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2024-05-06

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共14篇)

篇1: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活动目标

1.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2.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尝试解决活动中衍生的问题。

活动准备

椅子5把,小铃1副。

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玩“找椅子”的游戏

规则:参加游戏者听铃声,边口念儿歌边走,念完儿歌找一把椅子坐下。尝试玩游戏三次:

第一次:5把椅子,6个幼儿。问:几个幼儿没找到椅子?谁没找到椅子? 第二次:5把椅子,6个幼儿。问:几个幼儿没找到椅子?谁没找到椅子? 第三次:5把椅子,6个幼儿。问:几个幼儿没找到椅子?怎么总有一位幼儿找不到椅子?

2.按幼儿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玩游戏

(1)提问幼儿:怎么样才能让所有参加游戏的幼儿都有椅子?并根据幼儿的回答来解决问题。

(2)幼儿又找来一把椅子,尝试以6把椅子和6名幼儿玩找椅子的游戏。(3)让找不到椅子的幼儿不参加游戏,尝试以5把椅子和5个幼儿玩找椅子的游戏。

注意: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必须满足幼儿人人都找到椅子的活动需要。同时“检查”是否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椅子。带领幼儿进行“一把椅子,一个幼儿;一把椅子一个幼儿„„”的一一对应方法的过程示范和讲述,得出“幼儿和椅子”一样多的结论,因为小朋友与椅子一样多,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椅子。

(4)再次以5把椅子,6个幼儿玩游戏。出现一个找不到椅子的结果。进行一一对应比较方法演示,得出“椅子少,幼儿多,所以幼儿会找不到椅子”的结论。(5)视幼儿情绪及发展水平,提出“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椅子”的活动要求,与幼儿一起邀请参加游戏的幼儿(用一把椅子前找一个小朋友的方式邀请幼儿),然后经过游戏证实是否每个幼儿都能找到椅子。此时,再次比较椅子与参加活动的幼儿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

(儿歌:小铃小铃你真灵,敲的声音真好听。叮叮叮叮敲起铃,小朋友快找椅子来坐定。)评析

该教学活动中渗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让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前三次玩“找椅子”的游戏时,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即“总有一个幼儿找不到椅子,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请幼儿思考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幼儿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教师都应该按照幼儿的思路尝试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椅子和幼儿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从而检验是否每个幼儿都有椅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具体方法。

篇2: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按一定规律排序。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红、黄、蓝三色的花朵

活动过程:

一、我们都是花仙子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花儿有哪些颜色?说说你是什么花仙子。

观察花朵排列的颜色规律

二、游戏:花仙子找椅子

1、两种颜色排序:AB

请两名幼儿手持红黄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2、三种颜色排序:ABC

请三名幼儿手持红黄蓝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3、两种颜色排序:ABB

请四名幼儿手持红黄黄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游戏时,帮助幼儿掌握排序规律。鼓励幼儿自己纠错检查。

三、少了哪朵花

请若干幼儿按一定规律站好,请幼儿观察其中缺少哪朵花巩固对排序规律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3: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现将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片段进行整理, 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请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过程

活动一:游戏体验, 感受规律

同学们,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

比一比, 谁赢得多? (学生小组内比赛)

哪位高手跟老师试一试呢?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

你们都很厉害, 刚才我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比的是胜负, 接下来我们不比胜负了, 小组里数数, 两个人出的手势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小组内俩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其余学生数一数。

教师观察。

学生汇报, 有的说6种, 有的说7种, 还有的说9种。

到底是多少种呢?学了今天这课, 我相信大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石头、剪刀、布”是学生常玩爱玩的游戏, 因此课的开始我就设置这样的游戏, 先比胜负, 再找搭配方式。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搭配学问,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心态走进课堂。

活动二:动手操作, 探究规律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2. 我们一起来把题目读一读。

提问: (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顶帽子和3个木偶娃娃)

(2) 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

3. 学生分组动手选配。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还是从实践出发。你们每组都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 请组长拿出来, 摆在课桌上。小组内俩人动手搭配, 俩人记录, 研究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完成活动单一, 教师指导。

4. 小组陈述搭配结果。

视学生讨论结果, 教师讲解有规律的搭配过程。 (方法一和方法二)

先选木偶, 每个木偶可以和2顶帽子搭配, 3个木偶和2顶帽子搭配的种数就是3个2, 一共是6种。

先选帽子, 每顶帽子可以和3个木偶搭配, 2顶帽子和3个木偶搭配的种数就是2个3, 一共是6种。

5. 同学们想一想, 这样来搭配有什么好处呢?

有顺序、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木偶和帽子,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搭一搭、写一写、说一说等形式对几种搭配方法展开讨论和交流, 通过比较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感悟有序搭配的好处, 体验成功的乐趣, 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规律的精神。

活动三:小组讨论, 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木偶娃娃和帽子搭配时, 用的是实物。假如没有实物, 我们可以用图形来代替。比如我们用三角形来代替帽子, 用梯形来代替木偶娃娃, 可以怎样搭配呢?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连线搭配, 其余学生讨论完成活动单二。

过渡:刚才我们是通过数数的方法来找搭配的种数, 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在刚才的例题中, 木偶和帽子有6种搭配方法, 其中木偶的个数是3个, 帽子的个数是2顶。你们开动脑筋, 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搭配方法的种数。

板书:2×3=6。

师生小结:每顶帽子可以和3个木偶搭配, 2顶帽子和3个木偶搭配的种数就是2个3, 也就是2×3=6。

每个木偶可以和2顶帽子搭配, 3个木偶和2顶帽子搭配的种数就是3个2, 也就是3×2=6。

师:如果增加1个木偶呢, 又会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能联系图想想吗?

学生交流:增加1个木偶, 将分别与2顶帽子搭配, 增加2种搭配, 一共就有8种搭配。

师:如果增加1顶帽子, 又会增加几种搭配方法呢?

学生交流:增加1顶帽子, 可以分别和3个木偶搭配, 一共就有9种搭配。

小结:搭配的种数=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

如果是8顶帽子和10个木偶搭配呢?这时候, 我们可以怎么办?

板书:8×10=80。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与思考, 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搭配到图形的搭配, 再到建立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规律。为了便于学生进行直观的思考, 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连线图, 通过增加1顶帽子或1个木偶, 使一个自变量不变, 另一自变量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促进学生离开实物操作借助相对抽象的连线图去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蕴含着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成分。

活动四:联系实际, 应用规律

1. 完成第1题。

(1) 让学生观察图形, 阅读题目。

(2) 谈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各自思考并独立完成。

(3) 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可能用数的方法, 让他在图上指一指、数一数。

有的学生可能列式计算, 让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校到街心花园的路线 (2条) ×街心花园到少年宫的路线 (4条) =搭配方法的总数, 即2×4=8。

2. 完成第2题。

从杭州到上海, 有2条直达的铁路和3条直达的公路。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路线可以走?

学生读题,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铁路和公路都是直达, 路线不存在铁路和公路的不同搭配。所走的路线不是2个3或3个2, 而是2加3。

而第一题不能用2加4, 因为从学校到街心花园的每一条路可以和街心花园到少年宫的4条路中的任意一条搭配, 是2个4, 共8条线路。

老师总结:第1题中的路线行走要分两个步骤来完成。因此, 要把第一步中的路线和第二步中的路线进行不同的搭配, 所以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的路线都是一步完成, 只不过一类是铁路, 一类是公路。所以, 路线要用加法计算。

看来, 这是两类不同的问题。分步完成的需要考虑搭配, 一步完成的不需要进行搭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了哪些问题可以应用搭配的规律解决。真会动脑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我通过两组题目引导学生对“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这两个相关又容易混淆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辨析比较, 厘清了“几个几”和“几和几”这两个原理的本质属性, 明晰了两者的应用条件, 也在抽象的层次上深化了对运算本质的理解。

3. 完成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 独立解答。

(2) 指名汇报自己的答案, 说出思考过程, 再让想法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 重点指导学生说出“上装的数量 (3) ×下装的数量 (5) =不同穿法的总数 (15) 。”

总结:我们学习了从搭配中寻找规律,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数, 有顺序、有条理地数;另一种是列式子, 更为简便, 可以应对以后出现的更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列式子来解决开始时我们遇到的“石头、剪刀、布”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题中, 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时, 学生可以用穿衬衣和裙子的9种加上穿衬衣和裤子的6种, 一共是15种穿法;还可以用上装的3种乘以下装的5种等于15种, 这边下装的5种是裙子和裤子的数量, 用加法。通过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某一步中方法有分类”的对比呈现, 润物细无声般地将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融合在一起, 而且由于情境的合理性, 使得两者在同一题中的应用对学生来说又是那样地容易理解和建构, 可谓“不着痕迹, 尽得风流”。“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的渗透程度和时机恰到好处, 也为下一单元学习乘法分配律作好铺垫。

活动延伸:

同学们, 让我们再回到上课开始时“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一学生出的手势有3种可能, 另一学生出的手势也有3种可能, 那么应该怎样用列式的方法计算两人出的手势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式呢?

3×3=9, 有9种可能。

我们发现规律之后就能更快捷, 更准确地计算出搭配的种数。

设计意图:从“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开始, 到“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结束, 学生经历了从刚开始的感受规律到探究规律, 到发现规律, 再到最后的应用规律,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最后送给学生一句话: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二、教学反思

篇4:小班数学活动:纸盒一家

1.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大小各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用相同的包装纸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雪花积木若: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自制示意网两张;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教师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师:(1)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2)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盒子包装相同的两人组成一组,分组比较,区分大小。

(1)根据相同的包装特征两两分组。师: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2)比较相同图案的纸盒。区分大小。师: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3)加深幼儿对大小的认识。师: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打个招呼,请纸盒宝宝们也相互亲一亲。

(4)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比较。师:纸盒宝宝要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游戏一:运果果。教师扮纸盒爷爷,拖来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大小不同的球。

(1)师: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2)师: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请幼儿看图说出要求,并根据要求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游戏二:吃饼干。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师: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你们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师生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师: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我们一起唱首歌吧。(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指挥,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活动反思

鞋盒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且容易收集。它们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叫房子,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们来堆砌、拖拉。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借助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幼儿反复操作、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到答案后再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示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部分教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省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为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实物照片,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篇5:小班数学活动:找食物(精选)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帮助他人,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2、听懂教师的指令,能自主的寻找与数字相对应的食物。

3、学习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点数。

二、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找食物》。2、1—6的数字卡片、食物图片

3、幼儿操作卡片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直接导入活动

(1)教师配合课件讲述故事:

毛毛虫和小蚂蚁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旅行了,两个小动物待在家里觉得很无聊,于是两个好朋友准备自己出去找食物。

(2)寻找食物,复习4以内的点数。

“看看毛毛虫找到了什么?有几颗?我们一起来数数。”

小结:当食物排成一横行时,我们要按从左到右顺序一个接着一个的数。

“小蚂蚁又找到了什么?有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小结:当食物排成两行时,我们要先从左到右、从上至下,一个接着一个的把第一行数完,在数第二行,这样就不会漏数。

(3)学习找标记进行点数。

“小蚂蚁和毛毛虫又找到了食物可是它们却排成了不同的形状,这次我们怎么数呢?”

教师小结:当食物排成圆形时,可先找到标记,然后在用手指一个接着一个的点图形来数,这样我们就能又快又正确的数出来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情境引入,让孩子积极参与。

“下雨了,小蚂蚁和毛毛虫都找不到食物了,谁愿意来帮助它们呢?”

(2)提出要求,幼儿操作。

① 小蚂蚁和毛毛虫告诉我们了他们要找的食物的数量,我们一起来帮帮忙,好吗?(教师选择性的进行示范)

② 请你用正确的方法来数一数它们的食物。

3、结束活动。

师:我们帮毛毛虫和小蚂蚁找到了它们想要的食物,赶快送给它们去吧!说课:

我想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次的活动,在组织小班的数学活动时,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情景,所以我选择了小蚂蚁和毛毛虫这两个可爱的动物想象来作为这一次活动的主角,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本次活动的内容,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位为能自主的寻找与数字相对应的食物,难点定位为用正确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点数。

数学活动应该注重孩子的操作,注重孩子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在都内在的一种转换过程,让孩子经过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真正展示数学活动给孩子带来的魅力与成就感。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从以下三个环节来组织了本次活动:

第一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复习4以内的点数,二是学习5以内封闭式的点数,我运用课件配合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来融入到这个情景中,燃油运用两个小动物比赛的形式让孩子来父系以内的点数,在此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教师示范法和个别幼儿示范法,在学习5以内封闭式点数这一部份中我采用了找标记进行点数的方式来降低活动的难度,在每一次孩子点数完之后都会有数字的呈现,让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感受活动中的成就感,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第二个环节让孩子动手操作,其中我依然运用情景的方式,让孩子继续保持活动的兴趣,我运用语言提示和示范讲解法来让孩子理解操作要求,我注重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中来操作、学习。第三个环节检验操作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运用了教师检验、个别幼儿进行检验的方法,教师从半退到全退的方式再一次将活动的自主权交给了孩子。反思:

1、活动情景的设计比较好,不会使数学活动显得枯燥无味,并且活动中我从让小动物比赛到合作来让孩子学习与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2、活动中我注重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多次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

3、在学习5以内封闭式点数时,我注重关注孩子的掌握情况,关注个别教育。

4、我在幼儿进行操作前,能较简明的交代游戏规则并配有简单的示范,让孩子理解操作要求。

5、在教育的制作上可以更精致,配上动物的声音可能会更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篇6:小班数学活动——蝴蝶找花

无锡市东林幼儿园靖海分园王玉仙

一、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说出总数。

2、能按1-5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愿意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二、教学重点: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说出总数。

三、教学难点:能按1-5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四、教学准备:

1、教具:背景图一张(小明的家、5盆花等)、蝴蝶卡片15只。

2、学具:第一、二组:每人一只分类盒、一只小筐(筐内有1—5的小花卡片、15只塑料蝴蝶)。第三组:人手一份立式手型套圈板(每根手指上分别贴上1—5的小花)、蝴蝶套圈15只(用摩根制成的),第四组:人手一个小筐,筐内有数量1—5的5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花片和1-5的点子卡片及人手一只分类盒。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育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依据这一理念,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带领幼儿去“小明家看花”这一生活化的情景设计了本次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活动导入:

师:今天早晨小明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春天到了,我爸爸种的花都开了,好漂亮好香啊,请你们班的小朋友到我家去看花吧。你们想去看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小明家看花。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每盆花的数量。

师:小明家的花真得好漂亮呀,有红花、有黄花、还有„„。

请你们看看这里有几盆花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点数。)(5盆花)

师:第一盆花里有几朵小花?(1朵)第二盆花呢?(2朵)第三盆花呢?(3朵)第四盆花呢?(4朵)第五盆花呢?(5朵)(幼儿回答后,教师着重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点数说出第四盆花和第五盆花的数量)。

3、学习按1—5小花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蝴蝶。

(1)出示蝴蝶卡片。

师:小明家的花开得又漂亮又香,小蝴蝶飞来找花做朋友了。一只小蝴蝶找到了一朵小花做朋友,这盆花有两朵小花,会有几只蝴蝶飞过来呢?(幼儿说,教师摆放)。

(2)请个别幼儿给另外三盆花匹配相应数量的蝴蝶,其它幼儿评判是否正确。

师:3朵花会有几只蝴蝶飞来找它做朋友呢?谁来帮蝴蝶找花,找到后说一说:几只蝴蝶找几朵花做朋友。同样请个别幼儿给另两盆花匹配相应数量的蝴蝶,其他幼儿评判是否正确。

师:现在蝴蝶都找到了朋友,我们一起来告诉小明“几只蝴蝶找几朵花做朋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五只蝴蝶找五朵花做朋友)

师:做游戏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和小明说:再见!

二、小组操作活动:

(1)第一组、第二组:蝴蝶找花:

“先请小朋友看看每张卡片上有几朵花,然后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把卡片插在分类盒的格子中,插好后看看卡片上的有几朵花?会有几只蝴蝶飞来找它做朋友?然后一边找出相应数量的小塑料蝴蝶放入格子里一边说:几只蝴蝶找几朵花做朋友。”

(2)第三组:手指套圈

请你从大拇指开始数一数每根手指上有几朵小花,再给手指套上蝴蝶圈,一朵小花套一个圈,最后说一说:几朵小花套几个蝴蝶圈。

(3)第四组:分花片、找点卡

“先把盒子里的花片都拿出来放在桌上,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想一想,应该谁放在最前面的格子里、谁放在后面的格子里。放好后,再找点卡送给花片。

最后说说:几个花片我送你几的点卡。

三、活动评价

重点展示第一组、第二组:蝴蝶找花的活动,请大家说说是怎样做的。

八、活动反思:

对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来说,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如果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或者能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话,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又能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因此,在活动中,我以带小朋友去《小明家看花》这一生活化的情景贯穿在整个集体活动部分。借助让小朋友看看小明有几盆花开?每一盆花中有几朵小花?蝴蝶飞来找花做朋友等环节,将本次教学活动的教学重点悄然融入其中。同时,我还注意小组操作中游戏的多样性、层次性。把原本枯燥的简单重复的点数练习和数物匹配因游戏并得生动有趣,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训练,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让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因此,在本次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有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说出总数。能按1-5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并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但也有个别幼儿会操作但还不会用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引导、培养。

篇7: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形状标记(方、圆),能将相同形状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3、有讲述自己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方、圆片片各占人数的一半(大小、颜色相同),方、圆篓子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标记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形状相同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出示方、圆片片,“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方形的.片片,我们叫它方片片;圆形的呢?”“一个小朋友拿好一个片片,一边拿一边说:x片片好。”

教师出示方、圆篓子,“看看这有什么啊?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娄子,我们叫它圆娄子,方形的呢?”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片片?想想它最喜欢和什么形状的娄子做好朋友?一个小朋友拿一个娄子,一边拿一边说:x娄子和x片片做朋友。”拿完后,问幼儿他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片片?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娄子?

2、按照玩具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出示方、圆标记,“这儿有许多的标记,上面话的是什么形状?”“画着方形的,我们就叫它方标记;画着圆形的呢?”让每个小朋友选一个玩具,“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送它什么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和x玩具做朋友。”

3 、评价:方片片和圆片片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它们谢谢小朋友。

活动反思:

1、选材适合小班幼儿,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非常感兴趣。

篇8:数学活动:郊游 小班

1.学会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地点数1个~4个物品, 并说出总数。

2.在感知、操作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

3.能积极参与活动,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钻圈4个 (可做山洞) 。

2.各种数量是4的小动物画片若干。

3.可正反面两用的教学板4块, 正面是大森林背景, 反面是4棵大果树。

4.废旧泡沫圈做成的果子若干 (果子可粘在果树上, 也可套在小朋友的手指上) 。

5.立体教具动物楼房一座 (楼房是4层, 每层有4扇小窗户, 有4个面可供幼儿同时操作) 。

活动过程

一、游戏“钻山洞”学习点数 (本环节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点数)

1. 师:小朋友们, 今天的天气真好, 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放音乐, “开汽车”出发。)

2. 师:小朋友快停车, 前面几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你们注意安全, 我去探探路。 (“探路”回来神秘地告诉幼儿) 山上有山洞, 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个山洞。 (老师提示幼儿伸出右手食指, 从左数向右, 点一个数一个, 不遗漏、不重复。) 同时鼓励幼儿勇敢地钻过去。

3. 幼儿钻山洞, 边钻边数, 一共钻过4个大山洞。

4. 钻过山洞后再次点数, 让幼儿记住山洞的总数是4。

5. 请几个小朋友自己去数一数, 教师个别指导。

二、自由发现, 点数物品 (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 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数量是4的物品, 尝试自己点数。)

1.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汽车继续郊游 (让幼儿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游戏环节) 。

2. 出示4块大森林背景的教学板, 上面有各种可以取放的小动物卡片, 每种动物排在一起, 共有4只。

师:前面有一片树林, 风景真美, 咱们下车到那儿去玩吧。小朋友们去找找草地和树林中都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幼儿自由观察、点数, 教师适时指导。)

3. 请幼儿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4. 出示立体教具楼房。

师:小朋友快来看, 前面有一座楼房, 我们来看看楼房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自由数楼房, 有几层, 每层有几扇窗, 再次练习点数。)

师:这座楼房是小动物的家, 我们把刚才在树林里发现的小动物送回家吧。 (要求 (1) 同样的小动物住在同一层楼; (2) 每扇窗口送一只数一个, 在进行点数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

5. 幼儿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送进动物楼房并点数,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送回的每种小动物总数都是4只。

三、游戏“摘果子” (本环节再次巩固点数, 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1.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汽车继续郊游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游戏环节) 。

2. 出示四棵大果树 (果树上粘满了可以取下来的果子) 。

师:前面有几棵好大的果树呀, 小朋友快来数数有几棵。咱们一起摘果子吧, 注意每位小朋友只能摘4个果子。

3. 教师利用个别小朋友把果子套在手指上的现象, 引导其他幼儿把小手变成小刺猬, 把取下的果子套在4个手指上, 数一数小刺猬扎了几个果子。

篇9: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合作,并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传统的小班数学“图形分类”教学常以教师提供的现成图形或实物来进行,幼儿缺少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我在设计此次活动时试图融入白板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有意识地将图形分类和艺术领域整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拖动、幕布等一系列功能。让幼儿和活动材料有效地进行互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2.能按事物的形状、颜色两种特征给图形分类。

3.发展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个托盘,背景音乐,七巧板拼图。

活动过程

一、请图形宝宝出来

师:今天,我们要来和图形宝宝做“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当我喊到“3”的时候你们睁开眼。瞧,哪个图形宝宝来了?

——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逐一把藏起来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显现出来。

二、帮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瞧,又有图形宝宝来了。图形宝宝穿了什么好看的衣服?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逐一把图形宝宝的朋友请出来。

2.师:图形宝宝们要找好朋友了,请你们把相同形状的好朋友连起来。

——幼儿用电子白板的智能笔操作。

三、将图形宝宝分分类

1.按颜色分类。

师:这些图形宝宝太调皮了,它们找不到朋友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吧。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接把相同颜色的图形放到一起。

2.按形状分类。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接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到一起。

四、拼拼搭搭真好玩

1.师:我们的图形宝宝还会变魔术。瞧,图形宝宝变成了什么?(卡车)谁能来把隐藏在卡车里的图形找出来?

——让幼儿自主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把下面对应的图形填补到卡车里面去。

2.师:除了卡车,你觉得它们还可以变出哪些图形呢?你们也想拼一拼吗?

3.提出要求:(1)听到音乐就走到桌边操作,音乐结束回到位子上;(2)拼好的小朋友要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有几个。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交流。

(1)师:你拼搭的是什么?请你上来试试看。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拼搭组合图形,

(2)师:请你来找找里面藏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孩子清楚地感知各种图形的数量。

(3)师:你们真棒,如果拼搭的时候需要长方形却没有怎么办?

举例:用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演示。

篇10: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设计:找朋友

1,在游戏活动中根据对象的外观,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匹配。2,初步发展观察和实践能力。

3,愿意和他们的伴侣一起玩,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种不同的鞋,袜子,手套,接近音乐和游戏音乐,鞋架两种。

活动程序:

1,刺激参与活动的兴趣。

老师以母亲的母亲的语气邀请孩子们来宾,用音乐的方式。

老师:兔妈妈回家了。2,初始尝试。

老师:哦,兔子真的很淘气,鞋子搞糊涂了,宝贝来帮助兔妈妈拿走鞋子,每个宝宝拿两个鞋子,鞋子在你的椅子前面。1)儿童散落清理。

2)讨论:和你旁边的宝贝谈谈你拿什么鞋?

3)师:我的鞋子这只是白色,其他是白色,他们的颜色是一样的,你的两个鞋子是什么样子?

4)让孩子说 对两双鞋说同样的话。5)纠正错误。

6)老师总结:这两款鞋的颜色,喜欢的形状,喜欢的图案,我们叫他们一双鞋,一双鞋在一起。请把鞋子放进鞋子里,一盒只能放一双鞋子。3,再次探索。

老师:我也洗了很多袜子,现在都在一起,怎么办?

每个人都拿一双袜子,一双袜子是几个?两个袜子完全一样。

孩子散了,找到袜子。

讨论:谈谈为什么两只袜子可以在一起? 4,互动游戏找朋友

1)宝宝可以做,帮助兔妈妈收到好鞋,好袜子,谢谢宝贝!

我给了宝宝一个礼物,(显示手套)是什么?但太少了,每个宝宝只能拿一个,拿几个?(孩子们来选择手套)

你在说什么样的手套? 2)找朋友的手套。

3)和朋友携手,我们去外面做游戏吧!

小班社会课程计划:我会的 穿鞋和袜子

培训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鞋的各个部分的名字,基本学会脱鞋和袜子。2,发展儿童小肌肉运动的灵活性,手眼协调。

焦点:

教孩子学习脱鞋和袜子

困难:

穿袜子和穿鞋,把鞋跟

准备:

让孩子们掌握谜语(鞋子,袜子),节奏小鞋子和歌曲野餐,三布,布上少量的石头,三种颜料,三个白皮书,湿拖把三个。

活动程序: 一,猜猜谜。

孩子们背诵的奥秘,父母猜测结束了。(鞋,袜)

二,小鞋子的节奏

三,引导孩子们了解鞋子和袜子各个部分的名字,学习脱鞋和袜子。

1,分区:小鞋子在哪里?,儿童:在这里。指导孩子做各种动作:摇鞋,踩脚等。2,引导孩子触摸脚趾,脚跟,鞋底,鞋面。(可能是拟人的,如:to the toe wash your face,to the heel brushing等)3,分区示范秀鞋脱鞋:手上脚跟下来儿童练习脱鞋。4,脱掉你的鞋子,引导孩子接触袜子,袜子和脚跟,袜子。5,引导孩子离开袜子:手上丝袜,下来。

四,游戏:野餐。

教师和学生一起赤脚去野餐,也就是手拉手,同时走着唱歌野餐,体验赤脚与石头的感觉。

5,学习穿鞋和袜子。

1,请孩子们谈论脚的脚的感觉的石头。

2,学习穿袜子:先把袜子平,抱袜子,放在脚趾,拉起。3,学习穿鞋:鞋底,脚伸在鞋里,穿上鞋跟。

4,儿童穿鞋,同时行走体验歌唱鞋穿一块石头的感觉。

第六,游戏:印度。

幼儿园小班育儿游戏七:捉迷藏

目标:巩固孩子对位置的理解,和谐的家庭。

准备:各种动物玩具。

玩:

1,父母拥有动物玩具,请找一个孩子说。2,孩子隐藏父母寻找,说孩子占有的位置,如床,门,被子等。

3,父母隐藏孩子找,指导孩子谈谈在哪里找。

篇11:小班体能活动:椅子乐

一.设计意图

寒冷的冬天到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少了。课间活动时,他们总爱端着自己的凳子

或骑或跳或扛----玩各种各样的游戏。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爱好,结合《纲要》的要求,设计了此活动。

二.活动目标

a)练习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

b)增进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进四肢肌肉的力量。

c)教育幼儿爱护椅子。

三.活动准备

a)木凳子若干(幼儿人手一个),猫警士的头饰,录音,磁带。

b)场地布置;二十个凳子并排正放,二十个凳子并排倒放(椅背触底),十个凳子围城圆形(凳子上用双面胶贴满老鼠的图片)作为老鼠的家。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活动身体的各部分;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有节奏地拍手两下,然后活动头、肩、腰、膝盖、脚。)

(2)听音乐带领幼儿做高人走、兔子跳、鸭子走。@_@我是分割线@_@ 2.基本部分

(1)让幼儿自由玩凳子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的小凳子,每个人一个,你们可以几个人一起玩,也可以一个人玩,我看谁会动脑筋,会想出许多种玩法。

(2)幼儿自由玩凳子,教师照相,收集幼儿不同的玩法。

骑木马、跳高、开火车、走木桥、爬山坡-------

(3)放课件,让幼儿观看自己的表演,教师表扬肯动脑筋想出不同玩法的幼儿,并示范讲解两种合作性的玩法。(几个幼儿把凳子排成一排,依次从上爬过去。几个幼儿把凳子倒放在地上,依次从椅背上走过。)

(4)请幼儿再次玩以上两种玩法。(教师指导,鼓励胆小的幼儿)

(5)游戏猫警士捉老鼠

a.放黑猫警长的音乐,出示黑猫警长的头饰,它是谁?干什么的 ?我做黑猫警长,你们做猫警士,去把那边的坏老鼠抓来关在木箱里。好吗?

b.怎么抓呢?黑猫警长示范讲解,走过木桥(二十个凳子并排倒放),爬过山坡(而是个凳子并排正放),跑到老鼠的家抓一只老鼠跑回来关在木箱里。

c.组织幼儿玩游戏两次。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3.结束部分

(1)放送活动,听音乐和黑猫警长做放松活动。

(2)教育幼儿爱护凳子。

篇12:小班体育活动:有趣的椅子

1.发展幼儿的平衡、跳跃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小椅子若干把(同幼儿人数);优盘和扩音器;一块较宽敞、柔软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穿过椅子障碍进入场地。

2.在音乐伴奏下,师幼一起做热身操。

3.教师启发幼儿进行各种椅子游戏。

①幼儿每人一只小椅子,自主地进行探索,跳跃、平衡动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发现创新的加以表扬,加强安全保护。

②引导幼儿自由组合玩椅子,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各种玩法并加以引导。幼儿个别展示自己玩椅子的方法,教师和其他幼儿给予肯定和表扬。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快乐闯关的游戏。

用椅子摆成数个关卡让幼儿来闯关。闯关结束后总结这节课当中比较新颖奇特的椅子玩法,激励幼儿继续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篇13:小班数学活动:找椅子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班数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 多感官参与, 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某件事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班幼儿年龄小, 对外界充满好奇, 一切新奇有趣的东西, 都能引起幼儿极大注意, 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例如, 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可爱生动的卡通人物。所以, 在数学活动《找找相同的》中, 我以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为主, 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多媒体情景:妈妈帮小小买了好多新鞋子、新手套, 小小很是喜欢, 试了又试, 不一会儿弄得满地都是。可是, 小小非常想穿着去幼儿园, 可是只找到了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动画形式的课件更加的生动、趣味, 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诱发情感共鸣,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紧接着, 我请幼儿帮助小小找到另外一只手套、鞋子, 并引导幼儿从大小、外形来进行比较, 然后帮小小穿上鞋子、手套。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生动性, 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 爱动脑筋, 积极回答问题, 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 这种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二) 易于突破重难点, 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 教师用语言、图片难以让幼儿理解。而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可直接感知的东西, 化静为动、化难为易, 有助于幼儿的记忆和理解。

在新近出台的《指南》中指出:“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 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小班数学《变得一样多》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排物体的多少, 尝试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将“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传统的教学, 教师只能拿出《幼儿画册》, 边讲解边引导幼儿添1或去1, 枯燥又不形象。而在多媒体课件中, 就可以实现情境的创设, 通过猫妈妈去钓鱼, 钓了许多鱼, 有大的有小的。教师可先引导幼儿将大鱼和小鱼分开排好, 让幼儿在一一对应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物体的多少。接着, 请幼儿数一数大鱼小鱼的数量, 进行操作, 引导幼儿将它们变得一样多。就这样, 幼儿在欢快的游戏情境中很快就突破了重难点,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人机互动, 促进参与

新《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教, 而忽略了幼儿自身的感受。师幼双方情感交流, 幼儿在活动中感到被动、压抑和约束, 积极主动性受挫。而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教学趣味化、游戏化, 使学习成为乐趣。在活动中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大大提高幼儿的参与性。例如, 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中, 活动目标是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在多媒体课件中, 幼儿可以直接拖动物品, 并按颜色、形状送到相应的家里, 如果幼儿送对了, 课件中就会出现一个笑脸, 并说你真棒, 如果送错了, 课件中就会出现哭脸, 并说继续努力。这种人机互动的方式,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将学习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展现出来, 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 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是完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有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 总结出来的为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 会使教师与幼儿直接失去互动性, 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利于幼儿发展。

(二) 多媒体教学不宜过多使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但是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 并不意味着每个活动用到多媒体技术就一定能改善教学。多媒体教学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 如何使用, 而不是处处滥用。如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活动, 用传统教学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某些特殊原因, 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 从而忽略了教法、教具的研究。

(三) 多媒体课件华而不实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然而, 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精致, 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例如, 在每一张画面设置“飞入”“旋转”的效果, 在每一页插入各种背景音乐。这样一节课下来, 幼儿只顾着好奇, 而忽略了上课的内容, 反而画蛇添足了。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不必要的媒体最好不要出现, 以免干扰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物, 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在活动中, 肯定有教师发生过类似事情:怎么音乐播放不了了, 放进去的视频怎么打不开了, 电脑怎么不能连在投影仪上了等等。所以, 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就必须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设备的检查, 播放的效果等, 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互补, 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出力、服务。

摘要:《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教育过程。”纲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而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富有趣味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作用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育作用。

篇14:小班数学活动:认识大小标记

1.通过身体动作、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符号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学习按大小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大、小椅子;大、中、小衣服;大、小标记车票;大、小汽车。

3.音乐:开汽车、秋天。

4.两个贴好大小标记的家。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大娃娃、小娃娃,导入活动

1.和大、小娃娃相互问好。

师:今天,老师请来两位客人,一个是大娃娃,一个是小娃娃。一起来打个招呼吧。

师:大娃娃长得大,要穿大衣服、坐大椅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大大的。

小娃娃长得小,要穿小衣服、坐小椅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小小的。

2.请大、小娃娃坐下。(两样中选)

师:客人来了,先请他们坐下。这把大(小)椅子送给谁?谁来送?

(评析:教师提供的两个娃娃、两把椅子仅有大小差异而无其它干扰因素。)

3.给大、小娃娃送衣服。(三样中选)

师:今天,大娃娃和小娃娃要去拍照片,他们想打扮一下。

谁来帮大(小)娃娃选一件衣服?

(评析:为体现活动层次的递进,此处要求三选二,且衣服有大小、颜色和花纹的区别。)

二、认识大小标记

师:大小娃娃打扮好了,去拍照了。“咔嚓”,照片出来了,是黑白的剪影。

谁知道大(小)娃娃的照片是哪张?为什么这张是大(小)娃娃的照片?照片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你来学一学。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师:我们把这张大(小)娃娃的照片就叫做“大(小)标记”。一起来说一遍。

(评析:认识大小标记是本活动的重点,教师针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标记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设计了两个大小特征明显的娃娃去拍照,然后请幼儿分辨照片,并用身体动作(体验扩大和缩小)学一学等环节自然而然地引出“大、小标记”,使幼儿深刻感受大小标记符号的意义。)

三、根据大小标记选择大小汽车,去公园

1.幼儿根据大小标记选择汽车。

师:大娃娃和小娃娃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车票,请我们去公园玩,如果你的车票是大(小)标记,就要坐大(小)汽车,请和驾驶员说:“我的车票是大(小)标记,大(小)标记坐大(小)汽车。”说对了,驾驶员会邀请你上车。

2.要求幼儿依次说,然后收票上车。接下来听音乐开汽车去公园。

(评析:幼儿由认识大小娃娃到辨别大小娃娃的照片即“大小标记”,是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符号特征;幼儿拿着大小标记的车票去找大小汽车,是由抽象的符号特征到具体事物。此处,生活中的运用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且在乘车时要求说完整句,也渗透了语言教育。)

四、捡树叶并分类

1.放秋天的音乐,幼儿捡树叶。

师:秋天到了,公园里的树叶都掉下来了,有的大,有的小,我们一起来捡一片大树叶,捡一片小树叶。

2.送树叶回家。

师:大树叶要到大标记的家里去,小树叶要到小标记的家里去。我们一起来送它们回家,送的时候要说:“大树叶,我送你到大标记的家里去;小树叶,我送你到小标记的家里去。”

五、学树叶飞飞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帮助树叶都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学树叶跳个舞吧。

音乐“秋天”,幼儿跟随教师跳一跳。

上一篇:手指操课堂游戏下一篇:《乡间的小路》 说课稿