家不久,爷爷就去世了,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奶奶很能干,只是对我们一家,她似乎没有多大的感觉。

奶奶家后面的一块空地成了我们的新家,上面什么也没有,除了积水。

父亲和本家的一个叔叔开始用手推三轮车垫土,从村外两里路的河堤上取土,一天数十个来回,蚂蚁搬家一样。

大约半年后,我们就搬到了马山棚里——一种人字形的小房子,低矮得称不上建筑。

姐和我每天很早上学,母亲会早起把饭做好。买鞋子很奢侈,一家人的鞋子都是母亲做,小桌子上经常放一碗糨糊,是做鞋样用的。母亲初中文化,识得一些字,所以旧书摊上的杂志小人书经常出现在家中,也养成了我至今仍改不掉的乱看杂书的习惯。

因为饿,我吃遍了村里所有能吃到的动植物,像大秫杆、桑葚、榆钱儿、棉花桃、荷瓢、泡酸、菱角、麻雀蛋、鸽子、野鸡、野鱼、知了……如果全列出来,能写满一张纸。

吃过一次芦苇的根茎,很甜,却不易消化,大肚子要挺几天才消下去。

母亲曾经在深夜里喊我们吃过一只鸡,没什么油,却极好吃。现在想来,那只鸡真的来路不正,父母跟以前一样,几乎都没吃。

我的学习很争气,这是母亲唯一开心和骄傲的地方。只要我拿奖状回来,母亲总要左邻右舍去串门,而她平时是不出门的。在农村,家贫家富大家总是分得很清,那时我们家排第一,当然是穷。

3母亲和父亲最激烈的一次打架,是在家中少了一袋麦子之后。

收成不好,每年家中似乎只有六七袋麦子,谁都记得清清楚楚。父亲属于那种脾气极犟的人,8年的军旅生涯影响了他一生。

学校要每个学生买《新华字典》,而且还要捐两盆菊花,两项合计,大约需要6块钱。

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大米是两毛五一斤,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拿4斤米换过6个包子。

母亲没敢跟父亲说,就偷偷地把家中的麦子卖了一袋,帮我满足了虚荣心,但被父亲发现了。

他们从上早学的时候就开始吵,一直到我下午放学,他们还在吵。母亲被父亲打过,额头上有血渗出。

我爆发了,冲上去就咬父亲。被踢翻在地后,我偷偷地把一大把沙土,放进了父亲烧好的稀饭锅里……

记忆中经常有炒山芋梗的香味,那要多放辣椒和醋,母亲做得最好吃。

也有做酱豆的美好记忆:把一大锅黄豆煮熟后,放在蒲包里扎紧,放到锅屋后面的草堆里。一个月后,母亲会把花椒八哥桔子皮辣椒生姜与发酵后的黄豆放在坛子里,用黄泥密封,来年,就是一坛美味的小菜了。

我和姐也知道了在做完饭后,在锅底未熄的灰堆中埋上几个山芋,那口感比现在街上卖的烤山芋不知好过多少倍。

我更知道了村外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偷人家的鸡做叫花鸡,裹上泥巴的烧法属于自学成材;把逮来的小鱼直接放到漆罐里煮了吃,汽油味会盖过鱼腥味;把别人家的杏子当成了私人财产,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只是扔砖头砸青杏的时候,曾成功地命中了人家的水缸……

永远回不去的少年顽劣与幸福了。

4上中学的时候,意外地进入了镇里第一年组建的快班。

那时我还不会骑车,个头小得可怜,后来看那时的照片,明显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疑似从非洲回来的男童。

母亲会以各种理由送我上学。

身体发育没跟上,心思却相当超前了。

开始关注脸上的雀斑,开始拒绝穿开裂的布鞋,开始注意女同学谈四大天王。同时,开始有选择地接受母亲对我的爱了。

刚进中学的时候,母亲每到周三都会送来一些新炒的菜,一般以豆芽为主。一周两块钱的菜金是没法多的,九毛五蒸饭钱,还有一块零五分可以打一份两毛钱的菜,外加五分钱的汤,如此窘迫,只好从家中多带一些咸菜以补不足。

初一下学期,开始以各种理由阻止母亲来学校。她太不起眼了,甚至身上还有些脏,头发似乎一辈子都没洗过。而那时,我已经习惯用黑芝麻洗发水了。

母亲似乎看懂了我的心,再也没到学校去过。直至那个大雪封路的早上,她从学校对面的草垛里揪出了我。那时,我已经不怕母亲了,心安理得地接受她的呵护。

5进入师范,生活发生了质的變化。

家里扒掉了漏雨的草房,然后盖出了更加漏雨的平房。我的第一篇不是老师布置的作文《平房不平》,就在平房里诞生。平房是熟人盖的,钱被挣了,却依旧漏雨。

班里的同学都很意气风发,我亦是。只是我没有资本,90来斤的体重根本吸引不了女同学早熟的目光,无奈,只好埋头练字看书写作。

母亲懂我,也怜我。那时流行黄颜色的裤子,一条大约70块钱。她不知用什么方法,要来了前院二爷的那条,我一直穿到毕业。不过,我穿得最多的还是学校发的西服。

为了儒雅起来,近视200多度的我要配眼镜。母亲没说什么,第二天就送来了50块钱。她仍然没进学校,而是让门卫给我们班的同学捎话:她在现在的西楚市场门口等我。那时是西楚菜场,摆满了娃娃鱼摊子,5毛钱一碗,我吃过几次,放了很多磨碎的熟花生。

后来,在一次到宿迁剧场看戏时把眼镜丢了,从此再也没配过。

师二的时候,一些短小文字怯怯地爬上了一些报刊的拐角处,一般会有5块以上的稿费。一些女同学开始留意这个一直沉默的小男生,并把吃不完的饭票偷偷塞给我。经常跟我一起吃饭的那个盱眙男生也有了收获,只是他收获的是初恋。

开始自觉地帮家里做农活,那时老家的塑料生意已经有了起色,父亲常年在外,农忙的时候回家。栽稻子割麦子已不是中学生作秀,一个农民出身的师范生行走在年轻的田野里,累得虚脱在稻草里睡去,而母亲,这时端来了加糖的米粥,此后再没吃过那一晚那样香甜的饭了。

毕业前夕,写了第一份属于自己的情书,而父母已经在念叨孙子了。

那是我的18岁成人礼,而我的中学同学,很多人在家等着不远处的大一生活。

6没找任何关系,分到了镇中心小学。一年后,这待遇就不复存在。

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67块,打一顿平伙是10块钱。我用100块给父亲买了两条烟,给母亲买了一件蓝白相间的上衣。这件衣服,母亲一直穿到了生命的终点。

没有退路的人,工作起来都是卖命的,我在努力一年后,渐渐有了回报。

学生接纳了我,同事接纳了我,领导也接纳了我。大家总是需要一些不知疲倦的人,为整体的命运卖命,于是我的头上有了一顶小领导的帽子,于是我更加死心塌地。

母亲开始念叨我的终身大事了。

我也在寻找机会,毕竟荷尔蒙渐渐汹涌了。

因为工作关系,与全镇的年轻老师都很熟悉,但悲哀地发现,没人适合我。生活的艰辛,令我知道什么样的女人适合自己。

一个新毕业的女老师,走入了我的生活,她对我确实不错。我心软如母亲,人家对我好一些,就愿意以婚姻的形式来回报了。这严重违反了自己的原则,但没办法,在女人的善良面前,我像一株无力的草。

谈婚论嫁时,问题出现。

家里的平房,已经平静地漏了10年雨。女老师初进家门的时候,恰逢大雨,看着一屋的盆子,她的嘴巴半天没合上,母亲紧张地顺着木梯子爬到房顶,试图用塑料布补救一下。

人家提的要求绝对合理,这样的房子怎么能结婚!翻盖一下吧。

大姐结婚的时候,我刚刚从学校借了5000块钱,哪来的钱翻盖?

也是要面子的人,痛思一个多月,决定辞掉公职去民办学校,那里的收入让我眼红。母亲没说什么,只是在我每天回家的时候默默地看着我。她知道儿子心里不好受,因为我那时在学校已经很有些如日中天,以后弄个什么农村教育大官应该不成问题。

7沭阳3年,改变了我一生,而且竟然带来了母亲的离去。

去沭阳第一月,失恋。

去沭阳第一年,结婚。

然后跟着办学大潮回到了老家。

2004年初,随着政府参与的学校开始兴建,我在真正的意义上回到了母亲身边。那时,母亲的腰板挺得很直,她大约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吧。

妻有了身孕,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

办学很苦,但也是难得的机遇。我忘我地投入,一心想让父母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9月1日,学校开学,招收学生近千名,创造了奇迹。

那一天,儿子恰好出世。

我几乎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工作卖力,喝酒卖力,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计划着在城里买套大房子,把父母都接过去,好好地让他们享福。

然而,2004年11月25日下午6时,我的天空一下塌了。

8先是接到了姐姐的电话,很紧张地问:妈到家了没有?

正在陪领导吃饭,我说不知道,你回家看看吧。

然后敬酒的时候,杯子竟然失控,掉地上碎了。心中涌出莫名的不安,迅速又给姐姐回了电话,竟然仍然没有消息。

一边的人在接电话,说五一路出了事故。

我顿时紧张起来。

姐的电话紧跟着来了,明显带着哭腔:“俺弟,你马上回家啊,妈不在了……”

只记得学校的几个股东把我抬上了车,往殡仪馆方向疾驰而去。一路上,我和姐像傻子一般,一会儿喃喃一会儿撕心裂肺地胡乱喊,窗外的树和楼房,那样绝望地倒下去倒下去……不知道怎么下的车,当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子从白布下露出来时,我跟姐姐疯子一样,在众人的阻拦下一遍又一遍地试图接近母亲的遗体。我的指甲断了,我的人生断了,眼前,那双母亲不知穿了多少年的布鞋静静地压在白布上,上面沾满了泥土。

回到家中,一片漆黑,有人帮忙打开了灯。

父亲还不知这噩耗。

那天,在泗洪受了一辈子罪的二姑刚刚下葬,父亲奔丧还没有回来。

有同学立即去接父亲。

等父亲回来,一看家中这么多人就明白了。他只问了一句就伏地而哭,我跟姐姐,跪在了父亲面前。

一个20多年的家,就这样被撞碎了。

后来的事情,我已经记不太清,只是行尸走肉一般躺在老家堂屋。

同事来了,同学来了,乡镇干部来了,民办学校的同仁来了。

门口的空地上,堆起了山一样的花圈。

几天没吃没喝,身上软软的,轻轻的,就像要与母亲一起远行。深夜守灵的时候,经常出现幻觉,母亲还在熏黑的房子里忙碌着:她把那张用了多年的小桌子,搬到院里叫我们吃饭,朦胧中清楚地听到母亲唤我的乳名。

我的天空塌了。

出殡那天,我告诉身边的每个人:这汪是母亲经常洗白芋的地方,冬天要把冰砸很大一个洞才有水;那条路是母亲干完农活回来的路,我经常看到她扛着东西……我已经没有泪水。我静静地疯了。我年轻的心提前死了。

扶我的堂哥也满脸泪水,他搂着我,一遍又一遍摩挲我的脸。

装着母亲骨灰的棺木一点一点往下放的时候,我又有了汹涌的泪水。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喊,像刀一样扎进我的身体。身边亲友的哭声,一会儿大起来,一会儿小下去,似乎很近又很遥远。我跪在坟前,把头埋得很低,泥土顺着泪水,鉆进了我的嘴巴我的鼻孔我的灵魂——

如果我好好在老家工作,不出去折腾,母亲不会遭遇这样的不幸。

如果我在沭阳好好工作,不回老家办学,不会出现这样的后果。

如果我不让母亲到学校带孩子,她怎么会在晚上独自回家?

母亲是因为我去的,而她真的一天福都没有享过。

……

那个曾经被我嫌弃的母亲就这样走了。

那个在这世上唯一不会嫌弃我的人就这样走了。

那个疼我爱我知我的母亲就这样走了。

篇5: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60年走过的路程,其变化内容之多,变化之大是几千年漫长岁月根本无法比拟的。给我印象最深之一,则是幼时严冬那令人难以躲过的寒冷。这在今天简直是无法想象,更不用说忍受了。

解放初期的50年代,人们为填饱肚子而整天奔波、忙碌着。在近郊农村,每到冬季取暖方式就是火炕。说是“火”炕,其实屋里一点也不暖和。那时,农村一般人家讲究盖座北朝南的间正房,格局为一明两岸,中间一间为外屋,东西各通向一个套间。套间内连着靠南侧窗户都是顶住山墙的通炕。炕是用土坯盘成,中间空着的炕洞连着外屋锅台(柴灶),每当做饭烧火,烟就通过长长的炕洞进入烟道冒出。就是这点温度,还要通过0厘米厚的炕坯才能透出。加上当时盖的房子都是5檩房,近身短,不拢暖气儿;因此,屋里的温度一般在摄氏0度以下,比今天电冰箱冷藏室里的温度还低得多。别说小孩,就是大人在屋里也整体把手揣进袄袖里。一旦手冻得鼓起包,就要流黄水儿、痒得钻心。每到冬天真像过难关一样难熬。

60年代末,北京东南郊一代农村由大田改为稻田,用来烧火的棒桔就没有了。于是,柴灶改成炉灶。这回燃料倒是解决了,可是没有钱卖煤。两间屋多只有一个炕炉子,即使每个房间都有也总是封着火。只有那些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才在住人的`里屋装上一个“洋炉子”――烟可以从烟囱输送到屋外。安不起洋炉子的有的就每晚把老式煤炉端到屋里个把小时暖暖屋子。屋里的温度仍然没有提高。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需要量也骤然扩大,于是出现物资不足的现象。8年秋,女儿出生当时每户每月只卖00斤煤球。即使生一个炉子也只有省着烧才能勉强维持。没有生火住人的屋子里,每天毛巾与洗脚水冻在一起,过年的熟肉等食品与人同在一个房间里决不会坏的。每天我把自己的头包得紧紧的,只露两个鼻孔,耳朵是绝不敢外露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也越来越大。尤其羡慕城里人那装有暖气楼房的温暖。

如今,农民富裕了,盖起七檩房,近身长拢热气儿。有钱人家还按楼房格局盖房,甚至盖起了楼房。做饭也用上煤气罐,有人还用上电磁炉,烤箱、微波炉、电火锅等家用电器。取暖更是发生质的飞跃,入冬有空调、电热炉,冬天还安上“土暖气”,既干净又持续供暖;煤球、硬煤、蜂窝煤一律敞开供应。即使“三九天”屋里的温度也多在摄氏8度左右,有的会更高。穿上一个棉毛衫即可,再也用不着棉衣裤缠身了。更很少看到冻手冻脚的孩子了。

篇6:我怀念的作文

不知何时,周围的空气开始变得很酸,让人窒息。光和影不停的穿过那些浓厚的空气,做着三维的旋转,交织,并折射出身边的一张张陌生的无法识别的面孔。

周围人群的行为开始让我觉得恶心,我只能靠那些记忆的碎片在迷茫的世界中维系真我的呼吸。

那些零散的碎片,我极力想把他们拼凑在一起,只是,碎片并不是拼图,但是它却比拼图更简单,因为无论我怎么拼,出现在眼前的始终是同一张面容。

记忆,是这个世界上最混沌的东西,也是最完美无暇的东西。

2

不知何时,喜欢独自走在海边,就一个人,看着潮汐的涨落,看着光线模糊在海平面上,面对着洒落一脸的光,独自歌唱。

当海风再一次将潮水送来时,所有的光线都已落入了遥远的海平面之下,消失在视线里,我知道,那叫做青春的东西,又被淹没了一行。

3

又不知从何时起,开始畏惧时间了。

那温柔的风将曾经萦绕在耳边的誓言吹散了,从我的脸旁,从我的眼角,从我的眉间,从我的发梢间吹散开了。

的确,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时间是最温柔也最冷酷的杀手。我们甚至来不及反抗,就无从察觉的被时间遗忘了。就像是黎明前的第一丝光刺破黑暗,我们生活周围的所有光影都是时间的凶器,默默地将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暗杀。

篇7:怀念我的父亲曹禺

我父亲的一生都和戏剧紧紧连在一起。小时候他就是个小戏迷, 才三岁, 母亲、我的奶奶就带他到戏院看戏, 小小年纪, 就被舞台的奇妙所吸引。长大一些, 他和小伙伴在自家的院子里演戏, 可以算作他最初的戏剧实践。上了南开中学后, 他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演戏、导戏, 翻译西方戏剧, 从那以后, 戏剧就成了他一生的迷恋与追求。

《雷雨》是他最著名的剧作, 上演至今已经70多年了。我记得他和我讲过, 那时候他还在南开中学念书, 有一个同学叫杨善全, 他和杨善全说, 我有一个故事想写出来。杨善全就说, 那你讲讲吧。他讲了, 头绪很多, 讲得很乱, 杨善全没听出所以然来, 只说, 很复杂呀, 你写吧。

后来有人采访我爸爸, 我听他对采访的人说:“你们要我讲繁漪是从哪儿来的, 有什么原型?有, 肯定是有, 好多好多。但要我说出张家老太太, 李家少奶奶, 王家小姐, 有什么用?讲了也是白讲, 你们也不认识。《雷雨》这个名字, 如果硬要我讲, 雷, 是轰轰隆隆的巨大声音, 惊醒他们;雨, 是天上而来的洪水, 把大地洗刷干净。”我曾经陪我爸爸去过他的母校, 清华大学, 他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写的《雷雨》。他指给我看他过去坐过的位子, 说:“不知废了多少稿子呀, 都塞在床铺下边。我写了不少的人物小传, 写累了, 就跑到外面, 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看悠悠的白云, 湛蓝的天。”他还说, “当年图书馆的一个工作人员, 他待我太好了, 提供我许多书籍, 还允许我闭馆之后还待在这里写作。那些日子真叫人难忘啊!”他说当时他就是想写出来, 从来没有想到过发表, 也没有想过演出。

他还给我讲过写《家》的剧本的时候, 是在四川长江边的一条小火轮上, 天热极了, 他是个特别爱出汗的人, 汗流不止, 从早上到天黑, 他一句句一幕幕地写下去, 笔追赶着他思路, 江水拍打着船底怦怦响, 就像人的心跳, 没有电灯, 夜晚就在油灯下写……

在我小的时候我也看到过那样的情景, 那是在铁狮子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宿舍。爸爸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 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 我和同学经常在海棠树下跳皮筋, 一扭头就能看见我爸爸趴在窗前的书桌上写作。炎热的夏天, 我爸爸写作时就光着膀子, 那时候从没听说过空调, 也没有风扇, 书桌上放着一个大脸盆, 里面装着一大块冰。他汗流浃背, 稿纸粘在胳膊上, 字迹都被汗水弄得模糊了, 毫不知觉。有时候他会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经常剧烈地挠头, 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 只有拼命地痛快淋漓地挠头才能把它们梳理清楚。经常, 他反复琢磨, 念念叨叨, 一遍遍读出人物的台词。我听他朗诵过“胆剑篇”和“王昭君”。他的朗读与众不同, 甚至可以说不同凡响, 打动我, 使我不忘,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声音的存在, 他用感觉读, 读得那么有味。

再看《北京人》的剧本, 有评论家说《北京人》是曹禺创作历程中的高峰, 是他写得最好的戏。作为一个编剧, 我感到惊异的是, 要具有怎样的感悟力, 体味多少不愉快, 刻骨的厌恶, 埋得极深的苦痛, 才能写出老太爷曾浩那样的人物, 而我爸爸那时还是个青年。记得我曾经问过他写东西时的感受, 他回答说:“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印象, 许多憧憬, 总是等写到节骨眼儿就冒出来了。要我说明白是不可能的, 写的时候也不可能。”我一直觉得《北京人》里每个男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他比他们加在一起还要丰富生动。

“文革”时期, 我爸爸被打倒, 被揪斗。有一段时间, 被关在牛棚里白天扫大街, 晚上不能回家。他曾回忆说:“我羡慕街道上随意路过的人, 一字不识的人, 没有一点文化的人, 他们真幸福, 他们仍然能过着人的生活, 没有被辱骂, 被抄家, 被夺去一切做人应有的自由和权利。”后来放他回家了,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吃大量的安眠药, 完全像一个废人。

粉碎“四人帮”后, 我爸爸恢复了名誉, 担任了很多职务, 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但他最想做的是写出一个好剧本。在他的内心, 他始终是一个剧作家, 他的头脑就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 一刻不停地转, 我爸爸这一生从来感受不到“知足常乐”和“随遇而安”的心境。晚年的日子里, 他一直为写不出东西而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文革”时期的恐惧那样咄咄逼人, 人人不可幸免。这种痛苦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我曾经反复琢磨这份痛苦的含义, 我猜想:痛苦大约像是一把钥匙, 惟有这把钥匙能打开他的心灵之门。他知道这一点, 他感到放心, 甚至感到某种慰藉。然而他并不去打开那扇门, 他只是经常地抚摸着这把钥匙, 感受钥匙在手中的那份沉甸甸冷冰冰的分量。直到他生病住院, 身体越来越衰弱, 他才一点点放弃了他的痛苦, 放弃了由痛苦所替代的那种强烈的写作愿望。他不再说“我要写东西”了。有时他说:“我当初应该当个老师, 当个好老师, 真有学问, 那就好了。”他常检讨自己过去不用功, 没有系统地看书。偶尔他会谈起他年轻时怎样写作, 写得怎样酣畅, 就像讲一个他做过的诱人的美梦。

当年我爸爸写出《雷雨》之后, 给了他的好朋友、中学同学章靳以。当时章靳以、郑振铎和巴金一起在办《文学季刊》。靳以叔叔把剧本放在抽屉里, 放了一年, 大约因为我爸爸和他的关系太近了, 反而觉得不好讲话。我曾问过我爸爸:你为什么不问问呢?他说:“那时候我真是不在乎, 我知道那是好东西, 站得住。”一年后, 巴金伯伯看到了《雷雨》, 读过后立刻决定在《文学季刊》上发表。我爸爸年轻时是那么的自信, 而晚年, 他不止一次地问我他写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好。我劝他不要想了, 我说这不是你的事。“怎么讲?”他问我。我说出看法, “你写了剧本, 尽了你的力, 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

“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他又问。

“你说呢?”我反问他。

他没有再说话, 我相信他心里是有答案的。

他曾说:“我喜欢写人, 我爱人, 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 我也恨人, 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 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在他重访母校南开中学时, 为中学生们讲话, 他又说:“我一生都有这样的感觉, 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 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啊, 还是极应当把他搞清楚的。无论做学问, 做什么事情, 如果把人搞不清楚, 也看不明白, 这终究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写人, 写出人的灵魂, 对人永远满怀热忱和兴趣, 我想这就是我爸爸写作生涯的写照。

记得我爸爸84岁的时候, 北京人艺又演出《雷雨》, 他生病住在医院里, 我去看了, 再到医院去看他, 他问我:你觉得怎么样, 能看得下去, 观众坐得住吗?他爱听普通观众嘴里说的话, 比如:挺有意思, 真来劲, 听到这样的话他最高兴。那天我告诉他剧场里很安静, 我能感到那是一种全身心被吸引的安静, 他听了笑了。前些天我在首都剧场看“日出”, 剧场里坐得满满的, 我再一次感受到那样的一种安静。我想象着我爸爸坐在观众席里, 和大家一起看着台上演出的戏, 随着演员的表演, 心中掀起一阵阵无声的波澜。

篇8: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在最闪耀的时候,

跌进最黑暗的谷底

王继红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山和县人,受当教师的父亲影响,1987年高中毕业的她,在村里当起了代课老师。像父亲一样,她每天兢兢业业地备课、教书,领微薄的薪水,过清贫的日子。寡言的她从不抱怨,可心里却始终静不下来,倒不是觉得眼下的生活不好,只是就这么过一辈子,她有点不甘心。

1992年,王继红嫁给了高中同学王成,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我们出去打工吧,我想看看外面是啥样的。”新婚不久,王继红对丈夫说。沉默了片刻,王成点头同意了。还是同学时,他就知道眼前的这个女人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儿。他爱她,所以愿意陪着她一起“折腾”。

夫妻俩先是来到上海一家灯泡厂打工,起初的好奇心很快就消失了,流水线上没有尽头的工作打磨着王继红的耐心,生存的压力逼得她不得不思考新的出路。随后的几年,她开过出租车,贩卖过螃蟹,办过摩托车修理铺,还倒腾过建材,日子在她的不断“折腾”下渐渐有了起色,夫妻俩手里有了一笔积蓄。

当生活没那么艰难时,回家的渴望却疯长起来。为了生计,他们把儿子留在了老家,成了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对儿子的愧疚和对家乡的牵挂,让这对夫妻在离家十年后又回来了。

回到和县的王继红一刻也没闲下来。很快,她瞅准了进出口服装加工生意,盖起了一座服装加工厂。彼时,国际长途太贵,大部分业务往来只能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这对只有高中学历的王继红来说很是费劲,她只好抱着厚厚的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一次,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联系她,要求加急赶制一批婴儿蚊帐。为了能百分之百达到对方的要求,王继红把市面上形形色色的蚊帐都买来做参考,又针对非洲天气热、蚊虫多、家中婴儿数量较多等情况,连天加夜地进行改良,终于做成了既透气通风,又可以360度无死角地保护婴儿,而且还能一次供好几个婴儿使用的蚊帐。这批货一发过去,立刻被抢购一空,对方又加订了好几批。在王继红的经营下,服装厂的生意越做越好,最多时,雇了160多个工人。

可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2010年,17岁的儿子王磊持续出现高烧、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被送往医院诊断之后,医生说出了让全家人都无法接受的答案:白血病。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夫妻俩不愿放弃一丝的希望,带着儿子来到上海肿瘤医院治疗。和儿子同病房的,还有一个叫程立的男孩。相同的病情,相似的年纪,让两个男孩儿成了一对患难兄弟,王继红也与程立的父母廖秀蓉夫妇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苦涩的求医路上,两家人互相打气,建立起一份深厚的感情。

然而命运却没有怜悯这两个不幸的家庭。2011年6月,程立因病情恶化去世了。8月9日,一直坚持和病魔抗争的王磊,也最终离开了人世。王继红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任由悲痛将她吞噬。

自此,王继红再也无心打理生意,曾经红火的制衣厂慢慢荒废了,最后只好关闭。

为爱重新振作,

果蔬王国里大放光彩

看着妻子一直沉湎于丧子之痛,王成很是担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和县政府正大力扶持当地农民发展果蔬种植,冥冥之中他觉得这是个帮助妻子重新振作的好机会, “儿子以前常说最佩服的人就是妈妈,你要打起精神来好好活着,别让他失望。”丈夫的一席话让王继红泪流满面,思念是没有止境的,它应该被收藏在心中,激励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

打起精神的王继红又恢复了往日的果敢和敏锐,她积极咨询相关专家,认真分析发展蔬菜产业的可行性。紧接着,她走村访户,先后深入西埠、乌江、历阳等镇,与农户洽谈土地流转。合理的价格,良好的口碑,让她很快就拿下第一批流转土地。

2012年对王继红来说绝对算得上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她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成立了和县绿源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乌江镇新圩村、历阳镇胜利村建起了1318亩大棚,种植了辣椒、番茄、草莓、甜瓜等20余种果蔬。

种地对于每个农村长大的人来说不算啥难事,难的是怎样把它种好。“在国外,一个人就能把一百亩田管理得很好,可为什么在国内许多人却种不好一亩田?”王继红站在地头问自己,她想到的答案,是机械化。为此,她给每个大棚都连接了自动管理装置,温度、湿度、施肥量都能通过几个按钮来实现。

王继红也明白,要种好菜,只靠冷冰冰的机械肯定不行,“归根结底还是离不了人,不然种出的菜就少了份灵气。”比如,同样是种辣椒,和县人却种出了“奇迹”。这里的辣椒个儿大、饱满、色泽金黄,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成熟之后,依然可以在枝头保存半年之久。在专门做延迟技术的大棚里,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一个个金灿灿的辣椒明艳欲滴,但你无法想象,它们其实已挂在那里半年之久了。赋予这些辣椒“驻颜术”的不是别人,正是继承了祖祖辈辈种植经验的村民们。他们不靠农药,更不用防腐剂,一切玄机就在于棚内温度、湿度的微妙调节。富有经验的农民本身就是一个温度兼湿度传感器,他们往棚里一站,就知道该盖几层膜,该浇多少水,这是任何机械都无法替代的本领。

人与机械的完美搭配让王继红的果蔬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让人惊喜,这么多好东西,怎么卖出去呢?过去收了果蔬就拿到批发市场销售,这中间会转手很多次,光是物流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3年,王继红一咬牙,投入几十万元,买来电子磅秤,建起了10000多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场地,良好的交易环境还引来了马鞍山、南京、芜湖等地客商来此进行交易。

慧眼辟蹊径,

做大做强惠泽他人

眼看着王继红的生意越做越大,周围的村民也渐渐萌生了跟着她一起干的想法。2013年,王继红注册成立了和县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陆陆续续收入社员280余户,其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和老人。由于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社员们的劳动量并不大,但每人每年都能有2~3万元的收入,这让村民们打心底里高兴。

2014年10月,在和县蔬菜局的鼓励和支持下,王继红联手另外4家蔬菜基地,发起成立了和县五联蔬菜种植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彼时正是辣椒上市的时节,在社员和专业销售团队的努力下,不足一个月,辣椒就销售出去100多万斤,武汉、南昌甚至新疆都能看到和县辣椒的身影。

要发展,就得紧跟时代,这一点,王继红非常清楚。2015年,合作社申报了安徽省妇女创业扶持资金,开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建设。通过网上咨询,合作社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需求、新优品种以及全国各地农产品的销售行情,这给正在发展中的合作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当季主打产品黄金瓜就是通过网上联系在省外打开了销路,两个月的销售量就达1500万斤,销售额达2500万元。

在迎来事业高峰的同时,王继红也收获了一份生命的慰藉——小儿子。小家伙聪明健康,十分惹人喜爱。当然,对大儿子的思念依旧深藏在她的心中,激励着她用博大的胸怀善待更多的人。得知在广州打工的廖秀蓉夫妇过得很是艰难,2015年,王继红出资赞助他们在和县安了新家,还开了一家蔬菜直营店让他们经营,“经历过如此痛苦的父母,都应该更勇敢地生活。”王继红总是这么劝慰他们。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痛过之后的王继红十分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她的内心变得倍加柔软,而她的肩膀也变得更加坚强。

王继红创业信息

☆项目:和县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胜利村

☆简介:该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果蔬试验、生产、销售、净菜加工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现有辣椒、毛豆、西瓜、甜瓜等20余种果蔬,并成立了一支完善的物联网系统。

篇9:我怀念的寒冬作文

第一次阅读这个文本, 就被感动了, 字数不多的一则故事, 却汩汩滋生出一种温柔的力量, 让你读了还想读。顷刻间, 这些文字都仿佛融化在一起, 在不同年龄的每个人的心里幻化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随着结局中小鸟的飞去, 那种分离的寂静与幻灭扑面而来, 犹如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突然在空中折了翅, 断了弦。斯人已去, 缘已空尽, 那一只小鸟, 在微风与晨钟里唱着不负情来不负卿, 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难忘。

最初的解读, 自然定位在好朋友之间那深深的友情。全文494个字, 字里行间流露大树与小鸟之间感情的句子真是此起彼伏: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这是全文的开首, 直接点明树与鸟儿的关系。朴素的语言却为全文的情路奏响了主调, 接下去所有的故事都因为好朋友这层关系铺展开来。既然是好朋友, 他们好到什么程度呢?第二句带着温情款款来了。

鸟儿站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

那是怎样的画面?田园般的诗情画意。有一个词重复出现了两次, 那就是天天, 天天就是每天, 每天唱歌, 每天听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坚持吗?这对友情难道不是一种考验吗?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如此, 急风暴雨的日子也是如此, 风清云淡的日子是如此, 秋风瑟瑟的日子亦如此。你问问你自己, 如果你是这只小鸟, 你会这样坚持吗?在现实生活中, 你和你自己的所谓的好朋友, 是不是也是这样天天问候, 天天交流, 天天倾诉的?我想未必我们能做到这只小鸟能做到的, 未必能做到这棵大树能做到的。他们就是这样来做好朋友的, 他们的可贵就在于保持了这种他们对友情表达的习惯与真诚, 彼此友情的增进就源自这份坚持与默契。一个用歌唱婉转表达情意, 一个用倾听默默表示欢喜。从来没有朝三暮四, 没有戛然而止, 没有心生厌恶。正如当年的伯牙是如此的珍惜, 子期也是如此的惜情。于是, 他们互相就有了这样的约定。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 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 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 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在彼此的心里, 都以为这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分别, 冬天就要过去, 春天还会远吗?这次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呀!小鸟是这样想的, 大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一段对话描写, 仅两句话, 作者就用了三个感叹号, 彼此的呼唤与留恋就在这感叹中呼之欲出。谁也没有想到, 这一别竟是永别。等到小鸟离去, 已经物是人非, 正如伯牙苦等子期, 却是阴阳两隔。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 到什么地方去了呀?”她问树根。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她问大门:“门先生, 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您知道吗?”

鸟儿向村子飞去。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 请告诉我, 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些文字留下的背影就是小鸟在寻觅大树的踪影, 她问树根, 问大门, 问女孩, 她飞向山谷, 飞向村子, 飞向一切可能找得到树的地方。这是怎样的寻觅?寻觅的心情又是如何?如果此刻用音乐来表达, 我想犹如张维良《天幻箫音》中“玄、怆、真、寞、卜、索、幻”中的“索”曲吹奏出内心那千寻万觅的身影与无望。如果不是信守约定, 便不会有这样的执著寻觅;不是情深如此, 便不会有这样冷静的痛苦。很惊讶的是, 作者在叙述这一段话时没有动用一个词来描写小鸟内心的感受, 没有用我们常用的“焦急”或“伤心”诸如此类的字眼来刻画, 只是用最平淡的语言在询问, 用最简单的字眼在描述, 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此时小鸟内心最深刻的寂寞与痛苦。所以, 我感悟到, 有时写作的最高境界真的不是通过语词来渲染, 文字的最高境界乃是无字——不着一字, 却尽显张力与魅力。平静的背后是不平静, 平淡的背后是深刻。

再读文本, 我想到了友情的超越。此时, 看树已不是树, 看鸟已不是鸟, 他们都是超越了静态生命的存在, 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 他们是彼此难得的知音, 是彼此相守的恋人。作者在文本中从来不用“它”这个字, 大树成了“他”, 小鸟成了“她”。其实, 在佛的世界里, 万物都在轮回, 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棵树可能就是我们前生的化身, 这只鸟可能就是我们今生的存在, 这样的感情可能就是我们前世的约定, 今生的寻找。那么, 在新美南吉的世界里, 他的人生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为此, 我查找了相关资料:

新美南吉的人生非常短暂, 只有三十个春秋。在他很小时, 就失去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东西。他的亲哥哥, 在出生18天时就夭折了;4岁时, 年仅29岁的母亲又不幸病故了;8岁时, 他的叔父也去世了。所以, 在他童年的成长期间, 就有一种对生命朦胧的恐惧与宿命感。他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 但大多是在逝世后出版的。他的文学作品, 非常强调故事性, 起承转合, 曲折有致。

他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包含了我的天性、性情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 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 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 我是多么幸福啊!”

了解到这些经历, 我又觉得, 这样的树, 在他的内心, 像个家一样, 张开着枝叶保护着幼小的他;这样的鸟, 就像树的孩子一样, 需要他的呵护与安顿。新美南吉从小失去了妈妈, 这个家就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家, 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所以, 在这样一个孩子的心里, 是很渴望温情与幸福的。家乡的自然风土, 造就了新美南吉非凡的感受力;复杂的家庭环境和贫困、身体虚弱等特殊背景, 又使得他在作品中对生命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正因为如此, 他的文字总会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但这并不是其故事的全部, 在忧伤的另一面, 他也试图向读者传递生活中的快乐。

在今年六月, 我又重新读这棵树, 除了友情, 除了亲情, 读着读着, 这些词突然在我脑海里跳了出来:寂静。无常。幻灭。大爱。生死。一念。

姜白石曾在《长亭怨慢》一词中说, 树若有情时, 不会得, 青青如此。我们再来看新美南吉笔下的树, 他曾经和鸟儿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日子, 但美好的东西很难永恒, 接下来, 他就面临着和鸟儿的分别, 这是由不得他的, 这是自然的规律, 这是命运的安排, 她要去南方过冬。而他呢?在短短的时间, 在孤独的时间流里, 他就遭受了被砍伐, 被切成细条儿, 被售卖, 被做成火柴, 被燃成灰烬……别心痛, 新美南吉其实不动声色告诉我们,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 人生哪有一成不变, 人生就是无常。或者经历离别, 或者经历大起大落, 甚至是生命的终结, 一切的美好的期盼皆成幻影。面对无常, 面对失去, 新美南吉的心境已如那只平静的鸟儿, 只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我想, 鸟儿的心里已经觉悟了, 树已经变化了, 破碎了。鸟儿没有痛哭流涕, 也没有伤痛欲绝, 顿悟或许就发生在一念间, 她顿悟了这一切生命的秘密, 平静地接受了。谁也不知道她飞向了哪里,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生活的记忆。这段生活给了她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她记忆里留下的是去年的树, 她带走的也是去年的树, 树在她的念想里获得永生。从快乐到分离, 从分离到失去, 她不偏执, 不强求, 没有大悲与大喜。这也就是做人的大境界。

当然, 这一层的解读, 四年级的孩子是不会明白的, 也不需要明白的。等到孩子长大了, 经过了这样那样的变故与不如意, 再来读《去年的树》, 他自然会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这样把我怀念, 正如我们怀念去年的树, 怀念他和鸟儿的故事, 怀念英年早逝的新美南吉。

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 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 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 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篇10:怀念我的爷爷

本文选自Kidshealth.com的情感专栏,它是一个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Carly和13岁的姐姐Molly在爷爷因癌症去世后感到十分悲伤,但她们想到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方式来怀念爷爷。

Ever since I was little, I have had the security and love of a whole family with no pieces missing. I'm sure all of you have lost a loved one, ranging from a dear pet to a beloved family member. I myself have lost many cherished1)hamsters2), but never in my childhood did I think I would lose a family member.

I have many family members; I even have two living great-grandparents and I also had four grandparents. All that changed in the beginning of 2002. At that time, our family was astonished3)to find out that my grandfather on my Dad's side was found to have cancer. He suffered through 2 years of it. We did everything we could to help him enjoy a comfortable stay at the hospital, like we taped videos of my soccer games and visited him in Chicago on Halloween.

He fought all he could, but on the day of November 5, 2003, he passed away. At that time my parents were visiting him in Chicago, and my other grandparents from Virginia were watching us. Our parents came home early from that visit. I still remember that day when they sat all of us down and told us the news. I felt a mix of emotions of depression, loss, and emptiness. I ran outside into the crisp4)November air and cried silent tears, kneeling at my hamster's grave under the bare cherry blossom tree.

Almost a year had passed and we were eating dinner when a discussion started about how we could help find a cure5)for cancer or make the lives of the many people who have it more enjoyable. My older sister Molly and I came up with6)the idea of selling our honey from our grandparents in Virginia's hives7). I came up with the name Hives for Lives and we started our business with the bees.

The business started by taking the honey from our bees and some beeswax8). We left enough for the bees to survive through the winter. After this we would go through the long process of spinning9)the honey, filtering10)the honey with three filters, and then putting the honey in a large tin11) heater and warming it until it was drippy12)and easily bottled in one of our glass jars. Then we would cap13)the newly filled jars and label them. We did this all by ourselves!

This year we added beeswax candles and lip balm14)of many flavors to the product line. While we were selling it at events or in stores, if a buyer had a question, we would tell them the exact same story I just told you but with way15)less detail.

Last year, we raised $2,000 for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nd all of it went to a camp for children who have cancer. This year, with a few of our friends, Molly and I spent a lot of our time making beeswax candles and beeswax lip balm, and selling it. With a lot of help, we raised over $9,300!

I like to think that our grandfather is looking down at us with a smile. I learned many things from him such as to live life to its fullest, proper grammar, the love of literature, and to take risks in life.

We are put on this Earth to do good and to help those around us. We are all capable of that if we try.

我从小就享受一个完整家庭所能给予的安全感和关爱,家人全都健在。我肯定你们都曾失去过一个心爱的人或物,从一只珍爱的宠物到一位深爱的家人。我自己失去过许多珍爱的仓鼠,但儿时却从未想到过会失去一位家人。

我家里有很多人。我甚至有两位健在的曾祖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人。2002年初,这一切都变了。当时,我们一家惊讶地发现我爷爷患上了癌症。他忍受了两年的病痛折磨。我们尽全力帮助他在医院舒适地接受治疗,比如我们拍摄了我参加足球比赛的场景给他看,在万圣节前夕去芝加哥探望他。

爷爷竭尽全力与癌症抗争,但2003年11月5日那天,他还是去世了。当时,我的父母正在芝加哥探望他,外公、外婆在弗吉尼亚州看护我们。那次探视我们的父母很早就回到家中。我仍然记得他们让我们所有人都坐下,告诉我们这个噩耗的那一天。我感到内心的压抑、失落和空虚交织在一起。我跑了出去。外面11月的空气清新而干燥,我跪在光秃秃的樱桃树下的仓鼠墓前,默默地流泪。

将近一年过去了,我们在吃饭时,聊起了如何帮助人们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或者如何使癌症患者的生活更加愉快。姐姐莫莉和我想到了一个主意:出售外公外婆在弗吉尼亚州蜂箱的蜂蜜。我想出一个名字,叫“挽救生命的蜂箱”,我们就开始用蜜蜂做起了生意。

这个生意要先从蜜蜂那里采集蜂蜜和蜂蜡开始。我们给蜜蜂留下足够的蜂蜜让它们过冬。之后进行一个漫长的加工过程——搅拌蜂蜜、用三个过滤器过滤蜂蜜,然后把蜂蜜放到一个锡制的大加热器中加热,直至蜂蜜可以成滴流出,易于装入我们的大玻璃罐中。然后我们给新装满蜂蜜的罐子盖上盖子、贴好标签。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

今年我们的产品增加了蜂蜡蜡烛和多种口味的唇膏。我们在某些活动场合或商店销售时,如果买家询问,我们就告诉他们和我刚刚讲给你的这个完全一样的故事,只是远没这么详细。

去年我们为美国癌症协会募集了2000美元,这些钱全部用于为患癌症的儿童举办一个露营活动。今年,我们的几个朋友、莫莉和我用了很多时间制作蜂蜡蜡烛和蜂蜡唇膏,并且进行推销。在很多的帮助下,我们募集了9300多美元!

我喜欢想象爷爷正微笑着俯视我们。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道理,比如要充实地生活、运用正确的语法,热爱文学以及生活中要敢于冒险。

上一篇:书红读后感下一篇:邻居家的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