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读书

2024-04-25

伊索寓言读书(精选8篇)

篇1:伊索寓言读书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只有书不会背叛你,想必,大家读过的书一定不少吧。今天,我就想大家推荐一本书《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的作者是朱庆洋。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屑一顾,觉得很幼稚。不过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会改变主意的。给大家介绍书中我受益匪浅的小故事吧。那是一头驴子,掉到了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里,主人想把那头驴子救上来,可是用绳子拉用手拽都无济于事。主人最后界定不要这头驴子了,想把他活埋在这口枯井中。于是,他找来了几个人填土,驴子开始痛苦的呻吟,当驴子明白了什么之后,便不在呻吟,主人感到很奇怪,他没想到驴子会把落在身上的土抖动下来,重重地踩在脚下。最后,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就像这个故事,他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放弃,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期望任何人去救你,在危难时刻,真正的救世主是你自己。

看,这本书就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寓言故事串联而成的,他没有用任何的豪言壮语来修饰;每个故事的开始,都写着一句富含哲理的话;每个故事的中间,都画着几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每个故事的结尾都呈现着一个个道理。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把这本书买来看看吧!

篇2:伊索寓言读书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中一块闪亮的瑰宝。寓言虽然篇幅小,但作为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它形象的反映了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故事背后的哲理,给人以启示。

翻开书的目录,那几百个故事令我眼花缭乱,之本书中有动物篇,人物篇,鸟类篇,昆虫,爬虫篇和两栖类篇,我最喜欢动物篇,再动在动物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狼和狮子》,整个故事讲了一只狼发现农夫家里的一只小猪,他便去偷了一只小猪,狼拖着一只小猪在山路上走,迎面来了一头狮子,狮子要狼把小猪给自己,狼不敢反抗,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东西,最终还是保不住的。狼、狮子、猪,猪是最弱小的,狼可以杀死它,而它毫无抵抗之力,但狮子是百兽之王,狼显得渺小。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只有强者,弱者淘汰。

篇3:伊索寓言读书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取了三则伊索寓言, 教材中也安排了阅读《伊索寓言》的读书活动。作为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目, 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读、爱读、会读这本书呢?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三个相关联的读书活动:欣赏伊索、批判伊索、超越伊索。

一、阅读寓言, 欣赏伊索的智慧

在教学完课文之后, 我们很顺利地向学生推荐了《伊索寓言》这本书。但课外阅读是一种自由、自主的阅读, 不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不一样。爱读书的学生会读得津津有味, 不爱读书的学生只会一目十行, 囫囵吞枣。如何使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效果得到提高?我们选择了“讲故事”这一最传统的办法。光是讲故事, 提不起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因此, 我们在讲故事前加入了“画图画”这一环节。

所谓“画图画”, 就是选择《伊索寓言》中学生最喜欢的一则故事, 把这个故事分成四部分, 每部分都可以画成一幅画。然后用创作四格漫画的方法, 依据故事内容画出四幅漫画。学生在讲故事时, 先在实物投影上呈现自己画的四格漫画, 用手指着图画一幅幅讲过去。四幅画讲完, 故事就完了, 同时再加上伊索的寓意。 (当然, 也不一定非要四格漫画, 一两幅漫画也可以)

“画图画”首先要求学生对《伊索寓言》有广泛的阅读, 挑选出比较好的故事, 画起来才有滋有味。其次要求学生深刻地领会寓言的意思, 这样才能根据寓意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创作出图画来。第三, 有了图画, 讲故事的人会特别慎重, 故事的内容会记得更加清晰, 而听故事的人边看边听, 会觉得津津有味。

我们在课文学完后, 即向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完成图画。下星期抽时间来讲故事。

二、批判伊索, 说出我们的解读

“批判伊索”这个想法还得益于一位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课间, 有个学生忽然对笔者说:“老师, 我有一则寓言不明白。”笔者仔细一看, 果然这则寓言的寓意与现代的想法相去甚远, 难怪学生读不懂呢。如果细细地读《伊索寓言》, 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道理”放在现在不合适了, 讲得不完善了, 或许说“我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因此, 我们针对学生的这些“不明白”“不理解”“不同意”开展了阅读交流。

交流中, 教师出示了一则寓言《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伊索说:“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 然后才去做。”那么, 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坏人, 我们要时刻提防着坏人的陷害。”这样说是否恰当?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们觉得有道理。

“关于这则寓言的寓意, 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说?”有的学生表示支持教师的观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要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学生保持中立:“我觉得这则寓言的寓意应该是凡事应三思而后行, 也可以是提防坏人, 因为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和我们的想法会不同, 所以, 以上两种寓意我都同意。”也有的学生说得更深刻:“寓言没有绝对的寓意, 换个角度就能想到其他道理。我这样想, 狐狸不能这样子的, 就算是把公山羊骗进了井里也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再把公山羊拉上来。公山羊的好心被狐狸利用了。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损人利己, 所以我们要以清醒的头脑来提防别人设的骗局, 有时候好心也不一定有好报。”

从一则寓言可以推及所有的寓言:“再读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细细看看故事结尾时作者加在那儿的‘道理’, 你觉得哪些还需要改进?”学生们会沉下心去带着批判的目光来读, 并且会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有的学生读了《大猴子与小猴子》后补充说:“过分的关心宠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 发挥孩子的潜力, 使孩子从思想上、行为上得到充分锻炼, 增强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有的学生读了《狮子和老鼠》后说:“我认为, 哪怕你是百兽之王, 也不应该轻视任何一个人, 因为, 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一个善念, 或许救了别人, 也救了自己。” (原书上的寓意是:时运变幻莫测, 有时甚至强者也需要弱者帮助)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书, 是我们引导学生读书时需要注意的一种思想方法。但小学生思维方式单一, 容易走极端, 有了批判的精神, 什么都敢批判。因此在交流结束时, 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对于这则寓言, 为什么伊索这样写?”因为伊索有自己的理由, 同时一则寓言既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解决生活与社会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伊索结合讲故事的对象, 结合当时的情境, 选择了最合适的一个道理,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态度,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作品, 这才是真正的批判精神。

这一活动过程可以不利用教学时间来完成, 只需要在讲故事后用5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问题, 然后把相关的话题发在网络上, 学生可以利用其他时间来阅读, 交流自己的感悟, 分享自己的收获。

三、创作寓言, 我们能超越伊索

伊索寓言故事的主角大都是动物, 如狐狸、狼、驴子。学生们读了之后, 都对贪婪的狐狸感到好笑, 对恶毒的狼感到痛恨。那么, 狐狸为什么会说话?狼为什么会做坏事?驴子为什么不动动脑筋?其实, 故事中的动物不都是人的写照吗?正是伊索对这世间不同的人和事有许多感悟, 但鉴于自己奴隶的身份, 他又不可能与其他人平等对话, 因此, 他只能用这些动物们的贪婪、狠毒和愚蠢来反映这世间人的贪婪、狠毒和愚蠢。

了解了这一点, 学生们顿时觉得伊索寓言也并非遥不可及。因此, 当我们问学生能不能也来写寓言时,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要写好寓言, 光靠激情还不够, 于是我们开展了第三次读书活动———创作我们的寓言, 我们也能超越伊索。

只要是那个故事能讲出道理, 我们就认为它是寓言。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找故事, 一开始, 学生们摸不着头脑, 因为他们觉得寓言就应该是高深莫测的, 故事也应该是短小精悍的, 其实不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大多数小事儿都可以讲出一点道理来, 如有位同学课间把自己的书借给了别班的同学, 这不是“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吗?还有位男生甩绳时一不小心, 把一位女生弄哭了, 这不是“大事都是由小事造成的”吗?有了这些故事, 我们的寓言就有了脚本。有了教师的引导, 学生思维的匣子就会打开。

接着, 我们要学伊索的样把故事的主人公换成动物———因为这样更像寓言 (也不一定非要动物) 。当然, 不是随便找个动物的名字就可以了, 动物的特点需要和人物的性格大致吻合, 这样的寓言才会给人更真实的感觉。如狐狸的特点是狡猾, 适用于总爱贪点小便宜的人;猪的特点是懒惰, 则适用于那些老不做作业的人……可大多数时候, 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够鲜明, 怎么办?没关系, 女生都可以叫做兔子。不过, 不同的兔子有不同的名字:“乖乖兔”“红眼兔”“异想天开兔”……当然, 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 故事中的人物不要出现得太多, 最多只能三个, 否则容易把短小的故事搞复杂。

最后, 我们还要给自己创作的寓言写一段寓意。像伊索寓言一样, 要求加给故事的寓意短小而精致, 有发人深省的力量。如果能给自己创作的寓言加上一幅四格漫画, 那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最后, 把自己创作的故事读给家长、同学、老师听, 或发到网上, 让更多的人来看。

从欣赏伊索, 到批判伊索和超越伊索, 我们的读书活动开展了三个星期, 在这其中既有全班性的集体交流, 又有学生独立阅读与创作的机会。即使是不爱读书的孩子, 也能在画、听、辩等多个读书交流过程中, 获得有益的启发。

篇4:伊索寓言读书

艾利克斯·希尔有两个孩子,她写过很多有关成年人和小孩的书,而且在电视系列剧、电影、舞台剧和广播节目方面颇有成就。剧本《神秘的巧克力》曾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在英国BBC广播电台播出。《黑暗的速度》被提名卫报儿童小说奖。她曾做过30多份工作,并且从没有停止過练习吉他。代表作有《天蓝色的彼岸》《神秘的易拉罐》《躲藏的人》。她在书中告诉人们: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

《天蓝色的彼岸》是艾利克斯·希尔的代表作,张雪松译。图书封面上那个身穿睡衣的小男孩仰望着天蓝色的天空,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男孩哈里因和姐姐吵架骑车去买笔,没想到车祸让他到了另一个世界,即将要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哈里用不乏幽默和真诚,又弥漫着淡淡忧伤的文字告诉我们他要“回去”跟姐姐道歉,安慰爸爸妈妈不要伤悲。还有,他想再吹吹尘世的风,想再淋淋雨,享受雨打在身上的力度,想抱抱妈妈,告诉她自己就在她身旁,想和杰菲握握手,以男人的大度“一笑泯恩仇”……但是哈里什么都不能做,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哈里试图回到活着的世界,见到他的学校、家庭,他曾经爱过和恨过的人,这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在小说里,持续行进的旅途对他来说,仿佛是抵达某个地方的必然阶段,他循序渐进地发现生命的真相。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这是一本最适合在我们这个年代看的书。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教会人们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呈现出最真切的感动和最伟大的爱,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死亡……这本书是送给所有善良心灵最好的礼物。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的读者。本书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荐,并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让一个来自天堂的小王子,告诉我们不容错过的事。

1. 朋友就是朋友,对头就是对头,不能因为别的原因,就非得说他的好话。哪怕什么也不说,也比说违心的话强。

2. 我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我能在该坚强的时候坚强。你该明白,有些时候,你必须坚强。

3. 有时候,树就像人。

4. 他觉得要是不能说一个人的好话,就最好不要说这个人。

5. 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也许你还活着,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但我真的很想念那种感觉。

6. 你会像树叶那样变成泥土、养分——你会在每一个生命里。就像你身体中有以往每一个人的一部分。

7. 危险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你自己,是你自己内心当中的危险和丧气。

8.“知足者常乐”,“随遇而安”,如果你不能“做你所爱的”,就必须“爱你所做的”,我觉得这就是真理。

9. 这时,天开始下雨了。我站在树荫下。这不是因为我怕被淋湿了,现在雨根本就淋不到我。我只是想,像正常人一样享受雨天的快乐。真是瓢泼大雨,但这也说明它下不长,雷阵雨都是这样的。远处的天已经开始放晴了,颜色由灰变蓝。大约十分钟后,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向足球场尽头望去,正像我希望的,出现了又大又绚丽夺目的彩虹。

10. 我现在感觉内心终于安宁了。虽然也悲伤、遗憾,但是很平静。我让雅丹也有了这种感受,这让我们如释重负。我想起了我的校长哈里特先生,他在一次令人厌倦的校会上,读了一段《圣经》: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

11.那些跟我吵过嘴、打过架的同学,肯定特别内疚、难过。这可真够他们受的!但我发现我在心里其实早就原谅他们了。

曾把我后背弄伤的杰菲·唐金斯,肯定最难过了,因为他还没有机会跟我道歉呢。他准得难受好几个月,甚至几年。说不定他从此开始善待小孩,向慈善团体捐自己的零花钱,帮助老太太过马路,到处助人为乐——就是为了减少对我的负罪感。

12.梦变成真的时候,它就不是梦了,你又会去梦想别的东西了。

13.形容姐姐雅丹——“她不那么爱打扮,真的。美不是打扮出来的。所以她不像有些人,把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照镜子上。”

14.在随爸爸到家后,哈里终于又和全家人聚在了一起——雅丹、爸爸、妈妈、阿尔特纳蒂姆(猫)。可以想象,一家人都竭力掩饰着悲伤,努力推动着生活继续。在雅丹上楼后,爸爸对妈妈说:

“你看,我有时候想,我们应该再要几个小孩,或许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难过了。或许——你是怎么想的?”

妈妈给爸爸惨淡的一笑,把手从桌子上伸了过去,握住了爸爸的手,说道:“你知道,这不会有什么改变。就算我们有100个孩子也没有用。我们还是会和以前一样想念哈里。”

“是的,”他点点头,“我知道,没有人可以代替哈里,没有人,哈里是独一无二的。我有时候都要被他气疯了,但他会让我马上高兴起来。我真的爱他,我太想念他了。”

爸爸的眼睛里有泪花,妈妈的眼睛里也有。她说:“我也是,我也是,我太想念他了。”妈妈把她坐的椅子挪到爸爸的椅子旁边,她用胳膊挽住爸爸,爸爸也用胳膊挽住她——两个人开始哭泣。

15.哈里完成了心愿,决定走向天蓝色的彼岸。再见,妈妈。再见,爸爸。再见,雅丹。我想你们。我爱你们大家。我爱你们所有的人。我非常、非常、非常爱你们,比我能说出来的还要爱你们。

我们享受季节轮回、食物、繁花似锦,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互相安慰的温柔、哭泣。绿叶上跳动的明亮阳光,一杯午后咖啡的烘焙清香,都会让心轻轻荡漾。

童话是儿童的梦幻世界,作为一部写给儿童的人生寓言,《天蓝色的彼岸》的人生态度并不像它的主题一样充满灰暗色调。相反,作者用一种极其清新、单纯、温暖的文字来描写哈里眼中的世界,书中处处闪耀着从容对待生死问题的人性光辉。在哈里看来,世界和天堂并无大的区别,阅读者也从未感觉到死神无处不在的巨大阴影。作者在书中看似轻描淡写地说:“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相比于急切而苍白空洞地告诉儿童如此这般的道德说教和人生指引,《天蓝色的彼岸》细腻的笔触显得从容不迫,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将爱和珍惜的种子植入了柔嫩的心田。

——谭 浩

当第一眼看到它封面的时候,我就被它打动了。

一个小不点站在地平线上,仰望着一片朦胧、淡淡而又幽蓝的……姑且按它自言自语说的,天蓝色的彼岸吧。那个小家伙孤零零地站在那儿,垂着双手,微仰着头,我只看见他的背影,但想必他的嘴正因吃惊而张成了“o”,眼睛也瞪得圆圆了,整个天空都映在他闪亮的眼眸里……

他的名字叫哈里,因为一场车祸而到了另一个世界。他需要从那个世界再去到一个叫天蓝色彼岸的地方,但他还有许多心愿未完成,比如向姐姐雅丹说声抱歉,向爸爸、妈妈、同学、老师说他爱他们。在一个叫阿瑟的幽灵的帮助下,他偷偷溜回了人间,做完那些他因突然离开所没做完或刚意识到必须做的事……

篇5: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说。有一户农夫,家里养着几只羊和一头猪,把它们放在一个圈里养。过节之前,农夫准备杀猪了,农夫走进圈里,一把扯住猪的后腿,用绳子帮得牢牢的,猪叫得很厉害。这时羊不解地说。“主人不是经常捉我们吗?你看,我们谁像你叫的哪么恐怖?”猪说。“主人捉你们是为了挤奶或者是剪羊毛,而捉我都是为了要吃我的肉呀!”

这个故事说明。当危险涉及到人的钱财是,人们不太容易接受,而危险威胁到人的生命时,就更难以接受啦

今天,我读了《小山羊和狼》这则寓言故事。

有一只小山羊被狼追赶,小山羊转过身去对狼说:“狼先生,我明白我一定要成为你的美餐了。但是在我临死之前,我请求你开个恩,请你给我吹支曲子,我好跳个舞。”狼同意了。在狼吹起了笛子,小山羊跳起舞蹈来的时候,几只猎狗闻声而来,迅速把狼哄走了。狼逃走时回头对小山羊说:“我真是自作自受,我本是一名杀手,不该假装仁慈,扮演什么吹鼓手。”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我明白了只要头脑冷静,任何紧迫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补充:

在这个寒假里,每天我都读几个《伊索寓言》的小故事,从中会让我又许多深入的思考,获得更广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刻画的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似。

在我读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故事叫《爱钱的人》,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有个爱钱的人把他的财产变卖,换成金块,埋在墙根底下,经常挖开来看看,附近有个农夫细心观察他的行踪,

猜到了真情,趁他离开的时候,金子挖走了,那人再来时,发现那地方已经空了,便揪头发,痛哭流涕。有人见他过于悲痛,问清了缘由,对他说:“别伤心了!拿块石头放在那里,就把它当成金块埋起来,因为你有金子时,也没有动用过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假如一个很有钱的藏着她的钱从来都不用,那她其实和一个穷人没有任何区别。故事中爱钱的人就是这样。

这仅仅是《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还有《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似,以免上当受骗。《蚂蚁和产》讽刺好逸恶劳。《骆驼和宙斯》也批评贪得无厌……

篇6: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狐狸不小心掉到了井里。狐狸看见老山羊走来,就把山羊骗到井里,然后自己登着山羊的背跳出了井。狐狸不遵守诺言,不但没把山羊救出来,还反而对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有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了。”

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就想: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去考虑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去做。也就是说,不能盲目地听信别人的话。要是不考虑结果,盲目地去做的话,就容易上当受骗。严重的时候,还会有很大危险。世上有很多心口不一的人,不能随便听信这些人的话。还有许多坏人,用甜言蜜语诱骗人们,所以更要认清这种人的真面目,时时刻刻提防他们,否则到时候就会追悔莫及。

《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蚊子自认为能战胜狮子,想和狮子比比谁厉害,它吹着喇叭飞到狮子那里,向狮子挑战。它冲到狮子的脸上,专咬狮子鼻子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脸都抓破了,还是抓不到蚊子,只好认输,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它继续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骄傲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在临死的时候,它悲叹道:“我已经战胜了强者,却被弱者所消灭。”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然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击败。

篇7:《伊索寓言》读书心得

这篇寓言讲的是:有个樵夫在河边砍柴,斧子不小心掉到河里被水冲走,他坐在河边失声痛哭,有个老神仙知道此事,可怜他,便下到河里捞起一把金斧子,樵夫说不是他的,接着老神仙又捞起一把银斧子,樵夫仍说不是,老神仙第三次下去,捞起樵夫自己的斧子来时,樵夫说这才是自己的斧子。

老神仙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便把金斧、银斧,都作为礼物送给他。樵夫的一个朋友听说后故意把自己的斧子丢到急流中,并哭起来。老神仙下河捞起一把金斧,那人马上高兴地说,斧子是他的,老神仙憎恨他的不诚实,不但没赏他金斧子,连他自己的那把斧子也没给他。

篇8:伊索寓言读书

1987年比利时语言学者维索尔伦首次提出了“顺应” (Adaptation) 理论, 并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对顺应理论进行了系统完善的阐述。根据维索尔伦的语用观点, 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不管这种选择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 必定会出现语言的顺应,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本身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协同性、顺应性。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为语言使用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同性是指这种选择是根据某些高度灵活的原则做出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或原则做出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语言所提供的选择进行灵活变通, 尽量满足交际需要。语言的这三个特征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语言的这三个特征为语言使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所以, 语言使用者才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对于语言顺应来说, 维索尔伦提出了四个分析维度来探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顺应, 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度。这四个研究维度也是相互关联的, 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客体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语言顺应的客观场所, 顺应的动态过程则是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客体顺应之间的动态关系, 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度则是整个动态过程表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 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维, 因此, 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也广泛地运用到翻译研究中。顺应论在我国的研究主要与翻译相结合, 而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语境顺应关系方面去研究翻译。

二、《伊索寓言》及肖毛中译本简介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 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相传其作者伊索曾是古希腊的奴隶, 但却拥有着过人的聪明智慧。获得自由后, 伊索开始游历各国, 并在途中以动植物对话的形式向人们讲述各种短小精辟的故事。后来这些故事得到传诵, 并获得很高评价, 因此后人将这些故事慢慢地收集起来, 再由后来的许多学者将这种寓言形式的故事发展下去, 最终形成了《伊索寓言》。因此, 《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很多学者共同的成就, 但是古希腊人民为了纪念伊索, 便将这本寓言故事集命名为《伊索寓言》, 并将其作者归于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源语为希腊语, 也有部分拉丁语, 后来被广泛译为英语和其他语言。《伊索寓言》的英译版在世界上影响最大, 流传甚远。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 故事生动, 思想丰富, 饱含哲理篇幅短小, 而且形式不拘, 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尽管只是简单的叙述和对话, 没有长篇大段的形态或心理描写, 但却给了读者更大的空间去思索。这些浅显的小故事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肖毛于1969年生于哈尔滨, 是当代一位知名译者, 自2008年9月止, 撰文200多万字, 译作100多万字。肖毛对《伊索寓言》的翻译始于1995年, 当时他以汤森牧师的《伊索寓言》英译本 (“汤森本”) 为底本, 从中选择300则 (前言和后记未译) 进行翻译。2008年, 肖毛再次受到邀请, 重译V.S.弗农·琼斯的《伊索寓言》1912年英译版。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肖毛答应了重译邀请, 并且认为这次重译十分必要:一、虽然琼斯英译本只有284篇, 但是有一部分不见于汤森的英译版本, 甚至有几篇在周作人根据希腊语所译的中译本中都找不到;二、琼斯的英译本, 语言极其简洁, 寓言如同小诗短小精悍;三、琼斯的英译本收录了英国插画家阿瑟·克拉姆创作的精妙插图。

三、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中所体现的语言顺应

1、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中所体现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环境, 是交际中的重要因素。语境关系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语言语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 是指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 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肖毛的《伊索寓言》中译本很好地做到了语境关系顺应, 现用下例进行说明:

Source text:At last the hare said, “I wish you would show yourself in your true colors!If you are my friend, why do you bite me?If you are my enemy, why do you play with me?” (131)

Target text:野兔说:“我希望你把态度放明白一点儿!假如你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要来咬我呢?假如你是我的仇敌, 为什么要跟我玩耍呢?”

颜色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深刻含义, 都有褒贬含义, 但是各有不同。在上例中, 《伊索寓言》里出现“show yourself in your true colors”这个短语, 其本义是“展现出你真实的颜色”, 但是没有明确是什么颜色, 也没有体现出褒贬。因此, 但是译者根据交际语境, 联系上下文, 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做出了顺应, 将源语译为“把态度方明白一点儿”, 表现出了“凶悍”的含义, 这样不仅巧妙地表达出了源语意义, 同时也顺应了目标语读者的语境习惯, 也就做到了语境关系顺应。

2、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中所体现的语言结构客体顺应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就必须有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横跨语言、语码和风格等几个层面, 也可能在话语内或不同结构层面内部出现, 如语音、词素和词汇、句子层面等。因此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必须对以上这些结构客体进行顺应, 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意思。肖毛的《伊索寓言》中译本中, 也有很多语言结构客体顺应方面的例子, 现用下例进行说明:

Source text:At once, there was a hush of expectation;and he, letting his head fall upon his breast, imitated the squeak of a pig to such perfection that the audience insisted on his producing the animal, which, they said, he must have somewhere concealed about his person.127

Target text:观众立刻鸦雀无声, 期待着他的表演。他把脑袋弯向胸口, 模仿猪的叫声, 他学得太像了, 观众们多说他的衣服里面肯定藏着一头猪, 要求他把猪拿出来。

英语句法中, 连词和从句使用非常频繁, 从而使句子前后连贯。而汉语句法中, 则多用短句和标点符号来体现句子间的连贯性和凝聚性。上例中, 源语中使用了从句、插入语、分词短语等构成了一个句子, 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做出语言结构客体顺应。译语中没有使用任何连词, 而且用简单的句子表达了源语中复杂句的含义, 使目标语读者既能获悉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同时也符合了读者语言的结构习惯。

3、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中所体现的顺应的动态过程

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语言语境与结构客体之间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形式, 也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要顺应原文的时间、语境、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 对译文做出相应调整, 达到译文与原文的顺应。语言不断向前发展, 不受时空因素影响, 因此, 人们要根据时空的差异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顺应语言运用的动态特征性。肖毛1995年曾翻译过汤森版《伊索寓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发生了变化, 寓言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 肖毛重译《伊索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举动。

4、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中顺应的意识突显程度

使用语言、选择语言、做出顺应, 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某些认知心理因素, 这就是顺应的意识程度 (salience) 问题。语言顺应过程中意识突显是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 取决于意义产生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作出语言顺应的过程。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翻译中恰当地体现了顺应的意识突显度。例如:

Source text:A fox caught sight of it from the bank as it went whirling along, and called out, “Gad!The passenger fits the ship!”

Target text:狐狸在岸边看到这个景象, 大叫起来:“天哪, 乘客和船简直是一路货色!”

在上例中, “The passenger fits the ship!”本义为“乘客和船很搭!”, 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 “一路货色”在汉语里具有贬义色彩。原文中讲述的是狐狸过河时, 以河中漂浮的荆棘为船。译文使用“一路货色”来形容狐狸和它搭乘的“船”, 成功地将狐狸以及荆棘的负面影响以及不受大众欢迎这样的意识突显出来了。

四、结语

寓言故事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蕴涵着深刻的寓意。《伊索寓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 《伊索寓言》及其翻译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译者肖毛的《伊索寓言》中译本, 译者在翻译中遵循语言结构和和语境的顺应, 译语既顺应了源语中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同时也顺应了译语读者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 使其《伊索寓言》的重译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要:寓言故事源于生活, 是生活故事以及生活哲理的缩写, 也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蕴含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伊索寓言》作为西方著名寓言故事集, 已被翻译成世界多种语言。在中国, 《伊索寓言》的翻译历史也已久远。顺应论作为新的语用学理论, 越来越多地用于翻译研究, 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视野。本文将从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探讨肖毛《伊索寓言》中译本翻译中所体现顺应关系。

关键词:顺应论,《伊索寓言》,寓言翻译

参考文献

[1]Aesop’s Fables[M].New York:Barnes&Noble Classics, 2005.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99.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65-119.

[4]何自然, 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 1999 (4) :428-435.

[5]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3) :230-232.

上一篇:角度决定着高度下一篇:2024上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