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标准

2024-05-24

国家测绘标准(通用14篇)

篇1:国家测绘标准

国家测绘标准

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统计(以颁布年代为序)

自1986年以来,国家测绘局制定(修订)并发布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共计58项。本表所列均为最新版本,仅列出标准名称编号及概要说明,需要了解归口及起草单位等详情的,可与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联系(029-86802673)。1、1∶500 1∶1 000 1∶2 000 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 6962—1986 规定测制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的技术要求、成果质量的检查方法及航摄器材和航摄成果的保管要求。2、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7930—1987 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内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3、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7931—1987 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 1 000、1: 2 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内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4、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12340—1990 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 000、1∶50 000、1:100 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内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5、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12341—1990 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 000、1∶50 000、1∶100 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6、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图式 GB 12342—1990 规定了地形图上表示的各种地物、地貌要素的符号、注记等以及使用符号的原则、方法和要求。7、1∶25 000 1∶5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3—1990 规定了编绘1∶25 000、1∶50 000地形图的数学基础、精度、编辑工作、技术方法和地图内容各要素的综合指标。8、1∶1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4—1990 规定了编绘1∶100 000地形图的数学基础、精度、编辑工作、技术方法和地图内容各要素的综合指标。

篇2:国家测绘标准

国家测绘标准及编号 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 6962--86 2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7930--87 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7931--87 4 海图图式 GB 12317--90 5 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18--90 6 中国航海图图式 GB 12319--90 7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20--90 8 海道测量规范 GB 12327--90 9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12340--90 1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12341--90 11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GB 12342--90 12 1:25000 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3--90 13 1:1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4--90 14 地理格网 GB 12409--90 15 远程光电测距规范 GB 12526--90 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 17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18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B/T 12979--91 19 坐标展点仪 GB/T 13605--92 20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92 21 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3977--92 2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 GB/T 13989--92 23 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13990--92 24 立体坐标量测仪 GB/T 13991--92 25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 50167--92 26 地形图用色 GB 14051--93 27 短程光电测距仪 GB/T 14267--93 2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B/T 14268--93 29 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修订)GB/T 5791--93 30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93 31 影象地图制印规范 GB/T 14510--93 32 地图印刷规范 GB/T 14511--93 33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T 14512--93 3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804--93 35 测绘基本术语 GB/T 14911--94 36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 14912--94 37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B/T 14950--94 38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T 15314--94 39 地图印刷光学密度量测规范 GB/T 15638--1995 40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修订)GB/T 7929--1995 41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5660--1995 42 1:5000!: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5661--1995 43 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15944--1995 44 电子海图技术规范 GB 15702--1995 45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 15967--1995 46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15968--1995 47 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 GB/T 16176--1996 48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B/T 16789--1997 49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 16818--1997 50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B/T 16819--1997 51 地图学术语 GB/T 16820--1997 52 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编码所)GB/T 16831--1997 53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T 17157--1997 54 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 GB/T 17158--1997 55 大地测量术语 GB/T 17159--1997 56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T 17160--1997 57 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 GB/T 17278--1998 58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 GB/T 17796—1999 59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 GB/T 17797—1999 60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1999 61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第1部分:

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 GB/T 17941.1—2000 62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63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GB/T 17943—2000 64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 17944—2000 65 房产测量规范 第1单元 房产测量规定 GB/T 17986.1 —2000 66 房产测量规范 第2单元 房产图图式 GB/T 17986.2 —2000 67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 68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5—2001 69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 GB/T 18316—2001 70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18317—2001 7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8578—2001

篇3:国家测绘标准

中国国家大图集是20世纪8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国家大图集按照普通、自然、农业、经济和历史图集分五卷编制出版。国家农业地图集于1990年最先出版;国家经济地图集于1993年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同时出版, 并于1995年发行电子 (光盘) 版;国家普通地图集于1995年出版, 并于1997年发行电子 (光盘) 版;国家自然地图集于1998年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同时出版, 并于2006年发行电子 (光盘) 版;国家历史地图集分三册计划于2009年开始陆续出版。中国国家大图集五卷构成一个整体, 各卷又相对独立, 是中国自然、经济、社会与历史的完整汇编, 也是中国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概括与总结。中国国家大图集的出版, 不仅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而且为科研、教学提供了翔实准确的图件和资料, 同时带动了区域地图集和专业地图集的编制出版。中国国家大图集先后获得国家首届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及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部委科技进步奖、国家图书奖及中国图书奖, 多次在国际地图学、地理学会议以及国际图书展览会上展出, 获得“国际优秀地图奖”。

篇4:国家测绘标准

关键词:卫星影像 遥感影像 绘测工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人们在摄影测量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卫星成像系统的支持。卫星成像系统不但可以为用户呈现出分辨率较高的全色图像,而且该系统还存在完善的立体成像功能。在绘测工程中,卫星成像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依据,不仅如此,卫星影像的相关数据还是提高测图速度的重要保证。为了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的迫切需求,必须要有一种全新数据提取模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这一需求,还推动了社会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项真正为广大人们提供服务和便利的举措,这项举措在数字化建设理念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特点及分类

(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特点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地表的观察作业,而且还可按照要求将信息进行汇总,为遥感制图创造了有利条件。通常情况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需要在空间分辨率不超过10M的条件下进行。起初,这项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目的是为了监视地面人类的活动和制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才在民用领域中得到使用,凭借其优越的性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十年前,美国某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分辨率为3m的传感器,并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相应企业陆续开始发展分辨率为1m的传感器,使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影像相比,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实现了向三维影像信息的转变,并缩短可成像的光谱波段,使目标的结构、纹理等图像信息更加准确透明,不仅如此,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响还大幅提升了单幅影像的实际数据,从而实现了高时间分辨率。

(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分类

(1)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在获取目标的图像信息时,需要使用到星载遥感器,资源卫星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针对性的资源调查。通常情况下,资源卫星的运行高度为700千米左右,最高限度不会超过900千米,运行轨道与太阳同步,该卫星完成一次观测任务所需的周期为10-30天。在资源卫星中,遥感传感器主要包括多光谱扫描装置和红外相机。如今,现用的资源卫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ndsat卫星。资源卫星在地形测绘、石油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随着不断的发展和优化,资源卫星的遥感数据已经成为相关企业重要的实时数据来源,另外还是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总之,资源卫星在建设数字化地球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侦察卫星

通常情况下,侦察卫星主要应用在军事侦察领域,其中包括截取情报、搜索位置等方面内容,与常规卫星相比,遥感侦察卫星具有搜索范围广、运行速度快等特点,可满足对指定区域进行不间断侦察作业的要求,而且该侦察卫星不会受到国界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防安全方面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侦察卫星的分类需要根据执行任务的实际要求进行,通常情况下可分为照相、监视及预警等方面。

二、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如今,可以应用在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实际上就是将分辨率范围缩小到10m之内,同时还应具有同轨的立体成像性能,在实际的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如何将分辨率及比例尺的关系调整到适宜的关系,是测绘工作的重点。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知:在1:50000的比例尺中,对丘陵地、山地等特殊地区的绘图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对此類区域进行绘图时,应尽可能使用分辨率较高的影像书库,比如IRS P5(Cartosat)卫星,此类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几何精准度不仅满足特殊地区的高质量绘图要求,在1:100000的比例尺中同样适用。然而对于1:100000的比例尺而言,在进行复杂地区的制图工作中,常规的IKONOS立体影像已经无法满足图像精度方面的要求,并且在目标要求的识别环节中,同需要分辨率较高的影像数据的支持。随着SPOT 5 HRS三维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定位技术、测量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尤其在对复杂地形进行控制和测图时,SPOT 5 HRS的立体测量技术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SPOT类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设计并发射成功,在该卫星的设计环节中就具备了完善的测图特点,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SPOT5卫星逐渐成为专业的制图无形,因此,SPOT5的影像测绘性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SPOT 5 HRS的出现,为我国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提供了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即使目标地区的控制点较少,SPOT 5 HRS仍可以保证1:50000比例尺图像的高精度要求,从而提高了我国地形复杂地区的制图质量和灵活性。

三、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逐渐成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卫星影像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国运用卫星影像进行测绘工作的水平会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剑华等.浅析基于SPOT5卫星遥感影像立体测量在三江源测区中的应用.测绘技术装备,2011,(3):11-15.

[2]赵利平等.印度测图卫星IRS P5定位精度初步研究.遥感应用.2012,(2):31-33.

[3]王任享.论不同航天摄影测量传感器的摄影测量性能[J].武汉大学学报一信息科学版,2011,(12):55-57.

篇5:国家测绘标准

Ⅱ.通用标准

一、主体资格

二、专业技术人员

三、仪器设备

四、办公场所

五、质量管理

六、档案和保密管理

七、测绘业绩

八、测绘监理

Ⅲ.专业标准

一、大地测量专业标准

二、测绘航空摄影专业标准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标准

四、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标准

五、工程测量专业标准

六、不动产测绘专业标准

七、海洋测绘专业标准

八、地图编制专业标准

九、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专业标准

十、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

Ⅳ.备注

一、专业范围及专业子项

二、仪器设备

三、软件

篇6:地籍测绘专业标准

地籍测绘专业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丙级 丁级

1、平面控制测量

2、地籍要素测量

3、地籍图

4、宗地测量

5、面积测算 人员规模 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人)40人(高级4,中级12)25人(高级2,中级8)8人(中级3)3人(中级1)

仪器设备 GPS接收机 6台 3台 采用摄影测量方法成图时,仪器设备与摄影测量标准相同。微机等其它仪器设备和软件配套齐全。

全站仪 10台 5台 2台 1台

水准仪(S3级精度以上)4台 3台 1台

A1幅面以上绘图仪 2台 1台

篇7:国家测绘标准

编号:

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兹介绍

单位的 同志,前往贵单位办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使用审批手续,所填写的《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申请表》(编号:)内容属实。

特此证明。

(公章):

篇8:国家测绘标准

一、精炼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GPS测量技术”课程建设的中心是根据课程在测绘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具有鲜明应用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具有理论深奥抽象, 实践性强, 应用广的特点。在“宽口径”“高素质”的教育主导思想指导下, 专业课程体系中分配给本课程的理论教学70学时, 生产实习为28学时, 课程设计为2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 通过教师深入现场调研, 召开会议论证, 打破原有教材框架, 加大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力度,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形成了以GPS岗位能力本位出发, 适合高职层次, 教学内容精练, 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内容体系。

二、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手段是课程教学的依托。“GPS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特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打造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课程内容全程采用讲授法为主, 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中, 教师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教学课件中的像片、动画等生动直观的教学载体介绍课堂上学生难以想象的原理、操作方法与操作过程, 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逼真。例如, 数据接收和GPS接收机工作原理, 采用动画可反映出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测距码进行伪距测量的过程。同时, 利用课程教学网站, 开辟第二课堂。GPS教学网站上制作了GPS网络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网上阅览室以及在线交流平台, 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课堂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 并通过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建立了网络虚拟实训室, 虚拟实训室中制作了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教学录像供学生反复观摩, 虚拟操作软件可供学生网上模拟练习实习过程。较为完备的网络课堂解决了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以及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是“GPS测量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的一大重要特色。

三、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GPS测量技术”课程考核机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综合多种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新考核机制, 准确反映学习效果和保证学习竞争公正性。课程考核按照全部教学和实习内容, 分为五个独立的单元:一是课堂学习与课堂实习成绩考核;二是生产实习成绩考核;三是课程设计成绩考核;四是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五是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五个部分的成绩独立计算。考核中既注重对期终考试、实习成果和实习报告等最终成果的考核, 也注重对学习表现、课外作业、实作能力、协作精神、指导教师或企业评价、答辩水平等的全方位过程性考核, 分别以相应的比例计入总成绩。GPS课程网站上建立了网上在线测试题库。学生在网上课堂自主学习的同时, 可登陆在线测试功能进行自我测试, 鉴定自学效果。

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积极从生产现场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青年技术骨干, 吸收硕士生和重点高校的优秀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在企事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锻炼;派出教师赴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最先进的测绘技术, 攻读学位。通过几年的规划建设, 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教学和科研水平大大提高的GPS课程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体制和再教育体系。制定了《教师守则》、《教师管理考核条例》、《教师评优制度》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要求教师以多种形式不断接受再教育, 以此提高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开展教师讲课比赛,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学习。

五、高职特色的GPS一体化教材体系

高职特色GPS教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高职培养特点和强化培养应用能力的原则, “GPS测量技术”课程选用了由本课程主要负责人主编的《GPS测量技术》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作为教材, 是目前高职高专测绘类GPS教材中规格较高、能真正突出高职高专特色的高质量的GPS测量教程。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建设项目参与教师自编了实习实训指导书, 指导书中以本校所有的GPS设备和生产单位常用设备为例进行编写, 使指导书在实习和生产中更具有实用性。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 自编了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教学演示录像、虚拟实训软件。同时, 收集摘抄GPS测量相关的规范规程、常用仪器说明书、GPS术语英汉词汇等资料, 建立网上阅览室, 方便学生在学习和工程实践中查阅。

高职特色的GPS一体化教材体系的建设, 给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与学的需要。教学实践证明, 该教材体系在内容上与教学大纲基本一致, 实训教材具有较强实用性, 网络教材和资料齐全, 在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教师和学生使用后反响很好。

六、结语

通过对GPS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师资队伍、教材体系等内容的全面建设, 本院GPS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然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 不断总结自身不足, 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精品课程的优点, 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真正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3年4月8日;

篇9:国家测绘标准

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政务数据中心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电子政务正以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为突破口,同步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

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4)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央国家机关都已经完成以组织机构与人才队伍组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平台搭建为主要目标的电子政务起步发展阶段,进入以政府网站升级、应用业务系统建设、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等为主要目标的电子政务普及发展阶段;已经有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开始着手进行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应用为主要目标,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电子政务深化应用发展阶段。而政务数据中心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政务数据安全和技术支持服务方面的重要平台,为政务信息化良性、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服务将如同公路、铁路、通信网络一样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核心要素,而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将成为数据服务功能实现效果的最关键指标。

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 (国测规发(2014)3号),明确提出要围绕日常行政管理、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工作需要,依托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电子政务外网和办公业务专网,重点建设和完善内外网站、应用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库等,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可以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一站式”网上服务等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和广泛,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同办公也越来越重要,若由于前期建设缺乏整体考虑,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在操作系统环境、应用软件及数据存储方式等关键要素上不统一,各业务系统存在数据不一致、不准确、不完整和重复录入等问题,必将造成已建成的系统自成体系,信息资源共享性差,必将大大影响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

因此,基于政务数据中心的电子政务建设需求将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为社会各界提供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服务的重要性体现得越来越突出。

开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的有关建议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电子政务建设由于起步较晚,与中央各部委发展阶段相比,相对滞后,关于局政务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应用等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目标与内容的研究刚刚开始。现结合国家局工作实际,提出开展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的有关建议如下:

在战略层面,建议依托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采用“数据集中、系统集中、基础设施集中、安全管理集中、分布式应用”的建设模式,支撑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应用,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全面建成基于统一应用支撑和业务服务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政务数据中心,有效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政务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提升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管理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的能力,从而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政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在管理层面,建议明确局政务数据中心管理机构,直接领导和推动中心建设工作,主要职能包括:一是制定测绘地理信息政务信息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规范制度,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统一协调局各有关司室和地方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建,推进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三是审批和登记与政务信息资源库相关的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四是指导局各有关司室和地方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此同时,省级部门作为落实国家局要求的责任主体,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政务信息资源的上报工作。

将局政务数据中心纳入局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具体内容应涵盖从建设、应用到管理和运维,进行功能性和政策性规划设计。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编码规范,进行统一的数据定义与命名规范,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数据共享、交换的管理规范,将各项技术标准落实到每个业务系统中,确保在国家局与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间、与中央其他政府部门间、与社会公众间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安全的共享和交换。对于基础信息资源,要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省级部门已建或待建业务系统的有关数据可通过国家局提供的统一标准接口,实现业务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而在操作层面,建议开展专项调研,以国家局作为研究实体,调研各业务司室承担职责、业务流程以及所拥有数据,分类开展数据分析,明确各类数据生产、存储和使用情况;对主要业务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哪些数据被重复采集和存储,这些部门是哪些;明确各司室共享需求有哪些,研究公共数据选择问题,逐步建立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政务资源数据库。

统一为各部门合理规划构建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数据共享服务,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建设高度集成化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构建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政务应用运行环境,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物理资源的集中和共享,为各单位提供统一的服务器空间、存储空间和集中备份等服务。二是建设共享应用平台。实现全系统有关业务信息在应用过程中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建设内容应涵盖统一的管理门户,集成各类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全系统内部服务;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政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面向系统内部、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并集成数据交换平台、中间件、软件支撑平台等。三是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将安全设施与制度相结合,安全设施方面包括实施安全等级保护,建立统一的用户分级分权管理,并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安全制度方面则主要是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制度,以及应急预案与灾难恢复演练规范等,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实施。

就数据应用而言,最终应形成:一是政务资源目录体系。形成覆盖全系统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为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二是政务资源数据库。通过整合全系统政务资源,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科学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确保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最终建成全系统的政务资源数据仓库,为领导决策、公众服务和各业务司室提供数据支持。三是数据决策分析体系。在全系统政务资源库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数据展现技术等,为各级领导决策、公众服务等提供方便、直观和灵活的信息服务。

就应用成效而言,应构建一个面向各方需求、灵活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数据中心:一是便于运维管理部门维护各类数据;二是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便于不同用户根据工作重点、工作热点按照业务主题快速构建新的管理应用,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周期,提升管理水平;三是为各业务系统开发商,提供统一、规范的接口程序,降低开发接口的难度,提高新接入应用系统效率;四是面对新增需求,在扩展性方面更加灵活,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政务数据中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政务数据中心将测绘地理信息业务运转的信息抽取出来,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库,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政务管理信息化,为各方提供服务,社会评价才能实现,政府监管才能到位,这样才能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项时不我待的重要工作。

篇10:国家测绘标准

编号:

为加强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管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云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的安全保密,促进成果合法、有效利用,防止发生失泄密事件,防范非法使用行为,请申请使用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单位认真阅读本责任书并签章确认。

一、本责任书所述“基础测绘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所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基础测绘数据、信息、图件及相关技术资料等;“主管部门”为提供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用户”为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的使用单位。

二、用户已被告知并承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云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的要求,对基础测绘成果进行有效管理,做好安全保密工作。

篇11:国家测绘标准

一、通用标准: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丙级测绘单位注册资金不低于壹百万元;

2、办公场所:丙级不少于八十平方米;

3、质量管理:丙级测绘单位应当通过IS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或者通过设区的市(州)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丙级测绘单位配备专门质检人员;

4、dang an和保密管理:有健全的测绘成果及资料dang an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和相应的设施:有明确的保密岗位责任,与涉密人员签订了保密责任书;明确专人保管、提供统计报表;建立测绘成果核准、登记、注销、检查、延期使用等管理制度;有适宜测绘成果存储的介质和库房;

5、dang an管理考核:丙级测绘单位应当通过设区的市(州)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取得通过考核的证明文件;

二、工程测量丙级标准:

6、测绘及相关专业人员:八人(中级三人);

7、测绘设备:

(1)GPS接收机叁台(伍mm+壹ppm精度以上);(2)全站仪叁台(其中贰秒级精度以上不少于壹台);(3)水准仪贰台(S叁级精度以上);(4)A壹幅面以上绘图仪壹台。

篇12:国家测绘标准

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干部队伍建设,丰富干部阅历,提高干部素质,培养干部作风,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干部挂职锻炼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灵活多样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培养计划统筹安排。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测绘局机关和直属单位之间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干部挂职锻炼的管理职责。

第二章 挂职锻炼干部的选派

第五条 挂职锻炼干部选派范围:国家测绘局机关副司级以下干部;直属单位副局级领导干部和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 挂职锻炼干部选派对象主要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精神状态好,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其基本条件:

(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测绘局党组的决策部署,思想作风端正,清正廉洁。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表现突出。

(三)司局级干部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其中科级干部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四)身体健康。

第七条 副司局级干部的挂职锻炼,由人事司提出建议,经局党组审定后组织实施;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的挂职锻炼,由人事司听取机关各司(室)和各直属单位的意见后提出建议,经局党组审定后统一组织实施。

第八条 干部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至2年。

第九条 派出单位需认真负责地向挂职单位提供挂职锻炼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填写《挂职锻炼干部推荐(登记)表》。

第三章 挂职锻炼干部的管理

第十条 局机关副司级干部一般到正局级直属单位副职领导岗位挂职;正处级及以下干部一般到局级直属单位行政领导助理岗位或相应级别岗位挂职。

直属单位副局级领导干部一般到局机关副司长职位挂职;处级及以下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到局机关相应职位挂职。

第十一条 挂职锻炼干部由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共同管理,以派出单位为主。

第十二条 干部挂职锻炼期间,不占挂职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一般只转党员组织关系,派出单位要保留其原职务,有关工资发放、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和住房分配等福利待遇仍由派出单位负责。

第十三条 派出单位要加强与挂职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挂职锻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状况。

第十四条 挂职单位要为挂职锻炼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支持挂职锻炼干部大胆开展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进一步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思想、工作水平。第十五条 挂职锻炼干部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挂职单位的监督管理,不要随带人员和家属,不得擅自离开挂职锻炼岗位。

第十六条 干部挂职锻炼期满后,干部本人要做好思想工作总结;挂职单位要对挂职锻炼干部的表现作出鉴定;派出单位要会同挂职单位对干部进行认真、全面地考核,写出考核材料。

第十七条 挂职锻炼干部的考核材料及《挂职锻炼干部推荐(登记)表》均存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选拔任用干部的参考。对挂职锻炼期间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应予以优先提拔使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国家测绘局机关和测绘系统单位之间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局人事司负责解释。

篇13:国家测绘标准

国家大地基准包括平面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网, 是国家测量工作和地图测制工作的基础。1954年, 我国军事测绘部门通过东部地区一等三角锁区域性平差, 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大地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 为全面开展天文大地网布设工作和地形图测图工作提供了保障。1972年至1982年, 军地测绘部门在北京和西安经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 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点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 距西安市36公里) 和“1980西安坐标系”, 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更新了全国1∶5万和1∶1万比例尺地形图。军事测绘部门对“1980西安坐标系”的椭球参数进行变换和平移, 建立了“新1954北京坐标系”, 并于1978-1988年利用国内外天文、大地、重力和卫星观测资料, 建立了我国的“地心坐标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 2003年通过联合处理建立了我国新一代与国际地球参考系接轨的高精度地心坐标系-“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于2008年正式启用, 标志着我国大地基准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篇14:国家测绘标准

关键词:测绘技术;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044-01

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测量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政府在现代社会管理中也开始广泛的使用种种的测绘技术,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城市规划以及其他一些问题进行更好的管理,在已知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测绘中,现代测绘技术不但能够满足日益精确的社会测量需求,同时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1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

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为了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建设用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及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村生产条件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专门建设的集中连片、高产稳定、生态状况良好、设施配套齐全、防灾抗灾能力比较强的土地。很多地方结合自身标准编制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基础调查技术方案以及配套的建设方案。在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年度变更调查、土地调查、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设施条件的收集与调查,土地质量化学评估等基础数据,结合各地不同的技术指标开展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基本调查及测绘管理。

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2.1 农田进行准确的测绘

测绘技术中的GPS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功能就是对农田进行准确的测绘。在对农田进行测绘时测绘系统采用分差方式来进行工作。在测绘进行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与农田相关的各种事物的具体的位置数据、作物类型等各种数据进行具体测绘,根据测绘结果将其传输给整合系统并进行整理,以备使用。

在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具体测绘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就是使用全球定位技术,虽然精度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亚米级别,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测绘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比方说风、云、不良的天气状况更是会影响到具体的测量精度,导致测量精度的下降。实际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通常可以采取以下这几种方法来进行更加精准的测绘[2]。

一般情况,为了减少误差,在对农田进行单点测绘时,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经过多次的测量之后,求算其的平均值,这样也就可以通过多次进行反复测算使得最后的结果尽可能准确。

2.2 全球定位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及发展

根据操作对象以及操作过程的选择,定位系统最主要的用处就是对农田的各种情况进行准确定位,还能够根据测绘结果将相关信息进行上传,上传如相关部门的数据库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分析。一般情况来讲,定位系统不仅能够对农田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测绘、定位,还能够对农田的基本状况,也就是像一些农田的使用,农作物的栽植,化肥的使用状况进行统计与跟踪,使农田的一些基本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定位系统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无疑使我国以后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面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优势。

3 遥控(RS)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3.1 对农田中作物的监测产量监控

遥感技术是关于很多农田基本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遥感技术就是利用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对农田状况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获取具体农作物有关长势的很多基本信息并对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这也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提供了可能的操作数据,以及对作物的未来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估。但是这种利用遥感技术的测量必须在农作物的具体生长周期内进行,这样也有利于农田的工作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实际、更加准确、更加有效率的对基本农田进行管理,也能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提前的评估。

3.2 对相关农田灾害的监测与自然灾害损失的评估

遥感技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间,还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动态的、准确的关于农田时空的一些基本信息,对农作物的可能的灾害以及应该施用的肥料都进行适当合理的评估,并且还能够根据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具体的农田应用过程中,如果所监测农田内发生自然灾害,遥感技术能够建立管理信息与具体地块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对有可能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自然灾害进行提前的预警或者说是及时有效的处理。

4 地理信息系统在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是三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在建设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相关农田的基本地理信息进行监控与及时的反馈,比方说对农田土壤的污染状况,水质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那么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具体相关应用来看,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能相对独立的完成一部分地理信息采集、地质状况的信息收集,并且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将将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整合管理,在过标准农田的建设过程方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拥有的一定自主能力以及它所拥有的整合能力无疑能够对这个巨大的工程提供很多的帮助,它可以独立的将各种系统也就是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控制系统中相关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梳理,并能够根据数据结果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对相关农田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就必须选用地理信息系统,因为只有经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后才能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3]还有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极其强大的对空间进行准确分析的能力,对相关的农田进行地形分析和具体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还能够在分析过程中与各种数据模型进行结合,为农田的实际管理者提供做决策的依据。另外,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制图的能力,能够对农田的管理数据有了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合理的认识,所以,在高标准的农田建设中,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十分重要而且无可取代的作用。

5 结 语

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国工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也在快速的发展之中,在这个大的技术支撑之下,我国的农田经济效益已经达到最高。所以说,任何人都不能忽视高科技当然也包括测绘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章的相关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测绘技术不仅能够对农田进行高效、准确的监管,而且还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测绘技术的作用不仅重要而且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简单介绍,各位能够对相关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使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认识到该技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大在该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使测绘技术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雄春.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基本农田建设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 新技术新产品,2015,(9).

[2] 王秋玲.3S在高标准农田方面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4,(17).

上一篇:公务员申论范文诚信下一篇:应聘出纳人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